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9課
『壹』 歷史八年級下冊 第九課的主要內容
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持續繁榮發展
原因: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改善人們生活,創造經濟發展環境。
七八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危機和調整
原因:經濟發展中弊端顯露,受到危機的嚴重打擊,通貨膨脹債務沉重。
九十年代美國經濟發展的特點:進入新經濟時代。
原因:改革社會經濟,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科技的發展,完成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點撥與討論知識:
1、 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是什麼?你有什麼看法?
分析: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適時調整經濟政策,進行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發展高技術產業;重視基礎教育,培養實用人才;戰後國際地位的提高和軍事哦經濟實力的增強;確立世界霸權地位的需要。
其中,大力發展科學技術,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主要原因;調整經濟政策,進行資本主義自我調節是根本原因,戰後,美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政治經濟實力大增是重要原因。
2、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經濟發展有什麼特點?給我們什麼啟示?
討論:特點,在產業布局上,由東部傳統產業向中西部新興產業擴展;在工業種類上,各種工業,尤其是新興工業部門發展迅速。
對中國的啟示是:合理布局產業結構,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開發。
3、20世紀90年代,美國進入新經濟時代。新經濟時代的主要特徵是什麼?世界形勢的發展對你的學習和生活產生了什麼影響?
提示:特徵,信息化和全球化;以信息產業為代表;高科技產業形成。
影響,學生可以自由發揮。
活動與探究:
年份 1950 1955 1965 1975 1982 1985 1994 1999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 8.7 5.6 6.3 —0.8 —1.9 3.3 3.9 4
根據表格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經濟發展情況作大致描述:
總體來看,戰後美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起伏變化大,經濟發展呈現出周期性調整狀態:五六十年代,經濟持續發展,西部、南部繁榮;70年代,經濟危機嚴重,實力地位下降;80年代,通貨膨脹明顯,債務負擔沉重;90年代,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時期 特點 原因
五六十年代 持續發展,西部、南部繁榮。 美國是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占據了廣闊的國際市場,大力發展科技教育,發展新興工業和軍事工業,改善人們生活,創造經濟發展環境。
七八十年代 70年代危機,經濟地位下降;
80年代調整,經濟發展受限。 經濟發展中弊端顯露,受到危機的嚴重打擊,通貨膨脹債務沉重。
九十年代 持續穩定發展,進入新經濟時代。 改革社會經濟,加大發展教育科技事業的力度,促進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新科技的發展,完成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
『貳』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4——9課
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1、5世紀,奴隸制國家大和統一日本本土,最高統治者稱天皇。
2、7世紀日本仿照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改新的主要內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分給農民耕種,收取賦稅。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此後,大和國正式改名為日本。
3、7世紀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號召大家都信仰真主,放棄本部落的神,這種一神教的宣傳,有利於促進民族統一。
4、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麥地那,並在那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把622年定為伊斯蘭教歷元年。
5、630年,麥加貴族妥協,承認穆罕默德為政治宗教領袖。麥加成為伊斯蘭教聖地。632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
第5課:中古歐洲社會
1、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當時西歐社會等級森嚴。
2、西歐封建社會時期,羅馬教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教皇和教會不僅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還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3、10世紀,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義大利、法國、英國、德意志等都有許多著名城市。
4、隨著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由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為早期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准備了條件。
5、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首都在君士坦丁堡。15世紀中期,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東羅馬帝國被封建制的奧斯曼土耳其給滅掉了。
第6課: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
1、曾經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
2、公元前5世紀,波斯帝國把矛頭轉向歐洲,三次出征希臘,史稱希波戰爭。最終希臘取得勝利。
3、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後,出兵東征,足跡遠達印度,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
4、公元前27年後,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的統治下,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
5、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到,戰爭從未在人類生活中長時間地停留過,戰爭與文化緊密相連。一般來說,戰爭具有破壞性,會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但是它也有積極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戰火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文化的傳播與滲透。我們要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
第7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在古絲綢之路上,歐、亞、非三大洲的商人不斷進行友好往來,他們交換各地不同物產,傳播各民族的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2、「阿拉伯數字」最初是由印度人創造的,而阿拉伯人對它加以改造並傳播到歐洲去,這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3、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朝的時候旅居中國長達17年之久,並在元朝朝廷中擔任官職。回國後,他口述《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傳播中國與東方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第8課、第9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一)、(二)
1、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是由古代埃及人創造的,出現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
2、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3、佛教:公元前6世紀,佛教誕生於古代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要人「忍耐服從」。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在位時,佛教由了很大發展,並向外傳播。
4、基督教:1世紀時產生於巴勒斯坦一帶。傳道者宣傳說耶穌就是「救世主」。現在通用的公元紀年,就是以傳說中的「耶穌出生」之年算起,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5、伊斯蘭教:7世紀時,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信徒稱為穆斯林,它們的經典是《古蘭經》。
6、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阿基米德以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而聞名。(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
7、《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著名的英雄史詩。相傳,它是在民間口頭創作的基礎上,由盲詩人荷馬加工整理而成的。
8、索福克勒斯是古代希臘著名的悲劇作家,他把古代悲劇藝術推向成熟。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
9、《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生動描繪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
10、伊斯蘭教的第一大聖寺是麥加大清真寺,位於今天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中心。
11、巴黎聖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叄』 8年級上冊歷史前9課的重點、知識點,或期中考試吖
8年級上歷史
第1課 鴉片戰爭
1.林則徐虎門銷煙
(1)背景: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白銀,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林則徐上書光緒帝請求嚴禁鴉片.
