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人物
1、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 ,並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後並稱為「呂武」。
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 。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後,尊號「天後」,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後臨朝稱制。
2、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
秦始皇是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今邯鄲),並在此度過了少年時期。前247年,13歲時即王位。前238年,22歲時,在故都雍城舉行了國君成人加冕儀式,開始「親理朝政」。
除掉呂不韋、嫪毐等人, 重用李斯、尉繚,自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39歲時完成了統一中國大業,建立起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強大國家——秦朝,並奠定中國本土的疆域。
3、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族乞顏部人。大蒙古國可汗,世界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生於漠北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後,成為蒙古乞顏部可汗,一步步統一蒙古諸部。
開禧二年(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尊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多次發動對外戰爭,征服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地區。寶慶三年(1227年),興兵征伐西夏,途中去世,秘密安葬。
4、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
年號康熙。蒙古人稱他為恩赫阿木古朗汗或阿木古朗汗(蒙語「平和寧靜」之意,為漢語「康熙」的意譯)。西藏方面尊稱為「文殊皇帝」。順治帝第三子,母親為孝康章皇後佟佳氏。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
5、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庄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❷ 中國古代歷史所有英雄或名人有哪些
一、 酒聖杜康
「杜康,字仲宇,為我縣康家衛人,善造酒」的記載。杜康溝里的泉水「隱隱噴出,至冬不竭,流四里許入白水河,鄉民謂此水至今有酒味」。相傳杜康正是取些水造酒,有文字為證:「他邑酒,足滋酒;白之酒獨醫病。故飲之終日,而無沉湎之患;服之終身而得氣血之和。鄰里百里許,多沽酒於白。先澤之遺,本地獨得其身,至今遺址槽沿存,此其明驗也。」
二、文聖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了「仁」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發憤為學,博學多能。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廣收門徒,收的學生不管貧富貴賤,據說有3000弟子,其中優秀的有72人。他成為文化傳播的使者。他曾周遊列國,晚年專心從事古代文獻整理與傳播工作,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典籍,刪修《春秋》。其學生將其思想言行記載在《論語》中。
三、史聖司馬遷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司馬遷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他因直言進諫而遭宮刑,卻因此更加發憤著書,創作了名震古今中外的史學臣著《史記》,為中國人民,世界人民流下了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
四、詩聖杜甫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五、醫聖張仲景
張仲景是東漢名醫,姓張名機,字仲景。南陽郡涅陽人(今河南省鄧縣穰東鎮),約生於公元150年,卒於219年。張仲景天賦聰穎,勤奮好學,少年時學醫於同郡張伯祖,盡得其傳。明代《李濂醫史》稱:「仲景之術精於伯祖,起病之驗,雖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醫也。」
六、武聖關羽
關羽,字雲長,東漢末期蜀國大將,重義氣,精武藝,後人稱其為「關聖」、「關帝」。 直到清朝末年,關羽受歷代封建帝王的祟封有增無減,「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褒封不盡,廟祀無垠,關羽名揚海內外,成為歷史上最受崇拜的神聖偶像之一,以致與孔夫子齊名,並稱「文武二聖」。關羽是以忠貞、守義、勇猛和武藝高強稱著於世。
七、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晉懷帝永嘉年(公元三零七年)生,死於晉哀帝興寧三年(公元三六七年)。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王羲之的楷書如《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等「在南朝即膾炙人口」,對後世影響很大他的正體世稱「書之聖」。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他的主要成就還是表現在行書和草書上。他的行草書又被世人尊為「草之聖」。他把散見於前代、當代的書法作品中的一些用筆、結字優點,融合統一在一種嶄新的書法作品中。
