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的歷史
Ⅰ 玫瑰花的發展史
我國在玫瑰花的栽培、利用方面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記載,最先從玫瑰花中提取精油的是蒙古人(中國人)。早在唐朝時,楊貴妃就曾用玫瑰香湯沐浴。清朝慈禧太後也曾用玫瑰花製作的胭脂、玫瑰香皂。在我國古代,玫瑰主要用來點綴園林,美化庭院與居住環境。與此同時也有的把玫瑰花用於泡露、熏茶、入葯、釀酒、腌醬及做糕點餡料等。山東平陰縣是我國栽培玫瑰較早地區之一,已有600多年的栽培歷史,山東平陰的玫瑰花是全國有名的土特產之一。但是,早期栽培的玫瑰均為國產品種。自1960年在平陰召開全國玫瑰花生產現場會議以後,玫瑰的栽培技術得到了很快的發展。1960年以來,我國先後引進的國外品種有;保加利亞的粉紅色玫瑰和白花玫瑰,蘇聯的香水玫瑰以號、二號、三號、四號等。國內外來的玫瑰品種有;Rose damascena Mill; Rose slba L.;Rose centfolia L (百葉玫瑰)等。 八十年代以來,外商看好我國玫瑰油生產。法國、保加利亞均在我國進行了國際香型玫瑰油生產基地建設,均因地域選擇不當而未能成功。1984年法國在甘肅苦水地區連續三年種植保加利亞玫瑰和摩洛哥玫瑰表現良好。其中經多年培育篩選出的保加利亞玫瑰---大馬士革1號,產花量最高可達750Kg/畝。
Ⅱ 玫瑰花在歷史上有哪些記載
《食用本草》記載,玫瑰「主利肺脾,益肝膽, 辟邪惡之氣,食之芳香甘美,令人神爽」。《本草綱目拾遺》記載,玫瑰有「和血行 血、理氣,治風痹、噤口痢、乳癰、腫毒初起、肝胃氣痛」的功效。
Ⅲ 牡丹花的歷史
牡丹是芍葯科、芍葯屬落葉亞灌木。位居十大傳統名花之首,譽為「花王」。「牡丹花品冠群芳,況是其間更有王。四色變而成百色,百般顏色百般香。」牡丹雍容華貴,端莊典雅,國色天香,契合了人們祈盼美好,富貴的心願和對平安、祥和的嚮往,是國人興旺發達、吉祥如意、繁榮昌盛的象徵。其色、姿、香、韻個佳。花開時節、萬紫千紅、千姿百態、花香怡人。花調之後,依然氣宇軒昂,婀娜多姿。寒冬葉落,更現枝幹蒼奇,蒼桑挺拔,鐵骨錚錚。 1、牡丹的栽培史 1.1野生到引種栽培階段 牡丹、芍葯均為芍葯科芍葯屬的植物,二者花形相似,但前者為木本,後者為草本。在秦以前的典籍中,只有芍葯而無牡丹的記載。 人們最早是從葯用價值認識了牡丹。在1972年甘肅武威市柏樹鄉考古發現的東漢早期壙墓醫簡中,有用牡丹治療「血瘀病」的處方,是迄今已有資料中有關牡丹的最早文字記栽。牡丹名字來自明代李明珍《本草綱目》: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莖,故謂『牡』(即分株繁殖),其花紅故謂『丹』。牡丹別名又稱:木芍葯、富貴花、鹿韭、鼠姑、百兩金、唐獅子、據宋朝余仁中本《顧虎頭列女傳》有畫面描繪了庭院中栽植的木芍葯,顧虎頭即顧愷之(約344—405年在世),由此可知牡丹觀賞栽培始期距今約有1600年。 1.2逐步發展時期 隋朝時已出現了不少牡丹品種,如「飛來紅」、「天外紅」、「一拂黃」、「顫風嬌」等,這些栽植於御苑,這是中國牡丹由鄉間進入城市、由民間田園進入皇家宮苑之開端,自此牡丹開始了她的「富貴歷程」。 唐代牡丹栽培技術有了長足的進步,同時,牡丹至少有了5種顏色:殷紅、深紫、桃紅、通白、黃色、還出現了重瓣品種唐代宮廷中還注重牡丹插花,並對擺設環境、剪截工具、容器、幾架都有嚴格要求。在欣賞牡丹插花的同時,還要繪畫、奏曲、飲酒賦詩,唐代牡丹能如此迅速發展,國都長安人們喜歡牡丹如痴如狂, 與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生活情調的熱烈使長安人喜歡一切暖色調的事物。牡丹的國色天香,雍榮華貴,正迎合了大唐盛世人們的心態。同時,帝王文人雅士帶頭喜愛牡丹,更形成了深厚牡丹文化氛圍,不斷掀起觀賞牡丹、詠頌牡丹的熱潮。