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北海歷史

北海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0 19:34:06

⑴ 北海有哪些歷史文化

白龍珍珠城遺址
位於廣西北海市鐵山港區營盤鎮白龍村,距北海約60公里。珍珠城又名白龍城,這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傳說古時有一條白龍飛到這里上空,落地不見蹤影,人們認為白龍降臨乃吉祥之地,便從那裡建城,稱為白龍城。該城瀕臨大海,離海不遠有珍珠母海多處,尤以白龍楊梅池最大。此地歷代盛產珍珠,質優色麗,以「南珠」之稱聞名於世。流傳多年的民間神話故事《合浦珠還》就發生於此。
珍珠城為正方形,南北長320米,東南寬233米,周長1107米,牆高6米 白龍珍珠城遺址,城基寬6米,條石為腳,火磚為牆,中心黃土夾珠貝夯築而成。面積七萬多平方米,分東、南、西三個城門,門上有樓,可瞭望監視全城和海面,城內設採珠公館,珠場司、鹽場司和寧海寺等。城牆內外砌火磚,中心每10公分一層黃土夾一層珍珠貝貝殼,層層夯實,珍珠城因此得名。城牆周圍可見古代加工作坊的遺址和明代欽差大臣《李爺德政碑》《黃爺去思碑》等的遺跡。殘貝散落,遍地皆是,可見當年採珠之盛。
古珠城在抗日戰爭前還保存完好,抗戰期間,大部分城牆及城門被拆毀。解放後只剩下一道城牆和一座南城門,1958年也遭毀盡。該建碑亭內現存少量碑刻,南門城垣有一段2.6米高的牆心。
珍珠城遺址已列為廣西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撥款在珍珠城的廢墟上興建了一座仿古建築「珍珠亭」,讓遊人瞻仰。

關於珍珠城的故事還挺多的,,以前聽人家講個,,記得不是很清楚了,大概講一個;很久很久以前,皇帝聽說在白龍有一棵夜明珠,於是派個太監帶人前去取珠,取不到提頭回來
太監到了白龍天天逼珠民採珠,不管珠民死活,後來一棵夜明珠從深海里飛了出來,太監高興的帶著夜明珠回朝,可過了梅嶺,夜明珠不見,於是又回來,逼著珠民,夜明珠再次飛了出來,太監讓人刀割開大腿把夜明珠放進去,縫好回朝,半路又不見了,後來自殺了,。

現在在珍珠城下還有個太監墳

⑵ 手抄報內容: 北海歷史文化

北海,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南端,北部灣東北岸。她三面環海,東南與海南省、西南與越南國隔海相望,歷史上一直是廣西、雲南、貴州、四川等西南各省與海外貿易的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是我國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和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之一。
1984年4月,北海市被國務院定為全國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現轄海城區、銀海區、鐵山港區和合浦縣,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人口近160萬。
北海老城是北海城市的發祥地。北海老城始建於清道光年間,現存格局形成於清末民初。老城格局基本完整,中西合璧的建築特色鮮明。老城位於現市區的北側,緊鄰廉州灣,面積為3平方公里,時居住人口約3.5萬人。
北海的歷史街區和名鎮名村廣泛分布在北海市三區一縣,歷史建築的樣式與風格獨特,遺存豐富,街區和鄉鎮的格局完整,使北海具備了獨特的歷史風貌與內涵,是一筆豐厚而珍貴的文化遺產。
上千年來,已成為我國西南地區重要貿易口岸的北海,在清同治八年便已有固定航線開往海口、廣州、澳門、香港、海防、西貢、新加坡等地。
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簽訂,英、德、法等八國相繼在北海建設了一批西洋風格的建築。目前有23座西洋建築保存完好,這近代西洋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是我國近現代社會史、經濟史、建築史、宗教史、海關史、港口史及對外開放史等領域的歷史見證。
合浦自古以出產珍珠馳名於世,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區」之美譽,是享譽中外的「南珠之鄉」。
自古以來合浦產過多少珍珠無法統計,僅白龍珍珠城根一地,1975年僅挖出的珠貝殘骸過就達20多噸,由此可見當年合浦產珠量之豐。合浦珍珠產量大,品質好。明朝屈大均《廣東新語》有「合浦珠名曰南珠,其出西洋者曰西珠,出東洋者曰東珠,東珠豆青色白,其光潤不如西珠,西珠又不如南珠」之說。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北海勞動人民創造並留下了大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傳說《珠還合浦》已列入廣西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民間歌舞、人生禮俗、民間音樂壁畫、雕塑等21項已列入北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天主堂、聖母堂、主教府樓、神父樓、聖德修道院、女修院、育嬰堂、廣慈醫院等舊址更是近代法國天主教傳入北海地區的歷史見證物。
2000多年間有許多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在北海產生過重大影響,並給北海留下了眾多珍貴的文化遺跡。
秦朝時有定邊愛民的趙佗,漢朝時則有珠還合浦的孟嘗與廉潔奉公的費貽。盛唐時期載諸史冊者達130多名。明清時期,北海共有進士24人,秀才、貢生、舉人600多人。作為海防重鎮,北海還涌現了眾多開疆屯兵戍邊之名將。新中國建立以來,北海更是人才輩出。而從合浦縣乾江「教授村」走出的專家學者達數百人。

