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南京的歷史

南京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0 20:08:41

① 古都南京有著怎樣的歷史

南京,別稱金陵,簡稱寧,有六朝古都之稱,先後有東吳、東晉和南北朝的宋、齊、梁、陳6個政權在這里建都。南京歷史悠久,有著超過2500餘年的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我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

南京位於長江下游,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長江孕育了古都南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也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

② 介紹南京悠久歷史

簡述
國父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楚秦王氣
春秋戰國時期,南京地處「吳頭楚尾」,為吳國置冶城於此。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滅吳後,令越相范蠡修築「越城」於秦淮河畔。 公元前306年,楚威王築城於石頭山,置金陵邑。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改金陵為秣陵。 漢初秣陵相繼為楚王韓信、吳王劉濞之封地。前128年,漢武帝封其子劉纏為秣陵侯。
六朝古都
南京的天際線211年,孫權自京口遷秣陵,改名建業。229年,孫權稱吳大帝,自武昌還都建業。 280年,西晉滅吳,改建業為建鄴。後因避晉愍帝司馬鄴之諱,改名建康。317年,司馬睿即位,是為晉元帝,東晉正式建立,定都建康。 420年,劉裕代晉稱帝,宋立國,都建康。479年,蕭道成代宋稱帝,齊立國,都建康。502年,蕭衍代齊稱帝,梁立國,都建康。557年,陳霸先代梁稱帝,陳立國,都建康。 吳、東晉、宋、齊、梁、陳合稱六朝,故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今南京圖書館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遺址。六朝建康城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
金陵情懷
公元589年,隋滅陳。隋文帝以石頭城為蔣州,隋煬帝時改為丹陽郡。 此後隋、唐兩朝統治者將揚州治所自金陵遷至廣陵,曾一度取消南京州一級的建制。唐初,杜伏威、輔公祏義軍占據丹陽郡,歸順唐廷,唐改丹陽為歸化。杜伏威輔公祏起兵反抗,建立宋政權。唐平江南,置升州。 五代楊吳立國,修繕金陵,以為西都。937年,徐知誥(李昪)代吳,南唐立國,定都金陵,改金陵府為江寧府。
陪都建康
975年,北宋滅南唐,以江寧府為升州。1018年,宋真宗以趙禎為升王,不久立為皇太子,改升州為江寧府。 1127年,宋高宗即位,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東都。不久金兵南下,高宗南逃,以杭州為行在。1138年,宋高宗再次南逃杭州,正式建都,改杭州為臨安府。建康府為陪都。 1275年,元兵南下,以建康府為建康。1329年,改建康為集慶。
開明之城
1356年,朱元璋攻克集慶,改集慶路為應天府,作為根據地,朱元璋自稱吳國公。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山河奄有中華地,日月重開大宋天」故定國號為明,是為明太祖。以應天府為南京,以為首都,以開封為北京,以為留都。1378年,罷北京,改南京為京師。1403年,明成祖升北平為北京,以為留都。1420年底,明成祖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1644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
1645年,清兵克南京。改南直隸為江南省,應天府為江寧府。1649年,清設兩江總督於江寧。1853年,太平軍攻克江寧,改江寧為天京,以為都城。在今總統府一帶修太平天國天王府。1864年,清兵克天京,太平天國亡。
博愛之都
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以南京為中國首都。 1927年,北伐軍克南京。不久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37年9月19日,日軍第三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下令對南京等實行「無差別級」轟炸。 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後對南京城進行了長達半年的血腥屠殺。在暴行最猖獗的6個星期里,共殺害我30多萬同胞,強奸2萬以上的婦女,史稱「南京大屠殺」。
故都重生
1949年4月23—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成立南京市人民政府。 1949年後,南京先為中央直轄市。 1952年恢復江蘇省,南京降為省轄市並作為江蘇省省會至今。1990年南京被確定為國家計劃單列市,1994年省會城市取消計劃單列,國務院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確定南京市行政級別為副省級。
府市建置
越城:公元前472年 金陵邑:公元前333年 秣陵:公元前210年 建業:公元211年 建鄴:公元282年 建康:公元313年 蔣州:公元589年 升州:唐朝 江寧府:公元937年 建康府:公元1127年 集慶路:宋建康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建康路,公元1329年(天歷二年)更名集慶路。 南京(應天府):公元1368年 江寧府:公元1645年 天京:公元1853年 南京府:1912年 南京特別市(首都特別市):公元1927年 南京市:公元1930年 南京市(中央直轄市):公元1949年5月10日 南京市(江蘇省轄市):公元1953年1月 南京市(計劃單列市):公元1989年 南京市(副省級市):公元1994年

