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玉歷史

玉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3:54:09

① 中國玉雕的發展史是怎樣的

中華民族早在遠古時代便開創了製作和使用玉器的歷史。國人製作玉器歷史悠久、工藝精良,對中國古代的政治、禮儀、商貿、圖騰、宗教、信仰乃至生活習俗、審美情趣等方面產生了極為深刻的影響,具有東方特色、舉世無雙的中國玉器代表著中國燦爛輝煌的玉石文明。

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人們就開始使用玉器。在良渚文明遺址,就出土過數以萬計件玉器製品。在遺址上挖掘出土的玉器有璧、琮、鉞、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鐲、玉管、玉珠、玉墜、柱形玉器、錐形玉器、玉帶及環等,可見當時玉器的使用已經進入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位於北方的紅山文明遺址,出土過豬、龜、鳥、蟬、魚等動物形象的玉器近百件之多,其中最知名的一件紅山玉龍,雕琢精細,造型古樸雄渾,極富動感,代表了那個時代玉雕工藝的最高水平。

到了商周時期,玉制的生產工具明顯減少,其用做裝飾的玉器種類增加,更多的玉器上雕刻了龍紋、風紋、雲紋、弦紋等各種紋樣,這一時期的玉器造型與紋飾豐富優美,標新立異,多彩紛呈。

春秋戰國時期的玉器工藝技術更加完善。同樣是造型簡單的玉玦、玉環,與商周時期相比較,可以明顯感覺到其製作更加精美、精緻,對於型的把握愈加熟練了。工藝的提高還使得紋樣的種類進一步增加,出現了繩紋環,谷文環和雷紋環。

兩漢魏晉時期由於社會動盪,玉器的生產製作受到了限制。這個時期的玉器逐漸以裝飾玉、實用鑒賞玉為主,玉器也開始走向民間,其雕刻風格特點是簡單,用途簡化,裝飾簡。

唐宋時期是封建社會文化最繁榮的一個時期,也是玉器發展史中的又一個輝煌時期。唐代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的再度鑿通和繁榮,不僅確保隋唐五代玉料的輸入而且使玉器的風格染上了異域文化的情調。自唐朝開始,玉料大多使用和田玉。這個時期的玉器更具圖案的完整性,雕刻紋路非常細膩鮮明。唐朝開始,有玉器上開始使用花卉圖案,雕刻的花卉非常完整,花蕾、花葉、花莖一應俱全。

在元代,官方在大都(今北京)、杭州等地設有官辦的玉器作坊,專門向皇室提供宮廷用玉,從事玉雕的匠人有數千人。有了這樣的基礎,元代開創了大型玉器的製作。元代玉器在加工工藝上最具代表性的是多層鏤空。除了在平面上雕出雙圖案外,還可以在玉料上多層雕琢,起花多達五六層,每層都層次分明,具有強烈的透視效果。

明清時期是中國玉器的鼎盛時期,其玉質之美,琢工之精,器形之豐,作品之多,使用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明清皇室都愛玉成風,產自緬甸的翡翠得到了皇室的親睞,由此漸漸走向民間。此時,南北派玉雕的風格也逐漸形成,南派玉雕以蘇州、揚州為中心,北派玉雕以北京為中心,南派玉雕造型優美、工藝精湛,北派玉雕古樸莊重。

改@革@開@放以來,玉雕業發展欣欣向榮。隨著工藝的發展和進步,電動雕刻工具的普及,翡翠雕刻的工藝及技法都有了巨大的提升,玉雕作品越來越精美,玉雕師的想像力不再受到限制。同時,一批醉心於玉雕的藝術家,在傳承傳統玉雕技法的基礎上不斷摸索創新,發展了全新的雕刻技法,使得玉雕成了可以用心品味的藝術~

② 中國的龍的玉佩歷史和傳說

龍千變萬化,種類繁多。有鱗的叫蛟龍,有角的叫螭龍,無角的叫虯(均見《離騷》洪補引《廣雅》)。有翅膀的叫應龍(《天問》王注)。蛟龍,螭龍,虯,應龍,都不是龍的正統。龍的正統叫做蒼龍!在中國商周戰國青銅器上可以看到這些不同種類的龍。

是一種早期的龍,以爬蟲類——蛇作模特兒想像出來的,常在水中。「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是龍的幼年期,曾出現在西周末期的青銅器裝飾上,但不多。
蟠螭
是龍屬的蛇狀神怪之物,是一種沒有角的早期龍,《廣雅》集里就有「無角曰螭龍」的記述。對蟠螭也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黃色的無角龍,另一種是指雌性的龍,在《漢書·司馬相如傳》中就有「赤螭,雌龍也」的注釋,故在出土的戰國玉佩上有龍螭合體的形狀作裝飾,意為雌雄交尾。春秋至秦漢之際,青銅器、玉雕、銅鏡或建築上,常用蟠螭的形狀作裝飾,其形式有單螭、雙螭、三螭、五螭乃至群螭多種。

