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農業
農業生物與自然界生物的不同:
1、農業生物是人工栽培種植或養殖的生物,自專然屬界生物是自然野生的生物;
2、農業生物指的是有經濟效益的生物,自然界生物指的是所有存在的生物;
3、農業生物是經過人工栽培選育繁殖,形成規模生產的生物,自然界生物是在天然狀態下的自然環境中,依靠自身遺傳基因和環境影響繁衍後代的生物。
2. 怎麼理解生物現代農業
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重要性有:①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為解決糧食問題,為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為社會創造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全球轉基因作物的銷售額1995年為7.5×108美元,2002年為4.25×1010美元,8年間增長了約56倍,估計2005的士達6.0×1010美元,2010年將達到2.0×1011美元; ③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也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抗逆轉基因作物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使作物擺脫了土壤和氣候條件的限制,抗蟲、抗除草劑作物的應用則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減少了化學農葯對環境的污染和對人畜的危害,高維生素含量的轉基因作物將為數億貧困人口的健康帶來福音.故答案為: ①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為解決糧食問題,為現代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現代農業技術的發展為社會創造了明顯的經濟效益,全球轉基因作物的銷售額1995年為7.5×108美元,2002年為4.25×1010美元,8年間增長了約56倍,估計2005的士達6.0×1010美元,2010年將達到2.0×1011美元; ③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的發展也為社會帶來了巨大的社會效益,抗逆轉基因作物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使作物擺脫了土壤和氣候條件的限制,抗蟲、抗除草劑作物的應用則極大地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減少了化學農葯對環境的污染和對人畜的危害,高維生素含量的轉基因作物將為數億貧困人口的健康帶來福音
3. 生物農業的領域
生物農業包括轉基因育種、動物疫苗、生物飼料、非化學害蟲控制和生物農葯幾大領域,其中,轉基因育種是發展最快、應用最廣、發展最有潛力的一個領域;非化學方式害蟲控制和生物農葯是保證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4. 生物農業的發展前景
生物農業按照自然的生物學過程管理農業,適當投入能量和資源,維持系統最佳的生產力。生物農業強調通過促進自然過程和生物循環保持土地生產力,用生物學方法防治病蟲害,實現農業環境的生態平衡。這是歐洲的常用提法,同美國有機農業近似。
一、生物農業的發展前景如下:
1、農業生物技術是解決人類食品問題、而同時不使自然環境受破壞和保持生態平衡,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主要的途徑。傳統的生物技術在發酵、堆肥和污水處理等方面的應用已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現代環境生物技術的應用將為更有效,並能降解更復雜的化合物和更多的廢棄物提供了機會,對於農業的持續發展是一種有巨大潛力的新興技術。生物技術將環境治理上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工程植物和微生物清除環境污染物和土壤毒物已被公認取得顯著成效;
2、研究和開發了多種類型的能代替化學殺蟲劑的生物農葯,以此大大減少了化學污染。正在研究利用微生物和植物生產新型可降解塑料,以解決白色污染問題以及利用廢物處理,開發對環境無害的生物能源和食物等。因此,環境生物技術可以用較低的成本解決廢物處理、將農業廢棄物轉化為能源以及土地污染物的清除等問題,它在全球的應用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並將為國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3、現代農業生物技術產業化雖然還處在起步階段,但隨著愈來愈多的生物技術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進入商品化階段,生物技術為未來世界農業發展展現了美好的前景。隨著農業生物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一系列基因農作物新品種正逐步走向市場。可能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組織培養或是通過重組DNA技術將一些有益的新性狀引入植物中得到的。將有更多的優良新品種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推廣,並為消費者接受。為了爭奪未來農業生物技術產品市場,許多國家制訂和採取了一系列有利的政策法規及重大支持措施。
