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地理位置
㈠ 富春江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
富春江
富春江是指錢塘江中遊河段,上游自梅城開始,下至蕭山聞家堰止,流貫桐廬、富陽兩縣,河段長達110公里,是錢塘江的主要航道。自古以來,富春江江水碧透,兩岸峰嶺錦秀,沿江名勝古跡棋布。它上通千島湖和安徽黃山風景區,下接美麗的杭州西湖,分上下兩段,從梅城到桐廬為上段,稱桐江;從桐廬經富陽到聞家堰為下段,通常就稱富春江。江兩岸青山夾峙,峭壁崢嶸,中嵌碧流,風光幽深秀麗,這就是著名的七里峽谷,素有「小三峽」之稱。在支流胥溪注入處,有「子胥渡口」、「伍子胥別廟」等古跡。
新安江、富春江是錢塘江的上游。新安江發源於安徽黃山,經淳安縣,流至建德縣;江水再往東流,經桐廬,流入富陽縣境,曰富春江;再往東,到了蕭山縣的聞家堰,稱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風景區就位於上起淳安,下至富陽的一段區域內,是浙江省的一個重要風景區。
這一段風景區的特點是兩岸山色青翠秀麗,江水清澈碧綠,而在山水之間還分布著許多名勝古跡。唐朝詩人孟浩然有詩贊美新安江的清澈:「湖經洞庭闊,江入新安清」。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七里瀧,其旖旎的風光如一首清新的詩,一幅淡雅的畫;又象一條歷史的長河,包孕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故富春江七里瀧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為主要特色,享有 「小三峽」之譽。
富春江七里瀧全長23公里,分為「一關三峽」即「烏石關、烏龍峽、子胥峽、葫蘆峽」,沿 途有梅城古鎮、雙塔凌雲、子胥野度、葫蘆飛瀑、七里揚帆、嚴子陵釣台等名勝古跡,是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
船行其境,有「人行明鏡中、鳥度屏風里」的詩情畫意,自有一番怡然之情……「兩岸畫山相對出,一脈秀水迤邐來」。富春江小三峽就是以其「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的魅力吸引著古今中外的遊人。歷代文人墨客如謝靈運、李白、杜牧、孟浩然、范仲淹、陸游等1000多名詩人不僅游歷了富春江小三峽,而且還留下了2000多首傳世之作。所以,富春江小三峽又被稱之為「浙西
唐詩之路旅遊線」。
七里瀧上游有一道溪流從北岸匯入,這就是著名的胥溪,相傳春秋時楚國伍子胥避楚平王謀害,逃奔吳國,後經此渡口吳國都城姑蘇。渡口石壁危立,上有摩崖石刻「子胥渡」三個大字。 此處江面開闊,悄悄寂寂,古道縈回,故名「胥江野渡」。
「葫蘆飛瀑」在七里瀧南岸坌柏灣內。沿坌柏溪行500米,迎面山崖鞍部有一飛瀑,瀑高百米,從陡壁直瀉而下。壁間有一形似葫蘆的石窟,瀑布先瀉入葫蘆口中,再從底部沖出,飛珠拋玉,直注深潭,騰起層層白霧雨花,璀璨濯目。
「奇山異水、天下獨特」。富春江七里瀧,秀麗的山水風貌與璀璨的古跡文化相映,宛如一幅絢麗的畫卷。
中國有: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具體如下:
1、山東:濟南
2、河北:石家莊
3、吉林:長春
4、黑龍江:哈爾濱
5、遼寧:沈陽
6、內蒙古:呼和浩特
7、新疆:烏魯木齊
8、甘肅:蘭州
9、寧夏:銀川
10、山西:太原
11、陝西:西安
12、河南:鄭州
13、安徽:合肥
14、江蘇:南京
15、浙江:杭州
16、福建:福州
17、廣東:廣州
18、江西:南昌
19、海南:海口
20、廣西:南寧
21、貴州:貴陽
22、湖南:長沙
23、湖北:武漢
24、四川:成都
25、雲南:昆明
26、西藏:拉薩
27、青海:西寧
28、天津:天津
29、上海:上海
30、重慶:重慶
31、北京:北京
32、台灣:台北
33、香港
34、澳門
(2)富春江地理位置擴展閱讀:
中國各省名稱的由來:
1、北京市
簡稱:京。由來: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
2、天津市
簡稱:津。由來:取全稱中的「津」字作為簡稱。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永樂2年(1404年)築城設衛,始稱天津衛,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
3、上海市
簡稱:滬,其他簡稱:申。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上海之稱始於宋代,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別稱「申」。
4、江蘇省
簡稱:蘇,由來: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有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後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
5、浙江省
簡稱:浙,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後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6、安徽省
簡稱:皖,由來:以境內山名是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後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後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後合並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7、福建省
簡稱:閩,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後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後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境內有江叫閩江,以閩江為母親河,故簡稱「閩」。
8、江西省