唐代國都長安牡丹興盛。逐漸波及到其它地方,首先,洛陽牡丹得到發展,長安牡丹也南下杭州,此外東北牡丹江一帶也曾有過牡丹栽培。 1.3興旺發展時期 宋朝牡丹進入了歷史上輝煌的階段,尤對牡丹的珍愛不遜於唐人,北宋時洛陽成為全國牡丹栽培中心,至南宋時天彭(今四川彭州市)牡丹享有盛名。當時人們已熟悉牡丹習性,栽培技術更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栽培規模擴大了,出現了牡丹專類園,並形成了龐大的花會,花市。牡丹的切花保鮮技術也進一步提高。用蠟封花枝切口,再將裝花的竹籠用菜葉填充,覆蓋運輸時盡量不顛簸,花朵能保鮮數天。這個時期有不少牡丹種植高手用自然變異(芽變、枝變)和天然雜交進行新品種選育。嫁接技術這時開始出現,並受到重視。人們用野生牡丹或實生苗為砧木,進行分株繁殖。其中嫁接技術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園藝技術,在歐陽修著文總結牡丹嫁接技術的800年後,英國人羅伯特·福瓊於1845年來華搜集我國珍貴植物資源時,首次把我國南宋時用芍葯根嫁接繁殖牡丹的技術帶回國,這才解決了引種牡丹在英國生長不良的問題,為歐洲牡丹的發展提供了技術基礎。
宋代人們不僅繼承了唐人愛牡丹的傳統,還開始撰文系統地總結牡丹種植經驗。986年僧人仲休撰《越中牡丹花品》為牡丹作譜,現已殘缺不全。0034年歐陽修撰《洛陽牡丹記》是現在看到的世界上最早一部牡丹專譜,他不但系統介紹種花、愛花、賞花的盛況,還相當專業地記述了牡丹的育種方法,花型演化趨勢,特別對播種選育新品種方法進行了詳細的總結。
元朝,牡丹與中華文明一同處於暫時性的低潮。
明代,牡丹在全國范圍內有一個較大發展,栽培中心轉移到亳州,曹州還有國都北京,江南的太湖周圍、西北的蘭州,臨夏等地也繁盛起來。牡丹在私人宅第、農家院落獲得大發展。據《亳州牡丹史》記載,園藝品種增至340餘個,黃、白、粉、紅、紫、黑、藍、綠等花色已基本齊全。由於宮廷用花需求,牡丹催花技術也進一步發展。明末亳州牡丹衰落。
明末清初,曹州(今菏澤)取代亳州成為牡丹栽培中心,至今菏澤仍是全國乃至全球牡丹生產基地,並有「曹州牡丹甲天下」的美譽,曹州城因各地花農廣植牡丹芍葯,以養花為業,正如「曹州園戶種花,如種黍粟,動以頃計。東部二十里,蓋連畦接畛也。」(余鵬舉《曹州牡丹譜》),這也是第一部全面介紹菏澤牡丹的專譜,再後,趙孟儉原著,趙世學新增《桑籬園牡丹譜》記載曹州牡丹240個品種,據清時老花農王文德記憶,曹州歷史上最高栽培面積達33.3hm2,品種300多個。曹州牡丹有較大規模種植,早已形成商品。曹州牡丹集中在城東北一帶,這里牡丹園星羅棋布,且多為明代所建,著名的園子有桑籬園、綺步園、玉田花園等。清代、人們對牡丹喜愛更甚,冬季賞「富貴花」成為宮廷中固定製度,因此「變花催花法」常用不綴,而菏澤花農,為取求利,每年秋冬季將牡丹從青島經水陸遠至廣州,在當地就地催花出售,至今,菏澤人仍每年到廣州、北京、上海、重慶等大中城市作冬季催花,且不斷摸索,改進催花品種和技術,並實現了牡丹「花隨人意開」,周年開花的技術。
1.4全面發展新時期
解放後,尤其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菏澤牡丹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品種達1156個,種植面積達8萬余畝,發展規格化種苗基地200畝,專業種植戶1.58萬戶,從業人員3.5萬人,並以花為媒,廣交朋友,成功舉辦了17屆牡丹花會。尤其近幾年牡丹要求量擴大,供不應求,每年出口達百萬株。在牡丹資源方面,又從日本美國、漢國等引進純黃、純墨、正紅等品種,用於定向授粉作雜交試驗,發生自己的優等品種。
1978年以來,菏澤先後在各大城市舉辦花展。1978年1月在澳門舉辦:中國牡丹花展覽會,觀眾達40萬人次,被稱為「四百年首見」。1992年在法國波爾多國際花卉博覽會上獲銀獎。
