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魏晉歷史

魏晉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1:41:58

① 從漢朝到魏晉時期歷史300字

從漢朝到魏晉時期歷史:
一、漢朝歷史
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因國都的不同而分為西漢和東漢,西漢開國皇帝為劉邦,(今江蘇沛縣人)因國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在東漢國都洛陽的西面,故稱西漢。西漢共有14個帝王,包括呂後和昌邑王劉賀。所附的淮陽王劉玄,敗降後被勒殺。 亦有以西漢與東漢的首都代指,合稱兩京。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漢代被稱為「炎漢」。又因皇帝姓劉而稱「劉漢」。前202年高祖劉邦建漢,定都長安。文景之治後,漢武帝進一步推動大一統事業。
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萬國來朝。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西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國人口達6000萬左右。且文化的統一,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國號:
漢朝分為西漢(前202年十二月-公元8年十一月)、東漢(25年六月-220年十一月)。漢高帝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又稱前漢; 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自稱中漢,又稱後漢; 漢昭烈帝劉備建立蜀漢,定都成都,自稱季漢,又稱西蜀;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漢朝是中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得名。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一)西漢歷史
1、開國
前209年,秦末,由於政令愈發嚴苛,而最終爆發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的事件,先秦六國諸侯舊貴族也藉此時機紛紛復國。公元前207年四月,楚國貴族後代項羽在巨鹿之戰消滅秦軍主力,而劉邦則入關推翻秦朝廷。其後,項羽尊楚懷王為「義帝」,並自行分封天下,封自己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之後兩股勢力開始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劉邦在蕭何、韓信、張良等人的輔佐下,最終在垓下之戰中擊敗項羽,於前202年正式稱帝,立國號「漢」,西漢建國。
漢高祖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的黃老治術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臧荼、彭越、英布等為王,以及一些功臣為列侯。
稱帝之後,異姓諸侯王勢力坐大,因此漢初時劉邦對異姓王分別翦除,改封劉氏宗親為王,僅有長沙王吳臣因勢小不構成威脅,且忠心於中央而得以保留。劉邦在擊敗他最後一個對手英布後,與功臣刑白馬立盟誓:「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史稱「白馬之誓」。漢初政府官員基本上由大大小的功臣充任,從而形成漢初「布衣卿相」的政治格局。
此時,由於秦末以來動亂多年,國力虛弱,導致漢高祖劉邦在率領32萬大軍,企圖收復秦末被匈奴占據的河套地區時,遭匈奴冒頓單於圍困於白登七天七夜,劉邦被迫收買冒頓單於的妻子說服冒頓單於,才成功突圍。從此以後,漢朝採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和平。據史料記載,前後一共送去10位宗室之女,即冒頓單於於前200年、前192年、前176年所收到的3位公主,老上單於於前174年、前162年所收到的2位公主,軍臣單於於前160年、前156年、前155年、前152年、前140年所收到的5位公主。
2、休養生息
劉邦登基後,採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九卿,任蕭何為丞相,採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固,為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定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或貶或殺,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的誓言。
此時,由於歷經多年動亂,國力孱弱。劉邦為了讓百姓修養生息,謝絕戰事。於是,漢朝初期並沒有什麼戰事,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3、呂後專政
早在漢高祖十二年,呂雉利用計謀於長樂宮鍾室將功臣韓信殺死,還滅其三族。漢高祖劉邦去世,太子劉盈繼位,是為漢惠帝。漢惠帝時年16歲,大權盡為太後呂雉(呂後)掌握。因漢高祖劉邦在世時,劉邦之寵姬戚夫人曾想謀立己子趙王如意為太子,結果遭到呂後和功臣們的強烈抵制而未能成功。劉邦去世後,呂後即毒死趙王劉如意。劉如意死後,呂後使人挖去戚夫人的雙眼、熏聾其耳、灌葯致啞、斷其手足,然後丟進茅房裡,命名為「人彘」,意即「如豬之人」。對其他劉氏諸王也多加殘害。又逼漢惠帝立自己年僅十歲的外甥女張嫣為後,史稱「孝惠張皇後」。但張氏實在年紀太小,一直無法懷孕。呂後於便設計她假裝懷孕,然後在強取宮人之子,即劉恭,並偽稱為張皇後所生,又秘密處死那個宮人,於是劉恭被立為皇太子。漢惠帝因呂後的殘暴而驚恐,數年後抑鬱病逝。之後兩少帝劉恭、劉弘先後繼位。少帝逐漸成長,獲悉他的生母已為呂後所殺,公然表示長大後將會報復呂後。呂太後盛怒之下,便將他監禁於永巷中,並對外宣稱皇上生病,大臣均不得見。後來更廢了少帝,並暗中誅殺。五月,立恆山王劉山為皇帝改名劉弘。呂後臨朝稱制,開漢代皇太後臨朝稱制之先河,且數為後世所效仿。
呂後稱制,大封諸呂,並欲王諸呂,遭到時為右丞相的安國侯王陵堅決抵制。呂後曲升王陵為太傅,奪取實權。然後大封呂氏外戚為諸侯王和列侯。並且呂氏外戚亦掌控禁軍,劉氏皇權遭到嚴重威脅。而朝中大臣多為隨漢高祖的開國功臣,他們明裡不敢反對呂後,但卻已經開始為此准備。呂後臨終時任命呂產為相國,先封呂祿為趙王,再任命他為上將軍,獨掌軍權。而以陳平、周勃為首之功臣派亦做好准備,並與劉氏皇族聯合。呂後一死,功臣派與皇族立即先發制人,發動政變,一舉誅平呂氏外戚,廢掉少帝劉弘,迎立漢高祖劉邦與薄氏之子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呂後為了增加呂氏的籌碼,將呂氏之女與漢宗室聯姻,不僅擁有權力,也可以藉此監視劉氏子孫的一舉一動。
呂後掌權,惠帝七年,臨朝稱制八年,前後共15年。高層之權的奪權並沒有影響到國家的大政方針。呂後仍能忠實執劉邦生所定的休養生息、恢復民力的政策。相國(或丞相)之人選一如劉邦生前安排。蕭何去世後,曹參繼任,舉事無所更改,一遵蕭何約,力行清靜無為之政,史稱蕭規曹隨。除此之外,呂後秉政,繼續寬刑薄罰,如廢除「三族罪」、「挾書律」等秦朝惡法。對外政策上亦能理性冷靜處理,繼續「和親」政策,避免戰爭。這樣,呂後時期,國家經濟呈上升之勢,國力亦有很大增強。史稱:「孝惠皇帝、高祖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拱己,高後女主稱制,政不出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稀。民務稼穡,衣食滋殖。」
4、文景之治
漢文帝之皇後竇太後尊崇道家,因此漢景帝與竇氏宗族都必須學習道家學說。漢文帝和兒子漢景帝在位期間,繼續採取黃老無為的手段,奉行「無為無不為」的方針,實行輕徭薄賦、力行節儉的與民休息政策,恩威並施,以彌補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的多年動亂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大大得到減輕。通常認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漢文帝與漢景帝。實際上,竇太後在文景之治時代所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史記》卷三十《平準書》對文景之治作出了仔細的描述,當中提到兩帝在位其間,並無重大事故,百姓人給家足。國庫累積了上億的銅錢,因為久而不用,串錢的繩子都爛了。糧倉里堆滿穀子,由於太多放不下,而只能放在倉外,以致腐爛而不能食用。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國大陸等問題。漢文帝對待這些問題採取的是異常謹慎而且又有效的手法。對待諸侯王,文帝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小錯不糾,在中央弱勢的時候成功的安撫住了各地蠢蠢欲動的諸侯,為後來景帝處理七國之亂造就了一批忠心耿耿的諸侯王和大臣。最重要的兩個大動作是:安撫吳王,使得吳王在最年富力強的時候沒有假借喪子之仇反叛;在齊王死後將齊國一分為七,既滿足了齊王的兒子們稱王的需求,為自己贏得了賢德之名,又消除了最大的一個諸侯國齊國。假如文帝的謹慎穩重的做法被一直持續下去,漢朝也就不會發生後來的七國之亂,諸侯王問題亦有希望能夠和平解決。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最終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綉,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文帝時,緹縈上文帝,沉痛肉刑的弊端,並願意代父贖罪,亦即後人熟悉的故事「緹縈救父」。文帝納言廢除肉刑,下詔廢除了黥刑、劓刑、刖刑等刑罰,改用苔刑代替,並饒恕其父,可見漢文帝是寬容的一代賢君。
景帝即位不久,就採納晁錯的建議,削奪諸藩王的封地,引發各封國的擔憂,而在漢景帝三年正月(公元前154年)爆發以「清君側」為名義的「七國之亂」,漢景帝因此殺了晁錯,以寄達到平息叛亂的目的。但是七國之亂並未因此緩和,景帝任用周亞夫出兵平叛,在三月即告弭平,各諸侯國的勢力因此極大削弱。七國之亂以後,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大規模用過兵,和匈奴的戰爭始終控制在一定的規模內,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在與匈奴和南越國(南粵)保持和平的同時,也在積蓄國力,透過馬復令等措施來積極備戰;此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帝國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歷史學家贊譽的時期。
5、極盛時期
景帝駕崩後,其子劉徹即位,史稱漢武帝。武帝在位期間(在位前141年—前87年),採取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西漢的政治、經濟及軍事整合起來。
