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歷史
1. 隋朝歷史大事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經北京、天津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
京杭大運河始鑿於公元前五世紀春秋末期,後經隋(七世紀)、元(十三世紀)兩次大規模擴展。1949年以前只有其中一小段勉強維持季節通航,現江蘇北段的400多公里河道千噸級駁船可暢駛長江、淮河。1981年4月,我國新開辟的古運河無錫至揚州、無錫至杭州的旅遊線路,引起了國外旅遊者的極大興趣。 公元604年,隋煬帝離開首都長安,到洛陽巡遊。第二年,他下令著手兩大工程:遷都洛陽和開鑿大運河。成千上萬的勞工花了六年的時間,將原有的運河連接起來,完成了全長1764公里的京杭大運河。這條古老的運河流經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河流。 京杭大運河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2. 隋朝有怎樣的歷史
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統一王朝,都長安(今陝西西安),歷文帝楊堅、煬帝楊廣、恭帝楊侑,凡三帝,共三十八年。文帝年號二:開皇(581~600)、仁壽(601~604)煬帝年號一:大業(605~618)恭帝年號一:義寧(617~618)。大業五年(609)時的隋朝疆域,東、南皆至海,西至且末,北至五原。以西京長安、東京洛陽為中心,下統郡(州)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有戶八百九十萬七千五百三十六,人口四千六百零一萬九千九百五十六。
3. 隋朝的歷史
北周雖然滅北齊後國力興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華,沉湎酒色,政治腐敗 ,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後 。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大象二年(580年)6月8日北周宣帝病死,劉昉、鄭譯矯詔以楊堅為總知中外兵馬事,扶持年幼的北周靜帝宇文闡,以大丞相身份輔政。相州總管尉遲迥、鄖州總管司馬消難與益州總管王謙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聯合叛變反抗楊堅。但被楊堅所派的韋孝寬、王誼與高熲等人平定。大定元年(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楊堅登基為帝,即隋文帝,建國隋,定都大興城(今西安),北周覆亡。
隋文帝意圖南滅南朝陳,採納高熲的策略:干擾南朝陳的農業生產,破壞陳國的軍事儲積,使陳國損失慘重,而又疲憊不堪。隋文帝於隋與突厥之戰勝利後,開皇七年十月廢除西梁國。隔年發動滅陳之戰,隋文帝命晉王楊廣為行軍元帥、秦王楊俊、河清公楊素為副帥、高熲為參謀、王韶為司馬,兵分八路攻陳。
楊素率水軍從巴東順長江東下,與荊州劉仁恩軍聯合佔領延州(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等上游陳軍防禦。由公安東援建康之中游陳軍也被楊俊軍阻於漢口一帶,為下游隋軍創造有利條件。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之機分路渡江。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鉗擊建康,與宇文述軍包圍建康。開皇九年(589年)二月,隋軍進入建康城,俘陳後主,陳亡。開皇十年(590年)九月,隋派使臣韋洸等人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隋朝統一天下。 開皇之治是隋文帝在位開皇年間時開創,當時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安定 。隋文帝楊堅倡導節儉,節省政府內不少開支、廢除了不必要的雜稅並設置谷倉儲存食糧。楊堅成功地統一了歷經數百年嚴重分裂後的中國,從此中國在大多數的世紀里都保持著他所建立的政治統一 。
政治方面,隋文帝統一中國後,一面躬行儉朴 ,一面採取了許多有利於鞏固政權的措施。由於他明白到」自古帝王未有好奢侈而能久長者」 之道理,所以由他輔政時開始,就提倡生活節儉,宮中的妃妾不作美飾,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飾帶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織成的衣領,居然搜遍宮殿,都找不到。這種躬行節儉,使人民的負擔相應得到減輕,而且有利於各項措施的推行。