在』99昆明世博會上,獲獎牌111枚中的獎牌中81枚,高居獎牌榜首。在2002年參加了廣州陳村舉辦的首屆全國冬季牡丹催花大賽中參展了近百個品種,獲金獎5枚、銀獎26枚、銅獎35枚,在牡丹界引起很大反響,2003年春在北京新東安市場展覽了600餘盆盆栽牡丹,20餘個品種受到北京市民的好評,在各屆花博會上,也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Ⅳ 花兒的歷史淵源
花兒其實是學術界的一種叫法,我們當地人叫做「漫花兒」,更准確地說叫「漫花」,由於當地發音多帶「兒」音,所以「漫花」外人聽起來就是「漫花兒」了。從叫法上就道出了「花兒」的關鍵在於「漫」,與我們常說的「漫談」有異曲同工之妙。到了「花兒會」這天,青年男女就會背上干糧,到附近的山中去「漫花兒」,類似其他地方的趕廟會或踏青。他們以歌會友,或單打獨唱,或一問一答,互相對唱,總之不拘泥於任何形式,非常自由而「散漫」,所以叫做「漫花兒」。
花兒又名少年,是流傳於西北地區的多民族民歌,因歌詞中將青年女子比喻為花兒而得名。花兒產於甘肅臨夏,並流行於甘、青、寧、新等地區,唱詞浩繁,文學藝術價值很高,被人們稱為西北之魂。作為花兒的發祥地和最主要的傳唱地,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和岷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花兒之鄉」稱號,康樂縣和和政縣被命名為中國花兒保護基地和中國花兒傳承基地,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和永靖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民歌考察采錄地。其中甘肅臨夏更是花兒的故鄉,在2009年9月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甘肅花兒,連同我國申報的其他2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一道獲准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Ⅳ 關於花的歷史
您的查詢字詞都已標明如下:花的歷史 (點擊查詢詞,可以跳到它在文中首次出現的位置)
(網路和網頁http://web.jfk.e.hk/stu/cklam/project3/
Ⅵ 玫瑰的來歷與歷史
玫瑰的來歷與歷史
當阿芙羅蒂得知阿多尼斯的死訊,去山林中尋找情人的屍體。利石和荊棘扎傷女神的雙腳。血滴的地方長出了紅玫瑰。阿芙羅蒂在憂傷和絕望心情的籠罩下,飛到宙斯處,乞求他的憐憫。他們達成協議:阿多尼斯每年可以到陽間和阿美羅蒂相聚半年,但剩下的六個月得到天堂渡過。由此每當春天的時候,阿多尼斯就回到阿芙羅蒂身邊享受她愛的擁抱,整個大自然都歡欣雀躍。但到了冬天他就得不情願地回到暝府哈得斯那兒,大自然開始蕭條。
(2)我國關於玫瑰花的歷史記載:關於玫瑰花名字的由來,《說文》中有:「玫,石之美者,瑰,珠圓好者」;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也有「其石則赤玫瑰玉玫玫瑰瑰」的說法。即使後來玫瑰變成了花的名字,中國人也沒有西方那般柔情萬種的解釋。由於玫瑰莖上銳刺蝟集,中國人形象地視之為「豪者」,並以「刺客」稱之。這種對「豪者」的欣賞非常符合玫瑰本性。
拓展資料:
(1)俄國,俄國皇帝尼古拉一世於1825年繼位後,派了一名將軍護送母後瑪麗亞·費奧多羅夫娜回皇家離宮皇村(即今普希金城)。事畢,將軍在附近散步,見一名持槍哨兵肅立路旁,可是在他守衛的地方卻空無一物,將軍甚感詫異.他問遍了所有的官員,但誰也說不清楚,只是說,那是宮廷禮儀的規定.
