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的背後

歷史的背後

發布時間: 2020-11-20 21:05:21

A. 請問歷史高手幾個問題

請參考下古人的史料辨析原則
明代史家王世貞(明代大才子,應該知道吧?)就國史、野史、家史三類歷史文獻加以比較,對它們的長短得失從宏觀上作了比較並得出如下認識,其《史乘考誤•引言》寫道:
國史人恣而善蔽真,其敘章典、述文獻,不可廢也。野史人臆而善失真,其征是非、削諱忌,不可廢也。家史人腴而善溢真,其贊宗閥、表官績,不可廢也[4](卷20)。
這一段話,概括地指出了國史、野史、家史各自所存在的缺陷之處及其終於「不可廢」的所在,言簡意賅,可謂確論。其中,包含著在史學批評方法論上的辯證認識,反映了王世貞的卓見。他所總結的「人恣而善蔽真」、「人臆而善失真」、「人腴而善溢真」的三種情況及其有關概念,尤其具有理論的意義。
所謂「園史人恣而善蔽真」,這種情況當然不限於明代史學。《史通•古今正史》關於唐初以前國史撰述的批評,頗涉及一些「人恣」而「蔽真」的現象。王世貞對明代史學的批評是很激烈的,他認為:「國史之失職,未有甚於我朝者也。」明朝最高統治集團不僅沒有組織撰寫紀傳體的國史,就連起居注也付諸闕如。王世貞的這個批評並不過分。但他在指出「國史人恣而善蔽真」的時候,還是肯定了國史即歷朝實錄在「敘章典、述文獻」方面的「不可廢」。在這一點上,他跟劉知幾的論點是相通的。
所謂「野史人臆而善失真」一語中的「野史」,是同「國史」相對而言的。在中國史學上,歷來還有以「野史」同「正史」相對而言的。唐人陸龜蒙有詩雲「自愛垂名野史中」。這說明,此前已有「野史」之說。陸龜蒙同時代人沙仲穆撰有《大和野史》,「起自大和,終於龍紀」。兩宋以後,「野史」流行,至明代而大盛。
野史有幾個比較顯著的特點:一是作者多非史官;二是體裁不拘;三是所記一般限於聞見,且多委巷之說;四是記事較少忌諱。宋人洪邁《容齋隨筆》卷四有「野史不可信」條,作者根據魏泰《東軒筆錄》所記宋真宗朝事一條年代有誤,以及沈括《夢溪筆談》記宋真宗朝事一條年代不符、一條以玉帶為「比玉」與事實不合,認為「野史不可信」,是在方法論上從正確走向了偏頗。
野史雜說的產生,是有其歷史根源和社會根源的。盡管歷代具體情況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原因則是相通的。王世貞評論明代野史,是在批評「國史之失職,未有甚於我朝者」的情況下展開的。他說:「史失求諸野。然而野史之弊三:一曰挾郄而多誣。……二曰輕聽而多舛。……三曰好怪而多誕。」他對於每一弊端,都舉出了實例,很有說服力。他把「挾郄」、「輕聽」、「好怪」概括為一個「臆」字,即出於臆想而非全憑事實,因而易於「失真」。但他還是肯定了野史的「征是非、削諱忌」,故「不可廢也」。
要之,在關於雜史、野史的看法上,從劉知幾到王世貞,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即反映在對待史料問題上的辯證認識。
所謂「家史人腴而善溢真」,王世貞認為,「家乘銘狀」不過是「諛枯骨謁金言」罷了,這就必然流於「溢真」。但他還是肯定了家史在「贊宗閥、表官績」方面的作用,這也是「不可廢「的。
什麼是「家史」?劉知幾說:「高門華胄,奕世載德,才子承家,思顯父母。由是紀其先烈,貽厥後來,若揚雄《家諜》、殷敬《世傳》、《孫氏譜記》、《陸宗系歷》。此之謂家史者也。」)劉知幾認為,家史所記有兩大局限:一是在內容上「事唯三族,言止一門」;二是在時間上倘若「薪構已亡,則斯文亦喪者矣」。家史本有如此局限,加之作者「紀其先烈」,往往自誇,故雖處門閥時代,亦不能免於人們的批評。如劉知幾曾撰《劉氏家史》和《譜考》二書,所論、所考「皆按據明白,正前代所誤,雖為流俗所譏,學者服其該博」。嚴肅的家史著作尚且如此,更何況淺薄之作。王世貞對「家史」的辨析是極中肯的。

