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歷史試卷
1. 八年級歷史下冊人教版復習資料
八年級歷史下冊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走向社會主義之路
第1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一、籌建新中國(第一屆政協會議)
(一)時間:1949年9月 地點:北平
(二)內容:
1、制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臨時憲法
(1)新中國的名稱:中華人民共和車
(2)新中國的性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
2、選舉中央人民政府領導----毛澤東為政府主席
3、大會確定:國旗為五星紅旗;代國歌為《義勇軍進行曲》;首都為北京;採用公元紀年。
(三)作用: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好准備工作。
二、開國大典(新中國成立的標志)
(一)中央政府第一次會議
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
2、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長,朱德為解放軍總司令。
(二)大典盛況
1、時間:1949年10月1日
2、毛澤東宣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國唯一合法政府。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1、標志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取得勝利,半殖民地半封建時代的結束;
2、中國人民站立起來,成為主人;
3、中國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
三、解放大陸
1、殲滅國民黨殘余軍隊:向西北、中南和西南進軍;
2、1951年同西藏鑒定和平協議,西藏和平解放。
第二課 為鞏固新中國而斗爭
一、土地改革
1、時間:1950--1952年底 文件:《中國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2、作用(意義):徹底廢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愛民成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恢復和發展。
二、抗美援朝(1950---1953年7月)
1、原因:美國第七艦隊侵入台灣海峽,干涉中國內政;並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東北邊境的地區,嚴重威脅新中國的安全。為保家衛國(目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
2、總司令:彭德懷 英雄人物:黃繼光 邱少雲
3、結束: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的簽定----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
第三課 新中國的內政與外交
一、內政(《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會議名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1954年9月北京;
2、憲法內容: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3、選舉毛澤東為主席,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二、外交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提出:1953年中印談判; (2)倡導:中、印、緬
(3)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
2、亞非萬隆會議:1955年---------周總理「求同存異」
第4課 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年)
1、過渡時期的總路線(一化三改造):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一五計劃:
(1)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2)時間:1953---1957年;
(3)內容:重點發展生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完成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4)成就:一田(克拉瑪依油田)、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三廠(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飛機製造廠、鞍山鋼鐵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鐵路)。
二、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改動的內容 改造的途徑 結果及歷史意義 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 農業生產合作社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佔主導地位,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由於發展速度迅猛,工作過於急促和粗糙,在實際工作中出現了一些偏差。
手工業 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工商業 加工訂貨到公私合營
第二單元 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第6課 艱難曲折的探索歷程
一、中共八大(1956年9月)
主要貢獻:正確分析了國內主要矛盾,成為黨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遺憾:被中斷,沒有堅持。
二、重大失誤
1、探索時期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
2、失誤的表現
(1)大躍進: 標志:盲目求快-------大煉鋼鐵運動。
(2)人民公社化運動: 特點:一大二公。
3、失誤的原因:違背客觀經濟規律,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共產風」。
第7課 「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1966—1976年)
一、發動
1、開始標志:1966年5月,《五一六通知》。
2、毛澤東《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矛頭指向劉少奇、鄧小平。
二、經過
1、紅衛兵運動----造反派奪權到武鬥;
2、最大冤案:劉少奇案。
三、結束: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
四、評價
1、性質:「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2、危害: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與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生產處於半停產或停產狀態;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沒有提高;對教育科學文化事業嚴重摧殘,阻滯了全民族文化素質的提高和現代化事業的發展。中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拉大了。
第8課 鑄起共和國鋼鐵長城
1964年10月:原子彈 1966年:導彈 1967年:氫彈 1970年: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
1949年:海軍和空軍 三位一體的戰略核力量:地地戰略導彈部隊、海軍潛地戰略導彈部隊、空軍戰略轟炸機部隊
第9課 新國中走向世界舞台
一、重返聯合國:1971年10月,第26屆聯大(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
二、中美建交:1972年尼克松訪華,簽定上海《中美聯合公報》;1978年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第三單元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第11課 偉大的歷史轉折
一、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1978年12月)-----改革開放的開始
1、內容: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和實行改革開放;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第二代領導集體。
2、意義: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點。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經濟體制改革首先在農村進行---包產到戶(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發展。
