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考試歷史

考試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3:43:06

A. 歷史考試反思100字

分析考試失利的原因,同時談談對歷史這一學科的理解。

經過本次考試後,我深切的認識到自己的歷史知識尚有不足,歷史這一學科,不完全靠的是死記硬背,更多的是對其源遠流長的嚮往。讀史使人明智,中國歷史博大精深,從原始社會到近代的改革開放,每一課,每一節,都在述說著這個文明的源遠流長,我要學習的還有很多。

(1)考試歷史擴展閱讀

反思的寫作技巧:

反思根據具體情況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一個事件,先敘述事情經過,然後反思分析;另一種是多個事件,可以採取邊敘述做事經過,邊反思分析。無論那一種方式,最後都要總結,提出具體的打算及方法去克服不足及失誤。

敘述事情經過的時候,不能拖泥帶水,要有所側重,重點敘述為反思提供前提材料的內容,要詳略得當,不像記敘文中敘述那麼詳細具體,一般都是概括性的敘述,因為文章的側重點在反思。反思的時候,要有的放矢,認識深刻。總結提出的辦法要具體可行。

B. 歷史考試怎麼考啊!

開卷的話,把一些重要的歷史事件的時間,人物,名稱什麼的都寫到書的開頭的空白頁上,在目錄上標出一些重點,書裡面的什麼意義了,影響了都要用筆標出來方便查找。把書大概看一下,熟悉一下。尤其是一些重點,要知道個大概,並且知道在什麼位置。考試的時候,有些題目如果快速的找不到的話就換下一題,但是要對這一題有印象,有可能在找其他題的答案的時候會看到這道題的答案的。開卷考試其他的不怕,就怕時間不夠用,所以,怎麼方便查找怎麼做。

C. 科舉考試的發展歷史

1、西周時期,大夫以上的爵位和官職是世襲的,大夫以下的低級職務才是挑選士來擔任的。西周的士是貴族的最低層,是軍隊的骨幹,是武士的通稱。選士的基本方法是鄉里來薦舉,就是所謂的鄉舉里選。被鄉里薦舉出來的人叫秀士。秀士由諸侯貢獻於天子,入大學學習。學成以後,天子考試其射藝,然後授予官爵。

2、戰國時期的士,主要指有一定知識技能的人,與西周的武士有所區別。士的來源有推薦、自薦等不同的途徑。能否大膽使用有才乾的士人擔任重要職務,是各國興衰成敗的關鍵因素。

3、漢代對士人採取培養和使用的政策。京師開辦太學,由郡國選送博士弟子入太學學習,由太常選拔。然後據考試優劣授予郎中、文學掌故等官職。選士的另一條途徑是察舉,即由公卿、列侯、郡國守相等經過考察後向朝廷推薦。察舉的科目,常見的有賢良方正、秀才、孝廉、明經等。漢代的察舉,實權掌握在公、卿、守、相手裡,所舉的科目,又以道德品行為重,考試雖間有使用,但不受重視。此種方法易產生流弊。第三條途徑是徵辟。某些有名望的士人,皇帝不經薦舉,直接徵聘,多授予博士或待詔的稱號,侍從左右,備顧問。

4、魏晉以後,察舉制度發展為九品中正制,即將察舉的對象分為九等,政府按等錄用,叫做「九品官人法」。中正,是推選朝官中有聲望的人,擔任州、郡的中正,負責對士人品級的評定。九品中正制初實行時,繼續貫徹曹操「唯才是舉」的原則,評定人物主要看才能,在當時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5、隋朝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和辟舉制,大小官吏都由中央政府任命,選士既不須州郡的薦舉,也不經中正的評定,而是由朝廷用公開考試的方法甄別選用。這便是科舉制的真正開始。