簡稱:贛,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因境內有貫穿省內南北的河流叫贛江,以贛江為母親河,故簡稱「贛」。
9、湖南省
簡稱:湘,由來:以境內大河名稱為簡稱的有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 因境內有貫穿省內南北的河流叫湘江,以湘江為母親河,故簡稱「湘」。
10、山東省
簡稱:魯,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明朝設置山東省,春秋時是魯國領土,所以簡稱魯。
11、河南省
簡稱:豫,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相對於黃河為南,主要部分在黃河以南,因為古代屬豫州地區,所以簡稱豫。
12、內蒙古自治區
簡稱:內蒙古,由來:以區名的前三字為簡稱的有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是蒙古族聚居地區,清朝時,為區別外蒙古,習慣上稱為內蒙古。1947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是所有簡稱中最長的一個。
13、湖北省
簡稱:鄂,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清朝時省會武昌屬鄂州管轄,所以簡稱鄂。
14、寧夏回族自治區
簡稱:寧,由來:以西夏安寧得名。這里原為古代西夏地區。取夏地安寧的意思,因此叫寧夏。1928年設寧夏省。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
15、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簡稱:新,由來:新疆,意為「故土新歸」。古代稱西域,公元前一世紀起,成為漢王朝的一部分,因為是新開辟的疆土,習慣上稱新疆。清光緒年間設置新疆省,解放後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
16、廣東省
簡稱:粵,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五代時叫廣東。明朝設廣東省,因為古是百越(粵)地區,所以簡稱粵。
17、西藏自治區
簡稱:藏,由來: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元朝、明朝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因為它在中國西部,稱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簡稱藏。
18、海南省
簡稱:瓊,由來: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後設海南特別行政區,仍屬省;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省,1988設立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19、廣西壯族自治區
簡稱:桂,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後改廣西布政使司;清復設廣西省;民國仍之;建國後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
20、四川省
簡稱:川或蜀,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市、區名稱的第二個字為簡稱的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
21、河北省
簡稱:冀,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後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後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22、貴州省
簡稱:貴或黔,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省;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23、重慶市
簡稱:渝,其他別稱:巴,由來:重慶古稱「巴」,商周時期為巴國首都。秦時稱江州。隋稱渝州。北宋稱恭州。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
24、山西省
簡稱:晉,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後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25、雲南省
簡稱:雲或滇,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雲南,以在雲嶺之南得名因在雲嶺以南而得名。相傳漢武帝時有人在白崖看見彩雲,派人追彩雲到這里,因為設立的縣在彩雲的邊,所以叫雲南,簡稱雲。因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國,故又簡稱滇。
26、遼寧省
簡稱:遼,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
27、陝西省
簡稱:陝或秦,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陝西,以陝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和陝西漢中道;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28、吉林省
簡稱:吉,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拉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
29、甘肅省
簡稱:甘或隴,由來:以境內部分地區歷史上的行政轄地名稱為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後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陝西行都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30、黑龍江省
