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地理文化

地理文化

發布時間: 2020-11-19 11:13:33

1. 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的作用與影響

地理環境,通常指環繞在人類周圍的自然界,包括地形、地貌、氣候、土壤、生物、水文、自然資源等等,它是人類生活和生產的物質基礎,也是文化形成和發展的基礎。中國的地理環境復雜多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一、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的影響
一個國家和民族所處的地理位置、居住地的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尤其是對早期文化形成更為直接,是文化形成的首要因素。「如果把各民族、各國度有聲有色的文化表現比喻為一幕接一幕悲喜劇,那麼,這些民族、國度所處的地理環境便是這些戲劇得以演出的舞台和背景。」1馮天瑜教授用生動的文字描述了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性。
地理環境是中國文化產生的基礎。中國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較早地產生了文明。黃河和長江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人類的生命與水息息相關,決定了文明在江河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中華民族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繁衍生息,創造輝煌燦爛的中國文化。
不光是中華文明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所有的中國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產生的。比如漢族的祖先崇拜文化,這種文化的由來是可以找到地理環境的因素的。漢文化起源於黃河、長江流域,土壤、氣候、水利等自然條件為發達的農業文化提供了優越的物質基礎,「促成了農業與手工業的結合體(家庭)的很早形成,以家庭為單位直接與自然界打交道,靠天吃飯萬事不求人,祖宗的一套生活方式對子孫來說已足夠應用,家族宗法觀念由此得到強化,引出了對祖先的莫大崇拜。」2無論是文學、思想、歷史學、經濟學、書畫等等,都是在一定的地理環境影響下形成的。唯物史觀告訴我們,地理環境決定論是錯誤的,但我們必須認識到地理環境對文化形成的重要影響。

2. 中國文化與地理的關系

中國傳統文化是在特定的地理條件下形成和發展的,具有悠久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豐富的內容和廣泛的影響。在中華民族不斷走向世界的今天,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就顯得非常有價值。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地理環境

一、中國歷史地理環境的基本特徵

中國文化產生和發展的地理生態環境,是指中國進入文明社會以來的整個歷史時期的地理環境,即歷史地理環境。地理環境包括兩個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一般說來,自然地理環境,如氣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陸分布等,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較緩慢,有時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為人們所覺察。但在某些階段和某些局部地區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也可能發生得非常迅速,非常劇烈,造成巨大的影響。人文地理環境,如疆域、政區、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農業、牧業等方面,發展變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發展變化的速度要快得多。當然,這兩方面的是相互作用,不能截然分開的。

1、疆域、政區
自秦至清的疆域范圍,以鴉片戰爭前的清疆域為極盛。秦漢實行郡縣制,唐朝逐漸演變為道-州-縣三級制,宋朝主要為路-州-縣三級制,元朝實行行省制,明清沿襲,基本形式為省-府-縣。

2、民族、人口
中國歷來是多民族國家,各族共同締造中國,中國領土也由各民族共同開拓和鞏固。公元初已有6000多萬人口,幾經起落,至19世紀中葉達4.3億。人口分布極不均衡,遷移頻繁,移民眾多。

3、地形、地貌
一些湖泊消失,或發生巨大變化;水道、水系的變遷,如黃河改道,海河水系形成;海陸變遷,一些沿海地區陸續成陸,另一些地區又淪入大海;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地貌破碎;沙漠擴大或范圍變動等。

4、氣候
溫度變遷,有過多次反復,由寒轉暖,又由暖轉寒;濕潤狀況的變遷,由濕潤而逐漸乾燥,旱情增加。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徵

中國傳統文化誕生在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環境里,在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性,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1、具有連續性和持久性
在數千年的人類文明進程中,中國文化是唯一不曾中斷的、具有連續性的文化,這是人類歷史上的奇跡,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歸功於中國擁有一塊完整而廣闊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在對周邊外來文化進行潛移默化中,始終保持著自己完整的風格和日趨完善的系統,長期綿延不絕,使中國文化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穩定的發展過程。
中國與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同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但不同的是:中國文化的發展從一開始便依託黃河、長江兩大流域,內部擁有廣闊的迴旋餘地。歷史一再表明,當北方強悍的游牧民族揮師南下,中原王朝在失去黃河流域時,還可以以長江流域及珠江流域為依託延續著自己的文化。因而在中國歷史上,西晉、北宋滅亡,隨後還能在東南一隅分別建立了東晉、南宋,並且都延續一百多年。正是因為擁有這種迴旋餘地較大的空間,使得中國文化不像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等古文化在後來的歷史進程中,或是被取代而中斷了,或是湮滅、消失了。