③ 南京的歷史

以下摘抄自高三課本,肯定不全

222年孫權稱王,幾年後稱帝,建都建業317年,西晉皇室司馬睿,以建康為都城,在相對的安寧的江南建立晉朝,史稱東晉。420~589的170年裡,中國南方政權更替頻繁,先後經歷宋齊梁陳四個王朝。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史稱「南朝」………以上六個王朝在歷史上叫六朝,而南京叫六朝古都~~~明朝前期,南京曾一度改成為京師(不知道什麼時候改稱的,在高三課本111注釋里看見的)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帝位,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以應天為南京,明清時期,南京和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匯集了四面八方的特產。1842在南京簽訂南京條約,1853太平天國佔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1911年底,孫中山從海外回到上海,各省代表在南京集會,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成立,定都南京。以孫中山為首的南京臨時政府誕生了。1927年北伐戰爭,北伐軍佔領南京,進駐上海威懾全國。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殺1949年4月23日佔領南京,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了

④ 概述南京的歷史

范蠡築越城

【范蠡築越城】公元前472年,越王句踐命范蠡在南京秦淮河之南約830米處築城,城周長約1.2公里,面積約0.94平方公里。後稱越城,又名范蠡城。它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座有確切年代可考的軍事性質的古城,被公認為南京城市的開端。�

孫權定都建業

【孫權定都建業】漢獻帝建安十六年(211),孫權將政治中心由京口(今江蘇鎮江)遷至秣陵(今南京秣陵關一帶),次年在楚國金陵邑城址修建石頭城,以資守御,並取"建功立業"之意改稱秣陵為建業。黃龍元年(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在朝野"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死,不止武昌居"的呼聲中,遷都建業,開創了南京建都的歷史。孫權以其兄孫策的長沙桓王故府為皇宮,規劃並建造了周長約11公里的建業都城。�

南唐立國金陵

【南唐立國金陵】五代十國時期,群雄割據。金陵最初隸屬建都廣陵的楊吳政權的勢力范圍。徐溫死後,徐知誥繼任金陵府尹,操縱楊吳朝政。933年,徐知誥採納謀士宋齊丘建議,欲將楊吳遷都金陵,於是修繕金陵府治為皇宮。935年,楊吳皇帝封徐知誥為齊王,次年,以金陵府為西都,廣陵為東都。937年,徐知誥廢楊吳皇帝自立,建立齊國,改金陵府為江寧府,以府治為宮,以城為都。939年,復姓李,更名?,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南唐都城周長約19.35公里,貫秦淮河於城中。西據石頭 牽��鋨紫慮?今大中橋),南接長干山崗(今中華門),北止玄武橋(今北門橋)。歷3代共39年,975年南唐國亡。�

明初建都南京

【明初建都南京】1368年,元末紅巾軍領袖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奠都南京。在此之前,他作了一系列的准備。1356年朱元璋攻入集慶路,改名應天府,並多次聽取謀士陶安、馮國用、葉兌等人關於建都的建議。1361年朱元璋被小明王韓林兒封為吳國公,1364年自立為吳王,吳王府便設在應天。1366年,改築應天府城,作新宮於鍾山之陽。洪武元年(1368)秋八月,正式下詔,以應天府為南京,大梁(開封)為北京,實行南北兩京制。洪武十一年(1378),朱元璋以南京為京師,正式定都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明成祖遷都北京,改京師為南京,為留都。�

建築世界第一大城

【建築世界第一大城】明太祖朱元璋接受儒士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而築成的南京城牆,始建於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八月,至1386年築成。周長約33676米,連同瓮城全長37140米,開13個城門,上設垛口13000餘個、窩鋪200餘座。明南京城牆的長度大大超過周長29500米的法國巴黎城,成為世界第一大城。雖遭600多年的風雨兵火,現尚存21351米,仍為國內城市中最長的城牆。�

簽訂《南京條約》

【簽訂《南京條約》】1839年6月3~25日,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兩廣總督鄧廷楨的協助下,在虎門海灘銷毀英、美等國商人上繳的鴉片2萬余箱,震動了全世界。為了保護臭名遠揚的鴉片走私貿易,1840年2月20日,英國派遣義律等率領由40餘艘艦船和4000名士兵組成的遠征軍,悍然發動了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將戰火引向中國沿海。1841年4月30日,英國內閣不滿足義律與清朝欽差大臣琦善談判所取得的成果,作出停止廣州談判、擴大侵略戰爭的決議,改派富有殖民侵略經驗的璞鼎查接替義律。1842年6月,英國由印度增派的援軍抵達中國沿海後,璞鼎查率領的英軍避實擊虛,發動"揚子江戰役"。6月16日,英軍攻佔吳淞;19日,攻取南京;21日,攻陷鎮江。8月4日,英艦進逼南京下關江面,隨後英軍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在英軍堅船利炮的威懾之下,清朝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和兩江總督牛鑒,妥協退讓,委曲求全,被迫在靜海寺、上江考棚等處與英軍議和,並於1842年8月29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國"康華麗"號戰艦上,與英國全權代表璞鼎查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南京條約》共13款,其主要內容是:割讓香港,使香港淪為英國殖民統治,並成為英國進一步侵略中國及遠東的基地;補償鴉片煙費與水陸軍費,數目相當於清政府全年財政收入的1/3,中國人民從此所受壓迫更甚;喪失關稅自主權;允許英國人寄居廣州、廈門、福州、寧波、南京五大港口城市。《南京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中國的封建大門開始被打開,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太平天國定鼎天京

