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三國
① 歷史上的三國時期
陳壽的《三國志》是正史,推薦一看。《三國演義》是小說,取材於三國志。關於武將以一敵千,大戰幾十回合,這類都是小說,增加情節用的。樓主試想,武將的武器都是百來斤,而且身披重甲,大打幾十回合,還不累死啊
② 歷史上三國
曹沖就是病死的,與曹丕無關。《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記載:
太祖數對群臣稱述,有欲傳後意。年十三,建安十三年疾病,太祖親為請命。及亡,哀甚。文帝寬喻太祖,太祖曰: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
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是:曹操數次對群臣說,想立曹沖為接班人,曹沖13歲時,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沖得了疾病,曹操親自為曹沖請命,但曹沖還是去世了,曹操很是傷心,曹丕安慰曹操,但曹操卻對曹丕說:曹沖去世,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大幸。
這話表明了兩個意思,一是曹操有立曹沖為接班人的想法,二是曹操認為曹沖去世對曹丕等人有利。
於是很多人就根據這段話開始斷章取義,認為是曹丕害死了曹沖,問題是曹丕真的害死了曹沖嗎?
由於現在很多三國題材的影視劇中,都安排了曹丕害死了曹沖的情節,通過荀彧之口說出給曹操,更加使得很多人認為就是曹丕害死了曹沖,這實在是冤枉曹丕了,電視劇不是歷史,要想了解歷史上曹沖的死因,就得分析歷史。
曹丕在當上皇帝後,也曾說過這樣的話,如果曹沖還活著的話,我也當不上皇帝,曹丕還說過,如果曹昂還活著的話,也當不上皇帝,這些話似乎能看出曹操當時對繼承的意思,但是,並不能說明曹丕就是害死曹沖的兇手。
首先,史書上明確記載了曹沖是病死的,是得了重病而死,如果曹沖之死與曹丕有關,以曹操的個性,是不可能放過曹丕的,史書的作者對當時歷史的了解肯定比現代人強,古人確定的話,我們不應懷疑,除非有新的證據證明。
其次,曹操只是有意傳位給曹沖,並不代表曹操就能一定傳位給曹沖 ,曹沖死的時候只有13歲,只是一個少年,將來長大會如何,並不好說,曹操喜歡曹沖的原因就是曹沖很聰明,而且很仁愛。
曹沖聰明是因為歷史上有名的曹沖稱象,就是曹沖因為聰明而想出的辦法,把象趕到船上,劃下水位線,然後再裝石頭,就能知道象有多重了。曹沖仁愛是因為史書記載了一個曹沖智救庫吏的故事,曹操的馬鞍在倉庫里被老鼠啃壞,負責管理倉庫官員就非常擔心被曹操所殺,但是曹沖憑借自已的聰明才智,救了庫吏一命。
③ 三國時期的簡單歷史
三國(狹義220年-280年,廣義184年、190年或208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有曹魏、蜀漢、孫吳三個國家。漢末三國戰爭不斷,使得人口下降,經濟受損,三國皆重視經濟發展。由於戰爭需求,各種技術都有較大發展。
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學者各有不同見解,一般分成狹義及廣義。狹義是220年曹丕逼東漢漢獻帝禪讓,建國曹魏,是東漢滅亡開始。廣義一般認為有184年東漢黃巾之亂開始。這源自漢靈帝為解決黃巾之亂而成立州牧制度,該制度導致地方割據,天下分裂。
其他觀點還有: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開始,這時東漢朝廷已經崩潰;208年赤壁之戰後開始,這時三國鼎立形成雛型。
歷史學家多注重三國鼎立的形成與過程,自184年東漢已開始失去政權實體、群雄割據,形成三國雛型直到魏代漢為止,所以往往將這段184年到220年的時間納入三國時期加以討論。
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世常常追思當時風雲人物。在唐宋詩詞中出現大量三國內容。元明清期間,三國事跡更加深入人心,成為戲劇和民間藝術文學常見話題。明代羅貫中以這段歷史為藍本,編撰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成為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
其豐富多彩的歷史內涵也流傳到亞洲及世界各地,影響了這些地區。晉代陳壽所作《三國志》,後經裴松之注引,頗有參考價值。直到今天,三國的著名人物、事件仍是耳熟能詳,成為電視、電影或游戲題材之一。
(3)歷史三國擴展閱讀:
三國時期的主要戰役:
1、黃巾起義 為了打擊黃巾叛亂,政府給於州牧兵權,許多州牧趁機坐大,中央政府影響力開始下降。
2、易京之戰 袁紹於此戰中基本統一河北,再無後顧之憂,意欲南向以爭天下。並於第二年發動官渡之戰。
3、官渡之戰 袁紹勢力衰退,曹操統一北方成為最有實力的諸侯。
4、赤壁之戰 曹操統一全國的計劃挫敗,劉備趁亂得荊州,形成三分局勢的雛型。