簡稱:黑,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31、青海省
簡稱:青,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藏地,後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屬甘邊寧海鎮守使,之後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32、台灣省
簡稱:台,由來:以省、區名稱的第一個字為簡稱的有台灣,以台灣府得名。古代台灣稱「夷州」或「流求」,又稱「東番」、「北港」、「大員」、「大灣」,後來又改為「台灣」,清光緒年間建立台灣省,簡稱台。
33、香港特別行政區
簡稱:港,由來:宋代以前,香港是海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
34、澳門特別行政區
簡稱:澳,由來:澳門名字最早記錄於明朝史書,叫做「蚝鏡」(濠鏡),意為海灣如明鏡,盛產「蚝」。後又稱做「澳」,即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稱「蚝鏡澳」,因隸屬廣東香山,亦稱「香山澳」。
㈢ 富春江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
富春江
富春江(Fu-ch'un River ,Fu-ch'un Chiang,Fu chun Jiang) 中國浙江省中部河流。為錢塘江桐廬至蕭山聞家堰段的別稱。長110公里,流貫浙江省桐廬、富陽兩縣。自梅城以下5公里至蘆茨埠附近為峽谷段。
富春江下切中生代火山岩,形成長達24公里的著名七里瀧峽谷。兩岸岩石陡立,層巒疊嶂,山水相映,景色秀麗。1969年在七里瀧峽谷建成富春江大型水庫和發電站。富春江由北支新安江和南支蘭江在建德縣梅城匯合而成。新安江發源於安徽省休寧縣境內。蘭江由來自浙江省中部的金華江和來自浙贛、浙皖邊界山區的衢江匯合而成。富春江水系很早就是杭州、上海通向浙江內地、福建北部、安徽南部和江西東北部的重要水道。
㈣ 與朱元思書翻譯及介紹富春江的景色,風土人情,地理位置,文人背景的作文
風煙俱(2)凈(3),天山共色(4)。從流飄盪(5),任意東西。自富陽(6)至桐廬(7)一百許(8)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9)。
水皆(10)縹碧(11),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12)。急湍(13)甚箭(14),猛浪若(15)奔(16)。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17),負勢競上(18),互相軒邈(19),爭高直指(20),千百成峰(21)。泉水激(22)石,泠泠作響(23);好鳥相鳴(24),嚶嚶成韻(25)。蟬則千轉不窮(26),猿則百叫無絕(27)。鳶飛戾天(28)者,望峰息心(29);經綸世務者(30),窺谷忘反(31)。橫柯上蔽(32),在晝猶昏(33);疏條交映(34),有時見日(35)。譯文
沒有一絲風,煙霧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樣的顏色。(我的小船)隨著江流漂漂盪盪,時而偏東,時而偏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來里(的水路上),奇山異水,獨一無二。
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驚濤駭浪勢若奔馬。
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透出一派寒意。(重重疊疊的)山巒各仗著自己的地勢爭相向上,彷彿要比一比,看誰爬得最高,伸得最遠,由此而形成無數的山峰。(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岩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地叫著,十分和諧。蟬不停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看到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於世俗事務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樹枝縱橫交錯擋住了上面的天空,雖在白晝,林間仍顯得昏暗;在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還能見到陽光。
注釋
(1)《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中華書局1982版)卷七。一作《與宋元思書》。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
(2)俱:全,都。
(3)凈:消散,散盡。
(4)共色:一樣的顏色。共,相同。
(5)從流飄盪:(乘船)隨著江流飄盪。從,順,隨。
(6)自富陽至桐廬:此句中的富陽與桐廬都在富春江沿岸,富陽在富春江下游,桐廬在富春江中游。如按上文「從流飄盪」,則應為「從桐廬至富陽」。原文可能是作者筆誤。從富陽到桐廬。
(7)至:到。
(8)許:表約數。
(9)獨:獨特。絕:到了極點。
(10)皆:全;都。
(11)縹碧:青白色。
(12)直視無礙:可以看到底,毫無障礙。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13)急湍:湍急的水流。
(14)甚箭:即「甚於箭」,比箭還快。 甚:勝過。 也有譯為比
(15)若:好像。
(16)奔:動詞活用作名詞,文中指飛奔的快馬。
(17)寒樹:使人看了有寒涼之意的樹,形容樹密而綠。
(18)負勢競上:(高山)憑借(高峻的)山勢,爭著向上。 負:憑借。競:爭著。
(19)軒邈(miǎo):向高處和遠處伸展。軒,高。邈,遠。這里作動詞用。
(20)直指: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指:向。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無數的山峰。
(22)激:沖擊。
(23)泠(líng)泠作響:泠泠地發出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越。
