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化學與可持續發展

化學與可持續發展

發布時間: 2020-11-20 19:11:29

化學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能源、環境、材料以及日常生活等都離不開化學.(1)硅是無機非金屬

(1)玻璃、水泥、混凝土、陶瓷等都含有硅酸鹽,故答案為:玻璃、水泥;混凝土、陶瓷、光導纖維;
(2)推廣原煤脫硫技術、改進燃燒技術,減少燃煤過程中SO2等廢氣的排放、推煤燃燒後的煙氣脫硫、調整能源結構,發展和使用清潔能源、加強環境管理,強化環保執法,嚴格控制SO2的排放量等可減少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的排放,
故答案為:推廣原煤脫硫技術、改進燃燒技術,減少燃煤過程中SO2等廢氣的排放、推煤燃燒後的煙氣脫硫、調整能源結構,發展和使用清潔能源、加強環境管理,強化環保執法,嚴格控制SO2的排放量等;
(3)甲同學選一種正鹽,可以選碳酸鈉,碳酸鈉與氯化鉀不反應無明顯現象,與氫氧化鈣溶液反應有白色沉澱生成,與硫酸有氣泡冒出.乙同學選的是一種有色試劑,所以乙可能選的是紫色石蕊試液,石蕊試液遇氯化鉀溶液不變色,遇氫氧化鈣溶液變藍色,遇稀硫酸變紅色;碳酸氫鈉與氯化鉀不反應無明顯現象,與氫氧化鈣溶液反應有白色沉澱生成,與硫酸有氣泡冒出.
故答案為:碳酸鈉;紫色石蕊試液;碳酸氫鈉.

Ⅱ 化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不僅為人類生活創造了豐厚的物質基礎,而且為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作出了巨大

①小明猜想的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鑒定一般是用澄清石灰水,如果澄清石灰水變渾就說明是二氧化碳存在. 故答案為:

驗證方法及操作 可能看到的現象 結論
把氣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該氣體是二氧化碳
②作為商家一定會考慮包裝的價格及作用.故答案為:本身無毒,性質穩定;容易獲得,價格便宜.

Ⅲ 化學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下列說法不合理的是()A.農業上採取噴灌、滴灌的方式可以提高水的

A、農業上採取噴灌、滴灌a方式可以提高水a利用效率,是正確a;
B、打開醋瓶能聞到酸味是因為分子在不停地做無規則運動,是正確a;
C、在金屬a活動性順序中鋁排在前面,所以鋁a化學性質比鐵活潑,鋁製品能夠形成上層氧化膜,起到保護作用,所以不易被腐蝕,故錯誤;
D、將地溝油回收加工為生物柴油以提高資源利用率,是正確a.
故選C.

Ⅳ 化學與可持續發展 議論文

化學與可持續發展

作者:未知 文章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574 更新時間:2006-12-15

一、教學目標

1.以金屬礦物的開發和利用為例,認識化學方法在實現物質間轉化中的作用,體會保護金屬資源的重要性。

2.了解海水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前景及化學在其中可以發揮的作用。

3.認識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綜合利用的意義。

4.以聚乙烯為例,了解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領域中的應用及可能帶來的環境問題。

5.認識化學在環境保護中的作用,樹立綠色化學的觀念。

二、 內容分析

1.地位和功能

眾所周知,化學研究和應用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開發和利用自然界中一切可能的物質資源和能量資源,為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和能源基礎;同時,應該注意到這一過程必須同自然環境相互協調,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這也是貫穿本章始終的重要核心觀念。

以金屬礦物、海水和化石燃料等為例,了解利用化學變化實現物質間的轉化,以及這些過程和產物在我們日常生活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科學、技術和社會相互作用背景的角度,有利於學生加深體會化學在綜合利用自然資源中的作用,學會辯證地看待人類和自然協調發展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並培養做出明達決策的意識和能力;從學科知識的角度,有利於學生將前面所學過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必要的梳理、歸納和拓展,主要包括無機物之間的轉化(在固態和溶液狀態下,金屬及其化合物、非金屬及其化合物的反應)、有機物之間的轉化(裂解反應、聚合反應)。因此,本章作為高中必修模塊的結尾,不僅對於學生總結復習很重要,而且對於學生進一步確定、學習後續的選修模塊乃至選擇自己未來的升學和就業方向都可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2.內容選擇和呈現

(1)突出主題,將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融為一體

根據課程標准,本章主題是化學與可持續發展,主要包括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一是利用化學變化不斷地提供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主要包括獲得有用物質和獲得能量),利用化學變化還可以創造自然界原本沒有的物質(主要指有機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從而使生活更加方便、舒適;二是在開發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必須深刻地認識到保護周圍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應該承認,化學與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很大的主題,高中必修課程中只能通過一些典型的實例,幫助學生逐步認識這些問題。