(2)經過: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110多萬千克鴉片在廣州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3)影響:虎門銷煙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2、鴉片戰爭(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原因:直接原因是以中國的禁煙運動為借口,保護鴉片貿易。
根本原因是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3.中英《南京條約》 (1)時間: 1842年6月
(2)內容: ①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②中國賠款2100萬銀元
③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3)影響:《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侵華罪行
1、第二次鴉片戰爭
原因:西方列強不滿足既得利益,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英法為主凶,美俄為幫凶.
2.火燒圓明園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
4、俄國侵佔中國領土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趁機割佔中國東北和西北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 ,其中侵佔我國領土最多的是《璦琿條約》。
5、太平軍痛打洋槍隊
(1)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建立太平天國, 起義軍稱「太平軍」。
(2)1853年,佔領南京,改名為天京,建立起於清朝對峙的政權
(3)在浙江慈溪的戰斗中,打死洋槍隊的頭目華爾.
第3課 收復新疆
① 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討伐阿古柏。②1876年,分兵三路進軍新疆③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回到祖國懷抱④19世紀80年代,中俄《改定條約》收復伊犁⑤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甲午中日戰爭
1、時間:1894年7月-----1895年4月 2、主要戰役:黃海海戰,威海衛之戰
3、在黃海海戰中,愛國將領:致遠艦管帶鄧世昌英勇犧牲。
4、1895年初,日軍攻佔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5、結果:清朝戰敗, 簽訂《馬關條約》 時間:1895年4月
內容: 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
③增闢通商口岸 ④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
影響:《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1.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6月,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聯軍2000多人隊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7月中旬,攻陷天津,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2.《辛丑條約》:1901年9月,李鴻章與英、俄、德、法、美、日、意、奧簽定。
內容:
①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稅收作擔保。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③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④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影響:《辛丑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知識聯想: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答: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淪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第6課 洋務運動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外交困.統治集團中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他們被稱為「洋務派」。中央以奕忻為代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
掀起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
2、時間: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
2、內容
(1)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 如江南製造總局、辦福州船政局、安慶內軍械所
(2) 後期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 如:李鴻章創辦的輪船招商局; 張之洞創辦的湖北織 布局和漢陽鐵廠
(3)19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積極籌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興辦新式學堂學堂1862年,京師同文館
3.評價洋務運動
(1)性質: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2)目的: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
(3)評價: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客觀地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第7課 戊戌變法
1、公車上書(時間:1895年春)
背景:《馬關條約》的簽定 主要人物:康有為、梁啟超
作用:為維新變法運動拉開了序幕。
2.百日維新
(1)時間: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到9月慈禧發動政變,前後103天
(2)內容:
經濟:發展工商業;軍事:訓練新式軍隊;政治: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文化教育: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
第8課 辛亥革命
1.孫中山創立同盟會
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
1905年在日本東京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目標: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