三、對外開放
1、經濟特區(廣東、福建):深圳、珠海、汕頭、廈門(1980年)、海南省(1985年);
2、沿海開放城市:大(連)秦(皇島)青(島)煙(台)連(雲港)天(津);江(湛江)海(北海、上海)通(南通)南北;寧波三州(廣州、溫州、福州)。
3、經濟開放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環渤海地區、上海浦東新區。
第12課 欣欣向榮的科教文體事業
一、科技
1、1973年袁隆平----秈型雜交水稻(東方魔稻);
2、1986年3月「八六三計劃」《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
3、計算機和網路技術的應用。
二、教育
1、戰略思想:科教興國----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發展高等教育
2、普九: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3、發展高等教育:1977年底恢復高考。
三、其它:
1、20世紀五六十年代:《青春之歌》《紅旗譜》《創業史》《紅岩》
2、1981年茅盾文學獎設立; 3、1991年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
4、1984年第23屆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第13課 祖國統一的歷史大潮
一、解決港澳問題------一國兩制(鄧小平):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中國主體部分實行社會主義,港澳台地區仍然保持資本主義制度。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門。
二、兩岸交流
1、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 2、原則:相互尊重、互補互利
第14課 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
一、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
1982年新憲法,又通過《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通則》----建立以憲法為核心的法律體系。
二、市場經濟體制
1993年通過《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規定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邯鄲鋼鐵總廠。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打破了「鐵飯碗」。
三、推進建立國際新秩序 1989年「亞太經合組織」(APEC)建立,1991年加入。WTO
四、高舉偉大的旗幟
1997年十五大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成為指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旗幟。
第四單元 人類祖先的基業
第16課 當人類還是野蠻人的時候
一、我們從哪裡來
人類起源於猿;非洲大草原的南方古猿是人類的始祖;現代意義上的人---晚期智人出現於三四萬年前。
二、種族:黃種人、白種人、黑種人-----自然環境的不同而產生。
三、女人和男人的權力
母系氏族是人類早期的社會組織(該亞);一萬年前出現農業,父系氏族開始。
第17課 大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一、古代埃及
尼羅河---BC3100年埃及統一-----法老的陵墓金字塔。
二、古代西亞
BC1894年敘利亞草原上阿摩利人建立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制定一部世界上體系完備的奴隸製法典----《漢謨拉比法典》(分序言、正文、結語三部分)
三、古代印度
1、種姓制度(等級制度):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賤民)。
2、佛教:創立時間—BC6世紀;地點----印度;人物---喬達摩•悉達多(後稱釋迦牟尼);
教義:反對分為等級的種姓制度,主張「眾生平等」。人生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於人有慾望,佛教的任務是教導人們消除慾望避免苦的因果。
分布:東亞、東南亞 傳入中國:漢朝
第18課 藍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
希臘是西方文明的搖籃,羅馬是希臘文明的繼承者,希臘與羅馬文明構成了地中海文明。
一、海洋文明的特徵
經濟上:海外貿易頻繁;政治上實行民主政治(議會制);侵略成性。
二、雅典(全希臘的學校)
1、民主政治的由來:平民反對貴族的斗爭及梭倫改革。
2、民主政治的表現:除十將軍外,各級官職向所有公民開放,以抽簽的方式產生;公民大會是最高的權力機構;每個公民都有機會成為陪審員、議員、公民大會的輪值主席;國家為擔任公職、參與政事的公民發放津貼。------僅適用於雅典的男性成年公民。
三、羅馬
1、共和國時期(BC510---BC31年)
BC510年建立共和國,在向地中海擴張過程中,與迦太基爆發了布匿戰爭。
2、帝國--------BC31年屋大維
第19課 日出之國和新月之鄉
一、日本的大化革新
1、時間:646年
2、內容:實行班田收授法;實行租庸調制;廢除世襲貴族統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權體制,中央設二官八省,地方設國、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作用: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基礎。
二、阿拉伯
1、伊斯蘭教的創立:時間---7世紀初;地點---麥加;人物---穆罕默德。教義---安拉為宇宙天地間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只有信仰安拉的人死後才能進入天堂,否則墜入地獄,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信仰伊斯蘭教的人通稱「穆斯林」。
2、穆罕默德建立和統一阿拉伯
3、阿拉伯帝國的建立-------穆罕默德的繼承者
第20課 西歐的基督教文明
一、西歐封建制度的確立
1、封建制的確立(查理•馬特改革):封君封臣制---封土製
2、等級制:公、侯、伯、子、男、騎士(有封地的職業武士)
二、基督教
1、創立:時間---1世紀;地點---巴勒斯坦地區;人物---耶穌(基督—救世主);核心教義---宣揚對人類的博愛。
2、教皇國----丕平獻土
3、西歐最大的封建主----羅馬天主教會:經濟上擁有西歐三分之一的土地;政治上鼓吹教權高於王權;思想文化上壟斷文化。-------基督教文明成為中古西歐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世紀的花朵-----城市
琅城(爭取自治權);城市興起的意義:經濟上城市是手工業和商業集中的地區,對西歐的封建經濟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政治上,城市成為自由的樂土,並與國王結盟,共同對付封建大貴族,加速了國家的統一;文化上,城市成為世俗文化的搖籃,各種大學的建立,反映市民以態的城市文學也逐漸產生,為文藝復興的出現打下基礎。
第21課 古老帝國的悲劇
一、強盛的帝國走向滅亡
395年狄奧多西將羅馬帝國分為西羅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1453年東羅馬帝國為土耳其滅亡。
二、啟示:一個不善於學習和吸納其他優秀文明的國家,必將被歷史所淘汰;只有善於學習、不斷創新,才能立於不敗之地。拜占廷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拜占廷人封閉保守,不屑於學習和吸納其他文明的優點和長處,陶醉於已有的輝煌成就之中。
第五單元 古代文明的沖撞與文化成就
第23課 文明的沖撞與交融
一、古代文明之間的暴力沖撞
1、文明沖突的種類:農業文明----游牧文明;區域文明(東方文明----西方文明)
2、文明沖突的表現:希波戰爭(馬拉松戰役、薩拉米斯海戰)、亞歷山大東征(使希臘文明與東方文明沖撞與交融,開啟了希臘化時代----歐幾里德、阿基米德)。
3、文明沖突的作用:客觀上傳播文化、擴展文明,但對社會和人類生命財產造成損失。
二、古代文明的和平交流
義大利馬可•波羅在元朝時到中國,寫了《東方見聞錄》--《馬可•波羅行記》,對西方人追求財富,在海上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產生了很大影響。
第24課 昔日的輝煌
一、最早的文字
1、楔形文字:BC4000年前蘇美爾人創,是最早的文字。
2、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創,有固定的發音。
二、文學的基石
1、史詩:對祖先英雄業績的歌頌(含神話傳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
2、悲劇:古希臘的文學成就代表。悲劇之父---埃斯庫羅期《被縛的普羅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歐里庇得斯《美狄亞》《特洛伊婦女》。
3、阿拉伯:《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
三、藝術
埃及---金字塔;希臘---帕台農神廟;羅馬---圓形競技場;法國---巴黎聖母院(哥特式建築);沙烏地阿拉伯----麥加清真寺。
希望可以幫到你!加油!