B. 哪些歷史人物或事件給人生觀或價值觀帶來了不一樣的感悟。在這些歷史的背後,驗證了一個什麼樣的道理

舉一例:雙十二事變,張學良楊虎城本是蔣介石的部下,是國民黨的軍隊。但是卻在群眾運動高漲,抗戰呼聲震天的背景下,決然扣押蔣介石,並同共產黨達成一致,聯蔣抗日。這一轟動一時並對中國歷史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事件告訴我們,當國家面臨生死存亡的為難之時,當主要矛盾變為人民大眾和侵略者的矛盾時,其他矛盾會暫時弱化,會出現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樣的中華民族人民大聯合。這也是順從民意的結果。所以說人民群眾創造歷史,是歷史的主人!

C. 「人是歷史的參與者」理論是誰提出來的

霍金認為不可干預歷史。但是這種只是想法,還沒有形成理論,因為沒有什麼具體的解釋。其實這方面很多的都是一種猜想而已,各流派應該都在為自己的想法努力尋找證據而努力吧。

D. 揭露歷史真相(500字論文)

呵呵,應該還是以近代史為主吧......

20年間,兩度沉淪
——淺談兩次鴉片戰爭

歷史有時相似的讓人心碎,如果沒有真實的鏡頭、詳盡的文字、殘破的遺跡和創傷的身心,我們簡直難以相信過去中國近代史的一幕幕。雖然歷史已經過去,但不會消逝得無影無蹤,歷史流下的不僅僅是一堆資料、幾塊碑刻,數處遺址。留住了歷史,人們卻總是習慣於牢記勝利、成功和輝煌,但往往把失敗、傷痕和屈辱遺忘。以往的歷史與其說是句號,不如說是感嘆號,甚至是更多的問號。一百多年沉重而暗淡的記憶,給予了人們太多的憂傷、悲憤和思索。中國人不應該、也不可能更不可以忘記,刻寫在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個鏡頭,雖然斑斑點點,但歷歷在目,比如:兩次鴉片戰爭。

168年前,英帝國主義列強憑借著「船堅炮利」打開了中國的封閉已久的國門,中國近代史也隨之拉開了帷幕。在短短的20年間,中國卻兩度陷入了鴉片戰爭的泥沼之中,久久不能自拔。歷史的背後留下的並不是空白,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原因。「以史為鑒」,不再因為相同原因犯相似的錯誤,這就是歷史這門科學存在的意義。

一、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

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雖然封建封建社會已經走到了盡頭,新的社會因素不斷地冒了出來,在一度程度上呈現一種新舊交互滲透的過渡性狀況。但是總的看來,社會的舊格局、舊面貌依然沒變。中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仍然占經濟的統治地位從而抵制了舶來品的傾銷。英國的工業品在中國市場完全找不到銷路,而英國對中國茶葉的大量需求導致其一直處於貿易入超的地位。為了改變中英貿易的狀況,英國企圖變中國為他們的原料產地和商品銷售市場。從本質上看,英國發動這場戰爭是蓄謀已久的,是英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張的必然結果。