任用官員不限門第,唯才是舉,通過考試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節儉,整飭吏治,曾派人巡視河北五十二州,罷免貪官污吏二百餘人,又裁汰地方冗員約十分之三。他還寬簡刑法,刪減前代的酷刑 ,制定隋律,使刑律簡要,「以輕代重,化死為生」 。
經濟方面,仿北魏的均田制,實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婦女則分露四十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二十一歲,受田仍是十八歲,服役少三年。又改每歲三十日役為二十日,減調絹一匹(四丈)為二丈等。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編訂戶籍,以五家為保,五保為閭,四閭為族。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餘萬,平陳得五十萬,後增至八百七十萬(唐朝最強盛的「開元之治」時期,全國有戶820萬,是唐朝的最高值)。為積谷防飢,故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 。 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
學術文化方面,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他有鑒於長期戰亂,官書散佚,所以下詔求天下之書,凡獻一書縑一匹。經一、二年,圖書大備,整理後凡得三萬余卷。為廣置人才,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也促進了教育、文學的發展。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文帝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
軍事方面,鑒於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時侵擾北周、北齊。故隋立國後,隋文帝便派兵攻打突厥,後來更採用離間分化策略,使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彼此交戰不已,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正由於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統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庫充實,外患不生,社會呈現了一片繁榮,歷史稱為「開皇之治」。開皇時期,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是隋朝的極盛時期 。
隋煬帝初期國力仍然興盛,隋煬帝營建洛陽,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隋唐大運河、修馳道與築長城,帶動關中地區與南北各地區經濟與貿易發展;並對四周國家展開征討,擴張隋朝版圖。然而,由於隋煬帝急功好利,使得這些作為對社會反而造成破壞 。
由於長安位處偏西,糧食供應困難。公元604年,隋煬帝派楊素、宇文愷於洛陽興建東都,以掌控關東與江南經濟,在洛陽周邊洛口、回洛等地興建大糧倉以備荒年時所使用。由於每月要役使民丁兩百萬人,隋煬帝又注重宮城完善奢華,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為了溝通江南經濟地區、關中政治地區與燕、趙、遼東等軍事地區的運輸與經濟發展,隋煬帝推動隋唐大運河的建造。大運河帶來許多好處:將中國重要水系連接起來,形成運輸網路;帶動沿岸城市的發展,興起許多商業城市,其中江都(今揚州)更成為隋朝的經濟重心;促進各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人認為這使得中華文明成為有機體的整體文明。
然而,由於隋煬帝急促興建大運河,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掘河的民夫,經久不息地勞動,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佔全部一半以上 。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鑿通濟渠的同時,帶後宮、諸王、衛隊等大量人群沿運河巡視南方,沿途之上,花費許多資金,征調許多人民 。607年,隋煬帝巡視北方時,征調北方人民經太行山開鑿馳道達並州,並向附屬的突厥啟民可汗要求突厥民眾協助開鑿馳道 。早在隋文帝時期,在朔方、靈武等地修築長城。608年隋煬帝出巡榆林時動員壯丁百餘萬人,於榆林至紫河(今內蒙古、山西西北長城外的渾河)開築長城以保護突厥啟民可汗 。
在政治制度上,隋煬帝改革官制與租調制度,並開始設進士科,最終形成科舉制,這些都創新典章制度。大業前期是公認的隋朝全盛時期,即使《隋書》也將前七年和後七年分開來寫,以示區別。