【太平天國定鼎天京】1853年1月12日,太平軍決定揮戈金陵。3月8日洪秀全率50萬水陸大軍兵臨金陵城下。3月19日,攻陷金陵城,從而完成了據金陵為根本、進而完成進軍江南的戰略任務。3月29日,洪秀全在楊秀清和文武百官、黎民百姓的跪迎歡呼聲中,進入金陵城,暫住藩習衙署,不久修繕兩江總督衙門,改作天王府,並宣布定都金陵,改名天京,正式建立太平天國農民政權。隨即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等一系列綱領性文件。1864年7月9日,清軍攻破天京,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孫中山創建民國

【孫中山創建民國】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後,全國各地普遍響應,有24個省宣布獨立。革命形勢的迅猛發展,迫切需要建立統一的中央政府,來領導全國的革命運動。1911年12月25日,孫中山在經歷了16年的海外流亡生活後回到南京,受到各界熱烈歡迎。12月27日,黃興乘專車去南京,當晚在江蘇咨議局召開各省代表會議,提出3項議案,即改用陽歷、以中華民國紀元、政府組織形式採用總統制,獲得會議通過。12月29日上午9時,17省代表開會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選舉以每省1票為原則,孫中山得16票,當選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上午10時,孫中山乘坐專車離開南京,前往南京臨時大總統府。當晚10時,在總統府內舉行了庄嚴簡朴的就職典禮,由徐紹楨擔任司儀。典禮開始時,鳴禮炮21響。17省代表公推山西代表景耀月致頌詞。孫中山宣讀《臨時大總統誓詞》,並發表《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和《告全國同胞書》,宣告中華民國成立。《臨時大總統就職宣言》提出,臨時政府任務是"盡掃專制之流毒,確立共和",實現民族統一,領土統一,軍政統一,內治統一,財政統一。臨時政府通告全國採用陽歷,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標志著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的覆滅與延續2000餘年帝制的終結。但政權遭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聯合進攻,很快夭折。袁世凱於2月12日迫使清帝退位,要挾孫中山於13日提出辭呈,並迫使臨時參議院於15日選舉他為大總統。4月1日孫中山正式解職,許多同盟會領導人"下野",政權落入軍閥袁世凱手中。�

建設紫金山天文台

【建設紫金山天文台】1929年,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籌建中央天文台,台址選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上,1934年9月1日建成,後稱紫金山天文台。這是我國自行建造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台,曾有"遠東第一台"之稱。�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發動四一二政變後,於4月15日在南京召開了"國民黨二屆四中全會",蔣介石、胡漢民、張靜江、吳稚暉、李石曾、陳果夫等參加會議,因武漢方面無人參加,到會委員不足半數,故只作為預備會議。會議決定成立"國民政府",於4月18日在南京正式成立。新政府以胡漢民為主席,伍朝樞為外交部長,王寵惠為司法部長,並於次日公布"清黨令",通緝共產黨員、國民黨左派和其他革命活動家共10079人。專門組織清黨委員會,以進行大規模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的"清黨"。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形成武漢、南京、北京三個政權鼎立的局面。�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佔領當時中國的首都南京,在長達6周的時間里,對南京無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國軍人進行了血腥大屠殺,其中遭日軍集體屠殺並毀屍滅跡者15萬人以上,被害總人數達30萬人以上。在瘋狂屠殺的同時,日軍對中國婦女進行了野獸般的姦淫,很多婦女被蹂躪後又慘遭槍殺、刀戳和毀屍。在佔領南京後的一個月中,在南京市內,發生了兩萬起左右的強奸事件。日軍到處縱火焚燒,被毀房屋達全城1/3以上。無數的住宅、商店、倉庫被日軍劫掠一空後,再付之一炬。外僑財產也未倖免。1947年3月10日,日本戰犯谷壽夫被中國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判處死刑,4月26日槍決;1948年11月4日,日本戰犯松井石根被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判處絞刑,12月22日執行。罪魁禍首雖然受到了應有懲罰,但日本政府至今不肯向中國人民認罪。�

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1949年4月20日,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被國民政府拒絕,國共和談破裂。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立即發布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號召中國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干凈、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當天夜晚,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按預定部署,在上自九江、下至江陰的千里江防線上,發動渡江戰役。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首先自安徽蕪湖西面荻港突破國民黨軍隊的長江防線,由西南向東南迂迴到南京的側背;同日,突破江陰要塞,對南京形成鉗形攻勢。4月21日,佔領了南京江北的江浦縣城,次日又攻佔浦口、浦鎮。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平佔領國民黨統治中國22年的首都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執政地位。�

建設南京長江大橋

【建設南京長江大橋】1949年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曾多次有在南京、浦口之間架橋之議。1930年鐵道部美國顧問、橋梁專家華林爾曾作嘗試,但終未提出任何具體建議。1936年與1946年兩度計劃建橋,均因技術難度大、財政無力負擔而作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務院於1956年批准鐵道部進行南京長江大橋的勘測設計,1959年6月完成定測。9月,國務院通過建橋設計方案。1960年1月正式開工,1968年9月30日鐵路橋建成通車。橋長6772米,鋪設長鋼軌雙線,最大坡度為4‰。同年12月29日公路橋通車,橋長4588米,路面寬15米。全橋造價2.87億元,為國內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全部採用國產材料的鐵路、公路兩用橋,其建橋技術達到當時國際先進水平。

時間 事件
211年 孫權將政治中心從京口遷到南京改名建業
212年 孫權在石頭山築石頭城作水軍基地
229年 孫權在武昌稱帝不久遷都建業為封建王朝在南京建都之始
230年 孫權派衛溫諸葛直帶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
280年 晉軍攻佔石頭城孫皓投降東吳滅亡
313年 改建鄴為建康
317年 東晉王朝在南京建立
420年 劉裕稱帝改國號為東晉滅亡
589年 隋軍攻佔建康,陳後主被俘。隋文帝下令全毀建康城
726年 唐代大詩人李白首次游金陵
937年 南唐建立改建康為江南京再次成為首都
943年 南唐開國皇帝駕奔,葬於南郊祖唐山
975年 宋兵攻入江寧府,後主李煜投降,南唐亡
1034年 北宋建文王廟(今夫子廟)
1076年 王安石任江寧知府,開始實行新政
1129年 金兵渡江,通判楊邦義堅貞不屈,被金兵剖心
1130年 岳飛與金兵大戰牛頭山
1275年 元兵攻入雨花台,入建康城。改建康府為建康路
1279年 建康設東、西織染局
1366年 朱元璋修築應天府城,南京為明朝首都
1376年 開始修建明孝陵
1385年 建成雞籠山觀象台
1402年 燕王朱棣率兵入城,自立為帝,即明成祖
1405年 鄭和首次下西洋
1408年 渤泥國王麻那惹加那來南京訪問
我國古代最大一部網路全書—《永樂大典》在南京遍成
1421年 明成祖遷都北京,南京為南都,改京師為南京
1431年 報恩寺琉璃寶塔建成
1645年 清兵入南京,南明滅亡。改南京為江南省,改應天府為江寧府
1688年 孔尙任來南京寫《桃花扇》
1842年8月 在南京下關江面英艦「康華麗」號上簽定《中英南京條約》
1853年 太平天國定都南京,改南京為天京,頒布《天朝田畝制度》
1856年 天京事變
1864年7月 天京陷落,太平天國滅亡
1865年 李鴻章創建金陵機器局
1881年 南洋官電局創辦
1886年 馬林診所開設,南京開始有西醫院
1894年 興建南京第一條馬路
1895年 金陵機器局工人大罷工。
清政府創辦南京第一所新式學校——江南水師學堂
1896年 譚嗣同在南京著《仁學》,推動維新
1897年 南京郵局設立
1898年 魯迅在南京就讀
南京第一所高等學校——江南高等學堂設立
1900年 南京創辦磁石式電話通訊
1911年11月 徐紹楨發動起義
12月 江浙聯軍攻克南京
1912年1月 中華民國成立,南京為中華民國首都
1913年7月 「二次革命中」,黃興在南京獨立討袁
1919年5月 南京大中學生6000餘人在小營操場召開國恥紀念會
1923年 南京萬餘人舉行國民請願大會
1927年 國民革命軍功課南京,英、等國炮轟南京地鐵製造南京慘案
1927年3月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
1929年6月 孫中山先生靈柩抵京,安葬於中山陵
1937年11月 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重慶為陪都
12月13日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南京淪陷
1940年3月 汪精衛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
1945年8月15日 在國軍的努力之下,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 「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在南京舉行
1946年5月 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1947年3月 日本戰犯谷壽夫在南京被槍決
1948年4月 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為總統,李宗仁為副總統

⑤ 南京歷史的變遷(短一點)

