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物態變化
㈠ 初二物理——物態變化
1.水氣凝結的霧 (水汽化成水蒸氣,水蒸氣附在空氣中的微小物質上,形成了霧)
2.雲滴形成的雨 (水先汽化成水蒸氣,水蒸氣在空中遇冷液化成水或凝華小冰晶,然後落下,小冰晶在落下時也可能融化成水,變成雨)
3.冰晶連成的雪 (水先汽化成水蒸氣,水蒸氣在空中遇冷凝華成小冰晶,然後落下,變成雪,即冰雹)
4.雹雲孕育的冰雹 (水先汽化成水蒸氣,水蒸氣在空中遇冷凝華成小冰晶,然後落下,變成冰雹,即雪)
地面凝結的露水 (水汽化成水蒸氣,水蒸氣遇冷液化成露水)
水循環
學習要求:
1、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態變化過程中吸熱放熱情況
會解析水的三態變化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水的三態變化感知物態變化條件
通過觀察理解水資源的珍貴
通過實踐了解節約用水和水資源保護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
同學們應有熱愛自然,珍愛水資源的優秀品質,養成節約用水,保護人類資源的好習慣。
學習內容:
一、物態變化
物質從一種狀態轉變成另一種狀態稱為物態變化。熔化、凝固、液化、汽化、升華、凝華都是物態變化的具體形式。
註:物態變化時總伴隨著吸熱或放熱、吸熱物體能量增加,放熱物體能量減少。
典型例題
例1、物理學是人類探索自然、認識自然的有力武器,下列自然現象的形成屬於凝華的是( )。
A.有時江面彌漫的大霧 B.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C.秋天花葉上的露珠 D.湖面結了厚厚的一層冰
解析:凝華現象是物體由氣態不經過液態直接變成固態,霜是在地表面的水蒸氣遇到零攝氏度以下的溫度直接凝華為固體,因此B選項正確;露是在天氣較熱的時候,空氣中的水蒸氣於清晨前遇到溫度較低的樹葉、花草等,凝結成小水珠附著在它們的表面上,是一種液化現象。
霧和雲的情況相同,都是水蒸氣在空氣中遇冷液化成為小水珠,這些小水珠懸浮在空氣中,在地面附近稱為霧,在高空處則稱為雲;D選項是凝固現象,它是水達到凝固點,再放熱形成的。
答案:B
例2、下列關於「冰棒現象」的解析,正確的是( )
A.剝去包裝紙,冰棒「冒氣」,屬汽化現象
B.剝去包裝紙,過一會兒,冰棒「流汗」,屬於液化現象
C.冰棒放入杯中,杯子外壁會「出汗」,屬於液化現象
D.剛從冰箱拿出的冰棒,包裝紙上沾有「白粉」,屬於凝華現象
解析:剝去包裝紙,冰棒「冒氣」,「氣」是由冰棒周圍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小水滴形成的,屬液化現象,選項A是錯的,選項C是對的;剝去包裝紙,冰棒「流汗」,是由於冰棒熔化了,不是液化現象,B選項是錯的;D選項中的「白粉」,是由於水蒸氣凝華而成的。
答案:C、D
例3、醫生為病人檢查牙齒時,常拿一個帶把的金屬小平面鏡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烤一烤,然後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什麼?
