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物理實驗報告
預習報告:抄
1.試驗目的.
2.實驗儀器.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書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況下是抄結論性的公式.再對這個公式上的物理量進行分析,說明這些物理量都是什麼東東.這是沒有充分預習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試驗,你就把整個試驗里涉及的物理量寫上,再分析.
4.試驗內容和步驟.
5.試驗數據.做完試驗後的記錄.這些數據最好用三線圖畫.注意標上表號和表名.EG:表1.紫銅環內外徑和高的試驗數據.
6.試驗現象.隨便寫點.
試驗報告:
1.試驗目的.方法同上.
2.試驗原理.把書上的歸納一下,差不多半面紙.在原理的後面把試驗儀器寫上.
3.試驗數據及其處理.書上有模板.照著做.一般情況是求平均值,標准偏差那些.書上有.注意:小數點的位數一定要正確.
4.試驗結果:把上面處理好的數據處理的結果寫出來.
5.討論.如果那個試驗的後面有思考題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沒有就自己想,寫點總結性的話.或者書上抄一兩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不知道.建議還是借學長學姐的比較好,網路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個老師對報告的要求不一樣,要照老師的習慣寫報告.
❷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怎麼寫啊
基本照書上抄、、、什麼目的,原理,步驟,數據處理,結果探討,然後做了實驗得了數據套公式算~~~唉
現在大學就這樣啊!!我去年也是這么過來的。。。祝你好運
❸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誤差分析主要怎麼寫
你好,抄
指對誤差在完成系統功能時,對所要求的目標的偏離產生的原因、後果及發生在系統的哪一個階段進行分析,把誤差減少到最低限度。
研究目的
物理化學以測量物理量為基本內容,並對所測得數據加以合理的處理,得出某些重要的規律,從而研究體系的物理化學性質與化學反應間的關系。
然而在物理量的實際測量中,無論是直接測量的量,還是間接測量的量(由直接測量的量通過公式計算而得出的量),由於測量儀器、方法以及外界條件的影響等因素的限制,使得測量值與真值(或實驗平均值)之間存在著一個差值,這稱之為測量誤差。
研究誤差的目的,不是要消除它,因為這是不可能的;也不是使它小到不能再小,這不一定必要,因為這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研究誤差的目的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得到更接進於真實值的最佳測量結果;確定結果的不確定程度;據預先所需結果,選擇合理的實驗儀器、實驗條件和方法,以降低成本和縮短實驗時間。因此我們除了認真仔細地作實驗外,還要有正確表達實驗結果的能力。這二者是等同重要的。僅報告結果,而不同時指出結果的不確定程度的實驗是無價值的,所以我們要有正確的誤差概念。
希望能幫到你。
❹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的格式樣本
實驗名稱
實驗日期
一、實驗目的
二、實驗儀器和器材(要求標明各儀器的規格型號)
三、實驗原理:簡明扼要地闡述實驗的理論依據、計算公式、畫出電路圖或光路圖
四、實驗步驟或內容:要求步驟或內容簡單明了
五、數據記錄:實驗中測得的原始數據和一些簡單的結果盡可能用表格形式列出,並要求正確表示有效數字和單位
六、數據處理:根據實驗目的對測量結果進行計算或作圖表示,並對測量結果進行評定,計算誤差或不確定度。
七、實驗結果:扼要地寫出實驗結論
八、誤差分析:當實驗數據的誤差達到一定程度後,要求對誤差進行分析,找出產生誤差的原因。
九、問題討論:討論實驗中觀察到的異常現象及可能的解釋,分析實驗誤差的主要來源,對實驗儀器的選擇和實驗方法的改進提出建議,簡述自己做實驗的心得體會,回答實驗思考題。
十、(附件)經老師確認後,在預習中設計好的,用於記錄實驗原始數據的表格。
(一般情況下:第八點和第九點可省略)
❺ 求大學物理實驗報告模板( 電子版)
怎樣撰寫物理實驗報告