2. 河南省鶴壁市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考試試卷歷史(帶答案)急用
八年級歷史期末模擬試卷一附答案
滿分100分;考試時間 60分鍾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⒈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那麼,我國為什麼還要以曾經激發中華民族英勇抗戰的《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呢?為什麼還要時時唱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呢?用一個成語來表達是( )
A學以致用 B知恥後勇 C居安思危 D警鍾長鳴
⒉「西方殖民者幾百年來只需要在東方一個海岸線上架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證明( )
A抗日戰爭的勝利 B解放戰爭的勝利
C抗美援朝的勝利 D三大改造的勝利
⒊如果要了解有關建國後土地改革的歷史資料,可以查閱下列哪部作品( )
A《暴風驟雨》 B《狂人日記》 C《雷雨》 D《班主任》
⒋如果你需要一項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准確信息,那麼下列資料中你將選用( )
A當時農民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 B農民紛紛加入人民公社
C1954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
D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生產合作社
3. 八年級下冊歷史期末考試重點考哪些
第一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一課重點考新中國成立的意義。第八課:偉大的歷史轉折。重點是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內容和意義。第九課:改革開放。重點是改革開放的內容和意義。第十二課:香港和澳門回歸。重點是歷史意義,和「一國兩制」的意思(社會主義國家在地區實施資本主義)。第十三課:海峽兩岸的交往。重點是例如九二共識的兩岸合作條約。第十五課: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4. 八年級下冊歷史復習資料
八年級歷史下復習學案
1、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共同綱領》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大會選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選舉毛澤東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會決定以北平為首都,改名北京;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大會決定在天安門廣場修建一座人民英雄紀念碑。這次會議為新中國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備。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4年10月1日下午3時宣布成立。
國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現代史上的偉大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中國百年來任人宰割的屈辱歷史,國家贏得了獨立,任命當家做了主人;中國從此進入了向社會主義過度的新時期。
國際意義:新中國的成立,也是20世紀世界的偉大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力量,鼓舞了殖民的和半殖民地人民爭取的斗爭。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4月底,西藏地方政府派出阿沛•阿旺晉美為首的代表團赴北京談判。
2、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總司令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同朝鮮軍民一同抗擊美國侵略者。
抗美援朝結果:1953年7月朝鮮和中國代表團在板門店同美國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結束。
抗美援朝的勝利意義:抗美援朝的勝利,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為新中國的建設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
3、《土地改革法》提出了土改的基本目的,即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他的所有制,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土地改革的總政策:依靠貧農、雇農,團結中農,中立撫富農,有步驟、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1952年底,工農業總值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
4、「一五」計劃(1953年~~~1957年) 內容:
優先發展重工業,力求農、輕、重、商協調發展;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生物憲法。
三大改造(1953年~~~1956年)意義:
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的基本建立,我國開始竟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5、大躍進中心任務是大煉鋼鐵,大躍進結果是:大批部具備條件的土法煉鋼造成了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盲目追求「高速度」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人民公社化影響:造成了三年自然災害,1959~~1961嚴重的經濟困難,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下降。
調整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
1957—1965年主要建設成就:大慶油田、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鐵人」王進喜,「黨的好乾部」焦裕祿。
6、文化大革命時間(1966—1976年)
導火線:1965年11月,上海《文匯報》發表了姚文元的《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一文。
發動標志:《五一六通知》
性質: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澤東的錯誤判斷,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
影響:黨政機關陷於癱瘓,全國陷於極度混亂;民主法制再到嚴重破壞;經濟形勢嚴重惡化。
7、1967—1968 經濟形勢惡化:
經濟工作機構癱瘓,經濟管理處於無政府狀態;企業的規章制度都被廢棄;大批工人、幹部離開崗位鬧「革命」;交通運輸阻塞屋子供應難以保證;市場供應緊張,日用消費品短缺。
經濟建設成就:工農業總產值保持了一定速度的增長,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完成,國防科技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四人幫」被粉碎,標志「文化大革命」結束。
8、真理標准討論的意義:
肯定了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准,否定了兩個凡是錯誤觀點。這次討論打破長期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的思想束縛。為實現中國共產黨偉大歷史轉折奠定了基礎。
*十一屆三中全會內容:全會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馬克思思想主義路線,停止使用以「無產階級為綱」的口號,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改革開放總方針,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意義: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偉大轉折。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
9、經濟特區的建立:
*1980年 深圳 珠海 廈門 汕頭
1988年 海南島
對外開放14個沿海城市1984年建立:
天津 上海 大連 秦皇島 煙台 青島 連雲港 南通 寧波 溫州 福州 廣州 湛江 北海
1985年
珠江三角洲 長江三角洲 閩南三角區
經濟開放特點:「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線面結合的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
2001年12月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
10、1982年第五節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修訂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86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1979年我國辦法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1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