在政治上,武帝加強皇權,建立年號「建元」,始開中國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濫觴,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諸侯藩王的勢力,從此,諸侯藩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朝廷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孝武皇帝在位之前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從此逐步成為中國歷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對外關繫上,積極對付西漢的最大外患—匈奴。在此期間,先後出現衛青、霍去病等傑出名將,經過武帝、昭帝、宣帝三朝數十年用兵後,終於打敗匈奴單於,使其「漠南無王庭」;又吞滅南越國,征討朝鮮,使漢朝成為當時的東亞霸主。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公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烏孫,而達到離間西域和匈奴關系,進而聯絡西域的目的。
漢武帝晚年篤信巫術,聽信江充讒言,導致發生著名的「巫蠱之禍」,戾太子劉據被迫殺江充而謀反,結果兵敗而死,皇後衛子夫因此自殺。事後武帝也極為後悔,修建望思台以悼念太子。
西漢經過多年對外戰爭,文景之治的積蓄耗費殆盡,經濟遭受巨大沖擊,國力也出現衰退的局面。為此,在巫蠱之禍後,漢武帝利用遠征軍失利的時機發表著名的「輪台之詔」,不再奉行窮兵黷武的政策。為提振經濟,武帝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業生產,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並創立均輸、平準政策,統購統銷,干預物價,與民爭利,加強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此一系列政策使漢朝得以避免步入衰敗。
6、昭宣中興
武帝去世後,鉤弋夫人之子,年僅八歲的劉弗陵即位,是為漢昭帝。漢昭帝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和霍光三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元鳳政變,上官桀被殺,霍光從此大權獨攬。霍光延續武帝在位晚年的政策,對內休養生息,放寬鹽鐵專賣制度,提高儒生地位。昭帝死後,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為放縱,密謀排除霍光,但反被霍光所廢。之後霍光又迎立劉病已即位,是為漢宣帝。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於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此後宣帝將霍氏集團一網打盡。但是,宣帝繼續奉行霍光的治國路線,大力整頓吏治,勸民農桑,抑制兼並,降低國家在經濟中的角色。這段時期,漢朝不僅內政清明,而且對於匈奴繼續保持強勢,在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以加強對西域三十六國所處地區的聯絡與控制。經過昭宣二帝的休養生息,國家經濟得以從武帝中期以來面臨衰退的困境下的明顯恢復,史稱「昭宣中興」。
7、王莽奪位
宣帝死後,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落。元帝「柔仁好儒」,對於社會秩序採取放縱態度,經常下令大赦免,導致盜賊遍地,土地兼並日益嚴重,也致使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他死後,成帝劉驁即位,成帝好女色,先後寵愛許皇後、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趙氏姐妹曾是妓女,不能生育,因而嫉恨其他可以生育的妃嬪與他們的子女,成帝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於「酒色侵骨」,成帝最後竟死在「溫柔鄉」之中。由於成帝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條件,皇太後王政君的家族權力急遽膨脹。成帝死後,由定陶王之子哀帝劉欣即位,哀帝有「斷袖之癖」,終日與他寵信的董賢廝混相好,外戚王氏的權力一度受壓抑。此時國家已是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元壽二年(前1年)八月,哀帝去世。太皇太後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並迎接中山王劉衎即位,是為漢平帝,改元元始。但是,劉衎已淪為王莽的傀儡。五年後,王莽毒死僅14歲的平帝,並迎立太子劉嬰即位,號「孺子」,自己擔任「假皇帝」,9年1月,王莽逼迫孺子嬰退位,廢為定安公,建立新朝,西漢結束。
(二)東漢歷史
1、光武中興
新莽天鳳五年(17年)綠林起義爆發,23年,王莽政權在赤眉、綠林民變下終於滅亡。同年2月,綠林軍擁立漢宗室劉玄作皇帝,恢復漢的國號,年號更始。25年赤眉軍立劉盆子為帝,隨後擊敗綠林軍,更始帝劉玄向赤眉軍投降。通常劉玄被認為是西漢最後一位皇帝。
漢更始三年(25年)六月,原本服從更始帝的漢朝宗室劉秀在鄗縣(今河北高邑東南)之南即皇帝位,是為光武帝,滅劉盆子,仍沿用漢的國號,以這一年為建武元年,定都雒陽,史稱東漢。即位後,於37年終於消滅赤眉、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漢光武帝廢除王莽時的弊政,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同時清查土地、新定稅制、振興農業,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另外提倡儒術,建立太學,設置五經博士,與尊儒並行的便是表彰氣節,因此士大夫爭相以名節為目標,為淳美的政教,奠下基礎;對匈奴等外部勢力實行防禦的策略,縱容姑息放棄西域,對外戚嚴加限制,史稱光武中興。但由於分封土地,也造成土地兼並情況日益嚴重,地方豪強勢力興起,為東漢的最終滅亡埋下隱患。
2、明章之治
漢明帝和漢章帝在位期間,東漢進入全盛時期,史稱「明章之治」。期間,竇固以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長駐三十多年,不僅善於使用武力威懾各國,更善於運用外交手段去聯絡距離較遠的國家。但匈奴人亦同樣在開展類似的行動,推翻各國親漢的政權,再與新政權結盟。雙方不斷地反復攻防,一直到20年後,班超之子班勇才完全掌控西域。章和二年(88年)十月,車騎將軍竇憲領軍出塞,擊破北匈奴,登燕然山,令班固作銘命,史稱燕然勒石。二年後,永元三年(91年)竇憲派兵再次出擊,出塞五千里進攻金微山,大破北匈奴單於主力,斬名王以下五千餘人,俘虜北單於皇太後,北單於倉皇逃竄不知所終,從此掃除數百年來匈奴對漢朝北方邊境的威脅,漢朝國勢也再一次到達漢武帝時期的鼎盛;佛教也在此時傳入中國。但是在章帝後期,外戚竇氏日益跋扈,揭開東漢後期外戚與宦官兩股勢力爭斗的序曲。
3、外戚與宦官
88年,年僅卅一歲的漢章帝突然駕崩,時僅十歲的太子劉肇即位,是為漢和帝,他即位伊始,實際上朝政都由竇皇後操縱,國家政治日益腐敗。竇氏的跋扈引發和帝的不滿,不久年僅14歲的和帝就抓捕外戚竇憲,外戚勢力開始衰弱,和帝信用宦官,從此東漢的政治淪為外戚和宦官兩股勢力的爭斗。不過,和帝仍然在政事上非常勤奮,不失為英明之主。元興元年冬十二月,年僅廿七歲的和帝病逝。出生僅百日的少子劉隆即位,是為殤帝。殤帝僅在位8個月就駕崩了。接替即位的是清河王劉慶之子安帝劉祜。他即位早期由太後鄧綏臨朝理政。鄧太後勤儉節約,任用賢良,同時對自己家族的勢力有所限制,卻也對宦官勢力縱容。建光元年(121年),鄧太後逝世,安帝親政,將鄧氏家族誅殺殆盡。安帝依賴外戚宋氏和閻氏以及宦官的力量。聽信奸臣,肆意無忌,朝政昏庸不堪,東漢快速衰敗下去。延光四年三月,漢安帝在南巡途中死在葉城。外戚閻氏秘不發喪,擁立漢章帝之孫濟北王劉壽之子劉懿,史稱漢少帝,其在位僅200餘日就病死。少帝死後,閻氏家族密謀再立傀儡,被中常侍孫程擊破,閻氏家族被誅殺。孫程迎立濟陰王劉保,是為漢順帝。在順帝執政早期,宦官勢力膨脹,卻引發社會各界的反彈。陽嘉元年(132年),貴人梁妠立為皇後,從此梁氏外戚勢力開始崛起,梁妠的兄弟梁冀被任命為大將軍。漢安二年(143年)八月,順帝病死,太子劉炳即位,是為沖帝,即位是年僅2歲,由梁太後臨朝執政。永嘉元年(145年)正月初六,劉炳駕崩,年僅三歲。正月廿五日,梁冀擁立劉纘即位,是為質帝。質帝非常聰穎,稱梁冀為「跋扈將軍」,結果不久質帝就被毒殺。
本初元年閏六月初七日,大將軍梁冀擁立漢章帝之孫劉志即位,是為漢桓帝。桓帝年少,因此繼續由梁太後臨朝執政。桓帝即位之初,梁冀勢力幾無邊界,他殘害忠良,中飽私囊,無惡不作。桓帝對他暗中也頗為不滿,延熹二年八月初十,桓帝派兵士包圍梁宅,梁冀與妻子雙雙自殺,梁氏外戚勢力土崩瓦解。宦官成為新的權力中心。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五人被封為縣侯;單超食邑兩萬戶,後又封為車騎將軍,其他四人各一萬戶,世稱五侯。五侯貪婪放縱,終致在延熹九年(166年)引發第一次黨錮之禍。永康元年十二月廿八日(168年),漢桓帝駕崩。桓帝沒有留下子嗣,由河間王劉開的曾孫劉宏繼位,是為漢靈帝。靈帝即位之初,就引發以竇太後、竇武為首的外戚勢力和以曹節、王甫為首的宦官勢力的激烈權力斗爭。永康元年九月初七,宦官發動政變,外戚勢力被削弱。宦官則在永康二年(164年)製造第二次黨錮之禍。而靈帝本人驕奢淫逸,為填補財政公開賣官,朝政腐敗。
4、黃巾之亂與滅亡
數十年的政爭以及天災動搖了漢朝的民生,終於在184年爆發由太平道教主張角引發的黃巾之亂,黃巾軍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號召數十萬民眾參與,雖然叛亂不久即告平定,但是東漢朝廷經此一役已實力大減。關鍵是中央朝廷為了盡快平叛,又將軍政權力下放給各州的州牧。各地豪強從此開始慢慢擁兵自重,加以其原已具有強大經濟實力,最終演變成東漢末年眾豪強軍閥割據一方、群雄逐鹿的局面。
漢靈帝死後,外戚大將軍何進和宦官雙雙火並而亡,終於結束戚宦之爭。但董卓掌權後,廢少帝劉辯為弘農王,改立陳留王劉協,並且焚毀首都洛陽。董卓被呂布誅殺後,經過幾年混戰,出現把持朝廷的曹操、位於河北的袁紹、位於淮南的袁術、位於江東的孫策、位於荊州的劉表、位於益州的劉焉等勢力。其中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架空漢室權力,消滅各路割據勢力,並在官渡之戰中消滅了最強大的敵人袁紹軍隊的主力,基本統一了中國北方。
漢獻帝建安十三年,罷三公官,復置丞相,曹操任丞相,獨攬大權。曹操揮軍南征,卻在赤壁之戰中被孫權、劉備聯軍擊敗,曹操退回北主。不久劉備以荊州為根本,進占益州,曹劉孫三分天下之勢開始形成。而在這段期間,漢獻帝只是一個傀儡皇帝,真正實權掌握在曹操手中。曹操先是晉位為魏公,不久又晉位魏王。劉備亦晉位漢中王、益州牧,漢至此已名存實亡。
建安25年(220年)春正月庚子,曹操去世,其世子曹丕繼任漢丞相,襲封魏王。同年十一月,曹丕迫漢獻帝「禪讓」帝位,東漢結束,漢朝國祚也正式告終,三國時代正式開始。而曹丕篡漢建立魏後,劉備隨即在蜀地宣布繼承漢朝法統,建立了沿用漢國號的政權,史稱蜀漢。江東孫權雖向魏稱臣,內政外交皆自主,幾年後孫權亦稱帝,國號吳。
二、魏晉歷史
魏晉南北朝(222年—589年),又稱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統,而餘下朝代替換很快並有多國並存的時代。這個時期從222年孫權稱王到589年隋朝滅南朝陳而統一中國,共369年。可分為三國時期(以曹魏正統,蜀漢與孫吳並立)、西晉時期(與東晉合稱晉朝)、東晉與十六國時期、南北朝時期(南朝與北朝對立時期,共150年)。另外位於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孫吳時為建業,即今天的南京)的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等六個國家又統稱為六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嚴重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復雜化。

