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西漢歷史

西漢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0 19:20:13

A. 漢朝歷史

歷史:1、漢朝 (公元前202年 —公元 220年)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 大漢帝國行政區域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漢代起初在漢高祖劉邦時根據五德始終說,定正朔為水德,到漢武帝時,又改正朔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採用劉向劉歆父子的說法,認為漢朝屬於火德。漢光武帝光復漢室之後,正式承認了這種說法,從此確立漢朝正朔為火德,東漢及以後的史書如漢書、三國志等皆採用了這種說法。因此漢朝有時也被稱為「炎漢」,又因漢朝皇帝姓劉而稱「炎劉」。
漢代為漢高祖劉邦建立的中國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前期定都長安,又稱西漢、前漢;後期定都洛陽 漢長安城復原圖,又稱東漢、後漢。 西漢是我國封建社會初期的一個強盛、富饒的王朝,它繼承和鞏固了秦朝開始的統一國家,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人民安樂,呈現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間,中國一直以世界強國的面目屹立於世界之林。因此,西漢王朝被視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期。西漢共傳十四帝,前後經歷210年。
西漢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中華各民族的核心漢族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現的。自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原戰國時各國的文化便相互滲透融合,到西漢時中華地區在典章制度、語言文字、文化教育、風俗習慣多方面都逐漸趨於統一,構成了共同的漢文化。從此中華地區的各族就出現了統一的漢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族都是漢代中國多民族國家的成員。漢族由於文明程度較高,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這是歷史發展和自然形成的結果。漢以後歷代的朝代名稱雖有變換,但漢族作為中國主體民族的地位始終未變。

關於漢武帝的書:《漢武帝傳》
作者:楊生民 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漢武帝全傳》
作者:王吉呈
出版社:陝西旅遊出版社

《漢武帝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
作者:庄春波 著
出版社:南京大學出版社

《漢武大帝》
作者:張雲風 著
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希望對你有幫助。。。

B. 西漢王朝的歷史 詳解

西漢,又稱前漢,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朝代,與東漢合稱漢朝,是中國第一個強盛穩固的朝代。

前206年漢高祖劉邦自稱漢王,前202年稱皇帝,建立漢朝,建都長安。8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呂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話,西漢一共經歷了12個皇帝。也有人把王莽推翻後的更始帝也算作西漢,這樣西漢滅亡則是在26年。

西漢王朝 - 西漢的建立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到處出現割據勢力,而劉邦和項羽也在這時崛起。他們找到了楚王的後代,立為楚懷王(後為楚義帝),並且各自出兵,打算攻滅秦朝。
劉邦聽從謀士的安排,於公元前206年首先攻入秦都咸陽,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實現:「先入關者為漢王」的約定而成漢王,但因自己的實力不及項羽,攻而退軍霸上。此後項羽漸握大權,他殺掉了義帝,自封為「西楚霸王」。憑借自己強大的武力進行統治,分封諸侯。他將劉邦封在蜀地,且將劉邦的國號定為漢。該年中國有兩個年號,一是「漢王元年」,一是「西楚霸王元年」。不久,劉邦在自己的封地整頓軍隊對項羽進行進攻,前期並不佔據優勢。不過,劉邦的軍事才能雖然無法與項羽相比,但劉邦善於使用人才,他重用蕭何、張良、陳平等謀士為他效力。更重要的是,他得到了不被項羽重用的將領韓信,正是他出色的軍事才能使局面逆轉。在最後的垓下戰役中,劉邦贏了項羽,而項羽拒絕了屬下東渡烏江卷土重來的建議之後,他在烏江邊自盡,為楚漢戰爭畫上了句號。
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國號漢。五月定都長安,西漢王朝誕生

西漢帝系

(1)漢高祖劉邦(前206-前195);

(2)漢惠帝劉盈(前194-前188);

(3)漢高後呂雉(漢少帝劉恭,漢少帝劉弘)(前187-前180)

西漢帝王圖(4)漢文帝劉恆(前179-前157)(竇皇後)

(5)漢景帝劉啟(前156-前141)

(6)漢武帝劉徹(前140-前87)