後來他在聖彼得堡得知,皇家花園這個崗哨設立已經有50年歷史。設崗的根據是一紙命令「距東廂500步處設一崗哨」。由於將軍每次來皇村都要去看一下這個神秘的崗哨,這樣就使廷臣甚至於母後本人也感興趣了。設崗的秘密終於是水落石出。
原來最早命令設崗的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當年女皇經常在花園里散步,一天,她發現一株盛開的玫瑰,美艷動人,就想留給自己的一個孫子,因此她下了一道命令,在花旁設崗看守,以免給被別人摘去,可是翌日,她把此事忘得一干二凈,而崗哨從此就年復一年地保留下來。
女皇死後,玫瑰花叢當然早就枯萎無存,但哨兵卻在原地不斷的輪換著。早在俄羅斯花園中出現玫瑰花之前,世界各地便有許多關於玫瑰的絢爛多彩。美麗動人的傳說。
(2)印度,古印度童話中說,玫瑰在印度享有殊榮,甚至法律中竟明文規定:凡向皇上呈獻玫瑰者,有權向皇上懇請自己想要獲得的一切。當時最高種姓婆羅門就用玫瑰來裝飾自己的廟宇,在祭祀主神的大道上撒上鮮艷的玫瑰花。在皇帝寢宮的飾物中也少不了玫瑰的光彩,因而玫瑰是最受歡迎的貢花。
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中司美和幸福的女神,公認的絕代佳人拉克什米,據說就是由108片大花瓣、1008片小花瓣構成的玫瑰花蕾所生。吠陀教中的太陽神、宇宙的主宰毗濕奴見到了這位迷人的美女,立即以親吻使之蘇醒而成了自己的妻子。
(3)伊朗,古代伊朗有關玫瑰的傳說猶如迷霧般籠罩著整個東方,由於古伊朗詩人對嬌美的玫瑰卷帙浩繁的歌頌,古伊朗成了生長繁衍的樂土。
波斯的一位詩人說,玫瑰是真主給人間的恩賜。有一次所有的植物都來請求真主任命一個新的主宰來替代睡蓮,因為睡蓮一到晚間就忘了自己作為主宰的職責。真主應植物的請求,委派了身帶自衛武器的白玫瑰為植物的女王。
有些白玫瑰花的外層花瓣還帶有粉紅色調,這在波斯的傳說中也由一則美麗的故事。據說夜鶯對新上任的女花王一見鍾情,忘情的緊抱嬌美的女花王,尖刺一下子刺入了他的心臟,殷紅的鮮血從他的胸中湧出,染紅了玫瑰花瓣,因此白玫瑰的外層花瓣至今仍保留著粉紅色調。波斯人對玫瑰花的喜愛和景仰也感染了土耳其人,更確切的說,感染了所有的穆斯林。
(4)埃及,據說公元前41年,美艷的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藉助玫瑰花瓣神奇的力量征服了多疑的羅馬統帥馬庫斯.安東尼。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在羅馬人的習俗中,宴會上將玫瑰花環上的小花瓣撒入酒內,飲下這種酒就表示自己對撒花瓣的人深表敬意。安東尼對克婁巴特拉懷有戒心,擔心她背信棄義,因此讓侍從先嘗遍席上所有的美酒佳餚。
當時,女王命令在玫瑰花環上撒上劇毒汁,安東尼在酣醉中,對女王的愛情山盟海誓,隨即把她花環的花瓣撒入酒杯中,當他舉杯欲飲時,女王一把奪下了他的酒杯,並命令即將被處死的俘虜飲下安東尼的酒,俘虜當場被毒死。克婁巴特拉深情的對安東尼說:「親愛的,你瞧,如果沒有你,我能夠活下去,我是可以輕而易舉地置你於死地的……」安東尼被征服了。
(5)義大利,在希臘,玫瑰在神祗中是愛和美的象徵,而在人間則用來表達人類的歡樂和悲哀。當玫瑰在羅馬生根繁衍後又獲得了新的功能和象徵。共和國時期,玫瑰體現崇高的道德,對功勛的獎勵;到了羅馬衰敗時期,它變成了罪惡的象徵是使豪門顯貴傾家盪產的奢侈品。
當時要在海面上撒滿鮮花。在赫利奧加巴拉皇帝的一次盛宴上,為了使暴君得到最大的滿足,從天花板上撒下玫瑰花瓣,無數花瓣紛紛飄落到赴宴者身上,有不少賓客竟被深埋花中以窒息身亡。甚至產生了一個特殊的行業:玫瑰花環編制者;還開設了獨一無二的玫瑰交易所,有專職從事玫瑰交易的經紀人。
羅馬人對待玫瑰的態度影響了西歐早期的基督徒們。幾百年後,神父們忘了羅馬帝國衰敗時玫瑰所起的作用,宣布玫瑰為天國之花。一篇有關耶穌受難的傳說中記述了苔蘚玫瑰的故事。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鮮血染紅了十字架。
