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楚國歷史

楚國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19 16:50:57

A. 楚國歷史哪些神獸

楚國歷史的話有哪些神種神獸的話,這個歷史上呢要看一下山海經啊,山海經呢是這樣介紹的非常詳細

B. 楚國歷史

楚,又稱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羋姓(普通話拼音讀作mǐ),熊氏。最早興起於古荊州之地的楚部落,滅於秦國。轄地大致為現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江蘇、江西部分地方。

楚是三苗人在長江中下游建立起,它在周朝初期曾參加了周武王伐紂的戰爭。楚國由周成王封熊繹於楚地開始,居楚地丹陽(今湖北秭歸,有爭議),從一個附庸小國逐漸變成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強國。前704年,楚君熊通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處中國南方,故而楚國與中原的華夏各諸侯經常發生戰事。通過戰爭,楚莊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國先後吞並了四十五個較弱小的諸侯方國。

楚國的族源

大致可分為五說:

華夏說

苗蠻即上著說

東夷說

西方民族說

民族融合說

參閱
楚國的族源

楚文化

語言

在春秋時代,楚語和中原語言之間有明顯的區別。楚國的官名和其他諸侯國不同:楚國宰相叫令尹,司馬叫莫敖。除此之外,《左傳·宣公五年》還記載春秋時代楚語的兩個特殊詞語:

於菟wūtú(上古漢語發音為
aa-laa)為「老虎」(有人懷疑可能和緬甸語 ''kla''「老虎」有關)

谷為「哺乳」

我們之所以知道這兩個詞的意思,是因為令尹子文名字叫做斗谷於菟,《左傳》對他名字的原意做了
解釋。

《左傳·庄公二十八年》有一句話:「楚言而出」(今譯:「他們講楚語就撤退了」),證明當時的楚語和中原的語言不能通話。

在戰國時代,屈原楚辭的詞彙也顯示出楚國語言的特點。

楚國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楚武王(約前740年至前690年)
:楚文王(前689年至前675年六月庚申)
:楚王堵敖(約前674年至前672年)
:楚成王(前671年至前626年冬季十月)
:楚穆王(前625年至前614年)
:楚莊王(前613年至前591年秋季)
:楚共王(前590年至前560年)
:楚康王(前559年至前545年九月或以後)
:楚王郟敖(前544年至前541年冬季)
:楚靈王(前540年至前529年五月)
:楚平王(前528年至前516年九月)
:楚昭王(前515年至前489年秋季七月或以後)
:楚惠王(前488年至前432年)
:楚簡王(前431年至前408年)
:楚聲王(前407年至前402年)
:楚悼王(前401年至前381年)
:楚肅王(前380年至前370年)
:楚宣王(前369年至前340年)
:楚威王(前339年至前329年)
:楚懷王(前328年至前299年)
:楚頃襄王(前298年至前263年秋季)
:楚考烈王(前262年至前238年)
:楚幽王(前237年至前229年)
:楚哀王(前228年)
:楚王負芻(前227年至前223年)
:昌平君(前223年)
:楚懷王孫心或楚義帝(前208年至前206年)
:西楚霸王項羽(前206年至前202年)