4、世界各國正在競相聚集和培養人才,投入大量資金,以鼓勵和推動生物技術的研究和開發。為了爭奪21世紀的生物技術的制高點,美國的「面向21世紀的生物技術」計劃,日本的官、產、學一體化推進21世紀的生物技術計劃等,中國的「863高技術計劃」,歐洲的「尤里卡計劃」,都把農業生物技術列為優先領域,力圖占據農業生物技術的前沿。農業生物技術將迎來一個快速發展的21世紀。科學家們預言,21世紀是生物工程的世紀。現代農業生物技術是僅次於醫葯生物技術,發展最迅速,效益最顯著的領域,它將成為下個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生物農業的領域:
生物農業包括轉基因育種、動物疫苗、生物飼料、非化學害蟲控制和生物農葯幾大領域,其中,轉基因育種是發展最快、應用最廣、發展最有潛力的一個領域;非化學方式害蟲控制和生物農葯是保證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5. 那些屬於生物農業產業
0生物農業是根據生物學原理建立的農業生產體系,靠各種生物學過程維持土壤肥力,使作物營養得到滿足,並建立起有效的生物防止雜草和病蟲害的體系。(農業生態學)
生物農業包括轉基因育種、動物疫苗、生物飼料、非化學害蟲控制和生物農葯幾大領域,其中,轉基因育種是發展最快、應用最廣、發展最有潛力的一個領域;非化學方式害蟲控制和生物農葯是保證農產品與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6. 生物動態農業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澳大利亞農場主亞歷克斯•波多林斯基摸索出一套按照生物動態原理整治土地的方法,他把這種方法叫做生物動態法。生物動態農業的主要理論是根據作物的天然需要供給營養。這樣可使作物更健壯。整個生物動態農業活動的基本點是調整土壤結構。為了改進土壤質量,波多林斯基用牛糞製造「500溶液」土壤營養劑,以促進土壤中腐殖質的形成。「500溶液」的刺激作用,蠕蟲和微生物的生命活動,根的生長,這一切都是一個統一過程的組成部分。
生物動態農場的土壤比較黑,比較松,人走上去雙腳會徐緩地陷入土壤里。作物的根較長,扎得很深,以便充分吸收土壤里的養分和水。如果土壤里有膠體,土壤就能保持水分。在自然界,土壤水不含可溶性元素,這些元素存在於腐殖質膠體內。存在於膠體中的植物所需元素可隨時供植物吸收。而不會被蒸發掉,也不會被浸析出來。這就像果凍里的糖和水,可以拿在手裡,隨時能吃,而不會從手指縫漏掉。波多林斯基說:「藉助我們的溶液,我們可以把普通堆肥變成腐殖質膠體,它在自然條件下向植物提供營養。」
生物動態農業的主要目的,是生產在沒有化肥或毒物情況下生長出來的食糧。向生物動態方法轉變是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澳大利亞1990年有4100多平方米土地按照生物動態原理栽培作物。生物動態農場的生產價值和普通農場大致一樣,但純利潤多得多,因為它不需買化肥。
7. 生物農業和 植物工廠一個概念么
農業生物技術是指運用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細胞工程、酶工程以及分子育種等生物技術,改良動植物及微生物品種生產性狀、培育動植物及微生物新品種、生產生物農葯、獸葯與疫苗的新技術。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是基於對植物、動物基因學和蛋白質學的認識。很多專家認為只有依靠生物技術,發展中國家才能戰勝飢餓,全球因人口增長而產生的食品短缺才有望得以緩解。通過利用動植物中的特定基因,可以實現用更少的土地種植的作物,同時減少農葯的使用。利用生物技術,可以在惡劣的氣候環境下生產作物。利用生物技術,還可以改善食品的營養和口感等。美國的St.Louis是全球農業生物技術發展最快的地區。該地區被認為是生物產業帶,著名的農業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即在該地區。生物技術用於育種是一種快捷、有效的育種方法。通過引入特定的基因,以改變動植物的品質。例如,科學家在西紅柿中植入抗成熟的基因,可以延長西紅柿的貨架期。在植物中引入對人體無害的抗蟲基因,可以防止病蟲害,減少農葯的使用,在水稻中介入產生維生素A的基因,可以提高稻米的營養價值。生物技術在農業中的另一個可能的應用是生產食用疫苗,利用水果、蔬菜生產抗肝炎、霍亂等傳染病的疫苗。克隆技術用於動物,可以保留高品質動物的高產性能。市場上的農業生物技術產品主要是轉基因的大豆、玉米、油菜、棉花等。轉基因植物以其優異的品質很快被農戶接受。2001年,世界上轉基因植物的種植面積達5300萬公頃,比2000年增加19%。
8. 農業生物與自然界生物有什麼不同
農業生物和自然界的生物是有本質上的,不同農業生物的話,它是通過人工篩選的,那麼自然界的生物它是自然界篩選的。
9. 生物農業中通常所說的套作,輪作,間作是什麼意思
套作是前一茬作物即將收割,在末收割前將後一茬作物下種種植。如小麥快成熟時套種夏玉米、大豆等作物。
輪作是幾種作物輪流種植,如晚稻收割後冬種油菜、蘿卜、小麥等作物。
間作是幾種作物相間種植,如玉米留2一3行種紅薯再留1行種大豆等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