② 魏晉的歷史故事詳細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雲:「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世說新語?容止》
魏晉時期,《庄》、《老》盛行,士子們都以追求象徵莊子理想人格的「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的仙子形象為美,所以名士們都非常注重儀容服飾上的修飾,出門前非但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還要手執麈尾(羽扇),身配玉環、香囊等各種器物掛件,這樣出門方能凌波微步,望若神仙。
可惜這些名士們往往「過猶不及」,只夠得上「型男」的標准,卻跟不上莊子「神男」的腳步。事實上,在如此追求莊子逍遙飄逸形象的魏晉南北朝,只有一個人在形象上真正直追莊子,那人便是嵇康。
嵇康身長七尺八寸(大約190公分,晉一尺為24.5厘米),粗頭亂服,不加修飾,常常一個半月都不沐浴洗漱;可在當時人眼中,嵇康卻仍然同春風般爽朗,同青松般俊秀,同美玉般皎潔,可見其真是天生麗質難自棄,美得讓人無語了。一次,嵇康上山采葯,一個老樵夫遠遠望見他的神采,不禁喃喃自語:「仙子啊,真是仙子啊!」
「龍章鳳姿,天質自然」是當時人對嵇康的形象的一句定評,可以說嵇康的「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直追莊子的「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讓後世所有仰慕莊子形象的士子均高山仰止,望塵莫及。
當然,與那些身嬌體弱,上不了馬,開不了弓,只能袖手談玄的名士不同,身為皇親國戚(娶沛穆王曹林之女長樂亭公主為妻)的嵇康還非常重視體力勞動。他常常與好朋友向秀在自家房舍外的大樹下打鐵,並通過打鐵這樣的實際勞動,自食其力,養活自己。魏晉風度中,嵇康打鐵,陶淵明種地,都是士大夫主動走進社會,切身感受老百姓實際生活的表現,這在中國士大夫階層中尤為難得。此外,嵇康還通過打鐵掙錢,服務人民,練就了一身強壯的體魄。他那健美的肌肉,魁梧的身材,即便以古希臘的審美標准看,也是第一流的美男子。想那米開朗基羅的「大衛」比嵇康也只是形似,而遠不及嵇康之神韻啊。
嵇康不但在形象上逍遙飄逸,在學問上也是一代宗師。相傳,嵇康從未師從任何人,但卻能從書本中自得其神。事實上,竹林七賢中,嵇康最為多才多藝,藝術成就也最大。論詩,雖然鍾嶸的《詩品》中,將阮籍列為上品,將嵇康列為中品。但人們一談起魏晉風度,首先想到的不是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阮籍《詠懷詩》),而是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潛《飲酒之八》)和嵇康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贈兄秀才入軍》)。而相對於陶淵明的自然平淡,嵇康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更是古今多少中國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畫面啊!
論文章,嵇康更遠勝其餘六人,他的名作《養生論》、《答難養生論》、《琴賦》、《聲無哀月論》、《釋私論》等,皆清峻雋遠,意蘊悠長。如《釋私論》:「夫稱君子者,心不措乎是非,而行不違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氣靜神虛者,心不存於矜尚;體亮心達者,情不系於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於所欲,故能審貴賤而通物情。」全文流暢自然,簡潔明晰,行雲流水間,其「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論點宛若清水出芙蓉。事實上,縱觀中國文學史,這樣簡潔流暢,意脈連貫的論文也是不多見的。
論音律,阮籍最好的琴曲《酒狂》也遠不能同嵇康的《廣陵散》相媲美。除《廣陵散》外嵇康還創作了被稱為「嵇氏四弄」的《長清》、《短清》、《長側》、《短側》四首琴曲,並與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稱「九弄」,是中國古代一組著名的琴曲。隋朝時煬帝甚至把「九弄」列為朝廷取士的條件之一,可見其影響之大。至於《廣陵散》,又名《聶政刺韓王》,是嵇康根據古曲加工而成,與俞伯牙的《高山流水》並稱為「稀世之音」,為中國五千年音樂史之最高成就。
論書法,嵇康更以一手草書獨步當世,憑他那灑脫的個性,自然的玄性,以及詩賦音律全方位的藝術功底,嵇康的草書既酣暢淋漓,又有龍鳳之美,難怪唐朝張懷瓘要在他的名著《書斷》中對嵇康的不在筆墨、出自自然的書法風格贊嘆不已。
當然嵇康最令人高山仰止的既不是他的天姿秀出,也不是他的才情四溢,而是其獨立健全、震古爍今的人格偉力。嵇康所處的年代正值魏晉之交,當時司馬氏為穩固統治,以名教的名義大肆殺戮異己,誅滅了曹爽、何晏、夏侯玄等八大名族。《晉書》也屢次提到當時「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可見政治環境之險惡。嵇康的一個至交山濤(也是竹林七賢之一)為司馬昭心腹並身居吏部侍郎這樣的高位。一次他離職高升,便邀請好友嵇康來接替自己的位置。想必山濤這么做也出於好心,他希望嵇康能借這次機會改變與司馬氏不合作的態度,以便躲過血淋淋的屠刀。可他太不了解自己的朋友了,或者說他太低估人類的高貴品質了,剛腸疾惡的嵇康接到邀請後,為顯示決不於司馬氏合作的態度,斷然作書與舉薦他的山濤絕交。
在這篇響震千秋的《與山巨源絕交書》中,嵇康先是將山濤這類趨炎附勢的官僚描寫成「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的沒主見的怪物;緊接著又闡述自己追逐自由的決心,就如麋鹿雖身掛金飾,但仍志在豐草;然後,嵇康又寫了自己不適合做官的「必不堪者七」和「甚不可者二」,將矛頭直指權臣司馬昭,公開宣揚自己「非湯武而薄周孔」。要知道,當時名士王肅、皇甫謐等人為替司馬氏篡位製造禮教依據,杜撰了許多湯武周孔的名言。嵇康在這里說自己「非湯武而薄周孔」,等於公開反對司馬氏篡魏,這無疑戳到了人家的疼處,據說司馬昭讀畢此文,對嵇康深為嫉恨,殺心頓起。
嵇康作書與舉薦他的摯友山濤絕交,體現了他不為強權所迫,不為榮華所惑的獨立人格。然而中國古代幾乎每一個統治者都是外仁義而內陰狠的,他們絕不會容忍任何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出現,去揭露他們的虛偽,去挑戰他們的專制,更何況嵇康面對的是以濫殺濫賞聞名的司馬氏集團。所以,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一出,他的生命也就進入了倒計時。
