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歷史
⑴ 電影發展歷史
電影的發展歷史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而且是最清楚舊的的。
⑵ 電影的發展歷史
電影從誕生到現在,已經走過了一百年的歷程。對於人類歷史,一百年不過是短暫的一瞬,然而就其相對應的現代社會,可說是一個相當長的時間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是飛躍式的,電影的變化更為奇速。拿最早拍攝的電影。不管是法國的《工廠的大門》、美國的《梅.歐文和約翰·頓斯的接吻》、德國的《柏林風光》,或是稍後的敘事片,如梅里愛的《月球旅行記》、鮑特的《火車大劫案》,與當代電影相比,不管是中國片還是外國片,尤其是當代好萊塢的那些所謂的「巨片」,如《星球大戰》、《大白鯊》、《終結者》、《侏羅紀公園》、《辛德勒名單》,都不可同日而語;後者拍攝的技術、技巧和方法,以及它們所蘊容的文化氛圍和義理內涵,都大大超過了前者,超過了以往。
正是由於這一點,人們推測著在也許是更為翻天覆地的下個世紀的歷史條件下,在另一個一百年中,電影是消亡,變異還是繼續發展?
這是一個耐人尋繹的問題。
回顧上一百年,可以清楚地看到:對電影的變化具有優先意義的,是它是建立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礎上的;科技是電影誕生、成長、發展、壯大的先決條件。從默片到聲片,從黑白到彩色,從標准銀幕到寬銀幕立體聲,還有光學鏡頭、感光膠片、機械性能等等的或大或小的改進和變革,都給電影的創造開拓了新的天地;尤其是七十年代後期以來,視頻、電腦、激光這些新的高科技在電影的上的應用,更擴大了銀幕的創造力,使其形象、語言煥然一新。如果沒有這些高科技的發明也就不可能設想會有上述那些當代好萊塢「巨片」的出現。回顧一百年的歷史,電影的哪一次哪一點的變化不與科技的發展有著內在的聯系呢?現在我們的電影、電視中,用電腦特技處理武打場面,頗與中國二十年代以傳統特技處理武打場面相近似,都是剛剛出現的特技手段運用於電影,都是源於新技術,雖難免幼稚卻不失有趣,可以看作是一次螺旋式上升。據說,現在已經有遠遠優越於電腦的「光腦」出世了;還有我們現在還看不到的新技術,在下個世紀里也會出現。這些已經看到的和還未看到的新技術,又會給電影的攝制帶來什麼,這是難以預計的。但是,可不可以這樣說:在下個一百年裡,電影將隨著高科技的變化而變化,發展而發展。歷史也告訴我們,當前要發展電影,就應發展電影的高科技基礎。有些國家在世界電影競爭里失敗的教訓,是否也可以從這個歷史經驗中得到啟示。
百年歷史又告訴我們:電影的發展是要靠財力的;准確些說,需要高投入。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並冒投資的風險,是很難參與世界電影市場競爭的。西方的那些個性化電影,不管是二十年代的先鋒派,五十年代的新現實主義,六十年代的新浪潮,也不管是岡斯、德呂克、安東尼奧尼、費里尼、特呂弗、戈達爾、伯格曼、法斯賓德等人的作品,多麼具有獨創性和個人思考的特色,對電影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但無論如何這些流派和作品在創作投入的資金上,無法與財力雄厚的好萊塢重頭片相比擬。正是由於優越的製片投入,因而好萊塢能夠吸引歐洲有才華的電影藝術家對於它的嚮往,從而人才濟濟;他們憎惡它,罵它,但又離不開它。歐洲的藝術片和好萊塢的商業片是兩種不同的銀幕現象,如果說歐洲藝術片傾向於對電影可能性的探索,那麼,好萊塢商業片則傾向於市場,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如果說歐洲藝術片成功的關鍵在於個人的電影天才,那麼好萊塢成功的首要因素,應歸結於雄厚的財力;在好萊塢那裡,人才也成為經濟實力的一部分--物化了的人才形態。由此可見財力對於電影之重要!中國目前電影的不景氣,是否也有著資金不足甚至匱乏的原因?