一般把沒有生出角的小龍稱為虯龍,是成長中的龍。另一種則說幼龍生出角後才稱虯,故古文獻中注釋:「有角曰虯,無角曰龍。」兩種說法雖有出入。但都把成長中的龍稱為虯。

一般泛指能發洪水的有鱗的龍。相傳蛟龍得水即能興雲作霧,騰踔太空。在古文中常用來比喻有才能的人獲得施展的機會。關於蛟的來歷和形狀,古典文獻中說法不一,有的說「龍無角曰蛟」,有的說「有鱗曰蛟龍」。而《墨客揮犀》卷三則說得更為具體:蛟之狀如蛇,其首如虎,長者至數丈,多居於溪潭石穴下,聲如牛鳴。倘蛟看見岸邊或溪谷之行人,即以口中之腥涎繞之,使人墜水,即於腋下吮其血,直至血盡方止。岸人和舟人常遭其患。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有周處入水三天三夜斬蛟而回的故事。蛟可能是鱷魚。
角龍
指有角的龍。據《述異記》記述:「蛟千年化為龍,龍五百年為角龍」,角龍便是龍中之老者了。
應龍
有翼的龍稱為應龍。據《述異記》中記述:「龍五百年為角龍,千年為應龍」,應龍稱得上是龍中之精了,故長出了翼。應龍的特徵是生雙翅,鱗身脊棘,頭大而長,吻尖,鼻、目、耳皆小,眼眶大,眉弓高,牙齒利,前額突起,頸細腹大,尾尖長,四肢強壯,宛如一隻生翅的揚子鱷。在戰國的玉雕,漢代的石刻、帛畫和漆器上,常出現應龍的形象。
蟠龍
指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龍的形狀作盤曲環繞。在中國古代建築中,一般把盤繞在柱上的龍和裝飾庄樑上、天花板上的龍均習慣地稱為蟠龍。在《太平御覽》中,對蟠龍又有另一番解釋:「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有毒,傷人即死。」把蟠龍和蛟、蛇之類混在一起了。
青龍
為「四靈」或「四神」之一,又稱為蒼龍。中國古代的天文學家將天上的若干星星分為二十八個星區,即二十八宿,用以觀察月亮的運行和劃分季節,並把二十八宿分為四組,每組七宿,分別以東、南、西、北四個方位,青、紅、白、黑四種顏色以及龍、鳥、虎、玄武(龜蛇相交)四種動物相配,稱為「四象」或「四宮」。龍表示東方,青色,囚此稱為「東宮青龍」。到了秦漢,這「四象」又變為「四靈」或「四神」(龍、鳳、龜、麟)了,神秘的色彩也愈來愈濃。現存於南陽漢畫館的漢代《東宮蒼龍星座》畫像石,是由一條龍和十八顆星以及刻有玉免和蟾蜍的月亮組成的,這條龍就是整個蒼龍星座的標志。漢代的畫像磚、石和瓦當中,便有大量的「四靈」形象。
魚龍
是一種龍頭魚身的龍,亦是一種「龍魚互變」的形式,這種形式中國古代早已有之。《說苑》中就有「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的記載,《長安謠》說的 「東海大魚化為龍」和民間流傳的鯉魚跳過龍門,均講述了龍魚互變的關系。這種造型早在商代晚期便在玉雕中出現,並在歷代得到發展。

③ 中國玉石歷史與國外玉石歷史有什麼區別

中國玉石歷史與國外玉石歷史的區別有以下幾點

1、從采玉時間上比較

這里有兩個可比點,即采玉時間的早晚和持續時間的長短。大約12000年以前,我國遼南原始居民就開始用蛇紋石打制砍砸器,7000年前的新樂文化出現了磨製較精的彩石石鑿,河姆渡出現了彩石玉玦,距今6000——4000年的新疆羅布淖爾先民已經採用和闐玉磨製無孔石斧。在此後4000年裡,我們祖先的治玉活動從未間斷過。而國外最早使用玉器的是公元前3000——2000年的西伯利亞原始文化,他們用軟玉製造工具和圓盤,但此後便銷聲匿跡,未再重現了。日本古代硬玉大珠出現於繩文時代中期(公元前2900年——公元前2300年),碧玉管出現於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年——公元300年),到了古墳時代(公元300年——440年)治玉工藝便衰落以至消亡。印第安人玉器開始於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900年趨於消失。關於采玉時間的早晚,雖因檢測手段不同,可能出現一定的誤差,但可以肯定中國是用玉最早的國家之一,同時也是用玉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

2、從玉質、玉色上比較

國外各產玉地點所出玉色澤較為單調,如日本、印第安玉器以翡翠為主,其軟玉亦呈深淺綠色,歐洲軟玉呈青、綠色,貝加爾湖附近所出玉石上帶有墨點,孔東原始文化出白色軟玉,而我國和闐玉除了青、碧、墨色之外,還有黃、白等色玉,其中尤以羊脂白玉最優。日本硬玉和碧玉,毛利人碧玉,印第安瑪雅硬玉之質地均缺少溫潤晶瑩之感,而我國和闐玉質地細膩縝密。因此,從玉質、玉色上比較,和闐玉亦是國外玉石所不及的。

3、從琢玉工具上比較

我國琢玉用的旋轉性工具,可能始於原始社會的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後來又逐漸發展為「水凳」。日本、西伯利亞、印第安瑪雅等地又以何種工具琢玉呢?日本學者從現行攻玉法推論,認為日本古代玉器也是用旋轉性工具碾琢的,此外不見其它論證材料。在印度,19世紀玉工操作旋轉性工具的圖示流傳至今,為一老年玉工用右手推拉弓弦以帶動圓砣旋轉,左手執玉琢磨,估計操作不便,效率較低。這幅圖中的琢玉工具比《天工開物》所描繪的水凳晚了3個世紀,在其結構、傳動裝置上也遠比水凳落後。不容否認,中國古代旋轉性琢玉工具在當時是最先進、最完善的。