5、潼關之戰 掃盪馬超等西涼豪傑,鞏固了後方勢力,曹操真正意義上的統一北方。
6、漢中之戰 劉備擊敗曹操,奪得漢中之地,使劉軍達到空前的強大,劉備也進位稱漢中王。
7、夷陵之戰 蜀漢國力大衰,無力奪回荊州,形成三國鼎立最後形態。
8、諸葛亮北伐 蜀諸葛亮六齣祁山病逝五丈原,魏司馬懿掌握兵權。
9、姜維北伐 蜀國國力被大量消耗。
10、魏滅蜀之戰 。 蜀滅亡。鄧艾、鍾會、姜維及一些蜀國遺臣在叛亂中被殺。
11、晉滅吳之戰 吳滅亡,西晉統一中國。
④ 歷史上的三國都有哪三國
三國指的是:曹魏、蜀國、孫吳 三個國家。
1、蜀國,傑出人物:劉備、諸葛亮 等
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263年為魏所滅。共歷二帝,四十三年。
2、曹魏,傑出人物:曹丕、司馬懿 等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魏國始建。;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漢獻帝禪讓,正式取代漢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陽,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3、孫吳,傑出人物:孫權、甘寧 等
公元222年,孫權在中國東南部建立的政權;天紀四年(280年)5月1日,孫吳亡於西晉,標志著中國漢末三國以來割據局面的徹底結束。
(4)歷史三國擴展閱讀:
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⑤ 三國之後的歷史發展
三國之後是兩晉南北朝時期。三國之後西晉有過短暫的統一,西晉之後一直到隋朝都是處於動盪分裂狀態。具體朝代順序:
一、西晉與東晉
1、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吳,完成統一。316年西晉被北方蠻族滅亡,北方陷於混亂,史稱五胡亂華。
2、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五胡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420年,劉裕建立劉宋,東晉滅亡。中國歷史進入了南北朝時期。
二、南朝
1、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60年。
2、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4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
3、梁(502-557年)歷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
4、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
三、北朝
1、北魏,拓跋圭在公元398年建都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9年改號稱帝,逐步並吞十六國中的夏、北燕、北涼諸國。從拓跋圭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歷十七帝、171年。
2、東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權臣大將高歡脅迫,逃往關中。高歡另立元善見為孝靜帝,遷都於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史稱東魏。公元550年為高洋所代,東魏共歷17年。
3、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關中,將領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寶炬為魏文帝,定都長安,史稱西魏。公元557年為宇文覺(宇文泰三子)所代,西魏共歷三帝、24年。
4、北齊,公元550年東魏大將高歡的兒子高洋奪取東魏政權稱帝,國號齊,建都於鄴,為與南朝的蕭齊區別,史稱北齊,因皇室姓高,故亦稱高齊。公元577年為北周所滅,共歷八帝、28年。
5、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將宇文泰之子宇文覺奪取西魏政權稱帝,建國號周,都於長安,史稱北周,因皇室姓宇文,故也稱宇文周。公元577年滅北齊,統一中國北方。公元581年為隋楊堅所代,共歷五帝、25年。
四、隋朝
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王朝。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隨後於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五、隋朝之後的朝代