❸ 中國歷史人物(按時間) 求中國古代歷史人物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他曾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前後達十三年,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
相傳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有弟子三千,其中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為和中國祖先神祭祀同等級別的「大祀」。
2、項羽
項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區)人。秦末農民起義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巨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
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
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
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旁。
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3、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卧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早年隨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襄陽隆中隱居。後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聯孫抗曹,於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又奪占荊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
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
終因積勞成疾,於蜀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於五丈原(今陝西寶雞岐山境內),享年54歲。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諸葛亮。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4、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雲孫,字宋瑞,又字履善。道號浮休道人、文山。江西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富田鎮)人,南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傑並稱為「宋末三傑」。
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第一。開慶元年(1259年),補授承事郎、簽書寧海軍節度判官。咸淳六年(1270年)四月,任軍器監、兼權直學士院,因草擬詔書有諷權相賈似道語,被罷官。
德祐元年(1275年),元軍沿長江東下,文天祥罄家財為軍資,招勤王兵至5萬人,入衛臨安。旋為浙西、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將援常州,因淮將張全見危不救而敗,退守餘杭。
旋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赴元軍議和,因面斥元丞相伯顏被拘留,押解北上途中逃歸。五月,在福州與張世傑、禮部侍郎陸秀夫、右丞相陳宜中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建策取海道北復江浙,為陳宜中所阻,遂赴南劍州(今福建南平)聚兵抗元。
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終因勢孤力單,敗退廣東。祥興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次年,元朝蒙、漢軍都元帥張弘范將其押赴厓山(今新會南),令招降張世傑。文天祥拒之,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
後被解至元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親自勸降,許以中書宰相之職。文天祥大義凜然,寧死不屈。
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1283年1月9日),於大都就義。終年47歲。著有《文山詩集》、《指南錄》、《指南後錄》、《正氣歌》等。
5、戚繼光
戚繼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謚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台,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孔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項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諸葛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文天祥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戚繼光
❹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故事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故事有:王昭君出塞,岳飛抗擊金兵,文天祥的千古名句。等等
❺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傳記
1、劉詢(公元前91年~公元前49年)
生活年代:漢朝
身份:漢宣帝,漢朝第十位皇帝
載入史籍:《史記·宣帝本紀》
生平事跡:
原名劉病已,生於前91年,史皇孫劉進的兒子。襁褓中的劉詢曾因巫蠱之禍下獄,後被祖母史家收養。前74年,霍光等大臣將他從民間迎入宮中。第二年改年號為「本始」。他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在即位前受過牢獄之苦的皇帝。
由於劉詢幼年遭遇變故,長期生活在民間,因此對百姓的疾苦和吏治得失有所了解,這對他的施政有直接影響。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賢能,賢相循吏輩出。他能注意減輕人民負擔,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並重視吏治,反對專任儒術。
劉詢於前72年曾聯合烏孫打擊匈奴,設置西域都護府監護西域諸城各國,使天山南北這一廣袤地區正式歸屬於西漢中央政權。宣帝在位期間,全國政治清明、社會和諧、經濟繁榮,史稱「宣帝中興」,劉詢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賢君。
2、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
生活年代:漢朝
身份:漢高後,太後
載入史籍:《史記·呂太後本紀》
生平事跡:
呂太後是高祖貧賤時的妻子,生了孝惠帝和魯元太後。初嫁給劉邦時,生活並不富裕,呂雉便親率子女從事農桑針織,孝順父母及養育兒女,過著自食其力的生活。
前205年,彭城大戰,項羽大敗漢軍,呂雉等一眾劉邦家屬為楚軍所俘。直到公元前203年,楚漢議和方被放回歸漢。劉邦稱帝八年間,呂後協助劉邦,鎮壓叛逆、打擊割據勢力。
劉邦去世後,劉盈即位為帝,呂雉開始獨掌大權,殘害劉邦寵幸的妃子。前188年,劉盈病逝,呂雉立太子劉恭為帝,自己臨朝稱制,行使皇帝職權,朝廷號令一概出自太後,為中國太後專政的第一人。封諸呂(兄弟、侄兒)為王,布置黨羽,打擊諸侯王和政治上的反對派。
掌權八年後,前180年,呂雉病死,終年六十二,與漢高祖合葬長陵。陳平、周勃、劉氏諸王,遂群起而殺諸呂,消滅了呂氏外戚集團。
3、張良(公元前250年~公元前186年)
生活年代:戰國、秦朝、漢朝
身份:漢朝開國功臣
載入史籍:《史記·留侯世家》
生平事跡:
秦末農民戰爭中,張良聚眾起兵反秦,後歸劉邦,成為劉邦重要謀士之一。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使劉邦得以脫身。
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漢朝建立,封留侯。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4、周勃(?—前169年)
生活年代:秦朝、漢朝
身份:漢朝開國功臣
載入史籍:《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生平事跡:
周勃出身貧苦,青年時期以蘆葦編織葦箔、蠶具營生。但他自幼習武,弓馬嫻熟,孔武有力。前209年隨劉邦起兵反秦,以軍功拜為將軍, 賜爵威武侯。在隨劉邦由漢中進取關中時,擊趙賁,敗章平,圍章邯,屢建戰功。
前201年,受封絳侯。繼因討平韓信叛亂有功,升為太尉。 劉邦死後,呂後專權,呂後死後,周勃與陳平等合謀智奪呂祿軍權,一舉謀滅呂氏諸王,擁立文帝,後官至右丞相。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去世,謚號為武侯。
5、蒙恬(約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
生活年代:戰國、秦朝
身份:秦朝大將
載入史籍:《史記·蒙恬列傳》
生平事跡:
蒙恬出身名將世家,自幼胸懷大志。他的祖父蒙驁、父親蒙武,都是秦國著名的將領。蒙恬自幼從軍打仗,後來做了將軍,大敗齊軍,屢立戰功。據傳蒙恬曾改良過毛筆,因此也被譽為「筆祖」。
始皇兼並天下後,蒙恬率領三十萬人的龐大隊伍,北逐戎狄,收復黃河以南土地,修築長城一萬余里,風風雨雨、烈日寒霜,駐守上郡十餘年,威震匈奴,受到始皇的推崇和信任。他還率軍修了萬里長城和九州直道,大大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經濟、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遊中途駕崩,李斯、趙高暗中策劃,迫使公子扶蘇自殺,擁立胡亥為二世皇帝。趙高趁機捏造罪名,胡亥下令賜死,蒙恬被迫吞葯自殺。
❻ 古代英雄人物有哪些
1、屈原:赤子之心的汨羅英魂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在有些人看來,處世不必過於認真,世道清明,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浮沉。然而你寧可投江而死,也不願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塵埃。
眼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你本可以出走他國,卻最終因愛戀國土,於悲憤交加中自沉於汨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怎能不讓人嘆惋?
戰國時楚國人。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他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合齊國,抗擊強秦。在同反動派斗爭中受誣陷而丟官離職。頃襄王時被放逐,但因此卻更加接近人民的生活,對黑暗現實十分不滿。後因楚國的日益腐敗,首都郢亦被秦兵攻破,他既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遂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著作有《離騷》《九章》等,這些著作文字華美,體現了他的人生理想和政治追求。他看清了貴族的虛偽、昏庸與腐朽,看清了奸臣排斥賢才的行為,看清了社會的種種不仁……他的主張,體現了他對楚國國事的深切憂念以及為理想而獻身的偉大精神。
屈原的死是對當時黑暗勢力的一種嘲諷和揭露,是一種無言的反抗與斗爭,同時也是向後世發出的一個警告——要小心黑暗的勢力! 他的作品語言生動而富有活力,有著浪漫主義精神,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關羽:驍勇赤膽的忠義巨人
在天下大亂之時,你奮勇而起,追隨劉備,為興復漢室,貢獻一生。關雲長,你是中華民族的鐵血男兒!
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水淹七軍……武藝嚇破曹軍膽,忠義敢為萬夫雄。你的勇敢熱血,是中華民族赤膽忠心的魂,永遠不屈屹立!你的執著信念,是天地間的浩然正氣,將不滅永生!