(24)好鳥相鳴:好鳥,美麗的鳥;相鳴,互相和鳴。
(25)嚶(yīng)嚶成韻:意思是,鳴聲嚶嚶,和諧動聽。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26)千轉(zhuàn):長久不停地叫。千,表示多。轉,通「囀」,鳥婉轉地叫,這里指蟬鳴。
(27)無絕:就是「不絕」。與上句中的「不窮」相對。
(28)鳶(yuān)飛戾(lì)天:意思是鳶飛到天上。這里比喻追求名利的人。鳶,古書上說是鴟一類的鳥。也有人說是一種兇猛的鳥,形狀與鷹略同。戾,至。
(29)望峰息心:望見這里(雄奇的)山峰,就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息:使……平息,使動用法。
(30)經綸世務者:辦理政務的人。經綸,籌劃。
(31)窺谷忘反: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反:通「返」,返回。窺:看 。
(32)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木在上邊遮蔽著。柯,樹枝。 蔽:遮蔽。
(33)在晝猶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 晝:白天。猶:好像。
(34)疏條交映: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疏條: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5)日:太陽,陽光。[2]
1.通假字
轉:通「囀」。鳥叫聲。例句:蟬則千轉不窮。
反:通「返」。返回的意思。例句:窺谷忘反。
見:通「現」。例句:有時見日。
2.古今異義
許 古義:附在整數詞之後表示約數。例句: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
今義:或許,應允,贊許等。
奔 古義:指飛奔的馬。例句:猛浪若奔。
今義:奔跑,飛奔。
經綸 古義:籌劃、治理。例句:經綸世務者
今義:規劃,管理政治的才能
戾 古義:至 .例句:鳶飛戾天者
今義:罪惡
3.一詞多義
絕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絕美,絕妙)
猿則百叫無絕(斷,停)
上 負勢競上(向上)
橫柯上蔽(在上邊)
無 直視無礙(沒有)
猿則百叫無絕(停止)
百 一百許里(十的倍數)
猿則百叫無絕(極言其多)
4.詞類活用
任意東西(東西:名詞作動詞,向東或向西)
猛浪若奔(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負勢競上(上:名詞用作動詞,向上)
互相軒邈(軒邈:形容詞用作動詞,往高處或往遠處伸展)
望峰息心(息:動詞使動用法,使……平息)
橫柯上蔽(上:名詞用作狀語,在上邊)
5.特殊句式
省略句
(船)從流飄盪,任意東西(主語省略)
急湍甚(於)箭(省略介詞「於」)
倒裝句
後置定語
鳶飛戾天者
[編輯本段]作品鑒賞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文人墨客,吟詩作文,為後人留下了眾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代著名駢文家吳均的《與朱元思書》,僅用一百四十四字便生動逼真地描繪出富春江沿途的綺麗風光,被視為駢文中寫景的精品。吟誦此文,但覺景美、情美、詞美、章美,如此短的篇幅,卻給人以美不勝收之感,令人嘆為觀止。
意境美
文章開篇以簡潔的筆觸,給人們勾畫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陽光明媚,天高雲淡,空氣清新,山色蒼翠,並總述自富陽至桐廬水上之游的總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第二段寫「異水」。先抓住其「縹碧」的特點,寫出了其晶瑩清澈的靜態美:這水彷彿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見底,連那倏來忽去的游魚,水底累累的細石,都可以一覽無余。然後以比喻誇張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動態美:這水有時又迅猛奔騰,一瀉千里,使人感到驚心動魄。這樣描寫,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顯示出了富春江水的秀麗之美和壯觀之美,突出地表現了一個「異」字。
第三段寫「奇特的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山本是靜止的,而在作者筆下,卻彷彿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彷彿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疊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鳥和鳴,知了叫個不停,猿猴啼個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匯成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蔭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徵,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發享受到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志趣美
該文重在寫景,直接抒情寫志的語言很少。但歷來優秀的文章都講究情景相生,人們可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中,從寥寥幾句寫觀感的語句中,領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潔的情懷。可以從首段「從流飄盪,任意東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種享受自由、無拘無束、無牽無掛的輕松愜意;從對山水的描寫中,體會到作者對自然、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更令人贊賞的是,在描繪山景時,作者插入兩句觀感:「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幾句感受,不僅從側面襯托出險峰幽谷的奪人心魄的魅力,更是傳達出作者對功名利祿的鄙棄,對官場政務的厭倦。