1、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長安(今陝西西安)唐高祖李淵 唐中宗李顯
2、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陽(今河南洛陽)武周武後武則天
3、五代:907年-960年
(1)後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梁太祖朱溫
(2)後唐:923年-936年洛陽(今河南洛陽)後唐庄宗李存勖
(3)後晉: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晉高祖石敬瑭
(4)後漢: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漢高祖劉知遠(暠)
(5)後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開封)後周太祖郭威
4、十國:907年-979年
5、遼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
6、宋朝:960年-1279年
(1)北宋:960年-1127年東京(今河南開封)北宋太祖趙匡胤
(2)南宋:1127年-1279年臨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趙構
(3)西夏:1038-1227年興慶(中興)(今寧夏銀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4)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5)大蒙古國:1206年-1271年曲雕阿蘭(今蒙古國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兒只斤·鐵木真
7、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兒只斤·忽必烈
8、明朝:1368年-1644年應天(今江蘇南京) 京師(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1)後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遼寧沈陽) 後金(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2)大順:1644年-1644年京師 (今北京市) 闖王李自成
9、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師(今遼寧沈陽)(今北京市)清(後金)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 清世祖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
10、中華帝國:1915年-1916年北平 (今北京市)洪憲帝袁世凱
11、偽滿洲:1932年-1945年新京 (今吉林長春)康德帝愛新覺羅·溥儀
(5)歷史三國擴展閱讀:
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
第一,南北經濟趨於平衡。江南迅速開發,中原發展相對緩慢。黃河流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中心,秦漢時期,南北方經濟發展差距很大。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大規模的戰亂多發生在北方並且時間持續很長,使得北方經濟遭到嚴重破壞。而南方則相對穩定,使得南方經濟得到迅速發展。這樣南北經濟開始趨於平衡,以北方黃河流域為重心的經濟格局開始改變。
第二,士族庄園經濟和寺院經濟佔有重要地位。由於士族制的發展和統治者崇信佛教,導致地主庄園經濟和寺院經濟惡性膨脹,造成土地和勞動力的大量流失。
第三,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由於戰亂,不少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加上南方剛剛開發,商品經濟發展緩慢。
第四,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由於民族融合的加強,魏晉南北朝時期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密切,並逐漸融合為一體。各族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同時也為隋唐時期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⑥ 三國的真實歷史