熊繹及其後代是江漢流域最早的開發者,他們的創業
史是艱苦卓絕的。《左傳》昭公十二年:「昔我先王熊繹辟
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川I,以事天子。」荊山,
在今湖北省西部,漢江兩岸。《左傳》宣公十二年:「楚自克
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
日,戒懼之不可以怠。在軍,無日不討軍實而申儆於勝之不
可保,紂之百克而卒無後。訓之以若敖、蚧冒篳路藍縷,以
啟山林。箴之日:『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兩言「篳
路藍縷」,皆指楚國熊繹至熊儀(若敖)、熊胸(蚧冒)等十餘
代君王。可見楚國在建國以後的相當長的時期,都過著艱
苦奮斗的窮日子。國君帶領臣民跋涉山林,開辟疆土,甘苦
與共。面對周邊各國存在的威脅,尤其是面對北方周朝軍
隊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軍經武,保持警惕,枕戈待旦。
楚國君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特別注重以先王艱苦創業
的事跡對臣民進行傳統教育,以此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尋
求內部穩定和對外發展。
蚧冒之弟熊通自立為楚武王,時在公元前740年東周
平王三十一年。這在楚國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
是春秋初期的一件大事,它宣告了一個南方大國的崛起。
楚武王之子文王建都於郢,國勢更加強大,江漢一帶的小國
都畏懼楚國。到文王之子楚成王即位,已經「楚地千里」。
楚國「結舊好於諸侯」,迫使周天子「賜胙」,要求楚國「鎮爾
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 周天子的話可憐兮兮的,流
露出對楚國的畏怯之情,同時,不得不承認了楚國鎮撫南方
夷越的「首領」地位。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兵伐楚,歷數
楚國兩大罪狀,其一即為前文已述及的「昭王南征而不復,
寡人是問」,另一條罪狀是:「爾貢包茅不人,王祭不共,無以
縮酒,寡人是征」。說明楚國不向周王朝按時納貢,已有很
長的時間。楚國在秦國重兵壓境的時候,毫不畏懼,嚴陣以
待。但出於戰略上的考慮,作了適當妥協,答應納貢,於是
與齊結盟,各自罷兵。齊桓公死後,繼起圖霸的宋襄公不自
量力,欲召見楚成王,一度被楚所拘。公元前638年,宋、楚
兩軍戰於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宋軍大敗,宋襄公受箭
傷,次年身亡,宋國從此一蹶不振。公元前633年,楚成王
率陳、蔡等國軍隊圍攻宋國,宋求救於晉,晉、楚兩國爆發城
濮之戰。這是中國歷史上一個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晉國
打敗了強大的楚軍,挫傷了楚國北進的勢頭.為周王室一吐
幾百年郁積的怨氣.晉文公重耳也因此一舉而躋身「春秋五
霸」之列。楚國雖遭此敗而元氣未傷,仍然不斷攻城略地。
公元前606年,楚莊王北伐陸渾戎至於洛陽,在東周的王都
郊外舉行閱兵儀式。周定王派王孫滿勞師,楚莊王公然探
問周朝傳國之鼎的輕重大小,並且揚言說,楚軍只要折斷戈
矛的尖端,就足夠鑄成九鼎了。此後,楚軍鋒芒益銳,所向
披靡。在春秋戰國之交,相繼滅陳,滅吳,滅蔡,後來又滅
越,成為席捲南土、問鼎中原的極強盛的國家。楚國兼並的
小國,有案可稽的,也在四五十個以上,多在今湖北、河南、
安徽、江蘇等地。《戰國策·楚策一》:「楚,天下之強國也。
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
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里。」楚國之疆域,雖然時有
得失損益,「但在其鼎盛時期,據考察其地跨今十一省,兼縣
三百餘,為戰國時代最大之國」。」」楚國的這種蓬勃發展的
勢頭,從西周初年算起,持續了大約700年之久,直到戰國
後期楚懷王時代,由於重大決策失誤,才出現轉折。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分裂割據、戰亂頻仍的時
期,也是社會政治發生劇烈變革的重要時期。周王朝從衰
微走向瓦解,諸侯各國通過兼並戰爭奪取政權。其中受益
最大的,莫過於楚國。楚國從局促於丹陽一隅的「蠻夷」之
邦,通過南征北戰,變成「地方五千里」的戰國時代最大之
國,發展速度是很快的。不斷開拓疆土所形成的大范圍內
的民族融合,無疑是使楚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一個重要原
因。所謂「楚人」,非但羋姓一族。楚人的上層統治者,即屈
原所說的「帝高陽之苗裔」,也就是來自西北方的夏人後裔,
本為游牧民族,沿漢水南下,至周已定居於丹陽一帶。江、
漢之間的土著居民,包括楚地固有之周民族與土著民族。
按照姜亮夫先生所說:「此土著之民族,自歷史發展論之,當
即《堯典》『竄三苗於三危』之苗民。此時其主要部分,當已
隨時代而西征,西征而落伍者,則當為屈子所謂之『南人』、
『南夷』,為三苗沿途遺在沅湘辰漵間者。」」 從周代的情況
來看,江漢沅湘一帶的土著居民相當復雜,除了三苗及其遺
民之外,「還有越、濮、巴三族。他們是從不同的地方遷徙到
這里來的」。先民的遷徙是謀求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手段,在
出現比較發達的農業以前,遷徙是不可避免的。狩獵、采
集、游牧以及刀耕火種式的原始農業,都要求在不斷的遷徙
中尋求較好的生產和生活場所。此外,部族繁衍,支系另謀
發展,更是要求遷徙的原因。同族之間的「不相能」,近親族
之間的矛盾斗爭以及不同部族之間的戰爭,都會引起大規
模的遷徙。 從土著居民的構成來說,可能還不僅是苗、
越、濮、巴,而是包括「九夷八蠻」,即南中國的諸多部族和民
族。他們在羋氏之族的統治下,融合成被北方人稱為「荊
蠻」的強大的楚民族,並建立了日益強大的楚國。楚武王前
後,在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楚國就完成了對江漢地區許多
姬姓小國的兼並和佔領,造成「漢陽諸姬,楚實盡之」 的
局面。後來終於統一了長江流域,吞並了吳越,並以咄咄逼
人之勢,不斷問鼎中原.不斷兼並中原各國。在兼並戰爭不
斷取勝的過程中,多民族的大融合,也就不斷地在更大的范
圍內得以實現。
楚人英勇善戰,視死如歸,具有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
即使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也視為光榮和自豪。屈原《國殤》
對此作了淋漓盡致的歌頌:「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
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與剛強英武的
愛國主義精神密切相關的,是寬容寬厚的態度和廣闊博大
的胸懷。楚國吞並了如此眾多的國家。縱橫跨越今天的11
個省,面臨的具體情況肯定是極其復雜的。黃瑞雲先生在
<楚國論>一文中說:「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
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爭中從
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
記錄。」張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說:「對於
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
其臣民,用其賢能。即使對於蠻夷,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
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
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
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並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
同的觀念,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強烈的本土意識
和民族意識。應該說,這是楚國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獲得
迅猛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原因。

