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的歷史
A. 古詩的歷史
古詩的歷史是非常的遙遠的。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詩經開始,都已經有了詩歌的存在。好幾千年的歷史了。
B. 詩歌的歷史是怎樣的
在文學發展歷史上詩歌出現最早,在藝術起源時期,詩歌與音樂、舞蹈三者回常常融為一體答,後來詩歌才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中國古代曾把不合樂者稱為詩,合樂者稱為歌,現在一般統稱為詩歌。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是《詩經》,它產生的時代上自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紀),下至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紀),最後於春秋時代匯編而成。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傑出詩人屈原,創作了古代最早一篇長抒情詩《離騷》。《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詩歌的源頭,《離騷》開創了我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河。而西方流傳至今最早的文學作品,是誕生於公元前8世紀左右的古希臘荷馬史詩,即《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大著名史詩,對後來詩歌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
C. 詩歌的歷史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
早期,詩、歌與樂、舞是合為一體的。
詩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學特質的文學樣式。來源於上古時期的勞動號子(後發展為民歌)以及祭祀頌詞。
詩歌原是詩與歌的總稱,詩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統稱為詩歌。中國詩歌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遺產,如,《詩經》《楚辭》和《漢樂府》以及無數詩人的作品。
西歐的詩歌,由古希臘的荷馬、薩福和古羅馬的維吉爾、賀拉斯等詩人開啟創作之源。
D. 古代詩發展歷史
古代詩歌的發展歷史
1.中國古典詩歌最早起源於民歌,勞動創造了詩歌。《詩經》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錄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作品305篇,也被稱為「詩三百」。《詩經》按內容分為風、雅、頌,其中「風」為民歌,是其中的精華部分。《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是賦、比、興。有人將「風、雅、頌、賦、比、興」歸納為《詩經》六義。《詩經》是我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光輝起點。
2.在戰國時期,出現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文人詩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礎上創制的詩體,這就是屈原和楚辭。因楚辭的代表作是《離騷》,故楚辭也被稱為騷體詩。楚辭的特點:句子長短不一,形式靈活,多用「兮」字。「騷」還常與《詩經》中的「風」並稱為「風騷」,常用來代稱文學作品,或代表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傳統。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第一個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開創了我國詩歌浪漫主義的先河。《離騷》是其代表作。《離騷》是現存我國古代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也是一首浪漫主義的傑作。其作品還有《九歌》(九為虛數,共十一篇)《天問》《九章》(九為實指)等。
3.代表兩漢詩歌的最高成就為樂府詩。樂府,最先是指漢朝的音樂機關,主要任務是搜集歌辭,訓練樂工。魏晉六朝將樂府所唱的詩叫「樂府」,於是樂府由官府名稱演變成一種帶音樂性詩體的名稱。漢樂府最基本的藝術特色是敘事性。代表作《孔雀東南飛》。
《孔雀東南飛》是現存古代最早最長的一首敘事詩,是漢樂府民歌發展的最高峰。它與北朝的民歌《木蘭辭》並稱為「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選自南朝徐陵所編的《玉台新詠》,《木蘭辭》選自宋郭茂倩編輯的《樂府詩集》。
4.魏晉時期,文人五言詩開始興盛。其代表是以三曹為代表的建安詩人及晉朝的陶淵明。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先生,被詩論家稱為「田園詩人」或「隱逸詩人」。《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的代表,標志著五言詩由產生發展到最終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態度、形象的語言、比興手法形成獨特的含蓄的風格,對後世的抒情詩有直接的影響。
