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大理歷史

大理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0:19:59

❶ 大理王朝的歷史

大 理 歷 史 沿 革
大理是我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古跡眾多,琳琅璀璨。歷史上的南詔國和大理國曾在這里建都, 公元8至13世紀,大理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我國同東南亞諸國進行文化交流、 通商貿易的重要門戶。
考古發掘證明,從遠古開始,就有古代居民在這里生活, 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新石器文化和青銅文化,使大理地區成為了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
據文獻記載,公元前四世紀時,大理地區居住了許多分散的氏族部落, 史書中稱為「昆明之屬」或「昆明諸種」。他們一部分從事定居的農業生產,一部分過著游牧生活。
公元前211年,秦王朝開始經營「西南夷」地區,建立行政機構, 這是中央王朝對大理地區的正式統治的開端。
西 漢 公元前二世紀,大理地區的農業、畜牧業已相當發達,當地居民與周圍地區有著密切的經濟文化聯系。 漢武帝在建立蜀到身毒的商道時,受到「昆明部落」的阻擋,於是在京城長安「鑿昆明池象之,以習水戰」, 這就是著名的昆明大觀樓長聯中所述的「漢習樓船」。公元前109年,漢武帝派兵擊敗了「昆明部落」, 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今大理)、雲南(今祥雲)、邪龍(今巍山)、比蘇(今雲龍)四縣。 打通蜀到身毒的商道,開辟了我國南方的陸上絲綢之路,大理成為這條商道上的重要通商口岸。
東 漢 公元67年,東漢王朝將大理地區的六縣分出,加強了對大理地區的統治。
蜀 漢 公元三世紀初,今雲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稱南中,為蜀國的一部分。蜀漢初,孟獲造反, 諸葛亮率師南征,平定叛亂,在大理地區重新設置雲南郡,郡治在雲南縣(今祥雲縣)。
隋 朝 公元585年,隋文帝統一中原後,開始管理西南邊疆,在大理地區設置了昆州。公元597年, 昆州發生叛亂,隋文帝派史萬歲到昆州將其平定。
唐 朝 公元621年,唐朝政權派人到大理地區招撫「昆明部落」。貞觀年間, 唐朝政府設置了戎州都督府,大理地區各縣均歸其管轄。
南詔國 公元七世紀,大量漢人的到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大理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 各部落間長期的經濟文化聯系和彼此兼並,形成了六個較大的部落,史稱「六詔」。 其中的蒙舍詔在諸詔之南,故稱南詔。
公元八世紀,南詔在唐朝政府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大理地區,建立了南詔政權。 南詔與唐王朝之間關系密切,南詔首領先後接受唐王朝的「雲南王」、「南詔」、「滇王」等封號。 但是由於南詔勢力的不斷擴大,唐與南詔的矛盾日益尖銳,終於在公元749年和公元754年, 雙方發生大規模戰爭,史稱「天寶戰爭」。後經過雙方努力,公元794年舉行「蒼山會盟「, 雙方重歸於好。
南詔以大理地區為基礎,不斷擴展統治范圍,東接貴州西部和越南北部,南括西雙版納,西抵緬甸北部。 南詔國都原在蒙舍州(今巍山縣),皮羅閣時期遷至太和(今大理太和村),異牟尋統治時期又遷至羊苴咩城 (今大理城西),後來的大理國也以此為都城。
南詔後期,宮庭內亂。公元902年,南詔官員鄭買嗣奪權,公元927年建立」大長和國「,南詔亡。
大理國 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建立了大理國。 大理國基本繼承了南詔的疆界。
大理國統治雲南三百多年中,大理國王先後接受了宋王朝的」雲南八國都王「、」雲南大理國王「、 」上柱國「、」大理國王「等封號。
元 朝 公元1253年,忽必烈親率大軍過大渡河,以革囊渡金沙江,直趨大理,滅大理國。第二年, 忽必烈班師北還,兀良合台留鎮雲南,經兩年多征討平定大理,在大理地區設置了二個萬戶府。 公元1274年,賽典赤任雲南平章政事,建立雲南行省,設置了路、府、州、縣等機構, 在大理地區設置了大理路、鶴慶路等。從此雲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轉移到昆明。
為了紀念忽必烈平定雲南的業績,公元1304年,雲南地方官員在原忽必烈駐軍地, 大理城西的蒼山腳下立下了」元世祖平雲南碑「。
明 朝 明朝在元朝統治的基礎上,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了對雲南的統治,明代大理地區行政建置, 大理府統領四個州、三個縣、一個長官司。
清 朝 清朝仍置雲南行省,大理地區設大理府,建置與明代基本一致。
公元1856年,在太平天國革命運動影響下,雲南爆發了以杜文秀為首的回民起義。義軍以大理為政治、 軍事的中心,團結各族人民,與清政府展開長達十六年的頑強斗爭。
中華民國 公元1911年,昆明」重九起義「後成立了雲南省軍政府。大理地區隸屬於滇西道,後歸屬騰越道。 1929年,國民黨中央政府通令,廢除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置了大理、祥雲、鳳儀等十三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50年設大理專區,下轄十四縣。 1956年,撤銷大理專區,成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轄一市、十二縣、二自治縣。 1983年,下關市、大理縣合並為大理市,自治州轄一市、九縣、二自治縣。

