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進化的生物

進化的生物

發布時間: 2020-11-19 13:59:25

1. 進化發育生物學和進化生物學的區別

1.比較解剖學的例證;特別是同源器官和同功器官、痕跡器官的存在2.胚胎學的例證;不同綱的動物的早期胚胎的發育彼此的都很相似,都有咽鰓裂、尾、頭部較大、身體彎曲,胚胎的發育重現動物的系統進化史。3.古生物學的例證;按照地層出現的早晚發現的動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圓口綱、魚綱、兩棲綱、爬行綱、鳥綱、哺乳綱)由低級到高級發展4.動物地理學例證;地理隔離導致生殖隔離導致新物種的產生,世界不同地區有相似的物種5.生理生化的例證;一切生物都具有新陳代謝、應激性、生長、發育、遺傳變異的基本特徵,身體都是由核酸、蛋白質、脂質、糖類的大分子物質組成6.遺傳學例證;生物之間的染色體組的不同和相似

2. 生物為什麼會進化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和達爾文的生物進化理論都闡述了生物進化的原因。高中生物你可以學到在自然界中生物與環境會共同進化,在自然選擇下,適應環境的性狀可以更好的適應環境並得以鞏固。

3. 求一部有關生物進化的紀錄片

cctv1 人與自然之 與猛獸同行;與恐龍同行,可到b站搜

4. 關於生物進化的電影

《史前生物》
《水深火熱》鯊魚進化 推薦 沒有太情色和暴力的鏡頭
《食人魚》
《哥斯拉》這個有點...