四項基本原則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領導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
中共「十三大」戰略部署: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第三布,到21世紀中葉,實現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與世長辭。9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把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1978—2000年主要成就:京九鐵路、寶山鋼鐵公司、大秦鐵路……
12、民族區域自治,維護國家統一,利於民族團、結社會穩定和少數民族發展。
西部大開發:共同繁榮政策。促進民族共同發展和進步,利於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13、1984年鄧小平正式提出「一國兩制」解決台灣和香港問題。
港澳回歸:
依據:20世紀80年代,中國先後同英國和葡萄牙簽署聯合聲明。
時間:中國於1997年恢復對香港行駛主權,1999年恢復對澳門行駛主權。政策:(1)港、澳回歸祖國後,分布別作為中國的特別行政區,實行港人治港,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2)現行的社會制度、經濟制度、生活方式50年不變。
意義:港澳回歸洗雪了港澳分別被英、葡航期侵佔的歷史屈辱,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重大步驟,港澳的發展進入了新時代。
14、國防建設目的:
解放戰爭尚未取得徹底勝利;要退殲海上殘敵解放沿海島嶼國民黨妄圖卷土重來;帝國主義侵略的威脅。
1949年4月23日建立人民海軍
1949年11月11日建立人民空軍
15、1953年底,周恩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互不侵犯、互補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
1954年,周恩來率中國代表團出席日內瓦會議,這是中國政府道標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在世界外交舞台亮相,並對會議作出了積極貢獻。主要討論政治解決朝鮮問題和平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國際會議。
1955年4月,亞非29個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這是沒有西方殖民主義歸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討論亞非主權國家的國際問題和亞非國家的發展問題。
周恩來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及與會國之間因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而產生尚未矛盾和分歧,鮮明的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
萬隆會議的意義:亞非會議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了解和友誼。會後,我國與更多的亞非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
16、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以壓倒多數通過了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提案。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美建交內容:(1)1971年美國國家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1971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同毛澤東會見,周恩來會談;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新時期的外交成就:我國現在已於16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了經濟貿易、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積極參加聯合國和亞太經濟合組織等國際組織的活動,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時期的外交成就:我國現在已與16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展了經濟貿易、科技文化的交流和合作。
17、「兩彈一星」的研製成功:錢學森、鄧稼先兩彈元勛等一大批科學家的不懈努力。
成就:導彈1960年11月我國成功發射了自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東風一號」。原子彈1954年10月,自行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衛星(1)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2)1975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3)1984年,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被成功地送入地球同步軌道。
袁隆平在國際上首先培育成「秈型雜交水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現推廣到20多個國家可地區。
1958年,我國壓製成功了第一台小型通用數字計算機。計算機經歷了電子管、晶體管、中小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歷程,從80年代開始向大規模集成電路過度。1983年「銀河I號」運算每秒一億次。90年代,「銀河II號」和「銀河III號」每秒百億次。2002年,聯想公司推出每秒運算能力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計算機應用:日益廣泛,從科學計算機擴展到過程式控制制、信息處理、經濟管理、情報檢索、人工智慧等方面。「華光激光照排系統」為漢字印刷告別鉛字開辟了通途。
「863」計劃制定:建議1986年3月,4為科學家向黨中央建議,組織專家對中國高新技術發展戰略進行論證。批示鄧小平同志批示。制定1986年年底制定了《中國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綱要》。
18、教育事業發展:國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國家制定了「科教興國」的國策。法規國家先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文件制定了《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成就確立了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文學藝術的繁榮:階段(1)建國以後,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方針尚的指導下,文藝領域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2)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提出文藝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文學藝術事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表現(1)文學領域產生了一大批優秀的小說。(2)戲劇藝術成功豐碩。(3)繪畫、音樂、舞蹈取得了很大成就、(4)電影事業發展迅速。
中國成為體育強國:舊中國中國人被稱為「東亞病夫」。新中國(1)群眾體育 採取各種措施,加強學校體育工作。1995年,國家頒布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號召人們「加強身體素質鍛煉」。競技體育乒乓球、排球、羽毛球、游泳、體操、舉重、射擊等項目已名列世界前茅。
5. 八年級下冊歷史試卷(帶答案)
八年級歷史期末模擬試卷一附答案
滿分100分;考試時間 60分鍾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⒈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那麼,我國為什麼還要以曾經激發中華民族英勇抗戰的《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呢?為什麼還要時時唱起「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呢?用一個成語來表達是( )
A學以致用 B知恥後勇 C居安思危 D警鍾長鳴
⒉「西方殖民者幾百年來只需要在東方一個海岸線上架幾尊大炮就可以霸佔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下列哪一事件是最有力的證明( )
A抗日戰爭的勝利 B解放戰爭的勝利
C抗美援朝的勝利 D三大改造的勝利
⒊如果要了解有關建國後土地改革的歷史資料,可以查閱下列哪部作品( )
A《暴風驟雨》 B《狂人日記》 C《雷雨》 D《班主任》
⒋如果你需要一項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准確信息,那麼下列資料中你將選用( )
A當時農民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 B農民紛紛加入人民公社