在下個一百年裡,如果社會還是以貨幣形式實現產品交換的話,那麼拍電影恐怕也需要一大筆錢。
過去的百年歷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沒有觀眾的電影是不存在的;即使是那些所謂的「地下電影」,也希望尋找到自己的觀眾,何況是作為電影主體的商業片。電影必須面向廣大的觀眾群,適應他們的需要。早在1894年4月14日,在紐約的百老匯街就有過愛迪生的「電影視鏡」的商業性映出,票價二十五美分。但由於「視鏡」只能一人一機地朝著視鏡往裡面看,很難包羅更為廣大的觀眾,所以後人還是選定1895年12月28日盧米埃爾在巴黎的大咖啡館的布幕放映作為電影正式誕生的日子。這里就考慮到觀眾的因素,以最經濟的方法取得盡可能多的觀眾。此外,大約還因為「視鏡」有點象今天的看電視,觀者和視象是有距離的;只有被擺到黑暗環境里的幕布才能使觀眾幻夢般地門生身臨其境之感,這就有著美學上的意義了。總之,對電影誕生日子的認定,還是有公平合理的一面。無論如何,電影是拍給觀眾看的,大約是沒有疑問的。
拿錢拍片,供觀眾看,在這兩者之間有一個運作環節,那就是經營。在百年歷史上,從初期到現在,電影的經營方式,促銷方法,五花八門,千姿百態;尤其是在當代,其經營手段更為靈活多樣,難以勝數。但歸根到底,可以說曾經有過這樣兩種電影經營:一是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一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電影經營。它們分別是被它們賴以生存的社會的市場經濟體制和計劃經濟體制所決定的。在中國的百年史上,這兩種經濟體制都曾經發生過,於是中國也就有了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進行電影經營的經驗。現在,中國又出現了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的轉變,於是電影經營也在這個轉變中轉變。我們無意分辨這兩種經濟體制下電影經營的成敗得失,但它們對於人類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應當從中得到教益。
滿足廣大觀眾的需要和獲得盡可能多的利潤,從經濟學的意義上是統一的;一般來說,觀眾越多也就意味著利潤越多,這已經為無數電影歷史事實所證明了。但是,由於電影具有意識形態的性質,所以從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來看,兩者又時常發生矛盾,有時甚至尖銳對立。「為教化」和「為娛樂」這種電影史上的長久爭論姑且不議,僅在中國五十年代後期,就曾提出過「要票房價值還是要工農兵」的嚴肅命題。這種在看到以往市場經濟下的電影投機牟利的弊端之後,而又只看重社會政治作用而不計經濟後果的見解,也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其結果,不僅違背了電影的經濟規律,而且還不幸地為被批判者所言中:「為工農兵的電影工農兵不愛看」。這是一個令人尷尬的二律背反!由此看來,只顧拍電影,或拍電影只顧政治效果、社會效果而不計經濟效果的作法,不論對於市場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還是計劃經濟下的電影運作,都不能認為是成功的經驗。
人類下個世紀頭一百年的社會發展,難以預料,電影會不會脫離經營渠道而成為有一定機構負責的社會福利事業、免費提供給社會公眾觀看?假如社會還發展不到這種程度,還有一個價值規律在起作用的話,那麼,電影由拍片到看片這個運作過程的經營環節,不管會發生怎樣形式和程度的變化,都還會繼續下去。
百年史還告訴我們:電影是藝術的,同時包含著文化。
翻一翻世界電影史著作由始迄今的出品目錄,回顧一下我們看過的各個國家、地區的各個時期的各個片種、各種題材和類型的影片,不難感到,世界上近百年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社會政治、軍事、經濟等要聞,人文的和自然的衍進,無不在電影上得到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或直或曲的隨機性反映;雖然它們不可能象文字記載歷史那樣去概括出歷史的脈絡和全貌,而只能是歷史的一點一滴,然而從它們與歷史的聯系角度說,一部世界電影史也就是一部近代世界史的投影。我們把一些主要電影國家的影片,編年史式地排列起來,也幾乎可以看出這個國家在這百年中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發展。
電影中,不管是哪個片種,細察起來它們都包含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社區的禮儀習俗、交際方式、宗教信仰和人文精神,包含著特定時代的文化風貌,從法國的、英國的、美國的、德國的、俄國的、瑞典的等等國家的早期影片中,我們不是可以感受到這些國家的那個時期的人群生活的狀態嗎?十幾年前在我訪問南斯拉夫期間,曾經在馬其頓共和國看過一部他們國家1896年拍攝的影片。他們的電影史學家對他們的國家能在電影發明的第二年就拍出了自己國家的影片而感到自豪。這是一部記錄馬其頓民族村鎮民眾日常生活的影片,以節日的舞蹈和儀式為主,也有他們的勞動和交往,使人感到有一種遠古的氣息,一種特有的文化氛圍。我們自己國家的一些早期影片何嘗不有著同樣的意義。
不獨紀錄報導片如此,敘事故事片也有著同樣的內涵,不過它是另一種形態罷了。敘事電影是以藝術家為能動主體,根據對現實的和歷史的想像性體驗,而小說式地編織起來的故事。不管人們從理論上怎樣說明:是反映論還是表現論?又不管是哪個流派和風格,電影始終是人們對生活的一種認識,一種把握,一種特有的把握方式以及藝術家個人對於這一方式的創造性運用。所以影片里不僅滲透著生活,也滲透著意識,滲透著利益和反利益的沖突,權利和反權利的對立,道德和反道德的搏擊,總之,它體現著各個不同國家、民族、階級、階層、社團和群體的不同願望和利益,是一種特有的意識形態或意識形態的一種。正因為這樣,所以電影從它誕生起,就受到社會公眾和權利政治的注意。有時它被打扮成一個聖潔的傳教士,有時又被說成誘人犯罪的教唆犯;現在電視的這種地位好象比電影更有過之而無不及了。電影的這種大善大惡的表象,無非是因為人群處於不同的經濟狀況因而社會地位不同。所以,對於一部影片的不同的毀譽褒貶也就不足為奇。好萊塢影片《真實的謊言》最近被作為「大片」引進來放映了。為何選中這部影片?其標准如何?不得而知,但這部影片的內容卻值得人們注意。它的故事和人物及其含義,無疑是當前美國主導意志的一種顯示,它既不同於六七十年代好萊塢那些所謂的「反傳統」影片,也不同於八十年代包括科幻片在內的那些充滿人性和人情味的影片,它似乎是三十年代好萊塢主導電影的一種上升式回歸,這部影片里有「美國中心主義」和「老子天下第一」的意味,確與它的前輩有同工之妙。這不禁使我們想起魯迅說過的話:「看見他們『勇壯武俠』的戰爭巨片,不意中了會覺得主人如此英武,自己只好做奴才」。當然它不是「真實」的戰爭片,而是「謊言」的戰爭片,但那裡的精神卻與魯迅講的那些影片如出一轍。 中國已經不是三十年代的中國,當代中國把它引進來給觀眾看看,無礙大局,但是我們也願意說一聲:留意一下那片子裡面的思想!
總觀電影的百年史,應當正視,電影是一種大眾娛樂形式;它不是學生課桌上的教科書,也不是有錢人櫃子里收藏的珍貴文物和稀世藝術品;它是供多數人尤其是供青年人觀看的。它的生命過程是創作製片、工業生產和商品流通。然而在這同時,也應正視,在電影這一娛樂品中,又包藏著娛樂品之外的許多東西,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內涵,從而產生各種各樣的效應。電影自誕生到現在,對於它的性質的各種爭論,可不可以從這個認識中得到解釋?