物理實驗除了使學生受到系統的科學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的訓練外,通過書寫實驗報告,還要培養學生將來從事科學研究和工程技術開發的論文書寫基礎。因此,實驗報告是實驗課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希望同學們能認真對待。
正規的實驗報告,應包含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1)實驗目的;(2)實驗原理;(3)實驗儀器設備;(4)實驗內容(簡單步驟)及原始數據;(5)數據處理及結論;(6)結果的分析討論。
現就物理實驗報告的具體寫作要點作一些介紹,供同學們參考。
一、實驗目的
不同的實驗有不同的訓練目的,通常如講義所述。但在具體實驗過程中,有些內容未曾進行,或改變了實驗內容。因此,不能完全照書本上抄,應按課堂要求並結合自己的體會來寫。
如:實驗4-2 金屬楊氏彈性模量的測量
實驗目的
1.掌握尺讀望遠鏡的調節方法,能分析視差產生的原因並消除視差;
2.掌握用光杠桿測量長度微小變化量的原理,正確選擇長度測量工具;
3.學會不同測量次數時的不確定度估算方法,分析各直接測量對實驗結果影響大小;
4.練慣用逐差法和作圖法處理數據。
二、實驗原理
實驗原理是科學實驗的基本依據。實驗設計是否合理,實驗所依據的測量公式是否嚴密可靠,實驗採用什麼規格的儀器,要求精度如何?應在原理中交代清楚。
1.必須有簡明扼要的語言文字敘述。通常教材可能過於詳細,目的在便於學生閱讀和理解。書寫報告時不能完全照書本上抄,應該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闡述。文字務必清晰、通順。
2.所用的公式及其來源,簡要的推導過程。
3.為闡述原理而必要的原理圖或實驗裝置示意圖。如圖不止一張,應依次編號,安插在相應的文字附近。
如:實驗3-3 滑線變阻器的分壓與限流特性
實驗原理
滑線變阻器在電路中的連接不同,可構成分壓器和限流器。
1.分壓特性研究
實驗電路如圖1。滑動頭將滑線電阻 分成 和 兩部分, 為負載電阻。電路總電阻為
圖1 分壓電路
圖2 分壓特性曲線
故總電流為
為電源的端電壓,不是電源的電動勢 。負載電阻 上的壓降為
令 、 , 是負載電阻 相對於滑線電阻 阻值大小的參數; 是滑線電阻 的滑動頭相對於低電位端的位置參數。則上式可改寫為
在給定負載 和滑線電阻 的情況下, 為某一定值,則分壓比 與滑線電阻 滑動頭位置參數 有關,它們的函數關系曲線如圖2。
本實驗是通過實際測量來檢驗 的函數關系曲線是否與理論曲線相吻合,並探討分壓電路的有關規律。
2.限流特性研究
實驗電路如圖3。此時流過負載 的電流為
令 ,則
圖4 限流特性曲線
、 定義同前。對於不同的參數 ,電路的限流比 與滑線電阻 滑動頭位置參數 有關,它們的函數關系曲線如圖4。
圖3 限流電路
本實驗是通過具體測量來了解它們的關系曲線及限流電路的基本特徵。
三、實驗儀器設備
在科學實驗中,儀器設備是根據實驗原理的要求來配置的,書寫時應記錄:儀器的名稱、型號、規格和數量(根據實驗時實際情況如實記錄,沒有用到的不寫,更不能照抄教材);在科學實驗中往往還要記錄儀器的生產廠家、出廠日期和出廠編號,以便在核查實驗結果時提供可靠依據;電磁學實驗中普通連接導線不必記錄,或寫上導線若干即可。但特殊的連接電纜必須註明。
如:實驗5-7 用電位差計校準毫安表
實驗儀器設備
HD1718-B型直流穩壓電源(0-30V/2A),UJ36a型直流電位差計(0.1級、量程230mV),BX7D-1/2型滑線變阻器(550Ω、0.6A),C65型毫安表(1.5級、量程2-10-50-100mA),ZX93直流電阻器,ZX21旋轉式電阻箱,UT51數字萬用表,導線若干。
四、實驗內容及原始數據
概括性地寫出實驗的主要內容或步驟,特別是關鍵性的步驟和注意事項。根據測量所得如實記錄原始數據,多次測量或數據較多時一定要對數據進行列表,特別注意有效數字的正確,指出各物理量的單位,必要時要註明實驗或測量條件。
如:實驗3-1 固體密度測量
實驗內容及原始數據
1.用游標卡尺測量銅環內、外徑,用螺旋測微計測量厚度。
螺旋測微計零位讀數 0.003 (mm)
n 1 2 3 4 5 6 7
外徑D(mm) 29.96 29.94 29.98 29.94 29.96 29.92 29.96
內徑d(mm) 10.02 10.04 10.00 10.02 10.06 10.04 10.08
厚
h 測量讀數(mm) 9.647 9.649 9.648 9.644 9.646 9.646 9.645
測量值(mm) 9.644 9.646 9.645 9.641 9.643 9.643 9.642
