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熱學
① 高中物理熱學
可以這么想:a管中是一個具有負質量的水柱,b中顯然為正質量;當系統加速下降的時候,分析b,顯然管內氣體壓強增大,內能增加。同樣地,具有負質量的a與b情況相反。
^_^數理化王子在此!
(如果我沒記錯,這道題應該是第25屆預賽題里的一道選擇題吧?)
② 物理 熱學
我的解答見附圖
③ 物理熱學公式怎麼用
你是哪的學生啊?
現在很少有初四了,我這個地方是其中之一。
熱量=比熱容*質量*變化的溫度專
燃料燃燒放出屬的熱量=燃料熱值*質量
其它的公式也就是變形
或是與功率那部分結合在一起用
初四物理最難的地方不過就是算熱機與壓力壓強在一起的問題
④ 物理熱力學
首先根據克拉伯龍方程有
P*V=Rg*T (1)
P1*V=Rg*T1 (2)
P*V1=Rg*T2 (3)
Rg為該種氣版體的摩爾氣體常數
用(2)-(1)得權
Rg(T1-T)=V(P1-P)即T1-T=V*(P1-P)/Rg
用(3)-(1)得
Rg(T2-T)=P(V1-V)即T2-T=P*(V1-V)/Rg
由於等容過程氣體對外不做功,且絕熱,因此電阻發熱Q就等於氣體吸收的熱量
即:Q=cm(T1-T)=cmV(P1-P)/Rg
而等壓過程氣體體積膨脹是對外做了功的大小為W=P(V1-V)
那麼等壓過程氣體內能的增量為ΔU=cm(T2-T)=cmP(V1-V)/Rg
又兩過程電阻發熱量相等,那麼根據熱力學第一定律有Q=ΔU+W得
cmV(P1-P)/Rg=cmP(V1-V)/Rg+P(V1-V)
cm(P1V-PV-PV1+PV)=RgP(V1-V)
得c=RgP(V1-V)/[m(P*V1-P1*V)]
m為氣體質量
⑤ 大學物理 熱學
簡單說運向/維度
單原沿三向運
雙原除三向平外相振、旋轉等
每運/向應自由度
⑥ 物理熱學實驗有哪些
一、探究水沸騰時溫度變化的特點(觀察水的沸騰)
實驗器材:燒杯、鐵架台、水、石棉網、溫度計、鍾表
實驗操作的重點:水能否沸騰,沸騰時測量出溫度值
實驗結論:水在沸騰時,持續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
相關探究問題:
1、在安裝實驗裝置時,應當「從上到下」還是「從下到上」安裝?
——應「從下到上」安裝實驗裝置,減少調試裝置的時間
2、為什麼要使用石棉瓦?為什麼要加蓋?
——使燒杯均勻受熱
加蓋子的目的1是可以減少熱量的損失,縮短實驗時間,2是可以防止燒杯里的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附著在溫度計上,影響讀數。
3、如何縮短實驗時間?
——1用少量的水(以可以完全浸沒溫度計的玻璃泡為准)2用初溫高的水3給燒杯加蓋子
4、如何得知沸騰過程溫度不變,但需要繼續吸熱?
——移去酒精燈,水的沸騰就停止了,這就說明沸騰就要持續吸熱
5、有時候移去酒精燈,我們發現燒杯內的水還會再沸騰一會兒後才停止沸騰,你覺得是什麼原因?
——石棉瓦上還有殘余的熱量提供給燒杯內的水
6、如果發現水沸騰時溫度不是100℃ ,而是98℃ ,能不能在記錄表格中將它們改成100℃ ?你認為有哪些原因造成沸點沒有達到100℃ ?
——不能,實驗數據不能更改,應實事求是。
實驗當時的氣壓低於標准大氣壓造成沸點降低。
二、探究固體熔化時溫度隨時間變化的規律
實驗器材:燒杯、試管、鐵架台、水、石棉瓦、溫度計、鍾表、攪拌器、碎冰、石蠟
實驗結論:
晶體熔化時有固定的熔化溫度,即熔點,而非晶體沒有熔點.
晶體熔化時要吸收熱量,但溫度不變;
非晶體熔化時要吸熱,物質先變軟再變稠,然後再變稀,溫度持續上升
註:本實驗從教學進程的角度上來說,應該是在上一個「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之前,但因為這個實驗乃是演示實驗,不是課程標准里規定的「20個學生必做實驗」之一,所以就排在後面了。「觀察水的沸騰」是學生必做實驗
相關探究問題:
(本實驗中的很多探究問題和「觀察水的沸騰」實驗相重合,同時這兩個實驗在實驗操作中,都非常關注「均勻受熱」,可以說所做的種種操作目的都是為了「均勻受熱」,這一點請同學們關注)
1、為什麼要使用小顆粒固體進行實驗?
