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初二

歷史初二

發布時間: 2020-11-20 18:41:53

❶ 初二的歷史

唐朝簡介

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由唐高祖李淵建立起來的強大王朝,它與漢朝同成為中華民族中興的兩個時代,並以其前所未有的輝煌與繁榮開創了中國的新紀元。
隋朝末年,當隋煬帝四處攘亂之際,駐守太原的唐國公李淵率大軍進軍關中,並於公元618年稱帝建國,年號武德,建都長安,開啟了李唐王朝統治中國的歷史。高祖李淵登基後立即著手消滅其它各部反隋勢力,先後擊敗上邽(天水)的薛舉,薛仁杲;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等反對勢力,實現了統一大業。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李淵次子李世民在大臣尉遲、敬德、段志玄、長孫無忌等人的幫助下,發動了「玄武門之變」,誅殺了與自己對立的太子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進而迫使其父李淵退位。同年八月,秦王李世民在大多數朝臣武將的擁護下即皇帝位,改年號貞觀,是為歷史上著名的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歷史上比較開明的皇帝之一。貞觀二年,太宗命兵部尚書大將李靖討伐突厥,大獲全勝。從此消除了西域各族對中原的威脅。與此同時,太宗皇帝啟用賢能人士,由魏徵、高士廉、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等人為宰相,輔助處理國家政事。在其統治下,通過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文教等方面的改革,使大唐帝國空前繁榮,史稱「貞觀之治」。
太宗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四月,太宗駕崩。第九子李治即位,年號永徽,是為唐高宗。高宗即位後依然執行唐太宗的「治國之道」,故唐永徽年間仍有貞觀遺風。高宗於永徽六年(655年)立武則天為皇後。在此之後武則天開始臨政。弘道元年(683年)高宗病逝,三子李顯即位,是為中宗。後為武則天廢,另立四子李旦,廟號睿宗。天授元年九月,六十七歲的武則天宣告「革唐命」,改國號為周,正式稱帝,成為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
武則天在位期間,將唐朝的政治、經濟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她大力發展農業生產,曾親撰《兆人本業記》農書,為唐代物質財富的積累創造了條件。但持政末期,她寵信佞臣,深為大臣不滿;神龍元年,由宰相狄仁傑等發動的政變迫使武則天退位,中宗李顯復位,改元神龍。從而結束了唯一女皇統治中國的歷史。
中宗李顯庸懦無能,致使皇後韋氏與安樂公主弄權,李旦之子李隆基擊敗了韋後集團而即皇帝位,改元開元,是為唐玄宗。玄宗是唐代繼李世民之後又一位開明國君。開元年間,玄宗對政權做了重大調整:分全國為十五道,改革官制和兵制,與此同時大力發展經濟,改革稅制,興修水利,使全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至此,中國在世界同時代的國家中已成為鼎盛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唐朝前期(自建立至開元年間),出現了包括武則天在內的幾代開明君主。從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承前啟後促進了唐朝的發展。在政治上,唐朝沿襲了隋制,並逐步以中書、門下、尚書三省代替前朝的「三師」和「三公」,加強了皇帝的統治力量。同時,更加完備了隋朝的科舉制度,使它成為選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和途徑。另外,為了加強與邊疆少數民族的團結合作,太宗在貞觀十五年(641年)將文成公主下嫁給松贊干布,使土蕃與大唐關系進一步密切。此外,在我國歷史上聞名遐爾的「絲綢之路」也成為當時中原對外發展的重要通道,對改善對外關系與相互間的經濟交流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由於沒有內憂外患,唐朝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自貞觀至開元年間,唐朝的人口、土地和糧食產量都大大超過了前朝。人民安居樂業,豐衣足食。這也為之後大力發展手工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唐代手工業水平之高超,甚至可以與現代工藝相媲美。從我們現在所見到的「唐三彩」等唐代藝術品看來,便可窺之一二。
唐朝前期的人文藝術更是發展迅速。詩、書、畫各方面都有大量名家涌現。其中包括「初唐四傑」、「田園山水派」的代錶王維(699-759年);「邊塞派」詩人岑參(715-770年)以及素有「詩仙」之稱的唐代大詩人李白(707-762年)等等。此外,還有今人熟知的「畫聖」吳道子,李思訓,大音樂家李龜年,都是盛唐氣象的代表。

唐朝自太祖李淵建立以來一直蓬勃發展,到開元年間,唐朝已進入了全盛時代。但隨著玄宗日益殆於政事,盛唐開始走向衰亡。公元742年,玄宗改元天寶,並先後任命李林甫、楊國忠為相;重用蕃將安祿山等人,兵權旁落,終於導致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天寶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祿山發動叛亂,十五年攻佔唐都長安。玄宗撤至四川成都,而太子李亨北走靈武。七月李亨到靈武之後,即位稱帝,改元至德,尊玄宗為太上皇,是為肅宗。自天寶十四年至廣德元年(763年)正月,"安史之亂"方為平息。前後歷經七年零兩個月,這次叛亂大大削弱了唐王朝的實力,並直接導致了後世的藩鎮割據局面。
唐代後期,長年藩鎮割據使唐王朝的統治權力名存實亡。在全國各地,蕃鎮節度使掌有地方政權與大部分兵權,也大都成為世襲制,不受唐王朝的統治。故而,晚唐的政權主要以平息叛亂為主,而無暇顧及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加之安史之亂的原因,使唐朝的國力每況愈下,一蹶不振。李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復往日的盛世景象。肅宗(756-762年在位)及其之後的代宗(762-780年在位)、德宗(780-805年)等皆昏庸無能,寵信奸臣,疏遠賢良,致使唐帝國的統治更加惡化,吐蕃、回鶻等外族不斷對唐帝國構成威脅,此時的唐王朝內憂外患重重。公元八零六年,憲宗(806-821年在位)劉純即位,在朝臣的幫助下,奪回了由藩鎮割據的淮西等地,暫時使唐朝恢復統一。但憲宗自認有功,專斷獨行,寵信宦官,最終為宦官所害;之後,宦官的地位甚至與皇帝不相上下,成為了唐帝國的真正掌權者。
唐憲宗死於公元八二八年二月,次年,穆宗即位。自穆宗後,唐皇多信服食長生葯,在以後的十代皇帝中,僅因服食丹葯而死的就有三人,更加速了李唐王朝的滅亡速度。直至公元八七四年,黃巢、王仙芝等人起兵反對唐朝,其中有些堅持了十數年之久,沉重的打擊了唐王朝的統治。自此,唐朝被封鎖在一個以長安為中心的小圈子裡,唐帝國的統治已岌岌可危。公元九零七年,曾為黃巢部下後歸降唐朝的梁王朱全忠,逼迫唐哀帝退位,自己代唐稱帝,建立了梁王朝,至此李唐王朝對中國的統治宣告結束,中國從此進入了另一個分裂時期--五代十國。
唐朝後期,由於北方的連年戰亂,致使土地荒蕪,人口稀少;而相對比較穩定的南方,逐漸成為唐朝的經濟中心。與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經濟中手工業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後的手工業,是在前代的生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以造船、鑄造、絲織業而言,在技術上都超越了初唐,並且隨著手工業的進步與提高,使商業貿易也得到了蓬勃發展。長江中下游的新興城市大多以商業為主,如洪州、蘇州都是當時的商業貿易中心。晚唐也出現了一批傑出文人,其中以杜甫、白居易最為著名。杜甫的《兵車行》,白居易的"三吏"、"三別"等作品不僅有很高的文學欣賞價值,而且從另一個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動盪不安的現實。
唐朝歷二十二代,前後共二百八十九年,其與漢朝並稱為中國歷史上兩大強盛王朝之一。唐王朝的前期,由唐太宗李世民直至玄宗開元年間國家一直處於大發展階段,從經濟、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都空前繁榮。在此期間出現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構成了中華民族引以為驕傲的盛唐氣象。從而,使中國的世界地位顯赫一時。一直到現在,一些國外的某些地方仍然稱中國為唐山,稱華人為唐人。唐玄宗後期出現的安史之亂,使唐王朝逐漸沒落。在中晚唐時代,皇帝在經濟、政治、軍事上已無實權,致使藩鎮割據局面形成。最後,各方紛紛脫離唐王朝的統治而成為各自獨立的政權。

唐朝
唐朝·君主與年號之一 編輯 廟號 謚號 姓名 年號
在位時間 時間段
— 德明帝
(高祖追崇) 皋陶 — —
— 先天太上皇
(玄宗追崇) 李敬 — —
聖祖
(高祖追崇) 玄元帝 李耳 — —
— 興聖帝
(高祖追崇) 李皓 — —
獻祖
(高祖追崇) 宣帝 李熙 — —
懿祖
(高祖追崇) 光帝 李天錫 — —
太祖
(高祖追崇) 景帝 李虎 — —
世祖
(高祖追崇) 元帝 李昞 — —
高祖 神堯大聖大光孝皇帝
(初謚大武皇帝)
(曾謚神堯皇帝)
(光孝帝) 李淵 在位時間 618年⑸—626年⑻
武德 618年⑸—626年
太宗 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
(初謚文帝)
(曾謚文武聖皇帝)
(廣孝帝) 李世民 在位時間 626年⑻—649年
貞觀 627年—649年
高宗 天皇大聖大弘孝皇帝
(初謚天皇大帝)
(弘孝帝) 李治 在位時間 649年⑹—683年⑿
永徽 650年—655年
顯慶 656年—661年⑵
龍朔 661年⑶—663年
麟德 664年—665年
干封 666年—668年⑵
總章 668年⑶—670年⑵
咸亨 670年⑶—674年⑺
上元 674年⑻—676年⑽
儀鳳 676年⑾—679年⑸
調露 679年⑹—680年⑻
永隆 680年⑻—681年⑼
開耀 681年⑼—682年⑴
永淳 682年⑵—683年⑾
弘道 683年⑿
義宗
(高宗追崇) 孝敬帝 李弘 — —
中宗 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
(初謚孝和皇帝)
(昭孝帝) 李顯[8] 在位時間 683年⑿—684年⑵
嗣聖 684年⑴—684年⑵
睿宗 玄真大聖大興孝皇帝
(初謚大聖貞皇帝)
(興孝帝) 李旦[9] 在位時間 684年⑵—690年⑼
文明 684年⑵—684年⑼
光宅 684年⑼—688年
永昌 689年⑴—689年⑾
載初 689年⑾—690年⑼
注釋:

^ 實際由武則天掌權
^ 同上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最繁榮,最發達,最開放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疆域西至中亞的裏海與鹹海;北越外興安嶺,貝加爾湖;東起庫頁島,朝鮮半島;南到越南。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隴西李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漢朝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皓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歷史:

李淵開國

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失道離德和出征高句麗失敗,農民起義在各地興起(參看隋末農民戰爭)。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同年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由於第三子李玄霸早死,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兄長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淵自動退位,讓李世民即位為唐太宗。

貞觀開元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范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乾的大臣。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

唐太宗死後,第九子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於白江口大敗日本水師援軍。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後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後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後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為周,武後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武後死後的謚號中「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統治時期,武後為了制衡甚至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後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後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後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後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後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後,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後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農業上發明了曲轅犁和筒車,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國力迅速上升,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人口達一百餘萬,面積84平方公里,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Image:chang'ancheng.jpg



首都 長安為首都,洛陽為東都
君主
-開國君主
-滅亡君主 共20位
李淵
李祝
成立 (隋末農民戰爭)
(618年)
滅亡 (白馬驛之禍)
(907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也是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李淵於618年建立了唐朝,以長安(今陝西西安)為都,後來又設洛陽為東都。其鼎盛時期的公元7世紀時,中亞的沙漠地帶也受其支配。690年,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史稱武周,直到705年唐中宗恢復大唐國號。唐朝在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後日漸衰落,至907年梁王朱全忠篡位滅亡,共延續了289年,傳了20位皇帝。唐在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有輝煌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

「唐」這國號是晉的古名,泛指今山西省的中心地域。傳說君主堯號稱「陶唐」氏。周朝時在現今湖北省有一小國唐國。李淵在隋朝時繼承唐國公;在隋恭帝禪讓後便以唐為國號。唐朝滅亡後,五代的李存勖所建的後唐和十國的南唐都自稱是唐朝的承繼者而用「唐」作為國號。事實上他們的皇帝與唐王朝並無血緣關系。

唐朝皇族李氏自稱出自漢族的趙郡名望,同時李氏家族也是隴西軍事貴族。隴西李氏從秦代開始就是中國著名的武將軍人世家。這個家族涌現過漢朝飛將軍李廣等著名將軍。不過也有人對此說法表示懷疑,認為唐朝皇族李氏帶有鮮卑血統。而《舊唐書》和《新唐書》中則稱唐朝皇族李氏是老子李耳的子孫,十六國的西涼開國君主李皓亦是其遠祖。北周時推行鮮卑化政策,李氏被迫改成「大野氏」,這是一個新創立的姓氏。北周滅亡後,又恢復為李氏。

唐朝連同宋朝被歷史學者黃仁宇認為是相繼於秦漢之後的中國第二帝國時期,日本歷史學者則普遍認為唐朝是中國「中世」時期的結束。唐朝國力在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因此華人也被稱為「唐人」,現今西方華人聚居處也被稱為「唐人街」。

目錄 [隱藏]
1 歷史
1.1 前期
1.1.1 李淵開國
1.1.2 貞觀之治
1.1.3 日月當空
1.1.4 韋氏當權
1.1.5 開元之治
1.1.6 安史之亂
1.2 後期
1.2.1 大唐衰落
1.2.2 元和中興
1.2.3 會昌中興
1.2.4 宣宗之治
1.2.5 殘唐而亡
2 疆域和政區
3 官吏制度
4 軍事
5 文化藝術和宗教
6 外交
7 帝王年表
8 參看
9 外部鏈接

[編輯] 歷史

[編輯] 前期

[編輯] 李淵開國

唐高祖李淵隋朝末年,由於隋煬帝的失道離德和出征高句麗失敗,農民起義在各地興起(參看隋末農民戰爭)。617年五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是為隋恭帝。李淵任大丞相,進封唐王。大業十四年(618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殺。同年五月,李淵逼恭帝禪讓,自己稱帝,國號唐,是為唐高祖。改元武德,都城仍定在長安。而後,長子李建成被封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三子李元霸早夭,四子李元吉為齊王。唐朝建立後,李淵派李世民征討四方,剿滅各方群雄。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四方征戰有功的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自動退位,成為太上皇,李世民即位,即唐太宗。

[編輯] 貞觀之治
太宗時期將為突厥所支配的蒙古高原納為勢力范圍,唐朝北方的諸民族專稱李世民為天可汗。內政方面承繼了宰相制,發展完善和確立了後世運用的三省六部和科舉選士制,又推行均田制,實行租庸調制,他不計出身,網羅了一大批精明強乾的大臣,不論降將或建成舊臣,他也一一重用。例如魏徵,為前太子建成的幕臣,太宗登位後不計前嫌,而且事事也聽從魏徵的勸練。這時期社會秩序安定,經濟繁榮,歷史上稱為「貞觀之治」。其政績的總結《貞觀政要》成為日本和朝鮮的帝王教科書,亦為後世君主模彷學習的對象。

[編輯] 日月當空
唐太宗晚年,因為太子的問題而煩惱,太子承干與魏王泰內斗,結果太宗也廢掉他們二人,並立仁孝的第九子晉王李治為太子。唐太宗死後,李治即位,是為唐高宗。

高宗時期對外接受了新羅之請,終於滅了高句麗和百濟並打敗日本援軍。使新羅統一朝鮮半島。

唐高宗在太宗晚年,結識了唐太宗的才人武氏,在太宗死後,武氏入感業寺為尼。時高宗的王皇後與蕭淑妃內斗,王皇後准許高宗接武氏回宮。武氏入宮後,先後使高宗廢了王皇後及蕭淑妃。在大臣的反對下,高宗立武氏為皇後。

高宗健康狀況不好,許多政事都交給皇後武氏來處理。高宗死後不久,武皇後立太子李顯為帝,是為唐中宗。不久又廢中宗為廬陵王,改立另一個兒子李旦為帝,是為唐睿宗。平定了徐敬業領導的反叛後,在天授元年(690年),皇後武氏廢睿宗秸號稱帝,改國號為周,稱聖神皇帝。武後也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唯一自稱皇帝的女人,前後掌權50餘年。由於武後死後的謚號中「則天」二字,所以近代以來一些學者稱其為「武則天」,但這是一個不嚴謹的稱號。

在武周十五年統治時期,武後為了制衡甚至打擊高宗以來的世家大族的權力,所以對以科舉進身仕途的官員大力提拔。狄仁傑是其中的代表。她又安排她的侄兒黨羽武三思和武承嗣等人擔任重要機務。傳統史學家對武後批評,如索元禮、來俊臣和周興等官員在她的鼓勵下替她以告密、酷刑等監視群臣。武後又常繞過門下省,中書省直接對官員發號施令,開了破壞官吏制度的先例。

男性內侍張昌宗弟兄和薛懷義等。不過傳統男性皇帝的後宮亦很多。武後對佛教亦大力推崇,例如武周時期的佛寺興建頻繁,使用年號證聖、大足等;這與李氏皇族推崇道教和如貞觀、永徽、景雲、開元等年號相對。另外武後成了後來唐朝後宮女性爭權的效法者。

[編輯] 韋氏當權
神龍元年(705年),敬琿和宰相張柬之等人發動政變,擁立中宗李顯復位,恢復了唐朝的政權。李旦被立為相王。中宗卻一直受到韋皇後、女兒安樂公主和武後的舊有黨羽武三思等人的影響,張柬之和敬琿等人全部被流放或誅殺。韋皇後有意成為第二個武後,安樂公主則曾要求被立為皇太女。在景龍四年(710年)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中宗,韋皇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並欲加害相王李旦。李旦的兒子,當時是臨淄王的李隆基在姑母太平公主的協助下發動政變,誅殺韋皇後、安樂公主及武氏殘余勢力,擁立李旦復位。

[編輯] 開元之治
後來睿宗妹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發生權力之爭。延和元年(712年),睿宗讓位於太子李隆基,是為唐玄宗,又稱唐明皇。713年,唐玄宗將太平公主賜死,黨羽或殺或逐,結束了這段史稱「韋後之亂」的混亂政局。同年改元開元。唐玄宗在位44年,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迅速發展,農業上發明了曲轅犁和筒車,使得農業生產力大幅提高,國力迅速上升,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這一時期被認為是繼漢武帝時期之後,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二次鼎盛局面。首都長安城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編輯] 安史之亂

唐代畫家張萱作
《搗練圖》唐玄宗改元天寶後,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玉環為貴妃後,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劍」惡名的李林甫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後又以楊國忠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權勢炙手可熱。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異族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於當時兵制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使得節度使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祿山最著。安祿山一人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掌握重兵,在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趁唐朝政治腐敗、軍事空虛之機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是為肅宗,奉玄宗為太上皇。安祿山則自稱大燕皇帝,年號聖武。經過8年時間這場叛亂才被平定。

[編輯] 後期

[編輯] 大唐衰落
但是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均田制已經逐步瓦解,土地兼並現象日趨嚴重,租庸調制也無法實行。藩鎮割據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代宗時,劉晏改革鹽法,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唐德宗任用楊炎為宰相,於建中元年(780年)開始實行兩稅法,一年分夏、秋兩季依土地征稅。唐德宗還力圖平藩,但是引起朱滔、李希烈、朱泚叛亂。結果發生奉天之難。戰爭持續了5年,最後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餘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編輯] 元和中興
自此以後,唐朝有吐蕃、回紇、南詔等外患,內有宦官掌權,禁軍兵權甚至皇帝的廢立都由宦官決定。節度使對地方有獨立於中央的管理權。唐德宗死後,繼位的唐順宗試圖進行改革,威脅了宦官的利益。於是經過了永貞內禪而受宦官支持的唐憲宗登基,依靠禁軍的兵力令全國所有的藩鎮至少名義上全部歸服唐朝,史稱元和中興。

[編輯] 會昌中興
憲宗末年,以牛僧孺和李德裕為首的大臣之間的朋黨之爭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

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與李訓和鄭注等發動甘露之變,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後,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殘唐時藩鎮和宦官的直接沖突。

文宗死後,唐武宗繼位,建元會昌。武宗在宦官仇士良的擁立下,經過派系斗爭而繼位。由於擁立武宗的宦官仇士良鑒於朝廷派系林立,不得已給武宗親自處理朝政,武宗重用李黨首領李德裕,削減仇士良的權力。武宗一連串振興朝廷的政績,史稱會昌中興。武宗重視道教,禁止道教以外的宗教,例如佛教、景教等。故在佛教史上列為三武滅佛的其中一位稱號武字的君主。又稱為會昌滅佛。

[編輯] 宣宗之治
唐武宗死去後,唐宣宗在宦官的協助之下繼位。未即位前的宣宗表面上是容易被宦官利用的君主。但即位以後勵精圖治。一改唐武宗的封殺佛教政策,再次尊崇佛教。