細細品味,作者的這種志趣,既不同於「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入世,又不同於「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消極遁世,它是一種對輕松自然的崇尚,對自由和諧的嚮往,對歡樂生命的禮贊。它比前者少了份嚴肅,多了份瀟灑,比後者少了份悲觀,多了份開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態,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並感到親切。
語言美
駢文是一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均是南朝知名駢文家,其代表作《與朱元思書》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上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採用四字句和六字句,並於文章後半部分大量運用對偶句, 如「泉水激石,冷冷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 「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這就取得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對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來朗朗上口,節奏感極強。
但文章又有異於當時一般的駢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上的束縛,體現了可貴的突破與創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運用了「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這樣的五字與四字交替運用的句式,這就避免了駢文刻板劃一的弊病,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無異於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節),後半部分則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對偶句,這樣駢散結合、疏密相間的安排, 使語言靈活多變,更具韻律美;其三,文章沒有像一般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寫景狀物,力求准確傳神,這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以綺麗浮靡為主流的駢文中顯得卓爾不群,超凡脫俗。
結構美
《與朱元思書》篇幅雖短,但很講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山異水, 天下獨絕」八字總領全篇,二、三兩段分承「異水」和「奇山」兩方面,環繞「獨絕」二字展開生發和描摹,結構上綱舉目張,脈絡分明。 寫景順序上先「水」後「山」,由近及遠,逐層展開,符合「從流飄盪」的觀景習慣,條理清楚。
寫景重點上, 全文詳寫「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詳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寫動態略寫靜態。這樣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徵,又顯得詳略適宜,輕重有度。
讀《與朱元思書》,如讀一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詞采雋永、音節和諧的詩一般的語言,更洋溢著清新淡雅的詩情;讀《與朱元思書》,如賞一幅山水寫意,因為它有特色鮮明的景物,更有明朗灑脫的畫意。總之,該文情景兼美,辭章俱佳,能給人以美的享受、心靈的愉悅。[2]
[編輯本段]作者簡介
人物生平
吳均(469~520年),字叔庠,吳興故鄣受榮里(今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西畝受榮村)人。南朝齊梁時期的文學家、史學家。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贊[1]。詩文自成一家,稱為「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梁武帝天監初年,為郡主簿。天監六年(506年),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臨川王蕭宏將他推薦給武帝,很受欣賞。後又被任為奉朝請(一種閑職文官)。欲撰《齊書》,求借齊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不許,於是私撰《齊春秋》,稱梁武帝為齊明帝佐命之臣,觸犯武帝,書焚,並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 卒於普通元年(520年),時年五十二歲。
文史成就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140餘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於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吳均善於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送柳吳興竹亭集》「夕魚汀下戲,幕雨檐中息。白雲時去來,青峰復負側。躑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襯出離別時分的凄婉氣氛。又如「輕雲紉遠岫,細雨沐山衣」,「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寫景都很細致。吳均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擬作了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五首、《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鮑照余緒。他的一些五言詩句,如「君隨綠波遠,我逐清風歸」,「折荷縫作蓋,落羽紡成絲」等,民歌風味也比較濃。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其構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鬱郁澗底松」和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此外,如《邊城將四首》,歌頌將士們「高旗入漢飛,長鞭歷地寫」的英雄氣概;《閨怨》寫徵人家屬相思之苦,都比較有現實內容,在當時詩歌中不多見。
