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哲學

歷史哲學

發布時間: 2020-11-20 20:35:03

『壹』 我對歷史哲學的幾點認識

作為一門學科的歷史學堅持一種實證的特徵,也就是說是要通過一定方法去做研究才能產生知識,並且進而拒絕歷史哲學。另一方面,專業歷史學總是以已經存在的理解作為其前提

『貳』 唯物史觀與歷史哲學的不同之處有哪些

馬克思關於社會形態的分析分成三個層次的結構:第一層結構是生產力,生產力包括勞動過程和勞動因素,勞動因素則包括勞動者的體力和智力、勞動工具、勞動材料和科學技術的因素,只有這些成分的動態的結合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第二層結構按馬克思後來的說法是經濟基礎,也即生產關系的總和,也就是人們在財產所有權上、在流通和分配領域中、在勞動生產過程中的人與人關系;第三層結構又可分為人們的政治和法律關系以及高高在上的人們的意識形態,即哲學、宗教和道德等精神的東西。

後來通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馬克思唯物史觀的一些范疇和概念都得到進一步的明確和規范。對於生產方式這一唯物史觀的核心概念,馬克思說:「如果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生產條件的這種一定的社會形式為前提,那麼,它會不斷地把這種形式再生產出來。它不僅生產出物質的產品,而且不斷地再生產出產品在其中生產出來的那種生產關系,因而也不斷地再生產出相應的分配關系。」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民是在自己創造著自己的歷史,但是我們是在十分確定的條件和前提下進行創造的,人們只能解決一定條件下的任務。這就是唯物史觀與以前一切歷史哲學不同之處。與此同時,唯物史觀並不否定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恩格斯早就指出:「根據唯物史觀,歷史過程中的決定因素歸根到底是現實生活的生產和再生產。無論馬克思或我都從來沒有肯定過比這更多的東西。如果有人在這里加以歪曲,說經濟因素是唯一決定性的因素,那麼,他就是把這個命題變成毫無內容的、抽象的、荒誕無稽的空話。」恩格斯還指出,如果不把唯物主義方法當做研究歷史的指南,而是把它當作現成的公式,按照它來剪裁歷史事實,那麼它就會轉變為自己的對立物。唯物史觀關心的是一件事:用准確的科學研究來證明一定社會關系制度的必然性,同時盡可能地指出那些作為他研究的出發點和根據的關系。

『叄』 歷史哲學的發展特點

歷史哲學是不是一個學科現在哲學家們還在爭論。
做為一個學術體系,它的關鍵之處和很多哲學形式一樣,常常會藉助於別的新學術來充實和發展自己,從而衍生出來各種流派。

『肆』 什麼是歷史哲學有沒有歷史哲學

我想應該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另一種說法

『伍』 中國歷代異常發達的政治哲學和歷史哲學早就無數次告誡世人:權力的私有及其日益專橫

【答案】D【答案解析】文段為「分~總」式,前兩句話論述了歷代的政治哲學家和歷史哲學家早已看清權力私有制會危害到國家的發展,具有醒世作用。但是不能融入到權力力量之中,只能轉變為文學作品流傳於世。文段最後一句總結前文解釋了「詠史」之所以具有歷史悲劇感的原因,因此D項最為恰當。故選D。

『陸』 歷史哲學的目錄

重印說明
英譯者序言
干斯博士為原書第一版所作的序言
查理·黑格爾博士為原書第二版所作的序言
緒論
第一部 東方世界
第一篇 中國
第二篇 印度
第二篇(續) 印度-佛教
第三篇 波斯
第二部 希臘世界
第一篇 希臘精神的元素
第二篇 美的個性形態
第三篇 希臘精神的衰落
第三部 羅馬世界
第一篇 從羅馬開國到第二次普尼克戰爭
第二篇 從第二次普尼克戰爭到皇帝當政時期
第三篇
第一章 皇帝專政時期
第二章 基督教
第三章 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
第四部 日爾曼世界
第一篇 基督教日爾曼世界的元素
第二篇 中古時代
第三篇 現代
附錄一 重要詞語對照表
附錄二 人名對照表
附錄三 地名對照表
附錄四 引用書名對照表
附錄五 其他固有名詞對照表