(7)漢昭帝劉弗陵(前86-前74)

(8)漢宣帝劉詢(前73-前49)

(9)漢元帝劉爽(前32-前7)

(10)漢成帝劉驁(前32-前7)

(11)漢哀帝劉欣(前6-前1)

(12)漢平帝劉衍(1-5)

(13)孺子劉嬰(6-8)

西漢王朝 - 西漢盛衰史
漢高祖稱帝後,有鑒於秦亡經驗,遂在政策上採取道家「黃老治術」、「無為而治」的理念。
首先,採取「郡國制」,郡縣和封國並存。皇帝分封侯國和王國,其中侯國只享有封地內的稅收無軍事和行政權並受郡的管轄,而王國則擁有獨立的政治和軍事權力。另外,對內注意興修水利,減免賦稅,為恢復農業發展創造條件;對外則和親匈奴,維持邊區和平。漢朝這一系列政策大體維持了一時和平,但亦引致一系列問題,對內的輕徭薄賦政策,令地方上一些豪強勢力日大,形成土地兼並;對外則匈奴侵略日頻,威脅邊區和平。
在執行這些政策之餘,漢高祖也對在楚漢相爭中有大功的異姓諸侯王們起了猜忌之心。韓信就是在這時候被蕭何用計被呂後處死,隨後彭越、英布等人也相繼被鏟除。異姓諸侯王幾乎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劉姓諸侯王。劉邦在白馬之盟上對眾人說了一句話:「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劉邦在討伐英布叛亂時受傷,不治死亡。時為前195年。
呂太後專權
漢高祖死後,政權漸漸被高祖皇後呂太後所掌握,繼位的太子漢惠帝因受到呂後的刺激,不理政事,惠帝死後,呂太後連立兩傀儡皇帝,並漸漸削弱劉氏宗室,並封諸呂為王,掌權長達八年。這種局面一直到呂後死後,周勃和陳平奪禁軍權,斬殺呂產等人,才告消滅。
呂太後死後,由於諸呂掌握兵權,而功臣更不滿呂氏專權,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施計奪取呂氏的兵權。由於漢高祖只餘下兩個兒子,朝臣以淮南王母家趙氏強橫,代王母家薄家善良,故以呂太後所立的傀儡皇帝非惠帝親生為由,迎立代王恆即帝位,是為漢文帝。他減輕人民的負擔,減輕刑罰,其子景帝即位後,也持續此種政策,因此歷史上將此時期稱為「文景之治」。文景二帝都是道家思想的推崇者,主張無為而治,休養生息。在此期間,國家穩定發展,國力大大增強。
只是,景帝在位期間,聽取晁錯的意見,進行削藩。操之過急,結果發生了「吳楚七國之亂」,為此時期唯一的一次動亂,且為期不到一年,結果由周勃的兒子周亞夫所平定。七國之亂後,朝廷設法剝奪各個諸侯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
大漢盛世(前141年-前49年)
對外戰爭
西漢中期算是漢朝最強盛的時段。景帝死後,太子劉徹即位,即漢武帝,一上台便改「無為而治」的治國策略,對外三度攻匈奴,把匈奴驅逐至漠北地區、打通西域,造成「絲綢之路」;對內則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力量;並召開「鹽鐵會議」將制鹽和制鐵的事業收為國有。但武帝對外的戰爭也是有代價的,武帝三打匈奴後繼續對匈奴攻伐,令匈奴邊患再次復燃;武帝時國家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也再次加嚴,武帝後期因此發生了一些暴亂;開銷甚大,因此創立「均輸」、「平準」官,與民爭利。另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成為了中國固有的文化潮流。
武帝晚年,發表了著名的輪台之詔,這也表達了漢武帝對自己深刻的反省,國家也漸漸穩定下來,使漢武帝雖有亡秦之失卻無亡秦之禍。
昭宣中興
武帝死後,由年僅八歲的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昭帝極為聰明,只是天妒英才,21歲即病死。死後,荒唐的劉賀被廢,由漢宣帝即位,秉持中庸之道執政,他在位期間,匈奴也表示了臣服的意願,呼韓邪單於以臣子的身分晉見漢宣帝,漢匈的百年大戰,終告落幕。宣帝和先前的昭帝御宇期間,被稱為昭宣中興或昭宣之治。
衰敗之象(公元前49年-公元9年)
衰於元成
宣帝於43歲時病死,太子漢元帝即位。元帝以後,豪強大地主兼並之風盛行,中央集權逐漸削弱,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加上漢成帝沉迷於溫柔鄉。王氏的權力愈來愈大,自王太後的親戚王鳳以來,全由王氏子侄出任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在朝廷的勢力日漸鞏固。
敗於哀平
漢成帝死後,成帝皇後趙飛燕聯同太子合力排擠王氏。太子即位是為漢哀帝。把哀帝祖母傅太後及生母丁太後入主宮禁。大司馬王莽見大勢已去,向太皇太後王氏建議暫時退讓,結果王莽辭官回到新野新鄉封國。
漢哀帝的「斷袖之癖」,讓漢朝逐漸衰弱。二十二歲的寵臣董賢拜為大司馬輔政。
漢哀帝死後,王氏權力再起,此時,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漸干預朝政。最後,他殺孝平,廢孺子,於9年1月10日正式稱帝,改漢為新,西漢亡。