本章從金屬礦物的開發利用引入,通過金屬冶煉的基本原理,使學生認識到化學是冶金工業的重要科學基礎,化學方法是由金屬化合物轉變成金屬單質的惟一方式,金屬活動性和氧化還原反應發生的條件是選擇金屬冶煉方式的主要依據。通過一些實驗、思考和討論,幫助學生認識金屬冶煉過程往往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也容易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那麼,改進工藝條件、節能降耗、回收廢舊金屬製品等,就成為了與冶煉金屬同樣重要的問題。

海洋資源的開發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須面對的問題,僅以海水為例,如何使其中溶解的大量有用物質為我所用則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課題。同金屬冶煉這一古老產業相比,海水資源的利用還處於相對初始階段,從化學變化角度來看,主要是在海水中各種元素的提取絕不像在實驗室進行的試管實驗那樣簡便易行,這里留給學生想像和創造的空間像海洋一樣廣闊和深遠,也會使他們認識到,一些化學原理並不復雜的過程在實際生產中會遇到很多復雜的問題。

通過日常生活經驗,學生比較熟悉化石燃料作為能源的利用,對化石燃料作為重要化工原料可能了解並不多,況且化石燃料的綜合利用還是更為重要的發展方向,但限於課時和知識基礎,通過本章學習學生只能對此形成一些粗略的認識,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的化學成分、石油化工生產的一般過程和原理、應用廣泛的石油化工產品以及石油化工生產的發展趨勢等。

塑料、合成纖維和橡膠等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目前主要是以化石燃料為原料生產的,這可以幫助學生體會石油化工同日常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體會石油化工給人類帶來的諸多好處,認識化學在物質生產領域的極大創造性和重要價值,提高學習化學、化工的興趣,提高參與討論諸如白色污染、可降解塑料等有關社會問題的科學素養水平。

環境保護同樣是人類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本章教材主要使學生了解化學在環境保護工作中所發揮重要作用的三個主要領域,即環境情況的監測、三廢的治理以及尋找源頭治理環境污染的生產工藝(綠色化學)等。通過一些「思考與交流」活動,認識含硫、氮氧化物形成酸雨及其化學控制的原理,分析水華、赤潮等水體污染的成因,從環境保護的角度,討論在化學實驗中應該注意什麼問題等等,提高愛護環境從我做起的自覺性,培養珍惜資源、珍愛生命、愛護地球等現代公民應該具有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

(2) 體現基礎性、時代性和選擇性

「基礎性」表現在緊緊圍繞金屬礦物、海水和化石燃料這些人類重要自然資源的綜合利用中的化學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如①氧化還原反應原理及其應用;②金屬活動性順序;③典型非金屬元素——鹵素及其化合物之間的化學轉化;④分離混合物的基本操作——蒸餾、分餾;⑤具有典型結構的有機物——乙烯的聚合反應等。

「時代性」表現在關注自然資源開發和社會可持續發展這一當今社會熱點問題,努力揭示化學在面對和解決這一問題中的作用和價值。例如,化學是人類開發和利用金屬礦物、海水和化石燃料等物質資源的重要科學基礎,也是節約和拓展自然資源(包括能源)的科學基礎。再如,化學在環境監測、「三廢」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綠色化學的原理,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適當地引入了現代化學的觀念,如多金屬結核、超分子(對大多數學生不做教學要求)、原子經濟等,對傳統的知識內容進行了更新。

「選擇性」主要表現在除了課程模塊的選擇性外,在基礎模塊內也體現選擇性。如教材內容的典型性和示範性,教師可以根據這些內容,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學校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調整和補充教材中的教學內容,有條件的可以指導學生上網、去圖書館、科技館和實際生產中進行參觀、調查、訪問,也可以進行專題的報告,從而豐富教材的內容;再如通過一些欄目、活動等,滿足對於不同學生興趣、愛好,啟發他們更深入對某些課題進行學習和研究。

(3) 更新呈現方式,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轉變

通過多樣的呈現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化學與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如資料卡片「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海水提溴」、「甲烷水合物」;科學視野「自然資源的開源與節流」、「壁虎的腳與膠黏劑」以及科學探究、實驗、思考與交流、學與問等活動,不僅如此,更主要的目的在於改變被動的、接受式學習這種單一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多樣化學習方式的轉變;改變只重視知識理解和掌握等學習結果的傾向,向追求多元化學習目標、重視過程的理解和體會的轉變;改變教材內容是惟一正確知識的傾向,向開發以教材為主要學習媒體的多種、開放、互動的教學資源的轉變。