這樣行嗎?從這個網站里找的。http://www.beihai.gov.cn/11436/

⑶ 北海的歷史

有證據表明,隨著末次冰期(11000-8000年前)而來的海平面低水位時期,朝鮮海峽和宗谷海峽都被干露,可作為日本通向亞洲大陸的陸橋。在日本南部的島嶼曾發現印度大象的化石遺骸,在日本的北部,曾發現長毛猛獁的化石遺骸。類似的現象說明,古時的中國、韓國和西伯利亞人曾遷到日本去過。
相傳:日本的文字記載史是從公元前660年神武天皇開始的 。他佔領了本州主島,成為日本的第一個皇帝。公元550年,一位中國佛教徒揚帆去日本,帶去了各種文化和書面語言,但是直到1543年,葡萄牙船員在這里登陸後,日本才聞名於歐洲,盡管13世紀末葉,馬可·波羅從中國回去時,帶回了一個關於有日本存在的報告。雖然如此,直到1660年前,尚未出版過一幅較好的日本海圖,連今天所通用的「日本海」這個名稱,也是到1815年才有。這是俄國航海家A·J·v·克魯森斯特思給這個海取的名字。在日本海,日本和朝鮮的許多潛水婦女,從事於她們艱苦的行業已有1000多年了。
海洋的名稱爭議:
歷史上的日本海
古代中國的疆域本來瀕臨(北海)日本海。 漢朝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置漢四郡,唐朝在北海(日本海)旁設立渤海郡等行政機構。唐朝滅亡後,遼朝接管了北海,並對其加以利用。遼晚年,女真族從北海邊興起,向南滅掉了遼朝建立了金朝。
蒙古入主中原後,設立嶺北行省,對北海,鄂霍次克海進行有效長期的管理直至清代。女真的後代滿族入關後,關外地廣人稀,沙俄趁機入侵西伯利亞,康熙皇帝為反擊沙俄入侵而打響了雅克薩戰爭。後為了漠北蒙古的歸順和北方邊境的和平,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將外興安嶺以北的領土割給了沙俄。十九世紀中葉,沙俄割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至此,中國領土不再瀕臨北海(日本海),吉林省琿春市的防川可以遙見15公里外的北海(日本海)。

⑷ 關於北海公園的歷史,其中名景的由來!