[編輯] 殘唐而亡
宣宗之後,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之君,使唐朝的國勢一直走下坡。

唐朝後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農民戰爭,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

經過黃巢之亂後,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

❷ 初二的歷史知識

1「兩航談判」 自1949年國民黨當局逃台後,海峽兩岸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接觸談判是在1986年5月。這是一起因偶發事件引發的兩岸談判,台灣當局是在極不情願的情況下被拉上了談判桌。

1986年5月3日下午3時10分,一架編號「B-198」的台灣「中華航空公司」波音747貨機,在飛越原定降落的香港啟德機場後,突然偏離航線,朝北飛行,稍後降落在廣州白雲機場,機長王錫爵要求在祖國大陸定居,同行的另兩名機械師要求回台,機上共有貨物22萬磅。事件發生當天,中國民航致電台灣「華航」,請其盡迅派人到北京商談有關飛機、貨物和機組其他成員的處理問題。

面對這一突發的事件,台灣當局立即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按照「三不政策」,就不能與中共談判但不談判又解決不了問題。經過權衡利弊,為避免給外界造成國共兩黨在進行談判的印象,蔣經國最後決定在堅持「三不政策」的前提下,委託第三者「香港國泰航空公司」全權代表「華航」與中國民航協商解決人機交接事宜。蔣經國還指示「華航」依國際慣例解決善後工作。這一不合適宜、多此一舉的決定自然遭到祖國大陸的反對。祖國大陸方面認為,這純屬兩個航空公司之間的業務性商談,並不涉及政治問題。既然是交接,就應當由當事雙方直接地、負責地辦妥交接事宜,以確保飛機和願回台灣的另兩名機組人員安全返回台灣。中國民航再次致電「華航」,催其盡快作出答復,並提出如果台灣方面認為到北京不方便的話,也可到他們認為方便的地方協商。

在經過兩個星期的交涉後,1986年5月17日至20日,「中華航空公司」和中國航空公司各派出三名代表,在香港進行了為期四天的歷史性商談,就交接貨機、機組人員和貨物事宜達成協議,簽署了「兩航會談紀要」。
2.「金門談判」 80年代後期,由於台灣當局拒絕兩岸「三通」,奉行單向的開放政策,限制大陸民眾與台灣的正常交往,在沿海地區出現了大陸居民私渡去台的現象。台灣軍警對大陸私渡入台人員採取不人道的強制「並船遣返」的做法,致使台灣海峽連續發生數起大陸同胞在遣返過程中遭受人身傷亡的事件。1990年7、8月間,發生了因「並船遣返」導致25人被集體釘在船倉內窒息死亡,以及21人因遣返船被台軍艦撞擊落水身亡等兩起慘劇,台灣軍警的殘暴行徑遭到兩岸人民的一致譴責。

1990年8月,為避免再次出現死傷悲劇,切實解決私渡人員的遣返問題,中國紅十字總會向台灣紅十字組織建議,雙方簽定遣返作業協議,將私渡人員遣返納入規范程序,使遣返作業在兩岸紅十字會組織的見證下進行。背受強大輿論壓力的台灣當局,對於中國紅十字總會的建議很快作出了積極的回應。考慮到簽署協議需要實地考察遣返路線,同時也為了照顧台灣方面希望保密的要求,雙方決定協商地點定在當時尚未解除「戒嚴」、仍是國民黨「戰地」的金門島。

1990年9月11日上午,中國紅十字總會秘書長韓長林等4人乘坐一艘懸掛白底紅十字旗的鐵殼船,從廈門東渡碼頭出發,徑直朝金門方向航行。在下榻的「仁愛新莊」,韓長林等與台灣紅十字組織秘書長陳長文等就兩岸紅十字組織參與見證主管部門執行海上遣返事宜進行了協商,並於12日簽署了協議。雙方本著切實解決問題、迴避目前尚難以解決的兩岸政治分歧的務實精神,就見證遣返的原則、對象和遣返程序等方面作了明確的規定。
3.第一次汪辜會談

新華社電1993年4月27日,舉世矚目的「汪辜會談」在新加坡舉行。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汪道涵和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辜振甫主持這次會談。這是兩岸授權民間團體最高負責人首次舉行會談,標志著兩岸關系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

「汪辜會談」是在兩岸兩會於1992年達成的「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舉行的。1992年10月28日至30日,海協與台灣海基會在香港就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如何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問題進行了討論。經過香港會談及兩會函電磋商,雙方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後來被稱為「九二共識」)。海基會表述內容為:「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海協表述內容為:「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

在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汪辜會談」就加強兩岸經濟合作和科技、文化、青年、新聞等領域的交流進行了協商,簽署了四項協議,受到了海峽兩岸和國際社會的普遍好評。

四項協議包括《汪辜會談共同協議》《兩會聯系與會談制度協議》《兩岸公證書使用查證協議》和《兩岸掛號函件查詢、補償事宜協議》。在《汪辜會談共同協議》中,「雙方認為應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確定了兩會事務性協商的議題,同意就台商在大陸投資權益及相關問題、兩岸工商界人士互訪等問題擇時擇地繼續進行商談,就加強能源、資源之開發與交流進行磋商,並同意積極促進青少年互訪交流、兩岸新聞界交流以及科技交流。《兩會聯系與會談制度協議》則商定了海協與海基會各層級負責人的定時會談與機制。其他兩項協議則由兩會付諸實施。

「汪辜會談」推動了兩岸談判進程,也促進了兩岸交流蓬勃發展。但這樣的大好局面後來遭到了台灣當局領導人李登輝的蓄意破壞。1995年李登輝借私人訪美進行分裂中國的活動,毒化兩岸關系,兩會協商被迫停止。
4.第二次汪辜會談:
1998年,在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兩岸關系氣氛有所緩和。當年10月,辜振甫率海基會代表團訪問上海、北京。汪道涵與辜振甫在上海再度會晤。「汪辜會晤」開啟了兩岸政治對話,雙方達成了包括繼續進行政治、經濟等廣泛內容的對話及汪道涵會長應邀訪問台灣的四項共識。
5.連戰訪大陸:
2005年5月3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前台灣行政院院長連戰及國民黨大陸訪問團結束了在南京、北京、西安和上海等地的8天訪問返回台灣。臨行前,連戰先生在上海浦東機場發表臨別感言時表示,待到「楊柳又青了」的時候再相見。現在,伴隨著連戰先生的話音,台灣海峽兩岸已然翻捲起和解的春潮。東亞地緣政治格局很可能因為這股春潮而掀開新的一頁。

·台灣問題:「外力」的存在總是將水越攪越混

台灣海峽兩岸的分裂與分治,是56年前國、共內戰的結果,也是當時世界冷戰格局的產物。在今年世界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的偉大時刻,1943年11月的《開羅宣言》和1945年8月《波茨坦公告》作為國際法律文件,早就庄嚴宣告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中國政府對台灣享有主權的神聖地位。美國喬治頓大學法學院院長沃爾曼教授曾專門撰文指出,台灣作為中國一部分的主權歸屬,清晰得根本不需要再專門制定任何一項國際法文件來予以確認。

然而,冷戰使得台灣變成了美國圍堵所謂「中共擴張」的前哨陣地,也使得台灣問題與美國在東亞的地緣戰略利益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系。一灣淺淺的海水,帶來了數不盡的鄉愁。

90年代初冷戰結束了,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台灣島內的政治民主化原本應該為兩岸和平與統一創造歷史性的契機,但由於李登輝等台獨勢力作祟,兩岸關系悲劇性地日趨緊張。1999年9月李登輝拋出「兩國論」,妄圖藉助大國政治中利益競爭的復雜和詭異,「挾洋自重」,竭力想走一條背叛祖國、實現台獨的分離主義路線。

2000年台灣政黨輪替,帶有鮮明台獨黨綱的民進黨上台執政,形形色色的台獨勢力更加猖狂。泛綠陣營為了拉攏選票,達到長期執政的目的,不惜大肆煽動「台灣意識」以對抗和瓦解「中國認同」,藉由「撕裂族群」瘋狂地鼓吹和叫囂台灣要「走自己的路」。2004年3月20日的台灣大選將這種人為的「藍綠對立」以及「中國與台灣」的對立推進到了新的高度。陳水扁雖然在2004年5月20日的就職演說中重申了「四不一沒有」,但由於台灣當局台獨主張未變,一切為了票源的「逢中必反」政策不變,台獨勢力早就一直在爭取的「共投、制憲和正名」的可能性仍在提升,「去中國化」行動在台灣島內也不斷發展。

面對兩岸局勢的濃濃陰霾,2005年3月中國大陸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並由國家主席胡錦濤提出「四點建議」向台灣當局昭示了中國政府和人民反台獨的決心和願意對話的善意。

兩岸局勢從90年代初一路走來,可謂風雨飄搖、幾度經歷危機。究其原因,一是因為台獨勢力竭力利用各種國際因素對抗中國大陸的主權訴求,堅持走台獨冒險主義道路;二是因為國際局勢的風雲變幻,台灣問題事實上成為了大國角逐的看不見硝煙的「戰場」。台灣當局也頻頻出招,利用自己手中的「民主牌」、「民意牌」和「經貿牌」等手段,妄圖達到台獨目的;即便無法實現實質台獨,也要在法律、文化和觀念等領域與中國「劃清界限」。台獨勢力背後各種「外力」的干預與影響,一直是台灣海峽兩岸關系動盪最深刻的根源之一。

中國政府一再嚴正聲明台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任何國家無權干涉;然而,國際關系中實力對比的微妙現實,以及大國政治中私利至上的權力本質,客觀上也難以完全釐清台灣問題是「國內」、還是「國際」問題的界限,更讓台灣問題總是隨著東亞政治的變化而起伏跌宕。

·兩岸中國人有能力解決自己的問題

連戰先生此次率團訪問大陸,不僅和胡錦濤總書記進行直接對話,建立起了海峽兩岸黨對黨的溝通與協商機制;最重要的是,兩黨領導人時隔59年的握手,向國際社會宣示了兩岸中國人有決心、有能力自己解決兩岸分歧與沖突;建立台海兩岸和平、穩定與發展的新架構,不但是兩岸人民的共同心願,也是兩岸政治家可以共同開創的美好前景。