5. 進化生物學專業知識點總結

進化生物學專業知識總結
第一章 緒論
一、廣義進化:是指事物的變化發展,它包含了宇宙的演化即天體的消長,生物的進化,以及人類的出現和社會的發展。
二、生物進化:生物在於其生存環境相互作用過程中,其遺傳系統隨時間而發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改變,並導致相應的表型改變,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改變導致生物總體對其生存環境的相對適應。
第二章 生命及其在地球上的起源
一、生命的本質:作為生命實際是由核酸和蛋白質組成的,具有不斷自我更新的能力,以及多方向發生突變並可復制自身的多分子體系。可見,生命就其本質而言也是物質的,它是物質存在和運動的一種形式。
二、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
1、自我更新:生物體的自我更新是一個具有同化與異化兩種作用的新陳代謝過程。
2、自我復制:生物體內生物大分子的自我復制是生命活動的另一個基本特徵。
3、自我調控:生命是一個復雜的自我調控的開放體系。
4、自我突變:突變常常使一個基因變成它的等位基因,並引起一定的表型變化。
三、熵:所謂熵就是用來表示某個體系混亂程度的物理量。
四、生命起源的過程:
1、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
2、從有機小分子發展成生物大分子。
3、由生物大分子組成多分子體系。
4、由多分子體系發展成原始生命。
第三章 細胞的起源與進化
一、超循環組織模式:所謂超循環組織就是指由自催化或自我復制的單元組織起來的超級循環系統。
二、階梯式過渡模式:在上述超循環的基礎上,逐漸發展出一個綜合的由非細胞到細胞演化的過渡理論。由原始的化學結構過渡到原始的細胞學說需六個步驟。
1、由不同的小分子聚合為雜聚化合物,這些雜聚化合物是進一步形成生物大分子的材料。
2、從無序的雜聚合物到多核苷酸,分子之間的選擇作用有助於渡過復雜性危機。
3、多核苷酸進一步自組合成為一種較為復雜的分子系統,這時的多核苷酸還沒有成為遺傳載體。
4、蛋白質合成被納入多核苷酸自我復制系統中。
5、分割結構的形成,是細胞演化的關鍵一步。
6、最後一步是原核細胞生命(微生物)的形成。
三、真核細胞的起源途徑:
四、真核細胞起源的意義:
1、為生物性分化和有性生殖打下基礎。
2、推動生物向多細胞化方向發展。
第四章 生物發展史
一、化石的概念及其形成的條件和原因
概念:化石就是經過自然界的作用保存於地層中的古生物遺體、遺物和它們生活的遺跡。 條件原因:1、生物死亡種群的大小。2、生物體組成部分的堅硬程度。3、生物屍體被掩埋的速度。4、掩埋的環境。5、石化的程度和速度。
二、生物界系統發展的規律:
縱觀生物界系統發展的歷史,不難看出生物進化的總趨勢是:進步性、階段性和多樣性。
1、生物進化的進步性,表現出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進化趨勢。
2、生物進化的階段性,生物進化是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
3、生物進化的多樣性,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多樣性是不斷增加的,特別是每次重大滅絕之後生物多樣性增加都很迅速。
第五章 生物表型的進化
一、形態結構進化的兩個方向:復雜化和簡化
復雜化和簡化是形態結構進化的兩個主要方向。復雜化是指形態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進化方向。進化的結果使形態結構越來越復雜、精密,功能也越來越完善,完成特定功能的效率越來越高。
簡化是由結構復雜化向簡化的一種演變過程。
二、新功能起源的基本方式
1、功能的強化,功能強化按結構水平,分為兩種,即細胞與組織的功能強化和器官的功能強化。
2、功能的擴大:指結構和功能范圍的擴大,某一器官原來僅有一種或少數幾種功能,在進化過程中,該器官的功能得到擴大,由一種功能發展成具備多種功能。
3、功能的更替:指動物在進化過程中,由於環境的改變,原先次要的功能逐漸轉化為主要的功能,隨著功能更替,器官也發生相應的變化。
三、行為的進化:行為在這里主要指動物行為,行為的進化經歷了趨性、發射、本能、低級學習行為、高級學習行為等發展環節,動物越低等,低級行為成分佔的比例越大;反之,動物越高等,高級行為(學習行為)所佔行為總量的比例越高。
四、利他行為的進化
利他行為也稱利他主義,指的是一個個體的行為對接受者帶來好處的同時,對行為完成者帶來損失。利他行為在給行為表達者帶來眼前不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親緣選擇的好處,即幫助傳遞自身基因的好處,從而提高了自身內在適合度。利他行為給行為接受者所帶來的最直接的好處就是幫助其提高了存活能力和繁殖後代的能力。
第六章 生物的微觀進化
一、微觀進化:微觀進化是無性繁殖系或種群在遺傳組成上的微小差異導致的微小變化。微觀進化是進化的基礎,多種微觀進化匯集的結果即表現為宏觀進化。
二、種群:種群是隨機互交繁殖的個體集合,又稱為孟德爾種群,種群是有性繁殖的基本單位。
三、基因頻率:是指群體中某一等位基因在該位點上可能出現的基因總數中所佔的比例。
四、基因型頻率:是指某種基因型的個體在群體中所佔的比例。
五、遺傳平衡:指在一個大的隨機交配的群體里,基因頻率和基因型頻率在沒有遷移、突變和選擇等條件下,世代相傳,不發生變化的現象。
六、改變基因頻率的因素
1、突變對基因頻率的影響;2、在選擇作用下基因頻率的變化;3、遷移對基因頻率的影響;
4、遺傳漂變對基因頻率的影響
七、自然選擇的類型
1、正態化選擇;2、單向性選擇;3、分裂性選擇;4、平衡性選擇;5、性選擇
八、自然選擇的意義
1、自然選擇是一個創造性過程。
2、自然選擇是一個決定性過程。