北海公園位於北京市的中心,是我園現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北海園林的開發始於遼代,金代又在遼代初創的基礎上於大定十九年(1179年)建成規模宏偉的太寧宮。太寧宮沿襲我國皇家園林「一池三山」的規制,並將北宋汴京艮岳御園中的太湖石移置於瓊華島上。至元四年(1267年),元世祖忽必烈以太寧宮瓊華島為中心營建大都,瓊華島及其所在的湖泊被劃入皇城,賜名萬壽山、太液池。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朝正式遷都北京,萬壽山、太液池成為紫禁城西面的御苑,稱西苑。明代向南開拓水面,形成三海的格局。清朝承襲明代的西苑,乾隆時期對北海進行大規模的改建,奠定了此後的規模和格局。
辛亥革命後,1925年北海辟為公園對外開放。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對北海公園的保護極為重視,撥巨資予以修葺,196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園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海是中國歷史園林的藝術傑作。全園佔地69公頃(其中水面39公頃),主要由瓊華島、東岸、北岸景區組成。瓊華島上樹木蒼郁,殿宇櫛比,亭台樓閣,錯落有致,白塔聳立山巔,成為公園的標志,環湖垂柳掩映著濠濮間、畫舫齋、靜心齋、天王殿、快雪堂、九龍壁、五龍亭、小西天等眾多著名景點,北海園林博採眾長,有北方園林的宏闊氣勢和江南私家園林婉約多姿的風韻,並蓄帝王宮苑的富麗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嚴肅穆,氣象萬千而又渾然一體,是中國園林藝術的瑰寶。
北海東鄰故宮、景山,南瀕中海、南海,西接興聖宮、隆福宮,北連什剎海,是北京城中風景最優美的前"三海"之首。北海是我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誠宮苑,有獨特的造園藝術風格,是我國古代園林的精化和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之一。

悠久的建園歷史
北海的總面積為1063市畝,水面佔583市畝,陸地佔480市畝。這里水面開闊,湖光塔影,蒼松翠柏,花木芬芳,亭台樓閣,疊石岩洞,絢麗多姿,優如仙境。北海園林是根據我國古代神話故事《西王母傳》中描寫的仙境建造的,歷經遼,金、元、明、清五代,逐步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戰國時還傳說,渤海東面有"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山上住有神仙,藏有長生不老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派方士徐福等帶童男女數千人,渡海找3座"仙山",尋長生不老葯,未果;便在蘭池宮建百里長池,築土為蓬菜山,刻石為鯨,長200丈。到了漢朝,漢武帝重蹈覆轍,仍未找到仙山,於是降旨在建章宮後挖一個大水池,取名"太液池"。將挖出的泥土的池中堆了3座山,象徵蓬菜、瀛洲、方丈3座仙山。此後歷代皇帝都在宮殿附近建"一池三山",北海林也是繼承這個傳統而建的。北海和中南還是太液池,瓊化島如"蓬菜",團城為"瀛洲",中海犀山台似"方丈"。今天我們不僅能看到瓊化島上的猶如仙境的亭台樓閣,而且還能看到神人庵、呂公洞以及銅仙承露盤等傳說中的仙島景物。北海不但保留著把神仙宮苑幻想意境用高超的造園藝術實現於歷史上高峰期的基本形態,而且還把我國寺廟園林、江南文人園林和宗教名勝藝術的成就融合在整個宮苑之內,其規模之宏大,歷史之悠久,藝術成就之高超,確實是中國皇家園林中的精品之作。
北海1000年的歷史和北京城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最初這里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遷後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早在遼代,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會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後,就在城東北郊"白蓮潭"(即北海)建"瑤嶼行宮",在島頂建"廣寒殿"等。《遼史》記:"西城巔有涼殿(即廣寒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觀,蓋不勝書"。《洪武北平圖經》記"瓊華島遼時為瑤嶼"。以上史實均可說明"瑤嶼行宮"的存在。
金滅遼後,改燕京為"中都"。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二年(1150)擴建"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了北宗汴梁(今河南開封)艮岳園,建瓊華島,並從"艮岳"御苑運來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即北海)為中心,修建大寧離宮。從那時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宮苑格局。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瓊華島",水稱"西華潭",並重修"廣寒殿"等建築。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選擇新址,營建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忽必烈三次擴建瓊華島,重建廣寒殿。廣寒殿東西寬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廣7間,作為帝王朝會之處。殿中放置"瀆山大玉海"(今北海團城內的大玉瓮),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今在台北),並建有一座玉制假山,殿頂懸掛玉制響鐵,殿內另有兩個小石筍各有龍頭,噴吐著從山後用水車提上來的湖水。可見當時的廣寒殿宏偉浩大,構思巧妙,奢華無比。至元八年(1271年),瓊華島改稱"萬壽山"(又稱"萬歲山")。以瓊華島為中心,又在湖的東西兩岸營建宮殿,將北海建成一個頗有氣派的皇家御園。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在這一年,大將徐達進佔大都,大都改稱"北平"。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他侄兒手裡奪取了帝位,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改名"北京"。
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對北海又加以擴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到了明代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1426--1435年),對"萬歲山"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在圓坻(今團城)修復了儀天殿,在圓坻南面小島上的建起了犀山抬圓殿,在團城的東部拆橋填土,將其與陸地相連。明天順二年(1458年),在北海北岸(現五龍亭處)建"太素殿",由於用錫做材料,又稱為"錫殿",也叫"避暑涼殿"。修建此殿役使工匠3000餘人,用白銀20萬兩。在東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團城西面的八孔中斷的石橋(原斷部有吊橋)改為九孔石橋,稱為金鰲玉蟲東橋。在新開挖的南海瀛台上的建"昭和殿"等建築。
明萬曆七年(1579),"萬歲山"上歷經四朝600餘年風雨戰亂的廣寒殿坍毀,人間天宮主景建築從此化為烏有,成為千古憾事。
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覆滅,清軍入關,巧得天下,建都於京。1651年,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臨根據西藏喇嘛惱木汗的請求,在廣寒殿的廢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覺殿為山門)。因為島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稱為"白塔山"了。清高宗弘歷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對北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後連續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許多亭、台、殿、閣。清乾隆自謂"園林之樂,不能忘懷",於是把江南園林的精華、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引進皇家宮苑,先後建成北海的靜心齋、畫舫齋、濠濮間等"園中之園"。晚清時期,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那拉氏(慈禧)用海軍經費重修"三海"建築,在西岸和北岸沿湖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在靜心齋前修建小火車站,供慈禧乘小火車來園游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北海摻遭踐踏。北岸的澄觀堂設立了聯軍司令部,萬佛樓的10000多個金佛及園內其他寶物被洗劫一空。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北海閉園10餘年,園林建築略經修繕後於1925年8月1日才正式開放為公園。
1949年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疏浚了湖泊,維修了古建築,鋪設甬道,增設了公共服務設施,使古老的北海煥然一新。

