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歷史
A. 關於浦城歷史文物和人文古跡的小論文
祝徐氏,浦城人,生活在乾隆中後期至嘉慶年間,她因獨立捐修浦城城牆而名垂青史。嘉慶五年(公元1800年)六月,浦城發生特大洪災。縣志記載「淹斃人口數千」,據清朝大臣祖之望記述:「此次洪災,人丁遭漂沒者也以萬計」。導致慘劇的原因是洪水沖毀了城關東、南、西三面城牆。
大災過後,官民欲修城牆未果。京官祖之望(乾隆四十三年進士,曾任山東巡撫、廣東巡撫、河道總督,官至刑部尚書、吏部尚書)回到浦城,目睹這一狀況感到很焦急,召集鄉紳捐款修復城牆。與祖之望有戚誼之交的祝徐氏,將丈夫祝乾封所留遺產剩一部分給三個兒子購置田產外,捐出伍萬多兩白銀,獨自承擔了修復城牆的全部費用。祝徐氏三個兒子分頭負責,歷時三載,高質量高標准地完成了這項工程。建成後的城牆高2.4丈,頂寬1.8丈,綿延十多里,屹立在南浦溪畔。
祝徐氏的義舉不僅受到當地人的交口稱贊,閩浙總督汪志伊撰文表彰,此事更驚動了朝廷,嘉慶帝曾題「深明大義」御匾。
人類從遠古洪荒走來,對自然的認識有一個過程。古人喜歡逐水而居,房屋蓋在低窪處,等房屋、人口聚集到一定規模,部分房屋被沖毀後,補救的辦法只有修城牆。浦城城牆始築於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嘉慶拾伍年(1810年)重修。解放後,隨著天文、地理知識的普及,以城區幾座橋梁為參照物,城區路面大幅度提高,城牆的防水功能漸失,城牆也遭到毀滅性破壞。遺憾的是,十多里的城牆現只剩「登瀛門」和「龍潭門」兩處遺跡。
給你店資料吧~
B. 蒲城有多少年歷史
蒲城縣歷史悠久。夏商屬雍州,周封賈國,春秋屬晉,秦置重泉,北魏名南白水,西魏始稱蒲城,唐名奉先,宋後名蒲城至今。境內文物薈萃,城外橋、景、光、惠、泰五座唐代帝王陵依山為墓,彼此烘托,尤以橋陵石刻最為精美,氣勢雄偉,為唐十八陵之冠,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城內南寺唐塔,北寺宋塔,遙相呼應,明清考院、六龍壁、勿幕圖書館、楊虎城將軍紀念館、王鼎紀念館、將相故里牌坊保護完好。縣博物館內,歷史文物琳琅滿目,《大唐故金仙長公主志石之銘》、《雲麾將軍李思訓碑》、《大唐代國長公主碑》、《高力士碑》、《義門王氏先塋碑》、《蘇孝慈墓誌》等聞名遐邇,一九八八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對外開放縣。蒲城歷史上文化昌盛,人才輩出。黨懷英、王鼎、井勿幕、李儀祉、楊虎城等先賢志士均出生於此。
能源礦產儲量大,易開采,品味高。蒲城縣處於國務院能源基地規劃辦公室的山西能源基地范圍。煤儲量豐富,發展能源電力工業條件優越。石灰石、大理石、鋁土礦、粘土礦、白雲岩、硫鐵礦、芒硝等礦產資源也極為豐富,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煤炭:煤田佔有面積52.9平方公里,已探明儲量1037億噸。煤質屬中灰至高灰、高硫、低磷的集煤及瘦煤。水文地質結構簡單,可選性中等,易於開采。石灰石:主要分布在縣城以北的諸山中,總儲量為450億噸,其中水泥石灰岩主要分布在岳王山、堯山和孫鎮中堯地區。硫鐵礦和芒硝:我縣化工資源豐富發展化學工業具有一定的優勢、硫鐵礦分布在蔡鄧三眼橋地區,總儲量約113-150萬噸,芒硝產於我縣南部泊灘地區,總面積170平方公里。大理石和白雲岩礦:儲量分別為300、500萬噸,500-1000萬噸逐級開發。陶瓷粘土:主要分布在蔡鄧三眼橋地區,地質儲量289.5萬噸,發展陶資工業具有一定基礎。蒲城縣地貌單元界限分明,地域差異明顯,宜農、宜林、農副土特產品十分豐富。在「八五」期間已建立了小麥、棉花、玉米、油菜、蘋果、酥梨、牛、羊、雞等十大農牧業商品基地。素有「陝西糧倉」之稱,蘋果、酥梨、金絲蜜棗等農特產品享譽海內外,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農業綜合開發的潛力很大。
C. 南平市浦城縣簡介
