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秘聞

歷史秘聞

發布時間: 2020-11-20 21:04:24

歷史秘聞,雍正是靠兒子乾隆當上皇帝的嗎

最早明確表述了上述官方觀點的是豎立在乾隆陵墓裕陵的《神功聖德碑》,其中有雲:乾隆十二歲的時候,跟隨雍正前往圓明園牡丹台拜見聖祖康熙皇帝。康熙一見到小弘歷,十分喜愛,並說是上天賜給他的福星。後來,康熙將小弘歷帶回宮中親自撫養,並讓他一同前往承德避暑山莊,以及木蘭行圍。很明顯,是有「太王貽孫」之意。
「太王貽孫」用的是典故,史載周朝奠基人太王古公父有三個兒子:長子太伯、次子虞仲和少子季歷,季歷生子名昌。太王獨愛昌這個孫子,想要將王位傳給他太伯、虞仲十分了解父親的心思,便跑到荊蠻之地;斷發文身,以讓季歷繼承周國。季歷之子姬昌.隨後當上周國國君,一手完成了滅商的大業,實現了其祖父太王的期望。這個姬昌就是我國古代大名鼎鼎的周文王。顯然,上述碑文用「太王貽孫」的典故,意在表明乾隆的踐祚,是康熙內心的期望,也可以說是他的安排。裕陵「神功聖德碑」的碑文是嘉慶四年(1799年)撰寫的,所依據的是乾隆本人在御制詩文中透露出來的某些說法。乾隆即位後,屢屢述及皇祖對自己的逾格眷愛已「隱有付託之意」,又說康熙前往獅子園相看乾隆生母「格格」鈕祜祿氏後連稱:「有福之人」。乾隆想說的意思昭然若揭:皇祖康熙欲由弘歷這個愛孫將來繼承皇統。由此看來,裕陵「神功聖德碑」碑文所講康熙墨定雍正之後第三代皇帝乾隆亦不為無據。

Ⅱ 後人如何知道武則天害死了自己的女兒

事情只要發生了就會有痕跡的.歷史也是如此.
既然是「歷史秘聞」那多數都是重要事情了.當然會有記載的.現代的人們在加以探索和推論,自然會得到結果。
但現代的人們不可能知道或了解歷史所有秘聞。

Ⅲ 成語人盡可夫背後的歷史秘聞

《左傳》厲公四年,祭仲專國政。厲公患之,陰使其婿雍糾欲殺祭仲。糾妻,祭仲女也,知之,謂其母曰:「父與夫孰親?」母曰:「父一而已,人盡夫也。」女乃告祭仲,祭仲反殺雍糾,戮之於市。厲公無柰祭仲何,怒糾曰:「謀及婦人,死固宜哉!」[1]
這是「人盡可夫」的出處。因此認真看來,本來的意思跟現在大家熟知默認的意思相去極遠。
自己的丈夫要殺害自己的父親,在兩者只能選擇一個的生死關頭,她的母親說「父一而已,人盡夫也」。是從血緣的唯一性上做了比較,指出兩者的不可比性,父親只有一個,而丈夫選擇的范圍就是天下男子了。

Ⅳ 歷史秘聞:徐庶到底是什麼時候推薦了諸葛亮

建安十二年(207年),徐庶對劉備說:「諸葛亮乃是卧龍,將軍願意見他嗎回?」劉備說:「你可以答和他一起來。」徐庶說:「這個人可以見,但不能委屈他前來,將軍應該放下自己的身份親自去見他。」於是,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顧茅廬,求得諸葛亮。
徐庶(生卒年不詳),字元直。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東漢末年劉備帳下謀士,後歸曹操,並仕於曹魏。
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求學於儒舍。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後來此事被藝術加工為「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等歇後語,被廣為流傳。而徐庶也成為孝子的典範被加以稱贊。魏文帝時,徐庶官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Ⅳ 大唐帝國萬邦來朝的背後:唐朝靠什麼萬邦來朝歷史秘聞