革命旗幟(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影響: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2.武昌起義:時間:1911年10月10日晚
3.中華民國成立:
時間:1912年1月1日 地點:南京。 人物:孫中山。
4.辛亥革命的意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興起的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宣傳陣地:《新青年》雜志
兩面大旗:民主和科學
主要內容:提倡民主, 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 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1918年,李大釗在《新青年》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
1918年底在北京創辦了《每周評論》
意義:是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他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但對東西文化有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的傾向,一直影響到後來。
『肆』 初一上冊歷史第9課答案
學派
人物
歷史時期
主要思想
代表作品及影響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的學說,愛人,為政以德;因材施教,溫故而知新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言論收在《論語》中。
孟子
戰國時期
民貴群輕,仁政,保護資源
言論收在《孟子》中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道家學派創始人,著《道德經》
莊子
戰國時期
鄙視富貴利祿,痛恨不公平
著《莊子》
墨家
墨子
戰國初期
兼愛、非攻
法家
韓非
戰國末期
反仁政、倡法治、中央集權
著《韓非子》
兵家
孫武
春秋晚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著《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
『伍』 九年級下人教版歷史1~9課復習提綱
第1課 俄國十月革命
課程標准:簡述俄國1917年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的概況,了解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其重大意義。
一、沙皇專制統治的崩潰——二月革命:
⒈時間:1917年3月(俄歷二月)。⒉地點:俄國首都彼得格勒。
⒊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⒋性質:屬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性質。
二、十月革命的勝利:
⒈概況: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列寧親自領導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攻佔冬宮,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彼得格勒武裝起義取得勝利。隨後成立了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為主席),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誕生。
⒉意義:俄國十月革命沖破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線,創建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不僅激勵著各國無產階級的斗爭,而且鼓舞了被壓迫民族的解放斗爭。它的勝利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全世界的傳播,並向各國人民展示了一條嶄新的尋求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是世界現代史的開端。
第2課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課程標准:了解列寧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所做的探索; 概述二三十年代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成就和經濟政治體制上存在的嚴重弊端。
一、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⒈「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
⑴目的:為了平定國內武裝叛亂和戰勝協約國的武裝干涉。
⑵時間:1918年開始。
⑶內容:①實行余糧收集制,強制徵收農民的余糧;②把大中小企業收歸國有;③取消自由貿易,實行糧食和日用品配給制。
⑷作用:在集中財力、物力戰勝敵人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⒉新經濟政策的實行:
⑴背景:1920年底,蘇俄粉碎了國內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轉入和平建設後,遇到了新的困難和危機。列寧從實際出發,放棄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的設想,認為必須改變經濟政策。
⑵時間:1921年開始。
⑶內容:①農業方面,用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農民交稅後可自由處理自己的糧食。②工業方面,允許本國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某些中小企業。③商業方面,取消實物配給制,恢復商品買賣。
⑷作用: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鞏固了工農聯盟,穩定了蘇維埃政權。
用新經濟政策代替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體現了列寧在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方面實事求是、勇於創新的精神。
⒊蘇聯的成立:1922年底,一些蘇維埃共和國在自願平等的基礎上成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
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
⒈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的確定:1925年,聯共(布)確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從1928年開始,蘇聯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