⑸ 北海南邁歷史有多久

1984年設為沿海開放城市之前北海還是個小漁村北海鎮,那時的經濟重心在百強縣合浦,1990年前後設立北海市,合浦的經濟重心轉移北海,要說北海歷史,基本不是合浦2000多年的一個零頭

⑹ 廣西北海的歷史

地理位置
北海市地處廣西南端,北部灣東北岸。位於東經108°50′45〃~109°47′28〃,北緯21°29′~21°55′34〃之間,西北距南寧206公里,東距湛江198公里,東南距海口市147海里。市區南北西三面環海,有潿洲(24.74平方公里)、斜陽(1.8平方公里)二個海島,潿洲距市區大約20.2海里。
北海市與海南省隔海相望,鄰近東南亞諸國,背靠大西南雲貴川諸省,處於大西南、海南及東南亞的中樞位置,地理位置優越。總面積3337平方公里,市區面積957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
北海市因市區北面瀕臨海而得名,始見於清康熙初年,清嘉慶年以來沿稱為市。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辟為通商口岸。1949年12月4日解放,當時為鎮,歸合浦縣管轄,1951年1月改為廣東省轄市,同年5月委託廣西省領導,1952年3月正式劃歸廣西,1955年5月重歸廣東,1956年降為縣級市,1958年降為合浦縣北海人民公社。1959年改為縣級鎮,1964年恢復為縣級市,1965年6月又劃歸廣西。1982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為旅遊對外開放城市。1983年10月恢復為地級市。1984年4月被國務院確定為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十四個沿海城市之一。1987年7月1日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轄。