隨著親民黨主席宋楚瑜5月5日赴大陸訪問和目前正在商討中的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的來訪,兩岸政治人物直接對話的新現實已經出現。台灣的陳水扁「政府」盡管在短期內還不會實質性地跟進,從而藉助連先生訪問的東風徹底開啟兩岸當局者之間對話的大門,但「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當然,我們對連戰訪問能否帶來台灣島內政治生態的改變和多大程度上觸動民進黨政府還不能盲目樂觀。然而,台灣島內真正著眼於人民幸福和華夏子孫共創民族振興的各種政治勢力,事實上已經無法躲避兩岸政治對話的大潮。正如連戰先生4月29日在北京大學演講時所提到的,他的來訪是順應「民意潮流」和「歷史潮流 」的雙重結果。連戰來訪與中國大陸方面所達成的廣泛成果,是90年代到現在15年間兩岸關系沒有出現的歷史轉變,是開啟兩岸未來發展歷史新進程的「鑰匙」,更是國際社會在若干個月之前還很難預期的偉大願景。

對於東亞的國際關系來說,連戰先生的此次訪問,是打破台海僵局、轉變兩岸關系長期緊張的重要時刻。台海的和平、穩定和發展,符合東亞各國人民的利益,更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合作。兩岸政治對話進程的啟動,將開始扭轉90年代以來台灣政局發展一直不利於中國大陸的消極趨勢,給台灣問題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兩岸溝通對話的積極因素。在這一歷史時刻,在東亞地緣政治環境中,台灣問題難得一見地開始出現向「中國大陸」傾斜的建設性態勢。這無疑將有利於鞏固和發展中國在東亞的戰略地位,賦予中國政府更多的主動性來與其他國家討論普遍關心的台灣問題。

同時,對於出於牽制中國崛起的各種國際勢力來說,兩岸中國人自己在台海問題上逐步開始走出困境,建立起包括廣泛經貿聯系、軍事信任措施以及更深層的社會互動基礎上的「緊密型」聯系,無疑能打擊他們與台灣加強軍事與戰略聯系的政治意願,讓那些想要在台灣問題上做文章、做手腳以防範所謂「中國威脅」的勢力頭腦要「清醒」一些,在和台獨勢力「眉來眼去」時的熱情要多少「收斂」一些。雖然不是現在,也很可能還有漫長的時間,但歷史終將證明,在冷戰時期由於意識形態對抗,而在後冷戰時代又由於台獨勢力的挾洋自重而導致的「外力」介入台海事務的過程,從此次連戰先生訪問開始,將逐步進入一個「衰退期」。

中國政府此次抓住歷史機遇,與中國國民黨一起開創兩岸政黨交流新時期的抉擇,沉重地打擊了台獨勢力,擴大了島內維護現狀與穩定的主流民意,為防止台海局勢失控、逐步消除台海緊張這一長期的區域熱點問題,提供了最為堅實和可靠的路徑。在和平、穩定與發展為主題的兩岸關系務實開拓的歷史潮流帶動下,台灣問題的「降溫」將會給東亞區域合作帶來新的生機,也有可能逐步促成東亞多邊地區安全合作制度的建立
6.胡蕭會
4月12日,蕭萬長應邀出席在海南舉辦的博鰲論壇,並實現了「胡蕭會」。盡管蕭萬長是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參加,但他的另一身份是台灣新當選的「准副領導人」,因此這次胡錦濤總書記與蕭萬長的會面,是兩岸關系發展的一個歷史性的重要標志。

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蕭萬長時提出「四個繼續」,即「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將繼續推動兩岸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交流合作,繼續推動兩岸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磋商,繼續關心台灣同胞福祉並切實維持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繼續促進恢復兩岸協商談判」。蕭萬長則表示,「政策要開放,態度要務實,步伐要穩健,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才能走得順,也才能為兩岸人民創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為兩岸關系開創互信、互諒、互助、互利的新時代」。蕭萬長提出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十六字方針」是馬英九准執政當局發展兩岸關系的基本原則與主張。

半個月之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胡錦濤主席在會見連戰時指出,當前台海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系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兩岸雙方應當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這「十六字方針」成為新形勢下大陸發展兩岸關系的基本原則與主張。

可以說,在新形勢下,海峽兩岸「雙十六字方針」的提出,成為海峽兩岸關系改善與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
7.吳伯雄訪大陸:
2008年5月27日-30日,中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率中國國民黨大陸訪問團訪問了大陸。吳伯雄在南京拜謁了中山陵,並揮毫題詞「天下為公,人民最大」。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同吳伯雄舉行了會談。胡錦濤強調,在國共兩黨和兩岸同胞共同努力下,台灣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系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希望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繼續依循並切實落實「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以富有成效的努力,扎扎實實推動兩岸關系不斷取得實際進展,增強廣大台灣同胞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信心。胡錦濤高度肯定吳伯雄為促進國共兩黨交流對話和兩岸關系朝著和平穩定方向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高度肯定國民黨堅持「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所指引的兩岸關系發展方向。胡錦濤指出,事實證明,國民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積極發展兩岸關系的立場和主張,得到了大多數台灣民眾的肯定。
8.第二次陳江會
第二次「陳江會」是2008年11月在台北召開的,盡管發生過抗議事件,但還是達成了包括基本實現「大三通」在內的六項協議。

❸ 歷史歷史初二

  1.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對國民黨的第一槍。(隨題附贈秋收起義,廣州起義,

  2. 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怎麼歷史題能出答案寫出來字這么少的問題……

  3. 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土地改革(隨便選一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也是隨便選,第一個比較好

  4. 革命與建設道路要從實際國情出發,反對教條主義與生搬硬套照抄他國經驗(大概……這個題沒什麼太固定的……

❹ 初二歷史全部

人教版初二歷史期末復習知識點

(每章重點)

1.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原因:
19
世紀上半期,為了開辟中國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
廉價的工業原料。向中國走私鴉片的直接原因:為了扭轉貿易逆差。

2.

1839
年,林則徐被道光帝派往廣州進行禁煙,進行暗訪密查,緝拿煙販,收繳鴉片。
6
月在虎門海灘銷毀鴉片,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
侵略的堅強意志,領導這場斗爭的林則徐,成為民族英雄,這次活動成為鴉片戰爭的導
火線。

3.

1840-1842
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4.

1856-1860
年,英法聯軍為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市場,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佔領北京
後,火燒圓明園。

5.

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共割佔了中國東北
和西北領土一百五十多萬平方公里。
(
結合第
8
頁表格和第
9
頁圖掌握
)

6.

1851-1864
年太平天國運動,
1853
年佔領南京改為天京,定為都城,建立起與清朝對峙
的政權。為推翻清朝統治,派軍隊北伐和西征。

7.

左宗棠作為欽差大臣,採取
"
先北後南,緩進急戰
"
的策略,收復了新疆。為加強西北邊
疆的管理和防務,
1884
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8.

1894-1895
年,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失敗後,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
國半殖地化程度。

9.

1900
年春,義和團運動矛頭直指帝國主義侵略勢力。

10.

1901
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學
生的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從此,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
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11.

19
世紀
60
年代到
90
年代,
「師夷長技
"
的洋務運動,前期以
"
自強
"
為口號,採用西方先
進生產技術,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

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後期以
"
求富
"
為口號,開辦了一些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
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從

70-80
年代籌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
1862
年創辦的京師同文館是洋務派創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

12.

評價洋務運動
(

30
頁內容,重點掌握
)

13.

1895
年春,康有為領導的
"
公車上書
"
揭開了變法維新的序幕。

14.

1898

6
月到
9
月,光緒帝發布了一系列變法令,內容
(
P33)
:要求從政治,經濟,軍
事,教育,思想五個方面掌握。

15.

1894
年,孫中山組織了革命團體興中會。
1905
年,他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中國同盟會,
孫中山當總理,通過了推翻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改革土地制度
的革命綱領,
它的成立,
大大推動了全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創辦的機關刊物
《民
報》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

16.

1911
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
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使民主共和觀
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竊取,沒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
務。

17.

1915
年,陳獨秀等知識分子高舉
"
民主
"

"
科學
"
兩面旗幟,以《新青年》雜志為主要陣
地,掀起新文化運動。以四提倡四反對為主要內容,向尊孔復古逆流進行攻擊,從而在
社會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

1918
年,李大釗發表了《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進行宣傳
馬克思主義。

19.

新文化運動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運動。它啟發著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
探索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不過,新文化運動中也
對東西文化絕對否定或絕對肯定的偏向,影響到後來。

20.

1919

5

4
日,北京大學等校學生舉行示威,要求
"
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
,取消
"

十一條
"
,反對在對德
"
和約
"
上簽字,懲辦賣國賊要求,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
6

初,上海工人舉行罷工,商人罷市,支持學生斗爭,工人階級起了巨大的作用,結果政
府被迫釋放學生,罷免曹汝霖等賣國賊的職務,拒絕在和約上簽字。五四運動取得初步
的勝利。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是中國新
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21.

1921

7
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一大通過了黨的綱領,
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
推翻資產階
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

22.

1922
年中共二大,確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立民
主共和國。這是在中國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23.

1924
年創辦的黃埔軍校由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

24.

1926
年,廣東國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
對象:吳佩孚,
孫傳芳,張作霖
;
主要戰場:湖南,湖北
;
主要戰役:汀泗橋,賀勝橋
;
在兩湖戰場消滅了
吳佩孚主力
;
出師不到半年,
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
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

25.

1927

4
月,
蔣介石叛變革命,
在南京成立
"
國民政府
"

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26.

1927

8

1
日,周恩來,賀龍,朱德等人,領導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
動派統治的第一槍。

27.

1927

9
月,
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
進攻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
建立了中國第一個
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
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始。

28.

1934

10
月到
1936

10
月,中國工農紅軍在未能粉碎敵人第五次
"
圍剿
"
後被迫進行
戰略轉移,進行長征。

29.

1935

1
月,
黨中央召開遵義會議,
會議解決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

消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確定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
來等負責指揮。
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
這次會議挽救了黨,
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30.

長征途中,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的包圍,
1936

10
月,紅二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同紅
一方面軍勝利會師,宣告長征勝利結束。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保存了黨
和紅軍的基幹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31.

1931
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時,
蔣介石要求駐守東北的張學良實行不抵抗政策,
使東北三省
一百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時間全部淪於敵手。
全國人民反對蔣介石的不抵抗政
策,要求停止內戰,抵抗日本的侵略。東北人民和部分東北軍部隊,組織抗日義勇軍,
抵抗日軍的侵略。中共派楊靖宇組織東北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中國人民的局部
抗戰開始。

32.

九一八事變後,中共提出建立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要求國民政府停止內戰,
一致抗日,張學良,楊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張,為了逼蔣抗日,
1936

12

12
日,發動
"
西安事變
"
。事變發生後,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從此,十
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3.

1937
年日軍向盧溝橋中國守軍發動進攻,
製造七七事變,
中國人民的全國性抗日戰爭從
此爆發。在事變中,佟麟閣,趙登禹先後為國捐軀。平津相繼陷落,這時抗日民族統一
戰線正式建立。

34.