C. 楚國歷史

網路
http://ke..com/view/52225.htm

D. 楚國的歷史故事或典故有哪些

楚國寓言故事 晏子使楚
春秋時代,齊國的晏嬰是一位很有才乾的國相。他第一次出使楚國的消息傳出後,楚王對身旁的謀士們說:「晏嬰在齊國是有名的能言善辯之人。現在要來楚國,我想當眾羞辱他一番,你們看有什麼好辦法呢?」於是他們商議出了一個壞主意。 這天,晏子如期而至,楚王設宴款待。當酒興正濃時,忽見兩個差役押著一個被縛之人來見楚王,楚王假裝不知地問道:「這人犯了什麼罪?」差役趕緊回答:「他是齊國人,到我們楚國來偷東西。」楚王於是回過頭去看著晏嬰,故作驚訝地說:「你們齊國人都喜歡偷東西嗎?」 晏嬰早已看出了楚王是在演戲,這時便站了起來,極其鄭重而嚴肅地對楚王說:「我聽說橘樹生長在淮河以南時就結橘,如果將其移栽到淮河以北,結的果實就變成又酸又苦的枳()了。它們只是葉子長得十分相似而已,所結果實的味道卻大不相同。這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是水土不同的緣故啊!眼下這個人在齊國時不偷盜,到了楚國後卻學會了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會使人變成盜賊么?」一席話噎得楚王尷尬極了,只好賠笑收場。 時隔不久,晏嬰又被派往楚國公幹。楚王沒有忘記上次宴會上的難堪,總想伺機報復。他知道晏嬰的身材十分矮小,於是就吩咐在城門旁邊另外鑿開一扇小門。當晏嬰到來之後,侍衛便讓他從小門進去,晏嬰見狀,立刻正色道:「只有出使狗國的人,才會從狗洞中爬進爬去。我今天是奉命出使楚國,難道也要從這狗洞中進去嗎?」侍衛們理屈詞窮,只好眼睜睜看著晏嬰從大門正中昂首闊步地進了城。 接著,晏嬰在拜見楚王時,楚王又用嘲諷的語調說:「齊國大概沒有多少人吧?」 晏嬰聞言,迅速予以糾正:「我們齊國僅都城臨淄就有居民七八千戶,街上行人摩肩接踵,人人揮袖就可遮住太陽,個個灑汗即如空中落物,您怎麼能說齊國無人呢?」 楚王聽罷,進一步用挑釁的口吻發問:「既然齊國人多,為什麼總是派遣你這般矮小的角色作使臣呢?」 晏嬰對楚王的無禮早有思想准備,他冷笑了一下應道:「我們齊國派遣使臣的原則是視出使國的情況而定,對友好的國家就派好人去,如果出使國的國王粗野無禮,就派醜陋無才的人去。我在齊國是最醜陋無才的人,所以總是被派作出使楚國的使臣。」一席話再次使楚王無言以對,從此他再也不敢小看晏嬰和齊國了。 晏子使楚的故事說明:許多自以為聰明的人,其實是愚蠢透頂;一心想侮慢他人的人,到頭來必然會使自己的尊嚴掃地。 歧路亡羊 有一天,楊子的鄰居在牧羊的歸途中,遇到了迎面急馳而來的一行車馬,羊群因受驚嚇而四散。等車馬過後,那人把羊喚攏,急忙趕回家。他仔細清點以後發現丟失了一隻羊,於是立即召集全家老小,並邀請楊子的童僕一起去尋羊。楊子在一旁不以為然地說:「咳,才丟一隻羊,何必興師動眾,派這么多的人去找?」鄰人說:「山野、田間岔路多,人少了分派不過來。」楊子覺得這話有理,沒有再往下說。他目送著這一行人出了村口。 那鄰人帶領大家先沿趕羊回家時經過的大路走,一遇到岔路就派一個人沿岔路去搜尋。沒過多久,他帶去的人被分派完畢,剩下那鄰人隻身走大路。可是沒走多遠,前面又出現了岔路。他站在岔路口左右為難。焦急中任選了一條前去的路徑。走著走著,只見前面又有岔路。那鄰人無可奈何。他看到天色已近黃昏,只好往回走。沿途碰到其他的尋羊人也說自己遇到過同樣的困難。 正在家吃晚飯的楊子忽聽見外面有嘈雜的說話聲,知道是找羊的人回來了。他走出門去問那鄰人:「找到羊了嗎?」鄰人答道:「跑丟了。」楊子說:「你帶了這么多的人去找,怎麼還找不到呢?」鄰人說:「我知道大路邊有岔路,所以找羊時多帶了幾個人。可是沒想到岔路上還有岔路。在只剩一個人面對岔路的時候,真令人感到不知所措。」 楊子聽了鄰人說的這番話,有些悶悶不樂。他眉頭緊鎖、臉色灰暗、一言不發。那一天大家再也沒有見到他露出一絲笑容。楊子的門徒都覺得有點奇怪,因此不解地問:「羊並不是什麼值錢的牲畜,而且又不是先生的,您這樣悶悶不樂,究竟是為什麼呢?」楊子說:「我並不是惋惜丟了一隻羊。我是從這件事聯想到探求真理也與這些歧路亡羊一樣,如果迷失了方向,也會無功而返啊。」 這則寓言告訴人們:在研究一門學問時,要把握方向,注重領會其實質,而不要被各種表象所迷惑。