4、從碾琢技藝上比較

我國古代玉器工藝有7000餘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這方面日本、歐洲、毛利、瑪雅和阿拉伯等地的碾玉技藝都是望塵莫及的。在這里須對痕都斯坦玉——莫卧兒玉的碾琢技藝作一下具體分析。我們承認痕都斯坦琢玉技藝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並對我國晚清及現代玉器工藝產生過較大影響。乾隆對痕玉有過極高的評價,他在詩文中說:「璞韞崑山,鏤傳印度」,「西昆率產玉,良匠出痕都」,並贊其玉器「瑩薄如紙」,或比作「蟬翅」。又贊其琢磨精美:「葉簇見重層,刀斧渾無跡」,「細入毛發理,渾無斧鑿痕」,「精鐫本鬼工」,但費解的是他竟誤認為痕玉是「水磨」而成。從現存的莫卧兒玉器考察,胎薄如紙者有之,但胎厚類瓷者亦不乏其例。蘇州仿「蕃作」中也有薄胎的,其中菊瓣盤薄如蟬翼,呈半透明狀態,說明蘇州玉工有能力把玉器磨得很薄。那麼為什麼我國古代玉器中器胎偏厚者居多?這與玉材難得,價格昂貴有關,若琢磨得過薄,一則費工,二則使玉材耗損過大,三則有損玉質美,給人以不堅實感,易與玻璃混淆,故治玉不提倡薄胎之工。清代晚期玉業接受了痕都斯坦玉器的莨茹科植物圖案與寶石鑲嵌兩個特點,並發展成「仿蕃作」,這說明我國玉工對良玉技藝持揚長棄了其不符合我們民族傳統的薄胎及阿拉伯器形等因素。

5、從玉器功能上比較

我國古代玉器與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著密切聯系,前面已經介紹了它所具有的五方面社會功能。歐洲人認為,。軟玉(Nephrite)掛在腰間有治癒腎病的功效。這自然是一種迷信的認識,但其原始社會的玉器工具尚有一定的實和的價值;日本人對玉和玉器的認識較歐洲人復雜,他們認為玉除了裝飾功能之外,尚有「咒術的、寶器的、祭祀的」功能;阿拉伯玉器大致也僅限於生活用玉和瓶盆之類;印第安瑪雅人玉器與神官司的職司、祭祀有關,此外尚有生活用玉和裝飾玉器。總之,上述各國玉器所具有的社會功能均不及中國古代玉器所產生的廣泛的社會功能。

6、從玉器造型比較

中國古代玉器型制相當豐富。國外古代玉器造型大致如下:日本古代玉器只限於珠、管、

、勾、櫛形以及抽象化的動物,少見器皿;毛利人玉器僅見神像、佩、斧;西伯利亞新石器時代也僅有斧、鑿、盤等工具和器皿,且造型也較簡單;阿拉伯玉器以器皿為主,其器型別致,獨具一格,但類型也較單純;印第安瑪雅玉器型制比上述各地稍多,有工具、珠、管、片、人物浮雕和象生玉等,但與中國古代玉器型制相比,瑪雅玉器也顯得相當單調了。

7、從玉器裝飾圖案上比較

中國古代玉器之裝飾圖案,有幾何形、動物、植物、文字以及繪畫性,綜合性等多種題材。而日本、歐洲、西伯利亞、毛利等地玉器則多呈光素狀或飾簡單的幾何形圖案,裝飾其甚少。其中瑪雅和阿拉伯等地玉器的裝飾圖飾圖案,有其自己的獨特風格,如痕玉之莨苕葉飾和「西蕃蓮」與「鐵線蓮」等花紋。印第安瑪雅玉器紋飾以人物圖案為精,但與中國古代玉器圖案裝飾相比,便顯得黯然失色,尤其是中國古玉上的繪畫性圖案,在世界琢玉史上獨具特色

④ 穆桂英,劉金定,梁紅玉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穆桂英不一定,劉金定應該有原型,有其相關遺址,梁紅玉據說曾經出身青樓,後嫁給抗金名將韓世忠。

⑤ 翡翠行業的發展史!