我們通常認為唐時出現的萬邦來朝,是向唐朝進貢的意思,但這僅僅代表著各民族首領向唐朝臣服,而各地臣民的內心也對唐朝仰慕嗎?事實上也是的,當時唐朝存在著個人自由的政治理論,還有比較自由的生活空間和學術氛圍,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難怪李世民曾興奮地說:「天下英雄都被我裝到口袋裡了!」這是何等的豪氣啊,李世民大帝哲學思想具有怎樣的深度,又是什麼力量促進了萬方來朝呢?
建國初期,李世民就展現出了王者風范。李淵父子西入關中,在鐵騎掃長安之前,有一個決定性的戰術,就是屈和李密。李淵聽取了李世民的建議,給李密寫了一封信,說自己年事已高,將來當盟主的一定是李密。結果真的麻痹了李密的注意力,對李淵的戰略部署不聞不問。這一招成功地牽制了李密及東郡隋軍的兵力,又堵住了成皋之道。進長安後,李淵從全國的政治形勢考慮,感覺到自己羽翼尚未豐足,仍然立隋室為皇帝較為有利,第二年就自導自演了一出禪讓戲,正式登上了皇帝寶座,改國號為唐。
李唐集團建立政權後,李淵作為天子不便親征,太子建成也需要在京師處理軍國重事,這樣東征西戰統一天下的責任就落在了李世民的肩上。李世民想很快佔領東都洛陽,東出潼關與李密等部交手,感覺到東部地區各軍事集團的力量很是強大,就採用了先顧根本,再取關東的戰略方針,決定先平定隴右、代北地區的割據武裝力量,解除關中背面和側面的威脅,同時蓄積力量,鞏固關中根據地,然後轉向東方,奪取關東及江南地區,達到統一天下的目的。
唐太宗擊敗突厥開辟西域,即保證了內地安定,又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這個功績足以彪炳歷史。消滅東突厥便取得了經營西域的條件,李世民為奪取絲綢之路的控制權,繼續向西進取吐谷渾。緊接著佔領絲綢之路上最大的貿易商品集散地高昌,使高昌成為了唐軍經營西域的基地,然後消滅西突厥。唐太宗已然成為了絲綢之路的保護人,對各國各族使節說,「商旅可行矣」。唐太宗在公元641年,完成了「漢藏親如一家」的壯舉,對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貢獻是極為突出的。在648年,吐蕃幫助唐朝消滅天竺,共同維護了絲綢之路的安寧。

首先應該肯定,李世民在經營絲綢之路的過程中,表現出對外來文化的極大寬容態度。如他自己所言,「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為父母。」為了避免不能寬容對待胡人,反而被胡人所殺的禍事,只能因勢利導,將胡人看作是與漢人同樣的百姓,將胡人置於自己的庇護圈內,從而實現共同的政治目標。他對當時的「胡化」與「漢化」潮流,均能採取正確的態度,下令將胡人一視同仁,「四夷降戶,附從寬鄉,給復十年。」自己親做表率,漢人被突厥等掠走後,他出錢贖回;漢將壓制迫害其他種族將領,同樣會受到處罰;突厥將領李思摩跟隨太宗討伐遼東,被流箭射中,太宗皇帝親自為他吮血,將士莫不感動;在李世民的大臣中,突厥將領擔任要職的有很多,李世民還答應鐵勒諸姓要求,在回紇以南、突厥以北開通一道,謂之參天可漢道,西北各民族可以循此道入長安。
唐太宗不僅對周邊少數民族如此,對外國來賓與外來文化也有獨到表現,即使外來思想也兼容並蓄。李世民本人並不信佛,也並非基督教徒。他卻承認大秦人在中國的信仰自由權利,大秦基督教徒阿羅本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接見。他下詔書說,「道無常名,聖無常禮,隨方設教,密濟眾生。」李世民認為佛教既然已在中國立足,便沒有必要取締,相反可以因勢利導,利用佛教來鞏固自己的政權。玄武門之變成功後,李世民為消除僧人心中的疑惑,一方面贊揚佛教的種種好處,另一方面又限制僧尼的數量。李世民對玄奘傳奇般地西行歸來,高度評價了玄奘的成就。李世民一生篤信儒學,堅持以儒治國,但對佛教並不排斥,這正是他開放與寬容胸懷的反映,也是他取得突出政績的原因之一。
唐太宗於公元627年改元貞觀,他知人善任,虛心納諫,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法令,促進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其中最有影響的首先是建立宰相機構各部門反復議事制度,以發展科學制逐漸消弱恩蔭特權,精簡官僚機構,選拔有才識的士人委以重任等政權措施。推行「撫民以靜」的恢復發展農業政策,制定了「偃武修文」的文化建設方針,提出一整套「以儒治國」的教育方法,以強化民族的共識。他還虛心納諫,改變了封建專制的一些弊端。另以開放寬容的心態對待外來文化因素,對待各民族兄弟如手足,使絲綢之路和東北的中外文化交流事業獲得極大發展,這是李世民特別值得敘述的歷史功績。
大唐帝國具有海納百川的氣度,各民族臣民當然是心存嚮往。筆者認為看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最主要的還是看教育。唐朝的高等學府為什麼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假使李世民大興文字獄,那些學府每天只學習李世民大帝哲學思想,或研究大唐飲食文化、房事寶典之類的,哪會有萬邦來朝的盛況出現?據記載,唐朝首都長安有三間最高學府是世界上最可觀的高等學府。學者在這里可以自由地進行學術研究,而不必擔心被限制或遭受什麼非議,即使是今天的清華、北大也會自嘆不如啊!這才是大唐盛世的魅力所在。