對於今後的電影發展,在電影一百年的今天,已經有了許多說法:電影不會有第二個一百年!只要人類社會存在電影就會繼續存在!這樣兩種對立的意見,空間孰是孰非,只能讓歷史去證明了。但在我們可以看得見的將來,隨著當今信息時代的大踏步發展,和由此引起的人類在這個時代中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的巨大變革,以及傳播媒體的更加革新化,電影的世界性特徵將隨之更為鮮明地凸現出來,將會發生更為廣泛的文化影響和文化認同;當然,電影的文化逆反和文化排斥也還會繼續下去。但不管怎樣,電影對於人類是一個好東西。
⑶ 中國電影發展歷史
有一部<中國電影百年>的紀錄片,專講中國電影歷史的.你可以找來看看.
⑷ 電影歷史
世界電影歷史備忘錄
1895年以前
11世紀
科學家們意識到了將一束光透過小孔可以使一個外部的形象在內部顯現出來。
16世紀
雷納多·達·芬奇(義大利)概略地描繪出"黑箱"的概念。"黑箱"出現於歐洲文藝復興前的義大利。它是一個類似鏡頭式的暗箱,裡面射出的光線可以在其對面的牆上形成顛倒的影像。
16世紀中葉一17世紀
1、錢巴蒂斯塔·德拉·波爾塔(義大利)通過"黑箱"放映了一組不長的風光圖畫。
2、阿塔內休斯·基歇爾(德國)發明了他的"魔燈"。這是一種通過蠟燭和透鏡放映畫面的方法。
1824年
彼得·馬克·羅熱(英國)向倫敦的皇家協會提交了名為"關於活動物體的視覺留影原理"的報告。
1826年
約翰·艾爾頓·帕里斯博士發明了"幻影轉盤",即在一圓盤上一面畫有鳥籠,一面畫一隻鳥,旋轉時產生"鳥在籠中"的感覺。
19世紀30年代
1、 約瑟夫·涅普斯和路易斯·達蓋爾(均為法國)發展了照相製版工藝,使被拍下來的影像可以保留在金屬板上。
2、威廉姆·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英國)在紙板上制出了正片。
1832年
1、約瑟夫·普拉圖(比利時)製造出了"詭盤"。這是一隻畫有一系列動作分解圖形的圓盤,圓盤的邊緣有許多齒孔。操作者面對鏡子,把眼睛對准任何一個齒孔,轉動圓盤,可在鏡中看到活動的影像。
2、西蒙·里特·馮·施坦普夫(德國)發明了"圓筒動畫鏡",這是一種與"詭盤"相類似的玩具。
1834年
威廉姆·喬治·霍納(英國)發明了"活動連環畫轉筒"。它在一隻圓筒狀的內環中貼上畫有一系列分解動作的紙片,通過圓筒的旋轉使人看到連續活動的影像。
1839年
達蓋爾(法國)在巴黎展示了銀板照像。
1849年
朗根海姆兄弟在費城試驗成功了玻璃板照像。
1877年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美國)發明了留聲機錄音機。 埃德沃德·穆布里奇(英國)成功地用一組鏡頭拍下了一匹奔馬的分解動作。
1882年
艾蒂安·朱爾斯·馬利(法國)發明了"攝影槍"。
1884年
喬治·伊斯曼(美國)把柯達膠卷投放市場。
1888年
伊斯曼為其在一種賽潞瑤片基上使用的膠片乳劑申請了專利。
1889年
愛迪生實驗室發明了活動電影攝影機。
1891年
愛迪生發明了活動電影放映機,它放映出的影像只能通過一個小孔來窺視。
1893年
世界上第一個電影製片廠,愛迪生的"黑瑪麗"製片廠在新奧爾良的新澤西建成。
⑸ 中國電影歷史
電影的誕生
電影的誕生是科學技術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的產物,它涉及到物理學中的光學、電學、化學、生理和心理學以及機械製造和攝影技術,當這些技術發展到相當水平後才促使電影的出現,並隨著這些學科及技術的發展而發展。
首先是視覺暫留原理的發現和確立為電影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條件。什麼是視覺暫留原理呢?少年朋友幼小時候可能見過並玩過一種叫做幻盤的玩具。在一張圓形的硬紙板上,一面畫著一隻小鳥,另一面畫著一個鳥籠。當你拉緊系在紙板兩端的繩子,讓紙板快速旋轉時,好像小鳥關在籠子里了。如在黑暗中點燃一支香,用手持香作圓圈快速揮動,我們就會看到一個人圈。這些就是視覺暫留現象。這時因為反映在我們視網膜上的視象不會立即消失,人所看到的視象有視網膜上具有滯留性的特點。科學家試驗並確證,視像在眼前消失之後,仍然能夠在視網膜上保留0.l秒左右的時間。今天的電影,膠片上每畫格中的影像都是靜止不動的呆照。但是,通過給我們以連續運動的幻覺,這就是運用視覺暫留原理而產生的效應。
其次,電影的發明是在攝影的物質條件和技術條件不斷完善的基礎上才得以實現的。實際上意味著快速攝影,而普通攝影的拍攝對象,一般只能是靜物或人物呆照,不能拍攝和表現出連續運動中的人和物。據說19世紀50年代,有位攝影師想6表現一個人放下手臂的動作,他採用的辦法是:首先拍攝這個人舉起手的姿勢,然後把未曝光的膠片重新裝進照相機,再來拍攝這個人的手稍微放下一點的姿勢,如此這般逐次地拍攝,一直拍攝到這個人把手完全放下為止。拍攝一個簡單的動作竟如此困難和煩瑣,如要拍攝快速復雜的連續運動,自然更加無能為力了。如:1872年美國有位富商和人打賭,他認為馬在奔跑時,它的4隻蹄會同時離地騰空。為證明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他不惜以重金聘請一位攝影師來拍攝馬在奔跑時的實況。攝影師在跑道上安置了40多架照相機進行連續拍攝的試驗,花了幾年的工夫,直到1880年才完成這項實驗,雖獲得成功,但他所拍下的片子只能放映一兩秒鍾。可見一般的攝影技術是不可能適應電影攝影的需要的。1888年法國生理學家馬萊經過多年探索,終於製成了活動底片連續攝影機,才首次為電影攝影奠定了初步基礎。
