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

發布時間: 2020-11-20 20:43:00

1. 歷史唯物主義和唯物主義有什麼區別啊

1、兩者研究的對象就不一樣,一個研究是整個世界,一個研究人類歷史

2、唯物主義:它是哲學的基本派別的一個派別,它的實質是存在決定思維。歷史唯物主義:它與辯證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之一。

3、兩者關系:唯物史觀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同一概念在不同領域的應用。

4、兩者區別:唯物史觀是一個歷史學概念,歷史唯物主義是一個哲學概念。

5、兩者聯系:唯物史觀的內涵及外延與歷史唯物主義基本相同,兩者基本內容是一樣的。

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世界就其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意識是物質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的哲學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普遍規律的科學,是無產階級的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反作用於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是推動一切社會發展的基本矛盾。

(1)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擴展閱讀

1.注意哲學上的物質概念與物質的具體形態、以及物理化學上的物質的區別。

2.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物質的根本屬性是運動。兩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區別於意識而言的唯一特性。後者是指物質具有的屬性中最根本的是運動。

3.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這揭示了世界的來原。世界的本質是物質,這揭示了世界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徵。物質第一性,它是相對意識第二性而言的。意識是物質的反映,揭示的是物質決定意識。

4.意識的能動作用,首先表現在人的意識能正確反映客觀世界,其次集中表現在意識能反作用客觀事物。前者不排斥意識對物質的反映有錯誤的方面,但強調能正確反映,要求人類不斷探索,追求真理。後者在前者的基礎上得出兩方面:正確的意識促進事物的發展,錯誤的意識阻礙事物的發展。

2. 什麼叫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也叫唯物史觀,是哲學中關於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與歷史唯心主義相對。
歷史唯物主義為德國哲學家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
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歷史的所有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是物資的豐富程度,社會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固有的客觀規律。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過程;社會存在(即社會的系統與架構,與組成社會的各個要素)決定社會意識(即伴隨體系架構產生的意識,訴求,思想等等),社會意識又可以塑造與改變社會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要素所有者與生產力提供者之間的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及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揭示的經濟組織形式)與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可以作為研究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如果以階級的觀點看待社會組織,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不同階層的人不同利益訴求的博弈,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可能會引發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內容是:
一.生產是歷史一切社會進步的尺度,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決定人類社會的進程。
二.與生產力一定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構成一定的社會形態和經濟結構的現實基礎,他規定著社會形態的主要特徵。
三.一定的社會形態是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一定的上層建築的統一,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變更。上層建築又服務和反作用於經濟基礎。
四.一切社會制度,社會形態都是人類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無窮的發展過程中的一些暫時階段,沒有永恆的社會制度和形態,社會制度的發跡是社會基本矛盾發展的結果。社會關系要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從舊社會的基礎中成熟,在它們的所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之前,社會形態是不會滅亡的。
五.現實存在的具體社會形態都是復雜的,人類社會發展的每一個階段都既有占支配地位的社會形態,又存在著其他社會形態的殘余和萌芽。
六.人類社會的一般總規律是從原始社會到奴隸、封建、資本主義再到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這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發展過程,社會生產力是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七.人類社會歷史是不以研究者的主觀意識為轉移的客觀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規律性,人們研究歷史,探索社會規律,必須要從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出發,詳細的佔有材料,分析他的各種發展形態,揭示其內在聯系,得出相應的結果。
八.人類社會及其構成成分均以總體的體系方式存在,要從研究的對象的整體出發,從研究對象內部的相互作用與矛盾和研究對象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研究。
九.在客觀歷史過程中,一切社會歷史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的。
十.人類社會是有規律運動的,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的,它顯現為歷史過程,構成歷史過程的各種社會現象也是運動與發展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一切,用辯證法的觀點去把握對象的本質聯系與內部矛盾,又要把研究的對象提到一定的范圍之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從而准確的把握對象。
十一.社會歷史事物的發展變化,有進化(改革)和革命兩種方式。
十二.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是在於其種種復雜的內外部矛盾。
十三.在客觀歷史進行中,環境創造人,人又創造環境。
十四.社會歷史的研究,不是一個簡單的消極的反映過程,而是主客體之間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的辯證統一過程。

3. 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歷史觀簡單的說是你對歷史發展的看法.
在中國,如果問你
歷史觀的基本問題,那其實就是後一句話了
:基本觀點是應該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觀點.
基本內容就是歷史盡管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
但是他的發展也是遵循客觀規律的,而不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
這個規律,就是社會發展和生產力發展之間的關系,
具體內容相信不用多說了吧,樓主應該知道德.
歷史唯物主義有很重要的意義.
在歷史唯物主義出現以前,
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已經斗爭了很長一段時期.隨著遺傳學,
進化論,物質結構,天文學等自然學科的發展,
唯物主義基本取得了勝利和大多數人的支持.但是,在歷史領域,
卻很難獲得勝利.原因很簡單,任何人都知道,歷史是人的歷史,
社會是人的社會,在歷史發展過程中,
任何一個影響起進程的決定都是由人作出的.因此,
這給我們一種感覺,那就是歷史是由人的意志決定的,
顯然這是一個唯心主義觀點.
歷史唯物主義的意義就在於,他告訴我們,
其實歷史發展也是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的,他不以人的意志轉移,
其發展是要嚴格遵循生產關系符合生產力發展這一規律的.因此,
我們說,歷史唯物主義,是把"
維心主義從最後的庇難所中趕了出去".