作品一覽
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二卷、《錢塘先賢傳》五卷,注釋范曄《後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失。還著有志怪小說集《續齊諧記》一卷。《梁書》本傳說:「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其「文集二十卷」。《隋書·經籍志》著錄:「梁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均詩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輯本有:《吳朝請集》三卷,附錄一卷,明張燮輯《七十二家集》本;《吳朝請集》一卷,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吳朝請集選》一卷,清代吳汝綸評選《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本。嚴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輯錄其文有《與施從事》、《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等十三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卷十輯錄其詩有《贈王桂陽》、《山中雜詩》、《答柳惲詩》等一百四十七首,較為齊備。
吳均善於寫作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三篇,俱以寫景見長。如「絕壁干天,孤峰入漢。綠嶂百重,青川萬轉」,「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等句,皆文筆清麗,韻味雋永。
梁武帝曾有「吳均不均,何遜不遜」的批評。(見《南史》卷三十三《何遜傳》)
㈤ 富春江地理位置、風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
以水色佳麗著稱於世的富春江,素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之稱。這條浙江水系的翡翠玉帶,尤以桐廬境段最為秀麗。古人雲:「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清美。」上游七里瀧, 水如染,山如削, 峰緊緊流窄,鳶飛魚躍,稱「富春江小三峽」。自嚴子陵釣台至窄溪,江流寬闊,兩岸綠樹煙花,小橋流水,山莊錯落,更兼有嚴子陵釣台、大奇山、白雲源、桐君山、天子崗等名勝古跡點綴其間,宛如一幅幅絢麗的畫卷。富春江景色四季宜人,無論是「日出江花紅勝火,零星來江水綠如藍」的艷春、「兩岸綠樹凝滴翠」、「翠色隨人慾上船」的夏景,或是「一江流碧玉、兩岸點紅霜」的秋色,都有一番醉人的魅力。即便是「諸山皓然」、「寒江獨釣」的冬天,也有耐人尋味的底蘊 .富春江,全長110公里,一頭連著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西湖,一頭連著人稱「歸來不看岳」的安徽黃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麼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和那曠古悠遠的歷史遺跡 綴連成片,相映成輝,有人贊美富春江「攬天下奇景於一身」,這也許有些誇張,但人們稱她為中國的黃金旅遊線卻並非過譽…… 富春江分上下兩段。從杭州的聞家堰到桐廬為下段,稱富春江下游,從桐廬到建德梅城為上段,稱富春江上游,也是富春江上最美的一段。兩岸青山,山為水鑄情,滿目蔥翠;一江春水、水因山溢美,澄如湖海碧如天。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水行山中,山繞水生。群峰擁翠,為旅遊風光中少見。富春江以水系為主體,融合眾多飛瀑、雄奇岩峰、古老村落綴成一組風光旅遊帶,可謂「水碧山青畫不如。」來這里旅遊,既可登山攬勝,又可泛舟盪游。 古人是怎樣描繪富春江景色的呢?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富春江名勝詩集》一書中就摘錄了自南北朝至清代1500年間的1003人,吟詠富春江山水的詩詞就達2000餘首。其中南朝吳均的《與宋元思書》日:「風煙俱凈,天下共色……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唐朝韋庄稱富 江「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宋代蘇東坡亦譽:「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元代吳桓贊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可見,富春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勝景了。流貫桐廬境內的富春江山光水色,足以使人陶醉。 富春山水,天下獨絕。遙望當年,元代畫壇四大家之一的黃公望隱居富春,費時數年繪制了一幅「富春山居圖」。這幅歷史名作飽經滄桑,差一點被當成富人的殉葬品化為灰燼。如今這燒為兩段的畫卷,分藏在大陸和台灣的博物館中。
㈥ 富春江的地理位置
富春江為中國浙江省錢塘江上游,新安江與蘭江匯合後河段始稱富春江,下起富陽,上至淳安縣。其中桐廬縣境河段稱桐江。
㈦ 「將《與朱元思書》改為現代文,介紹富春江的景色,風土人情,地理位置,文人背景」急求!