小天使們把血搜集到金樽中,有幾滴鮮血滴到苔蘚上。苔蘚立即吸收了這些血滴,以免救世主的血被褻瀆。艷麗的苔蘚玫瑰今從此而來到人間,使人們永遠銘記救世主為人間罪孽而流盡了自己的鮮血。
Ⅶ 歷史上名人愛什麼花
陶淵明愛菊,周敦頤愛蓮,林逋愛梅
梅蘭竹菊 此乃花之四君子
一般均借「四君子」來表現正直、虛心、純潔而有氣節的思想感情品質歷來受到文人詩客推崇
梅,傲而不俗。
蘭,幽而不病
竹,輕而不佻。
菊,麗而不嬌。
周敦頤愛蓮花 《愛蓮說》就看出來了
陶淵明 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江采萍,唐玄宗在楊貴妃之前的愛妃 賜名 梅妃 ,愛梅花 滿院子種起
楊貴妃,愛牡丹,把梅妃種的梅花拔了,改種牡丹
鄭板橋 ,竹子
秦淮八艷中有個馬湘蘭 ,自然愛蘭花,氣質悠遠
林靖和愛梅花,梅妻鶴子嘛
恩,能想到的暫時就這些,希望能對你胃口
Ⅷ 牡丹花的歷史
1、牡丹原產於中國的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諸省山間或丘嶺中,人們發現了它的葯用價值和觀賞價值,而變野生為家養。
2、牡丹作為觀賞植物栽培,則始於南北朝。
3、隋代,牡丹的栽培數量和范圍開始逐漸擴大,當時的皇家園林和達官顯貴的花園中已開始引種栽培牡丹,並初步形成集中觀賞的場面。
4、唐朝時,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都長安的牡丹在引種洛陽牡丹的基礎上,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當時已出現了種植牡丹的花師。
5、作為唐代東京的洛陽,從初唐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牡丹種植業都在不斷的發展,其規模不亞於西京長安。
6、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長安移至洛陽,栽培技術更加系統、完善,對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現了一批理論專著。這其中有歐陽修的《洛陽牡丹記》;周師厚的《洛陽牡丹記》、《洛陽花木記》;張峋的《洛陽花譜》等等。
7、北宋時,洛陽牡丹的規模是空前的。當時洛陽人不單愛花,種花,更善於培育新品種,牡丹「不接則不佳「,他們用嫁接方法固定芽變及優良品種,這就是北宋時最突出的貢獻。
8、清代熏花已十分普及。
9、1949年共和國成立後,牡丹種植業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以來,各地牡丹的栽培數量不斷增加,栽培技術水平逐年提高。洛陽、菏澤等地先後成立了牡丹專業的科研機構——牡丹研究所。
(8)花的歷史擴展閱讀:
牡丹花形態特徵:
牡丹是落葉灌木。莖高達2米;分枝短而粗。葉通常為二回三出復葉,偶爾近枝頂的葉為3小葉;頂生小葉寬卵形,長7-8厘米,寬5.5-7厘米,3裂至中部,裂片不裂或2-3淺裂,表面綠色,無毛,背面淡綠色,有時具白粉,沿葉脈疏生短柔毛或近無毛,小葉柄長1.2-3厘米。
側生小葉狹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4.5-6.5厘米,寬2.5-4厘米,不等2裂至3淺裂或不裂,近無柄;葉柄長5-11厘米,和葉軸均無毛。
花單生枝頂,直徑10-17厘米;花梗長4-6厘米;苞片5,長橢圓形,大小不等;萼片5,綠色,寬卵形,大小不等;花瓣5,或為重瓣,玫瑰色、紅紫色、粉紅色至白色,通常變異很大,倒卵形,長5-8厘米,寬4.2-6厘米。
頂端呈不規則的波狀;雄蕊長1-1.7厘米,花絲紫紅色、粉紅色,上部白色,長約1.3厘米,花葯長圓形,長4毫米;花盤革質,杯狀,紫紅色,頂端有數個銳齒或裂片,完全包住心皮,在心皮成熟時開裂;心皮5,稀更多,密生柔毛。蓇葖長圓形,密生黃褐色硬毛。花期5月;果期6月。
Ⅸ 給幾個城市的市花和歷史
溫州市:市花茶花