1856—1860年,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聯合發動的侵華戰爭。因其實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相繼侵入中國。但是,它們不滿足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利益,蓄意加緊侵犯中國主權,進行經濟掠奪。1854年,《南京條約》屆滿十二年。英國曲解中美《望廈條約》關於十二年後貿易及海面各款稍可變更的規定,援引最惠國條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條約》的要求。主要內容為:中國全境開放通商,鴉片貿易合法化,進出口貨物免交子口稅,外國公使常駐北京等。法、美兩國也分別要求修改條約。清政府表示拒絕,交涉沒有結果。1856年,《望廈條約》屆滿十二年。美國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條約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絕。於是,西方列強決心對中國發動一場新的侵略戰爭。第二年春,克里米亞戰爭結束。英、法獲勝,得以調出較多的兵力轉向中國。俄國則因戰敗,企圖用侵略中國來彌補損失。美國積極向外擴張,採取與英、法勾結侵略中國的政策,第二次鴉片戰爭就這么開始了。

二、兩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鴉片戰爭,是英國為了毒害中國人民、阻止中國禁煙而發動的一次侵略戰爭。戰爭結果,中國第一次向外國侵略者屈辱求和,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從而獨立的中國走上了半殖民地、殖民地的苦難道路。因此,鴉片戰爭是中國人民遭受外國侵略者壓迫、剝削、欺凌的開端。但鴉片戰爭又迫使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近代化,中國近代化是鴉片戰爭的直接產物,因此,鴉片戰爭又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鴉片戰爭的這兩個開端,便交織成一部舊中國109年的歷史,實際上也就是鴉片戰爭對中國近代化所起的雙重作用。即既刺激和促進了中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又壓迫和抑制了中國近代化的順利進行,不得不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畸形道路。鴉片戰爭迫使中國人睜眼看世界,承認自己落後,逐步消除「上國天朝」、「惟我獨尊」、「夜郎自大」的虛驕之氣。鴉片戰爭輸入了機器和近代生產技術,在中國封建自然經濟的曠野上,移植了幾百個近代大機器工礦交通企業,大大縮短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鴉片戰爭使得中國開始認識到人才的重要,同時開始培養近代技術人才。

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殖民仗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所攫取的特權,加速擴大外國在華資本勢力,逐步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把中國民族資本壓得抬不起頭來,不能獲得正常的發展。鴉片戰爭之後,西方殖民長期控制和壟斷中國的進出口貿易,在進出口之間,進行不等價交換,加上早期的販運鴉片,從中吮吸著中國人民的大量血汗,使中國陷入貧困的境地。鴉片戰爭之後的巨額的戰爭賠款,成為中國人民的沉重負擔,那2100萬銀元,開了戰爭賠款的惡例。

而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在政治上,中國喪失了大片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它們的附庸與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在經濟上,外國侵略勢力擴張到沿海各省,並伸向內地,方便了它們傾銷商品,掠奪廉價的原料和勞動力,使中國難以抵抗資本主義經濟侵略的沖擊。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清朝統治階級的心理打擊是巨大的。如果說鴉片戰爭的震撼主要沖擊了沿海地區的話,那麼第二次鴉片戰爭則把沉重的震撼帶到了中國社會的中樞。第二次鴉片戰爭促使了地主階級的分化。洋務派的出現,標志著中國地主階級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分化。第二次鴉片戰爭引發了革新思潮。從孔夫子以來,在中國已有幾千年歷史的、把華夏以外一切外族的人和事稱作「夷」的做法,被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簽定的《天津條約》所限制。這是「洋」與「夷」替代的交接點。這一替代反映了中國傳統觀念的重大變化。這種變化雖然是被迫的結果,但卻包含著合理的成分。因為它意味著從華夷秩序走向世界民族之林的一步。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和戰爭之後,出現了一些反映初步革新思想的議論和著作。洪仁玕的《資政新篇》是資本主義革新綱領,其內容,在許多地方實開早期改良派的先聲。

兩次鴉片戰爭的硝煙早已散去,但圓明園的殘垣斷壁卻時刻警示著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

歷史證明,我們要救民族之危亡,就必拒外寇於國門之外,要救文明之衰微,就必須打開國門發展自己。記住「落後就要挨打」,讓我們共同努力!