C1954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
D1956年全國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生產合作社
⒌據資料統計,四川在20世紀50年代初森林覆蓋率仍為20%,60年代僅剩9%,森林急劇減少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急劇增長 B盲目墾荒
C洪災頻繁,水土流失 D「大躍進」運動中大煉鋼鐵
⒍有人喜歡收藏「1969」「1971」年發行的毛主席像章,我們可以斷定這些文物是( )
A抗美援朝時期的 B三大改造時期的
C文化大革命時期的 D改革開放以後的
⒎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這里的轉折主要是指( )
A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B黨的工作重心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
C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
D國家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⒏右表反映的糧食產量發生於( ) 風陽縣農業生產三年三大步
A土地改革後 B三大改造時期 1980年產糧 5.02億公斤
C人民公社化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 1981年產糧 6.70億公斤
1982年產糧 7.15億公斤
⒐首次使用「鄧小平理論」這個稱謂是在( )
A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B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D中共十五大
⒑「內蒙古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等稱謂是由於( )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 B建國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政策 D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歷史的事實
⒒中國政府相繼恢復對香港、澳門行使主權,根本原因是(A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B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
C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和平與發展成為世界的主題
⒓抗美援朝中涌現出的空軍戰斗英雄是( )
A邱少雲 B黃繼光 C蔣道平 D雷鋒
⒔1955年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成了萬隆會議圓滿成功( )
A毛澤東 B周恩來 C劉少奇 D鄧小平
⒕尼克松回憶與周恩來首次握手時感慨地說:「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這里指的是( )
A中美關系改善 B萬隆會議召開
C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D中日正式建交
⒖他,曾經榮獲2001年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他是2004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他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 )
A鄧稼先 B楊利偉 C王選 D袁隆平
⒗中國古代有「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今天這種說法已經通過下列哪項成果變成了現實。( )
A計算機網路 B電視 C報紙 D課本
⒘20世紀90年代以來,黨和政府實施_______的發展戰略,把_______作為科教興國的奠基工程。( )
A科教興國 高等教育 B科教興國 九年義務教育
C可持續發展 高等教育 D可持續發展 九年義務教育
⒙以舊北京的生活面貌,從側面描寫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風雲變幻,正如作者所說:「一個的茶館就是一個小社會。」這部作品是( )
A《茶館》 B《班主任》 C《屈原》 D《紅岩》
⒚下列能夠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生活變化的是 ① 人們上網瀏覽、發E-mail ② 人們使用糧票、布票購買東西 ③ 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樓房 ④ 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起來( )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⒛建國以來,我國農業生產關系的變革或調整經歷的幾個步驟,按先後順序是( )
① 土地改革 ② 農業合作化 ③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④ 人民公社化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③④ D②①④③
一. 非選擇題(共6小題,60分)
2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材料二: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閉幕。會議審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確定了中國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以與時俱進的科學發展觀貫穿始終,即依託先進的科技尋求高質量高效益的發展,追求「理性的繁榮」,「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也就是以建設和諧社會為目標的發展。
請回答:⑴請寫出「一五」計劃的起止時間。(2分)
)
⑵列舉「一五」期間取得的重大建設成就。(至少三項)(6分)
⑶比較材料一與材料二,指出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制定有何新的特點。(3分)
22.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詞:「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稱,奇跡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盪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
請回答:⑴為什麼說1979年「是一個春天」,這里的「春天」指什麼?(4分)
⑵「有一位老人」這位「老人」指的是誰?(2分)請你用一句話評價這位老人。(2分)
⑶老人在1979年「畫了一個圈」是指什麼?(2分)
23.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該法不是針對台灣人民的,而是反對和遏制「台獨」勢力的法律。
材料二:2006年2月27日台灣領導人決定終止「國統會」和「國統綱領」適用,同時表示在條件許可時,會推動台灣公眾制定新「憲法」。
材料三:2005年4、5月間,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相繼訪問大陸,這一系列訪問為海峽兩岸的進一步溝通送來了縷縷春風。
請回答:⑴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歷代中央政府曾採取措施加強對該地區的管轄。試以古代史上相關史實加以證明。(至少舉兩例)(4分)
⑵我國政府對台基本方針是什麼?(2分)
⑶有人認為,解決台灣問題,完成祖國統一大業,是大人的事情,與青少年無關。這種觀點對嗎?為什麼?(3分)
⑷為了早日實現祖國統一,請分別針對台灣人民和「台獨」分子寫一句心理話。(2分)
我想對台灣人民說:
我想對「台獨」分子說:
24.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就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系提出四點意見。即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
請你用「中國人民、中華民族、共同心願、祖國統一、台灣同胞」五個術語補充完整下列這段話:(5分)
胡錦濤四點意見,充分表達了包括 在內的13億 實現
反對「台獨」 根本利益的 。
25.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5年10月12-17日,我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船載著兩名航天員順利完成飛天使命,令海內外中華兒女感到振奮。
⑴你知道兩位航天員的名字嗎?請你寫出兩位航天員的名字。(2分)
⑵請問我國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為什麼讓海內外中華兒女感到振奮?(3分)
⑶我國航天事業為什麼能取得巨大成就?(3分)
⑷請列出我國科技上巨大成就。(至少舉兩例)(4分)
26.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2001年7月13日,對炎黃子孫來說,是一個徹夜難民、永遠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晚上,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在莫斯科向全世界宣布:「200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城市是———北京。」
