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研究性學習

歷史研究性學習

發布時間: 2020-11-19 10:50:14

歷史研究性學習(歷史上的長安)

我國古都之首。西安的舊稱,古代中國鼎盛時期(強漢、盛唐)的都城,意為「長治久安」。長安與開羅、雅典、羅馬並稱「世界四大古都」。
漢高帝五年置縣,七年,定都於此。此後西漢、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定都於此,東漢、三國·魏、五代·唐皆以此為陪都。西漢末綠林、赤眉,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於此。漢唐時代,又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西漢時城內有專為外人而設的居住處。唐時僑居的外人,來自亞洲各地,遠至波蘭、大食,多時數以百萬。
1、歷史地位:
長安,意為「長治久安」,現今西安城的舊稱,是我國七大古都之首。
是古代中國鼎盛時期(強漢、盛唐)的都城,與開羅、雅典、羅馬並稱「世界四大古都」。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10世紀左右,先後有13個朝代或政權在長安建都及建立政權,歷時1100餘年。
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長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的治所。
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將長安改為「西安府」,並在唐長安城皇城的基礎上,修建了城牆,奠定了今日西安城區的風貌。
2、漢唐長安:
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七年,定都於此。
漢長安是在秦咸陽遺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史記》:「漢長安,秦咸陽也」,張衡《西京賦》雲:西漢長安「乃覽秦制,跨周法」,《三輔黃圖·序》也雲:「武昭,治咸陽,因以漢都」。
《舊唐書 地理志》說:「京師,故秦之咸陽,漢之長安也。」秦咸陽從惠文王以後,就不斷向南擴展,在渭河以南修建了章台、興樂宮、甘泉宮、信宮、阿房宮及七廟等建築。劉邦奪得天下後,經婁敬、張良等的勸說,建都長安。修繕秦的興樂宮而改為長樂宮,在秦章台基礎上建未央宮。即漢長安城是在秦都咸陽基礎上建立的,說明在都城選址上是漢承秦制的。 漢朝宮闕均在今西安市漢城保護區內,位於北二環以北,而漢代的武帝文帝景帝陵墓,在今咸陽市境內。
此後西漢、東漢(獻帝初)、西晉(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皆定都於此,東漢、三國·魏、五代·唐皆以此為陪都。西漢末綠林、赤眉,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於此。漢唐時代,又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西漢時城內有專為外人而設的居住區,唐僑居的外人,來自亞洲各地,遠至波斯、大食,多時數以萬計。
隋開皇二年(582)在漢長安城東南建新都大興城,入唐後改稱長安,仍為都城,僅作了局部修建和擴充。唐長安城周長達35.56公里,面積約84平方公里,是現在西安城面積的9.7倍,漢長安城的2.4倍,北魏洛陽城的1.2倍,隋唐洛陽城的1.8倍,元大都的1.7倍,明南京城的1.9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公元447年所修君士坦丁堡的7倍,公元800年所修巴格達的6.2倍,古代羅馬城的7倍。至盛唐,長安為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
唐長安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個達到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唐長安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僕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外國的商人、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另外,西方文化通過唐長安城消化再創造後又輾轉傳至周邊的日本、朝鮮、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唐長安成為世界西方和東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匯集地,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大都會。
唐長安城由外郭城、宮城、皇城3部分構成,總面積80多平方千米。外郭城平面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1.7米,周長36.7千米。每面有3座城門,除南面正門明德門為5個門道外,其餘皆為3個門道。宮城位於廓城北部中央,平面長方形、南北1492米,東西2820米。中部為太極宮(隋大興宮),正殿為太極殿(隋大興殿)。東為皇太子東宮,西為宮人所居的掖庭宮。皇城接宮城之南,有東西街7條,南北街5條,左宗廟,右社稷,並設有中央衙署及附屬機構。
長安城以寬達155米的朱雀大街為中軸線,11條南北向的大街和14條東西向的大街,把外郭城劃分為100多個整齊劃一的里坊。
3、長安遺址:
故城有二:漢城築於惠帝時,在今西安市西北,周圍二十五公里;隋城築於文帝時,號大興城,包有今西安城和城東、南、西一帶,周圍三十六公里。
唐昭宗天佑元年(公元904年)遷都洛陽後,因城中民房大半被拆毀,就舊城北部改築新城,即今西安城。解放後,對漢隋二城遺址,都進行了考古發掘。

⑵ 歷史研究性學習

2004年7月1日廣州申亞成功,彰顯了廣州文化的恢弘氣度和現代廣州的動感魅力,也表明了2010年廣州亞運會宣傳的初步勝利和自行啟動。亞運宣傳是一種特殊的體育傳播,是一種外向型的體育傳播,受到文化的制約和影響。文化有區域性,深刻地影響著生活在該區域中的人,包括人們的思想、行為、價值觀念和傳播方式。有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傳播方式,文化決定了人們如何發出、接受、理解傳播的信息。不同的文化也決定了人們有不同的表達與理解的方式,這種差異在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會產生認識和理解的阻礙。廣州文化作為區域性的歷史文化形態,有著自身穩定的文化特質,也有自己的時空范圍。廣州文化是源遠流長且豐富多彩的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是中華文化體系中成就卓著且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屬於中華文化的亞文化范疇。其基本精神包括:經世致用、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開放融通、擇善而從的社會心理;經驗直觀、發散整合的思維方式;清新活潑、崇尚自然的審美理想[1]。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宣傳的過程中,廣州文化古今發展變化的脈絡及其層壘積淀的文化內涵,必然發揮「文化資本」的互動功能,將廣州亞運和廣州文化多維度結合。

1 廣州文化對亞運宣傳的促進

1.1 廣州文化思想資源中「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有利於亞運宣傳

「天人合一」的思想最早由莊子闡述,後被漢代思想家、陰陽家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主體。中國傳統社會空間觀念和社會秩序的形成,強調「天人合一」的獨特思維。「天人合一」的核心是強調「天道」和「人道」相通,「自然」和「人為」相統一。「天人合一」的空間觀念和社會秩序具有最高的權威性和可信仰性,強烈地融入到了廣州文化之中。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在亞運宣傳中可以理解為遵循客觀規律,尊重廣州文化發展的客觀現實。作為全國唯一從未中斷的對外通商口岸,廣州是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商品交易中心。在走向現代化時期,廣州地區又最先實行改革開放。廣州文化也因開放情境的綿延呈現融合加深的趨勢,各種文明在不斷交流、融合中得到創新和發展。「天人合一」廣州文化具有一種文明開化和思想自由的開放特質,有利於亞運宣傳,滿足受眾的多元文化需求。亞運宣傳更多是一種對外宣傳,需要開放的文化空間和文化心態。「要深人研究不同國家受眾的思維習慣和對中國信息的需求,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有的放矢,增強對外宣傳的針對性、實效性和親和力、說服力」[2]。

在中國近現代文化發展史上,廣州文化是中國最重要的區域文化中心之一,統攝於「天人合一」的傳統中華文化理念之下。「天人合一」的廣州文化承繼了開放的歷史情境和多元話語,具有「開眼看世界」的文化視野,較少意識形態和專制制度的羈絆,在文化選擇和思想張揚上相對自由。廣州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更好地彰顯了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文化訴求,有利於亞運宣傳,充分展示亞洲的多元文化,體現亞運文化的價值追求。2010年廣州亞運宣傳者應對廣州文化的總體特徵、價值趨向、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進行全面的考察,對文化信息進行「編碼」和「轉換」,制訂相應的亞運宣傳策略。「天人合一」的廣州文化具有較強的整合能力,可根據亞運宣傳工作的具體情況和中外受眾的需求、興趣,對多元文化中的宣傳信息進行取捨,選擇具有宣傳價值的內容,突出廣州文化的特色和優勢。