E. 楚國的歷史

據《世本》、《古今姓氏書辯證》及《元和姓纂》等所載,黃帝的子孫在商末有個叫鬻熊的,很有學問,做過周文王的老師。其子事文王,早卒。曾孫熊繹以王父字為氏,成熊姓。周成王分封先王功臣時,封熊繹於荊楚,建都於丹陽(今湖北秭歸東南),建立了楚國。春秋戰國時期,楚國一度強大起來,勢力擴展至中原,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223年,楚滅於秦。楚君的後人多以熊為姓,稱為熊氏,史稱熊氏正宗,即江西熊氏。 今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的大熊灣(無雜姓)和小熊灣(有雜姓)的熊氏為南北遷移時由江西遷至於此。
詳細請瀏覽網路。

F. 中國歷史上建了幾個楚國

羋熊建立的楚國(西周、春秋、戰國時期)
秦末農民大起義,陳勝吳廣以及項梁項羽建立的楚國
西漢劉邦分封的楚國(國王韓信)
西晉分封的楚國(國王司馬瑋)
隋末林士弘建立的楚國
五代十國時期馬殷建立的楚國

G. 有哪些楚國的歷史故事或典故

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楚國有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寶玉,為趙惠文王所得,秦昭王聽說後,表示願意用15城換取和氏璧。趙惠文王召見藺相如,藺相如表示願帶和氏璧去秦國,如果趙國得到秦國的城邑,就將和氏璧留在秦國,反之,一定完壁歸趙。藺相如到秦國後,將和氏璧獻上,秦昭王大喜,卻全無將城邑給趙之意。藺相如誆說玉上有一小疵點,要指給秦昭王看,拿回了寶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說:趙王擔心秦國自恃強大,得和氏璧而不給城邑,經過我勸說方才答應。趙王齋戒5天,然後才讓我捧璧前來,以示對秦國威嚴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禮儀簡慢,毫無交割城邑的誠意,現在若大王一定要搶走寶玉,我寧可將腦袋與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無奈,只得劃出15個城邑給趙。藺相如估計秦昭王不過是假意應付,便提出要秦昭王也應齋戒5日,再鄭重其事地交換。秦昭王只好應允。藺相如便派隨從懷藏和氏璧,偷偷從小道返回趙國。秦昭王齋戒完畢,舉行交換儀式時,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趙之事告訴秦昭王,從而保全了和氏璧。

