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的歷史文物有哪些
1、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常被誤寫做「禪」),西漢織綉,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該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
2、新石器時代陶鷹鼎為新石器時代後期仰韶文化陶器,於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採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鼎口設置於背部與兩翼之間,將鼎形器物特徵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

3、北朝紅地雲珠日天錦,古代經錦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花色和地色的織物組織完全相同,都是雙層結構的復式平紋或復式斜紋,稱為平紋經錦或斜紋經錦,依靠織物縱向彩條經線的顏色來顯現花紋,是一種典型的「彩條經錦」。
平紋經錦是我國傳統的織錦。北朝晚期或隋代的平紋經錦,隋或初唐時期的斜紋經錦,盛唐時期的斜紋緯錦、織金錦等。平紋經錦到了唐代數量已明顯下降,大量出現的是隋代前後興起的斜紋經錦。
4、青花釉里紅瓷倉,元代樓閣式瓷倉,在倉後兩柱間有正楷直書墓誌,自右至左12行,共159字,記載死者為「故景德鎮長薌書院山長凌穎之孫女」,死於後至元戊寅(即後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安葬於南山。
這件樓閣式瓷倉,造型別致,雖然是隨葬冥器,仍不失為珍貴的工藝品。青花釉里紅瓷器,甚為罕見,作為樓閣式瓷倉,並且有明確紀年,迄今僅為孤例。1974年江西省景德鎮出土,現藏於江西省博物院。
5、竹林七賢磚印模畫,南朝。長244厘米,寬88厘米,由300多塊古墓磚組成,出土時分東西兩塊,一塊為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人,另一塊為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四人。
榮啟期是早於「七賢」許多年的春秋時期人物,由於榮啟期的性格和「七賢」極為相似,又被時人譽為「高士」,所以,磚畫中安排榮啟期和「七賢」在一起,除了繪畫構圖上對稱的需要外,榮啟期更有為「七賢」之楷模的寓意。
這幅磚畫純熟地發揮了線條的表現能力,人物造型簡練而傳神,八人席地而坐,或撫琴嘯歌,或頷首傾聽,性格特徵鮮明,人物之間以樹木相隔,完美地體現了對稱美學。
⑵ 文物對我們了解歷史所起的作用
文物是指在人抄類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如建築、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種藝術品,它在年代上包括古代、近代、現代和當代.文物是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產和生活、風俗習慣、思維、審美觀念等各方面在器物上的綜合的歷史的反映.文物可以向人們展現歷史發展的真實面貌,人們通過對文物的研究揭示歷史.因此,文物無論是在中學歷史教學,還是大學歷史教學中,都具有重要作用.
⑶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至今未找到
我國可追溯歷史悠久就,截止2020年考古已經追溯到53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遺址,悠久的文化歷史自然會產生許多文物,但是它們都在慢慢時間長河中消失了。
以孔子屐、斬蛇劍、王莽頭為代表的晉朝武庫。

後成化年間, 朝廷財政吃緊,有太監為討皇上歡喜,進言獻策想要開海,去海外尋找奇珍填補財政虧空。皇帝下旨,兵部尚書去庫房尋找鄭和海圖。尋找無果,為大臣劉大夏所藏匿。上書:表示鄭和下西洋耗費錢財,所得財物也只是為了滿足皇帝奢侈生活所用。不願意重啟海路。
至此,鄭和七下西洋所記錄的水文,造船技術、航海圖等材料全部消失。
現在中國由史可考的歷史紀錄為5300年前仰韶文化,幾千年的歷史自然會產生眾多的文物,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文物更是數不勝數。
⑷ 文物的歷史價值是什麼
歷史價值在於這一件文物本身能反映出它所產生的當時社會的情況,比如當時的政治情況,軍事情況,經濟情況,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情況,科學技術水平的情況,文化藝術的成就,當時的文藝特點以及人民的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國際關系等等。因此,文物必須是歷史當時的,否則它就不能作為一個物證,就沒有價值了。例如趙州橋,它的價值如此之大,就在於它是距今一千三百多年前所建造的,它反映了當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如果是近百年建造的,就沒有多大的價值了。
⑸ 中國的歷史遺產文物都有些什麼
1、後母戊鼎(原稱司母戊鼎),又稱後母戊大方鼎、後母戊方鼎。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陽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後母戊鼎因鼎腹內壁上鑄有「後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長方形,口長112厘米、口寬79.2厘米,壁厚6厘米,連耳高133厘米,重達832.84公斤。鼎身雷紋為地,四周浮雕刻出盤龍及饕餮紋樣,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
2、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 ,絹本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採用散點透視構圖法,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北宋都城東京(又稱汴京,今河南開封)的城市面貌和當時社會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是北宋時期都城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