⒉工業國的建成:到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時,蘇聯已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強大的工業國,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⒊農業集體化方針的實行:1927年,蘇聯實行農業集體化的方針,把個體小農經濟改造成為大規模的集體農庄。經過幾年努力,蘇聯的農業集體化基本完成,並初步實現了農業機械化。
三、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斯大林模式:
1、形成標志:1936年,蘇聯新憲法的頒布。(新憲法的頒布宣告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基本制度的建立,也標志著斯大林創建的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的形成。)
2、嚴重弊端:①經濟上忽視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的要求,否定市場機制的作用,造成經濟效益低下;經濟計劃統得過死,妨礙了地方和企業積極性的發揮。②政治上,權力過於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視,權力越來越集中到個人手裡,最後形成了個人的高度集權。
第3課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課程標准:了解凡爾賽和約、九國公約的基本內容
一、巴黎和會和《凡爾賽和約》
⒈1919年1月,協約國集團在巴黎近郊的凡爾賽宮召開巴黎和會,討論對戰敗國(最主要是德國)的處置問題---對戰後的世界做出安排。(分贓會議)
⒉《凡爾賽和約》
1919年6月,協約國集團同德國簽訂《凡爾賽和約》,主要內容有:①領土方面:阿爾薩斯和洛林歸還法國;②殖民地方面:德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國瓜分(「分贓會議」);③軍事方面:德國取消義務兵役制,陸軍總數不得超過10萬,萊茵河東岸50千米內,德國不得設防;④賠款:德國須支付大量賠款。
⒊凡爾賽體系的建立
①構成:《凡爾賽和約》連同協約國同奧地利、保加利亞、匈牙利和土耳其簽訂的和約,構成「凡爾賽體系」。
②影響: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帝國主義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
二、華盛頓會議和《九國公約》
⒈召開目的:協調帝國主義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關系(美、日矛盾激化)
⒉召開時間:1921—1922年 操縱國:主要是美國(受惠最大)
⒊《九國公約》:⑴內容:尊重中國的主權與獨立及領土完整;建立並維護各國在中國的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不得在中國謀取有損於其他國家公民的特權。⑵影響:《九國公約》名義上尊重中國的獨立和領土主權完整,但核心內容是確立在華「門戶開放」、「機會均等」的原則。它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從而使中國回復到幾個帝國主義國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此外,在華盛頓會議上美、英、日、法簽訂了《四國條約》;美、英、法、日、意簽訂了《五國海軍條約》。
三、「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華盛頓會議建立了帝國主義列強在遠東、太平洋地區的統治秩序——華盛頓體系。由凡爾塞體系和華盛頓體系構成的帝國主義國際關系新格局,史稱「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國際聯盟是這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個體系的實質是建立帝國主義重新分割世界維護戰勝國利益和維持戰後和平的新體系。
第4課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和羅斯福新政
課程標准:簡述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
以「工業復興法」為例,評價羅斯福新政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作用。
一、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
1924-1929年世界資本主義處於相對穩定時期,經濟的恢復和較快,美國尤為突出。
⒈首先爆發的國家:美國,然後迅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⒉經濟危機的特點:①持續時間長;②波及范圍廣;③破壞性大
⒊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影響:嚴重的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危機,資本主義世界各國的工農運動高漲,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爭奪及帝國主義與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的矛盾更趨激烈和尖銳。
⒋為擺脫經濟危機各國資產階級紛紛尋找出路:美國實施「羅斯福新政」;德國和日本走上法西斯化道路。
二、羅斯福新政(1933年開始)
⒈原因:經濟危機沖擊了美國資本主義制度。
⒉目的:力圖用國家干預經濟的辦法,使經濟盡快復甦(為了消除經濟危機)。
⒊新政的主要內容:①改革銀行制度,恢復銀行信用;②整頓農業。限制主要農產品的生產,銷毀過剩的農產品,由政府給農場主補償;③興建公共工程,增加就業機會,提高生產和消費能力;④調整工業(是中心措施),通過《工業復興法》,防止出現因盲目競爭引起的生產過剩,加強了政府對工業生產的調節與控制。
⒋特點(手段):國家加強對經濟的調節與控制 (「新」的地方)
⒌評價羅斯福新政(作用、影響):①羅斯福新政增強了國家對社會經濟的調控能力;②重振了美國經濟,穩定了社會秩序;③維護了美國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09中考已考)
⒍新政的實質:是一種不改變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因而不可能徹底消除經濟危機。
第5課 德、意、日的法西斯化
課程標准:通過國會縱火案和反猶暴行等事例,揭露德意日的法西斯暴行。
一、義大利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1922年10月,法西斯黨徒墨索里尼在義大利建立法西斯專政。
二、德國納粹黨上台
⒈背景:在世界經濟危機中,德國是歐洲地區遭受打擊最嚴重的國家,經濟蕭條,社會動盪。
⒉開始建立:1933年,納粹黨頭目希特勒出任德國總理。逐漸集總統和總理大權於一身,稱為國家元首。
⒊希特勒建立法西斯恐怖獨裁統治:①製造「國會縱火案」,大肆鎮壓德國共產黨和其他進步力量。②推行種族滅絕政策,瘋狂迫害、屠殺猶太人(約600萬)。③嚴密控制思想和文化教育;④推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大肆擴軍備戰;⑤撕毀《凡爾塞和約》,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進軍萊茵非軍事區。德國成為歐洲戰爭的策源地。
三、日本法西斯化
⒈受經濟危機的沉重打擊,日本國內矛盾激化。以軍部為核心的法西斯勢力迅速抬頭。在軍部的推動下,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不到半年就佔領了整個東北。