E. 教會歷史

悖逆的歷史:釋疑「黑暗的中世紀」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81205.shtml
文/縛來賓

提起歐洲的中世紀,人們正逐漸改變著對中世紀及基督教的看法時刻,在中國流行的意識形態「訓世」寫法在中國仍然沒有消弭。很多人把黑暗的歐洲中世紀與基督教緊密聯系一起,認為沒有基督教就沒有歐洲「黑暗的中世紀」。這是無神論意識形態長期的刻意扭曲,使得許多人限於認知的能力而糾纏於問題表象出現的觀點。可悲的是很多人懵然失覺、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這段歷史,實際是人悖逆上帝、人性墮落的歷史。本文欲從多層面、多視角,力求公正、客觀地分析基督教與歐洲中世紀的這段歷史。

一、初代教會:信仰與逼迫

1900多年前,當基督耶穌被本丟•彼拉多釘死在十字架上時,對他的十二個門徒來說,這一切似乎都完了,看到了主的命運,他們不禁為自己的生命安全感到擔憂,除了約翰,其它人都四散逃逸。但第三日,當在十字架上承受了極其慘烈酷刑的主耶穌,從死里復活後的顯現,打消了門徒的恐懼和懷疑,而且使他們明白了,耶穌上十字架前所說的話:「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著。凡活著信仰我的人,必永不死。」(約翰福音11;25,26)。

耶穌受難和復活的全部意義,使耶穌的十二個門的生命因此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變,從此他們振作精神,毫無畏懼的把福音從耶路撒冷傳講給了世界各地。

這個時代,一般被人稱為使徒時代;使徒時代的教會是在公元30-100年間。在公元30—64年間,當時的統治者羅馬皇帝還沒有對基督徒進行大規模的迫害,使徒門還可以相對自由地向人們傳講福音。但是好景不長,公元64年羅馬的尼碌執政,從司提反殉道起,拉開了教會遭受大迫害的序幕。後來先知彼得和保羅也死在尼碌暴政之下。

當時統治猶太人的羅馬政權逼迫基督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羅馬人是一個信仰多神的民族,認為每一種信仰都有其價值,如果基督徒對羅馬人的諸神略表一點敬意,他們會很高興歡迎基督徒加入他們的神殿。然而,這意味著偶像崇拜,對基督徒是不可接受的,因此他們毫不妥協地持守上帝的命令:「除了我以外,不可有別神」(出埃及記20;3)

2、逼迫,除了基督徒對羅馬的諸神表示蔑視外,就是基督徒對羅馬統治者的不敬虔。實際只要信徒們略表中心,對羅馬皇上的塑像獻上酒和香,迫害就會停止,但這樣的忠心,他們無法奉行,他們雖然尊敬當政者,但只奉一人為主,那就是耶穌基督。

3、還有就是當時的基督徒因著對基督的信仰過著非常嚴謹的道德的生活,基督徒很清楚的表明他們是獨特的一群,他們不怕與眾人不同。亦因這緣故,他們信仰的內涵,生活的方式,便顯得非常鮮明,絕不混淆。他們排斥和譴責羅馬中希臘人的放盪縱欲、殺嬰、棄嬰、同性戀、戀童、父權專制等等墮落行為,而這些行為在當時的羅馬希臘人眼裡是正當的,也是道德的。鑒於此,基督徒與羅馬人的沖突,就不只是信仰上的的沖突,也是由信仰引申的道德上的沖突了。

經常的拒絕意味著坐牢、拷打、甚至死刑。到一世紀末,基督徒被列為非法分子,抄家、被捕、處死、又有各種酷刑和燒毀聖經等。從公元64-323年間,羅馬政權對基督徒進行了的10次大逼迫,這10次的逼迫,據史學家估計,計有數百萬基督徒為主殉道。