孟子曾說過:「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句話也被後人視為一個儒者所應有的氣節風骨。可是,那個年代,司馬氏集團雖然口口聲聲說「以孝治天下」,但路人皆知,司馬氏集團最是不忠不孝。公元260年,司馬昭甚至指示手下刺殺皇帝曹髦,而面對弒君這樣的大悖倫常,朝野上下卻一片鴉雀無聲。那些平日里滿嘴之乎者也的儒者,全都瞎了嗎?不,是他們在榮華前丟棄了「富貴不能淫」;那些平時一口一個孔曰成仁、孟曰取義的儒者,全都啞巴了嗎?不,是他們在刺刀下忘卻了「威武不能屈」。那個時候,只有嵇康,也唯有嵇康,敢直言揭露司馬氏的虛偽醜陋,敢辛辣批判司馬氏肆意歪曲的「湯武周孔」。可見,被後世諸多假道學批評為「離經叛道」的嵇康,才是儒學最堅定的捍衛者和執行者,他捍衛了儒學最原汁原味的精神內核,決不允許半點政客的虛假污穢去褻瀆它。
賞心悅目啊,嵇康非但「龍章鳳姿,天質自然」直追莊子的「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他的「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顏延之《五君詠?嵇中散》)同樣直逼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嵇康身上真正體現了道學「神人」和儒學「聖人」的統一。
嵇康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墨跡未乾,短短數年之後,前蜀的臣子李密同樣面對司馬氏集團的徵召,「聰明」的他揮筆寫就了一篇《陳情表》,從而成了如今中學教科書的必備篇目。
李密的《陳情表》雖然同樣是表達自己不願出仕的意願,但與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的酣暢淋漓、鋒芒畢露迥異的是,這一中學教科書名篇,言詞委婉,意蘊曲折。李密緊抓司馬氏集團「以孝治天下」的大綱,誠惶誠恐地假借祖母年老體弱需人盡孝為由,既卑微又討巧地謝絕了晉武帝司馬炎的徵召。
如果說司馬氏集團「以孝治天下」是虛偽的、無恥的,是用「孝道」的外衣來遮掩他們的殘暴,那麼,身為亡臣,對蜀漢有眷戀之情,對亡蜀的司馬氏集團有怨恨之意的李密,以老祖母為擋箭牌,從而拒絕徵召,又何嘗不是同樣的虛偽無恥?又何嘗不是同樣用「孝道」的外衣來遮擋自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人格的淪喪呢?
從這點上說,李密甚至不如明清之交的吳偉業。人家吳偉業雖也是大丈夫人格淪喪,但好歹沒拿「九十六歲的老祖母」說事兒,反而在自己的臨終絕筆中寫得明明白白:「故人慷慨多奇節。為當年、沉吟不斷,草間偷活……脫屣妻孥非易事,竟一錢不值何須說,人世事,幾完缺?」(吳偉業《賀新郎?病中有感》)明言自己是貪生怕死,苟且偷生,既難以面對犧牲的故友,也知道難以避免後世的恥笑。吳偉業雖說的是糗事,但一字一句,飽含血淚,情感真摯,讓人多少生些憐憫之情。哪像李密的《陳情表》,什麼「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什麼「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也太假了吧(盡管站在他的立場上,他也是沒辦法)。
當然,筆者在此並不是要否認李密《陳情表》的價值,畢竟存在即價值,《陳情表》那麼多年都是中學教科書的必選篇目,自然是有它的價值。畢竟,對現實生活中的你我而言,平時向領導上級請個假,寫份報告什麼的,李密的那種意思隱晦,語言婉轉的「陳情法」,還是有很高實用價值的。畢竟,現實生活中,不可能要求每個人都像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那樣放言無羈,鋒芒畢露。若真是那樣,那倒是有損和諧社會的和諧了。
嵇中散①臨刑東市,神氣不變。索琴彈之,奏《廣陵散》。曲終,曰:「袁孝尼②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太學生三千人上書,請以為師,不許。文王亦尋悔焉。——《世說新語?雅量》
正如前文所說,表面以孝治天下,但實際上濫殺濫賞的司馬氏集團,對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所流露出的決不與他們合作的態度,和公開反對他們篡位的立場,都深為忌恨,必殺之而後快。
果然,就在《與山巨源絕交書》發表的一年後,司馬氏集團便拿嵇康的另一封私人信件說事兒,誣告他「言論放盪,害時亂教」,並以此為由,判處他極刑。
這件事的經過是,嵇康的一個朋友呂安,其妻子被他的哥哥呂巽姦汙,當呂安得知此事後,准備告發呂巽。不想,呂巽竟惡人先告狀,誣告呂安不孝。早已投靠司馬氏集團的呂巽控告與嵇康同屬一個陣營誓不與司馬氏合作的呂安。司馬氏集團當然黨同伐異,判呂安有罪,並將他發配邊疆。面對朋友的無辜蒙冤,早知此事原委的嵇康,自然義憤填膺,斷然寫下《與呂長悌絕交書》,信中為呂安仗義執言,怒斥呂巽(字長悌)的禽獸行為。
自古以來,將他人文章或書信中的只言片語,單獨剝離出來,斷章取義,並以此為由,影射出罪名,是中國歷代統治者鏟除異己的慣用手段。而嵇康的這封情緒激烈、意氣慷慨的書信,自然也撞到了司馬氏集團的槍口上。很快,這封信就被呂巽告發,司馬氏集團也正好以此信為由將嵇康逮捕下獄。
負責審理此案的是司馬昭的心腹寵臣,時任司隸校尉的鍾會。出身高等士族的鍾會(魏太傅鍾繇之子)雖只比嵇康小兩歲,但早年卻是嵇康的瘋狂粉絲。一次,鍾會寫了篇《四本論》,很想讓嵇康指導一番,借名家點評,增加自己的學術聲望。可是,剛走到偶像家門口,鍾會擔心一旦嵇康就自己的《四本論》發問,而自己又難以應對,那豈不是糗大了。所以,亦步亦趨的鍾會,終於還是沒敢敲門而入,只是偷偷地將《四本論》從嵇康家的窗戶下塞入,然後就三步並作兩步地跑掉了。
後來,鍾會漸漸得寵於司馬昭,成了朝廷里的紅人。事業有成的鍾會,便決定再次拜訪嵇康。這次為了顯示對嵇康的尊重,鍾會特意穿上了精緻華麗的衣裳,並帶了大量賓客,一同步行去洛陽城外拜謁嵇康。
鍾會一行人浩浩盪盪來到時,嵇康正與向秀在柳樹下打鐵。嵇康似乎並不喜歡這一大群貴族子弟來打擾他的安寧生活,所以並未招呼他們,而是繼續埋頭打鐵。鍾會幾次都向他投去渴望交談的目光,但嵇康看都沒看他一眼。就這樣,鍾會和他的一大群賓客在柳樹下默默地許久注視著嵇康打鐵。最後,見嵇康始終沒有接待的意思,鍾會也只有無奈地招呼他帶來的賓客,一同打道回府。臨走時,嵇康忽然放下錘子問道:「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會聽後,也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一問一答,看似都漫不經心,卻反應了二人的博學和才智。因為,答句和問句顯然都語出佛學經典《維摩經》第五卷,說的是文殊菩薩探病維摩詰的故事。維摩詰的話是:「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文殊菩薩的回答是:「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也就是說,嵇康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是在表達對鍾會的歡迎,但也提醒他,朋友相交,貴在知心,不必如此刻意。而鍾會雖也引用了文殊菩薩的答語,為自己爭回了些顏面,但顯然他的胸襟遠不及文殊菩薩那般開闊、豁達。從此之後,鍾會就對嵇康由愛生恨,一直想找機會報復。
