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考試題
㈠ 一道歷史考試題
秦朝以前,中國社會採用分封制,選士也依靠世襲制度。西周時,天子以及諸侯分封天下。周禮之下,社會階級分明。管理國家由天子、諸侯、卿、士分級負責。而各階層按倫常,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穩定的制度開始崩潰,於是有「客卿」、「食客」等制度以外的人材為各國的國君服務。
到了漢朝,分封制度逐漸被廢,皇帝中央集權得以加強。皇帝為管理國家,需要提拔民間人材。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材。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察舉制缺乏客觀的評選准則,雖有連坐制度,但後期逐漸出現地方官員徇私,所薦者不實的現象。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制,由中央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制是察舉制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之權,由地方官改由中央任命的官員負責。但是,這制度始終是由地方官選拔人才。魏晉時代,世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准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民間人材,還讓世族得以把持朝廷人事,影響皇帝的權力。
㈡ 歷史考試題目
(2)向山要林荒山增多:山地滑坡泥石流增多,村莊農田被毀,人員傷亡時有;人口激增:需要大量的居民居住及耕作用地,因人口吃水問題,農田開墾蔓延到河流湖泊一帶,致使河流洪災和湖泊乾涸頻發;濫墾濫垡情況嚴重(1)兩次工業革命以來工廠大增,向大氣、農田土地、河流等排污增多,治理方法:執行歐洲的一系列的關於環境上的標准
㈢ 歷史考試幾道題。
1:寫出近代以來發生在南京的幾件大事
*1842年中國近代史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1937.12 南京大屠殺 日軍殺害中國居民30多萬人 ,待續6周,犯下下滔天罪行,對中國造成極大的無辜傷亡。
*1949.4.23 南京解放,標志著統治中國22年國民黨政府在大陸的垮台。
2:1840年至1910年列強發動了哪些對華戰爭?簽訂了哪些不平等條約?在此期間,中華民族有哪些抗爭事例?
第一次鴉片戰爭 八國聯軍侵華 第二次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
第一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894年~1895年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1895年4月17日,日本迫使戰敗的中國清政府在日本馬關簽訂了割地賠款的《中日馬關條約》。條約要求中國割讓台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給日本。5月5日,日本因俄、德、法等國的干涉,被迫「放棄」遼東半島。
5月27日,日軍進犯台灣。
11月,日佔領台灣全島。
同月,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中日遼南條約》,中國向日本加付3000萬兩白銀,才「贖回」遼東半島。
3: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社會經歷了哪些邁向近代化的社會變革?對中國近代化有什麼作用?
4:對比中日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並分析兩次戰爭結果,分析為什麼造成不同結果的原因.
5:材料閱讀: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1945 解放戰爭 三年以來
1919 五四運動 第一次新民主主義革命 三十年
1840 第一次鴉片戰爭 近代歷史的開端
㈣ 歷史考試論述題答法
高考歷史簡答論述題匯總
一、先秦時期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體現;
2、宗法制是維系分封制的血緣紐帶;
3、兩者互為表裡。
二、分封制與宗法制對當時社會產生的影響(意義)
1、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
2、有利於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三、秦朝設立郡縣制的影響(意義)
1、實現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國各地納入國家政治體制之中。
2、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
四、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具體措施有哪些?
1、創立皇帝制度,皇位世襲;
2、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獨攬大權;
3、在地方上實行郡縣制,皇帝控制官吏的任免權,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五、秦朝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王朝所沿用,不斷加強和完善;②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有利於民族大融合,對中華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2、消極影響:君主專制的易形成暴政統治和導致腐敗現象的出現,易激化階級矛盾。
六、元朝創立行省制度的意義
1、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2、行省制度是中國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七、唐朝設立三省六部制的意義
1、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加強了中央集權。
2、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為歷代沿用。
㈤ 歷史考試題目是什麼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㈥ 歷史考試題
堅持以人為本!具體地說,就是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權,包括公民的政治、經濟、文化權利;就是要不斷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就是要創造人們平等發展、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社會環境。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存在著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具體利益、整體利益和局部利益、長遠利益和眼前利益的一些矛盾。為此,我們黨必須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徵,科學分析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比如要進一步解決好增加就業、加強社會保障工作,積極幫助城鄉特殊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等問題,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實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
㈦ 歷史考試大題
鄧小平倡導的思想解放運動,開啟了中國近百年來第三次歷史性巨變的序幕,為回改革開放答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礎;他作為中國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真正開啟了中國現代化的航船;他倡導的改革開放,改變了中國的面貌和中國人民的命運,使中國迅速在世界的東方崛起;他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保證了中國發展的前進方向;他創立的鄧小平理論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結合起來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這個理論必將指引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記得採納啊
㈧ 歷屆歷史期末考試試題是什麼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麼?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於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②教育——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他要求學生按時復習學過的知識,「溫故知新」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D:溫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主張「民貴君輕」的思想,實行「仁政」。反對過分捕撈魚鱉,要按時令進山伐樹,這樣自然資源才能再利用。這反映了他的可持續發展觀。
2、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是春秋時期的人,著有《道德經》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並且對立的雙方能夠相互轉化。「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具有樸素辨證的思想。
3、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改革,提倡法治;主張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例:材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師」
1)該材料是誰說的?答:是孔子
2)是什麼學派的創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張什麼?有何影響?答: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他的學說被後來的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統治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貢獻?答:編訂了《詩經》、《尚書》、《春秋》
例:材料:「我那堅硬的牙齒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軟的舌頭卻還在!」
(1)體現了誰的主張?是什麼意思?體現了什麼思想?