1937

12
月,日軍佔領南京,製造了南京大屠殺,在六周時間內,屠殺中國居民達三
十萬人以上。

35.

在全面抗戰期間,
中共領導的八路軍取得
"
平型關大捷
"

這是抗戰以來第一次大捷
;
為粉
碎敵人的
"
囚籠
"
政策,
1940

8
月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了百團大戰,這是抗戰中,中國
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戰役。李宗仁率領國民黨軍隊在
1938
年春取得台兒庄大
捷。

36.

抗戰勝利前夕,
1945

4
月,
在延安召開中共七大,
大會主要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
後中國將走什麼道路的重要問題。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發動群眾,在中國共
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37.

1945

8

15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標志著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

38.

在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反共反人民的內戰,為了進一步贏得准
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
1945

8
月到
10
月,為了
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毛澤東在周恩來,王洛飛的陪同下,同國民黨進行談判,最
後達成和平建國的
"
雙十協定
"


39.

1946

6
月,蔣介石撕毀
"
雙十協定
"
,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標志全面內戰爆發。

40.

1947
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軍挺進大別山威脅南京和武漢。標志戰略反攻的開始。

41.

1948

9
月到
1949

1
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淮海戰役
的勝利,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
(
陳毅曾說,

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
來的
)

1949
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P98)
三大
戰役的勝利,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
滅了,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42.

1949

4

23
日,解放軍佔領南京,標志統紿中國
22
年的國民黨政權的垮台。

43.

狀元實業家張謇,在《馬關條約》簽訂後,中華民族面臨嚴重民族危機情況下,提出
"
實業救國
"
的口號,創辦了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同時興辦學校和開展慈善事業。一
戰期間企業由於帝國主義放鬆了對中國民族資本的壓迫,獲得進一步的發展,但大戰結
束後被吞並。

44.

中文報紙中最著名的是
1872
年在上海創辦的
《申報》

1897
年在上海創辦的商務印書館
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機構。

45.

1909
年,由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

46.

揭開制鹼奧秘的侯德榜撰寫了《制鹼》一書,他的制鹼法被命名為
"
侯氏制鹼法
"


47.

近代開眼看世界的思想家中代表人物有魏源和嚴復。魏源他編成《海國圖志》一書,系
統介紹了南洋,
歐美各國的歷史地理
並說明編寫的目的是
"
師夷長技以制夷
"

嚴復是
戊戌變法時期的啟蒙思想家,他翻譯了《天演論》
,闡述了
"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

"

道必進,後勝於今
"
的進步觀點。

48.

戊戌變法期間,創辦了京師大學堂,這是中國近代第一所國家建立的最高學府。

49.

1905
年清政府宣布廢除沿用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

50.

魯迅代表作有《狂人日記》

《孔乙已》等
;
徐悲鴻代表作有《愚公移山》等
;
被稱為人民
音樂家的聶耳的代表作是《義勇軍進行曲》
,冼星海的代表作是《黃河大合唱》

❺ 初二歷史【重點】

第一單元 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
第1課 鴉片戰爭
1.林則徐虎門銷煙(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上第一塊浮雕)
(1)背景:19世紀上半期,英國成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掠奪白銀,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重的災難,林則徐上書道光帝請求嚴禁鴉片。
(2)經過:1839年6月3日,林則徐下令將110多萬千克鴉片在廣州虎門海灘當眾銷毀。
(3)影響:虎門銷煙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反抗侵略的決心和勇氣,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林則徐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2、鴉片戰爭(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
原因: 1 直接原因——以中國的禁煙運動(特別是虎門銷煙)為借口,保護鴉片貿易。
2 根本原因——為了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的工業原料。
3 清政府的閉關鎖國鎖國政策和自給自足的經濟形態阻止了英國工業品的傾銷.
結果: 中英鴉片戰爭中國的失敗(失敗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3.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6月)南京
內容 危害 影響
①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為通商口岸
(五口通商) 清政府被迫打開國門,方便外國資本主義在中國傾銷商品(東南沿海地區) 地位:《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A、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B、古老的中國開始被卷進世界資本主義的漩渦。C、促使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放眼看世界,尋找救國救民的新途徑。D、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社會性質變化)
②中國賠款2100萬銀元
(割地) 清政府把賠款轉嫁給人民,增加了中國人民的負擔
③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賠款) 使中國的領土主權受到嚴重的破壞,給了外國資本主義進一步侵略中國的根據地
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協定關稅) 開始破壞中國的關稅主權,更有利於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商品輸出
4、魏源著《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學習外國的先進技術,用來抵抗外國的侵略)
5、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
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的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使中國的社會性質(從原來的封建社會開始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主要矛盾(從原來的勞動人民與封建主義之間的矛盾轉變為勞動人民與封建官僚主義、外國資本主義之間的矛盾,主要矛盾決定了當時中國人民革命的雙重任務)、革命任務(雙重性:推翻外國侵略者的殖民統治、推翻封建官僚主義,即反帝反封建)都發生變化,中國歷史進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第2、3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收復新疆
1、第二次鴉片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原因:英國不滿足已經攫取的權利,要求修改條約,擴大侵略權益。
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10月 英法為主凶,美俄為幫凶。
火燒圓明園 :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浩劫。(圖)
結束:1860年,10月奕 與英法兩國簽定《北京條約》。
2、俄國侵佔中國領土(P10地圖,並結合《尼布楚條約》進行記憶)
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後,俄國用先強占後簽約的手段,趁機割佔中國東北和西北的領土150多萬平方千米,其中侵佔我國領土最多的是《璦琿條約》。
3、太平軍(性質:反清反侵略)痛打洋槍隊
(1)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村發動起義,建立太平天國, 起義軍稱「太平軍」,定都天京(今南京)。
(2)在浙江慈溪的戰斗中,打死洋槍隊的頭目華爾.
4、 左宗棠收復新疆
①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為欽差大臣,討伐阿古柏。
②1881年 中俄兩國簽訂條約,中國收回伊犁,於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意義:新疆的收復,不僅打擊了侵略者的氣焰,而且維護了國家的利益,民族的尊嚴,同時對新疆的開發和建設有著重要的歷史意義。

第4課 甲午中日戰爭
1、時間:1894年7月-----1895年4月 2、主要戰役:黃海海戰,威海衛之戰
3、黃海海戰:愛國將領:致遠艦管帶鄧世昌(「有公足壯海軍威」)英勇犧牲。(講述經過)
體現中國人不畏強暴、勇於抗爭、不怕犧牲的民族精神。
結果——由於李鴻章的「避戰保船」,日本奪得黃海的制海權。
4、威海衛戰役:1895年初,日軍攻佔威海衛,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5、結果:清朝戰敗, 簽訂《馬關條約》
時間:1895年4月 ,地點:日本馬關 ,代表:李鴻章和伊藤博文
內容 危害 影響
①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割地) 割台灣等領土,不僅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而且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 《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②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賠款) 賠款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又使清政府舉借外債,使列強進一步控制了中國財政經濟
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通商) 開埠通商,使日本的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長江流域);
④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允許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加快對中國經濟侵略,直接掠奪中國原料和勞動力。
問題:為什麼說《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民族危機?(通過危害來回答)

第5課 八國聯軍侵華
1.八國聯軍攻佔北京
背景: 19世紀末,西方列強掀起的瓜分中國的狂潮,激起中國人民反抗。義和團運動發展到京津地區,斗爭矛頭直指帝國主義。
直接原因:為鎮壓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
過程:1900年, 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八國聯軍2000多人隊伍,由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從大沽經天津向北京進犯。義和團在廊坊、楊村阻擊敵人;7月中旬,攻陷天津,8月中旬,攻陷北京。到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中國人民犯下滔天罪行。
2.《辛丑條約》: 背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抵抗失利。
時間:1901年9月, 雙方:李鴻章與英、俄、德、法、美、日、意、奧簽定。
內容 危害 影響
①清政府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稅收作擔保,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 巨額的賠款不僅大大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還使列強對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控制更為牢固,嚴重影響了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辛丑條約》的簽定,西方列強完全控制了中國,清政府完全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廷,這一條約的簽定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形成。
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劃定使館界,各國公使以武力為後盾,牢牢控制和監視清政府,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成為列強的忠實走狗。
③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禁止人民反帝斗爭,使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長期奴役、掠奪的工具。
④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拆毀炮台並駐兵,這嚴重地破壞了中國的國防安全,使清政府的都城置於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
問題1:為什麼說《辛丑條約》後清政府變成了「洋人的朝廷」?
(或為什麼說《辛丑條約》全面加深了中國民族的危機?)——回答條約的危害和影響。
問題2:中國是怎樣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答:A、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 B、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 C、完全陷入: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 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淪為其半殖民地,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
問題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於鴉片戰爭,標志是《南京條約》的簽訂;形成於20世紀初年,標志是《辛丑條約》的簽訂;終結於1949年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

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6課 洋務運動
(一)洋務運動
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內外交困。統治集團中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根本目的),他們被稱為「洋務派」。中央以奕 為代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為代表。他們從19世紀60——90年代,掀起一場「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洋務運動。
2、內容
(1)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軍事工業。 如:1865年,李鴻章在上海創辦江南製造總局。1866年,張之洞在福州創辦福州船政局,開辦船政學堂。
(2) 後期以「求富」為口號,創辦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創辦的開平礦務局和上海機器織布局; 張之洞創辦的湖北織布官局和漢陽鐵廠。
(3) 為實現「自強」的目的,積極籌建陸海軍, 如: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
(4) 開辦船政學堂,派遣留學生等。
3、 近代軍事與國防建設帶動了交通和通訊事業的發展
如:1872年,輪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1880----1893年,唐胥鐵路竣工,中國開始有了自己鐵路。 1880年,電報總局在天津設立。1881年天津至上海之間的電線架設完工。
4.評價洋務運動
(1)性質: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2)目的: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而不是把中國引向資本主義。
(3)作用:沒有使中國富強起來,但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客觀地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並一定程度抵制了外國侵略勢力的經濟入侵。
(二)狀元實業家——張謇,他抱著實業救國的志向,在南通創辦大生紗廠。他興辦實業的歷程,成為中國民族工業曲折發展的一個縮影。
(三)詹天佑——1909年建成京張鐵路。評價: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干線。