西漢王朝 - 西漢政治
西漢王朝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一個帝國之一,統治者把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農業發展上,歷代一直實行「與民休息」的政策,人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故而漢王朝的政治一直比較穩定。在武帝年間,大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武帝採納之,自此,儒教、儒學形成了漢朝以後中國歷朝歷代一貫遵從的治國方略。由於政治經濟的穩定,使得手工業、商業、人文藝術以及自然科學都得到長足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提高,使得以冶金、紡織為主的西漢手工業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以紡織為例,西漢已有接近成型的綉花機器,足以見得當時生產已有一部分脫離了單純的手工勞作,使得生產率提高。手工業的發展促使商業繁榮起來,以長安為中心形成了許多商業城市,並通過絲綢之路開辟了與西亞諸國的外交與商貿等諸方面的交流。在漢朝的人文藝術領域,出現了一位傑出的大史學家——司馬遷。他以太史令之職,完成了我國第一部通史《史記》,這部著作被後人贊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另外,漢朝的藝術水平也已達到相當高的程度,從近年來漢墓出土的一些文物看來,其做工之精細,工藝之考究,並不亞於今日。如四川廣漢出土的執鋤陶俑及廣州出土的漢代木船模型都是做工精細,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西漢王朝 - 西漢文化
哲學
春秋戰國時代有所謂「儒墨道法」,即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但自行法家之法的秦朝亡國後,漢朝有鑒秦亡經驗,乃先用道家之法治國,是為黃老之術。直到漢武帝時,思想上已有大改變,那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為儒學深深影響中國文化之始。
史學
史記:由司馬遷所著,在中國的歷史學和文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宗教
佛教
道教
學術
周髀算經
九章算術
以上兩個是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
另外,從西漢時期開始中國也有非常詳細的天文記錄,包括公認的人類第一次對太陽黑子的記錄,此外針灸和造紙術可能是在西漢時期被發明的。
藝術
繪畫
雕刻
樂舞
角抵

C. 漢朝歷史介紹

漢朝(前202年-8年,25年-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後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史稱西漢;定都長安。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

漢武帝即位後開辟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劉秀統一天下後,仍沿用漢作為國號,史稱東漢。定都洛陽 ,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 ;

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 ,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范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國土面積約達609萬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漢全國人口達六千餘萬,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3)西漢歷史擴展閱讀:

漢朝重大歷史事件:

1、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出使西域又稱張騫通西域,指的是漢武帝時期希望聯合月氏夾擊匈奴,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的歷史事件。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

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2、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是東漢晚期的農民戰爭,也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組織的民變之一,開始於漢靈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當時朝廷腐敗、宦官外戚爭斗不止、邊疆戰事不斷,國勢日趨疲弱,又因全國大旱,顆粒不收而賦稅不減,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在巨鹿人張角的號令下,紛紛揭竿而起。