材料二:北京奧運會組委會在2004年、2005年相繼發布了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吉祥物、會徽、主題口號。
請回答:
⑴中國申奧成功說明了什麼?(2分)
⑵請你寫出: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吉祥物是 、會徽是「 」、主題口號「 , 」。(6分)
⑶作為一名中學生,為迎接北京2008年奧運會,你覺得自己應做什麼?(3分)
參考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A D D C B D D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C B A D A B A B B
二、非選擇題(60分)
21.⑴1953-1957年(2分) ⑵鞍山鋼鐵公司;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武漢長江大橋(一點2分 共6分) ⑶ 與時俱進的科學發展觀;追求「理性的繁榮」;「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3分)
22.⑴因為1978年底召開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行了改革開放政策,所以說「是一個春天」。(2分) 這里的「春天」指改革開放。(2分) ⑵鄧小平。(2分) 他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2分) ⑶是指在廣東、福建沿海設立經濟特區。(2分)
23.⑴三國時孫權派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清朝鄭成功抗擊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康熙帝時,統一台灣,在台灣設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管轄。(答一點2分 共4分) 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2分) ⑶不對。(1分)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和平統一的義務,我們青少年也不例外;我們中學生要積極維護祖國統一,同一切破壞國家統一、分裂國家的 行為作堅決的斗爭。(2分) ⑷對台灣人民說:回來吧,祖國人民歡迎你;兩岸兄弟一家親等。對「台獨」分子說:分裂不得人心;「台獨」沒有和平;懸崖勒馬,回頭是岸等。(2分)
24. 台灣同胞、中國人民、祖國統一、中華民族、共同心願(答一點1分 共5分)
25⑴費俊龍、聶海勝。(2分) ⑵作為炎黃子孫,無論身在他鄉或是異域,都會為中華民族的興盛而自豪,為祖國的日益強大而驕傲;實現中華民族的騰飛,是全國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是眾多海外華人的共同心聲。(3分) ⑶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廣大科技人員努力鑽研、探索;我國綜合國力提高,改善了發展科技條件。(3分) ⑷原子彈爆炸成功;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袁隆平育成雜交水稻。(答一點2分 共4分)
26⑴中國申奧成功說明了中國經濟實力、國際地位的全面提高。(3分) ⑵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吉祥物是福娃(2分)、會徽是「中國印」(2分)、主題口號「同一個世界 ,同一個夢想 」。(2分) ⑶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尤其是學好外語,以文明上進、熱情的姿態迎接北京2008年奧運會的到來;學好一門外語,爭取到奧運會當一名志願者。(4分)
6. 八年級下冊人教版歷史期末試卷
上傳部分內容:
一、選擇題(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25×2=50分)
1、領導虎門銷煙的民族英雄是
A林則徐 B、鄭成功 C、關天培 D、陳化成
2、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是
A、中國的禁煙運動影響了英國的利益 B、清政府的腐朽無能
C、英國蓄謀用武力打開中國市場 D、英國為了保護鴉片貿易
3、「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出自:
A、《四洲志》 B、《天演論》 C、《海國圖志》 D、《四庫全書》
4、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是:
A、《馬關條約》 B、《天津條約》 C、《辛丑條約》 D、《南京條約》
5、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洗劫北京、火燒圓明園的侵略者是
①英國 ②法國 ③ 美國 ④沙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6、中國近代史上,侵佔我國領土最多的國家是:
A、英國 B、法國 C、美國 D、俄國
7、1840年---1949年中國的社會性質是:
A、社會主義社會 B、資本主義社會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封建社會
8、被清政府任命為欽差大臣收復新疆的是:
A、李鴻章 B、左宗棠 C、林則徐 D、魏源
9、下列條約中規定賠款數額最大的是:
A、《南京條約》 B、《馬關條約》 C、《辛丑條約》 D、《北京條約》
10、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是在:
A、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 B、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
C、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 D、甲午中日戰爭之後
11、中國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是
A、魏源 B、嚴復 C、康有為 D、梁啟超
12、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有:
.①胡適 ②李大釗 ③魯迅 ④陳獨秀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3、下列有關洋務運動產生的背景的說法,正確的是:
A、鴉片戰爭之後,由於清政府大量賠款,國家十分貧窮。
B、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內外交困
C、甲午中日戰爭後,洋務派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富國強兵
D、八國聯軍入侵北京之後,帝國主義的侵略加劇
7. 八年級下冊歷史期末檢測試卷(少年智力開發報)
①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台灣,1683年清軍攻入台灣,次年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回建省;1943年,中、美、英答三國共同發表《開羅宣言》規定,台灣是中國的領土,日本必須歸還給中國。② 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和日益密切,表明兩岸統一是一種歷史發展的趨勢。③在「一國兩制」的方針指引下,隨著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頻繁和日益密切,台灣回歸祖國是兩岸人民的共同願望和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台灣一定會回歸祖國的。
8. +2007~08學年度八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 一、選擇題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題號 14 1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試卷
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題只有一個最為符合題意的答案。每小題2分,共60分。答案必須填入下列表格中,否則不給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引用此語的原因是( )
A.唐太宗任賢納諫 B.唐太宗遍讀諸子百家之書
C.隋朝滅亡的教訓 D.貞觀之治的繁榮景象
2.中國古代繪畫往往反映中國歷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下圖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唐太宗接見吐蕃求婚使者 B.唐玄宗接見吐蕃求婚使者
C.唐太宗接見波斯王子 D.唐玄宗接見波斯王子
3.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經歷的變化是
A.功績——品行才學——門第聲望——考試成績
B. 考試成績——功績——門第聲望——品行才學
C.功績——考試成績——門第聲望——品行才學
D.門第聲望——功績——品行才學——考試成績
4.ABCD四位同學在看完動畫片《西遊記》之後有如下敘述,你認為不符合史實的是
A.唐僧帶回的除了經書還有佛像、花果種子
B.唐僧去的「西天」實際上是今天的印度半島
C.別看他帶回了這些經書,實際上沒人看得懂,因為那都是梵文寫成的
D.哎,你別說,唐朝的皇帝還真夠開明的,外國的東西都敢學
5.唐代有一位詩人,被稱為「詩風壯浪縱恣,詩情一瀉千里,筆勢靈活矯健,充滿大膽誇張和奇特想像」。根據描述,這位詩人應該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孟浩然
6.「坊巷橋頭及隱僻去處,俱是鋪席買賣。」這則史料最有可能反映的是哪一時期商業繁榮的景象?