《三來國志》是晉人陳源壽撰述,而《三國演義》是明人羅貫中的小說。前者是歷史文獻,後者是以歷史文獻為基礎創作的文學作品。記載三國時期歷史的文獻除了《三國志》外,還有以記載蜀漢地區歷史為主的《華陽國志》,該書由晉人常璩撰述。其他還有一些已經亡佚的著作,如《永昌郡傳》、《南中八郡志》、《南中志》
等。
⑦ 三國歷史
東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至次年,孫權、劉備聯軍在長江之赤壁長江南岸今湖北蒲圻西北)地區,大敗曹水軍的著名戰略性決戰.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後(參見曹操統一北方戰爭),欲吞並江南、統一天下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在鄴(今河北臨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訓練水軍,作向南方進軍的准備。七月,親統大軍10餘萬南征荊州.企圖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以統一天下。八月,荊州牧劉表病亡,次子劉琮請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曹軍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屬湖北省)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九月,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省),並率精騎追擊南逃的劉備,在當陽長坂坡追及擊潰劉 備軍。劉備退至夏口(今武漢境),曹操繼續南下。佔領江陵,並乘勝向江東進軍。
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監領虎威將軍於禁、平狄將軍、平虜將軍朱靈、破虜將軍李典、盪寇將軍張、奮威將軍馮楷等7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州治在今湖北襄樊市)方面,曹操在江陵(今湖北江陵)、襄陽、樊城等要地留兵駐守,自率主力沿漢水、長江東進。曹操企圖先擊殲劉備於樊口,然後順江而下,兼並東吳。
面對當時嚴峻的局勢,劉備決定聯吳抗曹,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退至夏口後,派諸葛亮赴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共謀抗曹大計。當時東吳部分謀臣懾於曹軍號稱80萬的聲勢,主張議和,孫權在和戰之間猶豫不決。諸葛亮與魯肅、周瑜等對當前的形勢作了精闢的分析:指出劉備雖在長坂戰敗,但仍有一定實力,現在收攏的部隊和關羽的水軍精兵尚有萬餘人,劉琦的部隊也不下萬人,如果與東吳的軍隊聯合作戰,實力相當可觀。曹軍號稱八十萬,實際上只有十五六萬人,加之後方不穩,遠征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只要善於利用曹軍的這些弱點,聯合抗曹,定能取勝。孫權因而堅定了孫權抗曹的決心,即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魯肅為贊軍校尉,率領3萬精銳水師,與劉備軍會合約5萬,進駐夏口。是年冬,曹操憑恃軍威,驕縱輕敵,拒絕謀臣諫議,親統大軍水陸並進,直逼江南。孫劉聯軍自夏口溯江而上,與曹軍相遇於赤壁。
曹軍以步騎為主,面臨大江,立刻失去優勢,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退長江北烏林(今湖北洪湖境),與孫劉聯軍夾江對峙。為減輕江上風急浪顛,曹操下令用鐵鏈和木板連接戰船,猶如城堡,使步騎兵可在上馳騁,以利攻戰。周瑜鑒於敵眾己寡,意欲謀攻,以求速戰,遂採納黃蓋提出採用火攻的計謀。針對曹軍連環戰船,黃蓋派人給曹操送偽降書,並與曹操事先約定投降時間。
十月的一天,黃蓋率蒙沖、斗艦10艘,滿載易燃的枯草乾柴,灌以油脂,外用布幕圍住,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另備速度快的走軻,系於蒙沖、斗艦之後,以便縱火後官兵換乘撤離。時值東南風急,黃蓋領戰船揚帆直駛曹軍水寨。曹軍官兵見黃蓋來降,「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三國志·吳志·周瑜傳》),毫無戒備。聯軍戰船接近曹營時,曹軍戒備鬆懈,皆爭相觀看黃蓋來降,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資治通鑒》卷六十五)。在南岸的孫劉聯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聯軍迅疾追擊。曹操經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脫,自還北方,留滿寵駐當陽,曹仁<守江陵。