這次鍾會以司隸校尉的身份主審嵇康案件,自然要好好利用,對嵇康加以報復。他先是進言主子司馬昭,說道:「嵇康,是當代卧龍,千萬不能讓他有機會施展才能。今日,主公治理天下,已高枕無憂。唯獨需要提防嵇康這樣不肯合作的大名士啊。」話中,將嵇康比作司馬氏的死敵卧龍——諸葛亮,無疑刺激到了司馬昭最脆弱、敏感的神經,可謂陰毒至極。
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被無辜下獄,在魏國上下激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數千名在地方上極有聲望的豪傑之士,紛紛上書,要求同嵇康一同入獄,並希望以此向當局施加壓力,營救嵇康。面對如雪片般飛來的封封請願信,司馬昭顯然感到了嵇康強大的政治號召力,正處於殺戮政敵前的緊張和亢奮狀態。
此時,候准時機的鍾會,又乘機火上澆油,他向司馬昭說道:「今日四海昇平,天下歸心,但嵇康卻始終不願臣服主公,而且怠慢禮法,藐視朝綱。昔日,姜子牙誅殺齊人華士,孔子殺戮魯人少正卯,都是因為這些所謂名士,恃才傲物,蠱惑群眾,輕蔑禮法;所以聖人才執禮教之劍,殺之。現在,嵇康、呂安等人言論放盪,煽動民眾,誹謗禮教,為自古聖賢所不能容。所以,主公您應當處死嵇康,以敦正風俗,清潔王道。」這一番話,博學巧思的鍾會,特意用姜子牙和孔子誅殺不願與之合作的名士的典故,對司馬昭殺害嵇康,加以鼓動。而早對嵇康有必殺之心的司馬昭,聽到聖人也有過殺害異己的例子,更是血脈賁張,理直氣壯。當下,就簽署了嵇康的死刑令。(孔子誅殺魯國名士少正卯一事,最早見於《荀子?宥坐》篇,但其真實性歷來存在很大爭議。這里鍾會引用此典,很可能是以訛傳訛。)
一代大名士嵇康,就這樣因為一封與朋友絕交的私人信件《與呂長悌絕交書》,而被統治者扣以「言論放盪,害時亂教」的罪名,判處死刑。這樣的判罰看起來強詞奪理,不可理喻,但絕非司馬氏集團所獨創,也非司馬氏集團所獨有。事實上,中國的歷代統治者在對待不肯與之合作的具有獨立人格的大名士時,都不屑於精選案件,巧設罪名,而都喜歡隨手拈來一個案件,胡亂地扣上一個罪名,便草率結案,置之於死地。這種做法看起來荒誕不經,但卻有其深刻的用意。因為唯有這種毫不講理、專橫野蠻的殺戮,才能徹底顯示專制的絕對性,造成對人心巨大的威懾,營造社會空前的恐怖。所以,這樣簡單荒謬的冤案在中國歷史上,比比皆是,數不勝數。而這樣的恐怖政治手段,也沒什麼技術含量,歸結起來,就十二個字:胡亂逮捕,草率結案,迅速處決。
為了盡量降低政治風險,嵇康被判死罪後的不久,就被推上了法場。一早就得到風聲的魏國上下各界,迅速行動起來。黎明時分,三千名太學生集體上書司馬昭,要求拜嵇康為師,以期免其死罪。與此同時,魏國地方上的數千名豪傑,也從四面八方湧入京城,聲援嵇康。而嵇康在朝中的摯友阮籍、山濤也曾先後面見司馬昭,希望能救嵇康一命。
太學生的集體上書,地方豪傑的群起響應,當時名士的聯名救援,無疑在社會上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示威。然而,中國歷代的專制統治者,從來也沒有在民意前,退讓過哪怕半步。客觀地說,嵇康的強大政治號召力,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
司馬昭先是不動聲色,支走了阮籍、劉伶等人,後又密令大量軍隊戒嚴在刑場四周,准備隨時應對可能發生的「突發事件」。等一切部署妥當,他才派人進入法場,向大家宣布他維持嵇康死刑原判的法令。
此法令一經宣讀,在法場上炸開了鍋。三千血氣方剛的太學生群情激憤,他們開始推搡戒嚴在刑場四周的衛兵,小規模的肢體沖突也在刑場四周,時時暴發,隨處可見。「釋放嵇康,釋放嵇康」的聲浪更是一浪高過一浪,響徹刑場所在的東門。此時,面對戒嚴的士兵,激憤的學生,喧鬧的刑場,還有身邊的親友,嵇康的眼神卻還是空無一人的孤獨。他回頭看了看日影,知道時候尚早,就對哥哥嵇喜說:「哥,我的片玉古琴帶來了嗎?」
「我帶著,喏。」嵇喜哽咽著把琴遞給了嵇康。
嵇康摸著他心愛的片玉古琴,若有所思,隨後便用他那纖塵不染的雙手,撥動了銀色的琴弦。
只聽,嵇康的琴聲一起,喧鬧的刑場立刻平靜了下來。那琴聲起先是如此的空靈、飄逸,令人彷彿置身於秀美的峨眉之巔,望著煙霧繚繞的層層白雲,感受著自然的偉大和神奇。然後,這琴聲,又變得慷慨、激越,讓人好似置身於血染的戰場之上,望著仁人志士的前仆後繼,感受到生命的頑強和不屈。一會兒,這琴聲,又變得清秀、溫婉,讓人似乎置身於清麗的小橋之邊,望著生生不息的股股清泉,感覺到自然的永恆和圓滿。嵇康的親友,三千多太學生們,靜靜地聆聽著嵇康最後的琴曲,聽著聽著,在場的所有人包括部分戒嚴的士兵和監斬的官員,都忍不住淚如雨下,泣不成聲。可是,此時嵇康的眼神,依舊是那樣空無一人的孤獨。
「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贈兄秀才入軍》),嵇康臨刑彈琴時,心境還是那樣的超越、平和。
隨著嵇康在片玉古琴上的最後一次彈撥,他完成了中國文化中永遠值得後人高山仰止的一段畫面。
「袁淮曾讓我教授他《廣陵散》,可我沒答應,如今這《廣陵散》從此成了絕響。」嵇康在完成中國文化里「永恆的瞬間」之後,略顯遺憾地說。
「斬。」大約三分鍾後,隨著監斬官的一聲令下,一顆集道家「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與儒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頭與身體分離了。嵇康,時年僅三十九歲。
「上帝死了」。對當時尚有良知的士子百姓而言,嵇康的被殺,無異於「上帝死了」。此後,在司馬氏集團的淫威前,他們紛紛選擇了逆來順受,再沒有人敢像嵇康那樣站出來,直言揭露司馬氏集團虛假醜陋,恐怖兇殘。就連「竹林七賢」的其餘六人,也統統歸順司馬氏帳下,不敢再有箕山之志(嵇康摯友向秀在嵇康死後,也乖乖去司馬氏手下任職,在司馬昭面前,申明自己沒有「箕山之志」)。
當然,就如中國音樂史上的偉大作品《廣陵散》通過《神奇秘譜》得以流傳至今一樣,嵇康的高大獨立的人格,雖然可能被扼殺一時,但總有伸張的一天。正如南朝著名詩人顏延之在《五君詠?嵇中散》中所言:
中散不偶世,本自餐霞人。形解驗默先,吐論知凝神。立欲忤流議,尋山洽隱論。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
詩末,「鸞翮有時鎩,龍性誰能馴」,慷慨悲壯,響徹古今,歷來為嵇康的仰慕者所激賞。其中,「龍性難訓」一詞,後來更是演化為對那些具有高尚人格,又敢於堅持自我,並為之不懈奮斗的人們的贊譽(這點上說,褒義的「龍性難訓」迥異於貶義的「桀驁不馴」)。
對於今天生活在和諧社會的我們而言,或許我們沒必要像嵇康那樣,認真到勇敢,追求生命的絕對高尚與純潔。但我們同樣可以像嵇康那樣追求自我生命價值的高度自覺。也就是說,我們可以高度尊重自己的人生觀、審美觀,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對自我人生價值的追逐,尊重並創造出「自我」的獨一無二。
總之,雖然我們做不到與其苟延殘喘,不如烈火涅槃,但對「自我生命」的高度認同,我們還是力所能及的。