⑺ 廣西北海市北海中學的歷史沿革

.始建時期
北海中學始建於1926年,由地方鄉紳集資創辦,初名合浦縣立中學。
1927年,愛國將領陳銘樞將軍在校內捐建了「合浦圖書館」(現為國家級文物),並親自題寫館名,原校址設於千年古郡合浦縣城內,當年招收初中一年級兩個班(含一個預備班),由縣政府委派中山大學畢業的岑福祥為第一任校長。

2.發展時期
1929年3月至1951年2月,更名為合浦縣立第一中學,又稱北海縣立一中;
1942年秋至1946年夏曾改名稱縣立一中「北海分校」,隸屬合浦縣;
1951年3月,改名為北海市中學,兼並私立新民中學(原旭初中學),隸屬北海市;
1952年9月,廣西省北海中學(廣西省代管時期),屬省立重點中學;
1955年6月,因回歸廣東,更名為廣東北海中學;
1966年1月,劃歸廣西省立,更名為廣西北海中學;
1966年9月起,正式改名為北海市北海中學;
1996年北海中學撤銷初中部,只設高中部;
1984年北海中學被確定為自治區十六重點中學之一。

3.新時期
2003年5月列為自治區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
2009年12月通過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復查評估驗收;
2013年9月2日,北海中學整體搬遷至馮家江新校區。
廣西北海市北海中學(Beihai Senior High School Of Guangxi Province),位於美麗的「珠城」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是一所享譽桂粵的歷史名校,也是廣西壯族自治區首批示範性普通高中和自治區16所重點中學之一。
廣西北海市北海中學,簡稱北中,始建於1926年,初名合浦縣立中學,建校時得到了愛國將領陳銘樞將軍的大力支持。後歷經合浦縣立第一中學、縣立一中「北海分校」、北海市中學等時期。1966年9月起,正式名為北海市北海中學;2013年9月2日,北海中學整體搬遷,正式在馮家江新校區開學上課(原校區現為北海市第一中學解放路校區)。