6、唐代繼承並大大發展了隋代創置的科舉制度。考試科目分為常科與制科兩類。常科每年舉行,制科是皇帝臨時詔令設置的科目。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應試者以明經和進士二科最多,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當時人所重視。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是生徒,一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並送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的通稱舉人。考試合格的,州縣長官要設酒招待,叫「鹿鳴宴」。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也叫禮部試,因禮部試在春季舉行,所以又叫「春闈(wéi)」,闈是考場的意思。參加進士科考試,被稱為「舉進士」,凡參加進士科考試的人,習慣就稱為進士。舉人、進士、秀才在唐代幾乎是同一個含義,與明清時的意義不同。常科考試及第以前的士人,身份是平民,稱「白身」、「白衣」、「布衣」等。科舉考試合格叫「及第」、「擢第」、「等第」、「登科」。進士第一名稱「狀元」或「狀頭」。科舉及第以後,就叫有了出身,也就是初步具備了做官的資格。新進士要在曲江亭子聚會游宴,叫做「曲江會」,又叫「探花宴」。游宴後,要在慈恩塔下題名,稱作「題名會」。孟郊有詩雲:「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常科及第後,還須再經吏部考試,叫做「釋褐(hè)試」,又叫「關試」,考試合格,才能授官。凡通過吏部考試的,均發給授官憑信,稱為「告身」。

從武則天開始,又有武舉之設,由兵部考試。

宋代對科舉制度作了不少重要的改革。宋太祖正式建立了殿試制度,即在吏部考試後,皇帝在殿廷之上主持最高一級的考試,決定錄取的名單和名次。所有及第的人於是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瓊林苑,故稱瓊林宴。殿試第一名稱榜首,第二、三名稱榜眼,一、二、三名都可稱狀元。南宋以後,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宋哲宗時,將進士分為經義、詩賦兩科,分別舉行考試,經義進士以經義定取捨,詩賦進士以詩賦定去留。宋代的常科考試分為州府試、禮部試、殿試三級。州府試稱解試,禮部試稱省試,殿試帶有復雜的性質。宋代在正科之外,還設立恩科。連續考十五場不中的,皇帝用「特恩」的辦法,賜予本科出身。

7、遼代的科舉制,專為漢人而設。考試分鄉試、府試、省試、殿試幾種。

8、元代科舉考試,蒙古、色目人與漢人、南人分開,重經義而輕詩賦。

9、明清是科舉制度極盛的時期,也是走向衰亡的時期。明清科舉制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學校和科舉更緊密地結合,科舉必由學校,進學校成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清學校有兩種:國學和府、州、縣學。國學是中央一級的學校,府、州、縣學是地方學校。國學初名國子學,後改稱國子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貢生是由府、州、縣學的生員中選貢的,意思是把人才貢獻給皇帝。清代的貢生有六種:歲貢、恩貢、優貢、拔貢、副貢、例貢。前五種算是正途出身,總稱五貢。府、州、縣、衛設立的學校,一般稱為郡縣學,也稱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別稱庠生、秀才、博士弟子員,俗稱秀才。這是功名的起點。明清正式的科舉考試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舉行。鄉試又稱大比,因考試期間定在秋季,故又稱「秋闈」。鄉試考中的稱舉人,第一名稱解元。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會試在鄉試後一年舉行,考中的稱貢生,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殿試在會試後同年舉行,應試者為貢生,由皇帝親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錄取分為三甲:一甲取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合稱三鼎甲,狀元為鼎甲之首,別稱鼎元;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都稱傳臚。進士榜都用黃紙書寫,所以叫做黃甲,一般也稱為金榜,中進士稱為金榜題名。明清的鄉試和會試,專取四書五經命題,要求代聖人立言,結構要有一定的程式,字數有一定的限制,句法要求排偶,這種文體稱為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股文形式死板,嚴重束縛了人們思想。進士、監生、舉人,可以按不同情況授予一定的官職。秀才不能授官,但是可以被聘為長官的幕僚。