3.內容結構

Ⅳ 化學與人類生產、生活、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減少CO2的排放,可以減少酸

A.酸雨是指pH<5.6的雨水,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硫,與CO2的排放無關,二氧化碳回的飽和溶液pH=5.6,故答A錯誤;
B.霧霾的形成主要與PM2.5有關,故減少SO2的排放,不能從根本上消除霧霾,故B錯誤;
C.碳纖維,是一種無機非金屬材料,故C錯誤;
D.用CO2合成聚碳酸酯可降解塑料,可以實現「碳」的循環利用,故正確;
故選D.

Ⅵ (14分)化學與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能源、環境、材料以及日常生活等都離不開化學。⑴硅是無機非

(14分)⑴(共4分)玻璃、水泥、陶瓷、光導纖維等(任意兩種)
⑵(6分)S+ O 2 ="=" SO 2 CaO + SO 2 ="=" CaSO 3 2CaSO 3 + O 2 ="=" CaSO 4 (任意兩種) (4分)
SO 2 + Na 2 SO 3 + H 2 O="=" 2 NaHSO 3 (2分)
⑶(4分)保護FeSO 4 不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2分);
取少量研碎的 葯片放入試管中,加適量的水溶解,然後滴加數滴KSCN溶液(1分),反應後溶液顯紅色(1分),則表明該葯片已部分或全部失效。

Ⅶ 化學與人類生產、生活、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A.煤經氣化、液化和干餾

A.煤經氣化、液化和干餾過程中生成新物質屬於化學過程,還伴有物理變化,故A錯誤;
B.在汽車排氣管上加裝「催化轉化器」是為了把生成的CO、氮的氧化物轉化為CO2、N2無害氣體,故B正確;
C.硬鋁屬於鋁合金,瓷器屬於硅酸鹽製品,故C正確;
D.食醋中含有的CH3COOH可與水垢中的CaCO3和Mg(OH)2反應生成易溶於水的產物,NH4Cl水解呈酸性,可與鐵銹反應,故D正確.
故選A.

Ⅷ 化學與人類生活、生產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煤的氣化、液化是使煤變成

A.煤的氣化、液化可以除掉煤中的S等雜質,能減少有害氣體二氧化硫的排放,故A正確;
B.高純硅是常用的半導體材料,是製造太陽能電池的重要材料,二氧化硅晶體有導光性,可製作光導纖維,故B正確;
C.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質,含有氮元素,燃燒生成生成N2、CO2和H2O,故C錯誤;
D.利用工業生產產生的二氧化碳製造全降解塑料,可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能緩解溫室效應,故D正確;
故選C.

Ⅸ 化學與人類生活、社會可持續發展密切相關,下列措施有利於節能減排、保護環境的是()①研發易降解的

①研發易降解的來生物農葯,可減自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農葯對環境的污染,故①正確;
②推廣使用節能環保材料,可減少環境污染和能源的消耗,符合題目要求,故②正確;
③田間焚燒秸稈會導致大量污染物的產生,導致環境污染,故③錯誤;
④應用高效潔凈的能源轉換技術,減少污染物的排放,保護環境,故④正確;
⑤加快化石燃料的開采與使用,可減少非再生資源,不利於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故⑤錯誤.
故選A.

Ⅹ 簡述綠色化學與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系。專業點······

【內容摘要】當前,人口與資源、人口與環境的關系尤為尖銳。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地球上資源越來越緊張,人類生存的環境質量也越來越惡化,這些已引起了世人的高度關注。自1992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以來,可持續發展成為全球戰略,也成為中國政府經濟發展戰略,各國的教育也都十分重視對學生進行有關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滲透教育。江蘇今年是課程改革的第三年,我作為一名高中的化學教師就化學教學的可持續發展觀談談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化學教學 環境