山茶花是溫州市的市花。溫州是我國山茶花的主要原產地之一。溫州的氣候條件十分適宜山茶花的栽培生長,山茶花的品種約有200餘種。溫州人工栽培選育山茶花的歷史悠久,園藝品種繁多。著名省級風景名勝區仙岩大羅山的一株山茶花--金心茶,迄今已有1200餘年的樹齡。山茶花在溫州的栽種十分普遍,園林、景區、家庭多有栽種。1984年9月,溫州在全市范圍內開展評選市花活動。1985年2月,溫州市人民政府通過新聞媒體號召市民投票確定市花。1985年7月,溫州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4次會議審議了市人民政府的報告,正式命名山茶花為溫州市市花。
北京市市花2個:月季、菊花
北京市市樹也有2個:國槐、側柏
北京市民早在1985年就在議論確定市花、市樹的問題。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市花、市樹是首都的象徵,因此,1986年7月評選活動剛一開始,就牽動了北京市及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群眾的心。經過群眾的推薦和評選,北京市市花市樹終於確定了。
「月季」、「菊花」、「國槐」和「側柏」都具有耐寒、抗旱的特點,適應北京地區的氣候條件和自然環境。月季四季不敗,姿容俱佳,宋代楊萬里贊譽說:「只道花無十日紅,此花無日不春風。」菊花凌霜做雪,高潔堅貞,唐代白居易謳歌說:「秋蔬盡蕪沒,好樹亦凋殘,唯有數叢菊,新開籬落間。」國槐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徵,曹植頌贊道:「羨良木之華麗,愛獲貴於至尊。」側柏蒼勁有力,四季長青,既能象徵中華民族勇敢頑強、不畏強暴和勤勞樸素的品質,又能象徵首都庄嚴雄偉的氣質。因此,它們都無槐於作為首都北京的美好標志。
上海市市花:白玉蘭
1986年10月25日,上海市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四次會議通過以白玉蘭作為上海市市花。白玉蘭作為中國原產植物,具有悠久的栽培歷史。在上海的氣候條件下,白玉蘭開花特別早,冬去春來,清明節前,它就繁花盛開;白玉蘭花朵大而且潔白,滿樹盛開時朵朵向,香氣芬芳撲鼻。選擇白玉蘭作為上海市市花象徵著一種開路先鋒、朝氣蓬勃、奮發向上的精神。
廣州市市花:木棉
1982年6月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將木棉確定為廣州市市花。木棉象徵著廣州蓬勃向上的事業和生機,並以此激勵人們報效祖國的豪情壯志。
Ⅹ 花三角梅的歷史,就是什麼時候傳入中國
三角梅
三角梅,又名葉子花、簕杜鵑、九重葛、寶巾。學名:Bougainvillea spectabilis Willd.紫茉莉科,葉子花屬。原產於南美巴西、秘魯、阿根廷;常綠木質大藤本植物,枝條常拱形下垂。花多數為3朵聚生一處。
三角梅被定為廈門市的市花。其花色多樣:有淡紅、大紅、紫紅、淡黃、乳白、復辦等。容器栽培,可以遠途托運。
園林應用:華南及西南暖地多植於庭園、宅旁,常設立柵架或讓其攀援山石、園牆、廊柱而上。三角梅造型樹樁、造型盆景,更是千姿百態,魅力無窮。
三角梅在我國引種有百餘年的歷史,現已成為鄉土樹種。為熱帶植物,喜高溫高濕的氣侯環境,亦較耐乾熱,不耐寒冷,忌霜凍。我國北回歸線以南,可在露地安全越冬,華南北部以至華中、華北的廣大地區,均只宜作盆栽,冬季移入室內或溫棚內。對土壤肥力的要求不高,沙土或粘土均宜,能耐水濕,亦較能耐旱。樹干多刺,易發生徒長枝,如任其自然生長,多參差成刺蓬狀,外形頗不美觀。盤卷和修剪徒長枝,控制樹形,是三角梅管理中的重要工作。肥力較差的土壤,可追施磷、鉀肥,少施氮肥,一般土壤可不施肥,以免生長過快。萌芽力極強,可耐多次修剪,栽培作盆花的,更應早期修剪卷枝,矮化植株。培育作樁景的,則宜老株截干,培育老蔸。
深圳、珠海市花
另外兩個特區城市深圳、珠海根據廣大市民的意願,也選擇了簕杜鵑作為市花。簕杜鵑花開燦爛、生命力旺盛,是開拓創新、積極進取的特區精神的寫照。深圳市的蓮花山公園展出許多漂亮的簕杜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