他們頭扎黃巾,高喊「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向官僚地主發動了猛烈攻擊,並對東漢朝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為平息叛亂,各地擁兵自重。

雖最終起義以失敗而告終,但軍閥割據、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也不可挽回,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漢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騫出使西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黃巾起義

D. 中國西漢歷史

秦朝末年,稍有能力的有志之士紛紛反抗,鬧得最厲害的有倆人
劉邦和項羽
先入咸陽者為王,項羽垓下被圍,劉邦獲勝,建立西漢,被稱為漢高祖
長期的戰亂,民不聊生
劉邦 及他的兒子,孫子文帝和景帝推崇減稅減負,修養生息的策略,藏富於民,積累國力
到漢武帝劉徹的時候,西漢國力達到鼎盛,人民富裕,糧食充足
漢武帝晚年信奉黃道,國家各種矛盾激化,土地成為一塊毒瘤,主要是土地兼並嚴重
政治上外戚和宦官輪流專政
子漢武帝後的兒子孫子們都比較「民主」
後王莽突起,推翻西漢
(只是一個脈絡,畢業多年了,僅供參考)

E. 西漢有哪些歷史故事呢

西漢歷史人物霍去病的小故事
霍去病名字的來歷
霍去病的名字聽起來很特別,"去病"兩個字有講究。漢武帝時,霍去病的母親衛少兒是衛青和衛子夫的姐姐,衛子夫得漢武帝的寵愛,當了皇後,衛青後來也成為大將軍。這樣,霍去病和衛青便是甥舅關系。因而,衛少兒就能夠經常出入武帝的皇宮。相傳霍去病生下不久,還沒有來得及起名字,母親抱著他去深宮探望妹妹衛子夫。這時,漢武帝正卧病在床。走進皇宮,異常肅穆,人們說話都小聲小氣,走路也躡手躡腳的。唯恐驚攏了皇帝。衛少兒抱著孩子,輕輕地拍著,只怕他哭鬧起來,驚動聖上,但走著走著不知怎,孩子突然"哇"的一聲大哭起來,
在在武帝昏昏迷迷之間猛然聽見嬰兒的哭聲,驚得出了一身冷汗,頓時覺得身體輕松舒暢起來。他一高興,忙問:"那是何人抱著孩子?"衛少兒一聽,嚇得渾身打顫,一步也不敢挪動了,站在那兒等候皇上降罪。漢武帝見是衛少兒,便賜她坐下,還叫她把懷里的孩子抱過去,武帝接過孩子,龍顏大悅,他百般戲逗。說來也怪,這孩子到了武帝懷里,眉開眼笑,逗得武帝直樂,便問衛少兒:"孩子可曾取名?"衛少兒說:"還沒有起下名子",武帝笑了笑說:"寡人近幾天來身體欠安,這孩子幾聲大哭,驚得我一身冷汗,病便霍然去除,朕賜名與這孩子叫'去病'怎樣?"衛少兒一聽連忙叩頭謝恩。
從此,衛少兒的這個孩子就取名霍去病。

F. 漢朝全部歷史

漢朝(前202—8年,25—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29位皇帝,享國405年。漢代因尚火德被稱為炎漢,又因皇室姓劉又稱劉漢。公元前206年劉邦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西漢建立,定都長安。漢初在消滅異姓王和諸呂之亂後政局趨於穩定。

漢文帝、漢景帝相繼休養生息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攘夷擴土,史稱漢武盛世,至昭宣時期西漢國力達到極盛,史稱昭宣中興。公元8年,王莽篡漢,西漢滅亡。不久爆發綠林赤眉起義,公元23年新莽復滅。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確立與民休息的國策,開創了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後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極盛。中後期發生了戚宦之爭和黨錮之禍,於公元184年爆發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致地方擁兵自重。

董卓之亂後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後,劉備建立蜀漢延續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兩漢時期奠定漢地范圍,極盛時東並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陰山。

(6)西漢歷史擴展閱讀:

漢朝第一位皇帝漢高祖劉邦簡介:

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年),字季,號沛公,謚號高皇帝,廟號高祖。沛郡豐邑中陽里(現屬江蘇省徐州市豐縣)人氏。生於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達大度,知人善任。公元前二一六年,時年三十一歲,為泗水亭長。