還有,適應電影攝影需要的膠片,必須依靠化學工業及其技術才能生產,而膠片必須通過放映機平穩、均衡的速度把光影投射到銀幕上也並非易事,它有賴於機械工業為製作放映機提供先進的技術條件。1894的愛迪生發明了「電影視鏡」,每次可放映半分鍾,但每次放映只能供一人觀看,盧米埃爾從縫紉機的運作工藝得到啟發,在前人探索試驗製造放映機的基礎上獲得較大突破,發明了膠片以每秒16畫格的均衡速度通過放映機片門的放映技術,遂使影象清晰穩定地投射到銀幕上供大家觀賞,終於迎來了電影的誕生。
1895年12月28日——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一個不平凡的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這一天,法國里昂的企業家、攝影師路易·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卡普辛路14號大咖啡館的印度沙龍7內,向社會正式公映了自己製作的幾部「活動照相」,如《火車到站》、《工廠大門》、《嬰兒喝湯)、《水澆園丁》等世界最早的影片。世界影壇和電影史學家們公認,它標志著電影發明階段的結束和電影時代的正式開始。偉大的電影先驅者盧米埃爾,為世界電影史譜寫了光輝的第一頁。
電影的發展及流派
1.電影的發展
法國電影理論家馬爾丹說,電影成為藝術,是從導演們想到挪動攝影機那一天開始的。盧米埃爾作為偉大的電影先驅者,揭開了電影史的第1頁。但盧米埃爾的電影,都是固定視點拍攝,攝影機與被攝對象的距離、角度等關系不變,自始至終是一個全景,一分鍾一部電影,一部電影只有一個鏡頭。法國的電影先驅者梅里愛,把戲劇引入電影,並創造了停機再拍、疊印、多次曝光等拍攝手段,使電影獲得生機和振興。但梅里愛的全景內容是舞台上的科幻、神話、魔術等不同表演,形式仍然是復制的戲劇節目被人稱為「前排觀眾眼裡的戲劇」。因此它們還不是真正的電影藝術。
被譽為美國電影之父的電影藝術家大衛·格里菲斯,對電影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他的偉大功績在於改變了盧米埃爾復制現實和梅里愛復制舞台、以場景為構成影片的基本單位的作法,而採用不同距離、不同角度和不同方位來拍攝所要表現的拍攝對象,以鏡頭構成影片的基本單位。他攝制的影片《一個國家的誕生》(1915)和《黨同伐異》(1916),不僅標志著當時美國電影的最高水平,同時也是世界電影史上8的經典名作。
攝影機挪動的標志是電影邁出歷史性的一步,它終於突破了活動照相和復制戲劇的局限,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
電影發展史上發生的兩次重大的技術革命,使電影藝術跨入了成熟的階段。
本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發生的由無聲電影發展到有聲電影的技術革命,是電影發展史上第1次重大的技術革命。
電影自誕生以來的數十年裡,一直是只有供人觀看的畫面而無聲音的默片——無聲電影,因而被人們稱之為「偉大的啞巴」。直到20年代末,由於電子工業的發展,聲頻真空管和光電管的發明以及錄音還音設備和技術的逐步完善,這一系列技術成果的取得,才為電影的首次重大技術革命——由無聲電影發展到有聲電影奠定了技術基礎,為使「偉大的啞巴」開口獲得了良方。1926~1927年間,美國的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率先推出了能說話會唱歌的有聲影片《爵士歌王》、《唐璜》等。1930年以後,製片商競相仿效,有聲電影開始風靡於世。有聲電影的問世,使電影獲得了聲音,電影已不再是純視覺藝術,而是視覺藝術與聽覺藝術相結合的藝術。它更好地滿足了電影觀眾的審美需求。
電影史上第2次重大的技術革命,是30年代中期彩色電影的問世。
電影自誕生以來的數十年間,還存在著另一嚴重缺陷,這就是它沒有色彩,一直是黑白片。電影家們為消除電影患有「色盲」症的缺陷,開始了不斷的探索、試驗以尋求良方。如有的電影家曾試用人工著色的辦法,在膠片的畫格上逐一塗色,以克服銀幕上只有黑白世界而無真實的色彩世界的缺陷。9但是,面對多彩的客觀世界,這種人工著色的辦法,是難以在銀幕上獲得滿意的效果的。正因為如此,1935年由於生產具有特殊感光性能的彩色膠片的工藝得到滿意的解決,美國導演馬摩里安攝制的世界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浮華世界》(根據英國作家薩克雷的著名長篇小說《名利場》改編)在美國誕生了,40年代初以後,彩色電影開始遍及全球。
由此可見,依靠現代科技的裝備,電影才從視點解放、從無聲發展到有聲、從黑白發展到彩色。隨著當代高新科技的發展,當代電影又從普通銀幕電影發展到寬銀幕電影、立體聲電影、環形電影、全息電影等等。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又出現了《侏羅紀公園》、《空中大慣籃》等一些充分利用電腦來拍攝的新的電影,為電影的進一步發展開拓了一條新的思路。
2.電影的理論流派
在涉及到與電影有關的問題時,總聽到蒙太奇這個名詞,那麼蒙太奇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呢?