③ 魏晉的歷史特徵是什麼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西晉的開國皇帝司馬炎制定的政治經濟措施大多以保護士族門閥的利益為前提,民族融合也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特點。但司馬炎曾帶兵滅吳國,統一全國,所以不能說當時北方戰亂頻繁。

④ 魏晉時期的歷史故事

洛陽紙貴
在西晉太康年間出了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叫左思,他曾做一部《三都賦》,在京城洛陽廣為流傳,人們嘖嘖稱贊,競相傳抄,一下子使紙昂貴了幾倍。原來每刀千文的紙一下子漲到兩千文、三千文,後來竟傾銷一空;不少人只好到外地買紙,抄寫這篇千古名賦。
然而,左思寫成《三都賦》卻是歷經很多曲折才得到重視的;沒有伯樂識才,也許這篇《三都賦》便成為一堆廢紙,不得流傳。
在左思小時候,他父親就一直看不起他。父親左雍從一個小官吏慢慢做到御史,他見兒子身材矮小,貌不驚人,說話結巴,倒顯出一副痴痴獃獃的樣子,常常對外人說後悔生了這個兒子。及至左思成年,左雍還對朋友們說:「左思雖然成年了,可是他掌握的知識和道理,還不如我小時呢。」
左思不甘心受到這種鄙視,開始發憤學習。當他讀過東漢班固寫的《兩都賦》和張衡寫的《兩京賦》,雖然很佩服文中的宏大氣魄,華麗的文辭,寫出了東京洛陽和西京長安的京城氣派,可是也看出了其中虛而不實、大而無當的弊病。從此,他決心依據事實和歷史的發展,寫一篇《三都賦》,把三國時魏都鄴城、蜀都成都、吳都南京寫入賦中。
為寫《三都賦》,使得筆筆有著落有根據,左思開始收集大量的歷史、地理、物產、風俗人情的資料。收集好後,他閉門謝客,開始苦寫。他在一個書紙鋪天蓋地的屋子裡晝夜冥思苦想,常常是好久才推敲出一個滿意的句子。經過十年,這篇凝結著左思甘苦心血的《三都賦》終於寫成了!
可是,當左思把自己的文章交給別人看時,他卻受到了譏諷。當時初入洛陽的陸機也曾起過寫《三都賦》的念頭,他聽說名不見經傳的左思寫《三都賦》,給弟弟陸雲寫信說:「京城裡有位狂妄的傢伙寫《三都賦》,我猜他寫成的東西只能給我用來蓋酒壇子!」
左思的《三都賦》在文學界品評時,那些文人們一見作者是位無名小卒,就根本不予細看,搖頭擺手,把一篇《三都賦》說得一無是處。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遭到埋沒,找到了著名文學家張華。
張華先是逐句閱讀了《三都賦》,然後細問了左思的創作動機和經過,當他再回頭來體察句子中的含義和韻味時,不由得為文中的句子深深感動了。他越讀越愛,到後來竟不忍釋手了。他稱贊道:「文章非常好!那些世俗文人只重名氣不重文章,他們的話是不值一提的。皇甫謐先生很有名氣,而且為人正直,讓我和他一起把你的文章推薦給世人!」
皇甫謐看過《三都賦》以後也是感慨萬千,他對文章予以高度評價,並且欣然提筆為這篇文章寫了序言。他還請來著作郎張載為《三都賦》中人魏都賦做注,請朱中書郎劉逵為蜀都賦和吳都賦做注。劉逵在說明中說道:「世人常常重視古代人東西,而輕視新事物、新成就,這就是《三都賦》開始不傳於世人原因啊!」
在名人作序推薦下,《三都賦》很快風靡了京都,懂得文學之人無一不對它稱贊不已。甚至以前譏笑左思之人--陸機聽說後,也細細閱讀一番,他點頭稱是,連聲說;「寫得太好了,真想不到。」他斷定若自己再寫《三都賦》決不會超過左思,便停筆不寫了。
同是一篇文章,有人將它貶得一錢不值,有人使之名噪一時。這其中當然有鑒別力高低人區別,可是更重要人是反映了人們是否重視新生力量,能不能慧眼識英才的問題。

⑤ 怎樣理清魏晉南北朝的歷史

(2015·黃岡)東晉南朝時期,江南經濟發展迅速,而北方經濟日益落後。導致這一變化的客觀因素是北方社會動盪,南方相對安定。
(2018·黃石)江南地區在《史記》中曾被描述為「地城遼闊而人煙稀少」,但在漢以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開發。屬於這一時期江南開發因素的是優越的自然條件、北方人口的南遷、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

⑥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

1、河陰之變

河陰之變,發生於建義元年(528年),是北魏權臣爾朱榮策劃並實施的、針對北魏皇族和百官公卿進行屠殺的政治事變。因事件發生於河南河陰縣(今河南滎陽市),因而得名。

528年(北魏建義元年),胡靈太後擅權秉政,鴆殺了北魏孝明帝元詡,冊立元姑娘和元釗為帝。並州契胡酋長爾朱榮假託孝明帝旨意,興兵攻打洛陽,守將望風而降。

四月十三日,爾朱榮在河陰之陶渚(今河南孟津縣)溺死胡太後和幼帝元釗,縱兵圍殺王公百官兩千多人,北魏諸王元雍、元欽、元略、元邵等全部遇害,史稱「河陰之變」。

爾朱榮藉助河陰之變,將遷到洛陽的漢化鮮卑貴族和出仕北魏的漢世族大家消滅殆盡,完全控制了北魏朝政,徹底改變了北朝統治集團的素質結構,最終改變了北朝社會的歷史走向。

2、高平陵之變

曹操封魏王後,以司馬懿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臨終時,令司馬懿與曹真等為輔政大臣,輔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時,司馬懿屢遷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明帝崩,託孤幼帝曹芳以司馬懿和曹爽。

曹芳繼位後,司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擠,遷官為無實權的太傅。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掃墳,起兵政變並控制京都。自此曹魏軍權政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

3、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並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擁有絕對優勢的前秦敗給了東晉,國家也因此衰敗滅亡,北方各民族紛紛脫離了前秦的統治,分裂為後秦和後燕為主的幾個政權。而東晉則趁此北伐,把邊界線推進到了黃河,並且此後數十年間東晉再無外族侵略。