2.用礦山天平測量銅環質量
53.97 g
指針折回點讀數 S1 S2 S3 S4 S5
零 點α 17.9 6.5 17.5 7.0 17.2
停 點β 15.0 6.0 14.8 6.1 14.4
停 點γ 12.1 5.8 11.9 6.1 11.6
五、數據處理及結論
1.對於需要進行數值計算而得出實驗結果的,測量所得的原始數據必須如實代入計算公式,不能在公式後立即寫出結果;
2.對結果需進行不確定度分析(個別不確定度估算較為困難的實驗除外);
3.寫出實驗結果的表達式(測量值、不確定度、單位及置信度,置信度為0.95時可不必說明),實驗結果的有效數字必須正確;
4.若所測量的物理量有標准值或標稱值,則應與實驗結果比較,求相對誤差。
5.需要作圖時,需附在報告中。
如:實驗3-1 固體密度測量
數據處理及結論
,
經查表, 時銅的密度為 ,實驗結果的相對誤差為
六、結果的分析討論
一篇好的實驗報告,除了有準確的測量記錄和正確的數據處理、結論外,還應該對結果作出合理的分析討論,從中找到被研究事物的運動規律,並且判斷自己的實驗或研究工作是否可信或有所發現。
一份只有數據記錄和結果計算的報告,其實只完成了測試操作人員的測試記錄工作。至於數據結果的好壞、實驗過程還存在哪些問題、還要在哪些方面進一步研究和完善?等等,都需要我們去思考、分析和判斷,從而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
1.首先應對實驗結果作出合理判斷。
如果儀器運行正常,步驟正確、操作無誤,那就應該相信自己的測量結果是正確或基本正確的。
對某物理量經過多次測量所得結果差異不大時,也可判斷自己的測量結果正確。
如果被測物理量有標准值(理論值、標稱值、公認值或前人已有的測量結果),應與之比較,求出差異。差異較大時應分析誤差的原因:
(1) 儀器是否正常?是否經過校準?
(2) 實驗原理是否完善?近視程度如何?
(3) 實驗環境是否合乎要求?
(4) 實驗操作是否得當?
(5) 數據處理方法是否准確無誤?
2.分析實驗中出現的奇異現象。
如果出現偏離較大甚至很大的數據點或數據群,則應認真分析偏離原因,考慮是否將其剔除還是找出新規律。
無規則偏離時,主要考慮實驗環境的突變、儀器接觸不良、操作者失誤等。
規則偏離時,主要考慮環境條件(溫度、濕度、電源等)的變異、樣品的差異(純度、缺陷、幾何尺寸不均等)。
如果能找出新的數據規律,則應考慮是否應該否定前人的結論。只有這樣,才能在科學研究中有所創新。但要切實做到「肯定有據、否定有理」。
3.對講義中提出的思考題作出回答
問題可能有好幾個,但不一定要面面具到一一作答。寧可選擇一兩個自己有深刻體會的問題,用自己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說深透些。
如:實驗3-3 滑線變阻器的分壓與限流特性
實驗結果的分析和討論
1.本實驗所得曲線與原理曲線相似,故可認為實驗是基本成功的。
2.當 時,分壓和限流特性曲線都接近線性,但不是一條直線。若要求其呈一條直線,唯有 ,即負載開路。
值越小,曲線彎曲得越厲害,當 時,曲線幾乎呈直角彎曲。
3.實驗結果表明,測量值比理論計算值高,尤其在小負載( )情況下更為突出。這可能由於:
(1) 負載電阻 精度不高,誤差達 以上;
(2) 滑線電阻的滑動頭位置不準確,觸頭不是精密點接觸,可能同時跨越幾圈電阻線;
(3) 電表的內阻帶來的影響;
(4) 電源的穩定度不高。等等。
4. 時,曲線 和 近乎線性,這在電子線路中有廣泛應用。例如,前者作為音頻放大器的音量調節,音量隨電位器中心觸頭的位置在近乎線性地增減;後者多在電路中作偏流電阻使用;
5.除非特殊應用,一般不採用 的電路設計。
❻ 一份完整的大學物理實驗的實驗報告至少應包含哪些內容
實驗報告是在科學研究活動中人們為了檢驗某一種科學理論或假設,通過實驗中的觀察、分析、綜合、判斷,如實地把實驗的全過程和實驗結果用文字形式記錄下來的書面材料。實驗報告具有情報交流的作用和保留資料的作用。
❼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具體如何寫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一般有這樣幾個部分:
1
簡要地敘述一下實驗的原理;
2
實驗所需要的儀器;
3
實驗步驟;
4
實驗的數據:依次列出所有測量量的數值。
這里最好是列表表示,這樣會更方便,同時也把誤差列在表中,按照誤差計算的方法逐個分步算出來,這樣就不至於被許多的數據弄得頭昏腦漲;
5
最後把所得出的結論寫出來。
如果老師要求做思考題的,就寫在最後。
祝你高速、高質量地完成實驗報告!