隋煬帝多次發動戰爭勞民耗財,最終引起統治危機 。611年,山東、河南大水成災,漂沒四十餘郡,王薄率眾於長白山(山東章丘)發動民變,抵制隋煬帝三征高句麗,唱出著名的《無向遼東浪死歌》。當時民變范圍大多集中在山東地區,不久被隋軍鎮壓。613年,劉元進據吳郡,自稱天子,同年被滅。直到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於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舉兵叛變,達官子弟紛紛參加,隋朝統治階級正式分裂,帶動全國各地紛紛叛亂 。
河南地區有翟讓、李密的瓦崗叛軍。616年,翟讓在李密建議下,攻破要塞金堤關(河南滎陽東北),打下滎陽諸縣。617年,瓦崗軍又攻破距東都洛陽的糧食存庫興洛倉。由於李密擅長作戰,翟讓讓位給他。李密自封魏公,建國魏,以洛口為根據地。隨後佔領回洛倉,直逼洛陽城下。然而內部糾紛猜忌使得李密殺翟讓等人,最後投降越王楊侗。
河北地區有竇建德的叛軍,616年,竇建德領導河北叛軍轉戰河北各地,占據冀州大部分地區,兩年後自封夏王,建國夏。
江淮地區以杜伏威、輔公祏較強。613年,兩人在齊郡(今山東)舉兵叛亂,隨後南下到江淮南地區發展。617年,佔領高郵,切斷江都(今江蘇揚州)與北方的聯系。杜伏威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
隋廷在此局勢下迅速的土崩瓦解。早在公元616年,隋煬帝命越王侗留守東都,自己率眾前往江都。他下令築丹陽宮,准備遷都丹陽(今南京)。跟隨他的大臣衛士大多是關中人,不願意長居江南,加上江都糧盡,人人北逃關中。618年4月11日,宇文化及、司馬德戡與裴虔通等人發動兵變,弒隋煬帝,擁立隋煬帝侄子楊浩為帝。
不久宇文化及又弒秦王浩自封許帝,建國許。隔年被唐將李神通與夏王竇建德聯合剿滅。617年5月,太原留守、唐國公李淵在晉陽起兵,十一月佔領長安,擁立隋煬帝第三個孫子代王楊侑為帝 ,改元義寧,即隋恭帝。李淵自任大丞相,進封唐王。
618年6月12日,李淵逼迫隋恭帝禪位,618年6月18日,李淵正式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中原地區得知煬帝死訊後,618年6月22日,洛陽留守「七貴」擁立隋煬帝次孫越王侗為帝,改元皇泰 ,即隋哀帝,又稱皇泰主;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廢隋哀帝,兩個月後弒之,隋朝亡。
620年,東突厥的處羅可汗派人迎接蕭後及隋煬帝的孫子楊政道來東突厥,立政道為隋王,把留在東突厥境內的中原人交給楊政道管治,建立「大隋」,史稱後隋,「有眾萬人,置百官,皆依隋制,居於定襄」 。630年,唐朝出兵滅亡東突厥,另外分兵攻破定襄,後隋才滅亡。 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勛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中央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回顧歷史,隋末,天下地主武裝紛紛起兵造反,而以李唐政權為根據地的關中地區最多,關中地區集中了大量的地主階級上層人物,在地方上勢力強大,在社會上聲望卓著,在政治上輻射很廣。李淵在《授三秦豪傑等官教》一文寫到,「義旗濟河,關中響應,轅門輻輳,赴者如歸。五陵豪傑,三輔冠蓋,公卿將相之緒餘,俠少良家之子弟,從吾投刺,咸畏後時,扼腕連鑣,爭求立效」。說明了關中豪強的數量、質量很高,勢力強大,在受到朝廷的壓迫後,反心尤盛。所以,在統治集團變亂時期,這些豪強,借機起事,紛紛而起。
再看江淮到嶺南地區,這些地方原來都是南朝的統治地區,有眾多支持南朝的豪強地主,隋朝建立之後,它們大都成為隋朝的異己力量。所以,後來在南方地區爆發了大規模武裝反抗隋朝的叛亂,其時,陳之故境,大抵皆反。隋文帝雖然平定了這次大暴動,但是採取的是鎮壓和妥協結合的方式,很多叛亂頭領後來成為了州郡的刺史、縣令,所以這股強大的勢力並沒有被根除,一旦天下有變,這些潛在的力量立即起兵反隋。
還有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今河南、山東一帶地主起兵的數量也很多。中原矛盾素來復雜,妄起風波,舊號難治(三國時期,曹操為穩定河北曾經建都於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如此激化,隋政權的根基已經搖搖欲墜。於是,統治階級內部的三股勢力,以李淵、楊玄感為代表的隋朝高官顯貴,以蕭銑、沈法興為代表的南朝殘余勢力,以劉武周等為代表的地方大族群起反隋,鋒鏑鼎沸,星離棋布。史家有論,稱割據為"土崩",叛亂為"瓦解",頃刻間土崩瓦解,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於隋煬帝耗費大量人力物資,又四處征討,過度耗費隋朝國力。其中以對高句麗的戰爭最劇,為隋朝帶來衰亡。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基本解決北方外患。除了北方外,位於隴西青海一帶的吐谷渾汗國,也時常入侵隋朝。