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赤壁大戰後,曹操鑒於失敗教訓,大治水軍,進控江淮。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自任荊州牧,作為西取益州(治今成都市)的基地,逐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點評:此戰,孫劉聯軍面對強敵而不懼,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以弱勝強,創造了輝煌戰績,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曹操在統一北方之後,乘勢向江南進軍,一舉奪占荊州。在此關鍵時刻,本應集中力量,徹底追殲劉備,然後再圖東吳。而他卻驕傲輕敵,同時攻打兩個敵人,以致促成孫劉聯合抗曹,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江南是水網地區,利於水戰,而曹軍長期在北方征伐,不習水戰。曹操在進軍之前雖然訓練了一些水軍,但戰鬥力不強;在進軍中雖然又收降了荊州水軍,但軍心不穩。在這種情況下,要同以水軍立國的東吳進行水上較量,顯然是舍長就短,結果為孫劉所乘,遭到失敗。
孫劉聯軍在赤壁水戰中,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不為強敵所嚇倒,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通過冷靜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萬大軍壓境,其勢洶洶,又看到曹操後方不穩,部隊遠來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既看到劉備新敗,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戰場條件和擁有善於水戰的五六萬水軍,從而具備了取勝的基礎。
二、聯合抗曹,打擊主要敵人。孫權和劉備雖有矛盾,但大敵當前,如果不聯合起來,勢必被各個擊破;而聯合起來,就相對地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戰勝曹軍創造了條件。
三、積極迎戰,先機制敵。採取這一方針,是符合當時情勢的。一則曹操輕取荊州,發展過快,兵力不集中,佔領區不鞏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穩而擊之。二是乘戰略要地樊口尚在劉備手中,曹軍尚未達成水陸分進合擊之際,迫曹軍於江上水戰,挫敗其水軍,使其難以順江東下。三是曹操恃勝而驕,先給以迎頭痛擊,使曹軍上下震驚,混亂被動。
四、以長擊短,出其不意。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對遠來疲憊,不善水戰而又麻痹輕敵的曹軍,出其不意地採用火攻,然後乘敵混亂,迅速投入主力,實施有力的突擊,擊敗曹軍。赤壁一戰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曹操失敗,無力再向江南進軍,孫權和劉備則乘勝發展勢力,擴張地盤,這就為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
赤壁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爭之一。公元208年(漢獻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率領水陸大軍,號稱百萬,發起荊州戰役,然後討伐孫權。
七月秋,曹操親領大軍十餘萬南下荊州,用王夫之在《讀通鑒論》中的話來說是「乘破袁紹之勢以下荊、吳」。企圖一舉消滅劉表和江東的孫權,統一天下。正當曹操疾趨宛、葉之時,八月間劉表病逝。九月,其次子劉琮在新野(今屬河南省)不戰而降於曹軍。荊州水軍數以千計的蒙沖、斗艦,悉歸曹操所有,至此曹軍水戰實力大增。依附劉表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的劉備,聞訊後率部南撤。
當時江陵(今湖北江陵)貯有劉表的大量糧草、兵器等,因此劉備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關羽帶領水軍經漢水到江陵會合。九月,曹軍親率精騎五千,包括親兵虎豹騎,追擊劉備,在當陽長坂坡(今湖北當陽東北)擊潰劉備軍後佔領江陵。
曹操至江陵後,立即採取安頓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
賈詡勸說曹操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可是曹操並沒有理會他的建議。曹軍的作戰部署大體是:以趙儼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棗陽東南)太守兼都監護軍,於禁、張郃、朱靈、李典、張遼、馮楷等七軍,統一指揮他們在漢水、淮水之間的行動。荊州方面,曹操以曹仁和夏侯淵駐守江陵,以曹洪駐守襄陽,另以一部水陸軍由襄陽沿漢水南向夏口。曹操親率一部連同新附荊州之眾順江而下,攻打東吳。