——1是可使溫度計的玻璃泡與固體充分接觸;2小顆粒固體易均勻受熱
2、為什麼要使用「水浴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加熱而不是直接將之在試管上加熱?
——1是可使被加熱的固體均勻受熱;2是可使被加熱的固體升溫緩慢,便於觀察溫度變化規律
3、燒杯中水量的規定及試管插入水中的位置要求
——燒杯中的水量不宜太多,避免加熱時間過長,高度要能夠浸沒試管中裝有的固體,同時試管不能接觸到燒杯底和燒杯壁
⑦ 初中物理熱學知識梳理
我勤工檢學,輔導物理時的資料,雖然不是蘇科版的,但很好,你看一下:【教學內容與目的要求】一、內容:1、溫度2、物態變化3、分子動理論4、熱量5、內能二、目的要求:1、了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會測量溫度2、能區分固、液、、氣三種物態,能用熔點和沸點的知識解釋現象,能用水的三態變化解釋自然界的水循環3、知道物質是由分子和原子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分子動理論的基本觀點並用該理論解釋生活中的現象。4、了解內能,以及改變內能的兩種方式。 5、了解熱量,了解比熱容,並會用熱量的公式進行簡單計算。 6、從能量轉化的角度認識燃料的熱值,了解熱機的工作原理【知識重點與學習難點】 1、會正確使用溫度計、知道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 2、知道物態變化及物態變化過程中的吸、放熱現象。 3、知道物態變化的條件,及影響物態變化的一些因素。 4、分子運動論的基本內容,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 5、內能的概念。 6、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7、要弄清一些基本概念。例如溫度、熱量、內能和比熱,要會正確區分,又要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方法指導與教材延伸】一、溫度和溫度計:1、溫度的概念: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 攝氏溫度的標度方法是規定在一個標准大氣壓下(1.013×105帕)純凈的冰、水混合物的溫度作為0攝氏度,記作0℃,以純水沸騰時的溫度作為100攝氏度,記作100℃,在0℃和100℃之間分成100等分,每一等份代表1℃。2、溫度計:(1)測量物體溫度的儀器叫做溫度計,常用溫度計是利用液體熱脹冷縮的原理製成的。(2)使用溫度計之前,要注意觀察它的量程,最小刻度和零刻度線的位置。(3)溫度計測量時,正確的使用方法是:a、不能超過溫度計的最大刻度值。b、溫度計的玻璃泡要與被測物充分接觸,不要碰到容器的底或容器的壁。c、溫度計的玻璃泡與被測物接觸後要稍過一段時間待溫度計示數穩定後再讀數。d、讀數時,溫度計玻璃泡仍需留在被測物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醫用體溫計是內裝水銀的液體溫度計,刻度范圍在35~42℃,體溫計讀數可離開人體進行讀數,使用後拿住體溫度的上部甩幾下,讓升入直管中的水銀回到玻璃泡里。二、物質的狀態變化: 1、物質的狀態隨溫度改變而變化的現象叫狀態變化。物質常見的狀態有固、液、氣三種狀態,會出現六種狀態變化。 2、熔化、汽化、和升華三種狀態變化過程中要吸收熱量。凝固、液化和凝華三種狀態變化過程中要放出熱量。三、熔化和凝固: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叫熔化,從液態變成固態叫做凝固。固體分晶體和非晶體兩大類。晶體在熔化過程中溫度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叫晶體的熔點。在凝固過程中溫度也保持不變,這個溫度稱晶休的凝固點。同一種晶體的凝固點跟它的熔點是相同的,不同晶體的熔點(凝固點)是不相同的。晶體熔化成液體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液體溫度要達到熔點,二是液體要不斷地吸收熱量。液體凝固成晶體,也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液體溫度要達到凝固點;二是液體要不斷地放出熱量。四、汽化:物質從液態變成氣態叫汽化。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 1、蒸發是只在液體表面進行的平緩的汽化現象。液體的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進行蒸發時要吸收熱量。液體蒸發的快慢由下列因素決定:(1)在相同條件下,不同液體蒸發的快慢不同,例如,酒精比水蒸發得快,(2)在同種液體,表面積越大蒸發越快,(3)同種液體,溫度越高蒸發越快,(4)同種液體,表面附近的空氣流通得越快蒸發越快。 2、沸騰是在液體內部和表面上同時進行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液體在一定的溫度下才能沸騰。液體沸騰時的溫度叫沸點,不同液體的沸點不同,液體的沸點跟氣壓有關,壓強增大,沸點升高,壓強減小,沸點降低。五、液化、升華和凝華: 1、物質由氣態變成液態叫液化;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做升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液化、凝華過程放出熱量,升華過程吸收熱量。 2、液化有兩種方法,所有氣體溫度降低到足夠低時,都可以液化;當溫度降低到一定溫度時,壓縮體積可使氣體液化。總結上述的物態變化可知,物質的三態可以互相轉化,為便於記憶,可用下圖幫助你。