1.2 廣州文化觀念中「開放兼容」的城市文化有利於亞運宣傳

城市社會空間作為城市形態的要素和社會空間的存在,是一種物化的資本力量,具有典型的社會關系與文化資本屬性。這種力量表現為典型意義上的經濟與文化要素的集聚。「一個充分發展的城市社會空間,既能夠成為城市人創造新生活方式的動力,又能夠在改變社會關系的同時,『形塑』城市市民的生活方式」[3]。

「城市社會結構本身是一個開放的系統,這個系統每天都要向城市以外的地區發展它的『觸角』,通過城市政治要素的分化、經濟要素的分化和社會要素的分化向城市外區域空間擴張、輻射,城市的區域演化和城市區域結構重組成為城市社會結構變遷的新的表現形式」[3]。內涵豐富,既糅合了土著的原生態文化和正統的中原文化,又吸收、融合了各種駁雜的異域文化,具有「雜交」的文化特質,深深地影響了廣州地區的城市社會結構。廣州城市社會結構和城市文化空間吸納機制以社會活力為引導,以開放體系為基礎,充滿社會活力,形成「海納百川」的開放格局。「廣州這種城市文化,大概就是緣於廣州文化的多元構成」[4]。2010年亞運宣傳過程中,以廣州為核心的城市群具有廣泛的兼容性和較高程度的開放性,必然會以一種海納百川的氣量和胸懷,拓展亞運宣傳的內涵、范疇和規模。

城市的空間系統結構具有典型開放式功能,城市與外部環境及城市內部系統要素之間的互動及相關變化,會促進城市要素、系統或整體產生有意義的變化。目前,廣州城市圈正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各種生產要素、制度要素和文化要素將會發生能量的交換和釋放,實現廣州文化的現代嬗變。「廣州文化是以一種有異於常態的方式……亦即以這樣一種狀態:遺忘、等待、接受、選擇、新變,成為廣州文化自身孕育的生長與造血模式」[5]。廣州為核心的城市群發揮了「開放兼容」的城市文化輻射功能,形成較大范圍的區位影響力,形成了開放的新態勢,在思想觀念、經濟體制改革的模式、行政體制改革的力度、精神產品的推介、科技成果的發明應用、工業產品的開發、市場營銷的方法等方面體現出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廣州城市群以開放城市的激情和動感,在亞運宣傳中閃現一種充滿旺盛生命力的創造慾望。提高廣州的城市品位和區域影響力。

1.3 廣州文化觀念中「多元架構」的媒介空間有利於亞運宣傳

廣州文化誕生於特殊的地理區域,激烈碰撞於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的開放地帶,導入了不同的區域文化因子。在歷史的延續中,廣州文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特徵。「以開放的胸襟迎接嶄新的現代文化,表現了廣州人對於中國傳統的文化創新思維能力、對於現代文化的吸取和轉化能力、對於結合自己古典傳統與他人現代文化融會能力」[6]。在中國傳媒業發展史上,廣州就是近現代中國傳媒最重要的策源地之一,具有良好的媒介空間和濃郁的媒介文化。

廣州傳媒面對媒介的歷史發展與現實邏輯,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的成長性空間,開拓出了「多元架構」的媒介空間。廣東報業傳媒十分發達,已實現數字化、網路化和集團化。1997年1月國家新聞出版署正式批准「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成立,標志著我國大眾傳播媒介產業化進程駛入官方認可的「快車道」。廣東報業傳媒在數字資產管理、移動媒體、報網互動等媒介前沿都有領先優勢,拓展了「多元架構」的媒介空間。南方日報報業集團1993年開始資料庫建設,採用TRS資料庫系統。2005年8月,廣東移動與新華社廣東分社及《南方日報》《羊城晚報》《廣州日報》三大報業集團聯合推出手機報。2005年8月15日,由南方報業集團旗下南方網開發的多媒體網路雜志《WOW!ZINE.物志》正式創刊。2006年1月11日,由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和電信部門合作推出的第二代門戶網站——奧一網(www.oeeee.Com)正式上線測試並於2006年3月16日正式運作。奧一網將利用網路對傳統的采編模式進行重組,重新建構新聞采編模式。奧一網還著力開發博客、牛客(Newsblog)、EDM電子雜志等基於第二代互聯網的產品。

廣州傳媒將市場機制引入傳播領域,從功能的單一到功能的多樣、從傳播者本位到受眾本位、從宣傳本位到新聞本位。2004年廣東組建了全國第一個由省、市、縣三級廣電系統聯合組成的全省性廣電傳媒集團——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在集團統一部署下,創造性地以聯合發展方式進行跨級別、跨地域經營。網路、數字電視、移動電視、手機媒體、IP電視等新媒體在廣東異常活躍,廣東電視台、南方電視台等經營得紅紅火火;廣東全省有98家電台,共122套節目[7]。廣州傳媒擁有如此龐大優質的媒介傳播資源,意味著亞運媒體資源的動員、整合、優化結構努力的提升,使亞運宣傳優勢得到凸顯。

2 亞運宣傳對廣州文化資本的聚集

2.1 亞運宣傳有利於廣州文化資本的放大

文化資本是指那些具有積極作用和資本特性,能夠帶來經濟、社會或自然價值,外在形態多樣的文化資源本體。文化資本要與社會價值標准一致,能夠帶來收益、促進發展。「所謂價值,就是在人的實踐——認識活動中建立起來的,以主體尺度為尺度的一種客觀的主客體關系,是客體的存在及其性質是否與主體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適合、相接近的關系」[8]。

廣州偏處一隅,位於南疆邊陲的南海之濱,遠離歷朝歷代的政治中心和文化重鎮。長期以來,廣州文化對中國主流意識形態沒有獨立的文化價值或文化策動,受著主流意識形態的壓制。廣州文化面對主流文化的冷落和文化歸屬的傍徨,在雙重的重壓中尋求突圍,尋求新的出路。亞運宣傳,作為一種價值建構與思想傳播,有著不容置疑的文化擴散功能與集束作用,有利於廣州文化資本的放大和勃興。廣州曾經以開放的現代化都市定位,四季溫差不大的購物環境和繁榮興旺的商業環境讓人印象深刻,但濃郁的商業氣息沖淡了城市文化品位,有著「文化沙漠」的誤解和毀譽。「廣州應該利用『亞運』平台宣傳有特色的『廣州符號』,可以將黃埔軍校、老字型大小等符號搬到這個大載體上,這樣對宣傳廣州文化以迎接亞運會會有影響」[9]。

歷史的演變讓廣州文化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傳統,也就是接納的襟懷、吸收的傾向和發散的意識。文化的交流既是不同質態文化的融合,而文化發展是多種文化接納過程發生質的飛躍。亞運宣傳將融匯入接納亞洲多元文化和奧林匹克文化,在廣州文化的傳統底色里整合多種文化的成份,放大廣州文化資本。2010年廣州亞運會將把「更高、更快、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與「開放、務實、多元、進取」廣州文化氣質完美結合,傾情演繹「祥和、綠色、文明」的「亞運」新主題。

2.2 亞運宣傳有利於廣州文化資本的轉向

廣州文化既有來自中原的文化依託,又有面向廣闊海洋的文化背景,人口的流動給它帶來新的生命力,文化的流變同樣給它帶來了新的生長元素。廣州文化為自身的文化發展營造了一種多元匯通、氣象開闊的動態氛圍,在流變中促使自身得到不斷擴展、提升和轉向。