當曹操南下時,孫權派魯肅出使荊州,吊劉表喪,兼說劉備同心御曹。魯肅與劉備相遇於當陽,後劉備用其計折向東南漢水方向撤退,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並與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聯軍退至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圖謀聯合孫權抗擊曹操。劉備遣諸葛亮隨肅往東吳共謀抗曹之計。
諸葛亮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孫權已接到曹操威脅的書信,信上說:「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不願以「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曹操,又顧慮孫劉聯軍不能與曹操相匹敵。孫權部下以魯肅為代表的主戰派和張昭為首的主和派也展開了激烈爭辯。諸葛亮為孫權分析敵我雙方的利弊:「豫州(劉備)軍雖敗於長阪,今戰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士亦不下萬人。」他指出(一)曹操勞師遠征,士卒疲憊;(二)北人「不習水戰」;(三)荊州之民尚未心服曹操。諸葛亮的結論是如果孫劉聯合,定可取勝。
魯肅又用激將法進言,說服了孫權,同時勸孫權立即把周瑜從鄱陽(今江西波陽東北)召回。周瑜支持諸葛亮和魯肅的意見,先後分析曹軍的弱點,指出:第一,曹軍疲憊不堪;第二,「又今盛寒,馬無藁草」第三,加之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曹操的後患。既而進步分析了曹軍的實際力量,指出來自中原的曹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所得劉表新降的七八萬人,人心並不向曹。
孫權增強聯劉抗曹取勝的信心,命周瑜和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周瑜率精銳部隊三萬人,沿江而上至夏口,與劉備統軍兩萬多人會合,共同抗曹。
兵敗烏林 :周瑜率領的軍隊在樊口與劉備回合。然後逆水而上,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曹軍新編及新附荊州水軍,戰鬥力較弱,又遭瘟疫流行,以致初戰不利。曹操不得不把軍隊「引次江北」,把戰船靠到北岸烏林一側。周瑜則把戰船停靠南岸赤壁一側,雙相對峙。
北兵不慣船上生活,曹操下令用鐵索將戰船連鎖在一起,以減輕風浪顛簸。周瑜部將黃蓋建議採用火攻戰術以敗曹軍:「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周瑜採納了黃蓋的建議,並即決定讓黃蓋用詐降接近曹操戰船。黃准備了十艘蒙沖斗艦,滿載薪草膏油,外用帷幕偽裝,上插與曹操約定的旗號。
時值隆冬,多刮北風,但按氣象規律,幾天嚴寒日過後,以常見有少暖之日,風向亦或變為東風,南風。據說,十一月十二日甲子日(合公元208年12月7日)這一天,晴空風暖,傍晚南風起,及至午夜風急,黃蓋以准備的船艦出發,順風駛向曹船。到了江的中心,黃蓋手鋸火把,使眾兵齊聲大叫:「降焉!」曹軍官兵毫無戒備,「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離曹軍二里許,黃蓋遂令點燃柴草,同時發火,火烈風猛,船往如箭,燒盡北船,延及岸上各營。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
在南岸的孫軍主力船隊乘機擂鼓前進;同時劉備也自蜀山向烏林進發。盟軍橫渡長江,大敗曹軍。曹操見敗局已無法挽救,當即自焚余船,引軍退走。周瑜、劉備軍隊水陸並進,曹操沿華容小道(今湖北監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卻,加以瘟疫、飢餓,曹軍損失大半。幸得張遼,許褚等接應,才得脫險。至江陵城下,曹操恐後方不穩,自還北方,留曹仁、徐晃守江陵,滿寵駐當陽。
後果 :赤壁戰前曹操的優勢是非常大的:第一,曹操「挾天子令諸侯」,諸侯自然在道義上難以爭鋒;第二,曹操以新勝之軍南下,其氣自盛,第三,曹操兵力數倍於孫、劉兩家。既然曹操具有如此的優勢,孫劉聯軍的戰績更以輝煌。此戰,孫劉軍揚水戰之長,巧施火攻,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果斷、以少勝多的的著名戰例。赤壁戰後,曹操退回北方,再未有機會如此大規模南下荊州。曹操集團也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