⑻ 北海公園在歷史上的意義

北海歷史

北海東鄰故宮、景山,南瀕中海、南海,西接興聖宮、隆福宮,北連什剎海,是北京城中風景最優美的前"三海"之首。北海是我國迄今保留下來的歷史最悠久,保護最完整的皇誠宮苑,有獨特的造園藝術風格,是我國古代園林的精化和最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之一。
悠久的建園歷史
北海公園是我國現存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之一,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北海的歷史和北京城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
最初這里是永定河故道,河道自然南遷後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
北海園林的開發始於遼代。遼太宗耶律德光在會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後,就在城東北郊"白蓮潭"(即北海)建"瑤嶼行宮",在島頂建"廣寒殿"等。《遼史》記:"西城巔有涼殿(即廣寒殿),東北隅有燕角樓、坊市、觀,蓋不勝書"。《洪武北平圖經》記"瓊華島遼時為瑤嶼"。以上史實均可說明"瑤嶼行宮"的存在。
金滅遼後,改燕京為"中都"。金海陵王完顏亮天德二年(1150)擴建"瑤嶼行宮",增建了"瑤光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年--1179年),金世宗仿照北宋汴梁(今河南開封)艮岳園,建瓊華島,並從"艮岳"御苑運來大量太湖石砌成假山岩洞,在中都的東北郊以瑤嶼(即北海)為中心,修建大寧離宮。從那時起,北海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家宮苑格局。當時把挖"金海"的土擴充成島嶼和環海的小山,島稱"瓊華島",水稱"西華潭",並重修"廣寒殿"等建築。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決定在舊中都城東北郊選擇新址,營建大都。至元元年到至元八年(1264--1271年),忽必烈三次擴建瓊華島,重建廣寒殿。廣寒殿東西寬120尺,深62尺,高50尺,殿廣7間,作為帝王朝會之處。殿中放置"瀆山大玉海"(今北海團城內的大玉瓮),建"玉殿"放"五山珍玉榻"(今在台北),並建有一座玉制假山,殿頂懸掛玉制響鐵,殿內另有兩個小石筍各有龍頭,噴吐著從山後用水車提上來的湖水。可見當時的廣寒殿宏偉浩大,構思巧妙,奢華無比。至元八年(1271年),瓊華島改稱"萬壽山"(又稱"萬歲山")。以瓊華島為中心,又在湖的東西兩岸營建宮殿,將北海建成一個頗有氣派的皇家御園。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就在這一年,大將徐達進佔大都,大都改稱"北平"。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他侄兒手裡奪取了帝位,將都城從南京遷到北平,改名"北京"。
明朝在元朝的基礎上,對北海又加以擴充、修葺,但基本上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到了明代宣德年間,宣宗朱瞻基(1426--1435年),對"萬歲山"進行大規模的擴建和修繕,在圓坻(今團城)修復了儀天殿,在圓坻南面小島上的建起了犀山抬圓殿,在團城的東部拆橋填土,將其與陸地相連。明天順二年(1458年),在北海北岸(現五龍亭處)建"太素殿",由於用錫做材料,又稱為"錫殿",也叫"避暑涼殿"。修建此殿役使工匠3000餘人,用白銀20萬兩。在東岸建"凝和殿";在西岸建"迎翠殿"。把團城西面的八孔中斷的石橋(原斷部有吊橋)改為九孔石橋,稱為金鰲玉蟲東橋。在新開挖的南海瀛台上的建"昭和殿"等建築。
明萬曆七年(1579),"萬歲山"上歷經四朝600餘年風雨戰亂的廣寒殿坍毀,人間天宮主景建築從此化為烏有,成為千古憾事。
1644年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覆滅,清軍入關,建都於北京。1651年,為民族和睦,清世祖福臨根據西藏喇嘛惱木汗的請求,在廣寒殿的廢址上建藏式白塔,在塔前建"白塔寺"(正覺殿為山門)。因為島上建起了喇嘛佛塔,山名也就改稱為"白塔山"了。清高宗弘歷乾隆六年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對北海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葺和增建,前後連續施工30年之久,建起了許多亭、台、殿、閣。清乾隆自謂"園林之樂,不能忘懷",於是把江南園林的精華、文人寫意、山水園林引進皇家宮苑,先後建成北海的靜心齋、畫舫齋、濠濮間等"園中之園"。晚清時期,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那拉氏(慈禧)用海軍經費重修"三海"建築,在西岸和北岸沿湖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在靜心齋前修建小火車站,供慈禧乘小火車來園游宴。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北海摻遭踐踏。北岸的澄觀堂設立了聯軍司令部,萬佛樓的10,000多個金佛及園內其他寶物被洗劫一空。
辛亥革命後,北海閉園10餘年,園林建築略經修繕後於1925年8月1日正式開放為公園,對公眾開放。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撥巨資對北海公園予以修葺,疏浚了湖泊,維修了古建築,鋪設甬道,增設了公共服務設施。
1961年北海公園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71年2月末(文化大革命期間),在對公眾沒有作任何公告和通知的情況下,與中南海一橋之隔的北海公園及附近的景山公園被神秘關閉,直至文化大革命結束近2年後的1978年3月1日,方重新對社會開放。據後來的史料披露,江青、王洪文等人經常在此遊玩和休憩,北海公園一度成為僅供少數高官享樂的「官園」。

⑼ 北海有什麼歷史名勝古跡

各個景點的具體情況就不細說了
1、北海銀灘
2、海灘公園
3、海底綵帶
4、北海海底世界
5、北海外專沙島
6、音樂噴泉屬
7、北海市烈士紀念碑
8、北海市中山公園
9、北海體育館北門雕塑
10、北海天主教堂修女院舊
11、北海德國森寶洋行舊址
12、僑港度假浴場
13、潿洲天主教堂
14、合浦縣博物館
15、北海南珠碑林
16、休閑聖地--朴園
17、北海騎樓
18、珍珠泉
19、惠愛橋
20、北海潿洲島
21、大士閣
22、合浦古漢墓
23、北海海洋之窗
24、英羅紅樹林保護區
25、普度震宮
26、東坡亭
27、海角亭
28、文昌塔
29、白龍珍珠城遺址
30、斜陽島
31、星島湖
32、冠頭嶺旅遊區
33、北部灣廣場
34、北海老街

熱點內容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