3、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祭祀用品。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屬炭河裡遺址。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四羊方尊是中國仍存商代青銅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邊邊長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個卷角羊頭。
羊頭與羊頸伸出於器外,羊身與羊腿附著於尊腹部及圈足上。同時,方尊肩飾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龍紋,尊四面正中即兩羊比鄰處,各一雙角龍首探出器表,從方尊每邊右肩蜿蜒於前居的中間。
4、直裾素紗襌衣(「襌」音dān,常被誤寫做「禪」),西漢織綉,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該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5厘米,袖口寬29厘米,腰寬48厘米,下擺寬49厘米。
5、新石器時代陶鷹鼎為新石器時代後期仰韶文化陶器,於1957年出土於陝西省華縣太平庄一座成年女性墓葬,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陶鷹鼎高35.8厘米、口徑23.3厘米、最大腹徑32厘米,採用佇足站立的雄鷹造型,鼎口設置於背部與兩翼之間,將鼎形器物特徵與鷹的動物美感巧妙地融為一體。
⑹ 歷史上很著名的,但是失傳到現在的文物都有哪些呢
中國歷史上不乏能工巧匠、天材地寶,相應的,珍奇的文物也就比比皆是。它們有的被擺放在博物館中,供後人瞻仰;有的流落海外,被私人珍藏;還有的,則只能從史料記載中推測其模樣,因為這些文物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那麼,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至今未找到呢?
在形容某人有著想奪取天下野心的時候,人們常常會想到一個成語,叫做“問鼎中原”。這一典故出自於著名的儒家經典《左傳》,原文為:“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於洛,觀兵於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於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於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於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建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於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李世民多次前去寺里索要,辯才都推辭說不知道真跡在哪兒。李世民貴為一國之君,當然不能派兵搜查逼供,於是他派出一個名叫蕭翼的御史,帶上幾幅王羲之的作品去接近辯才。辯才本就是個熱愛書法的人,便很快和蕭翼關系友善。在蕭翼拿出王羲之作品時,辯才不服氣,便說自己有《蘭亭集序》,並帶蕭翼去看。誰想,他剛拿出真跡,蕭翼就拿出聖旨,李世民高高興興地將真跡請回了宮。
辯才不久鬱郁而終,而李世民則令當時的書法大師前來臨摹,把抄本賞賜給皇子大臣。最後,傳說李世民把它帶進了棺材。一件國寶級的書法作品,卻被帶進了帝王的墳墓,無法供後人觀賞,實在是非常遺憾。
⑺ 為什麼要保護歷史文物
1、文物是古代人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可以看到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
2、文物是歷史研究和考察的主要依據,可以通過對文物的研究得出當時的史料是否正確,因此對歷史研究來說文物至關重要;
3、通過對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文物的宣傳,增強國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提高民族向心力和國家凝聚力;
4、通過對文物的保護,展覽可以獲得一定收入,是國家收入的來源之一;
5、古代文物有許多美學價值,因此對其審美評析,可以提高人們的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
⑻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文物至今未找到
古代皇帝的傳國玉璽啊,玉璽最早的使用時間是在周朝的時候,玉璽是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也就是皇帝才能使用。
在我們平時看那些古裝電視劇就會知道,皇帝有專門的玉印,叫做玉璽。皇帝頒布希么指令上一般會有皇帝用玉璽所蓋的章印,沒有玉璽蓋章就說明是一道假的聖旨,假冒聖旨也是死罪,被皇帝知道了是要殺頭的。

自此後,玉璽便被成為了歷代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象徵,見到玉璽就如同見到了皇帝本人。可是,到後來在唐朝衰亡的時候,這個傳國玉璽便從此消失不見,沒有下落了。關於傳國玉璽終究是落到了誰的手上,都不得而知。一直到當今時代都沒有發掘到這個傳國玉璽的下落,還是很可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