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上的花木蘭

歷史上的花木蘭

發布時間: 2020-11-19 10:44:06

歷史上花木蘭真正的結局是怎麼樣的

以死拒之。

據碑文、《歸德府志》和唐朝以來的有關文獻分析,花木蘭不姓花,而是姓魏,名木蘭,生於北周,死於隋代。故里在虞城營郭北魏庄(今廢)。

北周時可漢募兵,本是木蘭父被徵招,但他年老體弱,難以應征。而唯一的能代替他的木蘭胞弟又年輕。無奈,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征戰疆場十二年,屢立戰功。自邊防歸來時,北周已亡,拜見了隋朝文帝。文帝封她為尚書,她堅辭不授。歸家後,脫去戎裝,換上舊時衣裳,又現女兒真面目。後朝廷聞之,召她人京,欲納她為妃,木蘭以死拒之。

(1)歷史上的花木蘭擴展閱讀

北魏時期,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

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

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❷ 歷史上真的有花木蘭這個人物嗎

有這個人,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拓展資料

花木蘭,魏氏女,西漢譙城(今亳州市譙城區)東魏村人。名木蘭,後稱花木蘭。其父名弧,乃漢初千夫長。木蘭秉承父志,自幼習武,尤工劍術。

木蘭墓位於亳州城東魏村北,冢丘高大,蒼松環護,翠竹成林,鄉人又為其立祠,每年四月初八為木蘭生日致祭。

木蘭戍邊之地名曲逆,即今河北省順平縣,該地人民為感激木蘭的恩德,從漢代起就為其立廟建祠,歷經多代,香煙不絕。唐朝乾封元年,唐高宗偕武則天到泰山封禪,路經亳州,游老君廟和木蘭祠,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封木蘭為"孝烈將軍"。

❸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花木蘭這個人啊

歷史上花木抄蘭這個人是存在的,花木蘭是古代民族女英雄。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花木蘭生於412年,但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並無確載。花木蘭的事跡流傳至今,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3)歷史上的花木蘭擴展閱讀:

人物文化

中國木蘭之鄉

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木蘭之鄉」。人們為了紀念花木蘭,在河南商丘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木蘭巨型雕像等。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

花木蘭_網路

❹ 歷史上花木蘭是哪國人,什麼民族

關於花木蘭的故事有兩個流傳最廣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是:

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

這種說法來自於清朝褚人獲的小說《隋唐演義》。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勛。後與竇線娘交戰被擒,線娘驗明她女性身份,與之結為姐妹。竇建德兵敗,線娘請花木蘭送信給羅成,木蘭途中回鄉探望父母,不巧被可汗得知花英雄為女兒身,要招其入宮。花木蘭將書信交於妹妹花又蘭,托她代為送信後自刎身亡。(《隋唐演義》第56、57、60回 )。

正史上都沒有花木蘭的記載,甚至有些學者認為這是不存在的人物,因為她的故事都是詩歌和傳說。民族的話,大部分認為是漢族,也有些人認為是鮮卑族的。

(4)歷史上的花木蘭擴展閱讀:

人物出處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

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參考資料:

花木蘭——網路

❺ 中國歷史上花木蘭是真實存在的嗎

我認為花木蘭在歷史當中極大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更適合當做一個故事去聽一聽,當一個傳奇故事去看,可能會更好一些。理由有如下幾點:

第一是因為花木蘭最早出自明朝才子徐文長的劇本里,劇本里寫的木蘭姓花,然後這個劇本被戲班子所用,改編成戲劇四處演出,然後一傳再傳,廣為人知影響遠大,所以有了現在的花木蘭這個名字。

第四就是古代參軍是要查軍籍的,如果查戶口對不上,年紀相差太大,就算化妝去遮蓋那差別也不是一星半點兒,很難去湊合頂替的。古代人不會連男女都不分吧,未出閣的姑娘和壯年老頭,還是差別有點大的。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望採納,謝謝。

❻ 真實歷史上的花木蘭,有對其容貌的記載嗎

確實有這么一個人。但是目前說法不一。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至於容貌,當再把《木蘭辭》仔細翻閱一過後,你也許會失望,因為,詩中根本沒有對這位女英雄相貌的正面描寫,她的頭發、她的身材、她的膚色、她的眉眼口鼻,甚至表情等等等等,一概沒有。但是,正面描寫雖然沒有,側面描寫還是有的,而且還不少。重要的有兩個地方,一是詩開頭時木蘭為父親從軍事發愁的「嘆息」。一是詩歌最後,木蘭從軍歸來回到家裡後,喜氣洋洋的打扮自己:「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這第二處的幾句詩是最重要的。也是人們對木蘭的相貌產生美好聯想的根本所在。這也是本詩極高明的地方。
然而煞風景的是,如果真有一個女孩子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而且一去十二年,與那些粗獷甚至粗野的男性戰友們(古代應該是沒有女兵的吧)朝夕相處,摸爬滾打,居然沒有暴露女性身份,這只能說明一個問題――花木蘭不僅長得不美,恐怕相貌上一是偏男性化,一是比較不好看的吧。不然,很難解釋她這么長時間一直成功地使他的戰友「不知木蘭是女郎」。供參考。

❼ 花木蘭是哪個朝代的歷史上確有其人嗎

花木蘭是南北朝時期的人。歷史上有這個人物。

花木蘭也是在中國巾幗英雄之一,不過是傳說,同時,也是在中國的南北朝時期里最有傳說色彩的英雄注意,其實,對於花木蘭最早的出現的就是在《木蘭辭》,而這個《木蘭辭》也是在南北朝時期的一首詩中來的。

花木蘭代父從軍,千古以來,花木蘭都是一直收到中國人尊敬的一個女性,因為她能夠讓當時為了自己的父親去做女性不可能做的事情,從軍,這點看起來花木蘭很勇敢,而且花木蘭的精神都是讓中華兒女更加激勵起保衛我們的國家。

(7)歷史上的花木蘭擴展閱讀

花木蘭的故事

在北魏時期都是因為是在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停的 騷擾國家,而在北魏時期在規定了每家都是需要出一名字男子去前線。

但是,花木蘭的父親都是晚年時期,而且都是體弱多病,肯定是不可能上戰場的,而自己的弟弟也是很小,更不可能,而因此,木蘭就開始了替父從軍了。

從那天開始,就是花木蘭一直開始了十幾年的一個軍旅生活,一直都是在邊關打仗,而對於男人來講,都是一個艱苦的事情的。而對於花木蘭來講,既要和自己的夥伴殺敵人,又要隱瞞身份,而在軍營里個個都是男人,隱瞞身份都是很艱難。

花木蘭都是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也是在十幾年之後都是就可以回家,也是因為如此她的功勞很大,所以皇帝都是直接赦免了她的欺君之罪。

其實會在當時,也是因為皇帝認為她能夠為朝廷效力,但是也是因為是花木蘭在家裡有自己體弱多病的父親,都是自己請求皇帝能夠給自己回去孝敬父母,補償父母。

熱點內容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