596年隋文帝派光化公主與吐谷渾和親以安撫之,608年隋煬帝派軍佔領吐谷渾,史稱隋與吐谷渾之戰。隔年隋煬帝西巡張掖,置河源、西海、鄯善與且末四郡。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朝見隋帝,各國商人雲集張掖進行貿易。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與新羅是隋朝的藩屬國,他們希望能藉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麗。當時倭國正值改革派的聖德太子執政,他派遣隋使以學習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兩國之間雖然因帝王稱呼問題在外交上發生「禮儀之爭」,但並未嚴重影響雙方關系。隋朝征討高句麗,是因為高句麗意圖擴張勢力;而隋朝希望建立朝貢體制,高句麗不聽號令,於是雙方兵刃相見。隋朝總共對高句麗發動四次征戰,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其中在第四次攻高句麗時爆發隋末民變,隋將相繼叛變,隋朝趨向滅亡。
4. 關於隋朝的歷史
去網路查,那個評價是最標準的了,你來這里問都是私人回答的,各人意見不同。要最標準的還是去網路查。不懂電腦真可怕!
5. 隋朝歷史簡介 隋朝多少年歷史
文帝楊堅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楊堅襲此封爵,奪位後立國號為「隨」,但其認為隨有走的意思,恐不祥遂改為「隋」。
大隋共傳位三代天子:
大隋高祖文皇帝楊堅、大隋世祖明皇帝楊廣、大隋世宗恭皇帝楊侑、大隋之盛世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空前絕後,此時的中華帝國國泰民安、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社會安定,戶口銳長,墾田速增,積蓄充盈,甲兵強銳,威動殊俗,幅員萬里。大隋疆域之遼闊宏大超過了以往的所有朝代,據《資治通鑒》記載:「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歷代之盛,極於此矣。」這個時期是中華文化、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全盛黃金期,當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當時的東亞鄰國包括新羅、渤海國和日本的政治體制、文化等方面亦受其很大影響,這個朝代也是日本對中國稱臣朝貢的朝代之一。
6. 隋朝的歷史故事
「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朝李密的故事,他曾做過瓦岡山反隋義軍的首領。李密,字法主,京兆長安人,祖籍遼東襄平(今遼寧遼陽南),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里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為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
有一次,李密聽說緱山有一位名士包愷,就前去向他求學。李密騎上一頭牛出發了,牛背上鋪著用蒲草編的墊子,牛角上掛著一部《漢書》。李密一邊趕路一邊讀《漢書》,正巧越國公楊素騎著快馬從後面趕上來,勒住馬贊揚他:「這么勤奮的書生真是少見!」李密一看是越國公,趕緊從牛背上跳下來行禮。為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
李密談吐不俗,深深吸引了楊素。回家以後,楊素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這個人的學識才能,都在你兄弟之上,將來你們有事可以與他商量。」
大業九年(公元613年)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布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意思是,用盡南山的竹子作竹簡也寫不完他的罪行,決開東海的水也洗不盡他的罪惡,為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7. 隋朝的發展史
581年隋朝建立,北周外戚楊堅及隋文帝建立隋朝,都城長安
681年隋煬帝楊廣因暴政導致回農民起義答 ,隋朝滅亡
暴政的原因:征伐高麗、濫用民力、奢侈腐化、嚴刑峻法
最近的湖南衛視的隋唐英雄就在講隋唐時期的事情,可以看看啊!!
8. 隋朝以前的歷史
以下是我的見解
基礎是曹操奠定的
中期是曹丕做了實施
最後是司馬懿小人得志收了尾
最終是司馬炎建立了:晉!
至此三國分裂結束,步入了一個新的帝王時期:晉!
希望回答能讓樓主滿意,記得給分喲!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