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的歷史
❶ 北京故宮的歷史沿革
故宮又稱紫禁城。中國古代講究「天人合一」的規劃理念,用天上的星辰與都城規劃相對應,以突出政權的合法性和皇權的至高性。天帝居住在紫微宮,而人間皇帝自詡為受命於天的「天子」,其居所應象徵紫微宮以與天帝對應,《後漢書》載「天有紫微宮,是上帝之所居也。
王者立宮,象而為之」。紫微、紫垣、紫宮等便成了帝王宮殿的代稱。由於封建皇宮在古代屬於禁地,常人不能進入,故稱為「紫禁」。明朝初期同外禁垣一起統稱「皇城」,大約明朝中晚期,與外禁垣區分開來,即宮城叫「紫禁城」,外禁垣為「皇城」。
(1)故宮的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建築的屋頂形式是豐富多彩的,在故宮建築中,不同形式的屋頂就有10種以上。以三大殿為例,屋頂各不相同。故宮建築屋頂滿鋪各色琉璃瓦件。
主要殿座以黃色為主。綠色用於皇子居住區的建築。其它藍、紫、黑、翠以及孔雀綠、寶石藍等五色繽紛的琉璃,多用在花園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頂當中正脊的兩端各有琉璃吻獸,穩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獸造型優美,是構件又是裝飾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龍鳳、獅子、海馬等立體動物形象,象徵吉祥和威嚴,這些構件在建築上起了裝飾作用。
❷ 北京故宮歷史悠久的資料50字左右
北京故宮始建於抄永樂四年襲(1406年)。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
北京故宮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佔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並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2)故宮的歷史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❸ 北京故宮的歷史以及歷史價值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征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14年(公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
歷史價值有:北京故宮有35萬件,一級品1100多件,二級品約5.6萬件,還有上世紀以來在全國110多個窯口所採集的3萬余片陶瓷標本。
北京故宮藏歷代銅器1.5萬余件,其中先秦青銅器約1萬件,有銘文的1600餘件,這三個數量均佔中外傳世與出土數量總和的1/10以上,是國內外收藏中國青銅器數量最多的博物館。
(3)故宮的歷史擴展閱讀:
故宮四面環有高10米的城牆,城牆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故宮總體布局為中軸對稱,布局嚴謹,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委員會評價: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❹ 故宮的歷史 故宮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從故宮學的視野看待故宮,不僅認識到故宮古建築、宮廷文物珍藏的重要價值,而且看到宮廷歷史遺存有著同樣重要的意義;更為重要的是,古建築、文物藏品、歷史遺存以及在此發生過的人和事,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文化整體。這一認識是故宮學得以產生的重要依據,也有利於進一步挖掘故宮的歷史文化內涵。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故宮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對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相得益彰。
(4)故宮的歷史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❺ 故宮的歷史背景
北京故宮,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為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宮殿型建築,國家5A級旅遊景區,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一級博物館,1987年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故宮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現為故宮博物院,藏品主要以明、清兩代宮廷收藏為基礎。
❻ 故宮的來歷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6)故宮的歷史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餘間。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故宮累計接待觀眾達到1億人次。2019年起,故宮將試行分時段售票。2018年9月3日,故宮養心殿正式進入古建築研究性保護修繕工作的實施階段。2019年3月4日,故宮公布了2019年下半年展覽計劃。
❼ 關於故宮真實的歷史故事
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室宮殿,到現在,已經有了600多年的歷史了。
這里氣勢宏偉,佔地面積廣闊,建築精美,景色宜人,一直以來都吸引著不少中外遊客瀏覽觀光。可以說,故宮除了美麗的皇宮風景之外,更吸引人的當屬其包含著的悠久歷史文化。
作為居住過24位皇帝的皇家院落,這里曾經是皇家舉辦大典、會見群臣、執掌國家最高權力的場所,更是皇帝以及其家眷、妃嬪們生活和遊玩的地方。其中,各種鮮為人知的皇家故事,無數珍奇精美的宮廷寶藏,也為這座百年宮殿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更有諸多的未解之謎在這里產生。