一個是石雕,一個是玉雕,各有各的優點,還是你自己做決定比較好些吧。
惠安石雕工藝
惠安縣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福建省東南沿海突出部,介於泉州灣與湄洲灣之間。
惠安石雕工藝源於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又融匯汲取閩越文化、海洋文化以及沿」海上絲綢之路」傳入的外來文化的技藝精華,並與建築藝術相生相伴,歷經1000多年的繁衍發展,形成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宋元時期,惠安石雕工藝就十分發達,明末以後,惠安石雕工藝更趨成熟,並成為南派石雕藝術的代表。新中國成立後,南派石雕進入鼎盛時期,十幾萬石雕藝人遍布全國二十多個省市。歷代名師輩出,從南宋以來就有譜系傳承記載,流派眾多,風格獨特。
惠安石雕含碑石加工、環境園林雕塑、建築構件、工藝雕刻、實用器皿五大系列,其工藝包括圓雕、浮雕、線雕,沉雕、影雕五大類上千個品種,主要為實用型藝術品。
惠安石雕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鮮明的時代性,作為南派石雕藝術的代表,影響了中國石雕藝術的半壁江山,並較早傳播到海外,在台灣及東南亞國家倍受推崇,國內雕塑界普遍認同」南有惠安,北有曲陽」之說。
南陽玉雕
南陽玉,又稱獨山玉或南玉,產於南陽市城區北邊的獨山。為全國四大名玉之一。獨山玉質堅韌微密,細膩柔潤,光澤透明,色澤斑駁陸離。有綠、白、黃、紫、紅、白6種色素77個色彩類型,是玉雕的一等原料。
獨山玉雕,歷史悠久,1959年在獨山附近的黃山新石器時代遺址出產的玉鏟,證明早在5000餘年前先民們已認識和使用了獨山玉。獨山腳下玉街寺遺址,為漢代雕刻玉器的地方。清《新修南陽縣志》載:故縣北居民,多治玉為生。舊中國,南陽玉雕已形成一大行業,城內有作坊80多家,多是後設作坊,前面開店,自雕自銷。玉雕品主要有人物、花卉、鳥獸、山水、神像、爐熏、首飾等120多個品種。獨玉雕品晶瑩閃爍、玲瓏剔透,為南陽著名特產。鎮平縣每年舉辦大型國際玉雕節,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客商,南陽玉雕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說南陽的玉雕,就不能不先提及南陽人引以自豪的「鎮市之寶」、我國四大名玉之一的獨山玉,獨山玉因產於河南省南陽市的獨山而得名,亦稱為獨玉。南陽盆地玉石資源豐富,質地優良,開采、雕刻、經營歷史悠久,舉國著稱,被譽為「中國玉雕之鄉」,在中國玉文化發展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一、南陽玉雕歷史:始於六千年前新石器石代
南陽獨山玉的生產歷史悠久。從南陽市黃山、新野鳳凰山、鎮平及社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獨玉鏟、獨玉璜等說明,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勤勞智慧的古人就開始利用和雕琢獨玉了,玉文化開始萌芽並初步繁榮起來。到了漢代,南陽玉已被大量開采並雕琢,盛況可觀,有了加工、雕刻玉器的聚居區,一街兩行,作坊林立,琢玉之聲,不絕於耳。至少在西漢時,南陽玉雕就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現在獨山腳下的沙崗店,還留有漢代「玉街寺」的遺址。唐宋以後,南陽玉雕逐步由原來單純作為貢品供達官貴人觀賞享用,發展成為既有裝飾品,又有生活使用器皿。明清時期南陽玉雕品種已十分豐富。清代以後,南陽玉雕已形成一大行業。獨山玉的開發利用倍受重視,在礦床研究、礦山開采、雕琢加工、市場銷售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久負盛名的南陽玉雕業吸引了大量的業內外人士,從而使獨山玉為更多的人所了解、欣賞和接受。
南陽玉雕花色品種繁多,有赤、橙、黃、綠、青、藍、紫等30多種色彩類型,色澤鮮艷,硬度高,光澤好,質地細膩,透明度高,是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可同翡翠媲美,德人曾稱其為「南陽翡翠」。玉雕產品的品種,可分為人物、花鳥、走獸等4大類,人物造型多取材神話傳說,古代戲曲故事,花鳥有百鳥朝鳳、喜鵲鬧梅、鳳凰牡丹、長尾鳥屏等23種。走獸有獅、象、虎、牛、套馬等到16種;亭熏有玉瓶、玉環、轉爐、亭爐、玉鼎等,共120餘種。雕刻按技法不同分花活、素活兩類,花活如花熏、轉爐、飛禽、走獸、仕女人物等。雕技精湛,刀法復雜,寓意深刻;素活如戒指、手鐲、耳環等。現代藝人除繼承傳統雕刻外,融匯國畫的山水、人物、花鳥等畫風格,經歷代玉雕藝人的潛心研究,逐步形成花活以技取奇,素活以色顯貴的特點。
二、南陽玉雕藝術:從「瀆山大玉海」到「九龍晷」