D. 歷史考試總結與反思

轉眼間,已經1個學期了。回首這學期,心中就產生了許多感觸。這學期中經歷的每一天,都已在我心中留下了永久的印記,因為這些印記見證我這樣一個新生的成長。現在我覺得自己似乎明白了許多事情,但是仔細琢磨後又不盡然。或許在以後也會嘲笑現在的渺小,但我們不得不笑著回首我們所走過的路. 這次考試,我總結了以下的點滴:
在學習上,我深知學習的重要性。我認為面對知識就是力量,離開了知識將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人。中學時代是學習現代科學知識的黃金時代,我應該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用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知識是無價的。
合理安排時間,調整好作息時間,分配好學習、工作、娛樂的時間。時間是搞好學習的前提與基礎,效率和方法更為重要。其次,要保質保量的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認真對待考試,考前認真復習。
積極閱讀課外書籍,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抓住點滴時間學習。經常提出問題,與同學討論,向老師請教;搞好師生關系,師生相處得融洽和睦;在這次期中考試中,盡管感覺良好,但還是不理想的地方,仍需繼續努力,抓緊自己的學習。知識無止境,探索無止境,人的發展亦無止境,我還有很多的知識需要學習。
我要確定未來的發展目標,我也要對未來充滿信心。當然,這需要老師們的精心培養和同學們的真誠幫助
我要努力。

這是我以前抄過的、已改過、任有不妥請自行改正

E. 歷史考試怎麼辦

我自己曾學歷史專業的,有一套方法,不知適合你否。歷史嘛,多背是應該的,內但要有技巧,平時要將知識容點歸納起來,列成樹狀圖,先背好主幹知識,熟透了才背分支,一定要每天背,一有時間就要看書,看多了就自然有感情。晚睡之前回憶起當天所背過的內容,回憶不起的第二天就馬上看書。不過一定不要死記硬背,否則你就一定會討厭歷史的。

F. 歷史考研都考什麼

歷史學屬於統考專業 教育部統一命題(考古專業 學校單獨命題)
所考科目有 英語 政治(各100分) 歷史學基礎(300分)

歷史學基礎包含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當代史 世界古代史 世界近現代史 世界當代史 還有史學史 歷史地理學等學科內容
教育部目前沒有指定教材

通用的考研教材是各輔導班更具自己經驗列出來的
有兩個版本
一個是11本

1 《世界史古代史》(上卷) 高等教育 吳於廑
2 《世界史古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 吳於廑
3 《世界史近代史》(上卷) 高等教育 吳於廑
4 《世界史近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 吳於廑
5 《世界史現代史》(上卷) 高等教育 吳於廑
6 《世界史現代史》(下卷) 高等教育 吳於廑
7 《中國古代史》(上冊) 福建人民 朱紹侯
8 《中國古代史》(下冊) 福建人民 朱紹侯
9 《中國近代史》(第四版) 中華書局 李侃
10《中國現代史》(上冊) 高等教育 王檜林
11《中國現代史》(下冊) 高等教育 王檜林
一個是是北師大的版本( 淘寶書店或者三人行 博仁等考研輔導機構都有賣)

晁福林主編:中國古代史(上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寧 欣主編:中國古代史(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

相比較而言 北師大好一點 編的比較新 適合跨專業備考
輔導書:
《 歷史學考研輔導 》仝晰綱主編 可以去網上搜搜 名詞解釋有仝晰綱的也有
考研論壇 歷史學版主 長孫博的《歷史學名詞解釋》
都可以去當當 卓越之類的書城去看看
齊魯出版社 仝晰綱主編的的 《歷年歷史學考研真題集》 題目是做不完的 沒事要做研究真題 看老師的出題思路 總結以後 這樣再去看書 效果會好一些!!
如果是選擇用北師大的教材 北師大出版社自己出了一套輔導書 包括《歷史學基礎》 模擬題 模擬真題 三本 可以去買 北師大教材必備輔導書

買教材的話的話 一 淘寶 有買全套的 二 博仁 三人行 勤思統考專業輔導機構 他們也代購書籍 都是75折 還蠻便宜 當當就不要去了 版本湊不齊 也貴
歷史學因為是統考 所以學校可以晚點去確定

總的來說 歷史學考研並不是特別難
但歷史學就業不怎麼樣 特別是對本科出身不好 不是師范類的學生而言 畢業後想去做老師或者歷史學相關專業 比較困難

建議去 考研論壇 歷史學板塊 多去逛逛!!!
歷史研究生飄過·····

G. 試述科舉考試的歷史變化及其功過

科舉考試的歷史變化: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清朝末年,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功:讓那些有頭腦有學問的普通老百姓有做官參政的機會。過:有太多人熱衷於功名利祿而造成了極端虛偽的惡劣的社會習俗,殘害了他們的身心,比如范進、周進,為考取功名而犧牲了自己的一生。