❽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
指導老師: 姓名: 學號: 學院: 班級: 重力加速度的測定 一、實驗任務 精確測定銀川地區的重力加速度 二、實驗要求 測量結果的相對不確定度不超過5% 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較 初步確定有以下六種模型方案: 方法一、用打點計時器測量 所用儀器為:打點計時器、直尺、帶錢夾的鐵架台、紙帶、夾子、重物、學生電源等. 利用自由落體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體運動.選擇理想紙帶,找出起始點0,數出時間為t的P點,用米尺測出OP的距離為h,其中t=0.02秒×兩點間隔數.由公式h=gt2/2得g=2h/t2,將所測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二、用滴水法測重力加速度 調節水龍頭閥門,使水滴按相等時間滴下,用秒錶測出n個(n取50—100)水滴所用時間t,則每兩水滴相隔時間為t′=t/n,用米尺測出水滴下落距離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三、取半徑為R的玻璃杯,內裝適當的液體,固定在旋轉台上.旋轉台繞其對稱軸以角速度ω勻速旋轉,這時液體相對於玻璃杯的形狀為旋轉拋物面 重力加速度的計算公式推導如下: 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轉軸為x,質量為m,受重力mg、彈力N.由動力學知: Ncosα-mg=0(1) Nsinα=mω2x(2) 兩式相比得tgα=ω2x/g,又tgα=dy/dx,∴dy=ω2xdx/g, ∴y/x=ω2x/2g.∴g=ω2x2/2y. .將某點對於對稱軸和垂直於對稱軸最低點的直角坐標系的坐標x、y測出,將轉台轉速ω代入即可求得g. 方法四、光電控制計時法 調節水龍頭閥門,使水滴按相等時間滴下,用秒錶測出n個(n取50—100)水滴所用時間t,則每兩水滴相隔時間為t′=t/n,用米尺測出水滴下落距離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 方法五、用圓錐擺測量 所用儀器為:米尺、秒錶、單擺. 使單擺的擺錘在水平面內作勻速圓周運動,用直尺測量出h,用秒錶測出擺錐n轉所用的時間t,則擺錐角速度ω=2πn/t 擺錐作勻速圓周運動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由以上幾式得: g=4π2n2h/t2. 將所測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 方法六、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 在擺角很小時,擺動周期為: 則 通過對以上六種方法的比較,本想嘗試利用光電控制計時法來測量,但因為實驗室器材不全,故該方法無法進行;對其他幾種方法反復比較,用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較簡單且最熟悉,儀器在實驗室也很齊全,故利用該方法來測最為順利,從而可以得到更為精確的值。 四、採用模型六利用單擺法測量重力加速度 摘要: 重力加速度是物理學中一個重要參量。地球上各個地區重力加速度的數值,隨該地區的地理緯度和相對海平面的高度而稍有差異。一般說,在赤道附近重力加速度值最小,越靠近南北兩極,重力加速度的值越大,最大值與最小值之差約為1/300。研究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況,在地球物理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利用專門儀器,仔細測繪各地區重力加速度的分布情況,還可以對地下資源進行探測。 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內觀察一個聖燈的緩慢擺動,用他的脈搏跳動作為計時器計算聖燈擺動的時間,他發現連續擺動的聖燈,其每次擺動的時間間隔是相等的,與聖燈擺動的幅度無關,並進一步用實驗證實了觀察的結果,為單擺作為計時裝置奠定了基礎。