富春江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富春江七里瀧,其旖旎的風光如一首清新的詩,一幅淡雅的畫;又象一條歷史的長河,包孕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故富春江七里瀧以「山青、水清、史悠、境幽」為主要特色,享有 「小三峽」之譽.
富春江七里瀧全長23公里,分為「一關三峽」即「烏石關、烏龍峽、子胥峽、葫蘆峽」,沿 途有梅城古鎮、雙塔凌雲、子胥野度、葫蘆飛瀑、七里揚帆、嚴子陵釣台等名勝古跡,是富春江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
或 以水色佳麗著稱於世的富春江,素有「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之稱.這條浙江水系的翡翠玉帶,尤以桐廬境段最為秀麗.
古人雲:「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清美.」上游七里瀧,水如染,山如削,峰緊緊流窄,鳶飛魚躍,稱「富春江小三峽」.自嚴子陵釣台至窄溪,江流寬闊,兩岸綠樹煙花,小橋流水,山莊錯落,更兼有嚴子陵釣台、大奇山、白雲源、桐君山、天子崗等名勝古跡點綴其間,宛如一幅幅絢麗的畫卷.
富春江景色四季宜人,無論是「日出江花紅勝火,零星來江水綠如藍」的艷春、「兩岸綠樹凝滴翠」、「翠色隨人慾上船」的夏景,或是「一江流碧玉、兩岸點紅霜」的秋色,都有一番醉人的魅力.即便是「諸山皓然」、「寒江獨釣」的冬天,也有耐人尋味的底蘊 .
富春江,全長110公里,一頭連著素有「人間天堂」美譽的杭州西湖,一頭連著人稱「歸來不看岳」的安徽黃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麼富有神奇的魅力,巧奪天工的自然景觀和那曠古悠遠的歷史遺跡,綴連成片,相映成輝,有人贊美富春江「攬天下奇景於一身」,這也許有些誇張,但人們稱她為中國的黃金旅遊線卻並非過譽……
富春江分上下兩段.從杭州的聞家堰到桐廬為下段,稱富春江下游,從桐廬到建德梅城為上段,稱富春江上游,也是富春江上最美的一段.兩岸青山,山為水鑄情,滿目蔥翠;一江春水、水因山溢美,澄如湖海碧如天.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水行山中,山繞水生.群峰擁翠,為旅遊風光中少見.富春江以水系為主體,融合眾多飛瀑、雄奇岩峰 、古老村落綴成一組風光旅遊帶,可謂「水碧山青畫不如.」來這里旅遊,既可登山攬勝,又可泛舟盪游.
古人是怎樣描繪富春江景色的呢?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富春江名勝詩集》一書中就摘錄了自南北朝至清代1500年間的1003人,吟詠富春江山水的詩詞就達2000餘首.其中南朝吳均的《與宋元思書》日:「風煙俱凈,天下共色……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唐朝韋庄稱富江「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宋代蘇東坡亦譽:「三吳行盡千山水,猶道桐廬景情美.」元代吳桓贊道:「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可見,富春江「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早已為世人所熟知的勝景了.流貫桐廬境內的富春江山光水色,足以使人陶醉.
富春山水,天下獨絕.遙望當年,元代畫壇四大家之一的黃公望隱居富春,費時數年繪制了一幅「富春山居圖」.這幅歷史名作飽經滄桑,差一點被當成富人的殉葬品化為灰燼.如今這燒為兩段的畫卷,分藏在大陸和台灣的博物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