⒉1936年,受軍部控制的新內閣上台,日本成為亞洲戰爭的策源地。1937年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第6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擴大
課程標准:以慕尼黑會議為例,說明綏靖政策的實質和惡劣影響。簡述德國進攻波蘭和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等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和逐步擴大的主要事件。通過聯合國家宣言和雅爾塔會議等史實,了解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及其作用。
一、慕尼黑陰謀
⒈慕尼黑陰謀: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慕尼黑舉行會議,強行把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
⒉綏靖政策的影響:英、法等國推行綏靖政策助長了法西斯國家的侵略氣焰,慕尼黑會議後不到半年,德國進一步吞並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
⒊綏靖政策的實質:以犧牲弱小國家的利益為代價,取得與德意侵略者的妥協,維護其自身的利益。
二、二戰的全面爆發
1、時間:1939年9月 2、標志:德軍突襲波蘭,英法被迫對德宣戰
三、二戰的擴大
⒈德國進攻蘇聯
①蘇德戰爭爆發的時間:1941年6月22日②爆發的標志:德軍突襲蘇聯(蘇聯衛國戰爭開始)③重大戰役:莫斯科保衛戰它的勝利粉碎了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是德軍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敗。
⒉日本偷襲珍珠港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在太平洋上最大的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進一步擴大。(最大規模)
四、《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形成
⒈背景:德、意、日不斷擴大侵略,全世界受法西斯侵略和威脅的國家需要聯合起來對付共同的敵人。⒉目的:徹底打敗法西斯
⒊時間:1942年1月 參加國:美中蘇英等26國 地點:華盛頓
⒋內容:簽字各國保證全力對法西斯國家作戰,決不單獨同敵人停戰議和。
⒌意義: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使戰爭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成為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之一。
第7課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和勝利
課程標准:簡述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登陸和攻克柏林戰役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
⒈1942年夏,美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取得中途島戰役的勝利,成為太平洋戰爭的轉折點。
⒉1942年,英軍在北非戰場上取得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使德、意法西斯喪失了在北非戰場的主動權。
⒊1942年7月-1943年2月,蘇軍取得的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蘇德戰爭的轉折點,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二、諾曼底登陸戰
1944年6月,
艾森豪威爾指揮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使法西斯德國陷入盟軍的兩面夾擊之中,加速了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三、重大會議
⒈為了盡快擊潰德國法西斯,1943年冬,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在伊朗德黑蘭舉行會議,確定了對德作戰方針,決定1944年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
⒉1945年2月,在法西斯德國敗局已定的形勢下,蘇、美、英三國首腦在蘇聯的雅爾塔舉行會議。會議制定了最後擊敗德國的計劃,決定戰後德國由蘇、美、英等國分區佔領,蘇聯在歐戰結束後三個月內參加對日作戰。討論組建聯合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
⒈柏林戰役 1945年5月8日 蘇軍攻克德國首都柏林,德國戰敗投降。歐洲戰事結束。
⒉日本投降
⑴促使日本法西斯投降的因素:①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一顆原子彈;②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消滅了日本關東軍;③中國及亞洲其他國家的抗日武裝開展全面反攻。
⑵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簽訂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損失最慘重的一次戰爭。
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和影響
①性質: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②影響:它摧毀了法西斯勢力,削弱了除美國以外的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有利於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大戰期間先進科學技術的出現,為戰後新科技革命的興起奠定了基礎。戰爭教育了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對戰爭成為人們的普遍願望。
⒋兩次世界大戰的啟示:
①加強友好合作,團結互助;②遏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③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促進世界經濟的共同繁榮,促進人類文明的共同進步;④和平來之不易,世界大戰的悲劇不能重演。
第9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經濟
課標:概述戰後美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點。(09中考已考)
戰後美國經濟的發展依據其特點可分作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戰後至五六十年代):空前發展,經濟實力急劇膨脹,成為經濟超級大國。
第二階段(20世紀70年代):經濟發展速度放慢,開始出現貿易逆差,並不斷擴大。由最大的債權國變成最大的債務國,經濟霸主的地位發生動搖。
第三階段(20世紀80至90年代):經濟高速增長,率先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知識經濟時代。
『陸』 初二歷史7.8.9課知識梳理
是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嗎?