孫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南京一帶在100萬年至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 ,35至60多萬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湯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截至2010年已發現最早的南京的人類生活遺跡。約7000-8000年前,出現了以北陰陽營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在市中心的鼓樓崗北陰陽營、江寧區陶吳鄉咎廟等地,發現200多處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製成的生活用具。3000年前,相當於中原的商周之際,秦淮河流域出現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稱為湖熟文化。春秋戰國時,在這些聚落的基礎上形成了南京地區最早的城邑。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區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距今已有2585年。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周元王四年,越國滅吳後,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長干里築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公元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改秣陵為建業(282年改建鄴)。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今南京圖書館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遺址。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南京城和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故而南京在「四大古都」中具有鮮明的特色。
隋唐兩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貶抑,但地理上的優勢使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強大。政區建制在唐代有130年降為潤州屬縣,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大詩人都在這里生活、游覽過。
唐亡後,南唐定都金陵,並擴建城邑。北方中國戰火不斷,而自楊吳始,70多年境內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秦淮河兩岸集市興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伴隨著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都開一代之風。
宋元時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規模,作為東南地區的經濟重鎮而聞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知府,並定居、終老在這里。1129年,宋高宗趙構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行都,為江南東路首府。紹興八年定建康為留都。南宋名將岳飛曾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並有抗金故壘遺存。
元代時改為集慶路,城內設有東、西織染局,組織絲織品大量生產,專業工匠有6000多戶,南京雲錦也成為元代皇家御用品,逐漸成為江南地區紡織業中心。
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應天為京師,南京成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迎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師總人口約70萬人,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修造歷時達27年的南京明城牆,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雞籠山麓的國子監學生多達近萬人,還有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在此學習。
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建文帝帝位,19年後遷都北平,將南京改為留都,設南京六部等機構。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首都。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645年滿清入關,攻陷南京後遂即廢除國都地位,改應天府為江寧府,成為江南省省府。南京成為統轄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軍民政務的兩江總督駐地。在經濟方面南京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清廷在南京設立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府,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
1842年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政府於1842年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帷幕。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建都11年。
1911年12月29日,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1927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在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別市。1930年改為院轄市(直轄市)。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被稱作「黃金十年」,期間南京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為中國六大城市之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為建國初全國13個直轄市之一。1952年9月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並,成立江蘇省;11月15日,南京改為省轄市。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由省轄市改為江蘇省省會。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2]
舊稱:冶城、越城、石頭城、白下、江寧、丹陽、金陵、秣陵、建業、揚州、建鄴、建康、秦淮、升州、蔣州、上元、集慶、應天、京師、南京、南都、天京、首都
別稱:龍盤虎踞(龍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開明之城、江南佳麗地、鍾山風雨帝王城
建都朝代: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五代·楊吳(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

⑥ 南京歷史

35萬~60多萬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湯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目前已發現最早的南京的人類生活遺跡。在市中心的鼓樓崗北陰陽營、江寧區陶吳鄉咎廟等地,發現200多處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製成的生活用具。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區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為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春秋末年(公元前495年前後),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周元王四年(公元前472年),越國滅吳後,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長干里築越城。《丹陽記》中有「蠡城金陵,居長干古越城中」的記述。人們把這作為南京城垣之始,距今已有2484年。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後來秦始皇南巡時改金陵邑為秣陵縣,並以金陵地區起,築建穿越今江蘇東南和浙江東北部的馳道。

公元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改秣陵為建業(後於公元282年改建鄴)。吳都城以今太平路一帶為中軸線,南擁秦淮,北倚後湖,周長20里19步(摺合今8.5公里左右)。孫權在這里建造了巨大的海船,高達5層,4檣4帆。公元230年,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等率兵萬人,航行到夷洲(今台灣),又派將航行去遼東、高句麗(高麗,都城在今吉林集安市一帶,公元427年遷平壤)。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

六朝建康都城文化璀璨,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劉勰的《文心雕龍》、鍾嶸的《詩品》、昭明太子的《文選》、范曄的《後漢書》、裴松之的《三國志注》、沈約的《宋書》和蕭子顯的《南齊書》等都在中國文學及史學寶庫中光彩奪目。都城金迷紙醉,畸形發展,居民28萬戶左右,城中僧尼多時達10餘萬,佛寺窮極宏麗。唐朝杜牧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的詠嘆。公元589年2月,隋軍攻入台城,從景陽樓下的井中活捉了陳後主和他的兩個妃嬪。隋文帝下令將城邑和宮殿「盪平」改為耕地。

隋唐兩代金陵處於建都於北方朝廷的刻意壓抑、貶低和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強大的矛盾之中。政區建制在唐代有130年降為潤州屬縣,但仍不失為東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之一。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大詩人都在這里生活、游覽過。

隋唐之後五代時的中國,諸雄相爭,戰亂不斷。而南唐國建都金陵府,偏安江南,自楊吳始,70多年境內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秦淮河兩岸集市興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伴隨著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都開一代之風。南唐皇帝李璟、李煜都是著名的詞人。「細雨夢回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李璟),「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都是千古傳頌的名句。

宋元時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規模,作為東南地區的經濟重鎮而聞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知府,並定居、終老在這里。南宋名將岳飛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元代,城內設有東、西織染局,組織絲織品大量生產,專業工匠有6000多戶。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創建大明王朝。當時的南京稱應天府,成為全國統一的政治中心。他用21年的時間修建號稱96里長的都城城垣(實際長度35.267公里),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大城。雞籠山麓的國子監學生多達近萬人,還有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在此學習。