解析:這個小平面鏡在醫學中叫做口腔鏡,在檢查牙病時,醫生總是把口腔鏡先放在酒精燈上烤一烤,有的同學以為醫生這樣做,只是為了消毒,實際上這只是原因之一,其實即使是檢查同一個病人,使用同一面口腔鏡,每用一次都要烤一烤,可見還有更重要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外界氣溫要比口腔內的溫度要低,溫度較低的口腔鏡一旦放在潮濕的嘴裡,呼出來的熱氣里的水蒸氣遇到冷的口腔鏡就會迅速液化成小水珠附著在鏡子上,這時鏡面就會霧蒙蒙的一片,什麼也看不見。醫生事先把口腔鏡燒熱,使口腔內的水蒸氣不能在再它上面凝成小水珠,這樣就能通過鏡子看清牙齒上面的毛病。
答案:在檢查牙齒時,先把小平面鏡在酒精燈的火焰上烤一烤,一是可以起到消毒的作用,更重要的目的是使小平面鏡的溫度高於口腔內的溫度,防止水蒸氣液化成小水珠附著在鏡子表面上,影響醫生診療。
例4、北方冬天天氣寒冷,人們為了不讓菜窯里的菜凍壞,常在菜窯里放幾桶水,這是利用水 時 熱,而使菜窯里氣溫不致太 。
答案:凝固 放 低
練習題
例1、夏天,小亮從冰箱冷凍室中取出一支冰糕,發現包裝紙上附著一些小冰晶,這是水蒸氣 而成的;隨後又發現它在冒「白氣」,這是空氣中的水蒸氣 而成的,前現象 熱,後現象 熱。
例2、冬天,早晨的大霧是 現象,該現象 熱,而大霧散了,這是 現象,該現象 熱。
例3、火箭剛發射時,高溫火焰向下噴到發射台的地面,很多物體遇到這樣的高溫火焰會 。為了保護發射台底,就建了一個大水池,讓火焰噴到水中,利用水的 來吸收巨大的熱量,我們在電視上看到火箭升空瞬間,伴有迅速擴展的龐大的白色氣團是
形成的。
例4、炎熱的夏天,戴眼鏡的同學從空調房走到室外時,鏡片上出現一層薄霧,過一會兒,鏡片又變得清晰起來,鏡片上這兩種現象對應的物態變化是( )
A.先汽化,後液化 B.先凝固,後蒸發
C.先液化,後汽化 D.先凝固,後升華
例5、以下現象中一定向外界放出熱量的是( )
A.冬天水結成冰 B.鐵礦石變成鐵水
C.塗在皮膚上的酒精,很快就變幹了 D.放在衣櫃里的樟腦塊逐漸變小了
例6、下事例中屬於液化現象的是( )
A.冰雪消融 B.電燈泡用久了發黑
C.冰凍的衣服變干 D.夏天,從冰箱里拿出來的啤酒瓶外表面「出汗」
例7、在下面列舉的現象中,屬於升華的是( )
A.夏天,冰棍周圍冒「白氣」 B.冬季,玻璃窗上結冰花
C.舞台上演出時常用乾冰施放「白氣」 D.夏天,水缸外壁「出汗」
例8、在暖室的散熱器里,通入的是100℃的水蒸氣,出來的是100℃的水,則( )
A.散熱器向室內空氣散了熱,使水蒸氣液化變成水
B.散熱器向室內空氣散了熱,使水蒸氣凝固變成水
C.散熱器向室內空氣散了熱,使水蒸氣的熱量減少變成水
D.散熱器的散熱片是鐵做的,鐵含有的熱量少,使水蒸氣變成水
例9、冬天手冷時,用嘴向手上「哈氣」,即緩慢地吹氣,手感到暖和,而若使勁向手上吹氣,手不但不會感到暖和,反會更冷,試用物理知識解釋原因。
例10、小明同學認真觀察燒開水,通過初步觀察,發現當水沸騰時,不斷有「白氣」 出現;但通過進一步的仔細觀察卻發現出現「白氣」的位置總是與壺嘴口有一小段距離,而在水壺嘴口的位置卻什麼也看不見,請你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釋上面的兩個現象。
例11、結合生活實際,提出幾點節約用水的建議
練習題答案
1、答案:凝華, 液化, 放, 放
2、答案:液化, 放, 汽化, 吸
3、解析:火箭發射時,因燃料燃燒放熱,溫度會很高,高於某些物體熔化溫度時,物體會熔化,發射台底建大水池是利用水沸騰過程中雖吸熱但溫度不再升高的特點,對低熔點物體起到保護作用,此時水處於汽化狀態,汽化吸熱;同時因水汽化產生的高溫水蒸氣遇到周圍冷空氣放熱液化形成大量小水滴,就是看到的白色氣團。
答案:熔化, 汽化, 液化
4、解析:夏天空調房裡溫度比較低,戴眼鏡的同學走到室外時,室外空氣中的高溫水蒸氣遇到冷的鏡片,放熱液化,在鏡片上形成一層薄霧,過一會兒,隨著鏡片溫度升高,鏡片上的小水珠又蒸發到空氣中去了就變清晰,所以答案是C,先液化後汽化。
答案:C