『柒』 九上歷史1-9課知識點
第1課:人類的形成
1、人類形成的過程:攀樹的古猿 正在形成中的人 完全形成的人(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
2、世界上的人類分為三大主要人種,即黃種、白種和黑種人。人種的差異,是不同自然地理環境等眾多因素長期影響的結果。
3、人類在距今約三四百萬年前形成。自從有了人類,也就有了人類社會的歷史。人類歷史上最早出現的社會是原始社會。
4、原始社會經歷了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母系——「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婦女在社會中佔主導地位。父系——「既知其母,又知其父」,男子在經濟中佔主導地位)
第2課:大河流域——人類聞名的搖籃
1、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國,有非洲的 古埃及和亞洲的古巴比倫、古印度和古中國。這四個古國被稱為世界文明的搖籃,因為這四個國家最先由原始社會進入奴隸社會。
2、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在非洲的尼羅河兩岸陸續出現了幾十個奴隸制小國。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起來。古代埃及權利的象徵是金字塔。它們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標志之一,是人類文明的傑出成就。
3、在亞洲西部,有一條狹長地帶,它形似一彎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 」之稱。
4、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統一了兩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帶),建立起中央集權的奴隸制國家,制定了一部維護奴隸主階級利益的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現存古代第一部比較完備的成文法典。
5、約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古印度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歷史上稱「種姓制度 」。
第3課:西方文明之源
1、西方文明之源——希臘、羅馬
2、公元前8世紀,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西海岸出現希臘人建立的城邦,雅典是其中最重要的城邦之一。公元前6世紀,雅典成為著名的奴隸制共和國。在伯利克里統治時期,雅典達到全盛,經濟繁榮,文化昌盛,奴隸主民主政治發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全體成年男性公民才有權參政)
3、公元前509年,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公元前27年,屋大維開始獨攬大權,羅馬帝國建立。後來羅馬帝國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的滅亡(476年)標志著西歐奴隸社會的結束。
第4課:亞洲封建國家的建立
1、5世紀,奴隸制國家大和統一日本本土,最高統治者稱天皇。
2、7世紀日本仿照隋唐制度,進行大化改新。改新的主要內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權的天皇制封建國家,廢除貴族世襲制,以才選官。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分給農民耕種,收取賦稅。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此後,大和國正式改名為日本。
3、7世紀穆罕默德在麥加創立伊斯蘭教,號召大家都信仰真主,放棄本部落的神,這種一神教的宣傳,有利於促進民族統一。
4、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麥地那,並在那裡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國家。伊斯蘭教把622年定為伊斯蘭教歷元年。
5、630年,麥加貴族妥協,承認穆罕默德為政治宗教領袖。麥加成為伊斯蘭教聖地。632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建立起來。
第5課:中古歐洲社會
1、西歐封建制度的核心內容是西歐封建等級制度。「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反映的是當時西歐社會等級森嚴。
2、西歐封建社會時期,羅馬教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教皇和教會不僅是西歐最大的土地所有者,還是西歐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3、10世紀,西歐城市重新興起。義大利、法國、英國、德意志等都有許多著名城市。