2、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內生文化, 內部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 使生息於黃河流域的漢民族率先發展了自己的文化, 隨後便不斷融合了中國境內其他的地區及民族的文化,中國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羯、契丹、遼、金等最終自覺或不自覺的接受了中華文化並融入她的血脈之中, 沒有這種融合, 就沒有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文化的這種融合力和同化力正是一個獨立的古文化系統得以保存和延續的先決條件。

3、具有保守性和封閉性
中國文化是在三面陸地、一面臨海,四周較為封閉的地域里發展起來的。自然障礙將古代中國人與外界隔開,形成了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這樣很容易造成一種隔絕機制,阻斷了中國同外部世界更多的交往。加上內部優越的自然條件,幾乎完全可以自給自足,再加上因早熟的農業文明,周邊地區的相對落後,使一向以「天朝自居」的中國人更不願主動與外部世界打交道。在中國歷史上,雖有張騫開辟「絲綢之路」、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但大多數朝代基本上都是奉行閉關自守的對外政策,與外部世界交往較少,到了近代更是採取愈發嚴重的閉關鎖國。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保守性及封閉性,使得中國在近代沒能及時地吸收和受容外來的優秀文化,導致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屈辱。

三、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

1、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形成和延續的影響
中國是一個素稱「以農業立國」的國家,各朝統治者都是高度重視農業的發展。究其原因,地理環境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以農業立國」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社會文化。
中國有極為廣袤的疆土,其內部平原廣闊,特別是黃河,長江兩流域平原毗連,沒有明顯的天然的屏障,因此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軍事上都易於統一,所以歷史上強悍的游牧民族南侵,中國縱使喪失了首當其沖的黃河流域,仍有廣大的退路可供周旋。其他古文明地區淪亡於外族的入侵,即一蹶不振,獨中國能對邊族潛移默化,始終保持著自己文化的獨特風格和完整系統,並使之綿延不絕。

2、地理環境對中國文化多樣性的影響
中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緣文化和區域思想觀念。早在先秦時代就形成了各具特色、對後世影響深遠的齊魯文化、燕趙文化、三秦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及嶺南文化等。中原地區由於對農業的重視而養成重土安遷的觀念;東南沿海一帶由於耕地有限,重視海外貿易,思想觀念開放,西北的綠洲地區因土地限制和地處交通要道,商業發達較早;北方游牧民族由於環境惡劣,不得不以頻繁的遷徙和戰爭來對付環境的壓力。中國的區域文化雖然表現出明顯的差異,但又並存於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體多元結構。隨著中國農耕經濟向周邊的擴張,中國傳統文化固有的包容性又促使區域文化的相輔相成、漸趨合一。儒、道、佛三教的並行而立,盛唐時的胡漢交融,都充分的說明了這一點。正是由於這種多樣性及包容性,中國傳統文化始終保持著生機與活力。

3、地理環境對開放和封閉的影響
地理環境的開放與封閉是相對的,不能一概而論,不同生產力對環境有不同要求,也會產生不同結果。中國有較易於隔離的地理環境。東面臨海,西北橫亘漫漫沙漠,西南有世界上最大的青藏高原。這些都是地理上的阻絕地帶,給予農業民族無法突破的限制。這種一面臨海,其它三面陸路交通極不便利,而內部迴旋餘地又相當開闊的環境,形成一種與外部世界半隔絕的狀態,使中國沒有向外部拓展的野心,養成了獨自經營,和平溫順的國民性格。所以,中國文化大體上是在本土獨自醞釀成長,雖偶有外來文化成分由西域或海上傳入,皆能雍容消納,使中國文化的發展穩定而富於自信。