廣州與權力中心的疏離與邊緣化,導致了廣州文化重商務實、兼容並蓄的社會形態,形成了「重商務實」的價值取向與行為准則。廣州文化這種「重商務實」的價值標准與思維方式,有別於傳統的保守的農業社會模式,形成了自成一格的範式。俗世生存、利益驅動、疏於王權的平民心態,導致了廣州與權力中心區形成重利而輕仕的世界觀的差異。廣州文化摒棄了北方人「恥言利」的傳統意識,普遍具有強烈的功利傾向,形成了重實利與務實的精神特質。廣州文化的「務實」傳統里缺乏一種公共精神和人文精神,缺乏「感恩」「社會責任」「公共關懷」等人文滋養。廣州文化的重商傳統,缺乏公共精神的底色,使人們在內心產生巨大的沖突,有種缺少安全感的焦慮、無家可歸的失落感。重實利的廣州文化價值觀,在歷史驟變中顯現出的繁華與雜亂、浮躁不安。在亞運宣傳過程中,奧林匹克精神中的志願者文化、對文化差異的容忍和理解、自我挑戰精神和公平競爭精神等都將深深地影響著廣州文化,實現廣州文化的轉向與和諧。

2010年第16屆廣州亞運會是亞運會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屆賽會,將有來自亞洲45個國家和地區的運動員,參加42個比賽項目的角逐。廣州亞運會將使用87個體育場館,其中包括56個比賽場館,30個訓練場館,以及1個閉幕式場館[10]。廣州人建設規模如此龐大的亞運會,必定要有務實和重實利的精神,更要有文化品位、公共倫理和公共精神。亞運宣傳要注重宣傳「廣州人特別務實,對實際效益的追求十分明確和執著,靈活機動地應對障礙,克服困難,達到目的」[4],更要宣傳現代廣州文化資源的核心價值——公共精神、公共關懷。亞運會將是廣州等廣州城市建設文化大都市、培育與釋放城市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的重要歷史契機。廣州文化可以將歷史文化風貌與亞運精神展示結合起來,在保護與發展好文化珍貴記憶的同時,探索廣州文化的轉向和和諧,培育與深化廣州文化獨特的文化性格和公共文化特色,增強文化形象的識別度和認同度。

2.3 亞運宣傳有利於廣州文化資本的創新

「在人類各個民族、各種社會共同體之間,各自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徵,具體表現為各種特殊知識系統的多重性和各類特定價值體系的多元化,這就為文化優化和知識創新創造了極大的可能性」[11]。文化資本創新就是文化資本在新形勢下進行重新組織、運用和延展,實質是人類社會文化信息的智力創新。

廣州文化在傳承中顯現出自成一格的風貌與個性,其文化信仰是立足於創新求變上,視求變為核心,視創新為謀求新的活力。廣州文化所積聚起來的能量作為創新求變的內涵,其價值更在於對「趨時」與「興利」的目標前景的積極追求。「開放」和「創新」是廣州文化的生存常態,給廣州文化的精神本質鑄造了務實求新的人文支點,成為改變廣州文化和廣東人命運的歷史契機。「開放」和「創新」使廣州文化的「邊緣化」、「非正統與非中心性」的異端化傾向得以糾正和救贖,並成為走出封建愚昧狀態的最強大動力。因此,廣州文化得以最先接觸近代西方的新事物、新觀念,最先走向文明開化。廣州文化使務實求存的實用主義哲學,從一種原始樸素的生存觀念,在中西文化的對接與再生過程,嬗變為一種開放進取的生存態度與文化精神,文化內涵不斷地得到充實和完善。

在亞運宣傳過程中,廣州文化必須以中國文化為背景,甚至應當具備一定的全球文化視野,以獲得廣闊的文化參照和深邃的文化情懷。在亞運宣傳過程中,傳播主體闡述廣州文化體系中「為仁」、「敬德」、「誠信」、「忠恕」、「孝悌」、「知勇」、「義恥」等一系列思想觀念和行為規范,開創了儒家關於為人、修德、治政、施教聯為一體的思想體系,其歸結點還在求人際協調和社會治理,有利於廣州文化傳統價值的傳播與復興。在亞運會傳播過程中,各種文化資源及要素在廣州聚集,呈現不同的演繹狀態和交流狀態。在這個傳播過程中,廣州文化資本得到自身價值的升值和作用空間的拓展,實現了文化資本的創新和嬗變。

3 結論

亞運宣傳是宣傳的一種特殊形式,是以亞運為內容和手段旨在影響社會大眾文化觀念和行為的傳播活動。亞運宣傳的內容、形式、規模、技巧和手段是宣傳者在「源信息」的基礎上,經過特別的「加工、處理」而形成的。亞運宣傳作為體育宣傳和文化宣傳一個難得的載體與平台,是目的性很強的文化傳播,不可避免地受到宣傳主體區域文化的影響。

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宗旨是弘揚奧林匹克和亞運精神,促進亞洲的團結、友誼和交流,為和諧亞洲做出貢獻。廣州文化的生命活力在流動中變化,在亞運傳播中充盈、輻射、彰顯,以自身的演變軌跡和文化特質在亞洲范圍內得到了認同與接納,充當歷史時勢變遷和文化溫差測試的角色,具有前瞻性與示範性。廣州文化內涵和價值參照系的建立,關繫到人文關懷的視角和人性化表達局限的超越,關繫到2010年廣州亞運會宣傳的文化訴求和文化表達。

⑶ 歷史研究性學習報告

放眼盡觀「清朝統治史」
從三皇五帝至如今,中國歷經無數榮辱興衰,中國人民也飽受身心的煎熬。
不論是唐、宋、元,中國的經濟、科學都位於當時世界的前列。可自從明中到清末中國一蹶不振。可見明、清二朝對於中國的經濟、文化發展起著位高權重的作用。其中清朝政府的統治,對於中國的落後有一種不可推卸責任。
首先明清朝的科舉制度對於人才的開發起著較大的阻力。「八股文」對於清朝文人學士起著較大的阻力。「八股文」對於明清朝文人學士的思想起了一定的阻礙。它像一個牢籠,將文人的思想拘束於一個范圍內,將原本胸懷大志,可以成龍的學子們,套上了鏈索,使他們的文學才華不可展現的淋漓盡致發揮出來。其次,「文字獄」也為中國造成了不可磨滅的損失,使許多知識分子不敢過問政事從而禁錮了思想,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另外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雖然在剛開始時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可是,當時西方國家發展速度飛快,逐漸超過中國,清政府的閉關鎖國,與世隔絕,既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能適時的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使中國走向落後趨勢。
清朝從剛開始,「只留頭,不留發」的統治到了最後的滅亡,這是值得他們反思的。當年,清朝剛入關時十分英勇。騎、射、打、獵都是他們的強項,可到後來他們一味的不務正業,奢移成性,最終釀成了清政府的衰亡,毀滅。
從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到亡國之皇溥儀,中國歷經了無數的榮辱興衰,什麼割地賠款,火燒圓明園,這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恥辱,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陰影。

⑷ 歷史研究性學習(最好是初一的)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是建立在兵馬俑坑原址上的遺址性博物館。自 1979年10月1日開館以來,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經過艱苦創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舉世聞名的大型遺址性博物館。兵馬俑已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二十世紀考古史上的偉大發現之一」。198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將秦始皇陵(包括兵馬俑坑)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不僅是中國人民、也是全人類的一份珍貴文化財富。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建立和發展,曾歷經坎坷和艱辛,凝聚著許多人的心血和汗水。兵馬俑是 1974年3月發現的,當地農民在一片砂石堆積、墓冢累累的荒野上挖井時偶然發現了一些陶俑殘片。後經考古工作者一年多的精心勘探和試掘,發現是座規模宏偉的大型兵馬俑坑(即一號俑坑),裡面埋藏著和真人、真馬大小相似的陶俑、陶馬約6000件。這一巨大的發現,在中國和世界上引起了轟動與震驚。
兵馬俑坑由於規模宏偉,陶俑、陶馬的數量巨大,發掘工作要延續數年乃至幾十年。在這漫長的歲月中,如何保護好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使它免遭風雨霜雪的侵害,成了令人憂心的重大問題。當時我們考古工作者曾計劃用竹竿、蘆席搭蓋一個臨時性的保護大棚,以解決燃眉之急。正當我們為此焦急之時,1975年8月26日,當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王冶秋飛抵西安,傳達了國務院要在此建立兵馬俑博物館的決定,並把它作為國家的專項工程。