❷ 大理的歷史故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❸ 大理國的歷史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史稱「前理」。

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北部部分地區。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大中」,翌年薨逝歸政段正淳,史稱「後理」。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大蒙古國所滅,原大理國君段興智被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

1254年,忽必烈北歸,留兀良合台繼續進攻。1254年秋,蒙古兵追至昆明,活擒段興智。段興智被擒後,被送到北方蒙古汗廷,去見蒙哥汗,蒙哥汗施以懷柔,賜金符,令其歸國,繼續管理原屬各部。



(3)大理歷史擴展閱讀:

大理國的疆域

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帶。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西南部,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

政區與南詔相當,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相當於今天雲南省面積的2.9倍。

大理國後期廢除了節度和都督的軍事轄區,對其他建制略作了調整,設置八府、四郡、四鎮。


❹ 大理有那些歷史故事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❺ 大理有什麼歷史事件

一就是身為大理白族的周保中將軍參加靖國護法戰爭,還就就是他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東北進行的抗日活動,領導東北抗聯,還有參加解放戰爭和新中國的建設。二就是在抗戰時期,大理人民緊急修建了在抗戰中號稱「抗戰生命線」的一部分路段,為避免亡國滅種做了一定的貢獻。三就是在台兒庄戰役最勇猛的滇軍中有一隻特殊的部隊,全部由大理白族組成的,在聯絡的時候直接用白族語言,避免軍事機密被日軍得到。四就是在抗戰時期,大理人民在各個縣區緊急修建多個機場,對日軍進行了有效的打擊。五就是中國遠征軍有大部分的大理人,大約20萬人聚集大理,當時的大理幾乎就是一座兵營。

❻ 歷史上的大理國全盛時期有多大

歷史上的大理國全盛時期的國土面積大概有7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今天雲南省面積的2.9倍。

疆域大概是今天的雲南省,貴州省,四川省西南部,緬甸北部地區,以及寮國與越南的少數地區。政區與南詔相當,東至普安路之橫山(今貴州普安),西至緬甸之江頭城(今緬甸傑沙),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今越南萊州北部的黑河),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

(6)大理歷史擴展閱讀:

大理國的政治:

大理國的政治制度與南詔基本相同,脫胎於軍事民主制度,借鑒了中國的政治制度設置,進行了民族內部的改革。

大理國的外交:

大理與中國、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波斯等國家都有貿易往來。十一世紀,緬甸蒲甘王國一世王阿奴律院率領使團到大理朝拜佛牙,受到大理國的熱情接待。

❼ 古時大理國的歷史是怎麼樣的

大理國(937年-1094年,1096年-1253年,白語:Dablit guaif)是中國歷史上西南一帶建立的多民族政權,全國尊崇佛教,歷代國君多於暮年禪位為僧。
公元937年,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地區貴族高方、董伽羅滅大義寧國,定都羊苴咩城(今雲南大理),國號「大理」,史稱「前理」。疆域覆蓋今中國雲南、貴州、四川西南部,以及緬甸、寮國、越南北部部分地區。公元1095年,宰相高升泰篡位,改國號「大中」,翌年薨逝歸政段正淳,史稱「後理」。公元1253年,大理國被大蒙古國所滅,原大理國君段興智被任命為大理世襲總管。
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在大理原境置雲南行省,加強了中國對西南邊陲的統治。