經過玉雕藝人和科技工作者挖掘、整理傳統技藝,吸取外地經驗,南陽玉雕的工藝不斷改進,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以技巧的靈活及色澤顯貴著稱於世。南陽拓寶玉器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高級工藝美術師吳元全介紹說,由於獨玉色彩豐富,濃淡兼備,一塊石料上面往往各色雜陳。這就要求雕刻者要全盤考慮,既要有精彩的布局構思,又要巧用各種顏色,使得整個作品妙趣天成,讓欣賞者禁不住拍案叫絕。南陽玉雕製作的《卧龍出山》,利用獨玉色彩豐富、鮮素一體的特點,嚴謹布局,巧用俏色,雕刻精細,氣勢雄偉,它重3.8噸,長2.5米,高1.6米,是我國目前最大的巨型玉雕,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用精選的獨山玉製作的五環爐、花薰,吸收了古代青銅器和其它工藝品的特色,創造了多層轉球花薰黃,造型古樸端莊,技藝巧奪天工,在法國舉辦的國際工藝品展覽會上,贏得了廣泛的好評。南陽人在玉雕加工上,選用原料非常豐富,除獨玉外還有來自遼寧岫玉、緬甸翠玉、阿富汗白玉、加拿大碧玉、俄羅斯白玉以及珊瑚、瑪瑙、芙蓉石、水晶石、紫晶石、紅藍寶石等150多個玉種。
的確,歷經千年興盛而不衰的玉雕產業,形成了濃郁的、博大精深的南陽玉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代代相傳、層出不窮、技藝高超的南陽玉雕藝人。南陽的玉雕藝術大師們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同時,不斷引進、吸收、創新藝術設計雕刻手法。正是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得天獨厚的美玉資源相結合,才使得南陽玉雕這一藝術瑰寶得以代代相傳,發揚光大,驚世之作也不斷問世。截至目前,南陽玉雕藝術大師們設計雕刻的「卧龍出山」、「九龍轉動花薰」、「鹿鶴同春」、「萬里長城」、「九龍晷」等40餘件精品先後獲得國家級、省級獎項,多件產品被作為稀世珍寶由故宮博物院、美術館和收藏家收藏。《九龍晷》禮品長199cm、寬110cm、高80cm、重500kg,該禮品設計風格新穎獨特,巧妙構思,匠心獨運,把南陽獨山玉特有的各種色彩巧妙利用,採用浮雕、透雕、鏤空、線刻等多種雕刻手法,使這件產品線條流暢,形神具備,氣勢雄偉。九條盤龍環繞日晷,表明九州華夏兒女緊密團結,和睦相處,同時表達了九九歸一之意。整幅作品寓意民族團結、國家昌盛、祖國統一,表達了河南九千萬人民喜迎澳門回歸之深情。
被譽為「國之瑰寶」、重3500公斤的玉器「瀆山大玉海」,是元代忽必烈犒賞三軍時盛酒的器物,是中國歷史上出現最早最大的巨型玉雕,為中國劃時代的藝術珍品,也是世界寶玉石發展史上罕見的傑作。但問世700多年來,其玉料一直眾說紛紜,未能認定。最近,由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亞洲珠寶聯合會等單位主辦的中華寶玉石文化高層論壇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在論壇上,經過20餘名國內知名玉器考古、收藏專家仔細觀察、研究,並與南陽的獨山玉礦樣品反復對比、鑒定,認定製作於元代、現陳列於北京北海公園團城的「瀆山大玉海」玉料為南陽獨山玉。至此,一樁「千古懸案」一錘定音。
三、南陽玉雕產業 :「玉雕之鄉」名不虛傳
南陽玉雕走遍天下。這是對聞名世界的南陽玉雕的真實寫照。改革開放前,南陽的玉雕就已經初步進入了規模化發展的階段,鎮平縣的玉雕銷售總額在1974年時就達到了1490萬元,成為全省外貿第一個超千萬元的縣。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南陽玉雕業如雨後春筍,蓬蓬勃勃地發展壯大起來。上百人、幾十人甚至一家一戶為單位的大大小小加工企業迅猛發展,短短10年間就增加到1.1萬多家。時下,無論在天南還是海北,在異國還是他鄉,只要有玉的地方,都與南陽有關。南陽玉雕人已遍布全國所有大中城市及許多城鎮,在那裡加工、生產及營銷產品。
鎮平如今已是全國最大的玉雕生產加工集散地,除了南陽玉之外,其原材料來自全國各地和緬甸、阿富汗等12個國家和地區,從業人員20多萬人,加工企業達4000多家,形成了20多個各具特色、規模不等的塊狀加工銷售帶,年產值達10億元。鎮平縣城的玉雕大世界,石佛寺鎮的玉雕灣市場、翠玉瑪瑙精品市場、榆樹庄玉鐲市場、賀庄擺件市場等專業玉雕市場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據了解,全國做玉器生意的人中有三分之一是南陽市鎮平人。提到鎮平縣,就不得不提一個素有「玉雕之鄉」美稱的小鎮,那就是石佛寺鎮。「村村都有機器響,家家一片琢玉聲」是該鎮的真實寫照。1992年建成的亞洲最大的珠寶玉器專業市場,總投資650萬元,佔地32畝,建築面積24000平方米,容納商戶800餘家,每天接待數千客商,年銷售額達2.4億多元。近年來,該鎮已擁有玉雕專業村16個,專業市場4個,從業人員2萬多人,各類玉雕加工企業(戶)4000多家,年產銷各類玉器產品1300多萬件,產值5.6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玉雕加工銷售集散地。
如今,在鎮平縣,玉雕已成為該縣經濟的一大支柱產業。全縣85%的鄉鎮都有玉雕加工業,專業村近百個,石佛寺、晁陂等8個鄉鎮村村可聞雕琢聲。國有、集體、個體、中外合資等各種形式的玉雕加工企業有1.1萬多家,從業人員11.7萬人。在國內,憑著南陽玉雕產品的名聲和質量,10多萬南陽玉雕的經營者,將5000家銷售門店開遍了全國幾乎所有的大中城市,許多旅遊景點都有南陽玉雕出售,使玉雕產品源源不斷地進入國內市場,年銷售產值達10億多元。