4、隨著西歐城市的重新興起,由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為早期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准備了條件。
5、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廷帝國,首都在君士坦丁堡。15世紀中期,延續了一千多年的東羅馬帝國被封建制的奧斯曼土耳其給滅掉了。
第6課:古代世界的戰爭與征服
1、曾經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
2、公元前5世紀,波斯帝國把矛頭轉向歐洲,三次出征希臘,史稱希波戰爭。最終希臘取得勝利。
3、馬其頓國的亞歷山大繼承王位後,出兵東征,足跡遠達印度,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定都巴比倫。
4、公元前27年後,羅馬帝國在屋大維的統治下,疆域不斷擴大,到2世紀,羅馬帝國成為地跨歐亞非三洲,地中海成為它的內湖。
5、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應該認識到,戰爭從未在人類生活中長時間地停留過,戰爭與文化緊密相連。一般來說,戰爭具有破壞性,會給人們帶來沉重的災難。但是它也有積極的作用:一次猛烈的戰火之後,隨之而來的,往往是文化的傳播與滲透。我們要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積極維護人類和平。
第7課: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1、在古絲綢之路上,歐、亞、非三大洲的商人不斷進行友好往來,他們交換各地不同物產,傳播各民族的文化,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2、「阿拉伯數字」最初是由印度人創造的,而阿拉伯人對它加以改造並傳播到歐洲去,這對世界文化的傳播與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
3、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朝的時候旅居中國長達17年之久,並在元朝朝廷中擔任官職。回國後,他口述《馬可•波羅行紀》一書,傳播中國與東方文化,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第8課、第9課:古代科技與思想文化(一)、(二)
1、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是由古代埃及人創造的,出現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造了楔形文字。
2、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並稱為世界三大宗教。
3、佛教:公元前6世紀,佛教誕生於古代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佛教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的特權地位,要人「忍耐服從」。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在位時,佛教由了很大發展,並向外傳播。
4、基督教:1世紀時產生於巴勒斯坦一帶。傳道者宣傳說耶穌就是「救世主」。現在通用的公元紀年,就是以傳說中的「耶穌出生」之年算起,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
5、伊斯蘭教:7世紀時,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創立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信徒稱為穆斯林,它們的經典是《古蘭經》。
6、古希臘著名的科學家阿基米德以發現杠桿定律和浮力定律而聞名。(阿基米德有一句名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整個地球。」)
7、《荷馬史詩》是古希臘著名的英雄史詩。相傳,它是在民間口頭創作的基礎上,由盲詩人荷馬加工整理而成的。
8、索福克勒斯是古代希臘著名的悲劇作家,他把古代悲劇藝術推向成熟。代表作是《俄底浦斯王》。
9、《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民間故事集,生動描繪了阿拉伯帝國豐富的社會生活。
10、伊斯蘭教的第一大聖寺是麥加大清真寺,位於今天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城中心。
11、巴黎聖母院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
『捌』 初三歷史上冊第9課
噢!那個啊、是《奧林匹斯星傳》里的 第六集 最美的女神
故事梗概:
韓國動畫片《奧林匹斯星傳》在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播出。前日,受到國內小觀眾追捧的《奧林匹斯星傳》登陸上海,在上海炫動樂百動漫城舉行了一場動漫cosplayshow。繼韓國電視劇全面搶灘亞洲市場後,韓國動畫片也開始蠢蠢欲動.系列電視動畫片《奧林匹斯星傳》改編自《古希臘羅馬神話漫畫版》,潘多拉魔盒的誘惑、特洛伊木馬與美麗的海倫、伊阿宋尋找金羊毛,一個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在屏幕上被娓娓道來.故事忠於原著,又進行了東方化、童話式的設計,《奧林匹斯星傳》中的眾神,少了幾分原著中的暴戾,多了幾分親和力和戲劇性,就連善妒狠辣的最高女神赫拉也被塑造成了一個堅強卻愛吃醋的可愛女神。