一、化學教學理念的可持續發展觀

近二三百年來,隨著工業的飛速發展,人口的迅速增長,資源的急劇消耗,戰爭的不斷擴大,環境的日趨惡化,在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上,出現了非常尖銳的一系列矛盾,使人類面臨著極大的生存危機。資源短缺、生存環境質量下降、自然災害頻頻暴發,迫使人們在改造自然的同時要進行深刻的反思。「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已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識,人們不得不面對現實,努力建立與自然新型的開發合作關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建立和諧的社會經濟發展的大環境。而在我國形勢更是十分的嚴峻,人口眾多,經濟技術不很發達,人均所佔資源低下,資源開發和利用不合理,人口與資源、人口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更是尖銳。我國政府也在多年前就十分重視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制定了各種政策,採取了積極的措施來促進經濟的全面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平衡。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學生是未來祖國的棟梁,對他們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從小我們就要對孩子們進行可持續發展理念、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的教育。近幾年新編的中小學各科教材,都已有有關生態學、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在課程安排的基本要求中指出「要使學生懂得關於人口、環境方面的基本國策」、「各科應重視環境教育」,但這些分散各學科的教學內容並未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相當一部分學生雖然經過學習,但對發展和環境缺乏緊迫感和危機意識。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對外部世界的「綠色行動」不理解甚至漠然置之,這種狀況亟待改善!我們關注新課程改革的發展趨勢,認真反思十多年環境教育的經驗教訓,清醒的認識到:二十一世紀現代教育改革必須解決好植根於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觀念問題,解決好植根於人本主義理念的、讓我們的下一代發展個性、學會學習的問題。當今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目標和內容在不斷延伸、擴展,已從最初的「關於環境的教育」發展到「為了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環境」終於跳出了自然的層面,擴展成為生態、社會、經濟、政治的「整體和諧」的觀念;環境教育則是跳出了技術和知識的層面,擴展到了環境意識、態度、價值觀、環境倫理。人們終於認識到,環境教育要解決的絕不僅僅是知識的結構問題,更是人的素質問題。而環境科學和環境問題的綜合性、復雜性,環境教育的開放性、實踐性,面向可持續發展的現代環境所倡導的互動式、探究式教育理念和個性化教育思想,恰好對學生素質發展具有非常大的綜合優勢和潛在價值。可持續發展思想作為人類發展戰略,它是人們總結了發展和環境相互關系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和教訓而產生的,具有相當深廣的涵蓋面,它涉及的范圍遠遠超出單純的保護,而是把保護與發展視作相輔相成的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為此我們來用可持續發展這一戰略思想所提供的新視角,對教學中的有關內容作一番審視,以使我們的教育工作能更好地體現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

二、化學教學內容的可持續發展觀

在現行的教材結構體系的眾多學科中,化學、生物、地理等課內容與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相聯系的地方較多,而其中尤以化學更具優勢。化學教學內容多處涉及到資源、環境、材料等方面,化學教材的內容從章節來看有「從海水中獲得的化學物質」、「從礦物到基礎材料」、「硫氮和可持續發展」、「化石燃料與有機物」、「潔凈安全的生存環境」、「豐富多彩的生活材料」等等內容都涉及到資源、環境、材料等方面的內容。為此,我作為化學教育工作者就從化學這一視角來談談化學的教學內容與可持續發展。

先以「生命之源—-水」為例來談談。蘇教版《化學與生活》教材指出「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物質,但可利用的淡水不足總水量的1%,可供人類利用的淡水資源並不豐富。」而中國人均水資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資源量的四分之一。一幅「缺水的土壤」照片把水資源緊張,水質惡化的真實情況突現出來了,這有著非常現實的教育意義。目前,江蘇的學生總認為江蘇濱江臨海,怎麼可能會缺水呢?甚至還以為「缺水」是杞人憂天,是「狼來了」式的空喊。其實只要我們到處走走就會在公路旁看到有散發著臭氣的污水濁流;常有長江部分河段發黑,礦湖水域魚蝦年年銳減,城市水廠幾近停產、居民飲水告急,黃河頻頻斷流的報告。情形一再突破歷史記錄,由點到面,觸目驚心,催人深省!再不對學生進行「缺水」情況的教育,學生浪費水資源的現象就很難得到扼制。而教材就此問題列舉了「污染」,同進也介紹了「治理」。嚴峻的現實喚起了學生的危機意識,學生有了危機意識就能激發以後整治的迫切願望。教材又通過擬定一系列的治理措施,介紹了污水治理的幾種重要的方法,層層推進。使學生明白了一個不爭的事實:污染一個水域只要5至15年,而要治理好,則需要15年至100年的時間,對污染的治理,人們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的!學生們對這些關系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就會記取教訓,從我做起珍惜和愛護現有的生存空間。