答:體現了老子的主張。意思是堅硬的東西未必結實,柔可以克剛,體現了他樸素辯證的思想。
(2)這種思想在現實社會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認為有用的話,能不能舉出一個實例加以說明?
答:我認為有用。如:在解放戰爭中,裝備人數上超過解放軍的國民黨軍隊最終是被打敗了。
三、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創立:(七上P51)從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
1、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2、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郡下設縣。郡縣制度為後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四、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二)經濟——秦統一後,在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為全國統一的文字,後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四)思想——焚書坑儒(P52)
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
(五)軍事——北築長城、南修靈渠(P53)
(1)秦朝統一後,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並修築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2、秦朝鞏固統一加強統治的措施在我國歷史上的重要作用
1)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的局面,開創了統一的新局面。自秦統一後,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了割據狀態,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國家,其專制集權統治制度,在我國沿襲了兩千多年,影響十分深遠。
3)秦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對我國以後經濟、文化的發展和維護國家統一,有極為重要的影響。
4)修築了著名的萬里長城和靈渠等古代工程,鞏固祖國的邊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對後世產生了影響?
答:1、秦滅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2、最高統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3、全國推行郡縣制;
4、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和文字。
5、修築了長城; 6、開鑿了靈渠。
例:材料「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統一法度、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誰實施的?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實施的,主要措施有:實行郡縣制,統一了度量衡、文字、貨幣。
(2)實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麼?答:目的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作用是:有利於鞏固統一,有利於各地經濟文化交流。
五、評價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作出過巨大貢獻、產生過巨大影響的封建皇帝。他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的局面,有利於人民生活安定和社會生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他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過:秦始皇又是統治殘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後,沉重的賦稅,繁重的兵役和徭役、嚴酷的法律,給人民帶來了無比的痛苦和極大的災難;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農民起義爆發。
功過相比,秦始皇功大於過。
六、漢武帝的大一統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加強中央集權。(P62)
2、經濟:將地方的鹽鐵經營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是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統治的正統思想。(P63)
4、文化: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在長安興辦太學。太學是我國古代的最高學府。(P63)
5、軍事:多次反擊匈奴,取得勝利;派張騫出使西域,加強西漢與西域各國的聯系。(P79、P82-83)
6、意義:西漢進入鼎盛時期,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護的設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說明新疆地區在歷史上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八、絲綢之路:(七上P78)
1、陸地: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引進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從廣東的港口出發,最遠抵達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島。
3、作用:溝通中西交通,促進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濟文化交流。
4、歷史價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富有創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有利於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於當今旅遊事業的發展和考古工作的開展。
九、造紙術:(七上P81)
1、中國是世界上首先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的麻紙。
2、東漢蔡倫用樹皮、破布、麻頭和舊魚網做原料,改進造紙術,稱「蔡侯紙」。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傳播。
十、張衡(東漢)地動儀:世界上最早的測定地震方位的儀器(七上P82)
十一、司馬遷與《史記》:(七上P88)
生活在漢武帝時期,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創立了紀傳體的體例;既是一部歷史學著作,又是一部文學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1) 這是誰說的?寫在什麼書上?答:司馬遷;《史記》。
2) 他生活在什麼朝代?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答:西漢。這句話是:人當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還重,有的卻死得比鴻毛還輕。
3)這部書內容如何?答: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4)這部書地位如何?答:《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5)魯迅怎樣評價這部書?答:「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十二、赤壁之戰:(七上P95-96)
208年,孫權、劉備聯軍以少勝多打敗曹操,赤壁之戰後,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軍南下,想消滅孫權、劉備統一天下,孫、劉聯軍利用曹軍不習水戰、連鎖戰艦的弱點,用火攻打敗曹軍。」
材料二:引用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1)這是描述的中國歷史上哪次著名戰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戰。
2)你從他們的勝敗中得到了什麼啟示?答:驕兵必敗;團結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3)要更詳細的了解這次戰役的情況,應從哪裡去查詢或查找資料?
十三、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到達夷洲,加強了內地與台灣地區的聯系。(七上P98)
(這是台灣與內地的最早記錄。)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統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權:鮮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後孝文帝遷都洛陽。
3、改革的內容——漢化政策:
即:說漢語、改漢姓、穿漢服、通漢婚、用漢律、學漢風。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融合。
十五、數學成就:(七上P110)祖沖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的數值,精確到小數點以後的第七位數字,比歐洲早近1000年。
㈨ 歷史考試題目
首先,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數千年來,中國的歷史是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近百年來,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又憑借堅船利炮,把中國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深淵。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制度,但是卻並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社會性質。中國人民為了自由、民主、獨立和統一整整奮鬥了一個世紀,最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從此,勞動人民成了新中國的主人。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
其次,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發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十月革命勝利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使帝國主義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擊,從而大大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中國從帝國主義統治的後方基地變成了反帝斗爭的前哨陣地,大大增強了世界反帝國主義反殖民主義的力量。中國革命的勝利,大大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遭到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剝削壓迫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斗爭的信心和決心;它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爭也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最後,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自鴉片戰爭以來,無數志士仁人前赴後繼為國家的獨立和富強而奮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只有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毛澤東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人民才順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舊中國的統治。由於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核心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所形成的這些基本結論,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
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曾經實驗過資產階級的民主和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但是,它們最終都失敗了。事實證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就是因為以人民民主代替了資產階級民主,以人民共和國代替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正如毛澤東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中總結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斗爭28年來的經驗時,所指出的:「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我們完全可以依靠人民民主專政這個武器,團結全國除了反動派以外的一切人,穩步地走到目的地」。這是對中國共產黨近百年來革命斗爭經驗的深刻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