5、解析:A水結成冰是凝固現象放熱,B中鐵礦石變成鐵水是熔化現象,吸熱,C中酒精蒸發吸熱,D樟腦塊變小是升華現象,升華現象要吸熱。
答案:A
6、解析:A是熔化現象;B是燈絲先升華後又凝華的結果;C冰凍的衣服變干是升華現象;D是由於空氣中的高溫水蒸氣遇到冷的啤酒瓶液化的結果
答案:D
7、解析:「升華」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的現象,則可判斷B和D不是升華;考慮A,冰雖是固體,冒「白氣」是由於冰棍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在冬天,天氣乾燥的情況下,一般冰棍周圍就看不到冒「白氣」),故A應當排除,乾冰(固態二氧化碳)在常溫下迅速升華,升華時吸收大量的熱,使周圍空氣的溫度急劇下降,從而使空氣中的水蒸氣液化成小水珠或凝結成小冰晶,形成白氣,故選C。
答案:C
8、答案:A
解析:這是由於水蒸氣液化放熱使室溫升高,故選A
9、答案:手冷,說明手的溫度低於體溫,剛從嘴中呼出的氣,其溫度近似為體溫,當溫度較高的氣體與溫度較低的手相遇時,就向手傳熱,另外,嘴裡呼出的氣體含有多種成份其中包括水蒸氣,水蒸氣在手的表面液體,液體時放出的熱量也被手吸收,因此手感到暖和些。
但如果使勁向手上吹氣,使手錶面的氣體流動很快,手上的水分迅速蒸發,蒸發帶走的熱量比手從嘴裡吹出的熱氣中吸收的熱量還多,因此手不但不會感到暖和,反而感到更冷。
10、答案:在離壺嘴一小段距離的位置不斷有「白氣」出現,是水蒸氣遇到比較冷的空氣凝結成小液滴,但在水壺嘴口位置什麼也看不見,是因為水壺嘴口位置的溫度比較高,噴出的水蒸氣來不及放熱液化。
11、答案:(1)水龍頭隨用隨關; (2)能循環多次使用的水盡量多次使用;
(3)澆地時用水管引灌而不直接用灌渠; (4)提倡收集雨水,供生活使用。
我找了好久的題目,給點面子吧
㈡ 初二物理的物態變化
物態變化 熔化: 固態→液態 (吸熱)
凝固: 液態→固態 (放熱)
汽化: 液態→氣態 (吸熱)
液化: 氣態→液態 (放熱)
升華: 固態→氣態 (吸熱)
凝華: 氣態→固態 (放熱)
物質由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的過程稱為物態變化(change of state)
首先是物質的固態和液態,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物質從固態轉換為液態時,這種現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熱,比如冰吸熱熔化成水,反之,物質從液態轉換為固態時,這種現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熱,比如水放熱凝固成冰。在這些從固態轉換為液態的固體又分為晶體和非晶體,晶體有熔點,就是溫度達到熔點時(持續吸熱)就會熔化,熔化時溫度不會高於熔點,完全融化後溫度才會上升。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所以熔化過程中的溫度不定。晶體熔化時溫度不變,存在三種狀態,例:冰熔化時,溫度為0℃,同時存在冰的固態,水的液態和冰與水的固液共存態。
然後是物質氣態與液態的變化關系,物質從液態轉換為氣態,這種現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發和沸騰兩種方式,蒸發發生在液體表面,可以在任何溫度進行,是緩慢的。沸騰發生在液體表面及內部,必須達到沸點,是劇烈的。汽化要吸熱,液體有沸點,當溫度達到沸點時,溫度就不會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熱;物質從氣態轉換為液態時,這個現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熱。例如水蒸氣液化為水,水蒸發為水蒸氣。加快液體的蒸發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體的表面積;2.加快液體表面的空氣流速;3.提高液體的溫度;4.降低周圍環境的水蒸氣含量,使其無法飽和(就是使空氣乾燥。)。