Ⅵ 歷史秘聞(1)古代嬪妃侍寢為什麼要全身扒光

皇帝睡覺了,則先上床,將被子蓋到踝關節處,腳露在外面;那太監先已在妃子房中將其脫個精光,隨即裹上大披風,一直背到寢宮,再扯去披風,將妃子放在床上。妃子則從暴露在外的「龍爪」這頭匍匐鑽進大被,然後「與帝交焉」。 此時,太監退出房外,和總管守候窗外,敬候事畢。為防止皇帝中馬上風而死,時間稍長,總管就得在外高唱:「是時候了。」若皇帝興致高,裝聾作啞,則再喊一次。「如是者三」,皇帝就不能再拖延,而得「止乎禮」。 招呼太監進房。太監進去後,妃子必須面對皇帝,倒著爬出被子。君臣朝堂相見,臣子退下,是不能轉背而行、拿脊樑骨對著皇帝的,得面朝皇帝,往後挪步,這叫「卻行」。「臣妾」更不能拿光脊樑對著皇帝,所以只能這樣倒爬下床。太監再次用披風裹著她,背到門外。

Ⅶ 歷史秘聞:為什麼強制古代宮女必須穿開襠褲

古代宮女必須穿開襠褲是源於漢朝的漢靈帝。
漢漢靈帝確實是個極度追求淫慾的皇帝。靈帝繼位之後立宋氏為皇後。宋皇後是扶風平陵人,因為她性情平和,缺乏女人味而得不到靈帝的好感。但是又處在正宮的風浪尖上,後宮里受到寵愛的嬪妃都交相詆毀她。中常侍王甫枉殺勃海王劉悝及他的王妃宋氏,宋氏是宋皇後的姑母,王甫怕宋皇後遷怒於他,就與太中大夫程阿誣陷宋皇後在宮廷里挾巫蠱詛咒皇帝(這在古代宮廷是最重的罪,《禮記》說:「執左道以亂,殺無赦。」)靈帝正愁沒有廢去皇後的借口,於是在光和元年收回她的璽綬,宋皇後不久憂慮而死。
皇後不能得到靈帝的歡心,他就把眼光放到宮里別的女人身上。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對女人的興趣也就隨之增加,「淫亂」的本性漸漸暴露出來。他命令宮中所有的嬪妃和宮女都必須穿著開襠褲,而且裡面什麼都不穿,為的就是臨幸起來方便,直接按倒就成,否則還要寬衣解帶,豈不是掃了龍興?
漢朝的宮廷女子與後世不同的是都穿著開襠褲,聽起來好像不可思議,而且開襠褲裡面什麼也不穿,為的就是讓皇帝臨幸起來方便,連衣服都不用脫。明朝末年的張獻忠讓姬妾不穿下衣在室內晃盪,更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當然這是後話了。
古代宮女必須穿開襠褲的原因