⑸ 歷史研究性學習資料

(1)為了實行戰略轉移,還有的人認為是為了北上抗日。
(2)時間是1935年1月這次會議是在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和長征初期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為了糾正王明「左」傾領導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挽救紅軍和中國革命的危機而召開的. 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的統治,確定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在極端危險的時刻,挽救了黨和紅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李德是進攻上的冒險主義,防禦上的保守主義,撤退上的逃跑主義造成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給紅軍力量和中國革命造成重大損失。
(4)「三軍過後盡開顏」中「三軍」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當年沒有編建紅三方面軍),也就是整個紅軍。」
也有人認為這一說法欠妥,主要理由有二:其一是毛主席率領的紅一方面軍大部(陝甘支隊)越過岷山的時間是1935年9月,毛主席寫這首詩的時間是1935年10月,而這時還在岷山之南的松潘草地及其以南的紅四方面軍,不僅沒有北上越過岷山,反而正在南下川康藏族聚居區;其二是,紅二方面軍的成立是1936年7月5日,這個時間比毛主席寫這首詩的時間晚了九個月,毛主席顯然不可能把沒出現的事情寫進詩里。

「三軍」這個詞的正確解釋應該是:「泛指紅軍隊伍」。因為《長征》一詩是毛主席寫的古體詩,在古文中,「三軍」有四種意思,這在《辭源》中有詳細的解釋和例文,而《辭源》中四個義項的第二項即是:「軍隊的通稱」.

⑹ 有關歷史的研究性學習

我很早以前,就想寫一部中國政治制度史。一則我認為政治乃文化體系中一要目。尤其如中國,其文化精神偏重在人文界。更其是儒家的抱負,一向著重修齊治平。[1]要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絕不該忽略中國傳統政治。辛亥前後,由於革命宣傳,把秦以後政治傳統,用專制黑暗四字一筆抹殺。因於對傳統政治之忽視,而加深了對傳統文化之誤解。我們若要平心客觀地來檢討中國文化,自該檢討傳統政治,這是我想寫中國政治制度史之第一因。再則我認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縱使有些可以從國外移來,也必然先與其本國傳統,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實發生相當的作用。否則無生命的政治,無配合的制度,決然無法長成。換言之,制度必須與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後,人人言變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視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會隨制度而轉變。因此只想把外國現成制度,模仿抄襲。甚至不惜摧殘人事來遷就制度。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舊傳統,舊文化。我們試問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與此一民族之文化傳統有關聯,而只經幾個人的提倡,便可安裝得上呢?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絕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歷史經驗論,任何一制度,絕不能有利而無弊。任何一制度,亦絕不能歷久而不變。歷史上一切以往制度俱如是,當前的現實制度,也何嘗不如是。我們若不著重本身人事,專求模仿別人制度,結果別人制度,勢必追隨他們的人事而變,我們也還得追隨而變,那是何等的愚蠢。其實中國歷史上以往一切制度傳統,只要已經沿襲到一百兩百年的,也何嘗不與當時人事相配合。又何嘗是專出於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專制黑暗四字來抹殺?這是我想寫一部中國政治制度史之第二因。但由於國家大局之動盪,私人生活之不安定,而自己想寫的,感到比這一部書更重要的也還有,因此此書終於沒有寫。一九五二年三四月間,承何敬之先生要我講演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但講期只有五次,每次只限兩小時,又為旅途匆忙,以及其他條件,並不能對歷史上傳統制度詳細陳述,精密發揮,只擇漢唐宋明清五代略舉大綱。本來想再就講演記錄把在講演時未及提到的,略事增補。不幸講演完成,我及負傷養病,在此期間,沒有精力對此講稿,再事改進。只得就原記錄稿有與原講義旨走失處稍稍校正,而其他不再潤飾了。將來若償宿願,能寫出一部較詳備的中國政治制度史,則屬至幸,而此書得以搶先呈教於讀者之前,亦可稍自欣慰,並在此致謝何先生之美意。若無何先生這一番督命,連此小書,也不會有倉促完成之望的。此稿初成,在一九五二年八月我在台中養病時。嗣後又有邀約,請寫一本「研究中國歷代政治制度」的教材,截稿期限甚迫,乃就此稿稍加修改,如唐代的兩稅制,明代的賦稅制度等,均有若干新資料補入,較原稿稍微充實,然恐尚多疏漏謬誤,切盼讀者之指正。

⑺ 歷史研究性學習課題

 

1942年9月18日,邊區政府召集各專員及部分縣、區長舉行座談會,研究專署以下各級行政機關進一步實行精兵簡政,標志著第三次精兵簡政的開始。③會議確定簡政的總原則是:「精幹、統一、效能、節約、反對官僚主義,建立制度,健全機構,
調整幹部,改變作風,加強領導,精通業務,厲行節約,改善各方面的關系。」[34]
12月3日邊區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三次會議,通過了《陝甘寧邊區簡政實施綱要》。④1943年2月24日,邊區政府發出命令,公布了該《綱要》。指出:「簡政是精兵簡政在政權工作方面的貫徹,是為了使政權工作達到精簡,統一,效能,節約與反對官僚主義的目的。」即政府方面要通過簡政,減去一些不必要的政務,集中力量抓好「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首要任務。《綱要》規定,區以上精簡機構和精簡人員的共同原則是「少而精」。「精簡機構,就是裁撤不急需的機構;精選稱職的人員,又從各種業務的需要來調整人員,使之各得其所。」[35]並規定堅持民主集中制,統一領導,整飭政紀;改善領導作風;統一幹部管理,調整和提高幹部;擁護軍隊;鞏固「三三制」;厲行節約;從組織上、思想上貫徹精兵簡政等具體要求。以及具體闡明了精兵簡政的意義和目的,劃清了政務和事務,要求緊縮上級政權編制,加強鄉一級政權等。總之,該《綱要》為陝甘寧邊區精兵簡政普遍徹底的貫徹,做了制度上的保障。     1943年3月23日,邊區政府舉行第四十三次政務會議,討論通過各級政府新的整編方案。該《方案》包括兩個部分,即邊區一級和各專署、縣政府的編整具體計劃。根據該《方案》的規定,邊區政府系統裁減部門百餘處,區以上幹部及事務人員由4453人,減為3221人。[36]隨後,各級政府進行了裁撤與合並,也進一步縮編了人員。10月15日,依據《簡政實施綱要》中關於精簡與健全鄉(市)政權的精神,邊區政府公布了《修正陝甘寧邊區鄉(市)政府組織暫行條例草案》。 
    通過深入實際地調查,廣泛討論研究,制定詳細科學的實施綱要和建立了一些制度,這次整編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基本上達到了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精簡、統一、效能、節約、反對官僚主義五項目的。1943年12月24日,邊區政府委員會召開第四次會議,參加會議的除政府委員外,邊區參議會常駐議員及政府各廳、處、院、行負責人列席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李鼎銘副主席作了《邊區政府簡政總結的報告》。至此,精兵簡政在陝甘寧邊區共進行了三次,時間達兩年半之久的政權機構改革和節流措施,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勝利結束。 
三、精兵簡政的成績 
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是中共局部執政的試驗場,而精兵簡政是中共對科學執政的實踐和探索。在精兵簡政以前,由於各種原因,當時抗日民主根據地面臨著巨大的財政經濟問題。而政府機構頭重腳輕,政事不分,用人不當,「工作不統一」,「游擊習氣」存在,官僚主義滋生,導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經過三次精兵簡政,實現了政府機構的精簡,工作的統一,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人力物力和基本上解決了官僚主義的問題。而這五項目標的實現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既有軍事系統的精兵,
又有政權系統(包括黨、政、民、學各種組織)的簡政。」[37]
 