六、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同時存在。物質內分子之間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時存在的,引力和斥力都隨分子間的距離增大而 減小。當分子間距離為某一值r0時,引力等於斥力,此時分子間的距離大於r0時,引力和斥力都要減小;但斥力比引力減小得更快,此時引力大於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當分子間的距離小於r0時,引力和斥力都將增大,但斥力比引力增大得快,此時斥力大於引力,斥力起主要作用。當分子間的距離大於分子直徑的10倍時,分子間的引力和斥力變得十分微弱,此時分子間的作用力可忽略不計。七、什麼是物體的內能,內能與機械能有什麼不同?物體內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所具有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做物體的內能。內能和機械能是兩種不同形式的能:兩者雖然都與運動相對位置有關,但它們的含義是不相同的。機械能是由物體的整體運動的狀態和相對於地面的位置等所決定的,而內能是由物體內分子的熱運動和分子間的相對位置所決定的。內能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的分子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一切物體都具有內能。但是一個物體不一定具有機械能。例如,停在水平地面上的汽車既沒有動能,也沒有勢能,因此它不具有機械能,但它有內能。物體內能的大小跟物體內分子的個數,分子的質量,熱運動的激烈程度和分子間相對位置有關。一個物體它的溫度升高,物體內分子運動加快,內能也就增大。八、溫度、內能和熱量的區別。溫度、內能和熱量是三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物理量。溫度表示物體冷熱程度,從分子運動論的觀點來看,溫度越高,分子無規則運動的速度就越大,分子熱運動就越激烈,因此可以說溫度是分子熱運動激烈程度的標志。這里還得說明一下單個分子的運動是無意義的,我們這里指的都是大量分子的運動情況。內能是一種形式的能。它是物體內所有分子無規則運動所具有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它跟溫度是不同的兩個概念,但又有密切的聯系,物體的溫度升高,它的內能增大;溫度降低,內能減小。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熱量。在熱傳遞過程中,熱量從高溫物體轉向低溫物體,高溫物體放出了多少焦的熱量,它的內能就減少了多少焦,低溫物體吸收了多少焦的熱量,它的內能就增加了多少焦。溫度和熱量是實質不同的物理量,它們之間又有一定的聯系。在不發生物態變化時,物體吸收了熱量,它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物體放出了熱量,它的內能減少,溫度降低。九、怎樣理解做功和熱傳遞對改變物體內能上是等效的?改變物體內能有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一個物體溫度升高了,如果沒有其它已知條件,則無法區別是由於做功還是由於熱傳遞而使它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的。例如:鋸條的溫度升高了,它既可以是由於摩擦做功,也可以採用放在火上烤的方法(熱傳遞),但不管它通過哪種方法,都達到了使鋸條的內能增加,溫度升高的效果。也就是說:通過做功和熱傳遞都可以改變物體的內能。因此,對改變物體的內能,做功和熱傳遞是等效的。 十、理解比熱的概念比熱是反映物質的熱學特性的物理量,它表示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升高相同的溫度,吸收的熱量不同;或者說質量相同的不同物質,吸收相同的熱量,它們升高的溫度不同的性質。為此,我們取單位質量的不同物質,都升高1°C時所吸收的熱量多少,來比較不同物質的這種性質,因此引出了比熱的定義,這是每千克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1°C時,所吸收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對於某種物質,它的比熱是一定的,不同的物質,比熱是不同的。因此比熱表如同密度表一樣,可以供人們查閱。比熱是物質的一種特性,它是物質本身所決定的,雖然某種物質的比熱也可以用 來計算,但某種物質的比熱跟它吸、放熱的多少,質量的大小升溫或降溫的多少無關。十一、溫度改變時,物體吸收或放出熱量的多少跟哪些因素有關?在沒有物態變化時,由於溫度升高,計算物體吸收熱量的公式是 ,其中t表示物體的末溫,t0表示物體的初溫,用△t表示物體的溫度變化,則△t=t-t0,公式可改寫為 △t。可見,物體吸收熱量的多少跟它的比熱、質量和升高溫度的多少三個因素有關,並且由它們的乘積所決定,跟物體的初溫t0或末溫t無關。在沒有物態變化時,由於溫度降低,計算物體放出熱量的公式是 ,其中t表示物體的末溫,t0表示物體的初溫,用△t表示物體的溫度變化,則△t=t-t0公式可改寫成 △t。可見,物體放出熱量的多少跟它的比熱、質量和降低溫度的多少三個因素有關,並且由它們的乘積所決定,跟物體的初溫t0、末溫t無關。
⑧ 物理熱學問題
親,不那麼難。只是式 中的"n"把你搞暈了。其實第一次抽,就 1
也就是玻意耳定律的正常寫法 。
實質是把原體積是V0的氣體分散一部分到抽氣機中,所以體積為(V0+ΔV)
明白了吧
祝你進步
⑨ 求物理熱學概念....