漢靈帝這種令宮女穿開襠褲的這種荒唐的行為實在令人瞠目結舌,不過在漢代可能還算不得不能接受。靈帝同時的大儒鄭玄,就曾就在《周禮》注中為皇帝精心制出過一份性交日程表:「女御八十一人,當九夕。世婦二十七人,當三夕。九嬪九人,當一夕。三夫人,當一夕。後,當一夕。十五日而偏。」也就是說,皇帝要在短短的半個月里和這一百二十一個女子顛鸞倒鳳。看來這份任務實在艱巨,做皇帝的得鞠躬盡瘁才行,也難怪東漢那麼多皇帝都短命而死了。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只要不是皇後,即使貴為夫人九嬪,也得大家一起任皇帝當眾亂搞,這么一比,小小宮女穿個開襠褲,就實在算不了什麼了。
不過對於荒淫的漢靈帝來說,這開襠褲也畢竟是一種障礙,他還有更新的創意。中平三年(186年),他又在西園修建了一千間房屋。讓人采來綠色的苔蘚覆蓋在台階上面,引來渠水繞著各個門檻,到處環流。渠水中種植著南國進獻的荷花,花大如蓋,高一丈有餘,荷葉夜舒晝卷,一莖有四蓮叢生,名叫「夜舒荷」。又因為這種蓮荷在月亮出來後葉子才舒展開,月神名望舒,就又叫它「望舒荷」。在這個恍如仙境的花園里,漢靈帝命令宮女們都脫光了衣服,嬉戲追逐。有時他自己高興起來,也脫了衣服和她們打成一片。所以,他就給這處花園賜名為「裸游館」。
說起來,這種男男女女一起光著屁股打打鬧鬧的創意,並不是漢靈帝第一個想出來的,商代有名的暴君紂王就干過這樣的事情。他那個有名的「酒池肉林」,就是以酒為池,懸肉作林,讓男女一起脫光了衣服來做「長夜之飲」。不過那時畢竟是上古,物資條件匱乏,人們也編不出什麼新花樣,只以滿足口腹為第一要務,所謂「淫慾」不過是附帶而已。漢靈帝既然是威震四方的大漢天子,自然要比那個比部落酋長好不了多少的商紂王有情調。於是,當夏天到來的時候,他就選擇肌膚如玉,身體輕盈的宮女執篙劃船,搖漾在渠水中。有時盛夏酷暑,他還命人將船沉沒在水裡,觀看落在水中的裸體宮娥們玉一般華艷的肌膚。這些宮女的年紀都在14歲以上18歲以下,正值青春年少,妖嬈如花。漢靈帝看著她們載沉載浮,鶯歌燕語喧鬧一片,自然心懷大暢,不免也下水與她們「裸游」一番。他又讓宮女們演奏《招商七言》的歌曲來招來涼氣,於是鶯鶯燕燕們便品絲調竹,曼曲輕歌起來:
涼風起兮日照渠,青荷晝偃葉夜舒,惟日不足樂有餘,清絲流管歌玉鳧,千年萬歲喜難逾。
古代宮女必須穿開襠褲的這種行為體現了古代是對女性壓榨。尤其是皇帝和宮女在性這方面體現的淋漓盡致。