第7課 維新變法
1、背景:1895年,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中國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
2、簡單經過:
A、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請求變法的「公車上書」, 為維新變法運動拉開了序幕。
B、康有為稱的「中國西學第一」指嚴復(中國近代的啟蒙思想家),他著有《天演論》,把西方進化論學說介紹到中國,主張學習西方的制度。他推進了維新運動的發展。
C、1898年6月,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變法開始。變法開始的標志。
D、1898年9月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前後103天(所以稱「百日維新」),變法最終失敗。
(戊戌六君子:譚嗣同)
3、百日維新內容:
A經濟:發展工商業。B軍事:訓練新式陸海軍。C政治:開放言論,取消多餘衙門和無用的官職。D文化教育:開辦新式學堂,培養新式人才,廢除科舉考試中的八股文,創辦報刊。
4、影響:戊戌變法不可能實現救亡圖存的願望,不可能是中國走向繁榮富強的道路。但對中國社會產生影響: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為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奠定基礎。有利於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西方科學技術的傳播。變法內容有些被保留下來,如京師大學堂。

第8課 辛亥革命
1、孫中山創立同盟會(孫中山——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國慶節,天安門廣場南側矗立其畫像)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建立興中會,喊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為匯集革命力量,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
成立了中國同盟會。
時間:1905年8月。 地點:日本東京。 領導人:孫中山為總理。
性質:這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目標:推翻清朝統治,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革命旗幟(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
影響:它的成立,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2、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晚
3、中華民國成立:
時間:1912年1月1日(民國元年) 地點:南京。 人物:孫中山。
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頒布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4、辛亥革命的意義:A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B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教學秩序民的道路打開了新視野。C辛亥革命開始了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為中國的進步潮流打開閘門,激勵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而更加勇敢的奮斗。
5、民國紀年和公元紀年換算:公元紀年=民國紀年+1911年

第9課 新文化運動
背景:書P45(小字部分)
興起的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新青年》
宣傳陣地:《新青年》雜志和北京大學
兩面大旗:民主和科學
代表人物: 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掀起新文化運動,明確提出「文學革命」的口號
(P49自我測評) 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論》,提出文學改良「八不主義」,主張用白話文代替文言文
魯迅: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這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用犀利的文字猛烈抨擊封建禮教。
主要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制; 提倡科學,反對愚昧;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意義:新文化運動激發廣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熱情,促使人們沖破封建思想的羅網,在近代中國掀起了一聲思想解放的風暴。B它啟發人們追求民主和科學,探求救國救民的真理,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C新文化運動後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主流,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礎。

第三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第10課 五四運動和中共的成立
1、 五四運動 (**)
(1)時間:1919年5月4日; (2)性質:反帝反封建
(3)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 (4)斗爭主力:學生(前期);工人(後期)
(5)兩個中心:北京(前期5月4日); 上海(後期6月5日)
(6)斗爭方式:學生罷課、集會、遊行(前期); 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後期)
(7)口號:「外爭國權(反帝),內懲國賊(反封建)」「廢除二十一條」
(8)結果:北洋政府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三人的職務,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9)五四精神: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反封建、憂國憂民、不屈不撓、敢於斗爭的愛國精神。
(10)意義:五四愛國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件,它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A、它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B、中國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C、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起了重要作用;D、對宣傳馬克思主義起了推動作用。
2、中共的誕生 (標志:1921年7月21日中共一大在上海的召開,最後一天嘉興遊船上)
一大的內容 : 黨的名稱:中國共產黨 ; 黨的奮斗目標: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
黨的當前任務:組織工人階級,開展工人運動;
黨的機構:產生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
一大的意義:正式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闢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目煥然一新。

第11課 北伐戰爭
1、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2、黃埔軍校(全稱: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
創建時間: 1924年; 地點:廣州黃埔
領導機構: 總理—孫中山;校長—蔣介石;黨代表—廖仲愷;政治部主任—周恩來
性質: 國共合作後建立的一所革命軍校。 目的: 創造革命軍,挽救中國的危亡。
特點: 實行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並重的方針,尤其注重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和革命精神。
貢獻: 黃埔軍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政治和軍事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時間:1926年7月 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主戰場:湖南、湖北 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
3、北伐戰爭 先鋒:第四軍葉挺獨立團,被稱為「鐵軍」。
性質: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反帝反封建的國民大革命
4、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5、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時間:1927年4月18日 ; 成立地點:南京;
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統治。
結果:標志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失敗。

❻ 歷史初二

這道題講的是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
答案如下:
(1)主持修建京張鐵路。在修建鐵路時,詹天佑在開鑿的時候採用了兩頭向中間施工,採用了豎井施工;設計上採用了「人」字形設計,用兩個火車頭一推一拉上坡的方式。

(2)魏源的《海國圖志》。洋務運動。
(3)《天演論》《天演論》為甲午戰後正蓬勃興起的維新變法運動提供了全新的思想武器,加強了中國人救亡圖存的緊迫感,極大地影響了近代中國的歷史進程。

❼ 歷史 初二

五分一篇卷子?我賭沒人好好答

❽ 初二歷史

《第一單元》

第一課 鴉片戰爭

林則徐虎門銷煙

  1.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根本目的、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擴大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原料,把中國作為主要侵略目標。
  2. 鴉片危害:1.白銀大量外流,威脅到清朝的財政,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2.人們身心健康收到嚴重摧殘。3.官吏更加腐敗,軍隊戰鬥力削弱。
  3.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直接原因:虎門銷煙——導火線
  4. 虎門硝煙意義:是中國禁言運動的重大勝利。它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氣焰,表明了中國人民維護民族尊嚴的決心和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
  5. (課中)林則徐領導的禁煙運動,為什麼能取得勝利? 答:1.人民群眾支持 2.皇帝和一些官員支持 3.林則徐的正確領導
  6. 林則徐領導禁煙運動,維護了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因而理所當然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

  1.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借口:保護通商
  2. 1840年6月,英國艦隊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3. 1814年,英軍強佔香港島。道光帝感到有損尊嚴,決定對英宣戰。
  4. 鴉片戰爭英雄人物:關天培、陳化成等
  5. 三元里人民抗英戰爭:群眾自發的,近代史上最早的人民自發抗敵戰爭,展示了中國人民的反侵略精神
  6. 1840.6~1842.8 南京下關。

中英《南京條約》

1842年8月,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

  1. 南京條約性質: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
  2. 南京條約主要內容:①割地:香港島;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通商口岸: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3. 簽訂《南京條約》對中國的危害:破壞中國領土完整。加重中國人民負擔。便利外國的傾銷和他們原材料
  4. 簽訂《南京條約》根本意圖: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並永久居住等特權。(破壞了中國貿易權,租界,國家的居住權
  5. 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6. 性質:封建社會——半殖民地封建社會 地主與農民——資本注意列強於中華民族
  7. 從鴉片戰爭開始,中國人民肩負著既反對外國資本主義侵略,又反對本國封建統治的重任(身上背負著雙重任務)
  8. 南京條約 嚴重破壞了關稅自主權。便利外國商品推銷和對中國原料掠奪
  9. 鴉片戰爭影響:使中國社會性質發生改變,成為半殖民地國家,半封建社會
  10. 林則徐: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第一人,編譯《四洲志》,《華事夷言》

第二課 火燒圓明園和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1. 原因:取得更多的侵略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
  2. 1856年,英、法發動侵華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俄、美以「調停」為名,從中漁利。
  3. 火燒圓明園對中國影響:不僅給中國文化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也是對世界文明的踐踏和破壞
  4. 1860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西方列強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外國公使常駐北京。增開11處通商口岸;外國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入內地傳教、經商;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給英、法巨額罰款等。

俄國割佔中國北方大片領土

1. 清政府2次鴉片戰爭戰敗的根本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

2. 到19世紀80年代為止,俄國共割佔中國北方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俄國是近代侵佔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3. 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戰爭的變化:1.通商口岸數量越來越多 2.侵略范圍勢力佔了東北、西北地區 3.割的領土越來越多 4.第二次戰爭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中國外殖民地程度加深了

太平軍抗擊洋槍隊

1.1851年1月,洪秀全發動農民起義,定國號為「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改南京為天京,定為都城。

2.太平天國不僅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還同外國侵略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

3.意義:充分表現了中華兒女反侵略斗爭的英雄氣概。

第三課 收復新疆和甲午風雲

左宗棠收復新疆

左宗棠:陝甘總督

1.1. 態度堅決,很有謀略 2.新疆人民支持 3.收復新疆是正義戰爭

2.1881年,中國收回伊犁

3.建設新疆、開發新疆:興修水利,屯田積谷,提倡種棉養蠶,開礦辦廠。修築城堡,建設道路,夾道種柳

4.1884年,清政府設立行省,任命劉錦棠為新疆第一任巡撫。

黃海大戰

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戰爭

結果:日本攻陷遼東半島和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中國戰敗。

中日《馬關條約》

1.1895年,清政府派李鴻章去日本求和,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軍費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口岸設立工廠。

2.《馬關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危害:民族危機加劇:①經濟上具體表現 ②政治上 ④刺激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野心 ⑤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3.三國干涉換遼:①設立銀行,開礦辦廠,進一步擴張在中國的經濟勢力。②帝國主義各國還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紛紛在中國建立「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③美國「門戶開放」

第四課 八國聯軍侵華

八國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一場大規模的反帝愛國運動——義和團運動,首先在山東發起。

義和團起因:帝國主義請略加劇,使民族危機空間嚴重

1900年6月,英、俄、德、美、日、法、意、奧八國組成聯軍,發動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

1901年,11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中國賠償白銀4.5億兩;拆毀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劃定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辛丑條約》危害:使清政府置於列強的控制之下,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已經完全變成了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第二單元》

第五課 洋務運動

19世紀60年代初,清朝統治集團中出現了洋務派。他們主張引進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維護清朝統治。洋務派在中央以奕為代表,地方有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他們沖破頑固派的阻撓,掀起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三個內容:①近代工業的創辦(核心)②新式海陸軍的建立 ③近代文化教育制度的興起

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以「自強」為目標,引進西方的機器設備和生產技術,創辦一批近代軍事工業。

著名的: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

洋務派又以「求富」為目的,創辦了一批近代民用企業。

著名: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漢陽鐵廠

困難:1.傳統勢力阻撓 2.資金不足,原材料短缺,運輸問題 3.外國侵略勢力破壞。

引進機器工業,培養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啟動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派用新式槍炮、輪船裝備軍隊,改造陸軍,建立新式海軍。大量翻譯西方書籍,創辦一批培養翻譯、軍事、工業人才的新式學堂,並派人出國留學。

作用:為民族自強做了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國經濟實力的擴張。

沒使中國走向富張道路。

輪船招商局:打破了外國輪船公司在中國的壟斷地位,還一度兼並美商的旗昌輪船公司

漢陽鐵廠:當時亞洲最大的鋼鐵廠

第七課 辛亥革命

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團體興中會,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第一個資戶團體)