再來談談「燃料」,《必修1 化學》教材圍繞「燃料」先後敘述了天然氣、石油、煤,從其原始形成講到廣泛用途,還明確指出了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資源,人類處於能源緊缺的窘迫狀況中。據測算,地球上的煤炭儲量,按現在的開采速度只能維持200年,而石油和天然氣只能維持50年左右,大部分礦物資源也將在100年至200年內耗盡,前景令人憂慮。同時也在激勵著人們努力地去尋找新的替代物、新的能源,創造新的材料。通過對教材的學習,學生們都清楚地知道煤中含有硫元素,在燃燒過程中會產生污染大氣的二氧化硫氣體,而二氧化硫氣體在空氣中又經過一系的變化,形成硫酸型「酸雨」。而「酸雨」的危害,教材上有兩張圖片,一張是「酸雨」使森林草木皆枯的景象,一幅是雕像被「酸雨」腐蝕得面目全非的情形,說明了酸雨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我國是個產煤大國,居世界首位,同時也坦言我國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的排放量也是名列前茅的,由此造成的酸雨危害已威脅到我國三分之一的土地,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每年已逾百億元。由此告誡人們也教育著學生必須合理利用資源。

三、化學教學過程的可持續發展觀

(一)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

為了結合教材宣講可持續發展,首先要求教師自己先能認真學習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做一個「綠色行動」的積極擁護者,並且也要求教師對「發展和環境」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既不盲目樂觀,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什麼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也不陷入消極悲觀的狀態,認為環境污染,資源耗盡,似乎臨近世界末日。通過學習利用化學課程教學的獨特優勢,實現相關教育資源與教育途徑的整合;通過學習理解化學教育教學目標和價值的多維化,收到教育教學的綜合效益;通過學習形成能從化學角度用整體的、全局的眼光和觀念,探討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的能力,制定有效的對策,解決一些教學過程中碰到的實際的問題。

(二)層層教育,逐漸深化。

同樣討論「水」,初中介紹自來水,通過自來水的生產流程的簡介,學生初步懂得「自來水」並不是自已來的,實為來之不易。待到高中則可偏重介紹污水處理,使學生意識到污水產生後不能直接地排放到河水裡,應處理後方可排放。當然污水處理過程所涉及的化學知識較多,教師可先分析污水的成分,引導學生用所學過的化學知識或介紹新的知識來尋找對策加以處理。有條件的學校可組織學生到就近的污水處理站參觀,讓學生親眼看到被污染的發黑的海水,目睹污水處理的整個過程。使學生意識到不能一邊清理江河的污水,一邊又弄黑了江水,使他們明白清水來之不易,同時污水亦去之艱難,深深體會到「水的珍貴」,盡而告誡學生要珍愛每一滴水。

(三)教育要實現教育價值觀的轉變。

「升學考試不改變,素質教育叫得再響也會落空」。正是一語中的!升學考試往往是中小學教育工作的「指揮棒」,其實就是價值觀的體現。我們現時的教學往往仍偏重於具體知識點的講述和傳授,而疏於對某種正確觀念的建樹,疏於思維訓練和方法、能力的培養提高,特別重視學生應試能力的培養。在實際工作中,有些教師也已意識到這種偏差所存在的種種弊端,但卻難以矯治。猶醫頑症,投以葯石,稍見收斂,不久又是故態復明。以致教育改革年年喊,花樣也常見翻新,但始終沒能創出一個嶄新的局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也許就在於:教育的評價體系和教育的價值觀之間的脫節甚至背道而馳。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若是與學生的應試考分的對應關系失衡,同樣會導致人們不重視化學課程中的環境教育。只有扭轉目前的價值評價觀,妥善解決好這個關系,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教育才會有蓬勃的生機。

(四)將課內和課外要結合。

「走綠色道路」是人類發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續發展思想是人類長期改造自然界的經驗教訓的總結,這是一筆重要的精神財富。可持續發展思想所包涵的內容十分豐富,顯著帶有跨學科性質,為此實施教育,單靠課堂內化學的講授是不夠的,要極大地拓展學生的視野。平時的教學中可以發揮電化學教學的優勢,收集、整理對環境污染的資料。另外,還可組織學生進行可行的家庭小實驗,進行課外的實踐活動,讓他們走進自然,走進生活,把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貫徹到日常的生活中。讓學生自覺地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節約一升水、一度電、一兩糧、一張紙,以及保護一個動物,植栽一棵樹,養護一片花草等等小事做起,這些舉措似乎作用不大,孤立起來看簡直微不足道,無力扭轉人類環境惡化的大趨勢,但是這樣的行動如能不斷擴大,日積月累,就會形成巨大的社會力量。使現在的學生樹立一個正確的生活價值觀,並且又有一定的環境意識和保護環境的責任感、義務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以便將來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後,就可能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轍。

我們堅信: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愈來愈多的師生開始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指導自己的教與學,現代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教育必定能成為一個蘊藏巨大潛力和希望的新領域,對教師和學生的知識結構、思維方法產生重大的影響,它將從根本上促進學校教育和學生素質的發展。

熱點內容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