九、適應:生物適應是指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機能與其賴以生存的一定環境條件相適合的現象。
十、適應在進化中的作用
1、適應與種內進化有非常密切的聯系,他可以導致物種分化,使之產生一些新類型。
2、適應必然帶來種的繁殖和物種分布范圍的擴大,同時又因為環境變化的隨機性、不定向性,生物必須及時地對變化了的環境快速適應。
十一、微觀進化在生物進化中的意義
1、生物進化意味著基因頻率的改變。微觀進化正是通過基因頻率的變化積累產生的,這種累積的結果即導致種內進化。
2、微觀進化是生命體保持其連續性所必須的。
3、微觀進化使物種的基因庫更加豐富。
第七章 物種與物種的形成
一、物種:物種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體現了生物界統一性中的多樣性,連續性中的不連續性,不穩定性中的相對穩定。
二、物種形成的三個基本環節
1、可遺傳的變異是物種形成的原材料。
2、選擇影響物種形成的方向。
3、隔離是物種形成的重要條件。
三、物種形成的方式(詳見課本157頁)
1、漸進的物種形成。2、驟變式的物種形成。
第八章 生物的宏觀進化
一、特化式進化:特化式進化又稱特異適應,是指由於生物對各種不同生活環境的適應,從而出現的多方向的分化,表現在生物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等方面並沒有質的提高和改變,其進化水平屬於同一等級。
二、表型趨異:是指後裔的平均表型相對其祖先表型的偏離。
三、譜系趨異:是指一個單源群內代表不同進化方向的線系之間,因種形成速率和滅絕速率的差異而造成的譜系不對稱性。
四、滅絕的生物學意義
1、滅絕是生物圈在更大的時空范圍內的自我調整,物種滅絕是生物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生物不能適應劇烈變化的環境而必然付出的代價。
2、滅絕對生物進化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滅絕在無情地將原有的一些適應類型推向滅亡的同時。又為嶄新的適應類型的誕生創造了機遇。
第九章 生物遺傳系統的進化
一、染色體數目的的進化與增減途徑
1、染色體數目的進化:染色體的數目具有種屬特異性,這種種屬特異性是進化的結果。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有的表現為數目的增加,有的表現為數目的減少。前者如普通小麥的起源,後者如果蠅屬中染色體數目的進化。
2、染色體增減的途徑:一種是基本染色體組整倍的增減,形成整倍體;一種是染色體組內個別染色體的增減,使細胞內染色體的數目不成基數的完整倍數,導致非整倍體的產生。
二、染色體結構的改變及改變途徑
染色體結構的改變一方面是由於外界因子作用的結果,另一方面也可由生物體自身的生理生化過程、代謝失調、衰老以及物種間雜交等因素造成。改變途徑主要有缺失、重復、倒位和易位等。
三、新基因的起源
在進化中,一方面基因可獲得新的功能,另一方面又可有新的基因產生。形成新基因的常見途徑是基因重復、另外還有基因延長和外顯子改組。
四、結構域與進化
蛋白質中的域是蛋白質分子內的一些特定的區域,他們往往有相當明顯的邊界。具有特定功能的域稱為功能域,而三維結構上穩定且緻密的域稱為結構域。由於結構域是蛋白質的一種結構單位,有時還是一種功能單位,所以,他們就有可能作為不同蛋白質的模塊,即可在不同的蛋白質中存在並發揮其作用。結構域是研究進化的好素材。
第十章 分子進化和分子系統學
一、分子進化的特點
1、分子進化速率的恆定性。2、分子進化的保守性。
二、分子進化保守性的體現
1、生物大分子在進化過程中結構上的變化速率較慢,氨基酸的平均變化速率為10-9數量級。
2、生物大分子內部功能區結構變化較慢,而且功能越重要的區域變化速率越慢。
3、蛋白質中某些氨基酸或核苷酸的變化速率較慢,越重要的氨基酸變化越慢。
4、結構和化學性質相近的氨基酸之間的替換,比結構和化學性質不同的的氨基酸之間的替換更容易發生。
三、分子進化的中性突變理論
其主要觀點是分子水平上的進化大都不是通過達爾文的自然選擇,而是由選擇中性或近中性突變基因的隨機固定實現的。
中性突變理論的本質是分子突變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是選擇中性的,即對生物本身來講既無利也無害,他的命運幾乎取決於遺傳上的隨機固定,所以在分子進化的過程中,突變壓和隨機固定起著重要作用。只有進一步導致形態和生理上的差異後自然選擇才能發揮作用。
四、分子系統樹的概念
生物大分子的進化速率是相當恆定的,它的變化量應該和該分子所經歷的時間呈正相關,即生物大分子的改變是進化時間的函數,其數學表達式為:Kaa=Kaa/2T.由此式可以看出,不同生物的某一同源大分子之間的差異與所比較的生物從共同祖先分歧後的時間呈正比。由此可以確定不同生物在進化過程中的地位、分歧時間以及親緣關系,建立該分子的系統樹。
第十一章 人類起源與進化
一、人類的雙重屬性
人類是生物界進化發展的結果,是自然界的產物,因而人類不可避免地具有自然屬性,即人的生物學屬性。另一方面,人的社會進化始終伴隨著人類的生物學進化。因此,人類又表現出社會性的一面,人屬於一定的社會或一定的文化系統。人的社會屬性和生物學屬性產生兩種不同的人的概念,即社會人的概念和自然人的概念。
二、從猿到人體質形態和行為特徵的主要變化
人類起源於猿類,經過一系列中間過渡類型演變成現代人。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體質形態和行為特徵等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些變化主要表現在身體結構的改變、前後肢分工、直立行走、使用和製造工具、語言的產生以及智力的產生和發展。
三、人類起源發展的幾個階段
南方古猿階段、能人階段、直立人階段、智人階段