周瑜等與曹仁隔江對峙,遣甘寧襲取夷陵(今湖北宜昌),曹仁率部進圍甘寧,周瑜率軍救援,大破曹仁軍。劉備回師夏口,欲溯漢江迂迴曹仁後方。次年,曹仁被迫撤退。孫權繼續與劉備聯盟,以抗拒曹操。劉備乘勢取得荊州大部,包括武陵(郡治在今湖南常德)、長沙、桂陽(郡治在今湖南郴縣)、零陵(均在今湖南境)等四郡。稍後又奪得劉璋的益州。孫權據有江東,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割據局面。
曹操沒有乘勝把劉備徹底擊潰。
為《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則不以為然,他認為:「曹操當時既新平江漢,威懾揚越;資劉表水戰之具,藉荊楚楫棹之利,實震盪之良會,廓定之大機;不乘此取吳,將安俟哉?」
傳統的評論一般忽略的一面是疫病流行因素。曹操把失敗原因歸於疾病,他寫信給孫權說:「赤壁之役,值有疾病,孤燒船自退,橫使周瑜虛獲此名。」裴松之評論赤壁之戰是說:「至於赤壁之敗,蓋有運數。實由疾役大興,以損凌厲之峰,凱風自南,用成焚如之勢。天實為之,豈人事哉?」李友松的《曹操兵敗赤壁與血吸蟲病關系之探討》一文,指出曹操赤壁之戰兵敗的原因是「疾病」—急性血吸蟲病。赤壁之戰的戰場恰恰是當時血吸蟲病嚴重流行的地區,而且時間又是血吸蟲病的感染季節。赤壁之戰是在冬天開始的,但曹軍在轉徙、訓練時間是在秋天。曹操水軍在赤壁之戰戰前染上血吸蟲病,經過一個月以上的時間就發病了,致使大戰時疲病交加,不堪一擊。 而劉、孫軍隊長期在血吸蟲流行的疫區中從事生產、生活,士兵體內或多或少已產生一定的免疫力。
赤壁的位置
多年來,學術界對於「赤壁」地望問題討論,諸說並起被近代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目前討論的情況看,爭論的焦點是蒲圻說、嘉魚說與黃州說何者為是,其餘四說難以成立。
1. 蒲圻說: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注》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鑒》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主是說。三種說法,蒲圻說較為可信,因為近年蒲圻的赤壁陸續有大批的器物被發掘。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贊同上述觀點。
2. 嘉魚說: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3. 黃州說:還有一說認為赤壁在今武漢以東地帶。唐朝杜牧和北宋蘇軾都把黃岡(古黃州)西北的赤鼻磯(今「東坡赤壁」)視為赤壁,因為此地岩壁垂直,一片紅色,宛若烈火燒過一樣。蘇軾《前赤壁賦》稱:「西望夏口,東望武昌。」
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是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吳國的孫權、蜀國的劉備統領軍隊在長江赤壁(今中國中南部湖北省蒲圻西北,一說嘉魚東北)一帶,大敗曹操軍隊的一次著名決戰。
曹操敗袁紹、破烏桓,基本統一北方後,於建安十三年七月,自宛(今中國中部河南省南陽)揮師南下,想要先滅劉表,再順長江東進,擊敗孫權,從而統一天下。
曹軍進佔新野(今屬河南),當時荊州劉表已死,其子劉琮不戰而降。曹操收編劉表部眾,號稱80萬大軍向長江推進。劉備在長坂(今湖北當陽境)被曹軍大敗後,於退軍途中派諸葛亮赴柴桑(今中國中南部江西省九江西南)會見孫權,共謀抗曹。吳國的大將周瑜、魯肅與諸葛亮等精闢分析局勢,指出曹軍兵力雖實有20餘萬,但有後方不穩、遠道勞師、不服水土、短於水戰等弱點可乘,堅定了孫權與劉備結盟抗曹的決心。孫權命周瑜為主將,程普為副,率3萬精銳水軍,聯合屯駐樊口(今湖北鄂州境)的劉備軍,共約5萬人沿長江西進,迎擊曹軍。曹軍不善水戰,又值疾疫流行,被孫劉聯軍阻擊於赤壁。戰鬥力大減,初戰受挫,被迫駐守江北烏林(今湖北洪湖縣境)一帶,隔江與聯軍對峙。曹操下令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以利演練水軍,伺機攻戰。
周瑜採納部將黃蓋所獻火攻計,並命令他致書曹操假裝投降,以出奇制勝。曹操自信穩操勝券,戒備鬆懈。黃蓋選擇時機派船逼近曹軍,下令同時點燃船上的薪草,火船乘風闖入曹軍船陣,頓時一片火海,延及岸上營寨,曹軍死傷慘重。周瑜等率軍乘勢沖殺,曹軍潰敗。曹操領殘余部隊從華容道(今湖北潛江南)逃向江陵,兵力折損大半,無力再戰,退卻而走。
聯軍乘勝擴張戰果,周瑜率軍沿江進攻江陵,分別派遣部將甘寧繞道攻取夷陵(今湖北宜昌境)。孫權統領大軍東征合肥(今屬中國東南部安徽省)。劉備領兵追至江陵後回師夏口(今武漢境),沿漢水向北進發以迂迴到曹操軍隊的後方,並分兵搶占荊州要地。
赤壁決戰,曹操在有利形勢下,輕敵自負,指揮失誤,終致戰敗。孫權、劉備在強敵進逼關頭,結盟抗戰,揚水戰之長,巧用火攻,終以弱勝強。此戰為爾後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⑧ 歷史上三國時期