四、結束語

中國傳統文化上下數千年,歷史悠悠不絕,不僅包含豐富的內容,覆蓋了遼闊的國土,還一直影響到今天的現實生活。現在,在整個世界連成一體、世界文化不斷交融的新形勢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的要求下,我們必須努力建設自己的新文化。既要結合自己的國情,引進一切優秀的、有價值的世界文化遺產,始終保持開放的心態,善於吸收外來的新鮮的文化成分,更要充分發揮、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自身的傳統文化資源,使中國傳統文化發揚光大、長期延續,並用其解決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避免西方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暴露出來的許多弊病,使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健康向上的、積淀深厚的精神文化做保證,並使各國在世界文明的進程中分享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貢獻。
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與地理環境關系的意義,在於充分吸取和利用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有價值思想,加深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強化對文化環境的熱愛和保護,在強調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更要注重區域文化的建設與協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和發展於中國這一特定的地理舞台,它已經而且必將在這一舞台上、甚至在整個世界舞台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3. 文化與地理環境的相互關系

地理環境對文化的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作用、因此有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的文化.

4. 求泉州地理文化論文一篇,字數1800左右的

泉州以中原文化為主流,同時,世界各大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印度教、摩尼教、猶太教等,隨著經濟文化的交流紛擁泉州,泉州文化也受到這些外來文化特別是宗教文化的深刻影響。因此,泉州被稱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泉州的文博工作也就尤其重要。

多年來,泉州市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為指導,落實文物保護「四有五納入」工作,取得顯著的效果,受到國家文物局和福建省有關領導的高度贊揚。國家、省、市財政投入資金,海外三胞積極捐資,靈山聖墓、天後宮、洛陽橋、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蔡襄祠、府文廟、威遠樓等省級以上文物全部得到維修,其周邊環境也普遍得到整治。文物發掘和考古不斷有重大突破,如宋代古船的出土、明代錫蘭王子在泉後裔世氏的發現等等,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反響,極大豐富了泉州文化的內涵。同時,文物保護與旅遊景點的開發等方面結合,使文物的開發利用得到發揮。

泉州的博物館主要有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閩台關系史博物館、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泉州佛教博物館、泉州南戲博物館、泉州南少林博物館、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德化縣陶瓷博物館等。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始創於1959年,是中國惟一反映航海交通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它以豐富而珍貴的海交文物,反映了12至14世紀的東方大港———刺桐港的發展歷史,顯現了泉州在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謳歌了中國人民幾千年來所創造的悠久而輝煌的海洋文明,是泉州市進行中外學術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1991年2月15日,新的海交館在東湖之畔落成。新館主體樓宛如一艘遠航歸來的船,象徵海外交通這一歷史主題。展館陳列著泉州出土的各種海交文物,並配以大量照片、模型和拓片,其中尤以數百件伊斯蘭教、基督教和印度教的石刻最為珍貴,也是舉世聞名的文物瑰寶,這些石刻為我們提供了「海上絲綢之路」時代,泉州作為東西方經濟與文化交流的中心,各個不同民族及其宗教文化在這里和睦相處、互相交融的真實歷史情況。

5. 雲南之地理文化

雲南是一個高原山區省份,屬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形一般以元江谷地和雲嶺山脈南段的寬谷為界,分為東、西兩大地形區。東部為滇東、滇中高原,稱雲南高原,系雲貴高原的組成部分,地形波狀起伏,平均海拔2000米左右,表現為起伏和緩的低山和渾圓丘陵,發育著各種類型的岩溶地形。西部為橫斷山脈縱谷區,高山深谷相間,相對高差較大,地勢險峻。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米,北部在3000—4000米。

只是在西南部邊境地區,地勢漸趨和緩,河谷開闊,一般海拔在800一1000米,個別地區下降至500米以下,是雲南省主要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全省整個地勢從西北向東南傾斜,江河順著地勢,成扇形分別向東、東南、南流去。全省海拔相差很大,最高點為滇藏交界的德欽縣怒山山脈梅里雪山的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點在與越南交界的河口縣境內南溪河與元江匯合處,海拔僅76.4米。兩地直線距離約900公里,高低差達6000多米。
雲南是我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共有51個少數民族(25個少數民族有聚居區且人口超過5000人),而其中有15個是雲南獨有的。在雲南旅行,讓人沉醉的不僅僅是風景,還有那獨特的少數民族氣息。那色彩鮮艷的服飾、豐富多彩的節日慶典、別具一格的民居建築、奇特的宗教信仰、美麗神秘的神話傳說……無不讓人為之醉神迷。
每一個到雲南的「驢子」,都應該抱著欣賞的眼光,用心去看、去聽。也許很多少數民族居住的環境、生活方式等等,用現代城市裡的人的眼光來看是「落後·、·奇特」的,但是請理解他們,那是他們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園,是祖祖輩輩傳統的生活方式,無論信仰何種宗教,他們都是以與人為善為主。在鋼筋水泥的都市森林裡掙扎求存的我們應該感動的是,有許許多多正在消失或者業已消失的傳統樸素的美德,在這里卻是以十分自然
的方式存在著。希望每一個到雲南旅行的』驢子」都會入鄉隨俗,真正體會和感受彩雲之南各民族的魅力。