這就是單擺的等時性原理。 應用單擺來測量重力加速度簡單方便,因為單擺的振動周期是決定於振動系統本身的性質,即決定於重力加速度g和擺長L,只需要量出擺長,並測定擺動的周期,就可以算出g值。 實驗器材: 單擺裝置(自由落體測定儀),鋼捲尺,游標卡尺、電腦通用計數器、光電門、單擺線 實驗原理: 單擺是由一根不能伸長的輕質細線和懸在此線下端體積很小的重球所構成。在擺長遠大於球的直徑,擺錐質量遠大於線的質量的條件下,將懸掛的小球自平衡位置拉至一邊(很小距離,擺角小於5°),然後釋放,擺錐即在平衡位置左右作周期性的往返擺動。 f=Psinθ
f
θ
T=Pcosθ
P=mg
L
擺錐所受的力f是重力和繩子張力的合力,f指向平衡位置。當擺角很小時(θ<5°),圓弧可近似地看成直線,f也可近似地看作沿著這一直線。設擺長為L,小球位移為x,質量為m,則 sinθ= f=psinθ=-mg=-mx(2-1) 由f=ma,可知a=-x 式中負號表示f與位移x方向相反。 單擺在擺角很小時的運動,可近似為簡諧振動,比較諧振動公式:a==-ω2x 可得ω= 於是得單擺運動周期為: T=2π/ω=2π(2-2) T2=L(2-3) 或g=4π2(2-4) 利用單擺實驗測重力加速度時,一般採用某一個固定擺長L,在多次精密地測量出單擺的周期T後,代入(2-4)式,即可求得當地的重力加速度g。 由式(2-3)可知,T2和L之間具有線性關系,為其斜率,如對於各種不同的擺長測出各自對應的周期,則可利用T2—L圖線的斜率求出重力加速度g。 試驗條件及誤差分析: 上述單擺測量g的方法依據的公式是(2-2)式,這個公式的成立是有條件的,否則將使測量產生如下系統誤差: 1.單擺的擺動周期與擺角的關系,可通過測量θ<5°時兩次不同擺角θ1、θ2的周期值進行比較。在本實驗的測量精度范圍內,驗證出單擺的T與θ無關。 實際上,單擺的周期T隨擺角θ增加而增加。根據振動理論,周期不僅與擺長L有關,而且與擺動的角振幅有關,其公式為: T=T0[1+()2sin2+()2sin2+……] 式中T0為θ接近於0o時的周期,即T0=2π 2.懸線質量m0應遠小於擺錐的質量m,擺錐的半徑r應遠小於擺長L,實際上任何一個單擺都不是理想的,由理論可以證明,此時考慮上述因素的影響,其擺動周期為: 3.如果考慮空氣的浮力,則周期應為: 式中T0是同一單擺在真空中的擺動周期,ρ空氣是空氣的密度,ρ擺錐是擺錐的密度,由上式可知單擺周期並非與擺錐材料無關,當擺錐密度很小時影響較大。 4.忽略了空氣的粘滯阻力及其他因素引起的摩擦力。實際上單擺擺動時,由於存在這些摩擦阻力,使單擺不是作簡諧振動而是作阻尼振動,使周期增大。 上述四種因素帶來的誤差都是系統誤差,均來自理論公式所要求的條件在實驗中未能很好地滿足,因此屬於理論方法誤差。此外,使用的儀器如千分尺、米尺也會帶來儀器誤差。 實驗步驟 1.儀器調整: 本實驗是在自由落體測定儀上進行,故需要把自由落體測定儀的支柱調成鉛直。調整方法是:安裝好擺錘後,調節底座上的水平調節螺絲,使擺線與立柱平行。 2.測量擺長L 測量擺線支點與擺錐(因實驗室無擺球,用擺錐代替)質心之間的距離L。由於擺錐質心位置難找,可用米尺測懸點到擺錐最低點的距離L1,(測六次),用千分尺測擺錐的直徑d,(測六次),則擺長: L=L1-d/2 3.測量擺動周期T 使擺錐擺動幅度在允許范圍內,測量擺錐往返擺動50次所需時間t50,重復測量6次,求出T=。測量時,選擇擺錐通過最低點時開始計時,最後計算時單位統一為秒。 4.將所測數據列於表中,並計算出擺長、周期及重力加速度。 5.實驗數據處理 實驗數據記錄及處理 (1)試驗數據記錄 儀器誤差限:游標卡尺Δm=0.02mm,米尺Δm=1mm,電腦通用計數器Δm=0.0001ms。 次數L1(cm)擺 錐高度d(cm)擺長L=L1-d/2(cm)50個周期t50(s)周期T(s)重力加速度g(cm/s2)1101.232.78699.86100.3146100.24259.808159×1022101.252.782100.21293101.282.784100.30584101.252.782100.24025101.272.786100.18646101.242.784100.1953平均101.252.784100.2425