最後是我們不常見的物質固態和氣態的關系,物質從固態直接轉換為氣態,這種現象叫做升華,然後是物質直接從氣態轉換為固態,這叫凝華,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在發生物態變化之時,物體需要吸熱或放熱。當物體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轉化時,就是吸熱;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轉化時,則是放熱。而吸熱或放熱的條件是熱傳遞,所以物體不與周圍環境存在溫度差,就不會產生物態變化。例如0℃的冰放在0℃的空氣中不會熔化。
這就是物態變化三者之間的關系,他們轉換的依據主要是溫度。
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從液態變為氣態以及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需要從外界吸收熱量;而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從液態變為固態以及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中,向外界放出熱量。
例如:
熔化:鐵變成鐵水,石蠟變成液態,海波變成液態
凝固:鐵水變成鐵,液態瀝青放熱凝固,液態石蠟放熱凝固
汽化:沸騰,蒸發,酒精揮發
液化:露,霧,"白氣'
升華:碘變成碘蒸氣,冰變成水蒸汽,樟腦片不見了
凝華:霜,霧凇,冰花 ,雪
除此之外,還有等離子態、超固態和中子態。
更多自然界中所發生的物態變化:
1、夏天,冰棍周圍冒「白氣」(液化)
2、早晨,草木上的水水滴(液化)
3、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華)
4、高溫加熱碘,碘的體積變小(升華)
5、衣箱中的樟腦丸漸漸變小(升華)
6、夏天,水缸外層「出汗」(液化)
7、冬天,室外冰凍的衣服也會干(升華)
8、灑在地上的水不久幹了(汽化)
9、游泳上岸後身上感覺冷(汽化)
10、屋頂的瓦上結了一層霜(凝華)
11、早晨的濃霧(液化)
12、水結成冰(凝固)
13、鋼水澆鑄成車輪(凝固)
14、北方冬天的樹掛(凝華)
15、寒冷的冬天,堆的雪人變小了(升華)
16、南方雪災中見到的霧淞(凝華)
17、雪災中電線桿結起了冰柱(凝固)
水的三大名稱:固態:冰、霜、雪、淞、「窗花」、雹、白冰 。
液態:水、露、雨、霧、「白氣」 。
氣態:水蒸氣 。
㈢ 物理中各種自然現象的物態變化
1.雪是由空氣中微小的冰晶組成的--凝固:
霜--凝華:
雨--液化(降落):
露--液化(附在植物的葉子上):
霧--液化(懸浮在空中):
冰雹--凝固。
2.為什麼在燉湯時鍋子里沸騰的水對燉盅里的湯不會加熱到沸騰?
分析:因為水要沸騰應具備兩個條件(1)繼續吸熱;(2)溫度達到沸點;
而燉湯時鍋子里沸騰的水沸騰之前因鍋與燉盅有溫差,燉盅可以從鍋里的水中吸熱,當鍋里的水沸騰以後水溫就不再上升,而燉盅的水溫上升到沸點100℃以後與鍋里的水之間就沒有溫差不會發生熱傳遞而無法繼續吸熱,因此不會沸騰。
㈣ 物理物態變化問題
答:選C,即a處小水滴濃度大。
其實a、b處都是小水滴,己經回沒有水蒸氣,
在a處小水滴己經處答於空氣中,但其溫度很
高,周圍空氣中的水蒸氣吸收小水滴的熱量
迅速凝結成小水滴使a處的濃度高於b處。
(望採納)
㈤ 物理 關於物態變化
簡單說:木頭在加熱過程中化學反應先於物理狀態變化而發生。
具體解答:
物態變化在中學階段指:
熔化: 固態→液態
凝固: 液態→固態
汽化: 液態→氣態
液化: 氣態→液態
升華: 固態→氣態
凝華: 氣態→固態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固體一加熱就會變成液體,有的就會直接變成氣體,如碘。