5.唐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最高峰。李白、杜甫分別代表了我國古典詩歌中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最高成就,被譽為唐詩的「雙子星座」。李白有「詩仙」美稱,其詩清新飄逸。杜甫有「詩聖」之稱,其詩沉鬱頓挫,有「詩史」之稱,如「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白居易是唐朝的又一著名詩人,號香山居士,其文學主張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他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
唐代的著名詩派有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山水田園詩派以標舉隱逸,寄情山水,歌詠田園生活為其特徵。代表作家有王(維)孟(浩然)。邊塞詩派其作品多描寫塞外奇異風光,抒寫將士樂觀豪邁精神及在征戎生活中的復雜矛盾情感。詩風奔放昂揚。代表作家高(適)岑(參)。
6.詞產生於晚唐,興盛於宋。宋代的詞從風格上看,豪放派最傑出的代表是辛(棄疾)蘇(軾);婉約派的代表是姜(夔)柳(永)、李清照。
7.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是金、元兩代興起、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歌曲,體式與詞相近,較為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地使用口語。散曲有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用一曲,套數則合一個曲調中許多曲子為一套。套數也叫套曲,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它少則兩曲,多則二十曲,沒有定數限制。每一套數都以第一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
E. 詩歌的歷史變遷
先秦詩歌主要以詩經和楚辭為代表,詩經是中國民間詩歌和現實主義詩歌的源泉,楚辭則是文人創作詩歌和浪漫主義詩歌的源泉,詩經中的國風部分內容朴實,語言自由貼近生活,楚辭瑰麗浪漫,汪洋恣肆,反映了楚地的方言和信仰。
漢魏六朝,主要是樂府詩歌,既有民間創作,也有文人創作,既有敘事詩歌,也有抒情詩歌,字數以四言五言為主,這一時期出現了「樂府雙璧」《孔雀東南飛》與《木蘭辭》,以及《古詩十九首》。魏晉時期的詩風開始趨向清新健朗,即「魏晉風骨」,三國時期開始出現後來的邊塞詩萌芽,兩晉南北朝時期開始出現了後來山水田園詩的萌芽。
唐宋是詩詞發展的高峰期,唐詩主要有山水田園派和邊塞派兩大創作流派,體例上古體詩與近體詩(格律詩)齊頭並進,風格多樣,異彩紛呈,涌現出了一大批傑出詩人。唐中後期韓愈柳宗元的「古文運動」推行「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思想。宋代詞這種形式得到了空前發展,並逐漸由五代和北宋早期的婉約風格開始向豪放派轉變,南宋詞多懷念故土和收復失地的內容,情感。
元明清時期單獨的詩歌創作逐漸衰落,更多的是與曲、戲劇、小說等文學形式融合,清代由於文字獄的影響,詩歌創作走向沒落。
總體來說,詩歌在字句、格律、體制等方面是日漸發展的,從先秦的三言四言到後來的五言七言,格律的要求也日益嚴格。從內容上講,每個時代的詩歌都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社會性格。
F. 詩的發展歷史
詩是文學基本體裁之一。《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和歌的不同之處是:詩以誦為主,歌以唱為主,所謂詩要誦其言,歌要詠其聲。詩多為有感而作。詩是一種最普遍的藝術,如陽光一般灑落在人類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我們的祖先——原始人類對許許多多的自然現象,如風、電、雷、雨等無法理解,於是 統統把這一切歸於神明。出於敬畏,原始人類唱歌跳舞地對神明唱出頌歌,表達了人們的期望——風調雨順,獲得豐收等等。這便是詩的起源。
它源於宗教。還有一種形式,起源於勞動。原始人一面勞動,一面發出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以忘卻勞動帶來暫時的痛苦和振奮精神,協調動作。漸漸這種單純而有節奏的呼叫聲,發展成為模仿勞動本身的聲音和表達勞動者本身感情詩歌。魯迅先生曾經說過「詩是韻文,從勞動時發生的;小說是散文,從休息時發生的。」所以我們說,詩是普遍的藝術,是一種最為古老的文學藝術樣式。
詩最本質的特徵是抒情美。無論是小說、散文、戲劇、最優美之處,無不閃現出詩的光環來。因而詩是文學中的文學。在藝術領域中,詩無所不在。詩美是藝術美的普遍因素的最高體現。詩歌的美也不時出現在非文學藝術的領域中,科學著作中的精美片段,甚而在人的生活狀態、工作狀態中也散發出智慧光彩都有詩的蹤影。
詩並不是只在詩里,而且抒情美是一切文學樣式和藝術類型的共同質素。所以,詩是一種普遍的藝術,甚至是超過藝術疆界的藝術.