公元前209年壬辰歲九月,參加由陳勝,吳廣帶領的起義,後加入楚國的陣營,趁另一位將軍項羽,和秦的大軍打拉鋸戰,沒有秦國主力和他的軍隊對陣之餘,第一個攻進秦國的首都咸陽,滅了秦朝,被楚霸王項羽封為漢王,並以蜀地為基地,和項羽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

劉邦在文有張良,武有韓信,後方有蕭何的輔助下,終於把項羽的軍隊包圍在垓下設下十面埋伏,項羽突圍不果,自殺於烏江邊.劉邦消滅了項羽後,統一了中國。公元前206年乙未歲稱帝於洛陽,建立漢王朝,自此中華帝國在地理上再次統一,為以後的強大建立了基礎。

後遷都於長安(今西安市)在位十二年,卒於公元前一九五年丙午歲四月二十五日(甲辰日)。享年六十一歲,葬於陝西省西安咸陽縣東,稱長陵。妣呂雉,卒於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歲,葬於長安咸陽縣東陵。

西漢第二位皇帝:

漢惠帝劉盈(前211年—前188年),西漢第二位皇帝(前194年—前188年),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嫡長子,母親呂雉,在位7年。

漢朝第三個皇帝:

西漢前少帝劉恭(前190年—前184年),前188年9月—前184年8月在位,漢朝第三任皇帝。皇太後呂雉命令漢惠帝皇後張嫣(漢宣平侯之女,為孝惠皇後時,無子)佯為有身,取周美人之子名之,立所名子為太子,同時,呂雉命宮女鴆殺周美人。

漢前少帝,劉姓,名恭,是西漢第一個被廢的皇帝,也是西漢王朝第三位皇帝。父親是漢孝惠帝劉盈,母親是惠帝時期的美人,一個被政治犧牲的女人。因為惠帝皇後張嫣沒有生孩子,而惠帝年紀輕輕就駕崩了。

於是呂雉找來惠帝妃子中一個美人的兒子過繼到皇後張嫣身下,並殺了美人,接著立這個兒子為皇帝,是為漢前少帝。呂太後開始了臨朝稱制。

漢朝的第四位皇帝:

西漢後少帝劉弘(?-公元前180),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公元前180年11月14日在位。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呂雉命劉義繼任帝位,並改名為劉弘,即後少帝。

公元前180年9月,呂雉逝世。經過周勃、陳平等人努力後,呂氏家族力量被鏟除。朝臣認為少帝劉弘並非漢惠帝親生子,應廢黜。朝臣選定代王劉恆作為新皇帝並迎入長安,遂於11月14日誅殺劉弘。

漢朝的第五個皇帝:

劉邦第4子,漢文帝劉恆(前202年1月15日—前157年6月),漢代第五位皇帝,漢高祖中子,母薄姬,漢惠帝之庶弟。前196年劉邦鎮壓陳豨叛亂後,封劉恆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高祖死後,呂後專權,諸呂掌握了朝廷軍政大權。

前180年,呂後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打盡,迎立代王劉恆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漢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肉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被合稱為文景之治。

漢文帝在位時,存在諸侯王國勢力過大及匈奴入侵中原等問題。漢文帝對待諸侯王,採取以德服人的態度。道德方面,文帝亦曾經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葯,深具孝心。前157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死後葬霸陵。

G. 漢朝的歷史有多少

四百零七年;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

漢朝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劉協,在公元220年被曹丕控制,被迫禪讓於曹丕,東漢滅亡。

(7)西漢歷史擴展閱讀:

一、漢朝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二、劉協

劉協因被董太後撫養,故稱「董侯」,初封渤海王,後改封陳留王。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廢漢少帝劉辯,立劉協為皇帝。董卓被王允和呂布誅殺後,董卓部將李傕等攻入長安,再次挾持了他。

劉協後來逃出長安。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控制了劉協,並遷都許昌,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死,劉協被曹丕控制,隨後被迫禪讓於曹丕。曹魏青龍二年(234年),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葬於禪陵,謚號孝獻皇帝。