Ⅷ 歷史秘聞解惑:西施到底是怎麼死的

  • 西施的下落 第一種說法,她入了越王勾踐的後宮,成了勾踐的小老婆之一。西施在夫差身邊已經20年,按說也差不多40歲左右了,勾踐宮中自有無數水靈靈粉嫩嫩的小美女,況且勾踐一想起她這么多年與恨得牙癢癢的夫差相擁而眠,心裡也不會舒坦。假如是這種說法,西施多半終老宮中,但這種說法至少俺難以接受。 第二種說法,她跟范蠡泛舟五湖,遠走他鄉。這種說法頗為羅曼蒂克,據說西施在被送往吳國之前就跟范蠡認識,甚至還曾經熱戀。後來,范蠡等了舊情人20年,一旦西施逃離虎口,他馬上棄官而走(不走的文種就送了命),先在齊國作官,然後經商,發了大財,改姓朱,定居在陶山,後世人稱「陶朱公」。西施和范蠡就這樣慢慢一起變老。至於這種說法,俺覺得那更多是人們的美好願望而已。 第三種說法,西施在完成越王勾踐的使命之後,被沉水而死。前面那首詩就明確提到「水葬」。據《吳越春秋》,吳亡後,西施被殺,而且多半是沉江而死。「吳起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墨子·親士》)實行改革的吳起被車裂而死,是因為他功勞太大遭人嫉妒;西施被沉江而死,是因為她太美了。 為什麼太美就被沉江呢?把西施處死是誰的主意? 有說是勾踐打著紅顏禍水的旗號,把西施稱為亡國妖孽,為了不留禍患,毅然把她沉入江中。還有說是勾踐的老婆吃醋,派人把一塊大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然後把她推入錢塘江溺死。俺接受前者,是勾踐狠心。估計勾踐的老妻一來不敢私自處決老公的心上人,二來後宮里比西施年輕美麗的大大地有,犯不上跟這個半老徐娘較勁。 李商隱《寄成都高苗二從事》:「莫將越客千絲網,網得西施別贈人。」「網得」也有沉江之解。 又想起羅隱《西施》那首詩:「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西施,假如只是一位浣輕紗、采芙蓉的美女,嫁個如意郎君,白頭偕老,完全是另一種生活。但,命運由不得西施自己選擇

Ⅸ 歷史秘聞:古代嬪妃侍寢為什麼要全身扒光

因為,在歷史上曾經有荒.淫.無道的皇帝差點被宮女們勒.死。
所以,在後世的皇帝們深刻的汲取了前朝的教訓,凡是侍寢者、無論宮女還是嬪妃娘娘,都要一絲不掛地、光溜溜地全.身.扒.光,被.太.監檢查驗明正身(檢查耳鼻口.陰.道.肛.門是否藏納.凶.器)後扛到皇帝的牙床(傳說中象牙做的床)上去讓皇帝曹。

Ⅹ 歷史秘聞:日本關東軍是怎樣來到東北的

馮學榮:關東軍是怎樣來到東北的?

前天我發了《再談日本為什麼侵華》一文,被幾大門戶網站同時推薦到首頁,因而,我遭到了鋪天蓋地的謾罵。其實,我在文中已經說了:「由於篇幅所限,語焉不詳,在所難免,具體的史料引證和論述,可參我的新書《日本為什麼侵華:從甲午戰爭到七七事變》」,可是,許多網民根本沒有去讀我的書,就開始放嘴罵娘,其中的一個網民,還揚言要殺了我。面對這一切,我面不改色,為什麼呢?因為我所說的,都是事實。

今天,我再來談談「關東軍是怎麼來到東北的」。為什麼要談這個呢?因為我國的青年朋友,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人,並不知道當年日本關東軍是怎麼樣出現在東北的。他們一般會想當然地認為:關東軍是1931年「九一八事變」時、突然從日本登陸到中國東北的。可是,事實的真相呢?不弄清楚關東軍的來歷,看中日交惡史,始終是糊塗的。這件事,要從1900年鬧義和團運動說起。

1900年,中國北方鬧起了一股暴力排外的運動,史稱「義和團運動」,這個運動是好是壞,在此暫不評論。需要指出的是:在義和團運動中,駐黑龍江清軍對俄軍態度強硬,俄軍以「保護中東鐵路」為由,出兵侵佔了中國東北三省全境。注意:是俄軍,侵佔了「中國東北三省全境」。從1900年至1905年,持續佔領了五年之久。注意:是俄軍,持續侵佔了中國東北全境「五年」之久。1904年,日本在徵得清政府的同意之後,出兵到東北,發動了「日俄戰爭」。注意:是「徵得清政府同意」之後。這一點,和青年朋友的歷史認知有悖。但是,它是事實。不但這一點是事實,而且清軍還派兵支援日軍、共同抗擊俄軍。

聞所未聞吧?這些,都是事實。
經過一年半的戰斗,在戰死十萬名日本兵之後,日本打勝了俄國。日本軍隊將俄國軍隊從中國東北驅趕出去之後,日本將東北99%的土地,歸還給了大清國。注意:在這里,日本將它所收復的99%的東北土地,歸還了大清國。這個歷史事實,與許多青年的認知相悖,但是,它是事實,鐵的事實。