漢閩越王余善臨柘溪(今南浦溪)之濱築城曰浦城,建安元年(196)置漢興縣,屬會稽郡。三國吳永安三年(260)改吳興縣,屬建安郡。隋並入建安縣。唐武德四年(621)復置,改名唐興縣;武後天授二年(691)改武寧縣;神龍元年(705)復名唐興縣;天寶元年(742)定名浦城。歷屬永安軍、建寧軍、建寧路、建寧府、建安道。1932年9月方誌敏率紅十軍攻克浦城,建立縣蘇維埃政府。1949年5月13日解放,歷屬建甌專區、建陽專區、南平專區、建陽地區、南平地區、南平市。
D. 浦城鄉土歷史小論文即告啊~~~~
浦城縣地處福建省最北端,閩、浙、贛三省結合部。位於東經118°11′~118°49′、北緯27°32′~28°22′之間。全境總面積3383.02平方公里。北與浙江省江山市、遂昌縣、龍泉市毗連,西北與江西省廣豐縣接壤,東南與福建省松溪縣為鄰,西南與建陽市、武夷山市相連。
主要城鎮——南浦:縣人民政府駐地,閩北重鎮,東越拒漢六城之一。水北街:觀前街為省首批歷史文化名村。富嶺:縣主要產油區之一,花橋為邊界貿易點。石陂:縣糧、豬、禽生產基地。仙陽:縣豬、茶、商品魚生產基地,練村為五代閩練氏夫人和南宋理學家真德秀故里,本越拒漢六城之一。臨江:錦城為東越拒漢六城之一。盤亭:閩浙贛邊界集鎮。九牧:地當閩浙交通孔道。
城區東隅仙樓山(越王山),閩越王余善曾築烽火台於山巔,設行宮於山麓,清代設南浦書院,有煉丹井、卓觀亭等景,今辟為仙樓公園,建革命烈士紀念碑。東郊有石排下新石器時代和商周時期文化遺址。西北郊夢筆山傳為南朝文學家江淹「夢筆生花」處。水北街黃碧有宋瓷大口窯址。城關龍潭門有元代為紀念真德秀而改建的西山真夫子祠。仙陽有西漢漢陽城遺址。西山(西山源)有真德秀所建西山精舍及睦亭(衍義亭)遺址。漁梁山曾列入「天下十大名山」。浮蓋山高寒仙雅、奇秀清幽,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盛贊仙壇、龍洞、大池之勝。小武當山有仰獅峰、玉帶泉諸景。古樓坑口為1932年浦西區蘇維埃政府駐地,尚存紅軍標語牆。游覽地還有南浦溪大橋、西門公園等
E. 浦城被命名為什麼之鄉
浦城因為盛產桂花名品丹桂而被稱為中國丹桂之鄉
福建浦城丹桂系中國桂花優良品種之一,當地俗稱紅木樨,屬木樨科木樨屬(Osmanthus)丹桂品種群(AurantiacusGroup),主要品種為大葉丹桂。其可考歷史可追溯到2500年以上,源遠流長植物名稱:丹桂
科名:木犀科
屬名:木犀屬
高度范圍:12(M)
形態特徵:花桔紅色或橙黃色,香味弱
生長習性:弱陽性,喜溫暖濕潤氣候
F. 福建省浦城第一中學的歷史沿革
1921年9月學校創辦於福建省閩北。(校內為文廟原址,於明正德十六年遷建)
1980年學校被列為福建省重點中學。
1993年學校成為福建省二級達標校。
2013年學校被確認為省一級達標高中。
G. 宋王朝統治319年,浦城縣登進士者126人,有著怎樣的傳奇故事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個朝代,它分為南、北宋兩個時期,總共經歷了十八個君主,朝代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宋朝是一個十分重文的朝代,這與其它朝代有著十分的不同。而說到重視文學就離不開古代科舉考試,在宋朝時期,福建的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在福建的浦城這么一個小縣城裡就有126人榮登進士,當時不僅有兄弟同科榮登進士,而且還有祖孫三代、父子二人都是進士的佳話。
正所謂一方土地養一方人,而骨子裡已經根深蒂固著深厚文化的浦城人們,在宋朝319年的期間就有著126人榮登進士的光輝歷史。而這些十分傑出的浦城之子,用他們一生所作出的事跡給後代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精神和文學財產,並激勵著浦城的後代們為了家鄉和祖國的發展、昌盛奉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H. 浦城是什麼地方
浦城是福建省南平市下轄縣。
浦城縣,福建省南平市轄縣,中國丹桂之鄉。位於福建省最北端、閩浙贛三省交界處,是福建的「北大門」,自古為中原入閩第一關,分別與浙江省的江山市、龍泉市、遂昌縣和江西省的廣豐縣接壤,與福建省的建陽市、武夷山市、松溪縣毗鄰。
全縣區域面積3383平方公里,為福建省第三大縣,其中山地面積437.4萬畝,耕地面積55.47萬畝,河流水域面積15萬畝,是中國、福建省最早的商品糧基地縣。
I. 浦城縣的歷史沿革