❽ 大理的歷史

大理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遺址廣泛分布在以洱海為中心的高原湖泊群周圍。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漢元封年間(公元前110~前105年),漢王朝在大理地區設置了葉榆、雲南、邪龍、比蘇4縣,屬益州郡管轄,從此大理地區正式納入了漢王朝版圖。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屬永昌郡,蜀漢時期分屬永昌、雲南2郡;晉朝時分屬寧州的永昌、雲南2郡,劉宋王朝時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南齊時期分屬寧州的雲南郡、東河陽郡、西河陽郡、永昌郡;隋代屬昆州;唐武德四年(621年),洱海地區置有「八州十七縣」,麟德元年(664年),改屬姚州都督府。8世紀30年代,洱海地區「六詔」中的南詔,在唐朝的支持下,合六詔為一,統一了洱海地區,建立了南詔國。唐昭宗天復二年(902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宮廷政變,建立了大長和國,南詔亡。後唐天成二年(927年),又先後建立了大天興國和大義寧國。後晉天福二年(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滇東三十七部,進軍大理,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南宋寶元年(1253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軍滅大理國,建立雲南行省。南詔、大理國歷唐、宋兩朝,達500餘年,使雲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政治統一體,奠定了祖國的西南邊疆,推動經濟文化迅速發展。元代,雲南政治中心東移昆明,元朝在大理地區設立了上下二萬戶府。元至元十一年(1274),改設路、府、州、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路、鶴慶路、威楚路和雲龍甸軍民府。明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鶴慶府、蒙化府、永昌府、楚雄府。清代,大理地區分屬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蒙化直隸廳。1913年,大理地區屬滇西道。1929年,國民政府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40年代後期,雲南省政府在大理、蒙化、鶴慶設置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建立,轄下關、大理、鳳儀、鄧川、賓川、祥雲、彌渡、蒙化、雲縣、緬寧、順寧(鳳慶)、永平、漾濞、雲龍、洱源15縣市。1956年,雲縣、緬寧、順寧3縣劃歸臨滄專區,麗江專區的鶴慶、劍川2縣劃歸大理專區。1956年11月22日,建立大理白族自治州,下關定為自治州首府。2000年止,大理白族自治州轄1市11縣,即:大理市、漾濞彝族自治縣、祥雲縣、賓川縣、彌渡縣、南澗彝族自治縣、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永平縣、雲龍縣、洱源縣、劍川縣、鶴慶縣。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❾ 雲南省大理的發展歷史

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身毒國道」(從四川成都,經雲南大理、保山進入緬甸,再通往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對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於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詔國都城由巍山遷至太和城(今大理蒼山太和村附近),此後又遷都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城西一帶)。南詔與以後建立的三個王朝及大理國都城均定都於羊苴咩城。從公元8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即從公元738年南詔國建立至公元1253年大理國覆滅),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❿ 大理有怎樣的歷史與發展

大理東臨洱海,西至點蒼山脈。這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山水風光秀麗多姿,是我國西南邊疆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遠在四千多年前,大理地區就有原始居民的活動。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大理曾有著顯赫的地位和作用。秦、漢之際,大理是蜀地通往身毒(印度)的必經之地。這條通道,對促進大理地區和內地的聯系、促進中國和東南亞諸國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起著重要的作用。

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在大理地區設葉榆縣,直至南北朝時期,葉榆縣的建制一直未變。唐初,洱海地區「六詔」中的蒙舍詔勢力漸強,在唐朝支持下,統一「六詔」,建立南詔國。從公元8世紀至13世紀的唐宋五百多年間,大理一直是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詔、大理國的都城所在地。

元代大理國滅亡後,仍然將雲南政治中心設於大理。元至元十一年(1274)建立雲南行省,行政中心始由大理遷至昆明,但大理仍為滇西第一大城,一直沿襲至今。

大理境內居住有彝、回、傈僳、苗、漢等民族。大理文化是中原文化、藏傳文化、東南亞文化及當地民族文化融合的產物,是中華文化鏈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白族人民從服飾、住居、婚嫁、信仰、習俗以及慶典節日,都充滿著獨特的民族情趣,這些濃郁的民族風情,增添了古城的歷史文化氣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歷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崇聖寺三塔是大理城外另一個顯著的標志。走在蒼山洱海之間,不經意地抬頭就會看見挺立在山腳下的三座白塔。走近三塔,這古舊而略略傾斜的塔體傳遞出濃濃的歷史滄桑感,散發出震撼人心的神奇魅力。

熱點內容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