G. 中國詩歌發展史
發展階段如下:
1、先秦啟蒙
詩歌在中國源遠流長,綿延數千年。早在西周至春秋時代,我國詩歌就已產生了大批輝煌篇章,其標志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
戰國後期,在南方的楚國產生了一種具有楚文化獨特風採的新詩體——楚辭(騷體)。楚辭句式長短參差,以六言、七言為主,多用「兮」字。
《詩經》和楚辭,是後世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在文學史上並稱「風騷」,共同開創了我國古代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並駕齊驅、融匯發展的優秀傳統,並垂範於後世。
2、漢代興起
漢代前期,文人詩壇相對寂寥,民間樂府頗為活躍。「樂府」原指國家音樂機構,後代將樂府所收集與編輯的可以配樂演唱的歌辭也稱為「樂府」。漢樂府民歌是漢樂府的精華。
在漢樂府的影響下,文人五言詩逐漸發展成熟,其標志是東漢末年出現的《古詩十九首》。
3、魏晉成熟
三國、西晉時期留下的詩歌不多,僅有嵇康等人的詩歌作品。東晉詩歌漸多,產生了大量文辭絢麗的作品,而陶淵明獨以其清新的詩風為後世推崇。南朝文風絢爛,詩歌靡麗,大量用典,以齊梁的詩歌為盛。北朝詩歌樸素、有風骨,以《木蘭辭》為最好。
這段時期產生了大量的詩歌評論,對詩歌的內容、思想、鑒賞產生了巨大作用。南朝文人提出四聲說、八病說,對後來的詩歌創作、鑒賞產生巨大影響。
4、隋唐興盛
隋唐時期,詩風極盛。唐前期以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陳子昂為最。李白、杜甫為盛唐詩歌最好的作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等作品,杜甫的《兵車行》等作品為盛唐的天空增加了許多雲彩。
中唐詩歌有大歷十大才子等人創作,白居易為中國詩歌的又一高峰,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唐朝晚期,杜牧、李商隱的詩歌成就很大,詩歌創作多憂國傷時。
唐朝中期,詞定型。唐中晚期產生了不少詞作,大量寫詞的有溫庭筠。
5、宋元繁榮
五代好詩較少,北宋詩歌以蘇軾為最好,黃庭堅及其「江西詩派」影響很大。南宋前半期,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詩作極多,成就很大。
五代十國時期,詞興起,馮延已、李煜為極好的詞作家。北宋詞成就極大,代表人物歐陽修、蘇軾、柳永、晏幾道、李清照等。
6、明代的「復古」與革新
明代初期,詩歌復興,代表作家劉基、高啟。明朝中期,台閣體、前七子、後七子相繼興起,作品多為歌功頌德、復古、學習古人等。明後期詩歌成就不高。
7、清代的虛假「中興」
清朝詩歌作品、作者數量巨大,濫作之多,觸目驚心,代表人物,乾隆帝。後期有龔自珍等人,詩作不佳。
8、近現代的虛大與危機
近代詩歌初,沿習古制,但產生了黃遵憲等怪胎。詞作有王國維等,然作品不佳。
新文化運動之後,新詩興起,即現代詩。民國現代詩除新月派外,多是自由詩,格調不高、不押韻、內容貧乏、矯揉造作。
新中國建立以後,詩歌創作一度陷於停滯。1978年後,十年內朦朧詩大為盛行,代表人物北島等。20世紀開始以後,網路詩歌興起,雖然水平錯落,但是佳作頻多。
(7)詩的歷史擴展閱讀:
現代(當代)詩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詩歌、新月派、現代派、湖畔派、九葉派、朦朧詩、第三代、中間代、70後,80後等。
1、新國風
新國風即國風精神在新時代的體現。新國風的基本定義是:秉承「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的傳統精神,站在民眾的立場,用凝練的語言、流轉的韻律、表達抒發自己對於當代生活的切實感悟,並力求達到曉暢明白卻又內蘊深厚的藝術效果。
2、「五四」派
現代詩歌是「五四」運動以來的詩歌,其主體是用白話寫作,以打破舊詩詞格律為主要標志的新詩。代表初期新詩最高成就的是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他的《女神》中大部分作品寫於1920年前後,傳達著五四狂飆突進的時代精神,開一代詩風。
3、新月派
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報副刊·詩鐫》為陣地,主要成員有聞一多、徐志摩、朱湘、饒孟侃、孫大雨、劉夢葦等。
他們不滿於「五四」以後「自由詩人」忽視詩藝的作風,提倡新格律詩,主張「理性節制情感」,反對濫情主義和詩的散文化傾向,從理論到實踐上對新詩的格律化進行了認真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