4、永嘉之亂

永嘉之亂,是西晉後期匈奴軍攻破晉都、俘虜晉帝、最終使西晉滅亡的歷史事件。因該事件主要發生於晉懷帝永嘉年間(307-313年),故名。八王之亂後,西晉政權衰弱,經濟殘破,社會矛盾尖銳,內遷各族趁機起兵反晉。永興元年(304),南匈奴貴族劉淵在左國城(今山西離石)起兵,建立漢政權。

永嘉三年(309),南匈奴兩次進攻洛陽,被西晉擊退。永嘉五年(311),劉淵之子劉聰遣石勒、王彌、劉曜等率軍攻晉,在寧平城之戰中殲滅晉軍主力,殺晉太尉王衍及諸王公,隨即第三次進攻洛陽並將之攻破,俘獲晉懷帝,殺王公士民三萬餘人。建興四年(316), 劉曜又攻入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

5、六鎮之亂

六鎮之亂,又稱六鎮起義(沃野鎮,懷朔鎮,武川鎮,撫冥鎮,柔玄鎮,懷荒鎮)。指的是在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北魏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北方六鎮戍卒和各族人民發起的動亂。起因是因北魏首都南遷洛陽後,六鎮鮮卑和鮮卑化貴族與將士的待遇及升遷不如洛陽鮮卑貴族,最後發起叛亂的大起事。

北魏孝明帝末年,政治腐化,權貴奢侈,守宰暴斂,賦役、兵役繁重,百姓紛紛逃亡或依附豪強。而長期戍守北邊的沃野等六鎮的將卒因待遇驟降而不滿,遂於正光四年(523)爆發六鎮起義,關隴、河北各族紛紛起兵響應,北魏統治瀕臨崩潰。邊鎮軍事豪強乘機擴充實力,其中爾朱榮實力最盛。

⑦ 魏晉散文的歷史是什麼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散文又一次重大變革的時期,是文學獨立自由的時代。

漢魏時期是中國散文開自由之風的時期,這時期最傑出的代表就是曹操父子與建安七子。曹操不但是政治上有名的政治家,他也是當時傑出的散文家。曹操的文章形式自由,簡約嚴明,如《遺令》、《求賢令》等寫得十分隨便,有人說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師」,對散文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建安七子當中,數孔融和王粲的成就最高,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如《薦彌衡疏》、《論盛孝章書》等,都是直抒己見,放言大膽,毫無顧忌。王粲主要以寫議論文和書信為主,其中不少是對世人的忠告,非常懇切。

曹操像

⑧ 魏晉南北朝歷史資料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使這一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特別的影響。其突出表現則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在從魏至隋的三百六十餘年間,以及在三十餘個大小王朝交替興滅過程中,上述諸多新的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的結果,使這一時期儒學的發展及孔子的形象和歷史地位等問題也趨於復雜化。

漢魏之際,曹操崛起於北方,其所遵循的思想和採取的政治措施皆為名法之治而重道德名節,從而影響了整個時代。在思想理論上,體現道法結合的刑名之學曾一度占據主導地位。

魏晉之際,道法的結合逐漸趨於破裂,以道家思想為骨架的玄學思潮開始揚棄魏晉早期的名法思想,轉而批評儒法之士。這樣,魏初在道法結合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玄學進一步得到強化。

西晉後期,玄學思潮同極端發展,至此,玄學所主張的放達,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行為上,都對封建政權構成破壞瓦解的作用,故引起玄學內部及儒家學者的不滿,從而掀起對道家和玄學的批判思潮。

東晉時期,佛教的流行,特別是般若學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藉助於道家、玄學的思想、語言及方法,故出現玄佛合流的趨向。因此,這一時期的儒家學者,除繼續批判道家、玄學外,又以儒家的入世主義和人文傳統批評佛教。他們站在維護儒家名教的立場上,分別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倫理等方面清算佛教的影響,力圖恢復儒學的正統地位,但都缺乏足夠的理論系統和創造性。

南北朝時期,在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不同於兩晉時期的新形勢,玄學思潮歸於沉寂,佛道二教繼續發展。佛教大量譯經,廣泛流行,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民俗及文化的各個層面。儒學面臨嚴峻挑戰。由於佛教的急劇膨脹,使原來儒、玄、佛、道的相互關系及其歷史格局發生新的變化。儒家學者在思想、文化上的批評焦點,由老莊玄學轉向佛教,出現了大批反佛思想家。

盡管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文化的發展趨於復雜化,但儒學不但沒有中斷,相反,卻有較大發展。孔子的地位及其學說經過玄、佛、道的猛烈沖擊,脫去了由於兩漢造神運動所添加的神秘成分和神學外衣,開始表現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就魏晉南北朝的學術思潮和玄學思潮來說,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知識分子改革、發展和補充儒學的願望。他們不滿意把儒學凝固化、教條化和神學化,故提出有無、體用、本末等哲學概念來論證儒家名教的合理性。他們雖然倡導玄學,實際上卻在玄談中不斷滲透儒家精神,推崇孔子高於老莊,名教符合自然。此時期雖然出現儒佛之爭,但由於儒學與政權結合,使儒不始終處於正統地位,佛道二教不得不向儒家的宗法倫理作認同,逐漸形成以儒學為核心的三教合流的趨勢。

所謂的「魏晉南北朝」,它是一個朝代名稱的復合詞,雖然只有五個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國家,可以多達幾十個。

我們不妨就先從「魏晉南北朝」一詞開始,「魏」指的是三國里的曹魏,「晉」主要指的是司馬氏所建上的西晉與東晉(此時北方是「五胡十六國」時代),「南北朝」則指當時南北對峙的幾個朝代,南方包括宋、齊、梁、陳四朝,北方則有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最後統一全國的隋朝。

除了魏晉南北朝一詞外,也有以「六朝」來指稱這個時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孫吳、東晉、宋、齊、梁、陳,這幾個朝代的時間基本上與魏晉南北朝相當,它的特點是這六個朝代都立國於江東地區,而且國都都在建康(或稱建業、建鄴,即今日之南京)。

三國包括了魏、蜀、吳,分別是曹操父子、劉備父子及孫權父子所建立。

曹魏的年代始於西元220年,曹丕篡漢,建都洛陽,史稱魏或曹魏。統治范圍有整個黃河流域、淮河流域,以及長江中游的江北及甘肅、陝西、遼寧的大部分地區。亡於西元265年,共歷五帝、46年。

蜀漢為劉備所建立的國家,西元221年,劉備稱帝於成都,國號曰漢,史稱蜀或蜀漢。統治區域有今四州、雲南、貴州全部和陝西的一部分。西元263年為曹魏所滅,共歷二帝、43年。

孫吳為孫權所建立的國家,西元222年孫權稱吳王,229年稱帝,國號吳,建都於建業,史稱孫吳或東吳。統治區域有今長江中下游、浙江、福建和兩廣地區。西元280年為晉朝所滅,共歷四帝、59年。

晉朝分為西晉與東晉。西元265年司馬炎代魏稱帝(晉武帝),國號曰晉,建都洛陽,史稱西晉。西元280年滅吳,統一全國,秦漢以來的分裂,至此再度統一。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至蔥嶺,西南至雲南、廣西,北至大漠,東至遼東。

但晉武帝死後不久,宗室之間爆發「八王之亂」,曹魏以來入徙塞內的游牧民族也乘機起兵稱帝,全國又陷入分裂混戰的局面。

匈奴人劉淵建立漢政權(後改國號曰趙,史稱前趙),西元316年,劉淵族子劉曜攻佔長安,俘晉愍帝,西晉亡國,共歷四帝、52年,北方從此進入所謂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晉朝宗室司馬睿在南方重建晉王朝,佔有今長江、珠江及淮河流域,建都於建康,史稱東晉。西元420年,劉裕代晉,改國號曰宋,東晉亡,共歷十一帝、104年。兩晉共歷十五帝、156年。

五胡十六國,自西元304年劉淵稱王起,北方各民族紛紛建立起各霸一方的王國,直到西元439年被鮮卑拓跋氏所建立的北魏統一北方為止,共歷135年。在此期間,共有六個種族各自建立王國,包括.運、