日本為什麼要這樣做?日本是活雷鋒嗎?日本當然不是活雷鋒。俄軍敗退之後,1905年,日本約了清政府,在北京經過了一個多月的談判之後,清、日兩國簽訂了一份《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以及附約,在這個附約裡面,清政府割讓給了日本以下幾項主要的主權,以作為日本從東北撤軍的條件,在日本方面,則視為此次出兵抗俄的政治報酬:

1、割讓旅順、大連兩處租借地;
2、割讓南滿鐵路的經營權以及沿線的林產、礦產;
3、允許日本在南滿鐵路兩側駐軍。

依據這個條約,日本開始派人接管南滿鐵路、移民旅順、大連,並且派了一支部隊、進駐南滿鐵路兩側,這支部隊,就叫做「關東軍」,駐扎的依據是《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以及附約,理由是「保護日僑」。換言之,日本關東軍在「九一八事變」之前,已經在中國東北,駐扎了二十六年,而且在這二十六年當中,關東軍無論與張家父子,還是與東北的中國居民,基本上都保持了相安無事。這個事實,也與我們青年的歷史認知相悖,可是,它又是事實。這就是旅順、大連、南滿鐵路、林礦產主權流失的簡要經過,以及「關東軍」的來歷。

事後,絕大多數中國人責備清政府「賣國」。但是事實上,當年在東北全境被俄國侵佔的情況下,清政府只有以下的幾項選擇:
選項一、任由俄國侵佔,奮發圖強,期望有朝一日,與俄國決戰,收復東北。(評:這個選項並非不可行,但是遙遙無期)
選項二、同意日本軍隊驅趕俄軍,但是,不給日本報酬。(評:日本打仗死了十萬條人命,奢望它不要報酬,是不現實的)
選項三、同意日本軍隊驅趕俄軍,但是事後不與日本交涉,任由日本替代俄國、侵佔東北全境。(評:這個選項沒有意義,只是換了一個侵略者)
選項四、同意日本軍隊驅趕俄軍,事後收復東北全境,然後割讓小部分土地和主權,作為給日本的報酬。(評:這就是真實發生的歷史)
冷靜思考之下,我們可以發現:事實上,已經發生的歷史,是清政府在當年所能選擇的最佳方案、也是在木已成舟、米已成炊的歷史條件下、符合當時大清國國家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選擇。其他三個選擇,都比這個選擇更壞。
這就是為什麼清政府甘願簽署《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以及附約、向日本割讓小部分主權的原因。因為,當時只能這樣辦,除此之外,沒有更好的辦法。
中、日兩國在20世紀的大打出手,歸根結底,就是根源於這個條約、根源於日本依據這個條約,向旅順、大連、南滿鐵路兩側移民、並開始「經營滿洲」。而日本這個「經營滿洲」的殖民行為,與中國後來突然興起的民族主義,爆發了激烈的沖突。如煙海的史料顯示:國民政府從發動北伐開始,就喊出了「收回東北一切主權」、「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的民族主義激進口號,尤其是強行收回漢口英租界的成功,使國民政府鬥志變得更加昂揚,在冒進的路上一路狂奔。不料,在東北,國民政府碰到了日本這只硬釘子,結果,出事國民政府認為那些都是不平等條約,必須要廢除。而日本則拿二十六年前的日俄戰爭說事,它指責中方忘恩負義、不守信用。中、日兩國交惡的歷史,就從這場「雞同鴨講」的爭辯中,步步激化。國民政府「鐵腕救國」,在民族道義上,對不對?當然對。但是,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下,這樣做,是否符合國家的「利益最大化」。則未必。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寫史的態度,是「只講事實,不講道理」。誰對誰錯。讀者可以自己去評判。我只負責還原事.這就是「九一八事變」爆發的主要歷史背景和緣由。當然,要求我在這篇短短的介紹文裡面,作充分的史料列舉和論證,是不現實的,否則,我也不需要花兩年時間、寫一本20萬字篇幅的書。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