H. 楚國歷經多少年

從熊繹被周成王封在楚地(約公元前1040年),到王翦滅楚(公元前223年)。有800多年。

楚國(前1115年—前223年)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周成王時期,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楚國在周文、武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史稱「大啟群蠻」。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成王時,楚國在令尹子文的治理下更顯強盛。

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

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滅越國,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8)楚國歷史擴展閱讀:

一、春秋五霸之一:楚莊王

楚莊王熊旅(?—公元前591年),又稱荊庄王(出土戰國楚簡作臧王),羋姓,熊氏,名旅(一作侶、呂),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楚莊王元年(前613年)到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楚穆王十二年(前613年),穆王去世,庄王熊旅即位,庄王即位時年齡尚不足20歲,國內矛盾重重,爆發了公子燮與公子儀的叛亂。在復雜的形勢下,他採取了以靜觀動、以感辯奸的對策,表現出沉湎於聲色犬馬、不問政事的狀況。

三年後,他對楚國的政局和各類人物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他重用了伍舉、蘇從等忠直之臣,攻滅了前來進犯的庸國,使楚國的勢力向西北擴展,任用孫叔敖為令尹,重視社會生產,發展經濟,充實國力。

楚國在北林打敗晉國軍隊後,鄭國開始聽命於楚國。為了爭當霸主,楚晉之間進行了長時間的戰爭,雙方互有勝負,楚國在楚莊王十七年(前597年)的邲之戰中大獲全勝。

使楚國的聲威大振,國勢日強,而晉國在中小國中威信下降,失去了支配他們的能力。不久,楚莊王滅掉了蕭國,又連續三年攻伐宋國,迫使宋國向楚求和。楚莊王飲馬黃河,問鼎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願望。

楚莊王二十三年(前591年),楚莊王去世,謚號庄,葬於紀山。後世對其多給予較高評價,有關他的一些典故,如「一鳴驚人」等也成為固定的成語,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

二、楚國滅亡:

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楚、秦間的大戰全面展開,秦大勝,斬首八萬。又攻楚之漢中,取地六百里,仿楚制,亦設置漢中郡。

楚懷王十八年(前311年),秦又攻楚,攻取了召陵,楚國無力還擊。楚懷王三十年(前299年),楚懷王被秦昭襄王騙去秦國,客死咸陽,楚國國勢迅速衰弱。

楚頃襄王時代,秦國多次伐楚,拔西陵、巫、黔中等地,於公元前278年攻入楚都郢城,燒毀夷陵,屈原聞訊投河自盡。楚頃襄王遷都於陳(今河南省淮陽縣),聚集了東境的十多萬兵力,成功收復之前被攻陷的十五座城池,以此來抵禦秦國。

前263年,楚考烈王繼位,任用春申君為令尹,春申君派兵助趙國解邯鄲之圍,又領兵滅魯國,楚國一度復興。

但前241年,春申君組織東方國家最後一次合縱,但被秦軍所敗,楚考烈王怕秦國報復,再次遷都至更東面的壽春。前238年,楚考烈王死後,春申君門客李園發動政變殺害春申君,楚國國力更加一蹶不振。

秦王政親政後,知楚將項燕擅戰,先遣李信為將,領二十萬兵馬,欲滅楚,敗,被入兩壁,殺七都尉。再遣老將王翦,統秦師六十萬,相持一年,前223年,大敗楚軍,俘虜楚君負。項燕扶持的熊啟也很快被俘殺,楚國滅亡。

I. 楚國在歷史上有多輝煌呢

關於“楚”國名的來源,《楚居》中有一段這樣的解釋,先君鬻熊的妻子妣厲,生熊麗的時候難產,巫醫用剖腹產後,熊麗活了下來,而妣厲卻因條件落後而死去。妣厲死後,巫師用“楚”將其剖腹創傷部位包裹好埋葬,“楚”,在古意里就是荊條的意思,於是為了紀念這位母親,後人將“楚”作為自己國家的名字。

雖然此後楚地起義軍扶植懷王孫熊心為楚王,但此時楚國已非昔日之楚國,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熊心被殺,楚國徹底成為項氏之國。

直到楚漢之爭,劉邦滅掉項羽,楚國徹底滅亡。

J. 歷史上楚國有大楚巫嗎

「大楚巫」是唯一的女性,女子能上朝足見其「大楚巫」的地位。為什麼楚國如此好巫鬼?據悉,是因為楚懷王篤信巫術。
在古代楚地的民俗文化中,「巫術」尤其盛行,故有「楚人崇巫」之說。

熱點內容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