清代,康煕、乾隆皇帝都曾6次到南京巡遊視察。鴉片戰爭,清政府於1842年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帷幕。其間,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在此建都11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統治。1911年12月29日,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國號為中華民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改江寧府為南京府,後又稱南京。1927年,北伐軍節節勝利,4月18日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

1949年南京解放,成為中央人民政府直轄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全國13個直轄市之一。1952年9月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並,成立江蘇省。11月15日,南京改為省轄市。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南京為省會。1990年,國務院定南京在國家計劃中單列,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3年,中央決定撤銷省會城市計劃單列。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經2002年4月行政區劃調整,南京轄玄武、白下、建鄴、鼓樓、秦淮、下關、雨花台、棲霞、浦口、江寧、六合11個區和溧水、高淳2個縣。

⑦ 誰知道南京歷史簡介

南京歷史

南京是中國著名古都,世界歷史文化名城。考古發現表明,大約30萬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類的活動,6000年前南京就出現了原始村落,聚居著本地原始居民,時至今日,已經歷了無數世代的生息繁衍。

公元前472年,越王勾踐在雨花台下築城史稱越城」 。這是南京建有城堡的最早記載,至今已有 2470年歷史 。公元229年,三國東吳遷都於此,始創建業城,而後,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先後在此定都。1700年來,南京曾是十朝都會, 六朝金粉之地。吳宮花草、晉代衣冠、明祖殿堂、天國烽火留下了歷朝歷代的眾多遺跡,記載著多少驚心動魄的史話,傳頌著多少可歌可泣的偉績。

「南京」名稱始於明代。歷史上先後稱為冶城、越城、金陵、秣陵、石頭城、建業、建康、白下、上元、升州、江寧、集慶、應天、天京等,盡管幾番更換城名,依然以其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雄奇的豐姿、綺麗的風光,盛名百世,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遠古居民和城市雛型

大約在六千年前南京市區的中心鼓樓崗一帶,就有原始居民居住。考古工作者曾先後在這里挖掘了面積約11萬平方米的北陰陽營原始村落遺址。他們以採集、捕魚、狩獵和原始農業為主,以陶器作為主要的生活用具。到了三四千年以前,北陰陽營原始居民的後代們逐漸掌握了冶煉青銅的技術,生產力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在南京市所轄的大江南北兩岸已經發現了兩百處左右這一時代的村落遺址,尤以秦淮河中游的江寧縣湖熟鎮一帶最為密集,故有「湖熟文化」之稱。

東吳

公元212年,三國時期的吳主孫權在金陵邑故址,利用西麓的天然石壁做基礎修築了石頭城。石頭城臨江控淮,恃要憑險,可以貯藏兵械和糧餉。因此,它是東吳水軍江防要塞和城防據點。石頭城周長6里左右。公元229年孫權在此建都,始創建業城,這是南京作為都城的正式開始,至今已有1700餘年。 當年建業城的內外,人工運河與自然江河縱橫相接,三吳地區(吳郡、吳興和會稽)豐富的物資,可以通過江南水網直接運抵都城內的倉城。石頭城下的長江碼頭經常停泊有數以千計的船艦,曾經遠航至台灣、海南島和朝鮮半島等地,並與日本及南海諸島有著密切的文化往來。

東晉 南朝

東晉及被稱為「南朝」 的宋、齊、梁、陳是年代相繼的5個王朝(317-589年),她們的都城是在吳建業的基礎上擴大而成的,改名叫建康。連同在此之前的東吳,常被人們稱作「六朝」,所以南京又有六朝古都」 之稱。東晉至南朝時,農業、手工業有了重要進步,主要表現在開墾良田、煉鋼術、造紙術和制瓷術,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帶來商業繁榮。都城內外的大小商市有100多個,商品的范圍相當廣泛。與海外諸國的經濟文化來往,也比東吳時更為頻繁。

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北方和南方世家大族,以及佛教高僧和道家代表人物都會集建康,從而使它成為當時全國的文化中心。當時建康有儒學、玄學、文學和史學4座學館,佛學、道家思想、書法、繪畫、雕塑、數學、天文、化學和醫葯學等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如思想家范縝;文學家郭璞、沈約和謝靈運;文藝評論家劉勰、肖統和鍾嶸;史學家范曄、裴松之和肖子顯;佛經翻譯家法顯、寶去和佛馱跋陀羅;道家兼化學和醫葯學家葛洪和陶弘景;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雕塑家戴逵父子;繪畫家顧愷之;數學兼天文學家虞喜和祖沖之父子等先後在建康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東晉以來,佛教在江東逐漸盛行。六朝時期,建康城內外寺宇比比皆是。晚唐詩人杜牧對此作了生動的描述:「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當年建康城郊,帝王的離宮園囿,大族的府第別墅,與佛寺和陵墓錯落其間,形成所謂「六代豪華」 的表面繁榮局面。