H. 西漢歷史的進程

西漢是 漢朝 的第一個時期,從公元前207年到公元25年 。在漢朝中西漢是強盛時期,從文景之治到漢武帝的一代雄主,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展到了一個高峰期。 西漢雖然取代了秦朝,但各項制度基本上都 秦朝 繼承過來,只是大的 政策 有了改變,從秦朝行苛政而速亡的事實中吸取教訓,改為休養生息, 文帝 和 景帝 時期的賦稅也降到了十五稅一和三十稅一,這個漢武帝的強盛奠定了堅實的 物質 基礎。這時期的法制也向文明化過度,酷刑開始廢除。 漢武帝 則進一步加強了皇權,採納 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 思想 ,但他的 補充: 「汜水之陽」登帝位 項羽 敗亡以後,掃除了劉邦當皇帝的最大的、公開的障礙。建立統一的封建中央政權條件完全具備。剩下的問題只是如何把皇冠戴到劉邦的頭上了。公元前202年二月,由楚王 韓信 、 韓王信 、淮南王 英布 、梁王 彭越 、故衡山王 吳芮 、趙王 張敖 、燕王 臧荼 等諸侯王聯合上書,請求劉邦稱帝。這幕「 上皇帝尊號 」的喜劇導演的雖然就是劉邦本人,但表面上他還要裝模作樣地「推讓」一番。經過如此這般地表演,劉邦才答應:「諸侯王幸以為便於天下之民,則可矣。」於是,二月初三在「 汜水之陽 」的 定陶 ,舉 補充: 成帝( 劉驁 )出生:元前52年--去世:元前7年(在位26年) 元帝( 劉奭 )出生:元前75年--去世:元前33年(在位16年) 景帝(劉啟)出生:元前188年--去世:元前141年(在位16年) 追問: 西漢的歷代帝王的年號及姓名,另外西漢前期的分封分國制時期的重 大事件 (好像有過幾次內亂,皇位繼承也有問題) 回答: 公元前177年,濟北王 劉興 居乘文帝擊匈奴之機,發動武裝叛亂。三年之後,淮南王劉長又步劉興居後塵。這兩處叛亂雖然被消滅,但擁有五十三城的吳王 劉濞 又露出不臣的形跡。面對地方割據勢力日益強大的問題,許多官吏都感到事態的嚴重。當時,梁王太傅賈誼給文帝上了有名的《 治安策 》,提出了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主張。文帝按照這個建議把一些王國分小,又把自己的兒子封在梁國,作為屏障。景帝時,吳王劉濞叛亂的形跡更加明顯。於是,御史大夫 晁錯 建議削奪諸侯王的封地。景帝採納了晁錯「削藩」的建議,開始削奪王國的一部分土地,劃歸中央直接管轄 補充: (1) 漢高祖 劉邦 (前206-前195); (2) 漢惠帝 劉盈 (前194-前188); (3) 漢高後 呂雉( 漢少帝 劉恭 ,漢少帝 劉弘 ) (前187-前180) (4) 漢文帝 劉恆 (前179-前157)(竇皇後) (5) 漢景帝 劉啟 (前156-前141) (6) 漢武帝 劉徹 (前140-前87) (7) 漢昭帝 劉弗陵 (前86-前74) (8) 漢宣帝 劉詢 (前73-前49) (9) 漢元帝 劉爽 (前32-前7) (10) 漢成帝 劉驁 (前32-前7) (11

I. 西漢初期的著名歷史事件 ,有那些

上面回答得不對,他把歷史階段都算作歷史事件了!主要有:白登之圍(劉邦三版十萬大軍覆沒,自權己險被活捉);誅韓信、殺彭越(殺開國重大功臣,朝野震動);盪平諸呂(徹底掃除呂後外戚勢力,劉氏重掌朝政);七國之亂(吳楚叛軍曾攻下半壁江山,被平定後,諸侯國再也無力對抗漢朝中央政府。再往後就不能算西漢初期了!