蒙太奇,是法語的音譯,原來是指建築學中的構成、裝配。借用到影視藝術中有組接、構成的意思,也就成了影視片中分切、組合的代名詞。一堆建築材料,沒有生命、沒有任何美感,到了建築師手裡,卻可以把它們組合成風格不同、式樣不同的各種建築。它是電影語言中最基本的語言,如果對關系電影美學基礎的蒙大奇問題不甚了了,那麼,作為電影導演,是不可能拍出好影片來的;作為電影編劇,也寫不出好劇本;作為影評人,難以評到點子上;同樣作為電影觀眾,也難以看出個名堂。
前蘇聯著名導演庫里肖夫曾做了一個實驗來說明蒙太奇的效果。他從一部由當時蘇聯最有名望的演員莫茲尤辛主演的舊10片中,選出一張毫無表情的特寫鏡頭;另外,又從別的影片中選出表現一隻飯桌上的湯碗、一口棺材和一個孩子在玩耍的鏡頭,分別把莫茲尤辛的特寫鏡頭與這3個鏡頭隨意結起來放映,果然出現了奇跡。莫茲尤辛的臉不再是無表情了,而是呈現出飢餓、悲傷和慈愛的表情。
一般來說,電影蒙太奇的基本內涵就是鏡頭的分切與組合。
一部影片通常一般由數百個或千餘個鏡頭組成。而一個鏡頭,是指自攝影機起動始,至攝影機停止運作止,一次連續攝錄在膠片上的畫面。電影藝術家根據既定的思想藝術意圖,對人物、事件、動作、環境等被攝物分別拍下許多不同景別,不同角度和方位的畫面鏡頭即分切;然後再按原定的構思方案,把這些不同鏡頭有機地藝術地剪輯組合在一起,使這些鏡頭相互間產生連貫、對比、隱喻、象徵、烘托、懸念、節奏等有機聯系並構成整體,組成一部表達一定思想藝術內涵並為觀眾所理解的影片。所以,說到底,蒙太奇就是電影藝術家用以敘述故事的一種方法,是電影語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語法。
隨著電影的發展,其內涵也隨之不斷豐富和拓展。在無聲電影中,蒙太奇的分切與組合,僅限於鏡頭與鏡頭之間的外部關系。一旦電影獲得了聲音和色彩,蒙太奇也參予了聲音和色彩的分切與組合。蒙太奇參予聲音,形成了聲音蒙太奇,它涉及聲音與聲音、聲音與畫面之間的關系。後者又包括聲音與畫面同步即聲源來自畫面中、聲音與畫面分立和聲音與畫面對位即聲音與畫面不同步,聲源不在畫面中等不同關系。蒙太奇參予色彩,形成色彩蒙太奇。此外,蒙太奇的分切與組合還可以11通過人物和攝影機的不同調度在一個長鏡頭內成,對此人們稱之為內部蒙太奇。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世界的格局發生了變化,電影無論從技術方面還是從藝術方面來說,也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從藝術方面來說,許多電影藝術家已經不滿足於固定傳統,他們追求現代意識,刻意創新,許多新的理論、流派都紛紛出現,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以法國為中心的先鋒派,在義大利興起的新現實主義,在日本興起的獨立製片運動,在法國興起的長鏡頭理論、新浪潮主義等。
長鏡頭理論源自於安德烈·巴贊。安德烈·巴贊是法國的一位電影評論家,他認為,電影的最大優點是真實地反映客觀世界,而傳統的蒙太奇手段卻是人為地把影片按照編導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進行剪接,實際上是強迫觀眾接受編導者的思想,因此,電影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他主張,不要把時空隨意割裂,從而限制觀眾的知覺過程。因此,他強調要把事件的全部真實過程拍下來,讓觀眾自己欣賞、品評,這樣就造成了長鏡頭的出現。因此,巴贊的理論也就常常被人們稱為長鏡頭理論。其實,它還有個名稱,叫做場面調度理論。巴贊的理論有它的積極意義,因為他強調讓觀眾自己去理解、品評,「看他們自己想看的東西」。
對於蒙太奇理論和長鏡頭理論,雖然有些電影理論家各有偏愛,但實際上,兩者都有它們的積極作用,也都有它們的不足。有人用長鏡頭理論否定蒙太奇,認為蒙太奇已經過時了,這樣把長鏡頭理論反映到了絕對的地位,又走向另一個極端了。應該說,這兩種理論都大大地豐富了電影語言,因而,也12就推動了電影藝術的發展。
60年代中期,在西方結構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電影符號學在法、英、義大利等國興起,這是世界電影理論發展史上的第三個里程碑。它以1964年法國的電影家克里斯蒂安·麥茨發表的題為《電影:語言還是言語?》的論文為開端,標志著這一新的電影理論的脫穎而出。和前兩種電影理論不同,電影符號學不是電影理論的一個流派,和電影的創作實踐的關系也不是很密切,它是讀解影片本文對影片的分析和研究和對電影進行純理論性研究的一種傾向和方法論。
70年代以前的電影符號學,總的來說,是以結構主義語言學為理論框架,注重結構和表述結果的靜態研究。70年代以後,引入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學和西方馬克思主義,並注重了表述過程的動態研究,標志著電影符號學第2階段的開始。
中國電影發展歷史
1896年8月11日電影傳入中國。當時外國人在上海徐園的又一村茶樓中放映了一部表現外國人生活的影片,引起了轟動,被稱為西洋影戲。從此,法國、英國、俄國、義大利人也紛紛把自己國家的影片輸入中國,在酒樓茶肆中放映。
中國自己拍映的第1部影片當數1905年,由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景豐拍的《定軍山》。這是一部短戲劇片,主演是當時著名的京劇演員譚鑫培,《定軍山》是譚派的保留劇目。京劇是當時中國人最喜愛、最熟悉的劇種,譚鑫培又是當時最受歡迎的京劇藝術家。任景豐當時的選擇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是頗有精品意識的,因此,影片大獲成功。報載,放映時有13「萬人空巷來觀之勢」。當然,由於那時還是默片時代,所以任景豐等人只拍了其中請纓、舞刀、交鋒等武打或舞蹈比較多的場面。
本世紀20年代前後是中國的電影事業的萌芽時期。1917
年,中國有了第1所自己的電影企業——商務印書館影片部。一些影片的樣式,如故事片、武打片、紀錄片、風光片,動畫片都出現了,但基本上還是在探索階段中。那時拍出的一些影片,如《嚴瑞生》、《紅粉骷髏》等,無論在影片的內容上、藝術性上,都很低劣。不過那時也確有一些影片具有積極意義。如我國的第1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包辦婚姻的不合理。1913年,由美國人出資、中國人拍攝的
《莊子試妻》成為第1部送到外國去的影片。1931年,還誕生了我國的第1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