匈奴、鮮卑、氐、羌、羯;這些王國的統治區域分布在北方和四川一帶,共計有成漢(巴氐人李氏)、夏(匈奴赫連氏)、前趙(匈奴劉氏)、後趙(羯族石氏)、前秦(氏族付氏)、後秦(羌族姚氏)、西秦(鮮卑族乞伏氏)、前燕(鮮卑族慕容氏)、後燕(鮮卑族慕容氏)、南燕(鮮卑族慕容氏)、北燕(漢族馮氏)、前涼(漢族張氏)、後涼 (氏族呂氏)、西涼(漢族李氏)、南涼(鮮卑族禿發氏)、北涼(匈奴族沮渠氏)等十六國。但另外還有漢人冉閔的魏、鮮卑族慕容氏的西燕、及北魏前身的代國等不被計算在內,此即史稱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這時諸國彼此混戰,僅有前秦苻堅時,曾經一度統一北方,但為時不久。

南朝分為宋、齊、梁、陳四代。宋乃劉裕於西元420年奪取東晉政權後所建立,國號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劉,故史稱劉宋。

犟盛時統治區域有今黃河以南、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當中疆域最大者,後來河南、淮北漸為北魏所奪。西元479年為蕭道成所篡,共歷八帝、60年。

齊,西元479年蕭道成所建,國號曰齊,建都建康,為了與北朝的北齊加以區別,史稱「南齊」,也因皇室姓蕭而稱「蕭齊」。

統治區域有今長江抭域和珠江流域各省,東昏侯時國內大亂,西元502年為蕭衍所篡,共歷七帝、24年。

梁,西元502年蕭衍所建,國號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蕭,故稱蕭梁」。梁武帝時國力頗盛,統治區域有今長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漢中。西元557年為陳霸先所奪,共歷八帝、56年。

陳,西元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國號陳,建都建康。統治區域有今長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當中版圖罪小者,589年為隋所滅,共歷五帝、33年。

北朝主要為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及隋朝。

北魏乃鮮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國時代為代國,淝水之戰後拓跋珪重建代國,後改國號曰魏,史稱北魏,或稱後魏、拓跋魏、元魏。

西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西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並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

西元439年統一北方,統治區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東部,東北至遼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嶺為界,與南方的劉宋對峙。

北魏國力頗犟盛,孝文帝拓跋宏於西元493年遷都洛陽,進行一連串的漢化運動,但因種種因素,卻造成漢化與反漢化兩大陣營的對抗,引起「六鎮之亂」,瓦解了北魏王朝。

西元534年分裂 東魏與西魏,隔黃河而治,東魏後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從拓跋珪建魏,到西元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晉南北朝王國中立國最長久者。

東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常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

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

統治區域有原北魏領土洛陽以東的地區。西元550年為高洋(高歡子)所代,東魏共歷17年。

西魏,西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西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統治區域有今原北魏領土洛陽以西的地區及益州、襄陽等地。西元557年 宇文覺(子文泰子)所代,西魏共歷三帝、24年。

北齊,西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號齊,建都於鄴,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統治區域相當於東魏領土。西元557年 北周所滅,共歷八帝、28年。

北周,西元557年,西魏大將禹文泰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

西元55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並繼續攻取江北、淮南,統治區域擴大到長江北岸。西元581年 隋所代,共歷五帝、25年。

隋,西元581年,北周大臣楊堅篡奪稱帝,國號曰隋,西元583年建都大興(今陝西西安),西元589年滅南方的陳朝,結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國再度統一。

統治疆域東、南至海,西到新疆東部,西南至雲南、廣西,北到大漠,東至遼河。西元618年隋煬帝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殺,隋亡,共歷二帝、38年。

⑨ 寫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書有哪些那種詳細點的.

《梁書》、《周書》、《魏書》、《北齊書》、《宋書》等。

1、《梁書》

《梁書》,由南朝時期歷史學家姚察及其子姚思廉著,包含本紀六卷、列傳五十卷,無表、無志。它主要記述了南朝蕭齊末年的政治和蕭梁皇朝(502—557年)五十餘年的史事。

其中有二十六卷的後論署為「陳吏部尚書姚察曰」,說明這些卷是出於姚察之手,這幾乎佔了《梁書》的半數。

梁朝五十多年歷史,梁武帝統治了四十多年,《梁書》六卷帝紀中以三卷紀梁武帝,這對全面記述梁朝史事是很重要的。

侯景之亂是梁朝歷史上一件大事,《梁書·侯景傳》長達18000字,詳細記載了事件的經過。《范縝傳》則收入了這位無神論思想家的傑作《神滅論》,突出地反映了姚氏父子的識見。

《梁書》還比較詳細地記載了「海南諸國」的情況,這是它超出以前史書的地方。《梁書》類傳中還新增《止足傳》,這可能是受到許亨、許善心父子所撰《梁書·止足傳》的啟發而設立的。《梁書》對當時的門閥制度、崇尚佛教等社會特點,也有突出的記載。

2、《周書》

《周書》,中國歷代正史《二十四史》之一,記載了北周宇文氏建立的周朝(557—581)的紀傳體史書。

《周書》由唐朝令狐德棻主編,參加編寫的還有岑文本和崔仁師等人。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共50卷,本紀8卷、列傳42卷。

《周書》文筆簡潔爽勁,清代史家趙翼說它「敘事繁簡得宜,文筆亦極簡勁」。《周書》不只是記述西魏及北周皇朝的史事,內容兼顧了同時代的東魏、北齊、梁與陳等四朝的重大史事,對於帝位更迭、重大動亂,皆詳載入明,反映了當時中國歷史發展的大勢及紛繁的歷史事件。

3、《魏書》

《魏書》是二十四史之一,是北齊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書,《魏書》中記載了公元4世紀末至6世紀中葉北魏王朝的歷史。

《魏書》共124卷,其中本紀12卷,列傳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紀、列傳和志篇幅過長,又分為上、下,或上、中、下3卷,實共131卷。

4、《北齊書》

《北齊書》是二十四史之一,唐代李百葯撰。它雖以記載北朝北齊的歷史為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到南宋時,五十卷的《北齊書》僅剩一卷帝紀、十六卷列傳是李百葯的原文;其餘各卷,都是後人根據唐代史家李延壽所撰《北史》抄補修成的。

《北齊書》成書時原名《齊書》,為區別於南朝梁蕭子顯所撰的《齊書》,始改稱為《北齊書》,而稱後者為《南齊書》。

《北齊書》共有五十卷,其中本紀八卷和列傳四十二卷。《北齊書》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經歷了三個朝代(北齊、隋、唐)、共六十多年時間。

《北齊書》成書前李百葯先後於唐太宗貞觀元年(627年)和三年(629年)兩次奉詔繼續完成父撰《齊書》遺稿,並參考了隋朝史家王劭所撰編年體《齊志》。

5、《宋書》

《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准首尾六十年的史實,為沈約所撰。全書一百卷,紀十卷,志三十卷,列傳六十卷。作者根據何承天、徐愛等所著宋史舊本,旁采注紀,撰續成書。

紀傳部分成於南齊永明六年,諸志當成於隆昌元年之後。全書以資料繁富而著稱於史林,為研究劉宋一代歷史的基本史料。

各志工程巨大,內容詳備,篇幅幾佔全書之半。志前有《志序》,詳述前代修志情況,並上溯各志所記制度源流,可為考補前史缺志之助。

《州郡志》記三國以來地理沿革並及東晉以來僑州郡縣情況,有補於史事考證。《律歷志》全載景初、元嘉、大明三歷文字,為歷法學的珍貴資料。

《樂志》記敘漢魏及兩晉樂府情況,樂府詩章有分類開錄,並保存有漢魏以來大量樂府詩篇及樂舞文辭,其中「古辭」多為漢代遺篇,是研究樂府及詩史的重要文獻。

紀傳敘事詳密,列目入載二百三十餘人。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北齊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梁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周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魏書

熱點內容
湖南師范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發布:2025-05-10 21:23:02 瀏覽:29
水晶缽教學 發布:2025-05-10 20:40:56 瀏覽:433
教師長工資 發布:2025-05-10 18:56:59 瀏覽:826
老師塗指甲違規嗎 發布:2025-05-10 18:35:17 瀏覽:445
我對班主任的印象 發布:2025-05-10 10:17:45 瀏覽:769
2015安徽高考語文試卷 發布:2025-05-10 09:22:58 瀏覽:447
那五常歷史 發布:2025-05-10 08:46:52 瀏覽:121
散打歷史 發布:2025-05-10 08:37:17 瀏覽:3
煙台教師招考 發布:2025-05-10 08:34:58 瀏覽:280
寧波生物招聘 發布:2025-05-10 07:19:15 瀏覽: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