(一)在精兵方面,精簡了人員,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通過廣泛的動員宣傳,一部分人拋棄了「多兵論」,樹立了「精兵論」。裁減了
                                                 
③ 張揚認為是9月10日是第三次精兵簡政開始,但筆者依據《陝甘寧邊區政府大事記》(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版)認為應該是9月18日。9月10日是動員總結第二次精兵簡政,而9月18日的座談會明確提出進一步實行精兵簡政。 
④《綱要》張揚(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J】.近代史研究.1983(4):134-148.),史料摘編•總論【Z】,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資料選輯)【Z】都認為1943年3月,但是筆者依據《陝甘寧邊區政府大事記》(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版)認為是1942年12月3日召開的會議。  

 

部隊番號,充實了連隊建設;淘汰了老弱,確定了槍兵比例,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和獨立作戰能力。還加強了對軍隊的政治教育,使黨指揮槍的原則和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的思想深入士兵的心,並且通過軍事教育培養了指戰員與士兵的作戰能力。同時又號召發展生產自給,在實踐中教育了軍隊,提高了部隊對節約的認識,對堅
持抗戰具有重大意義。                                                                  
(二) 政權系統的簡政是陝甘寧邊區精兵簡政的核心,成效顯著,堪稱楷模     首先,精簡人員和裁並機構。在精簡人員上,第一次精簡後縮減人員1598名,占邊區政府原有人數的24%;[38]第二次精簡,除地方武裝及母嬰孩外,邊府所屬吃公糧的人員尚有11500名,其中各級政府及附屬機關8200名,各中等學校及保小3300名。第三次精簡在第二次的基礎上吃公糧減至7500名,減少35%弱。[39]邊區政府原有552人,整編為416人,各廳、處的附屬機關原有1140人,整編為911人。各分區專署公署原有101人,因增設延署、三邊兩個分區,總人數增加到148人,但原有專員公署的人數減少了。各縣原有1186人,整編為791人。邊區共213個區公署,原有1250人,整編為955人。區以上各級政府機關精簡總人數為762人,占原有人數的26.5%.[40]在裁並機構上,第一次精簡側重於減少機構,共裁、減、並機構百餘處。第二次精簡主要是建立政府的工作制度,實行合署辦公,裁、減、並了一些重疊或相同性質的機關。第三次精簡邊區各廳處的內部機構裁減1/4,邊區政府的機關從35個減為22個。     第二,加強政府的統一性,建立黨的一元化領導體制。規定由中共中央代表機關及各級黨的委員會統一領導所有地區的黨、政、軍、民工作,消除黨、政、軍、各自為政的現象。建立了一些規章制度,1943春,邊區政府先後頒布了《專署縣、市、區的政府組織條例》《幹部管理通則》、《政紀總則》、《政務人員公約》、《獎懲條例》、《五一施政綱領》等。進一步加強對幹部的統一管理,並強化民主集中制的紀律教育。 
    第三,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能。原來許多單位由幾個人做的工作,整編後一個人就承擔了。1942年9月1日邊區政務會議通過《陝甘寧邊區精兵簡政綱領草案》中規定,「必須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提高每個人員戰鬥力與工作力,不致有任何物質的浪費,才能充實力量准備反攻。」[41] 同時也精幹了上層,充實了下層;緊縮了機構,精選了人員;確定了職責,建立了制度;實行合署辦公。在幹部配備上,用其所學,對口配備;調整了一些幹部的職務,使他們能愉快的勝任工作。如邊區第二次整編時對幹部降級使用,將編余的200餘名幹部,派往縣區工作(20%的到縣上,80%的到區上),不僅精幹了上層,而且充實了下層。針對鄉級政權效能低下的狀況,在第三次整編時,給邊區1270個鄉都增設了文書1人,調派了1000多名知識分子參加政府工作。而且,「精兵簡政促進了幹部隊伍的新陳代謝,大大提高了幹部的積極性和責任心與創造力。」[42]政府實現了統一領導,克服了官僚主義作風,工作效率大為提高。陝甘寧邊區文書科的繕寫員,現在3個人就做了過去13個人的工作;邊區通訊站在1943年1月至4月每日平均投遞16661件,5至11月激增到每日平均投遞30078件,提高效率80%以上;難民工廠,過去每台鐵機每月平均織布13匹,現每台織布21匹,提高63%。振華紙廠,8月份出紙115.4令,每令需13.8個工,10月份就增加到216.6令,每令需工8個,提高42%。化學工廠,4月份出肥皂30726條,8月份就增加到58024
條,提高92%,成本則由4月份每箱1.4石小米,減至8月份每箱0.89石。[43]
 
    第四,節約也取得了顯著成績。1942年8月23日,延安《解放日報》社論指出:「精兵簡政實為目前各根據地整個工作的中心一環,必須把這一任務的實現,貫徹導各方面的工作中去。」其他一切工作,「當應當在這一政策之下」。還指出:「精兵簡政的實行又必須與愛惜民力,培養民力,發展生產,自力更生,厲行節約,反對
浪費等具體工作聯系起來。」[44]
因此,精兵簡政中「尤須注意民力物力之發展與節省。」

 

[45]
 「陝甘寧邊區1941年公糧徵收量占收獲量的13.85%」, 經過精簡,「到1943年為
10.16%,而1944年僅為8.83%。」[46]
1942年征糧16萬石,征草1600萬斤,「若以現有人員(77000餘)牲口(7300餘)計算,則明年糧草供給收支相抵要不敷糧8200餘石,
草980餘萬斤。精簡後,吃糧人數減到65000人,牲口數不動,亦只余糧11000。」[47]
     1942年12月,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議後,「各部隊減去約五千餘人,其中部分為空額,一部分編余轉入生產,機關學校減去三千餘人,合計1943年節省糧食一萬三千餘石。」[48]其中,民力的節約尤為顯著。「延安縣1942年動員民力60025個,去年只28493個。減少31532個,即減少52.53%(原文110%)強;綏德前年動員民力75196個,去年只900個,減少74296個,減少85.5%強。」[49]人員的減少,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緩解了「魚大水小」的矛盾;民力的節省,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保證了不誤農時,有利於解決了自給問題。 
    第五,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有了進展,密切了干群關系、軍民關系和軍政關系。官僚主義,就是脫離群眾的漂浮作風、空洞的形式主義、忙碌的事務主義及繁瑣的文牘主義,這些都嚴重的腐蝕著政府的肌體,損害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50]經過精兵簡政後,陝甘寧邊區的許多領導幹部深入群眾,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改善了領導作風,消除了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命令主義。通過對幹部的提拔、同級調用、降級使用、選送學習等方式,不僅在於「緊縮了上級,加強了下級」,更重要的是提高思想認識,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 
總之,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精簡了人員,裁並了機構,調整了幹部隊伍,加強了統一領導,建立了積極的干群關系、軍民關系、軍政關系,改進了工作作風,克服了官僚主義,提高了工作效能。並且,許多編餘人員,回到了生產第一線,在一定意義上解放了生產力,為邊區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四、精兵簡政的歷史經驗 
    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由於其成效的明顯性、措施的模範性、地位的特殊性及意義的全局性,在中國共產黨執政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精簡的過程中,成功的完成了對政府系統的改革,探索和確立了黨領導下的政府組織原則、權力分配、運作機制及工作制度,建立起了一個民主、靈活、統一、高效、紀律嚴明、有制度可依的革命政府,贏得了廣大民眾的一致擁護和外國友人的好評,使他們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和希望,同時也表明在革命的實踐中共產黨逐步走向成熟,已經具有了建立和領導全國政權的能力和條件。[51]因此,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精兵簡政是科學執政成功實踐的範例,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一)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是黨的革命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前提 「精兵簡政」政策的採納和有序實施,是中共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的具體體現。亦即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中共認識到了「魚大水小」的矛盾和「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不正常現象,並根據經濟規律,對生產關系進行變革。當時,中共中央認識到只有從「開源」和「節流」兩手並進,才能達到生產自給。因此,在精簡過程中,組織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從「開源」上解決財政經濟困難。同時,還在「節流」上下大工夫。在簡政前,陝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冗員充塞,以陝甘寧邊區伙夫與總人數比例為例。當時「每個工作人員(包括伙夫自己),機關總平均中佔6.9%(最多佔8.5%,最少佔4.6%),學校總平均約為4%(最多的5.5%,最少的2.2%)。」[52]
這樣,政府開支過大,不僅加劇了財政困難,也加重人民負擔,致使人民對政權的不滿。毛澤東曾說「兵民是勝利之本」,為了依靠人民,團結人民,中共在充分考慮經濟規律和執政規律的基礎上,果斷的進行了精兵簡政。     
(二)實事求是,執政為民,是「精兵簡政」政策的基本方略 
在編余幹部的處理上,尤其可以看出,黨在緊要關頭,臨危不懼,從革命事業