⑥ 南陽玉雕的玉雕歷史

南陽玉雕歷史:始於六千年前新石器石代
南陽獨山玉的生產歷史悠久。從南陽市黃山、新野鳳凰山、鎮平及社旗等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土的獨玉鏟、獨玉璜等說明,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這里勤勞智慧的漢族先民就開始利用和雕琢獨玉了,玉文化開始萌芽並初步繁榮起來。楚國人卞和所發現的「和氏璧」經多方考證為南陽玉所創。到了漢代,南陽玉已被大量開采並雕琢,盛況可觀,有了加工、雕刻玉器的聚居區,一街兩行,作坊林立,琢玉之聲,不絕於耳。在西漢時,南陽玉雕就已經達到了相當的規模,獨山腳下的沙崗店,還留有漢代「玉街寺」的遺址。唐宋以後,南陽玉雕逐步由原來單純作為貢品供達官貴人觀賞享用,發展成為既有裝飾品,又有生活使用器皿。明清時期南陽玉雕品種已十分豐富。清代以後,南陽玉雕已形成一大行業。獨山玉的開發利用倍受重視,在礦床研究、礦山開采、雕琢加工、市場銷售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進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久負盛名的南陽玉雕業吸引了大量的業內外人士,從而使獨山玉為更多的人所了解、欣賞和接受。
雕刻按技法不同分花活、素活兩類,花活如花熏、轉爐、飛禽、走獸、仕女人物等。雕技精湛,刀法復雜,寓意深刻;素活如戒指、手鐲、耳環等。現代藝人除繼承傳統雕刻外,融匯國畫的山水、人物、花鳥等畫風格,經歷代玉雕藝人的潛心研究,逐步形成花活以技取奇,素活以色顯貴的特點。