生於戰火紛飛的年代,關羽從不忘記自己的道義,對兄弟不棄不離。中平元年,劉備組織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關羽就在其中。他們桃園結義,情同兄弟,常一起同床而睡。一生追隨劉備,不辭辛苦,隨身守護。
關羽智勇雙全。與劉備下邳失散,關羽陷身曹營,劉備去投袁紹。關羽得知劉備下落,單人匹馬,保護二家皇嫂千里尋兄。為護得皇嫂周全,關羽被逼無奈,過五關斬六將,最終在古城兄弟君臣夫妻相會。
219年,劉備稱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同年關羽進攻荊州北部樊城,曹操派大將於禁救援。當時大雨令漢水暴漲,於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將士紛紛往高處避水。而關羽則乘勢坐大船進行攻擊,大破敵軍,威震華夏。
他忠義兩全,為報曹操恩義,放他敗走華容道。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劉備的天下大業,用自己的一生在歷史的長河中敘寫了一個大大的「忠」字。真是可歌可泣!
3、岳飛:中原大地的雄獅
身為一名庶民,他銘記「精忠報國」的志向;身為一國將領,他寫下「抗金英雄」的傳奇。他雖然為佞臣所害,死於一場政治斗爭,但岳王廟前松柏常青,岳王英明永存。
凌雲壯志,鐵骨錚錚,面對敵人你勇敢地站起來,久經沙場,英勇殺敵。流言、罪名、懷疑、間離……什麼都無法抹去你的赤膽忠心、愛國情懷!
岳飛是中國南宋愛國軍事家,漢族英雄。侍母至孝,家貧力學。他的母親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四字。岳飛以此為一生處世准則,果斷承擔起救國救民的重任。他組建戰無不勝的岳家軍,大破金兀術,聲勢日隆,軍威益壯。
然而昏庸的皇帝在小人的讒言中對岳飛起了疑心,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逮捕,一代忠將竟成為「帝國的敵人」。在《滿江紅》的歌聲中,岳飛及兒子岳雲被害於風波亭……
岳飛雖被奸佞小人所害,但他的大智大勇與堅定的愛國報國之心,永遠激勵著我們的愛國熱情。
4、霍去病:橫空出世的熱血青年
強大的敵人沒有退卻他的步伐,他為國憤然殺敵;成功的名利沒有遮住他的雙眼,他依然視國難為己任。「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他是曠世英雄。
他憑借著一腔血氣驍勇,將八百騎兵,在茫茫大漠里賓士殺敵,以自己對國家的忠誠和熱愛,打了一場場漂亮的戰役。他是漢軍中的一代楷模。
當時的漢王朝邊境不穩,時常遭受匈奴的侵擾。匈奴幾乎把以農耕為生的漢王朝當成了自己予取予求的庫房。面對匈奴的侵犯,年僅18歲的霍去病主動請纓。率八千精騎,直沖敵營,殺得匈奴人仰馬翻。後又兩次率兵北征,對匈奴進行大圍剿。
他的驚奇出世讓匈奴人聞風喪膽。漢武帝為他建造的豪華府第直到完工他都未去看一眼,並說出「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豪言壯志。他在抗擊匈奴、保家衛國的戰場上度過了戎馬一生。
5、蘇武:茫茫大漠中最堅韌的守望者
十九年如一日,他牧羊於大漠,孤獨與寂寞伴他左右,但他從沒想過屈服。富貴對於他恰似過眼雲煙,忠心對於他才是永恆無限。他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者!
時間沒有磨滅他的氣節,孤獨沒有打敗他的信念。他用七千多個日日夜夜鑄造了一段不朽,他用心中對祖國的忠誠激勵了無數後人。
面對大漢與匈奴關系日益緊張的形勢,漢朝派蘇武出使匈奴。從虞常謀反私會張勝,到虞常兵變失敗,毫不知情的蘇武硬是被牽扯進去。但他為不失氣節、不玷辱使命選擇自刎。被救活後,衛律的威逼利誘都不能改變他的信念。
在大窯中嚼著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飢。在北海邊,他牧著等待生小羊的羝羊,沒有糧食。他取野鼠所儲存的果實充飢,但手中日夜拿著漢廷的符節,即使節上的氂牛毛全部脫落也沒有放下。他對大漢的忠貞令人感動,終於在被扣押十九年後,須發盡白地回到大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