30年代初,中國左翼作家聯盟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左翼
文藝運動的興起,同時也標志著左翼電影的興起。「九·一八」和「一·二八」時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喚起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步的電影工作者拍出了許多具有積極社會意義、又有相當藝術水準的影片,如《春
蠶》、《桃李劫》、《風雲兒女》、《自由神》、《神女》、《新女性》、《十字街頭》、《馬路天使》、《狼山蝶血記》等。孫瑜執導的《野草閑花》不僅在內容上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而且其中的
《尋兄詞》開了我國電影插曲的先河。蔡楚生的《漁光曲》,在中外都產生了很大影響。這一時期,我國電影藝術家對於電影語言的運用更加純熟了,推、拉、搖、跟、升、降的攝法,各種蒙太奇手段的運用,都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1937年以後,我國的電影藝術工作者在抗日戰爭中拍攝了《塞上風雲》、《八14百壯士》、《長空萬里》等影片,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
抗日戰爭勝利以後,國民黨統治區的進步電影工作者拍攝了《一江春水向東流》、《八千里路雲和月》、《萬家燈火》、《三毛流浪記》、《烏鴉與麻雀》等影片,有力地揭露了國民黨反派的腐敗和反革命的本質。而物質條件技術設備極差的解放區也開始建立了自己的電影企業,1946年,東北電影製片廠在現在的黑龍江省鶴崗成立,為人民電影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解放後,我國的電影事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不僅成立了許多新的電影製片廠,一些著名的優秀電影藝術家創作。拍攝了許多優秀的影片,而且涌現了許多新秀。一批影片,如《白毛女》、《鋼鐵戰士》、《梁山伯與祝英台》、《聶耳》、《我這一輩子》等還在國際上獲獎或者獲得好評。十年浩劫,曾給中國的電影事業帶來了極大損害。打倒「四人幫」以後,尤其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電影事業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空前繁榮的時期。許多新的題材、新的辦法、新的電影藝術家大量涌現,並且取得了很大成就。以謝晉、陳凱歌、張藝謀為代表的中國導演們拍攝了一批《天雲山傳奇》、《黃土地》、《紅高粱》等有國際聲望的電影,中國的電影像中國的經濟一樣已穩步走向世界。
⑹ 電影的百年歷史
1905 北京豐泰照相館老闆任慶泰拍攝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
1909 美國人布拉斯基在上海成立亞細亞影片公司,並派梁少坡到香港拍攝了短片《偷燒鴨》。
1912 鄭正秋、張石川拍攝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
黎民偉拍攝香港第一部故事片《莊子試妻》。
(孫中山宣布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溥儀宣布退位,清朝結束)
1922 張石川、鄭正秋在上海成立明星影片公司。
1923 明星公司的《孤兒救祖記》引起轟動。
黎民偉在香港成立民新公司。
1925 邵醉翁等兄弟四人在上海創辦天一影片公司,為香港邵氏公司之前身。
黎民偉將民新公司遷至上海。
1926 明星、大中華、百華等六家公司組成扼制天一公司的六合影片營業公司。
(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
1928 明星公司出品的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轟動一時,並連續拍了近二十部續集。
1929 六合公司宣告解體。
1930 聯華影片公司成立,創業作品為《故都春夢》和《野草閑花》。
國民政府頒發電影檢查法。
1931 中國第一部有聲片《歌女紅牡丹》公映。
(九.一八事變)
1932 一.二八事變,日機轟炸上海,多家電影公司毀於戰火。
1933 上海天一公司於薛覺先在上海拍攝首部粵語電影《白金龍》,引起轟動。
1934 蔡楚生推出《漁光曲》,賣座鼎盛,並於次年成為中國首部國際獲獎影片。
吳永剛編導《神女》。
國民政府屬下的中央宣傳委員會成立中央電影攝影場,簡稱「中電」。
1935 《風雲兒女》在上海首映,影片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後來被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阮玲玉留下「人言可畏」的遺書,服毒自盡。
1937 袁牧之導演的《馬路天使》上映,女主角周璇一鳴驚人。
上海淪陷,上海製片事業陷入停頓。
(盧溝橋事變,日軍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1938 中制完成《八百壯士》等三部抗戰故事片,同年武漢淪陷,中制遷往重慶。
1941 中國第一部動畫長片《鐵扇公主》上映,轟動一時。
(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
1945 日本投降。
1947 《一江春水向東流》上映,賣座鼎盛,產生很大政治影響。
1948 《小城之春》上映。
1949 上海電影製片廠成立。
北京電影製片廠成立。
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由東北電影製片廠出品。
香港第一部黃飛鴻電影,關德興主演的《鞭風滅燭》上映,後來成為中國最長的系列片。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950 南洋影業改為邵氏父子公司。
1951 批判《武訓傳》的運動開始。
1952 中國人民解放軍電影製片廠在北京成立,後改名為八一電影製片廠。
1953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片《梁山伯與祝英台》完成。
1958 邵氏公司成立,邵逸夫出任總裁,同時在清水灣興建邵氏影城。
1959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舉辦「慶祝建國十周年國產新片展覽月」,同年出品大批優秀電影。