(7)考試歷史擴展閱讀:

從總體上來說,史學界對於唐代的科舉制度基本上持肯定的態度,認為它為唐統治者招攬了人才,為社會下層民眾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動搖了門閥制度,擴大了統治基礎,推動了文化的發展。

與封建社會其他所有選舉制度相比 , 科舉制度有其進步性和合理性。它造成了社會流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封建政治;科舉的一整套嚴密的考試程式和制度,更被譽為是中華民族的傑出創造。

科舉制使應考之人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這對於調動人的積極因素,廣泛搜羅人才,有著無可辯駁的優點。以考試取士,權在國家,考取者無私恩,黜落者無怨恨,亦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政治的清明。

H. 考試的歷史

考試是一種嚴格的知識水平鑒定方法。通過考試可以檢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其它能力,為了保證結果的公平,考場必須要求有很強的紀律約束,並且專門設有主考、監考等監督考試過程,絕對禁止任何作弊行為,否則將要承擔法律和刑事責任。

考試萌發於南北朝時期,考試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隨著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興起,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隋文帝即位以後,廢除九品中正制。據史載,開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詔舉「賢良」。應為開皇七年(587年),又令京官五品以上,總管、刺史,以「志行修謹」「清平干濟」二科舉人。

隋煬帝大業三年四月,詔令文武官員有職事者,可以「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10科舉人。進士二科,並以「試策」取士。

唐代參加科舉考試的考生,來源有二:

一是「生徒」,即當時在中央官學與地方官學上學的在校生。只要他們在學校內考試合格,便可以直接參加朝廷尚書省主持的考試,也稱為省試。

二是「鄉貢」,即不在學校上學的社會知識青年欲參加科舉考試的,可以向所在州、縣官府報考。

報考辦法是:

每年仲冬(農歷十一月),中央官學和州縣學館把通過校內考試合格的「生徒」名單報送至尚書省。「鄉貢」則由各人帶自己的身分材料、履歷證書向所在州、縣報名。

州、縣逐級對他們進行考試。合格者由地方官長史舉行鄉飲酒之禮餞行,然後送至京城長安參加尚書省的省試。無論「生徒」或「鄉貢」,送至尚書省報到後,均須填寫姓名履歷及具保結(有擔保人),由戶部審查後,送考功員外郎考試,自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起移試於禮部。

禮部命題考試的時間,大約是每年暮春(農歷三月),省試發榜後,合格者再參加吏部復試,吏部發榜後,合格者方可授官。

唐朝廷規定,觸犯過大唐法令的人、工商之子以及州縣衙門小吏不得參加科舉考試。如將上述不合格的士人推舉到尚書省應試的,無論是學校的祭酒還是地方官長史,都要受罰。

(8)考試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背景:

秦朝以前,採用「世卿世祿」制度,後來逐步引入軍功爵制。西周時,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諸侯、卿、士。依照血緣世襲。到了東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當時採用的是察舉制與徵辟制,前者是由各級地方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由州推舉的稱為秀才,由郡推舉的稱為孝廉。

魏文帝時,陳群創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員,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間人才,分為九品錄用。晉、六朝時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舉的改良,主要分別是將察舉,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員負責。

但是,魏晉時代,士族勢力強大,常影響中正官考核人才,後來甚至所憑准則僅限於門第出身。於是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不但堵塞了從民間取材,還讓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科舉制的殿試部分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晉以來,採用九品中正,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京和地方擔任高官。

熱點內容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
師德教師學習永恆 發布:2025-05-12 10:35:37 瀏覽:846
學生調戲老師 發布:2025-05-12 06:02:30 瀏覽:14
抗癌生物 發布:2025-05-12 05:09:05 瀏覽:656
巨鵬生物 發布:2025-05-12 03:15:27 瀏覽:869
絲足老師 發布:2025-05-12 01:30:24 瀏覽:608
當教師好還是公務員好 發布:2025-05-12 00:53:30 瀏覽:853
考研英語真題下載 發布:2025-05-12 00:24:07 瀏覽: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