⑦ 玉碗的玉器歷史

在我國玉器史上,向以「金鑲玉」器為重寶。而今天所見的金玉合制器卻少之又少,這件玉碗被認為是其中最為精美絕倫的一件。
金玉均為貴重材料,向來經濟價值極高。加之玉碗出自帝陵,規格較高,工藝不凡,是我們研究明代宮廷生活和玉作工藝的第一手資料,其歷史文化價值更不容忽視。此器由玉碗、金碗蓋、金托盤三部分組成。玉碗微呈青白色,壁薄如紙,圓形,敞口,圈足,內外光素,造型與常碗相同。金蓋直口卷沿,與玉碗扣合無縫,蓋頂飾一盛開蓮花鈕,花芯鑲紅寶石,蓋身鏨刻三排蛟龍紋並鏤雕波濤紋及水草紋。金托盤圓形,撇口,盤中央突起一圓形碗座,並飾以如意雲紋,盤底也鏨以龍紋,邊沿滿飾祥雲紋。
玉碗材質名貴,造型別致,玉作工藝、金屬工藝均可稱巧奪天工。金蓋及托盤紋飾滿密,玉碗光素無紋,兩相配合,金白相間,虛實相生,相得益彰,宮廷氣息濃郁。玉碗形制依稀仿自唐宋瓷托盞,這表明一個上自皇帝,下至坊市的以玩古摹古為樂事的時代的到來。
詞語解釋
-----------------------------------------------------------------------------------------------------------------------------------
玉碗 yù wǎn ㄧㄩˋ ㄨㄢˇ
(1).玉制的碗,亦泛指精美的碗。 唐 李賀 《過華清宮》詩:「玉碗盛殘露,銀燈點舊紗。」 明 何景明 《皇陵》詩:「玉碗留天地,金堂照寂寥。」 清 周亮工 《青酒苦澀》詩:「廿年常共酒人游,玉碗光承玉露柔。」
(2).堪輿家謂福地。 宋 曾慥 《類說·語林·玉碗金杯》:「 李衛公 宅在 安邑 桑道茂 ,謂之玉碗; 牟相 宅在 新昌 北街,謂之金杯。」

⑧ 翡翠玉的歷史有多少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我們的祖先歷來就愛玉,欣賞玉是一種高尚的嗜好。我們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就認識到玉石的堅硬和美麗,玉石不僅可以用來磨製工具、武器,又是美麗的裝飾物件,寄託了人們的藝術情懷和精神追求,而且還作為一種禮器用來祭祀祖先,因此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就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

玉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深刻地反映了中國歷史,更反映了人們以玉比德、陶冶情操的願望。
中國是世界上開采玉石最早的國家,近七千年的用玉歷史成就了以新疆和田玉等為代表的璀璨玉文化,從周代的「三禮玉論」到唐代玉器中的佛教文化,無不表現出玉器與生俱來的細膩與溫潤。到清晚期,晶瑩剔透、翠綠盎然的翡翠後來居上,頃刻間獨領玉石之風騷,成為玉石之王。
乾隆、慈禧都是翡翠「發燒友」
翡翠稱王與當時統治者的喜愛有很大的關系。傳說乾隆就是翡翠最大的「發燒友」,當時皇帝身上的飾物、手玩件、宮廷擺寶閣上的擺設很多都由翡翠雕刻而成,乾隆對翡翠的喜愛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年命令雲南巡撫進俸的物品就是翡翠玉器,尤為鍾愛的就是被後人命名為「乾隆盛世十八寶」的十八件玉器,並成為後來玉器行爭先效仿的玉雕題材。
「還有一個女人對翡翠的影響可謂是巨大的,就是慈禧太後,她對翡翠的喜愛、收藏絕對是頂級的,眾所周知的「翡翠白菜」(現在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當時的價值就是500萬兩白銀。令人叫絕的「翡翠西瓜」共四個,兩個白皮黃籽粉瓤,兩個綠皮白籽黃瓤,價值600萬兩白銀。只可惜這些寶貝很多都流失了。」
唐朝就開始收藏新疆和田玉
新疆和田玉的歷史更加久遠,從唐朝宮廷里就開始收藏、使用和田玉了。尤其唐明皇愛玉如痴,常將玉賞賜給有功之臣和愛妃。北海團城國家珍寶館,進門最大玉件就是新疆和田玉雕件—《大禹治水》,足有十幾噸重。據說:當時皇帝下令限期三個月從新疆昆侖山運到北京,由於路途遙遠,交通工具落後,誤了期限領軍大臣被殺頭了。這塊偌大的和田玉雕了幾十個人物、山水、松柏和橋梁,大禹揮旗指揮民工造渠,場面壯觀,雕刻生動,更讓人驚嘆的是,在那個無電、無工具的年代又是怎麼雕出如此巨大的雕件的。解放後,國家有關部門組織中國頂級的玉雕老藝人(號稱五大巨首)研究這件作品是怎樣雕出來的,專家們都望石興嘆,這至今還是個謎。

翡翠的流行

傳說十三世紀初,雲南的一個鹽商偶然的從緬甸馱了一塊石頭回國,那塊晶瑩透亮的綠石頭一下子征服了愛玉的中國人,這塊石頭就是翡翠,因其色澤艷麗、產出稀少、具有玻璃光澤、質地滋潤、韌性較強、硬度高,在玉石家族中稱「硬玉」,又稱「玉中之王」。

翡翠產地多屬於未開發山區,雖不致鬼魅魑魍、豺狼虎豹,但孟尹深山,往往走上一日不見陽光,茫茫林海,只有求玉人走出的小毛路;霧露河,滾滾濁流,每逢夏日雷雨天氣,水面上處處泡起,縷縷煙生,煙生至三尺高度即聚攏不散,人坐在船中,伸手不見五指,如入五里霧中。除了蠻煙瘴氣,蚊蟒瘧疾以外,環境惡劣,加上工具原始,旱季短少,物資缺乏,玉石的開采,備極艱辛。

直到18世紀,隨著科技的進步,翡翠才真正大量進入中國雲南。雖然翡翠從傳入到應用也只有300~400年的時間,但由於喜愛翡翠的人們賦予其神奇的文化內涵,其短暫而輝煌的歷史足以讓其他玉石羨慕不已,並與其他玉石一並構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玉器文化。明代,我國出現緬甸翡翠;清代,由於王公貴族的喜愛(尤其是受到清朝乾隆皇帝的推崇和慈禧太後的癖愛),被稱為「皇家玉」,由此翡翠身價百倍,成為玉中極品。翡翠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人們眼中,它不僅是一種美麗的石頭,還帶有神秘的信仰和附托。古人與今人都皆愛玉、喜玉、玩玉,「君子無故,玉不離身」。現業已成為世界各地炎黃子孫及韓國等地最流行的玉石,佩玉愛玉已成為一種現代時尚。