 
10 
的長遠利益出發,進行了人性化的安排。凡有文化、有能力、能工作的幹部,充實基層;凡確須繼續培養、深造的幹部,送延安學習;凡身體強壯的幹部,轉入生產事業;凡老弱及思想落後的分子,幫助他們回家務農;對身體確有疾病,設法給以休養,使其恢復健康繼續工作。對精簡下來的幹部,從其自身條件出發,能為革命工作和不能工作者進行了區別對待,而在能工作者中又進行了細化,做到人人各得其所。有些幹部為黨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是革命功臣,要他們離開工作崗位未免有些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對一些被裁減的幹部做了耐心的思想工作,說明「精兵簡政」政策的重大意義,讓他們明白「精兵簡政」的政策「不是消極的裁減人員,而是積極的為了提高行政效能,以發展邊區的事業,以進一步提高邊區、鞏固邊區。」[53]
對於降級使用的幹部,讓他們認為下層工作是最光榮的事業;凡是轉入生產部門的幹部,也要讓他們認識到「保障供給,發展生產」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業;對於學習的要讓他們明白,這是黨對他們的信任,是為將來對日反攻和革命事業做准備;對休養和回家務農的更是耐心處理,讓「每個人心裡感覺到很愉快,心安理得」。總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將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處處為人民群眾著想,是中共領導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勝利的正確路線。 
(三)大力宣傳,統一思想,是精兵簡政取得勝利的寶貴經驗 
在「精兵簡政」的過程中,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高度重視,多次發出文件和發表社論,對精簡工作進行宣傳和指導,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1941年底到1943年,《解放日報》為促進精兵簡政政策的正確執行,先後發表社論、專論二十餘篇,經驗介紹及情況報道一百餘篇,起了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54]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的指示》;1942年12月1日,發出《中央關於加強統一領導與精兵簡政工作的指示》。「精兵簡政」的實施要進行「改革體制、整頓機構、精簡人員、健全制度等,一句話,要在組織上貫徹。」[55]為此,陝甘寧邊區政府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制定了科學周密的精簡方案。如《陝甘寧邊區政府訓令》、《陝甘寧邊區政府第二次精兵簡政實施方案綱要》、《陝甘寧邊區精兵簡政綱領(草案)》和《陝甘寧邊區簡政實施綱要》等文件,為「精兵簡政」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組織工作沒有思想工作作保證,就失去了靈魂,不能持久。[56]因此,思想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而毛澤東、胡喬木、陶鑄等在《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反復宣傳「精兵簡政」政策實施的意義,提高幹部的思想認識,「使政策的實施由被動強制變為自覺執行」。[57]通過廣泛的宣傳,統一了思想,減少了「精兵簡政」政策實行的阻力。 
     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給我們今天的有益啟示,遠遠不止這些。比如將整編與整風的相結合,為了保持精兵簡政成效的長期性,進行的制度建設等,有學者已經進行了研究,在此就不贅述。精兵簡政作為一場深刻的政治體制改革,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不僅是為了減少財政支出,更重要的是為了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58]但是,目前我國的政府中仍然存在著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官僚主義嚴重等問題,阻礙著改革的繼續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嚴重影響了黨群關系。因此,對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進行歷史回顧,借鑒其成功經驗,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25][29][42][49]張揚.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J】.近代史研究,1983,(4);134-148,137,138,142,143. 
[2][54]熊宇良.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J】.人文雜志,1981,(6);84-86,85. 
[3]葉健君.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3):20-28. [4]馮延巧.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J】.陝西檔案,1997,(4);22-23. [5]李紅梅.陝甘寧邊區簡政之目的【J】.中國行政管理,1994,(2):36-38. 

 11 
[6][30][37]臧運祜.關於「精兵簡政」的再研究【J】.中共黨史研究,1994,(3):40-45,43,43. [7][56][57]周浩集.抗戰時期中共「精兵簡政」政策的歷史經驗研究【D】.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7.1-51,33,33. 
[8]張光遠、廖志豪、張愛華.「精兵簡政」與政權建設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49-52. [9][11][12][13][28][35][39][40][41]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陝西檔案館編.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總論(第一編)【Z】.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9,8,9,10,198-199,201,204,198,198. [10]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5)【Z】.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91-107. 
[14][15]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濟和財政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2,893. [16][43][53]陝甘寧邊區政權建設編寫組編.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資料選輯)【Z】.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7-8,155,15. 
[17]解放日報【N】.1941-11-27(3). [18]人民日報【N】.1979-04-07(2). 
[19][31][32]劉益濤.抗戰時期精兵簡政的決策——歷史轉折關頭的毛澤東(系列之二十三)【J】.黨史文匯,1994(2):12,13,13. 
[20][21][22][24][26][34][36]陝西檔案館編.陝甘寧邊區政府大事記【M】.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126,126,131,144,154,168,183. 
[23]施善元.抗日民主根據地精兵簡政政策的實行及其經驗【J】.中共沈陽市委黨校學報,2000(1):49. [27]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室,中共陝西省黨史教研室.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陝西大事變記述【Z】.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0.330. 
[33]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1947年9月7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0. [38]劉景范.陝甘寧邊區的政權建設,陝甘寧邊區時期隴東民主政權建設【Z】.1990,9:760. 
[44]精兵簡政—當前工作的中心環節(1942年8月23日《解放日報》社論),胡喬木文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89. 
[45]林伯渠.邊區高幹會上的報告提綱(1942年11月 4日)【R】. 陝西檔案館編.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總論(第一編)【Z】.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194.  
[46]宋金壽. 抗戰時期的陝甘寧邊區【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393. 
[47][48][52]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陝西檔案館編.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財政(第六編)【Z】.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548,549,541. 
[50]盧紅飈.論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J】.理論學習月刊,1992(10):44. 
[51]蔣傑,張克非.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與政府改革探析【A】.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C】.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572. [55]李維漢.回憶與研究 (下)【Z】.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509.  
[58]星光.陝甘寧邊區政府的精兵簡政【A】.南開大學歷史系編.中國抗日根據地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

⑻ 求一份《歷史研究性學習課題研究報告》(初中生)