6. 關於西藏的人文、地理、文化、生活等知識

西藏有三大特產:藏羊、氂牛(右圖)和酥油草,統稱「藏北三寶」。

西藏自治區位於中國的西南邊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青海省毗鄰,東連四川省,東南與雲南省相連?南邊與西部與緬甸、印度、不丹、錫金和尼泊爾等國接壤,形成了中國與上述國家邊境線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長近4000公里。全區土地面積為122萬多平方公里,約佔全國總面積的12.8%。
有3種不宜進藏:高血壓、心臟病、哮喘病患者,另外還就第4種人,進藏前患有重感冒者。因為西藏平均海拔在3500以上,大氣含氧量只有內陸的60%,所以這幾種人的反應會很大,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西藏最好的旅遊季節在6月,6月份價格比較適中,且人不多,不會很擁擠,最重要的是那時風景很好,7、8月份去的人最多,但這個時間段是雨季,且人多,對旅遊會有一些影響。冬季最好不要去,裡面沒什麼人,做生意的都已經離開了,而且天氣非常寒冷。
一般來說,男的比女的反應強烈,胖的比瘦的反應強烈。
西藏旅遊不像其他常規線路,去西藏旅遊就是去感受佛教文化的,說白了就是看兩樣東西:寺廟、湖。
遠在公元七世紀,西藏民族的民族英雄和偉大政治家、軍事家松贊干布就統一了西藏。並同唐朝建立起密切的關系。特別是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和親,對於藏漢民族的聯系,對於西藏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有深遠的影響。到了元朝,西藏地方正式歸入祖國的版圖,結束了西藏內部長期分裂的局面,人民得到了安定的生活。到了明朝,特別是清朝,西藏同祖國的關系進一步加強,西藏的政治、經濟、文化也得到了發展。一七九一年,清朝政府派大軍進藏,同西藏人民並肩戰斗,維護了祖國的統一。接著清朝政府還同西藏地方當局議定了西藏地方政府的組織及政治、財政、金融、軍事、外交、宗教等各方面的制度,奏請清朝中央審定批准,正式頒行,並設置駐藏大臣,代表清廷督辦西藏事務,加強了對西藏的管理。

到了近代,帝國主義勢力侵入了中國,同時也侵入了我西藏地區.西藏人民在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對帝國主義的侵略進行英勇的反抗,不斷粉碎了帝國主義及其親帝分子進行的種種分裂活動,維護了祖國的統一。

一九五一年五月二十三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從此西藏民族永遠脫離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羈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平等聯合友愛合作的大家庭中,走上了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

7. 中國的自然地理環境是怎樣塑造中國文化的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名,如貴州省會貴陽,境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8. 泰國的地理文化泰國有哪些歷史故事和常識

一、泰國的地理文化:

泰國位於亞洲中南半島中南部,與柬埔寨、寮國、緬甸、馬來西亞接壤,東南臨泰國灣(太平洋),西南瀕安達曼海(印度洋),西和西北與緬甸接壤,東北與寮國交界,東南與柬埔寨為鄰,疆域沿克拉地峽向南延伸至馬來半島,與馬來西亞相接,其狹窄部分居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

泰國氣候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分為熱、雨、旱三季。年均氣溫24~30℃。常年溫度不下18℃,平均年降水量約1000毫米。

11月至2月受較涼的東北季風影響比較乾燥,3月到5月氣溫最高,可達40-42℃,7月至9月受西南季候風影響,是雨季。

10月至12月偶有熱帶氣旋從南中國海經過中南半島吹襲泰國東部,但在暹羅灣形成的熱帶氣旋為數甚少且一般在20~35個左右。

二、泰國的歷史故事

泰國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和文化,原名暹羅。

公元1238年建立了素可泰王朝,開始形成較為統一的國家。先後經歷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