1960 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完成第一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
1961 《大眾電影》雜志舉辦第一屆電影百花獎。
1963 邵氏出品,李翰祥導演的《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地區上映,引起轟動。
李行、李嘉導演《蚵女》,掀起台灣地區「健康寫實主義」風潮。
1964 李翰祥離開邵氏,在中國台灣創辦國聯,創業作品為《七仙女》。
1966 胡金銓導演的《大醉俠》開創新派武俠電影潮流。
(文化大革命開始)
1967 胡金銓導演《龍門客棧》。
張徹的《獨臂刀》上映,影響到日後香港電影向男明星為主導的路線發展。
《清宮秘史》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全國性的批判。
1970 新中國恢復生產影片,本年出品兩部樣板戲《智取威虎山》和《紅燈記》。
鄒文懷離開邵氏自組嘉禾公司。
1971 李小龍返港拍攝《唐山大兄》,掀起功夫片熱潮,同時挽救了嘉禾,使之成為實力僅次於邵氏的大公司。
1972 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打破香港票房記錄。
李翰祥重返邵氏,拍攝許冠文主演的《大軍閥》,十分賣座。
1973 李小龍猝死。
1975 胡金銓導演的《俠女》獲得第28屆嘎納電影節技術大獎。
----------------------------------------------------------
中國電影大事記
(1896—2005)
1896年 電影傳入中國。
1905年 第一部中國電影誕生。《定軍山》標志著中國電影正式誕生。
1908年 義大利僑民勞羅在上海拍攝了《上海第一輛電車行駛》、《上海租界各處風景》、《強行剪辮》等短紀錄片。
1909年 中國出現的第一家電影製片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在上海建立。
1911年 5月,上海城自治公所頒布《取締影戲場條例》,共7條。
反映辛亥革命的短紀錄片《武漢戰爭》在上海謀得利戲園上映。
1913年 中國人自組的電影公司新民公司在上海成立。
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難夫難妻》(又名《洞房花燭》)問世。
黎民偉在香港拍攝了短故事片《莊子試妻》。
1916年 幻仙影戲公司在上海徐家匯成立。
1917年 上海商務印書館開始涉足電影業。
1919年 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了《偷燒鴨》等一批喜劇短片(時稱為滑稽短片)。
中國影片製造公司在南通成立。
1920年 商務印書館影片部攝制了由梅蘭芳主演並導演的京劇短片《春香鬧學》和《天女散花》,這是梅蘭芳涉足電影的開始。
1921年 中國第一部長故事片《閻瑞生》問世。
1922年 《海誓》、《擲果緣》《紅粉骷髏》上映。
1928年 武俠神怪片《火燒紅蓮寺》(第一集)上映。
1929年 首映有聲影片《飛行將軍》(僅有聲響,並無對白)。
本年度出現的主要影片有《火燒紅蓮寺》四至九集、《王氏四俠續集》、《乾隆游江南》一至四集、《兒女英雄》二至三集、《紅俠》、《風流劍客》、《飛行大盜》、《白玫瑰》、《關東大俠》等。
1930年《野草閑花》上映。該片採用蠟盤配音的方法為影片插曲《尋兄詞》配音,這是中國電影的第一首插曲。
1931年 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歌女紅牡丹》問世。
1933年《狂流》、《春蠶》、《三個摩登女性》、《都會的早晨》、《小玩意》和《城市之夜》上映。
1934年 聯華影業公司攝制的影片《神女》上映。該片是中國無聲電影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姊妹花》、《漁光曲》上映。
1935年 《大路》、《新女性》上映。後者為著名影星阮玲玉主演的最後一部影片。
《都市風光》上映,這是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中國第一部有聲動畫片《駱駝獻舞》製作完成。
1936年《化身姑娘》、《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記》上映。
1937年 《壯志凌雲》、《聯華交響曲》、《夜半歌聲》、《十字街頭》、《馬路天使》上映。
1938年 抗日題材影片《保衛我們的土地》、《熱血忠魂》和《八百壯士》上映。
1939年 《木蘭從軍》,連映85天。攝制了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孤城喋血》、《中華兒女》、《保家鄉》、《好丈夫》等抗戰電影。
1940年 攝制了《東亞之光》、《勝利進行曲》、《塞上風雲》等8部抗日題材故事片及大型抗戰紀錄片《民族萬歲》。
1941年 《西施》、《家》(上、下集)上映。中國第一部大型動畫片《鐵扇公主》(片長80分鍾)問世。
1943年 《秋海棠》、《紅樓夢》兩部文學名著影片在上海上映。
1944年 拍攝了《氣壯山河》、《血濺櫻花》等抗戰題材影片。
1947年 《八千里路雲和月》舉行了首映。《天堂春夢》、《假鳳虛凰》、《一江春水向東流》(上、下集)上映。
1948年 抗日題材影片《松花江上》公映。《乘龍快婿》、《夜店》、《艷陽天》、《萬家燈火》、《小城之春》、《生死恨》上映。
1949年 《麗人行》上映。新中國第一部故事片《橋》(導演王濱)問世。
1950年 《我這一輩子》(根據老舍小說改編)攝制完成,成為春節期間最上座的影片,並獲得文化部優秀影片二等獎。
1951年 上影廠拍攝的《南征北戰》攝制完成。這是新中國拍攝的第一部優秀的戰爭片。
作者: 銀幕魅影 2005-12-20 10:45 回復此發言
--------------------------------------------------------------------------------
5 回復:中國電影百年簡史
1953年 越劇片《梁山泊與祝英台》完成。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彩色片。
1954年 驚險故事片《渡江偵察記》完成,上映後受到熱烈歡迎。
1955年 《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上放映,並於27日在巴黎明星電影院正式上映。
1957年 《柳堡的故事》、《女藍五號》、《羊城暗哨》等影片深受觀眾歡迎。.