就像雅典國王忒修斯手拿阿里阿德涅公主的線團逃離米諾斯迷宮一樣。
故事發源於眾神之王宙斯,還在襁褓中的宙斯為了躲避父親克洛諾斯的暴政,被母親送往了克里特島。長大後的宙斯在知曉自己的身世之後,毅然前往黑暗的奧林匹斯,拯救自己的兄弟姐妹。宙斯和他的眾兄弟戰勝了殘暴的克洛諾斯統治以後,開創了十二神的新時代。善良、正直的普羅米修斯為了給人類偷運火種激怒了宙斯,被押在石山受盡折磨。宙斯為了實現讓人類自滅的計劃,將潘多拉和一個魔盒贈給了普羅米修斯的弟弟—軟弱的埃庇米修斯。潘多拉最終按捺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打開了裝滿災難的魔盒,人類因此遭到了毀滅,幸虧諾亞依靠方舟和象徵「希望」的橄欖葉使人類得以重生。從此,神界和人界之間開始了一系列神奇玄妙的故事……
古希臘羅馬神話人物眾多,關系龐雜,長期以來都只是成年人的讀物。《奧林匹斯星傳》以動漫方式輕松闡釋西方經典名著,人物造型親切而富有幻想,孩子自然不能錯過。
奧林匹斯十二神帶著打開想像力大門的鑰匙帶領孩子以東方式的情感來解讀西方著作嘗試著穿越神話的迷宮。
很棒的是,《奧林匹斯星傳》去掉了種種不良因素,整部都是十分清新可愛。人物造型也不錯。建議大家去看。看過這個後,可以讓你愛上古希臘的神話。
第一集 奧林匹斯的神
第二集 普羅米修斯與火
第三集 潘多拉的盒子
第四集 愛情與靈魂(1)
第五集 愛情與靈魂(2)
第六集 最美的女神
第七集 雅典娜與阿爾克墨涅
第八集 偷牛的赫耳墨斯
第九集 阿塔蘭忒故事
第十集 月桂樹的愛情
第十一集 帕屋琦斯與匹萊夢
第十二集 柏勒洛豐和珀伽索斯
第十三集 珀耳修斯的冒險(1)
第十四集 珀耳修斯的冒險(2)
第十五集 伊卡洛斯的翅膀
第十六集 宙斯與伊俄
第十七集 卡得摩斯和阿瑞斯的龍
第十八集 艾科和那羅基索斯
第十九集 黃金手彌達斯
第二十集 佛里克索斯和赫勒
第二十一集 俄耳甫斯和歐律狄克
第二十二集 哈得斯的愛情
第二十三集 英雄赫拉克勒斯的誕生
第二十四集 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十二項任務
第二十五集 英雄赫拉克勒斯的復活
第二十六集 黛安娜的愛情
第二十七集 阿耳戈遠征隊五十名英雄
第二十八集 阿耳戈遠征隊—尋找黃金羊毛
第二十九集 忒修斯和米諾特羅斯
第三十集 法厄同的太陽馬車
第三十一集 奧德修斯的冒險(1)
第三十二集 奧德修斯的冒險(2)
第三十三集 奧德修斯的冒險(3)
第三十四集 阿喀琉斯的故事
第三十五集 特洛伊的木馬
第三十六集 厄俄斯與梯托諾斯
第三十七集 沒有講完的故事——花
第三十八集 怪獸的故事
第三十九集 星座的故事
關於奧林匹斯山:
古希臘人尊奉為「神山」,他們認為奧林匹斯山位於希臘中心,而希臘又居地球的中心,於是奧林匹斯山也就是地球的中心。那些統治世界、主宰人類的諸神就居住在這座高山上。
古希臘人信奉的諸神眾多,包括有主神宙斯、天後赫拉、海神波塞冬、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陽神阿波羅、月亮與狩獵女神阿爾泰彌斯、穀物女神德墨忒爾 、火神赫菲斯托斯、戰神阿瑞斯、眾神使者與亡靈接引神赫爾墨斯、灶神或家室女神赫斯提亞,有時也包括酒神狄俄尼索斯和英雄赫拉克勒斯。
古希臘人認為這些神只都居住在雄偉的奧林匹斯山中,他們在這里飲宴狂歡、主宰地球。主神宙斯就居住在陡峭險峻的彌形山峰——斯泰法尼峰峰頂,他呼風喚雨,投雷擲電,降禍賜福,隨意施行,不僅主宰人類,而且主宰諸神。而赫拉孔山則是繆斯女神的居住之地。
愛神與美神阿芙羅狄蒂(羅馬神話中為維納斯),是主管愛情、婚姻和家庭的保護神。年輕、漂亮的維納斯曾因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把「第一美女」的象徵——金蘋果送給她,從而引起赫拉和雅典娜的嫉恨,最後釀成一場長達10 年的特洛伊戰爭。據說在奧林匹斯山下,曾立著一座維納斯的雕像,是公元前5世紀希臘雕塑家卡列馬霍斯創作的,但早已被盜賣到巴黎的盧浮宮。
奧林匹斯山長年雲霧繚繞、高聳入雲,一年之中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積雪覆蓋,其最高峰直插雲中。山坡上橡樹、栗樹、山毛櫸、梧桐和松林鬱郁蒼蒼,景色十分優美。古希臘人把這美妙的地方作為眾神的居住地也是由於這個原因。
但是後來希臘人改變了看法,因為既然奧林匹斯山的冰裝雪裹,雲霧環繞,並不是諸神居住的理想住所。又根據他們的航海經驗,得知希臘並不是世界的正中,奧林匹斯山更不是全球的中心,所以那些神只也就不可能居住在奧林匹斯山上。
『玖』 幫下忙,初一上冊歷史,第9課
最上面的幾行看不清,從看得清的開始回答。
最高統治者叫皇帝
中央實行三公九卿制,設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地方實行郡縣制
經濟上
圓形孔方銅錢又叫秦半兩
統一度量
統一全國車軌
思想上
1.小篆 後來隸書
『拾』 八年級歷史1至9課的時間及人物
1.1839年,林則徐虎門銷煙。2.魏源,編著「海國圖志」3.1857年,鴉片戰爭4.186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