『柒』 歷史哲學產生的前提條件和背景是什麼

歷史哲學的產生是這個時期西方社會的重要思想成果。這一哲學產生的前提條件是人類專歷史意識的成熟。屬在自然科學有長足進步的時代里,人們認為,歷史發展與自然科學一樣存在著普遍規律,歷史學家能通過經驗研究去發現它。人們反對對歷史作純思辨的思考,主張從對經驗史實的經驗研究中總結出規律來。人們覺得可以利用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來進行歷史研究,歷史學家能客觀地描述歷史事實,如同事實所發生的那樣去再現和描述過去。

『捌』 歷史哲學

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德國哲學家,出生於今天德國西南部符騰堡州首府斯圖加特。18歲時,他進入圖賓根大學(符騰堡州的一所新教神學院)學習,在那裡,他與荷爾德林、謝林成為朋友,同時,為斯賓諾莎、康德、盧梭等人的著作和法國大革命深深吸引。1801年,30歲的黑格爾任教於耶拿大學,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學校長。 1831年在德國柏林去世。
黑格爾與史詩詩人荷爾德林和客觀唯心論者謝林同一時期就讀於圖賓根神學院。在深入觀察了法國大革命的整個演進過程後,三人合作致力於對康德及其後繼者費希特的唯心主義哲學的批判。

黑格爾的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是《精神現象學》。在世時出版的作品還有《哲學全書》、《邏輯學》和《法哲學原理》。其他有關歷史哲學、宗教哲學、美學和哲學史的著作則是在他去世後,根據他當年演講時學生所做的筆記匯編而成。

黑格爾的著作以其覆蓋面之深廣而享有盛譽。他建立了一個龐大的體系來理解哲學的歷史和我們身處的世界本身——在黑格爾,這個世界通常被看成是「一個歷史的行進,其中每一個相續的運動都是為解決前一運動中的矛盾而出現的。」例如,他認為,法國大革命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西方社會中引入真正的自由。 但正因為是絕對的初次,它也是絕對的激進的:在革命消滅了它的對立面後,革命所喚起的暴力高潮無法自我平抑,結局是無路可去的革命最終自食其果——得之不易的自由自毀於殘暴的恐怖統治。然而,歷史總是在對過失的自我學習中前行的:正是這種經驗,也只能在有了這樣的經驗之後,一個由自由公民組成的既能行使理性政府的職責,又能實現自由、平等的革命理想的憲政政府才有可能得以出現。

在《歷史哲學》的前言中,黑格爾闡述:「哲學表明,意識是存在於它無限多個概念之上的,也就是說,意識是存在於自由的、無限多的形態之中,而對立的抽象內省的形態只是它的一種反映。意識是自由的、獨立存在的、有個性的,僅僅屬於精神。」

所以作為單獨概念的「意識」,由兩部分組成,兩者都各有無限多個「形態」,一部分是原則性的,另一部分是對每個歷史事件的具體反映,所以他又說:「通常意義上的意識存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事物總體的概念,另一方面是對事物具體反應的抽象概念。」 他同時說:「每個人的自我意識不同,對事物的反應也不同,和原則性的意識有所偏移,但是對於一個正常的人來說,這種偏移是有限度的,這種限度取決於他的正常狀態,取決於他對上帝的尊敬程度。要了解這種概念的程度,屬於形而上學的范疇。」

所以,雖然黑格爾的語言很難懂,但他闡述了形而上學必須要研究每一個事件中的命題和反命題如何聯系的機制,因此必須要比較每一個歷史事件中的例子和它們的原型,了解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和不同的地方。 黑格爾對人類社會抱有一種有組織性和目的論的觀念,他的著作語言豐富而難懂,對於現代讀者來說非常令人迷惑。不僅如此,他的觀念和現代知識界流行的存在主義哲學以及個人權利的觀念也正相反。

許多人認為,黑格爾的思想像征著了19世紀德國唯心主義哲學運動的頂峰,對後世哲學流派如存在主義和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更有甚者,由於黑格爾的政治思想兼具自由主義與保守主義兩者之要義,因此,對於那些因看到自由主義在承認個人需求、體現人的基本價值方面的無能為力而覺得自由主義正面臨挑戰的人來說,他的哲學無疑是為自由主義提供了一條新的出路。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