興中會標志著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初步建成。

三民主義——民族 權 生

‖ ‖ ‖

驅除內虜 (核心) 平均地權

‖ ‖

恢復中華 創立民國

孫中山:第一個提出革命實現資產階級理想的人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孫中山為總理,黃姓為執行部蔗務,。

口號、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

三民主義是孫中山領導民主革命的指導思想

結論:三民主義沒有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也沒有著眼於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

中國同盟會: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它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爆發後,各省紛紛響應,。

結果: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中華民國成立

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宣誓救治,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定都南京,改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臨時參議院隨之成立。

清帝於1912年推諉,清朝統治結束。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總統,辛亥革命落入袁世凱手中,北洋軍閥的統治建立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2000多年封建帝制,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但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境遇。

第八課 新文化運動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915年,陳獨秀上海創辦《青年雜志》

他認為中國革命多次失敗是猶豫幾千年的封建文化毒害的結果,認為只有首先打倒中國的封建而代之以西方文明,中國才有救。

新文化運動基本內容:提倡民主,反對專職,提倡科學,反對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4提倡,4反對)。封建正統思想

前期新文化運動性質:是資產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主義舊文化的斗爭。

新文化運動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閥門,激發了人們追求救國救民真理的熱情。

新文化運動新發展

後期發展: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

新文化運動|前期:資產階級新文化對反對封建主義舊文化的斗爭

1915|後期: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播,具有新民主主義的性質

《第三單元》

第十課 五四愛國運動

1919年5月,巴黎和會傳來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一場以學生斗爭為先到的愛國運動,首先在北京爆發

導火線:中國在巴黎和會中外交失敗

中國提出的要求: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廢除「二十一條」等要求。

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性質(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取消二十一條、誓死爭回青島

1919.6.3.新階段:①主力軍:學生→工人 ②斗爭中心:北京→上海

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

6月3日以後,無私愛國運動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成為運動的主力

19世紀是五十年代,中國無產階級產生。六七十年代後,民族資產階級

產業工人從1914年的100萬人增加到1919年的200萬左右

三罷斗爭:上海許多工廠工人罷工,學生罷課,商人罷市

成果:①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了曹汝霖、陸宗輿、張宗祥的職務。③中國出席巴黎和會的代表拒絕在隊的合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在於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發揮主力軍作用。

其他原因:運動波及全國廣大地區,且廣泛群眾性形成對北洋軍閥政府強大壓力。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五四運動性質: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學生在運動中起了先鋒作用。

最主要依據: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台,發揮了主力軍作用。

歷史作用: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出盡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的結合。

五四運動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同時標志著由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族主義的信用

新民主主義革命指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區別:①領導階級不同 ②指導思想不同 ③發展前途不同

作用: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統治,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階級觀念深入民心。

五四:取得了初步勝利。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台,發揮主力軍作用,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性質:

辛亥革命: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就民族主義革命。

五四運動:中國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台後領導的新革命。

第十一課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毛澤東、周恩來等一批先進青年逐步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1920年初,陳獨秀、李大釗開始籌建共產黨

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傳播極其與工人運動相結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

幹部條件:一批先進中青年知識分子逐漸成為馬克思主義者

國際條件:共產國際的阻力

1920年8月,陳獨秀等在上海建立中國第一個共產黨早期組織(核心)

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黨早期組織

同年秋到1921年春,共產黨早期組織在長沙、武漢、濟南、廣州及旅居法國巴黎和日本東京的中國留學生中相繼建立。

上海共產黨早期住址騎著核心和紐帶作用(陳獨秀號召力、影響力大)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時間:1921年7月23日

中共一大是秘密召開的,會址: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 7月31日,會議代表轉移到浙江嘉興,在南湖的一艘遊船上舉行

黨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黨的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

中心任務:組織工會,領導工人運動。

大會選舉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為書記。

陳獨秀當上書記的原因:1.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影響很大,名望高。2.他領導的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為黨的成立做了大量工作。

共產黨與其他政黨區別:共產黨是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工人階級的利益,還代表中國廣大人民和整個中華民族的利益。

共產黨是中國歷史上新型的政黨,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保證。

中共二大認為中國社會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是革命的敵人,工人、農民、小資產劫機和民族資產階級是革命的動力

第十二課 北伐戰爭和南京國民政府建立

黃埔軍校的建立

目的:培養革命骨幹,建立一支可靠的革命軍。

1924年國共合作

國民黨在廣州黃埔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

孫中山任軍校總理,蔣介石為校長,廖仲愷為黨代表。共產黨員周恩來等人先後擔任政治部主任,惲代英等人在軍校任教官。

辦學方針:軍事訓練與政治教育並重

北伐的勝利進軍

廣州國民政府進行改組,汪精衛任主席

北伐主要對象:北洋軍閥的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三大派系

方針:先集中主力於兩湖戰場,掃除吳佩孚的實力,然後揮師東進,殲滅孫傳芳的賓利,最後消滅張作霖的軍隊,統一全國

葉挺獨立團英勇善戰戰功顯赫,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的稱號。

湖北湖南:北伐主戰場

戰果: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

1927年初,國民城府由廣州遷到武漢,武漢成為全國革命的中心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七一五政變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轟轟烈烈啊的國民革命夭折

原因:客觀上:中外反動勢力結成聯盟,反革命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力量。主觀上:中國共產黨處在幼年時期,缺乏革命經驗,國民後期黨中央對國民黨反動派缺乏警惕

武漢國民政府遷往南京,與南京國民政府合並,任用「國民政府」之名,史稱「寧漢合流」

寧漢合流是2個反動政權合二為一,是反革命勢力達成的妥協。

南國政府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反動政府,標志著國民黨一黨專政建立

南京國民政府圍繞關稅和領事裁判權等問題,在外交上開展了「改定新約運動」

軍閥張作霖仍把持北京政權。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發動「二次北伐」,迫使張作霖往東北撤退,發起了皇姑屯事件。不久,北伐部隊佔領北京。

1928年底,張學良宣布東北「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稱東北易幟。

標志著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完成了南北統一。

北京在1928年6月改名北平

孫中山遺囑包括《國事遺囑》

第十三課 人民軍隊和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南昌起義

南昌起義是由共黨打響武裝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意義:1.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 2.於1933年被中共中央革命軍軍事委員會定為中國工農紅軍的紀念日,後來被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

時間:1927年8月1日

領導人物: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

事件:南昌起義爆發

人數:2萬多人 激戰5個小時

井岡山會師

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地區發動秋收起義,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長沙,轉向農村進軍。1927年10月到達井岡山。毛澤東率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地區……(P65)

1928年1月,湘南農民紛紛暴動參加革命。起義部隊攻下宜章、郴州等地,建立了地方蘇維埃政府

1928年4月,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第一支正式紅軍)

軍長:朱德 黨代表:毛澤東 政治部主任:陳毅

意義:為中國革命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同時也是共黨工作中心由城市轉到農村的戰略轉變開端(1928.7)

星火燎原

贛南、閩西發展為中央革命根據地。井岡山紅軍在彭德懷指揮下,以井岡山根據地為基礎,建立了湘贛革命根據地

1930年上半年,全國共有大小根據地15個,紅軍發展近10萬人。

開展了土地革命,廢除封建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人民,以瑞金為首都。毛澤東任臨時中央政府主席,朱德為中央革命軍委員會兼紅軍總司令。

第十四課 紅軍長征

長征的開始

1933年秋,蔣介石調集100萬軍隊,親任總司令,向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圍剿。

1934年10月,中國中央機關和紅一方面軍8萬多人,從江西瑞金、福建長汀等地出發,突圍長征。紅軍在連續突破敵人4到封鎖線,度過湘江後,人員折損過半,只剩3萬多人。

毛色東提出放棄去湘西,轉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的建議,得到中央大多數領導人的贊同。

紅軍轉入貴州,強渡烏江,攻佔遵義城。

遵義會議:

  1. 內容:批評了博古等人在軍事上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指揮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改組了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
  2. 分工: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責,接著,又成立由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
  3. 意義: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史上生死攸關轉折點,標志著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

紅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紅一方面軍到達陝北的吳起鎮,與陝甘根據地的紅軍會師。

路線圖:P71

紅四方面軍從川陝根據地出發,紅二方面軍從湖南桑植出發。1936年10月,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紅軍長征意義:紅軍長征,是歷史的壯舉。長征的勝利,保存了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基本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為開創中國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礎。

《第四單元》

第十五課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救亡運動

九一八事變

時間:1931年9月18日 地點:沈陽城背的柳條湖村 事件:蓄意炸毀南滿鐵路一段路軌,蔑稱是中國軍隊破壞。日本以此為借口,向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發動進攻,並在第二天佔領沈陽

國民政府對日本侵略實行不抵抗政策,張學良奉命講東北軍撤至關內。不到半年,日軍佔領了東北三省。東北成為日本殖民地

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918事變後,東北人民住址抗日義勇軍,中國開始了局部抗戰

918事變後,中國人民堅決要求抗日,反對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5年,日本策劃華北事變。

一二九學生運動反對華北自治,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一二九學生運動促進了民宗法的覺醒,掀起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

西安事變

中共中央在陝北瓦窯堡召開政治局會議(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湅,扣押了蔣介石,通電全國,提出停止內戰等主張。

國民黨當權實力中出現了對張、楊討伐和談判的兩種對立主張。中共黨以民族利益為重,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周恩來等到西安參加談判。蔣介石被迫答應「停止剿共,連共抗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意義:標志著十年內戰基本借宿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第十六課 全民族的抗戰

七七事變

時間:1937年7月7日

事件:日軍炮轟盧溝橋,製造了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七七事變標志著全民族抗日戰爭開始

8月13日,日本進攻上海,製造了八一三事變。第二天,國民政府發表聲明,表示要「實行自衛,抵抗暴力」。9月下旬,國民黨公布國共合作宣言,中國工農紅軍改變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第二次國共合作標志著抗日統一戰線正式形成。(第一次國共合作是革命統一戰線)

國民黨在正面戰場,共產黨在敵後戰場(敵後抗日根據地)

南京大屠殺

國民政府由南京遷至重慶。

殺了30多萬人。

血戰台兒庄(國民)

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在台兒庄與日軍血戰近20天

意義:抗戰以來正面戰場最大勝利

百團大戰(共黨)

1940年秋,八路軍總部發動「百團大戰」。指揮:彭德懷 兵力:105個團

攻擊重點:華北日、偽軍據點和交通線

意義、作用、影響: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規模最大的戰役。它振奮了中國人民的抗日精神,在國際上引起了極大地反響