至於你的補充的問題,加熱木頭,木頭是有機物,化學性質易燃,一旦加熱還沒有來得及發生物態變化就會發生化學變化,所以加熱木頭我們看到的現象不是物理的物態變化,而是化學反應,那木頭能不能發生液化或升華現象呢?還不能確定,理由是在給木頭加熱過程中怎樣控制不要讓木頭發生化學應,要加熱到什麼溫度?這方面都沒有人去做過。總之你可以這樣理解:木頭在加熱過程中化學反應先於物理狀態變化而發生。
㈥ 初中物理物態變化
物態變化: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物質從一種狀態變化到另一種狀態的過程,叫做物態變化。物態變化的過程(簡介):由於物態有三種(實際上有好幾種,但在這里我們只研究三種。
其他物態如:等離子態。),它們兩兩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所以物態變化有6種: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華、凝華
㈦ 初中物理物態變化
多想想就明白了
熔化: 固態→液態 (吸熱)
凝固: 液態→固態 (放熱)
汽化: 液態→汽態 (吸熱)
液化: 汽態→液態 (放熱)
升華: 固態→汽態 (吸熱)
凝華: 汽態→固態 (放熱)
物質由一種狀態變為另一種狀態的過程稱為物態變化(change of state)
首先是物質的固態和液態,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物質從固態轉換為液態時,這種現象叫熔化,熔化要吸熱,比如冰吸熱熔化成水,反之,物質從液態轉換為固態時,這種現象叫凝固,凝固要放熱,比如水放熱凝固成冰。在這些從固態轉換為液態的固體又分為晶體和非晶體,晶體有熔點,就是溫度達到熔點時(持續吸熱)就會熔化,熔化時溫度不會高於熔點,完全融化後溫度才會上升。非晶體沒有固定的熔點,所以熔化過程中的溫度不定。晶體熔化時溫度不變,存在三種狀態,例:冰熔化時,溫度為0℃,同時存在冰的固態,水的液態和冰與水的固液共存態。
然後是物質氣態與液態的變化關系,物質從液態轉換為氣態,這種現象叫汽化,汽化又有蒸發和沸騰兩種方式,蒸發發生在液體表面,可以在任何溫度進行,是緩慢的。沸騰發生在液體表面及內部,必須達到沸點,是劇烈的。汽化要吸熱,液體有沸點,當溫度達到沸點時,溫度就不會再升高,但是仍然在吸熱;物質從氣態轉換為液態時,這個現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熱。例如水蒸氣液化為水,水蒸發為水蒸氣。加快液體的蒸發速度的方法一般有:1.增加液體的表面積;2.加快液體表面的空氣流速;3.提高液體的溫度;4.降低周圍環境的水蒸氣含量,使其無法飽和(就是使空氣乾燥。)。
最後是我們不常見的物質固態和氣態的關系,物質從固態直接轉換為氣態,這種現象叫做升華,然後是物質直接從氣態轉換為固態,這叫凝華,升華吸熱,凝華放熱。
在發生物態變化之時,物體需要吸熱或放熱。當物體由高密度向低密度轉化時,就是吸熱;由低密度向高密度轉化時,則是放熱。而吸熱或放熱的條件是熱傳遞,所以物體不與周圍環境存在溫度差,就不會產生物態變化。例如0℃的冰放在0℃的空氣中不會熔化。
這就是物態變化三者之間的關系,他們轉換的依據主要是溫度。
物質從固態變為液態,從液態變為氣態以及從固態直接變為氣態的過程,需要從外界吸收熱量;而物質從氣態變為液態,從液態變為固態以及從氣態直接變為固態的過程中,向外界放出熱量。
㈧ 物理中的物態變化有哪些
升華,凝華,蒸發,凝固,熔化,汽化
喂喂你不懂來問我啊,雖然別的我不懂,這還是知道
㈨ 關於物理的物態變化
首先你要確定什麼是"物態變化"的定義,是由一種物態變成另一種物態。
蒸發就是從本來的液體變成了氣體,也有由固體-液體-氣體之間的三角關系的轉變,所以蒸發算是"物態變化"的一種形式。
㈩ 物理的物態變化
第一題
汽化(注意是這個汽)
高於
低
第二題
水壺嘴處是氣態的水蒸氣,是肉眼無法看見的
與壺嘴相離一段距離後,遇到較冷的空氣液化成為小水珠,也就是白霧(白氣),這時才能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