J. 漢朝的歷史

漢朝是中國歷史上繼短暫的秦朝之後出現的朝代,分為「西漢」(前202年—8年)與「東漢」(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
西漢為漢高祖劉邦所建立,建都長安;東漢為漢光武帝劉秀所建立,建都洛陽。其間曾有王莽篡漢自立的短暫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另外,部分學者亦將蜀漢列入漢朝的延續而將其歸入漢朝的一部分,如此漢朝滅亡則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說法均將由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歸入三國史中。
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個偉大的一段歷史,漢高祖至漢文景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直線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而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匈奴帝國戰敗而向北狼狽逃遁。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直到一千多年後蒙古人的叛亂。正是因為漢朝的聲威遠播,外族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於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了偉大的中國華夏民族的永遠的名字。

西漢
前206年漢高祖劉邦自稱漢王,前202年稱皇帝,建立漢朝。8年王莽稱帝,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一共210年。假如不算呂雉和少帝、昌邑王等一些在位不到一年的皇帝的話,西漢一共經歷了12個皇帝。
西漢是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社會經濟、文化全面發展,對外交往的日益頻繁,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西漢定都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西北)。陵寢遍布關中,文物遺存十分豐富,顯示出「漢並天下」、多姿多彩的時代風貌。
西漢初期的皇帝為避免秦朝的經驗,採取安民的措施,恢復國家的力量。劉邦沿用了許多秦朝的制度,比如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在法律上漢律也基本上是基於秦律上制定的,但對一些地方進行了改革。這些措施使得國家的實力得到很快的恢復,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減輕人民徭役的負擔,減輕刑罰,歷史上被稱作文景之治。同時漢初的皇帝們設法剝奪各個諸侯王的力量,加強中央集權。這些措施都為漢武帝的強盛時期打下了基礎。
漢武帝時期是西漢最強盛的時期。對內他使用推恩令進一步削弱諸侯的力量,禁止諸侯國自己製造錢幣,改革了選擇官僚的制度,提倡儒學,將制鹽和制鐵的事業收為國有。對外他攻擊匈奴,解決了匈奴的威脅,打通西域的絲綢之路。但武帝對外的戰爭也是有代價的,武帝時國家的稅收再次增加,同時武帝將刑罰也再次加嚴。武帝後期因此發生了一些暴亂。
漢昭帝和漢宣帝恢復了文帝和景帝的政策,史稱昭宣中興。
西漢晚期國家稅收再次加強,加上一些天災人禍以及皇室內部的混亂,為王莽篡權提供了機會。
西漢時期牛耕和鐵器的使用已經非常普遍。同時手工業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尤其紡織業和瓷器製作發達。西漢是中國古代商業非常發達的一個朝代,國家的穩定和交通的發展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不盡國內貿易,而且對外貿易也非常發達。通過絲綢之路西漢甚至與古羅馬、印度等國家有間接的貿易關系。西漢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深刻,越南、朝鮮、日本等國家都接受西漢文化的影響。
漢初道家的影響比較強,從武帝起獨尊儒家。
司馬遷所著《史記》在中國的歷史學和文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中國最古老的數學著作《周髀算經》和《九章算術》是西漢時成書的,從西漢時期開始中國也有非常詳細的天文記錄,包括公認的人類第一次對太陽黑子的記錄。此外針灸和造紙術可能是在西漢時期被發明的。

東漢
公元25年—220年由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他在綠林軍的協助下推翻了王莽所建立起的新朝,奪得帝位。劉秀建都洛陽,年號建武,重新恢復由劉氏統治的漢朝,史家稱此漢朝為東漢。 建武二年(26年),光武帝下令整頓吏治,設尚書六人分掌國家大事,進一步削弱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的權力;同時清查土地,使人民生活逐步穩定下來。經過光武帝、漢明帝(58年—76年在位)、漢章帝(76年—89年在位)三朝的治理,東漢已經逐漸恢復了往日漢朝的強盛,被後人稱之為「光武中興」。由於後來由於皇帝年幼,導致了東漢後期的宦官與外戚專權的局面。 公元220年,曹操次子曹丕逼迫漢獻帝讓位,東漢宣布滅亡,中國歷史又進入了一個長期分裂的時期——三國時期。。 東漢歷12帝,共195年.

熱點內容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