第十七課 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了8年)

╭ 共產黨敵後戰場:1944~1945春

局部反攻︱

╰ 國民黨正面戰場:1945.4~1945

中共七大召開

時間:1945年4月~6月 地點:延安(中央所在地)

黨的政治路線:

政治方面:放手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壯大人民力量。

任務: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人民。

目標: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思想方面:大會通過的新黨章明確規定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

組織方面:大會選舉產生了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

意義:指明了抗戰勝利後中國的光明前途,形成了全黨高度的思想統一和政治團結,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抗日戰爭的勝利

1945年夏,美、英盟軍在太平洋戰場加強了對日軍的攻勢

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顆原子彈。蘇聯也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和朝鮮北部,向日軍發起猛烈進攻。

中國軍隊也對日發起全面進攻。

一方面: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聲明,命令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人民軍隊,想日寇發起全面反攻

另一方面: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隊像日佔區推進。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政府向盟國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密蘇里」號上舉行。9月9日,侵華日軍在南京向國民政府遞交投降書。全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結束

台灣回歸和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甲午中日戰爭:全面侵華戰爭 1937~1945

宣告了日本侵略者在台灣50年殖民統治的結束,台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

中國人民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洗刷了民族的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

《第五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重慶談判和人民解放戰爭轉入反攻

重慶談判

國民黨堅持獨裁統治,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內戰

蔣介石採取假和平、真備戰的策略,1945年8月14日、20日、23日邀毛澤東去重慶談判

毛澤東去談判的原因:為爭取和平、民主。經過了43天,簽署了《雙十協定》

《雙十協定》內容:國民黨接受了共產黨提出的和平建國基本方針和召開政治協商會議的建議,卻拒絕承認解放區和人民軍隊的合法地位。同意與共產黨「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實行政治民主化。

重慶談判意義:1.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的和平誠意,擴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影響。2.《雙十協定》簽訂後,蔣介石再要發動內戰,就將處於政治上的被動地位。

中共中央轉戰陝北

時間:1946年6月

標志著全面內戰爆發

國民黨進軍中原解放區等解放區,揚言用3到5個月時間,消滅共黨領導的人民部隊

中共中央決定建立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從1946年7月~1947年2月,解放軍放棄了105座城市,殲敵71萬人,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

蔣介石收縮戰線,重點進攻山東和陝北(榆林市、延安市)。

1947年3月,國民黨胡宗南部向延安猛撲。為誘敵深入,黨中央和西北解放軍主動撤出延安。西北解放軍在彭德懷的率領下,採用「蘑菇戰術」,殲敵3萬餘人,粉碎了敵人對陝北的重點進攻。

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從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標志性事件。

在魯西南強渡黃河,揭開了戰略反攻的序幕

殲敵:5.6萬人

橫跨隴海線,涉越黃泛區,千里躍進,到達大別山區。

回復並擴大了中原解放區,像一把利劍插入敵人的心臟

三支大軍互為犄角,鉗制中原,威脅南京、武漢。其他解放區也先後轉入反攻,形成了全國規模的戰略進攻態勢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三大戰役簡表P99

遼沈、淮海、平津戰役

意義: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

渡江戰役

4月21日,強渡長江。23日,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南京國民黨政權垮台。

❾ 初二上冊歷史重點歸納

歷史作為非熱門考試科目,卻也在中考中占據一定比重,近年來的歷史中考中,開放性題目的比重在不斷增高。因為開放性試題最能體現考查學生的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和人文素養的要求。昂立新課程小編為大家帶來中考歷史19大必考知識點,讓這萬能的模板助你得高分。
一、大國崛起
1. 常考設問:對大國發展/崛起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是發展經濟的基礎和前提;
(2)不斷改革,大膽創新;制度創新是大國崛起的關鍵;
(3)善於學習外國的長處和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大力發展科技,培養人才等。
二、中日關系
1. 常考設問:中日雙方妥善處理兩國關系、為中日關系良性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
2. 答案模板 (1)總體做法(建議、啟示、看法)
① 正視歷史,以史為鑒,面對未來;
② 加強交流,增進互信;
③ 睦鄰友好,合作共贏。
(2)日本方面:應正視歷史問題,積極、主動、妥善解決戰爭遺留問題,不要做傷害中國人民情感的事,努力發展中日兩國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鄰關系。
(3)中國方面:應牢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歷史教訓,努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提高國際地位,加強和日本的經濟文化交流,努力促進中日關系的友好發展。
三、中美關系
1. 常考設問:發展中美兩國新型大國關系的看法、建議
2. 答案模板
(1)求同存異、增強政治互信;
(2)促進經濟合作與共贏、加強文化交流、加強國際事務合作;
(3)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4)堅持和平發展,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珍惜和平發展機遇期。
四、三次科技革命
1. 常考設問:科技革命帶來的影響和認識
2. 答案模板
(1)積極影響:改變了我們的生產、生活方式;
(2)消極影響:環境污染,交通擁擠,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網路游戲等;
(3)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也是一把雙刃劍,要正確利用科技,減少消極影響。
五、對外交往
1. 常考設問:對外交往的發展對我們的啟示
2. 答案模板
(1)開放利於進步,閉關導致落後;
(2)獨立自主、平等互利是外交的保障;
(3)國家利益是外交的出發點;
(4)維護國家安定和統一是外交發展的保障;
(5)外交政策要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變化。
六、民族復興
1. 常考設問: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2. 答案模板
(1)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
(3)青少年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樹立正確世界觀,為發展貢獻力量。
七、戰爭與和平
1. 常考設問:怎樣才能有效地避免戰爭
2. 答案模板
(1)反對戰爭,珍愛和平;
(2)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打擊恐怖主義,維護世界和平;
(3)防止軍國主義和極右勢力抬頭;
(4)力爭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
(5)加強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發揮聯合國的作用等。
八、民族團結
1. 常考設問:如何維護民族統一
2. 答案模板
(1)增強民族團結意識,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義務;
(2)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自覺同破壞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行為作斗爭;
(3)實行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
(4)加大對民族分裂勢力的打擊力度,任何分裂國家的行為都註定失敗。
九、兩岸關系與祖國統一
1. 常考設問:如何推進兩岸關系進一步(和平穩定)發展,實現祖國統一
2. 答案模板
(1)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堅持九二共識;堅決擁護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針;
(2)互相尊重、互補互利,加強經濟、科技、文藝、旅遊等方面的交流;
(3)加強領導人對話和兩岸人員往來;
(4)堅決反對「台獨」分裂活動,堅決反對「一中一台」等各類台獨言行,堅決維護國家統一;
(5)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為祖國繁榮富強貢獻聰明才智,積極參與海峽兩岸的交流活動等。
十、改革與制度創新
1. 常考設問:從中外的改革中,獲得了什麼啟示
2. 答案模板
(1)改革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2)改革必須立足國情,從本國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3)改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強大推動力,是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源;
(4)改革是強國之路,有利於提高綜合國力,有利於促進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
十一、侵略與反抗
1. 常考設問:對中國近代遭受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抗爭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落後就要挨打,弱國無外交;
(2)發展才是硬道理,堅持對外開放,只有提升綜合國力,才能在國際上立足;
(3)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中國人民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等。
十二、思想解放
1. 常考設問:思想解放的作用及思想解放與社會進步的關系
2. 答案模板
(1)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了社會進步;
(2)思想解放為社會進步奠定思想基礎,社會進步推動思想解放。
十三、黨的發展歷程
1. 常考設問:對黨的發展歷程的啟示
2. 答案模板
(1)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2)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3)只有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
(4)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創新,抓住機遇,發展壯大自己,要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自我,艱苦奮斗,銳意進取等。
十四、改革開放
1. 常考設問:由中國改革開放得到的啟示
2. 答案模版
(1)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
(2)要結合本國國情,實事求是,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
(3)要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十五、民主與法制
1. 常考設問:對民主法制建設的認識
2. 答案模板
(1)從人治到法治,從專制到民主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2)民主與法制建設是一個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3)不同國家的民主法制建設可以取長補短,互相借鑒;
(4)民主與法制建設是社會進步、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當家作主、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
十六、經濟全球化
1. 常考設問:中國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
2. 答案模板
(1)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重視區域合作,與各國實現互利共贏;
(2)中國在順應經濟全球化潮流的同時,制定防範風險的有效政策,重視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的高速發展;
(3)引進國外的投資和技術,學習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促進經濟的迅速發展。
十七、世界政治格局
1. 常考設問:面對復雜多變的政治形勢,中國應該如何做/如何應對
2. 答案模板
(1)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教育科技,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高綜合國力;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加快自身發展,積極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努力成為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一支重要政治力量;
(3)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新秩序。
十八、傳統文化
1. 常考設問: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傳統文化
2. 答案模板
(1)堅持弘揚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自覺抵制西方落後思想和意識的侵蝕;
(3)積極宣傳民族傳統文化;
(4)豐富傳統文化的內涵,堅持發展創新,堅持與時俱進。
十九、三農與民生
1. 常考設問:解決「三農」問題的措施
2. 答案模板
(1)重視農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
(2)加大農業資金投入,堅持稅費改革;
(3)加強、加大向農民宣傳農業技術等的力度;
(4)注重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歷史學科注重記憶理解與背誦,學生們不可忽視歷史對我們的學習成長的作用,在初中階段就應該打好基礎。

❿ 歷史(初二)

大會於1977年8月12日至18日在北京舉行。到會的代表有1510名,代表著全國3500多萬黨員。
大會共有3項議程:(1)中央委員會的政治報告;(2)修改中共黨章程和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3)選舉中央委員會。
華代表中央向大會作了政治報告:第一,總結了同江青反革命集團的斗爭,批判了他們炮製的「老幹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資派」的反動公式,揭發了他們篡黨奪權、策動反革命武裝叛亂的陰謀,宣告「文化大革命」以粉碎「四人幫」為標志而結束。第二,繼續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認為「第一次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結束,決不是階級斗爭的結束,決不是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結束」。 因此,今後依然要以兩個階級、兩條道路斗爭為綱。第三,重申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期黨的根本任務。為此,報告提出了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黨的8項主要任務,要求黨中央抓綱治國的戰略決策在本年內初見成效,3年內大見成效。
葉代表中央向大會作了《關於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從8個方面做了說明。報告強調我們黨只有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才能保持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性質;指出黨章寫進了「在本世紀內,黨要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的內容的重要意義。
鄧為大會致閉幕詞,強調一定要恢復和發揚毛澤東主席為黨樹立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和作風,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民主集中制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在全黨、全軍、全國努力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

熱點內容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