南 唐

經歷了300餘年的「六代豪華」以後,到隋唐時期金陵便步入了低潮,這是由於隋唐的統治者懼怕在金陵再出現割據政權。唐代的金陵已降為一般的州縣,六朝的城闕宮殿,在隋兵滅陳時即被平毀,六朝的歷史遺跡,僅為文人學士、詩人詞客的憑吊對象,故唐詩中有關金陵懷古的詩篇甚多。不少著名的詩人都曾訪問過金陵,尤以李白的訪問次數最多。

到唐末五代十國期間的南唐,金陵再次被作為國都,部分地恢復了昔日東南重鎮的地位。南唐是一個不大的南方割據政權,管轄區域最大時僅有今蘇、皖、贛、閩、湘5省之地,統治年限亦僅39年937-975年)。但是,它的統治者先主李bian 、中主李景和後主李煜父子本身均能注意農業,獎勵耕桑,並發展工商業。南唐對於文化藝術事業特別重視,李景和李煜父子本身就是著名的詞家,南唐畫苑裡也集中了像徐熙、董源、趙千、巨然、周文矩和王齊翰等很有才華的畫家,為後來北宋畫壇的興盛作出了奠基性的貢獻。

作為南唐國都的金陵城,在南京城市發展上也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即改變了六朝時建康都城將政治區與工商業區和居民區分離的狀況,而將城池南遷到以秦淮二十四航為中心的位置。在南唐金陵城的范圍內,千餘年來一直是南京人口最密集、工商業最繁盛的地帶。

明 代

公元1368年朱元璋登上皇帝寶座,國號大明,下令以應天府為「南京」 ,南京的名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1378年改南京為京師,明初建都南京,歷洪武、建文、永樂三帝,前後53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以南京為「留都」,仍保留著皇宮,設五府、六部、都察院等中央機構。

朱元璋稱帝的前兩年,即公元1366年就下令新建宮城和改築應天府城。歷時21年之久,築成號稱方圓96里,實測為33.676公里的磚城。 南京城在現存的古城垣中,不僅是我國第一而且是世界之最。明代南京皇宮位於城的東部,建築宏偉壯麗。曾為明初洪武、建文、永樂三代皇帝所使用。明成祖遷都北京,建造北京皇宮時,就是以南京皇宮為藍圖的。

南京在明朝時期,尤其是明初的53年間,經濟、文化發展很快,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當時城內有100多個工商行業,其中與絲織業有關的達20多個,官營的絲織業以織造高級的錦緞、素緞和綾、羅、紗、絹為主,尤以織金錦和金銀線織成的彩色妝花緞最為精工,單是織綿工匠集中的地點就有3個坊。明代南京的建築業和造船業是兩項規模巨大的官營手工業。明代南京的雕版印刷業亦聞名全國。

清代的南京和太平天國的天京

明清兩代交替期間,南京城並未遭到什麼破壞,清政府在此設立了兩江總督衙門,管轄江蘇、江西和安徽3省,仍然保持了南京作為東南重鎮的地位。

在清代前期,南京的城市經濟持續發展,特別是絲織業發展到了鼎盛時期。清政府特設江寧織造署來管理絲織業,著名小說《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上就曾經先後擔任江寧織造官近60年之久,從而構成了《紅樓夢》書中內容的重要歷史背景材料。

1853年3月,廣西桂平縣金田村起義的太平軍進抵南京城。天王洪秀全直接至兩江總督署,不久即就此改建為「天朝宮殿」(1853-1864年)太平天國建都天京期間,曾經在此頒布了以廢除封建土地制度為核心的「天朝田畝制度」,推行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太平軍內部實行平均分配的「聖庫」制度,並設立諸匠營和百工衙等統一管理各種手工業的機構,還實行了解放婦女和逐步開放商業的政策。

由於太平天國政權的種種失誤,使清政府得以重新聚集力量來反撲。1864年7月天京終於被攻陷。清軍入城後,洗劫了天王府及其他王府和倉庫,並縱火焚燒,使金陵遭到了一次浩劫,連明故宮、明孝陵及大報恩寺琉璃塔亦均被毀。

此後,南京又被清政府用作統治東南地區的中心。並根據被迫與英、法等資本主義列強所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將南京下關開放為商埠。在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50年間,南京開辦了幾處以軍火工業為主的近代機器的印刷、發電等工廠。興建的寧滬、津浦兩條鐵路,分別於1908年和1911年通車,江南水師學堂、江南陸師學堂、高等學堂,以及三江師范學堂(後改稱兩江師范學堂)等等。我國近代的文豪魯迅,曾於1898年至1902年間先後就讀於江南水師學堂和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的礦務鐵路學堂。 中華民國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辛亥革命,一舉推翻了清王朝,埋葬了封建帝制。同年12月,宣布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集會,宣布改國號為中華民國,以公元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以南京為臨時首都,並選舉孫中山先生為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於1912年元旦從上海乘專車來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府就設在清代的兩江總督署內,今遺址猶存。其後,在經過了十餘年的軍閥統治以後,1927年至1949年期間,中華民國政府又再度建都於南京。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對南京城市曾作了一些規劃。規劃以明故宮一帶為中央政治區,新街口一帶為商業中心區,江蘇路一帶為花園住宅區,城南和城北為一般住宅區。建造了「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央醫院」、「黃埔軍官學校」、明故宮機場等幾項較大的建築。1929年建成中山路和陵園路。當年,孫中山靈柩南下安葬時,即經這條大道。後來又陸續修了幾條柏油路。在新街口、大行宮、太平路一帶建了一批銀行、商場、酒樓和旅館等。這樣,明清以來的南京城區有了一定的改觀。