A.商代 B.漢代 C.唐代 D.宋代
7.宋代史書記載「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陰晦則觀指南針」 對此材料理解最准確的是( )
A 指南針是我國古代水手最早發明的
B 指南針在宋代用於航海事業,但只起輔助作用
C 宋代航海完全依靠指南針來辨別方向
D 我國勞動人民最早知道了磁針指南的作用
8.文學作品往往是一個時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反映。下列詩詞與右圖所反映的時代背景相同的是
A.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C.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D.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9.郭沫若先生為山東某一歷史名人紀念祠題寫的楹聯為:「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這一歷史名人是
A.蘇東坡 B李清照 C.辛棄疾 D.陸游
10.《金史》記載:「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迸無跡,甲鐵皆透。」這段材料描述的科技成就是
A.火葯 B.指南針 C.印刷術 D.造紙術
11.圖1和圖2中,我國當時實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 ( )
圖1 圖2
A.行省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禪讓制
12.下圖反映的本質是
A 明代中央官制的變革 B 明代地方制度的變化
C 明代官制機構的簡化 D皇權的不斷加強
13.右圖是北京故宮內的一處建築,對於該機構的設置,下列解釋正確的是
A.國家統一的需要
B.政令統一的需要
C.權力相互制約的需要
D.封建專制統治的需要
C.明以前實行皇帝與丞相分權制度 D.丞相制度經過六百多年才被廢除
14.我國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項目旅遊景點時寫道:「接折(閱讀奏摺)——見面(請皇帝旨)——述旨(擬皇帝旨意)——過朱(皇帝過目確定)——交發(下發旨意)……」,該景點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書省
C.元中書省 D.清軍機處
15.清代一位軍機大臣用一首詩來形容自己的工作:「依樣胡蘆畫不難,胡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胡蘆,要把胡蘆仔細看。」該詩直接說明了
A、軍機大臣完全聽命於皇帝,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處理軍國大事
B、軍機大臣在皇帝心目中毫無地位,完全被視為走卒
C、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
D、軍機處的設置,標志著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16.某中學歷史研究型學習小組選題《中國封建王朝落日輝煌的實踐》,請問以下哪位人物可以作為研究對象( )
1
A B C D
17.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里有個軍機大臣和坤,號稱「貪污之王」,他一定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麼,清朝設置的軍機處()
A. 發生在順治時期 B. 標志專制主義中央集體制度的確立
C. 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 D. 限制了皇帝的權力
18. 電視劇《宰相劉羅鍋》播出之後,人們認識了清朝官吏劉墉。但是,有歷史學家認為這個電視劇名犯了錯誤,他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A.劉墉不是駝背,所以不能稱為「劉羅鍋」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時已經被廢除,所以稱「宰相劉羅鍋」會誤導觀眾
C.劉墉既不是駝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劇名錯誤
D.他沒有理由,只不過是嘩眾取寵
19.下列各圖反映的重大歷史現象,其中不屬於專制決策結果的是
A.長城 B.大運河 C.軍機處值房 D.票號
20.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其中太和殿又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建築,皇帝即位、婚禮、生日、命將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賀等重大活動都在此舉行。這樣的建築理念體現的實質問題是
A.天人合一 B.建築功能齊全
C.皇權至上 D.國家大一統
21.下圖是清朝《盛世滋生圖》所展示的蘇州斜橋商市。從該圖所反映出的我國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一個典型特點是
A.出現了農村集市 B.坊市分置
C.邊境貿易繁榮 D.商業市鎮興盛
22.《喻世明言》中有一則故事,描述一個新諺語:「一品官,二品賈」,……在《二刻拍案驚奇》中記載:「徽州風俗比商賈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請問這兩本書中所反映的是哪個時代的社會現象( )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3.「四月天山路,今朝瀚海行。積沙流絕塞,落日度連營。戰伐因聲罪,馳驅為息兵。敢雲黃屋重?辛苦事親征。」這首詩寫在
A.平定噶爾丹叛亂之時 B.平定三藩後
C.收復雅克薩之後 D.統一台灣後