1958年《黃寶妹》公映,被評價為「紀錄性藝術片」的代表作。
第一部中外合拍故事片《風箏》(中法合拍)問世。1958年出品的故事片高達105部。
1959年中國電影代表團攜片參加第一屆莫斯科國際電影節。《老兵新傳》獲電影節技術成就獎,《小鯉魚跳龍門》獲動畫片銀質獎。
1960年 新中國第一部彩色歌舞片《劉三姐》完成。
1962年 第一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結果揭曉,《紅色娘子軍》獲最佳故事片獎。
1963年 本年度最受觀眾歡迎的影片有《冰山上的來客》、《小兵張嘎》、《早春二月》、《野火春風斗古城》等。
1964年 《英雄兒女》、《雷鋒》、《小鈴鐺》、《霓虹燈下的哨兵》、《阿詩瑪》等一批優秀影片問世。
1965年 《地道戰》、《烈火中永生》、《舞台姐妹》等文革前最後一批經典影片問世。
1970年 攝制完成第一部「樣板戲電影」——彩色京劇藝術片《智取威虎山》。
1971年 完成「樣板戲電影」《紅燈記》(京劇)、《沙家浜》(京劇)和《紅色娘子軍》(舞劇)的拍攝。
1974年 全國上映《火紅的年代》、《艷陽天》、《青松嶺》等影片。
1975年《春苗》在全國公映。
1976年《歡騰的小涼河》在全國公映。
《創業》、《海霞》、《園丁之歌》等受到「四人幫」批判的電影在全國恢復上映。
1978年 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在南斯拉夫第3屆薩格勒布國際動畫電影節上獲一等獎。動畫片《大鬧天宮》(上、下集)在英國第22屆倫敦國際電影節獲最佳影片獎。
1979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歸心似箭》、《小花》、《生活的顫音》、《苦惱人的笑》等。
1980年 《巴山夜雨》、《天雲山傳奇》等一批反思性影片攝制完成。
1981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西安事變》、《喜盈門》、《鄰居》、《沙鷗》、《被愛情遺忘的角落》、《鄉情》等。
1982年 《城南舊事》、《人到中年》、《牧馬人》、《駱駝祥子》等一批重要影片攝制完成。
1983年 《泉水叮咚》在義大利第13屆吉福尼國際兒童電影節被評為一等獎。
本年度較有影響的影片包括《咱們的牛百歲》、《血,總是熱的》、《夕照街》、《我們的田野》等。
1984年 《獵場扎撒》、《野山》、《良家婦女》、《黑炮事件》等重要影片問世。
1987年 《老井》獲第二屆東京國際電影節大獎。《紅高粱》、《老井》、《人?鬼?情》、《孩子王》、《太陽雨》、《我只流三次淚》、《最後的瘋狂》等一批重要影片攝制完成。
1988年 《紅高粱》在第38屆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熊獎」。這是我國第一次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芙蓉鎮》在捷克斯洛伐克第26屆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獲電影節大獎。
1989年 《金猴降妖》、木偶片《神醫》分別獲美國第六屆芝加哥國際兒童電影節動畫故事片一等獎、動畫短片一等獎。《開國大典》問世。該片對傳統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990年 2月,《本命年》獲得第4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銀熊獎。
趙麗蓉因《過年》一片獲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最佳女主角獎。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焦裕祿》、《我的九月》、《北京,你早》、《老店》、《龍年警官》、《血色清晨》等。
1991年 《哦,香雪》獲得41屆柏林電影節兒童片獎。這是中國電影第一次獲得這一獎項。《大紅燈籠高高掛》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銀獅獎。
本年度重要影片包括《大決戰之一—平津戰役》《大決戰之二—淮海戰役》、《過年》、《火焰山來的鼓手》《留守女士》等。
1992年 《秋菊打官司》在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上獲得金獅獎。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站直啰,別趴下》、《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闕里人家》、《大撒把》、《新龍門客棧》、《蔣築英》、《三毛從軍記》等。
1993年 《香魂女》和台灣《喜宴》同獲第43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重慶談判》、《霸王別姬》、《無人喝彩》、《炮打雙燈》等。
1994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被告山杠爺》、《背靠背、臉對臉》、《二謨》等。
1995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孔繁森》、《九香》、《七七事變》、《大辮子的誘惑》、《贏家》等。
1996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鴉片戰爭》、《大轉折》(上下)、《紅河谷》等。
1997年 大陸第一部「賀歲片」《甲方乙方》問世。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大進軍》系列:《南線大追殲》、《席捲大西南》、《安居》、《長征》等。
1998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不見不散》、《離開雷鋒的日子》、《一個都不能少》等。
1999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黃河絕戀》、《緊急迫降》、《大戰寧滬杭》、《洗澡》等。
2000年 本年度重要影片有《生死抉擇》等。
2001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尋槍》、《開往春天的地鐵》、《我的兄弟姐妹》等。
2002年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鄧小平》、《美麗的大腳》、《沖出亞馬遜》、《和你在一起》、《卡拉是條狗》等。
2003年 中國第一部數字電影《冬至》攝制完成。《英雄》創下了2.5億元的票房紀錄。
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英雄》、《驚濤駭浪》、《暖》等。
2004年本年度出品的重要影片有《十面埋伏》、《手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