6. 生物如何進化的

科學家告訴我們,這些恐龍生活在距今約1億年前,當時的氣候普遍比現在溫暖,到處生長著茂盛的裸子植物森林,兩極地區的年平均氣溫約為9℃,赤道附近約為28℃。

科學家是怎麼知道這一切的呢?秘密有兩個,一個是從地下挖掘出的古生物化石,另一個是確定這些化石存續時間的地質年代表。

19世紀起,科學家通過考察地質構造、礦物的形成、岩石中的物質成分、沉積岩的層次及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逐漸了解到地球誕生至今,經歷了極為漫長的演化過程。地下岩層是從遠古到今天逐步累積的,就像一本厚重的歷史書,逐頁記錄了地球的演化史。確定這本書前後順序的「頁碼」就是地層中的古生物化石,因為生物的進化是有序的過程,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多細胞的復雜生物一定是從單細胞的低級生物進化而來。

科學家以古生物化石為依據,劃分代表不同地質時期的地層單位和時間單位,並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能夠反映地球相對年齡順序的地質年代表。地球最古老的時代稱為太古代,時間是從地球誕生後到距今24億年前。當時地球表面已經形成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但地殼不穩定,火山活動頻繁,後來出現面積廣大的原始海洋,從中誕生了原始生命,主要是細菌和藍藻之類最低等微生物。

其次是距今24億至5.6億年前的元古代,這時地球上大部分仍然被海洋覆蓋著,晚期出現了大片陸地,海洋中開始出現單細胞生命,並逐漸向無脊椎動物進化。

距今5.6億至2.5億年前是古生代,包括寒武紀、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是生物大進化時代。此時地球發生了強烈的板塊構造運動,陸地面積進一步擴大並出現劇烈的造山運動。這一時期氣候比較溫暖,海水化學成分發生變化。從寒武紀起,眾多海洋無脊椎動物數目爆發性增多,以後又出現了魚類和兩棲類;其中一種魚類用鰭爬行登上陸地,成為陸上脊椎動物的祖先。原始藻類登陸後,以往光禿禿的陸地逐漸變綠。

石炭紀時代的地球環境

7. 生物的進化在科學界都有哪些理論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抄學說影響力很大襲,在達爾文之前,拉馬克提出過生物進化理論認為「1生物是從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2生物是由低等向高等逐漸進化來的;3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
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是在拉馬克的生物進化理論基礎上,加上自己在航海中的所見所聞,分析綜合並提出的.兩者有一些部分是相同的.但是達爾文的進化論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他在研究進化的時候以個體為單位,但現現代的生物進化理論則認為生物進化的單位是"種群",同時由於達爾文在提出自然選擇學說的時候,生物技術還沒有能夠准確的認識「基因」「變異」等的分子基礎,所以達爾文的描述多限於性狀層面.
隨後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有了數學模型、生物化學等學科的發展作為基礎,又有了新的進展.哈德溫伯格在描述種群的時候,設想了一種純理論性的情況,並且對其進行論證,得到了「哈德溫伯格平衡」即哈溫平衡,就是在數學基礎上進行論證的.另外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讓人類對基因,遺傳及變異的本質有了新的認識.認為基因突變是新等位基因(表現在性狀上)出現的根本原因,等等.

8. 生物是如何進化的

通俗地舉個例子:有一群鹿子,它們靠吃樹葉為生,它們不斷繁衍使其物種個體數量越來越多,有的鹿子因某種原因發生變異,脖子比其它鹿子更長,後來鹿子太多而食物(樹葉)有限,脖子長的鹿子在種內斗爭(搶樹葉吃)中占優勢,能吃到更高的樹葉,而脖子相對較短的鹿子沒食物吃在競爭中被淘汰(死亡,基因無法傳遞下去),而長脖子的鹿子在生存斗爭中活下去,其基因(長脖子基因)可以在遺傳中繼續傳遞,其基因(長脖子基因)在其物種種群中得到普及,於是後代(N代以後)就大部分是長脖子鹿子,就從鹿子進化成了長頸鹿。
所以,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為生物提供原材料,自然選擇決定生物的進化方向。

解釋:生物發生基因突變,導致新的基因出現,然後導致性狀出現,這種性狀可能是對生物有利的(但絕大部分基因變異都是對生物不利的),然後這種性狀使它在生物群競爭中占優勢,使該生物能繼續生存並把基因遺傳給後代,使這種生物的優勢基因得到普及,基因頻率發生了穩定的變化,於是就該生物就發生了進化。
註:基因變化分為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基因突變在正常情況下很少發生,但還是會發生,長時間的積累幾萬年後終究會發生優勢基因的變異。紫外線、x射線、激光、伽馬射線、亞硝酸、黃麴黴素、某些病毒和細菌等都會促進基因突變。
通過高中生物教材必修二你可以了解詳細內容。

熱點內容
好未來語文 發布:2025-05-13 23:30:47 瀏覽:798
胃有哪些 發布:2025-05-13 21:28:01 瀏覽:31
教學用琴 發布:2025-05-12 15:51:55 瀏覽:241
嘉美通教育 發布:2025-05-12 12:47:44 瀏覽:677
生物國家集訓隊 發布:2025-05-12 11:14:08 瀏覽:444
師德教師學習永恆 發布:2025-05-12 10:35:37 瀏覽:846
學生調戲老師 發布:2025-05-12 06:02:30 瀏覽:14
抗癌生物 發布:2025-05-12 05:09:05 瀏覽:656
巨鵬生物 發布:2025-05-12 03:15:27 瀏覽:869
絲足老師 發布:2025-05-12 01:30:24 瀏覽: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