24.清朝初期規定了西藏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權冊封的制度。此項制度的主要作用在於
A.加強了對宗教事業的管理 B.團結了廣大宗教人士
C.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管轄 D.粉碎了敵對勢力分裂西藏的各種圖謀
25.清人黃遵憲在《番客篇》中寫道:「國初海禁嚴,立意比驅鱷。借端累無辜,此事實大錯。」以下對此詩提到的「國初」之政策所作的分析,錯誤的是:
A、該政策禁止任何人的海外經商活動
B、是閉關鎖國政策的體現
C、主觀上有維護清朝統治的意圖
D、是重農抑商政策在特定時期特定領域的體現
26.看下圖:鴉片戰爭前,中國沿海某城市的港口有許多外國船隻往來,岸上有許多外國商館,據此可判斷該城市是
A.香港
B.上海
C.寧波
D.廣州
27.「大抵徽商……其所積蓄,則十一在內,十九在外。」材料表明徽商
A.注重擴大對外貿易 B.注重擴大商業資本
C.注重謀取政治地位 D.注重擴大經營范圍
28.電視劇《喬家大院》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代中國商業的繁盛,也反映了當時我國著名商幫的實力。明清時期,社會上有「富室之稱雄者,江南則推新安,江北則推山右」之說,「新安」和「山右」所指的商幫分別是
A.蘇商和晉商 B.浙商和晉商
C.徽商和晉商 D.蘇商和徽商
29.右圖是某中學生的漫畫作品,與其相關的政策是
A 重農抑商 B 閉關鎖國
C 文化專制 D 八股取士
30. 學習明、清史後,有四位同學分別就下列主題作了演講,你認為
其中哪一個概括了這段歷史全過程( )
A 帝國的彷徨 B 中華的榮耀
C 東方的曙光 D 王朝的振興
二、分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計40分
21.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德四年五月,秦王李世民攻克隋朝東都(洛陽)後,看到富麗堂皇的宮殿,不禁感嘆道:「逞侈心,窮人慾,無亡得乎!」……
材料二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四月,李世民嫌京城悶熱,便在臨潼驪山頂上修築了翠微宮。三個月之後,又指責宮室小氣,辱沒了大唐威儀,便重修了玉華宮……位於東都的「洛陽宮」本是隋煬帝吃喝玩樂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過來,「營造不已,公私勞費,殆不能堪」,連同「飛山宮」在內的龐大建築群,豪華氣派,極盡奢靡。整座工程,都是黃金白銀乃至能工巧匠的生命堆起來的。
材料三 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文治武功,千古罕有。
回答:
(1)依據材料一指出李世民從隋亡中得出的認識是什麼?(2分)為此,李世民執政後採取了哪些措施?(3分)
(2)與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李世民的主要變化是什麼?(2分)
(3)材料三對李世民的評價是否全面?(1分)結合上述材料簡述理由。(2分)
22.南宋鄭樵曾在《通志》中說:「置圖於右,置書於左,索象於圖,索理於書。」相關的歷史圖示、圖片,往往是學習歷史時不可或缺的工具。閱讀下列關於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圖片和圖示材料,回答相關問題:
D
太尉
A
B
C
圖一 秦朝中央機構 圖二 唐朝中央機構
圖三 明朝中央機構 圖四 清朝軍機處內景
請回答:
(1)根據所學知識,寫出圖一、二中字母所代表的歷史含義。(4分)
(2)圖三揭示了明朝中央集權制度怎樣的變化?(2分)
(3)從圖一到圖四,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是什麼?(2分)
(4)、基於上述解決問題的過程,分別概括歷史圖片和圖示在學習、探究歷史中的作用。(2分)
2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300年前,17世紀末,中國的康熙皇帝……善於吸收新鮮知識,康熙還向洋教士學幾何題;康熙興修水利,發展農業改革稅制,力度不可謂不大,也開創了康乾盛世,取得不少成績。
材料二 300年前,我國曾經有過慘痛的歷史教訓,康熙對當時的工業化萌芽不感興趣。150年後,在新的海上航路使世界地域一體化的進程中。1840年西方的工業經濟的產物一一堅船利炮打跨了中國小農經濟大刀長矛,其實直到1860年中國和印度還分居世界工業產量(以手工業產量為主)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21世紀社會的新趨勢——知識經濟》
請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
(1)根據材料一、二,對康熙的作為作簡要評價。(不能照抄原文)(3分)
(2)試分析康熙對當時的工業化萌芽不感興趣的社會原因。(3分)
(3)為什麼說康乾盛世為日後的衰敗埋下了禍根?(4分)
24、閱讀以下材料,並回答相關問題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規定廣州是允許外商來華貿易的唯一口岸,而且即使在廣州也百般限制中國人與外商接觸。政府特許的「十三行」不僅壟斷了與外商的經濟往來,還代表政府出面辦理交涉事宜。
材料二 乾隆皇帝在給英王喬治二世的信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特因天朝所產茶葉、絲帛為西洋各國及爾國必須之物,是以加思體恤。」
請回答:
(1)材料反映的實際上是清朝的什麼政策?材料二中乾隆皇帝所言是清政府實行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嗎?為什麼?(3分)
(2)基於以上根本原因,明清兩代還採取過哪些相關政策?這些政策造成了那些嚴重後果?(6分)
(3)80多年後,英國人是怎樣來回應乾隆皇帝的後人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