這個很簡單 中國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中國人民能夠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以落後的武器裝備打敗經濟實力和軍事裝備遠比自己強大的侵略者,絕不是偶然的。
中國共產黨以自己的堅定意志和模範行動,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以毛澤東同志為傑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創立和發展了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理論,對抗日戰爭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和戰略指導作用。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成為引導全民族抗戰走向勝利的一面旗幟。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最大限度地動員了全國軍民共同抗戰,成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傑出組織者和鼓舞者。中國共產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制定正確的戰略策略,實施動員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線政策,提出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和一整套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開辟廣大的敵後戰場,成為堅持抗戰的中堅力量。中國共產黨人以自己最富於犧牲精神的愛國主義、不怕流血犧牲的模範行動,支撐起全民族救亡圖存的希望,成為奪取抗戰勝利的民族先鋒。
中國人民的巨大民族覺醒、空前民族團結和英勇民族抗爭,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正義、熱愛和平,也歷來不畏強暴、不屈服於任何外來壓力。偉大的抗日戰爭,喚起了全民族的危機意識和使命意識。在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像抗日戰爭這樣,民族覺醒如此深刻,動員程度如此廣泛,戰斗意志如此頑強。軍隊與老百姓相結合,武裝斗爭與非武裝斗爭相結合,前方斗爭與後方斗爭相結合,公開斗爭與隱蔽斗爭相結合,特別是敵後軍民廣泛開展的伏擊戰、破襲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等游擊戰的巧妙戰術和作戰方法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使猖獗一時的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戰爭鍛煉了偉大的人民,人民贏得了偉大的勝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同世界所有愛好和平與正義的國家和人民、國際組織及各種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開的。蘇聯最早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提供了寶貴援助,美國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給予了很大支持,英國及法國等國家向中國提供了經濟援助或軍事合作。朝鮮、越南、加拿大、印度、紐西蘭、波蘭、丹麥以及德國、奧地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日本等國的反法西斯戰士直接參加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戰爭後期,蘇聯紅軍開赴中國東北戰場,同中國軍民一道對日作戰,加速了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的進程。我們不會忘記給予中國抗日戰爭道義和物質等方面支持的國家和國際友人,不會忘記在南京大屠殺和其他慘案中為中國難民提供幫助的外國朋友,不會忘記與中國軍隊並肩作戰並為中國運送戰略物資而冒險開辟駝峰航線的美國飛虎隊,不會忘記不遠萬里前來中國救死扶傷的外國醫護人員,不會忘記真實報導和宣傳中國抗戰業績的外國記者,不會忘記為中國抗戰勝利付出過心血的外國軍事顧問及其他方面人士,更不會忘記在中國東北戰場上英勇獻身的蘇軍烈士!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世界各國人民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的寶貴貢獻!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對於中華民族發展和世界文明進步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使中華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中創造了舉世聞名的燦爛文明,曾經長時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由於封建統治的腐敗和束縛,中國漸漸落後了。從1840年起,中國屢遭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和蹂躪,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不斷受到侵蝕,中華民族的災難日益深重。中國人民奮起抗擊外敵入侵,又一次次遭到失敗。然而,這一次,中國人民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滅亡中國的企圖,徹底改變了中國近代以後飽受外來侵略的屈辱歷史,捍衛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發展的文明成果。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日本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使台灣回到祖國懷抱。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表明,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許多志士仁人為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進行了艱苦探索。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為中國的進步打開了閘門,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未能改變。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使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生死存亡的考驗使中國人民極大地覺醒起來,更加深入地思考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和實現民族振興的正確道路。抗日戰爭烽火的洗禮,使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組織上的進步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國人民深刻認識到,中國要實現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必須首先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必須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人民民主政權,真正掌握自己的命運。中國人民還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改造舊中國、建設新中國的主張,代表了歷史發展的正確方向,符合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是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堅強核心。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歷史轉折點。正是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而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抗日戰爭使中國人民空前團結起來,使中華民族煥發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抗日戰爭,既是一場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的較量,更是一場意志和精神的較量。在那場空前壯闊的偉大斗爭中,中華民族進一步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並表現出許多鮮明的特點,這就是:堅持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民族自尊品格,萬眾一心、共赴國難的民族團結意識,不畏強暴、敢於同敵人血戰到底的民族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勇於依靠自己的力量戰勝侵略者的民族自強信念,開拓創新、善於在危難中開辟發展新路的民族創造精神,堅持正義、自覺為人類和平進步事業貢獻力量的民族奉獻精神。偉大的民族精神,不僅成為激勵中國人民團結一心、血戰到底的堅實思想基礎和強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戰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豐富和升華。這是偉大的抗日戰爭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一定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大力繼承和發揚。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歷史的光輝一頁。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最早、持續時間最長。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軍國主義的主要兵力,殲滅日軍150多萬,對日本侵略者的徹底覆滅起到了決定性作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在戰略上策應和支持了盟國作戰,配合了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戰略行動,制約和打亂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戰略配合的企圖。中國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後方基地,為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樹立了一個以弱勝強的光輝範例,鼓舞了被壓迫、遭侵略的民族進行解放戰爭的信心和勇氣。中國人民為最終戰勝世界法西斯反動勢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參考資料:胡錦濤在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⑼ 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

經驗一:
1、不妨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例如一小時內完成這份練習、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測試等等,這樣不僅有助於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逐步縮短所用的時間,不久你就會發現,以前一小時都完不成的作業,現在四十分鍾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學習的同時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誰都明白,可還是有許多同學在邊學習邊聽音樂。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鬆神經的好辦法,那麼你盡可以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後全身放鬆地聽一刻鍾音樂,這樣比帶著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個晚上都復習同一門功課。我以前也曾經常用一個晚上來看數學物理,實踐證明,這樣做非但容易疲勞,而且效果也很差。後來我在每晚安排復習兩三門功課,情況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外,課堂上不必記很詳細的筆記。如果課堂上忙於記筆記,聽課的效率一定不高,況且你也不能保證課後一定會去看筆記。課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把老師的講課消化吸收,適當做一些簡要的筆記即可。

經驗二:

學習效率這東西,我也曾和很多人談起過。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某同學學習極其用功,在學校學,回家也學,不時還熬熬夜,題做得數不勝數,但成績卻總上不去其實面對這樣的情況,我也是十分著急的,本來,有付出就應該有回報,而且,付出的多就應該回報很多,這是天經地義的事。但實際的情況卻並非如此,這里邊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效率指什麼呢?好比學一樣東西,有人練十次就會了,而有人則需練一百次,這其中就存在一個效率的問題。
如何提高學習效率呢?我認為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勞逸結合。學習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頭腦,所以適當的休息,娛樂不僅僅是有好處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項學習效率的基礎。那麼上課時的聽課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經歷來看,課前要有一定的預習,這是必要的,不過我的預習比較粗略,無非是走馬觀花地看一下課本,這樣課本上講的內容、重點大致在心裡有個譜了,聽起課來就比較有針對性。預習時,我們不必搞得太細,如果過細一是浪費時間,二是上課時未免會有些鬆懈,有時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東西。上課時認真聽課當然是必須的,但就象我以前一個老師講的,任何人也無法集中精力一節課,就是說,連續四十多分鍾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課期間也有一個時間分配的問題,老師講有些很熟悉的東西時,可以適當地放鬆一下。另外,記筆記有時也會妨礙課堂聽課效率,有時一節課就忙著抄筆記了,這樣做,有時會忽略一些很重要的東西,但這並不等於說可以不抄筆記,不抄筆記是不行的,人人都會遺忘,有了筆記,復習時才有基礎,有時老師講得很多,在黑板上記得也很多,但並不需要全記,書上有的東西當然不要記,要記一些書上沒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題與典型解法,這些才是真正有價值去記的東西。否則見啥記啥,勢必影響課上聽課的效率,得不償失。
作題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選"好題",千萬不能見題就作,不分青紅皂白,那樣的話往往會事倍功半。題都是圍繞著知識點進行的,而且很多題是相當類似的,首先選擇想要得到強化的知識點,然後圍繞這個知識點來選擇題目,題並不需要多,類似的題只要一個就足夠,選好題後就可以認真地去做了。作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作題之後的過程,對於做錯的題,應當認真思考錯誤的原因,是知識點掌握不清還是因為馬虎大意,分析過之後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這樣作題效率就會高得多。
評:夏宇同學對於聽課和做題的建議,實際上反應了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重要方法--"把勁兒使在刀刃上",即合理分配時間,聽課、記筆記應抓住重點,做習題應抓住典型,這就是學習中的"事半功倍"。