據史書記載曹操與呂布在濮陽相持了百餘日,因為糧盡,雙方各自罷兵。撤退到乘氏縣的呂布因為部隊極度缺糧,被當地的地主武裝李進所破。
李進少時聰穎,勤奮好學,博覽經史。初為郡功曹,累遷騎都尉。任武陵太守,在任九年,政績顯著。可見李進也不是尋常人,是一個很有政績的退休官吏。
真實的打仗,很少有單挑出現,按照記載李進也不是純粹的武將,只是一個很有頭腦的官吏,推測論武力當然不是呂布的對手。
呂布武力三國第一,只是小說的演繹,不必當真。
要是真說小說的話,三國最厲害的應該是武術名家童淵。童淵本來只收徒兩人,一人是「宛城侯」張綉,另一人是西川的大都督張任。兩人均學了他的「百鳥朝凰槍」,並且闖下了極高的名望。童淵晚年隱居深山,後經趙雲求拜,收了趙雲為關門弟子,誰也不知道。趙雲藝成下山後,結合「百鳥朝鳳槍法」與「落馬金錢槍法」研襲成「七探蛇盤槍法」。
張綉:封「宛城侯」,人稱「北地槍王」,使一桿虎頭金槍。張綉是武術名家童淵的大弟子,但是與趙雲並不相識。戰宛城時由胡車兒偷走典韋的雙戟,然後得以槍挑典韋。他的「百鳥朝凰槍」威震天下,與趙雲大戰三百回合,被趙雲的七探蛇盤槍殺死。從此趙雲成了真正的槍王。
西川的大都督張任,以伏龍鳳雛的能力都在他手下吃了敗仗,可見此人厲害。事實上龐統自幼就有江南冠冕之稱,在江湖上的名氣遠在諸葛亮之上。
⑨ 中國古代三國的歷史
公元190年以後,經過農民大起義,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天下分崩離析,群雄並起,從此進入了割據混戰的三國時代。 東漢末年,最有實力的割據勢力是董卓和袁紹。董卓後被部下呂布殺死,袁紹則在官渡之戰中被曹操打敗。官渡之戰後,新興的割據勢力曹操統一了北方。為了進一步統一中原,曹操於官渡之戰的次年乘勝揮師南下,想奪取江東。為了抵抗曹軍,江東的統治者孫權聯合了劉備,通過著名的赤壁之戰,以少勝多,大敗曹軍。從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自此以後,劉備占據蜀中,於公元221年稱帝,國號漢,建都成都,史稱「蜀漢」。孫權固守江東,於公元222年稱帝,建都建業,國號吳,史稱「孫吳」。
曹操一直坐鎮北方,先後打敗了韓遂和馬超,取得了涼州和漢中等地。被漢獻帝封為 魏王。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太子曹丕承襲王位。不久,曹丕篡奪了漢獻帝的皇位,改國號為「魏」,建都洛陽,史稱「曹魏」。曹丕即為魏文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魏、蜀、吳三分天下,三國時代正式形成了。其中魏國的國力最為強盛,這是因為魏地處中原地帶,生產發達、人口眾多、經濟富庶;還有曹操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政策和措施。曹操在群雄爭霸時期大膽提拔新人,主張「唯才是舉」,即不注重門第、品德,只看重才能的用人之道。這種政策為曹操建立他的強有力的統治集團選拔了很多有用的人才。此外曹操還推行屯田制度,屯田所得之糧,即供給了戰爭所需,又可作日常存儲之用。曹操還十分重視興修水利,先後開鑿了許多溝渠坡堰,如白溝、賈侯渠等。曹操的這些政策對於飽受戰亂破壞的中原地區社會秩序的恢復,對於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都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三國人物確實是存在的,提到三國就不能不提到《三國演義》,中國歷史上最動盪不安,卻也存在最多流傳千古的事跡的三國時代
《三國演義》取材於三國歷史,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歷史在這里只不過是一個故事框架,一個時空斷限。歷史人物已被重新塑造,歷史事件已被重新安排。它不再像歷史典籍那樣去真實地記錄歷史、敘述歷史,而是根據作者的創作意圖去塑造歷史、虛構歷史,把作者對歷史人物的愛憎、對歷史規律的把握和對歷史精神的闡釋全都融合到一起,將三國歷史加以演義、虛構、渲染,或者改頭換面……至於其中虛構的人物應另當 別論了。
答案還有不完善之處,請多指教!
⑩ 三國演義歷史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東漢末年的戰爭為主,反映了魏、蜀、吳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家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醜化等等,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誇張、美化、醜化等等。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全書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