❽ 故宮的歷史變化是什麼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宮,中國明、清兩朝皇帝都在此居住,歷經24個皇帝。歷時570多年。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古代用紫微垣(星座名)來比喻帝王宮殿,帝居在秦漢時又稱為「禁中」,意思是門戶有禁,不可隨便入內,這就是皇宮又被稱為紫禁城的緣由。
故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以明朝在南京的宮殿為藍本,基本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後經明清歷代皇帝的不斷整修和擴建,成為一個宏偉壯觀的建築群,共佔地72萬多平方米,四周環繞著10米高的城牆,長約3400米,宮牆外環繞著寬52米的護城河。內有宮室9999間半,有人做過這樣一個設想:一個剛出生的小孩,如果他在故宮的每間房住一天,等他把所有的房子都住過一遍時,他就長到27歲了。
故宮是中國封建王權的象徵,這一點在它的建築形制上得到了充分體現。其建築格局講究均衡對稱,建築規模龐大,防衛系統森嚴,建築外形龐大而莊重,內部裝飾富麗堂皇,無處不體現出威嚴的皇家氣質。故宮的布局以南北中軸線上的建築為主,東西兩側建築呈對稱分布,所有的建築從規模到屋頂樣式,一律保持嚴格的等級差別。故宮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部分,南為工作區,即外朝,是皇帝舉行大典、處理政事的地方;北為生活區,即內廷,是皇帝居住並處理日常政務以及後妃皇子居住、遊玩和祭神的地方。此外,在內廷東六宮的東面還有一組宮殿,以寧壽宮為主,俗稱「外東路」,是乾隆準備在讓位給兒子,自己做太上皇時居住而建造的。西六宮的西面前方由慈寧宮、壽安宮等建築組成,是皇帝平日辦事和他的後妃居住生活的地方。
故宮有四個大門,南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穿過天安門、端門,就到了故宮的正門——午門。午門位於京城南北的中軸線上,因正處於子午線上而得名。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開始興建,清順治四年(1647)重修。午門高37.95米,下面是高大的磚石墩台,台正面有垛牆環繞著。墩台正中有三個門洞,左右各有一掖門,俗稱「三明五暗」。五座樓閣建於墩台上,俗稱五鳳樓,主樓面闊九間為重檐廡殿頂,其餘四座樓為重檐攢尖頂,氣勢雄偉,輝煌壯麗。午門後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向太和門。明清時出入午門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正門只供皇帝出入,此外只有皇後大婚時入宮才可以走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平時,文武官員從東偏門出入,王公大臣從西偏門出入。
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宮城中的主體建築,建築在8米高的三層漢白玉石階上,庄嚴、宏偉。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俗稱金鑾殿。明初開始興建,原名秦天殿,後改稱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才改為太和毆。現存殿重修於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太和殿在全國木結構建築中規模是最大的,面積2377平方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外有廊柱一列,全毆內外總共立有大柱84根。殿高約35米、寬約63米,殿內有金漆雕龍寶座、瀝粉金漆柱,天花板上用蟠龍藻井圖案。這里是封建皇帝向全國發號施令、舉行慶典的地方,明清兩代有24個皇帝在此登基、宣讀即位詔書。
中和殿在太和殿後,高27米,是屋頂有4條垂脊的亭子形的方殿,形體壯麗,建築精巧。四脊頂端聚成尖狀,上安銅胎鎏金球形的寶頂,建築術語上叫四角攢尖式。皇帝在舉行大典時,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這里休息,接受內閣大臣的朝拜。每逢加皇太後徽號和祭祀前一天,皇帝要在這里閱覽奏章和祭文。
三大殿中最北的一座是保和殿,高29米,是屋頂有9條脊的殿堂。屋頂正中有一條正脊,前後各有2條垂脊,在各條垂脊下部再斜出一條岔脊,連同正脊、垂脊、岔脊共9條,建築術語上叫歇山式。乾隆後期,殿試由太和殿改在保和殿舉行。保和殿後有一塊故宮內最大的石雕——丹陛石,重250噸,上面雕有九龍、祥雲、壽山、福海等裝飾。
保和殿後面是一片廣場,內廷的正門——乾清門將外朝與內廷隔開。進入乾清門便是乾清官,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日常活動的地方。有暖閣9間,每間都分上下兩層,各有樓梯相通。每間屋子安3張床,以便皇帝隨意換床睡覺,防止被人暗害。乾清宮正屋內的「正大光明」匾的後面,是藏秘密立儲匣的地方。這個秘密立儲的辦法,由雍正創立。清雍正後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在乾清官和坤寧宮之間,是內廷的小禮堂,含天地交合、安康美滿之意。建於明代,清嘉慶三年(1798)重修,是座四角攢尖,鍍金寶頂,龍鳳紋飾的方形殿。明、清時,冊封皇後的儀式以及慶賀皇後誕辰的典禮,都在這里舉行。清代皇後去祭先壇前,需在此檢查祭典儀式的准備情況。清代的「寶璽」(印章)也收藏在這里,乾隆收藏的代表皇權的25顆寶璽現在仍在殿中。交泰殿後的坤寧宮在明代是皇後的寢宮,清代改為祭神場所。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在西六宮的南面是養心殿,從雍正皇帝起,這里就成為皇帝理政和寢居之所,慈禧太後也在此垂簾聽政,時間長達40餘年。養心殿最西的一間名為「三希堂」。因乾隆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遠帖》三件稀世珍品藏在這里而得名。