1937年11月,日本侵略軍侵佔上海後分三路進攻南京。蔣介石於12月5日逃離南京,國民黨政府所屬機構分別遷往武漢和重慶。12月13日,日軍佔領了整個南京城。日軍一進入南京,就開始了滅絕人寰的大屠殺。我無辜同胞慘遭殺害達30萬人以上。日軍佔領南京後,把侵華日軍總司令部設在南京,後來,以漢奸梁鴻志為頭子的維新政府和以漢奸汪精衛為頭子的偽政府均設立於南京,使南京成為日、偽統治中心。1945年8月14日,日軍宣布投降,9月9日「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典禮」在南京黃埔路陸軍總部大禮堂舉行。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1946年5月3日,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共代表團到南京,就維護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的問題,繼續與國民黨進行談判斗爭。11月15日,國民黨反動派悍然推翻政協決議,發動了反人民的全面內戰。

南京解放

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以後,國民黨的精銳主力部隊幾乎喪失殆盡。1949年元旦,蔣介石在美帝國主義者的授意下為了爭取喘息時間又在南京玩弄假和平陰謀,發表了一個「引退求和」聲明。4月1日,國民黨政府和談代表團飛赴北平,4月20日北平和談破裂,4月21日,毛澤東和朱德發出了《向全國進軍的命令》。我百萬雄師,在千里長江分三路渡江作戰。4月23日深夜,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4月24日晨解放軍先遣部隊直奔「總統府」,把勝利的紅旗插上了蔣介石「總統府」的門樓上。從此,南京這座世界聞名的文化古城獲得了新生,永遠歸入人民的懷抱。捷報傳到北平,毛澤東寫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的不朽詩篇; 鍾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為了紀念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渡江戰役,南京市軍民在下關熱河路廣場新建了渡江勝利紀念碑。上有當年指揮渡江戰役的鄧小平手書的「渡江勝利紀念碑」七個大字。

⑧ 南京的古代歷史是什麼

南京,古稱金陵、建康。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前571年,楚國在六合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這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至2020年已有2591年。前541年,吳國在高淳建瀨渚邑,因城池堅固,又名固城。前495年前後,吳國在朝天宮一帶築冶城。前473年,越滅吳,於中華門外的長干里築越城。前333年,楚滅越,楚威王熊商欲借南京的長江天塹為屏障以圖謀天下,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南京從此崛起,使中國的政治中心走出黃河文化板塊的格局,引領了長江流域及整個中國南方地區的發展。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六朝建康城在中國都城發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首開中軸對稱布局的先例,形成了東亞都城特有的以中軸線為基準,主要建築左右對稱的布局和風格,成為後世都城建設的範本。六朝皇宮建康宮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最壯麗的宮殿,存世三百六十年,史書記載「窮極壯麗,冠絕古今」,其平面布局、建築形制不僅直接影響了北朝和隋唐的都城,還進而影響到日本的京都、奈良以及朝鮮半島的百濟等都城,深遠影響了後世宮室建設的形制。今南京圖書館和六朝博物館下仍保留有建康城遺址。
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逾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
隋唐兩代,地理上的優勢使南京的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強大。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詩人都在這里生活、游覽過。唐亡後,南唐定都金陵,並擴建城邑,集市雲集,經濟繁榮伴隨著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開一代之風。
宋代的南京是中國東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知府,並定居、終老於此。1129年改稱建康府,作為行都,為江南東路首府。1138年定建康為留都。
元代,南京成為監臨東南諸省、統領東南各道的江南行御史台駐地,掌管江浙、江西、湖廣三行省十道的監察事務。作為中國紡織業的中心,城內有專業工匠六千餘戶,南京雲錦為皇家御用品。
1356年朱元璋攻佔南京,改為應天府。1368年明朝建立,以南京為京師,南京再次成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明初京師人口逾70萬,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歷時27年建造的南京明城牆是世界第一大城垣,根據天象和禮制營建的南京故宮作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建築形制布局都成為後來明中都和北京城的設計藍本,並深遠的影響了中國明代王府、韓國首爾景福宮、越南順化紫禁城、琉球國首里城等宮殿建築。

熱點內容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