4. 什麼叫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用以來觀察社自會歷史的方法與以前一切歷史理論不同。它承認歷史的主體是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但歷史唯物主義所說的人不是處在某種幻想的與世隔絕和離群索居狀態的抽象的人,而是處於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發展過程中的現實的活生生的人。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現實的人無非是一定社會關系的人格化,他們所有的性質和活動始終取決於自己所處的物質生活條件。只有從那些使人們成為現在這種樣子的周圍物質生活條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動,才能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描繪出人類發展的真實過程。歷史唯物主義考察問題的方法明確規定,它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以社會生活某一局部領域、某一個別方面為對象的各門具體社會科學不同,它著眼於從總體上、全局上研究社會的一般的結構和一般的發展規律。它的任務就是為各門具體的社會科學提供歷史觀和方法論的理論基礎。

5. 什麼是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被稱為「唯物主義歷史理論」或「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創立,以黑格爾的辯證法,結合費爾巴哈的唯物論(原始唯物論出現於古希臘時代),去解釋人類歷史演變的過程。並被列寧、毛澤東等人所發展。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歷史觀和認識、改造社會的一般方法論。因其主要關注的是對歷史規律的闡明,因而歷史唯物主義可以歸入歷史哲學,具體地說是一種思辨的歷史哲學。

目錄 [隱藏]
1 基本內容
1.1 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
1.2 人與社會發展
2 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
2.1 神學前提
2.2 部分學者的批判
3 參考條目
4 參考文獻

基本內容[編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發展是客觀的和有其特定規律的,其最基本的規律就是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有反作用(可能促進或阻礙)。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會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最終走向共產主義社會(此即斯大林所謂「社會發展五段論」)。主流歷史唯物主義者認為人類已經經歷了前三個階段,目前正處於向第四階段過渡的時代(越南、古巴、朝鮮等自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1987年的中國共產黨十三大上,中國自稱自己在1950年代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發展的動力與規律[編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這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這兩對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貫穿於每一個社會形態的始終,決定著其他各種社會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決定著社會歷史的一般進程。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是: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對生產關系起著決定作用、支配作用,其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第二,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改變。
生產關系反作用於生產力:這種反作用表現為兩種情況:第一,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的先進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第二,不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的落後的生產關系,阻礙生產力的發展。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運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在生產發展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的情況。在一種生產關系產生和確立後的一段時間內,它與生產力的性質和發展要求是基本適合的,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生產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雖然這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也有矛盾,人們也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對生產關系作某些調整,但卻不會引起生產關系的根本變革。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辯證關系是: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首先,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一定的上層建築總是為了適應一定的經濟基礎的需要而建立起來的;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必然在國家政權和意識形式上占統治地位。第二,經濟基礎的變革決定上層建築的變革,當經濟基礎發生變革後,上層建築遲早會發生變革,以求得與經濟基礎相適應,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還規定著上層建築變化發展的方向。
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具有能動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為,上層建築為經濟基礎提供政治保障和意識形態形式。這種反作用,取決於上層建築所服務的經濟基礎的性質。當上層建築適合於經濟基礎的要求時,它就起到鞏固經濟基礎和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當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要求時,它就起到阻礙和生產力發展的作用。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互作用,表現為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的決定作用和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反作用。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是第一性的;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是第二性的。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是根本性的;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是派生的和從屬的。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與上層建築的反作用,構成二者之間的矛盾運動,體現為上層建築必須適合經濟基礎發展的基本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表現為階級斗爭,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階級斗爭的最高形式是進行社會革命,奪取國家政權。

人與社會發展[編輯]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社會歷史規律是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變革社會制度、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力量。另一方面,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活動和作用總是受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條件的制約。

歷史唯物主義確定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進步的根本動力」這一基本觀點,這個觀點也源於英雄人物和人民群眾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確立了其群眾路線,即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辯證統一的,但人的本質在是其社會屬性,也即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社會屬性是具體的、歷史的。在階級社會中,階級性是人的本質屬性的重要表現。

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編輯]神學前提[編輯]德國猶太裔哲學家卡爾·洛維特在其著作《世界歷史與救贖歷史——歷史哲學的神學前提》[1] 中就歷史唯物主義的神學前提展開了論述。洛維特指出:正如馬克思認為意識形態的歷史在經濟條件中有與其自我表白不一致的「隱秘歷史」,歷史唯物主義的真正內涵也無法從馬克思的自我表白中獲得。實際上,歷史唯物主義的實質乃是先知主義的精神——根植於馬克思自己的存在及其種族之中的彌賽亞主義。在洛維特看來,歷史唯物主義對歷史進程的闡釋反映了猶太教—基督教解釋歷史的普遍圖式,因而歷史唯物主義不過是用經濟學語言包裝的朝向終極目標前進的救贖史。

部分學者的批判[編輯]中國學者吳思在一次演講中指出:馬克思在進行歷史考量的時候把暴力因素很大程度上忽視了,《資本論》的邏輯起點本身不應該是「等價交換」,而是「暴力均衡」只有當人與人之間或者團體和團體之間的暴力達到了均衡,「等價交換」的邏輯才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實現。若暴力水平間相差懸殊,則整個《資本論》的邏輯都不能達成,因為強者會無條件的吞並弱者。所以暴力是自主而不是被動的成為歷史發展的力量,若不好好考量暴力集團的行為方式和生存邏輯,那麼唯物史觀的定然是有缺陷的[2]。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