泰國北部的素可泰,是泰國歷史上第一個獨立王朝——素可泰王朝(公元1238年到1356年)的都城,素可泰在泰語中意為「幸福的黎明」,原來只是柬埔寨吳哥王朝下轄的一個城市;後來當地泰族人起義,奪城掠地,在這里創建起泰國的開國王朝。

歷史記載,素可泰王朝時期的泰國繁榮昌盛,疆域遠遠超過現版圖,尤其是蘭甘杏大帝在位時首創泰國文字和暹羅最早的宋加洛陶瓷業,開創了泰國歷史的新紀元。 南宋末年,宰相陳宜中兵敗走占城,以後又轉避暹邏,終老暹地。

1350年,泰國烏同王建立大城府,東西方各國使臣都前來拜訪,各國商人也紛紛來此經商,大城府一片繁榮景象。但後來緬甸好戰,入侵泰國,為這片土地帶來了巨大的災難。

1767年,大城府被緬甸軍隊攻破,一直飽受緬甸所帶來的摧殘,直至緬甸軍隊撤離泰國。泰國重新走向興旺發達之後,定都吞武里,後來又遷都曼谷。大城府逐漸退出人民的視線,但是在那裡,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歷史遺跡和故事。當年淪陷的古城如今已成為泰國最重要的旅遊地點之一。

三、泰國常識

1、在曼谷,國王和王室成員是非常受人尊重的,泰國法律有對王室不敬罪的處罰條例,即使外國人也不可觸犯。不要隨便談論或議論王室。遇有王室成員出席的場合,最好是留意其他人的動作,跟著照做。

2、人們視頭部為神聖之地,因此不要隨便觸摸別人的頭部。如果你無意中碰及他人的頭部,應立即誠懇地道歉。特別忌諱外人撫摸小孩(尤其是小和尚)的頭部,小孩子的頭只允許國王、僧侶和自己的父母撫摸。

3、公眾場合不要做出過於親昵的舉動,如擁抱、親吻等。僅在某些海灘允許裸體曬日光浴。

4、避免使用暴力和粗魯的語言,遇事要剋制忍耐——這也是泰國人「樂天安命」的處世態度。

5、人們不用紅筆簽名。因為泰國人死後要用紅筆在棺材口寫上其姓氏。

6、泰歷每年12月15日要舉行水燈節,在觀看水燈時一定要注意,無論那水燈多麼精緻美麗,都絕對不能揀起來。

7、進入寺廟要脫鞋,服裝應整齊、端莊,不能穿背心、短褲進入。女性避免碰觸僧侶,如奉獻財物,可請男士代勞,或直接放在桌上即可。

(8)地理文化擴展閱讀:

泰王國是一個位於東南亞的君主立憲制國家。泰國位於中南半島中部,其西部與北部和緬甸、安達曼海接壤,東北邊是寮國,東南是柬埔寨,南邊狹長的半島與馬來西亞相連。

泰國舊名暹羅,1949年5月11日,泰國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稱,把「暹羅」改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

泰國實行自由經濟政策,在20世紀90年代經濟發展較快,躋身成為「亞洲四小虎」之一,但於「九八經濟危機」中受重大挫折,之後陷入衰退和停滯。是世界的新興工業國家和世界新興市場經濟體之一。製造業、農業和旅遊業是經濟的主要部門。

泰國是亞洲唯一的糧食凈出口國,世界五大農產品出口國之一。電子工業等製造業發展迅速,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汽車業是支柱產業,是東南亞汽車製造中心和東盟最大的汽車市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泰國

9. 地理環境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哪些影響

我國許多聚落都位於河流或山脈南北,因此就會以「陰」或「陽」命名,如貴州省版會貴陽,境權內貴山之南而得名;湖南的衡陽市,在衡山之南;四川的綿陽市,位於綿山以南得名;河南省南陽市,位於南山以南;山西的山陰縣,因縣境在佛宿山之陰得名。此外河南的洛陽,位於洛水以北;河南的汝陽,位於汝水以北;湖南省益陽市,位於益水之北而得名。

熱點內容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
市師德先進事跡 發布:2025-05-10 06:55:21 瀏覽:103
巧學高中化學 發布:2025-05-10 06:34:49 瀏覽:351
香港以前的歷史 發布:2025-05-10 05:47:11 瀏覽:406
眼瞼贅生物 發布:2025-05-10 05:37:33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