熱力學主要是從能量轉化的觀點來研究物質的熱性質,它揭示了能量從一種形式轉換為另一種形式時遵從的宏觀規律。 熱學
熱力學是總結物質的宏觀現象而得到的熱學理論,不涉及物質的微觀結構和微觀粒子的相互作用。因此它是一種唯象的宏觀理論,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普遍性。 熱力學三定律是熱力學的基本理論。熱力學第一定律反映了能量守恆和轉換時應該遵從的關系,它引進了系統的態函數——內能。熱力學第一定律也可以表述為:第一類永動機是不可能造成的。 熱學中一個重要的基本現象是趨向平衡態,這是一個不可逆過程。例如使溫度不同的兩個物體接觸,最後到達平衡態,兩物體便有相同的溫度。但其逆過程,即具有相同溫度的兩個物體,不會自行回到溫度不同的狀態。 這說明,不可逆過程的初態和終態間,存在著某種物理性質上的差異,終態比初態具有某種優勢。1854年克勞修斯引進一個函數來描述這兩個狀態的差別,1865年他給此函數定名為熵。 1850年,克勞修斯在總結了這類現象後指出:不可能把熱從低溫物體傳到高溫物體而不引起其他變化,這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克氏表述。幾乎同時,開爾文以不同的方式表述了熱力學第二定律的內容。 用熵的概念來表述熱力學第二定律就是:在封閉系統中,熱現象宏觀過程總是向著熵增加的方向進行,當熵到達最大值時,系統到達平衡態。第二定律的數學表述是對過程方向性的簡明表述。 熱學
1912年能斯脫提出一個關於低溫現象的定律:用任何方法都不能使系統到達絕對零度。此定律稱為熱力學第三定律。 熱力學的這些基本定律是以大量實驗事實為根據建立起來的,在此基礎上,又引進了三個基本狀態函數:溫度、內能、熵,共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熱力學理論體系。此後,為了在各種不同條件下討論系統狀態的熱力學特性,又引進了一些輔助的狀態函數,如焓、亥姆霍茲函數(自由能)、吉布斯函數等。這會帶來運算上的方便,並增加對熱力學狀態某些特性的了解。 從熱力學的基本定律出發,應用這些狀態函數,利用數學推演得到系統平衡態各種特性的相互聯系,是熱力學方法的基本內容。 熱力學理論是普遍性的理論,對一切物質都適用,這是它的優點,但它不能對某種特殊物質的具體性質作出推論。例如討論理想氣體時,需要給出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討論電磁物質時,需要補充電磁物質的極化強度和場強的關系等。這樣才能從熱力學的一般關系中,得出某種特定物質的具體知識。 熱力學應用
平衡態熱力學的理論已很完善,並有廣泛的應用。但在自然界中,處於非平衡態的熱力學系統(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不可逆的熱力學過程是大量存在的。因此,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並已取得一些重要的進展。
⑩ 物理熱學Q
1、水吸收的熱量Q=CmΔT=4.2×10^3J/(kg·℃)×0.6kg×1℃=2.52×10^3J
2、太陽對水的輻射功率P1=W/t=2.52×10^3J/120s=21W
3、太陽對水的實際輻射功率P2=P1/45%=46.67W
4、以太陽為球心,太陽到地球的距離為半徑的球的表面積S1=4πr^2(r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
5、太陽輻射總功率P總=P2/S2×S1(S2為圓筒的橫截面積)
由於你括弧里條件沒打全,你把太陽到地球的距離帶到4的「r」里,圓筒的橫截面積帶到5的「S2」里,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