⑨ 玉器歷史

中華玉器文明中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不僅開采歷史悠久,而且分布地域極廣,蘊量豐富。據《山海經》記載,中國產玉的地點有兩百餘處。經過數千年的開采利用,有的玉礦已枯竭,但一些著名玉礦至今仍在大量開采,為中國玉雕藝術的向前發展,提供源源不盡的原料。例如《山海經》記述的東北地區醫巫閭山產質仡峋,千百年後,這個地名依舊未變,現在遼寧營口,出產滑石。中國最著名的產玉地是新疆和田。和田玉蘊量最富,色澤最艷,品質最優,價格最昂,是中國古代玉器原料的重要來源,歷代皇室都愛用和田玉碾器,古代的絲綢之路最早就是玉石之路,後又向西延伸而成的。除和田玉外,甘肅的酒泉玉,陝西的藍田玉,河南南陽的獨山玉和密縣玉,遼寧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國玉器的常用原料。
中國人眼裡的玉是與眾不同的,它已經超越了單純分類學的范疇而成為中華民族族群的精神寄託。
早在近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中國人的先祖就發現並開始使用玉石了。一般認為上古時的人們在製作、使用石制工具時發現了玉這種礦物。它比一般石頭更為堅硬,於是人們就用它來加工其他的石製品。它又有與眾不同的色澤和光彩,晶瑩通透,惹人喜愛,於是人們慢慢就用它來做裝飾品,所以說最初是以「美石為玉」。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了一部分「美石」的具有特殊的性質,就把它們從「石」中獨立出來,稱為「玉」。玉的雕琢也有獨特的性質,在金屬精工發明之前,玉是用間接的磨製方法來雕琢的,即使用器物帶動解玉砂來磨玉。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由於玉的數量不是很多而且加工困難,因此就只有族群里少數頭面人物如族長、祭師只有才有資格佩帶並使用這種耗費人工的物品,這又使它漸漸演變成禮器、祭器或圖騰。正是在這種長期緩慢的進化過程中,玉由原來僅僅是一種特別性質的石頭轉化為代表權力、地位、財富、神權的象徵。
良渚文化玉器種類較多,典型器有玉琮、玉璧、玉鉞、三叉形玉器及成串玉項飾等。良渚玉器以體大自居,顯得深沉嚴謹,對稱均衡得到了充分的應用,尤以淺浮雕的裝飾手法見長,特別是線刻技藝達到了後世也幾乎望塵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樣,數量眾多,又使人高深莫測的玉琮和獸面羽人紋的刻畫。
與良渚玉器相比,紅山文化少見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動物形玉器和圓形玉器為特色。典型器有玉龍、玉獸形飾、玉箍形器等。紅山文化琢玉技藝最大的特點是,玉匠能巧妙地運用玉材,把握住物體的造型特點,寥寥數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十分傳神。「神似」是紅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紅山古玉,不以大取勝,而以精巧見長。
從良渚、紅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時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殮屍等幾種用途外,還有辟邪,象徵著權力、財富、貴賤等。中國玉器一開始,就帶有神秘的色彩。
玉器
傳說中的夏代,是中國第一個階級社會。隨著考古資料的不斷積累,傳說逐步變為現實,夏代文化正在不斷揭示出來。夏代玉器的風格,應是良渚文化、龍山文化、紅山文化玉器向殷商玉器的過渡形態,這可從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出土玉器窺其一斑。二里頭出土的七孔玉刀,造型源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多孔石刀,而刻紋又帶有商代玉器雙線勾勒的濫觴,應是夏代玉器。
商代是我國目前所發現的第一個有書寫文字的奴隸制國家。商代文明不僅以莊重的青銅器聞名,也以眾多的玉器著稱商代早期玉器發現不多,琢制也一般較粗糙。商代晚期玉器以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玉器為代表,共出玉器755件,按用途可分為禮器、儀仗、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和雜器六大類。商代玉匠使用和田玉數量較多。商代出現了仿青銅彝(yi夷)器的碧玉簋(gui鬼)、青玉簋等實用器皿。動物、人物玉器大大超過幾何形玉器,玉龍、玉鳳、玉鸚鵡,神態各異,形神畢肖。玉人,或站,或跪,或坐,姿態多樣;是主人,還是奴僕、俘虜,難以辨明。商代已出現了我國最早的俏色玉器--玉鱉。最令人嘆服和最為成功的是,商代已開始有了大量的圓雕作品,此外玉匠還運用雙線並列的陰刻線條(俗稱雙勾線),有意識地將一條陽紋呈現在兩條陰線中間,使陰陽線同時發揮剛勁有力的作用,而把整個圖案變化得曲盡其妙。既消除了完全使用陰線的單調感,又增強了圖案花紋線條的立體感。
西周玉器在繼承殷商玉器雙線勾勒技藝的同時,獨創一面坡粗線或細陰線鏤刻的琢玉技藝,這在鳥形玉刀和獸面紋玉飾上大放異彩。但從總體上看,西周玉器沒有商代玉器活潑多樣,而顯得有點呆板,過於規矩。這與西周嚴格的宗法、禮俗制度也不無關系。
春秋戰國時期,政治上諸侯爭霸,學術上百家爭鳴,文化藝術上百花齊放,玉雕藝術光輝燦爛,它可與當時地中海流域的希臘、羅馬石雕藝術相媲美
東周王室和各路諸侯,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當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們佩掛玉飾,以標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使每一位士大夫,從頭到腳,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飾,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復雜化。所以當時佩玉特別發達。能體現時代精神的是大量龍、鳳、虎形玉佩,造型呈富有動態美的S形,具有濃厚的中國氣派和民族特色。飾紋出現了隱起的谷紋,附以鏤空技法,地子上施以單陰線勾連紋或雙勾陰線葉紋,顯得飽和而又和諧。人首蛇身玉飾、鸚鵡首拱形玉飾,反映了春秋諸侯國琢玉水平和佩玉情形。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多節玉佩,河南輝縣固圍村出土的大玉璜佩,都用若干節玉片組成一完整玉佩,是戰國玉佩中工藝難度最大的。玉帶鉤和玉劍飾(玉具劍),是這時新出現的玉器。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故宮珍藏的勾連紋玉燈,是標準的和田玉,此時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於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郭寶鈞《古玉新詮》)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中國有著7000年的用玉歷史,2500年的玉器研究歷史,這使中國贏得了「玉器之國」的美譽。中國古代玉器歷史之早,延續時間之長,分布之廣,器形之眾,作工之精,影響之深,為其他任何國家所不能及。中國人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全民尊玉,愛玉的民族心理,玉的神化和靈物概念、特殊權力觀點都植根於此,而玉文化本身則作為中國文明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幾千年文明史中有著無法估量的深遠影響。著名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更是說到:「對玉的愛好,可以說是中國的文化特色之一,啟迪著雕刻家、詩人、畫家的無限靈感。」
中國文化學上的玉,內涵較寬。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謂五德,即指玉的五個特性。凡具堅韌的質地,晶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緻密而透明的組織,舒揚致遠的聲音的美石,都被認為是玉。按此標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僅包括真玉(角閃石)還包括蛇紋石、綠松石、孔雀石、瑪瑙、水晶、琥珀、紅綠寶石等彩石玉。因此,在鑒賞古玉時,我們不能只用現代科學知識來甄別優劣,還必須要有歷史眼光。
中國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道出了琢玉的真諦。事實上,巧奪天工的玉器,不是雕刻出來的,而是利用硬度高於玉的金剛砂、石英、柘榴石等「解玉砂」,輔以水來研磨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成品。所以,用行話來說,制玉不叫雕玉,而稱治玉,或是琢玉、碾玉、碾琢玉。琢玉的技巧是高超的,而治玉工具卻是簡陋的。直到近代,中國人一直使用傳統工具,如線鋸、鋼和熟鐵製成的圓盤、圓輪、鑽床、半圓盤和架以木製的車床來製作玉器。在鐵器發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大部分工具甚至只是以木竹器、骨器和砂岩配製而成。如此原始的工具,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人間奇跡。
我們現今看到史前早期的古玉大多是玉工具如玉刀、玉斧、玉針。然後就出現玉禮器(祭器)如良渚文化的玉琮、三叉型器,也有部分象形的玉器如紅山文化的玉龍、玉豬等,應是作為族群的圖騰而製作的。此一時期的玉器並不完全是由現代意義所指的玉石所製作的,它可以是玉,也可以僅僅是漂亮一點的石頭,如與變質大理石礦共生的透閃石原礦。及至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時代,在中國主流文化區域內已再難見到玉工具了,代之而來出現的是大量的玉冥器、玉配飾如商代婦好幕出土的玉龍、玉風、玉鶴。此時已廣泛採用軟玉來製作器物了。
由老三代經秦漢至隋唐,玉器一直是皇公貴族的專有裝飾用品。兩宋時經濟發達,商業繁榮,由於手工業技術進步,玉器加工變得更方便快捷,玩玉賞玉之風大盛。此時出現大量製作精巧、加工細膩、構思奇妙的玉擺飾、玉佩件。
明清時玉器製作及玩賞達到頂峰,品種也更為豐富多彩,小到玉頭簪,玉紐扣,大到整片的玉屏風、玉山、玉船。王公貴族家還常用玉石來製作日用具如玉碗、玉杯、玉壺等等。一般來說玉質以白玉(特別是新疆產的羊脂白玉)為上,黃玉次之,青玉再次,雜玉(如南方玉,河南玉)為下。
清初時翡翠傳入中原,其動人心魄的碧綠馬上贏得了國人的傾心。用翡翠製成的玉飾件大行其道,成為時人競相追逐的時尚。但在傳統的中國人眼裡,翡翠製成的玉飾卻遠遠比不上古玉。直到今天,如果我們拿起一件翡翠,我們只會去評價它的顏色,它的質地,它的製作。可當我們看見一件古玉,欣賞它的造型,它的沁色、它的質料的時候,心中油然而升的卻會是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究其原由,就是因為古玉里孕含著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沉澱以及炎黃子孫的民族精神。

⑩ 玉鐲的玉鐲歷史


新石器時代墓葬中已見有出土,大汶口文化玉鐲呈外方內圓形,春秋時期玉鐲為扁圓形,唐代有鑲金玉鐲,發展至宋代玉鐲呈圓環形,內平外圓,光素無紋,明清玉鐲多見裝飾,如聯珠紋、繩索紋、竹節紋等。

熱點內容
胃有哪些 發布:2025-05-13 21:28:01 瀏覽:31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
師德教師學習永恆 發布:2025-05-12 10:35:37 瀏覽:846
學生調戲老師 發布:2025-05-12 06:02:30 瀏覽:14
抗癌生物 發布:2025-05-12 05:09:05 瀏覽:656
巨鵬生物 發布:2025-05-12 03:15:27 瀏覽:869
絲足老師 發布:2025-05-12 01:30:24 瀏覽:608
當教師好還是公務員好 發布:2025-05-12 00:53:30 瀏覽: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