新石器時代,先民在南浦溪主支流兩岸聚居。西漢時,浦城為閩越活動中心。浦城建城早於置縣,因西漢中期東越王餘善築城臨浦得名。東漢建安初年(約在196~200年間)置縣,稱漢興,是福建省最早置縣的五縣之一。三國稱吳興,唐稱唐興,武周稱武寧,武則天去位後復稱唐興。唐天寶元年(742),以東越王餘善曾在此臨溪築城,定名浦城縣,簡稱「浦」,別稱「南浦」、「柘浦」。為當時福建省三個「緊」縣之一。民國23年8月至民國27年6月(1934年8月至1938年6月),為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
置縣前浦城之地,夏、商屬揚州,周屬七閩地,戰國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屬楚,秦屬閩中郡。漢高祖五年(前202)屬閩越國。漢建元六年(前135)封餘善為東越王,都冶一說在浦城。漢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滅閩越,「徙其民於江、淮間,虛其地。」「後裔遁逃山谷者頗出」,漢始元二年(前85)立冶縣,東漢建武初改東侯官,浦城地均屬之。
浦城置縣為東漢建安初,分東侯官地立。時以國為號,名漢興縣,屬會稽南部都尉。據該屆修志考,置縣時間為建安元年(196)後、建安五年前。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改漢興為吳興。是年,廢會稽南部都尉,置建安郡,吳興屬之。晉太康三年(282),屬晉安郡,元康元年(291),改屬江州,梁普通六年(525),屬東揚州。陳永定(557~559年)初,屬閩州,後屬豐州。隋開皇九年(589),吳興省入建安縣。唐武德四年(621),復置縣,改名為唐興,屬建州(治所在今建甌),後省入建安。唐載初元年(689),復置縣,仍名唐興。武則天登極後,天授二年(691),改名為武寧縣。唐神龍元年(705),唐中宗李顯登極,復為唐興。天寶元年(742)八月,定名浦城,屬建安郡(是年改建州為建安郡)。唐乾元元年(758),復改郡為州,仍屬之。
五代,後晉天福八年(943),王延政在建州立國,號殷。南唐保大四年(946),建州改為永安軍,尋改忠義軍。浦城屬之。
宋開寶八年(975),復改建州。端拱元年(988),改建州為建寧軍。紹興三十二年(1162),建寧軍升為建寧府,浦城屬之。
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建寧府改為建寧路,浦城屬之。明洪武(1368~1398年)初,建寧路改建寧府,浦城屬之。清均屬建寧府。
民國元年(1912)仍屬建寧府,建寧府尋改建甌府,浦城屬之。民國2年,建甌府改建安道,浦城屬之。民國17年,廢除道制,直屬福建省。民國22年11月至次年1月,在福州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浦城屬延建省。民國23年8月17日,全省設10個行政督察區,福建省第十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於浦城,轄建甌、建陽、崇安、浦城、松溪、政和6縣。民國24年10月1日,全省10個區劃為7個區,第十區改為第三區,仍駐浦城,轄浦城、建甌、建陽、崇安、松溪、政和、壽寧、邵武8個縣。民國27年6月,公署遷建陽,浦城屬之,直至解放前夕。民國16年9月,中國共產黨在浦城境內開展革命活動。民國20~24年在四境先後建立建(陽)浦、浦城、廣(豐)浦、浦西、龍(泉)浦5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實行紅色割據。
1949年9月10日,全省劃分為8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以下簡稱專區)。浦城屬第一專區。1950年3月14日,第一專區更名為建甌專區。1950年9月2日,專區遷往建陽,更名為建陽專區,浦城屬之。1956年6月9日,建陽專區與南平專區合並,稱南平專區,浦城屬之。1968年5月,專區改稱地區,浦城屬之。1970年2月,地區機關遷駐建陽,1970年6月18日改稱建陽地區至1988年12月,浦城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