經驗三:

學習效率是決定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學習效率呢?
第一點,要自信。很多的科學研究都證明,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數人並沒有有效地開發這種潛力,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無論何時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這種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種必勝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擺脫失敗的陰影。相反,一個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會一事無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遠的自卑之中。
提高學習效率的另一個重要的手段是學會用心。學習的過程,應當是用腦思考的過程,無論是用眼睛看,用口讀,或者用手抄寫,都是作為輔助用腦的手段,真正的關鍵還在於用腦子去想。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比如說記單詞,如果你只是隨意的瀏覽或漫無目的地抄寫,也許要很多遍才能記住,而且不容易記牢,而如果你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運用聯想的方法去記憶,往往可以記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遺忘。現在很多書上介紹的英語單詞快速記憶的方法,也都是強調用腦筋聯想的作用。可見,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發揮腦的潛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
另一個影響到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緒。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飽滿而且情緒高漲,那樣在學習一樣東西時就會感到很輕松,學的也很快,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學習效率高的時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緒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有較為開朗的心境,不要過多地去想那些不順心的事,而且我們要以一種熱情向上的樂觀生活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因為這樣無論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是很有好處的。這樣,我們就能在自己的周圍營造一個十分輕松的氛圍,學習起來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經驗四:

很多學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總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學習效率太低。同樣的時間內,只能掌握別人學到知識的一半,這樣怎麼能學好?學習要講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徑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
三、堅持體育鍛煉。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鬆鍛煉。有的同學為了學習而忽視鍛煉,身體越來越弱,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怎麼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四、學習要主動。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於向人請教,結果是鬱郁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學融洽相處。
每天有個好心情,做事干凈利落,學習積極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和同學保持互助關系,團結進取,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學習過程中,把各科課本、作業和資料有規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時,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學生查閱某本書時,東找西翻,不見蹤影。時間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尋找中逝去。我認為,沒有條理的學生不會學得很好。
評:學習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學習之外的其他因素,這是因為人的體質、心境、狀態等諸多因素與學習效率密切相關。

【總結】

學習必須講究方法,而改進學習方法的本質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學習效率。
學習效率的高低,是一個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體現。在學生時代,學習效率的高低主要對學習成績產生影響。當一個人進入社會之後,還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這時候,一個人學習效率的高低則會影響他(或她)的工作成績,繼而影響他的事業和前途。可見,在中學階段就養成好的
可以這樣認為,學習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言外之意,學習成績好未必學習效率高)。因此,對大部分學生而言,提高學習效率就是提高學習成績的直接途徑。
提高學習效率並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長期的探索和積累。前人的經驗是可以借鑒的,但必須充分結合自己的特點。影響學習效率的因素,有學習之內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學習之外。首先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合理利用時間,另外還要注意"專心、用心、恆心"等基本素質的培養,對於自身的優勢、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認識。總之,"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⑽ 如何進行歷史研究性學習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的歷史教育,取得了許多豐碩的成果。但是,仍有不少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歷史教育囿於課堂的狹小圈子,相對封閉;師生關系是單向地、直線地發生關系,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充分發揮,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精神未得到全面的貫徹。這些都制約著歷史教育功能的發揮,束縛著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
青島市作為沿海發達地區,歷史教育改革突破口和著力點應該放在何處?這是我們一直在苦苦思索,認真探討的問題。我們認為,歷史教育改革首先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以提升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主動性為目標,構建符合世界教育發展趨勢的歷史學習共同體,使師生雙方良性互動,教師努力充當學生研究性學習的促進者、幫助者和欣賞者。學生研究性學習,對歷史學科而言,有其特殊的難度。歷史過去性的特點,使得歷史不能像其他學科知識那樣復原與復制。歷史由遠及近的發展規律與學生由近及遠的認識規律相悖,學生學習歷史,遠不及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那樣可以依靠解題獲得成功的自信,從而樹立持之以恆鑽研的興趣。這些都使得學生對歷史學科的興趣受到負面影響。只有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入手,才能真正使歷史研究性學習提上議事日程。為此,我們幾經論證,開始嘗試以學生最喜聞樂見的鄉土歷史選修課作為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的突破口。我們除在課內專門開設鄉土歷史選修課外,還開辟社會教育領域,讓學生自己動手,親身實踐。學生到社會上搜集鄉土歷史資料,進行分析和處理,於是,檔案這種一直不為中學歷史教學所重視的特殊的歷史資料便顯得格外重要。在學習中,學生走進檔案館,翻閱那一卷卷泛黃的檔案,掌握了基本的搜集歷史資料和分析處理其中有效信息的方法,進而促進歷史研究性學習的開展。
檔案是歷史的特殊載體,它與學生課堂上接觸的教材等歷史載體的最大不同就在於未加雕鑿。加工前的歷史載體顯然要比加工後的歷史載體更容易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促使其產生無窮的探究慾望。沒有主體探究慾望的研究性學習是流於形式的研究性學習,是不會產生持續的、長久的學習效益的。我們的做法是,讓學生在對加工後的歷史載體(教材)學習的基礎上,提出與鄉土歷史相關的課題,然後到檔案館中去探究未經加工的歷史(檔案)。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獨立思考和集體討論,提煉出符合歷史本相的有效信息。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教材相關內容的學習得到深化與活化,而且可以在動手與動腦相結合的研究性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培養終生受益的歷史研究方法與歷史思維能力。
近年來,青島市一些學校以利用檔案為特色的研究性學習搞得有聲有色,通過積極探索,初步取得一些經驗。其中,青島第十九中學結合學校地處膠濟鐵路附近,鐵路職工子弟比較多的特點,在高一年級進行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時,組織學生分期分段進行膠濟鐵路簡史的研究性學習。如,對去青島檔案館查閱、摘抄檔案資料的學生,先經過簡短培訓,使他們對查閱檔案的基本方法有所了解,知道如何利用檔案館的目錄卡片,根據卡片的內容提要和編號,查閱全宗、案卷。面對浩繁卷帙,學生們一開始不知從何處下手,這時教師充分體現其主導作用。教師巧立一些專題,以指導學生資料的搜集,諸如:通過德國總督府編制的文件,分析德國殖民者修築膠濟鐵路的目的是什麼?通過膠濟鐵路管理當局的年度報表,分析膠濟鐵路的修築功大還是過大?學生們利用每周一次的研究性學習時間,走進檔案館。他們足足搞了一個學期,搜集了大量專題性資料。在學期末舉行的總結會上,同學們紛紛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最有特色的,是前往檔案館的同學精心設計了一張醒目的統計圖表,將德國修築膠濟鐵路的投資與鐵路修成後掠奪的財富放置在一張表上,使人一目瞭然。同學們根據各自的研究成果,對德國殖民者的侵略行徑進了剖析。前往檔案館的同學結合搜集的第一手資料指出,德國殖民者投資修築膠濟鐵路,是需要加倍回報的,那就是他們要長遠地掠奪鐵路沿線的財富,已經掠奪的4496多萬馬克不是其終極目標,因為這個數字是根據膠濟鐵路當局1898年至1914年的報表統計的,如果不是1914年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日本奪占青島這個意外事件的話,德國殖民者的掠奪會進一步發展。盡管同學們的研究成果是初步的,還顯得有些稚嫩,但卻是他們自己動手進行學習實踐的產物,從中透射出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可貴精神,這正是歷史研究性學習的價值所在。
幾年來的實踐證明,依託檔案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

熱點內容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