(2)實驗數據處理 計算不確定度u(d),u(L1),u(T); ; ; ; 對g=4π2根據合成不確定度的表達式有: 其中: = 因此得9.808159×102×0.0289%=0.28367cm/s2 重力加速度的最後結果為 g=(9.808159×102±0.002)cm/s2(p=68.3%) E(g)=0.0289% 實驗注意事項: 1、擺長的測定中,擺長約為1米,鋼捲尺與懸線盡量平行,盡量接近,眼睛與擺錐最低點平行,視線與尺垂直,以避免誤差。 2、測定周期T時,要從擺錐擺至最低點時開始計時,並從最低點停止計時。這樣可以把反應延遲時間前後抵消,並減少人為的判斷位置產生的誤差。 3、鋼捲尺使用時要小心收放 4、為滿足簡諧振動的條件,擺角θ<50,且擺球應在1個平面內擺動。 附錄: 其實也可利用改變擺長,用作圖法測重力加速度 根據公式T2=L 每改變擺長1次,測1次時間tn,每次改變長度不少於10cm,至少測6組數據。 根據所測數據,作T2-L圖線,圖解求出重力加速度。 五、參考文獻 《普通物理實驗》南京大學出版社畦永興許雪芬主編2004.10 《大學物理實驗》湖南大學出版社王國棟主編2002.8 《大學物理實驗》高等教育出版社成正維主編2002.12 六、實驗總結 本次實驗歷時三周,從選題、准備實驗方案到確定實驗方案再到進行實驗、撰寫實驗報告每一步都不簡單,在這些過程中需要細心、耐心尤其是恆心。在選題時,因為同班同學都已選好,根據課程設計的要求,我只有兩個題目可供選擇:重力加速度的測定與電源特性的研究。相比之下,後者比較陌生,所以只有選擇了前者。大家似乎都以為重力加速度的測定實驗比較老、甚至有點老掉牙,其實我覺得不然。實驗是比較熟悉,但之前又有誰認認真真地做出來了?高中的實驗設備及知識條件下,大部分的人不可能比較精確的測定出重力加速度的結果。在科學研究中,永遠不存在老的問題。所以,選好題之後,我開始很認真地做。 因為只有認真,才能獲得精確的值。在給題方面,我覺得老師應該給些更貼近生活的題目,少給些以前學過的實驗,這樣可能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❾ 大學物理實驗報告
應該有試驗報告紙和試驗預習報告紙。有的話照著填。沒有的話這樣:
預習報告:
1.試驗目的。(這個大學物理試驗書上抄,哪個試驗就抄哪個)。
2。實驗儀器。照著書上抄。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書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況下是抄結論性的公式。再對這個公式上的物理量進行分析,說明這些物理量都是什麼東東。這是沒有充分預習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試驗,你就把整個試驗里涉及的物理量寫上,再分析。
4.試驗內容和步驟。抄書上。差不多抄半面多就可以了。
5.試驗數據。做完試驗後的記錄。這些數據最好用三線圖畫。注意標上表號和表名。EG:表1.紫銅環內外徑和高的試驗數據。
6.試驗現象.隨便寫點。
試驗報告:
1.試驗目的。方法同上。
2.試驗原理。把書上的歸納一下,抄!差不多半面紙。在原理的後面把試驗儀器寫上。
3。試驗數據及其處理。書上有模板。照著做。一般情況是求平均值,標准偏差那些。書上有。注意:小數點的位數一定要正確。
4.試驗結果:把上面處理好的數據處理的結果寫出來。
5.討論。如果那個試驗的後面有思考題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沒有就自己想,寫點總結性的話。或者書上抄一兩句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實驗報告大部分是抄的。建議你找你們學長學姐借他們當年的實驗報告。還有,如果試驗數據不好,就自己捏造。尤其是看到壞值,什麼都別想,直接當沒有那個數據過,仿著其他的數據寫一個。
不知道。建議還是借學長學姐的比較好,網路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個老師對報告的要求不一樣,要照老師的習慣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