在故宮東側有寧壽宮,建築自成一體,俗稱外東路。現在,寧壽宮的樂壽堂已成為珍寶館,其中有幾件稀世珍寶,一件是金發塔,用黃金3440兩,裡面存放著乾隆生母孝聖皇後的頭發;一件是大禹治水玉山,重5噸,是我國現存最大的玉器;還有一件是象牙席,雍正時由廣州牙匠編織,據記載,當時共做了5件,現在有3件傳世,故宮太和門其中兩件藏於故宮。
坤寧宮後的御花園、慈寧宮前的花園和寧壽宮附帶的花園,是故宮內廷的三大花園,是皇室人員遊玩之所。作為皇家御園,這三座花園都建造精美,頗具匠心,充分應用了中國傳統營造園林的方法,既有與主體建築的對稱,又有局部、細節之處的不對稱。園內有高聳的松柏、珍貴的花木、山石和亭閣,方寸之地大有奇巧。存在於富麗庄嚴的殿堂里,別具一種幽美恬靜的氣氛。
故宮的四角有四座高大的角樓,最初是與護城河及城牆共同構成防衛系統,後則以觀賞為主。角樓高27.5米,屋頂有三層檐,共用六個頂組成,形成多角多檐、多層脊的造型,結構奇麗。面對故宮北門,有用土、石築成的景山,滿山松柏成林。山分五峰,每峰各建一亭,巍峨矗立。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築群的屏障。
故宮是中國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素有「宮殿之海」之稱,她的雄偉、堂皇、庄嚴、和諧,都可以說是舉世罕見的。每一塊磚瓦,每一座殿宇,都滲透著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血汗。在當時社會生產條件下,能建造這樣宏偉高大的建築群,充分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創造才能。在故宮中游覽,既可以見識封建王朝最高的政治中心和帝王的居住地,又可以集中了解古代的建築文化。
❾ 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
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工匠馬德春與故宮九龍壁
建九龍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講究多、難度大。必須要找那些技藝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選來選去,最後選中了一個叫馬德春的工匠。這馬德春燒制琉璃瓦十幾年了,技術高超。他選幾十位工匠,第三天就開工了。幹活前,他向工匠們講了燒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
他說:「那燒制彩色琉璃瓦對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講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燒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來件廢品作為代價。大夥要多留心,千萬別出差錯。」說完就帶著大夥兒幹了起來。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燒了七七四十九天,總算燒製成了。
安裝這天,皇極殿門前人來人往,工匠們有條不紊地忙碌著。突然一聲清脆的響聲傳來,嚇了馬德春一跳。他來到出事地點一看,一個小工匠獃獃地站在那兒,直勾勾地盯著摔碎的一片琉璃瓦。
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湊在一起,仔細地看了看,低聲對周圍的工匠說:「這事兒對任何人都不能講,誰要是吐露一個字,可有殺身之禍啊!」
在回家的路上,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燒制那片琉璃瓦是來不及了,延誤工期的罪名擔當不起,可是另打主意來補救又要冒著欺君之罪的大險呀!眼看沒幾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橫,等死不如闖一闖。
到家後,他茶不思飯不想,不管誰來也不見,一個人來到小倉房,把門窗擋嚴,悄悄地自製「琉璃瓦」。
九龍壁完工的消息,及時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帶著幾位大臣前往觀看,剛一進錫慶門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輝煌的九龍壁。走近再一細看,那九條龍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
乾隆皇帝頓覺滿目生輝,不住贊嘆。
(9)故宮的歷史擴展閱讀
北京故宮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開始建設,以南京故宮為藍本營建,到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長方形城池,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面圍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紫禁城內的建築分為外朝和內廷兩部分。
外朝的中心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統稱三大殿,是國家舉行大典禮的地方。內廷的中心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統稱後三宮,是皇帝和皇後居住的正宮。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築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徵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隻吉祥瑞獸。
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後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牆,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後是宮後苑 。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鍾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