其中最著名的殉道者是公元155年被殺害的基督徒波利卡普.波利卡普是示每拿(現今土耳其伊茲米爾市)教會的主教,曾是使徒約翰的學生。當他聽說羅馬人來抓他的時候,不僅沒有恐懼和驚慌,反而吩咐他的家人好好招待來抓他的人。那些來抓他的人得到很好的款待之後,他被帶到了羅馬總督面前。他們叫他敬拜皇帝,他說:「我不能這樣作。」這時他們想把他丟到獅子坑中去,而一個士兵報告說:獅子已吃得太飽,不能再進食了。於是總督就命令將他燒死。這樣,波利卡普受火刑而殉道了。他高唱著贊美詩,在熊熊的烈火當中死去。

還有里昂的女僕人布蘭迪娜的受難經歷也足以感動很多人。對於布蘭迪娜,也屬於殉道行列的她的主人曾經很擔心瘦弱的她能否始終如一地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但她的表現讓所有人都大為震撼。雖然已經遍體鱗傷了,在奄奄一息中,就像一個勇敢的鬥士,還念念不忘自己的信仰。每次毒打後只需重復:我是一個基督徒,從來不作惡。」所有手段用盡以後,在最後一天,布蘭迪娜被帶到了斗獸場。鞭打之後,火椅之後,人們將布蘭迪娜裝在一張網里扔到一頭公牛前,狂獸蹂躪之後,人們將她殺害了。

幾乎每天人們都能夠看到不妥協的基督徒在這個斗獸場所受到的酷刑。人們脅迫他們對偶像發誓,他們不僅不為所動,並對羅馬人的神靈表示蔑視,最後激起了群憤。

公元284年間,在小亞細亞一個城鎮曾經發生這樣一個場景,當身旁放著數個獅子籠的羅馬審判官逐個問「你信耶穌嗎」時,很多基督徒都毫無畏懼地說「我信我主耶穌」,往往是話音未落,便被扔進了飢餓許久的獅子龍里,瞬時間血肉被吞噬,只剩幾塊殘骨。

逼迫和迫害,並沒有阻止人們對耶穌信仰的追求,不知有多少人被那些殉道場面所感動,而信了耶穌,其中也包括那些參與迫害行動的人。例如,公元286年,羅馬軍隊的司令莫里斯被基督徒的氣節深深感動,皈依了基督,而拒絕執行殺害基督徒的命令,結果自己反被殺害。

他們能毫無畏懼慷慨為主殉難,因為他們的生命是被基督耶穌改變的人們,他們認為因著與基督同行堅險苦難的路是無比榮耀的。

在受迫害的三百年間,羅馬帝國境內幾乎所有的教堂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聖經被焚毀,聖職者被逮捕,被嚴刑拷打。但是這些並沒有阻擋人們對基督耶穌的信仰,和對福音真理的追求。教堂沒有了,公開的聚會遭禁,於是人們聚集在家裡,聚集在曠野里,聚集在田間地頭,在那裡,基督徒們一樣讀聖經,唱贊美詩,禱告,敬拜,他們不僅沒有恐懼,沒有憂愁,反而充滿了喜樂。(安格說基督徒選擇在家庭聚會,有兩世紀之久。但這是逼迫的結果,而不是屬靈需要。)

二世紀的主教德爾圖良在他的《辯護辭》中說:「教會的種子是由殉難者的鮮血做成的。」這的確是事實。那些逼迫人喊萬歲的皇帝們都死了,而耶穌仍然活著,這個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拿撒勒木匠,讓整個世界得到了更新。根據史學家斯塔克估計,基督徒在頭一個三百年間增長了百分之四十,基督徒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七百萬至一千萬間,是當時羅馬帝國七千萬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地域甚至傳到了羅馬疆域以外的地方:往東向米所波大米、波斯、瑪代、巴特利亞、帕提亞、印度、和亞米尼亞;往東南向亞拉伯;又由埃及北部的亞力山大傳向埃及中、南部;向西傳到羅馬帝國北非各省;在歐洲傳到高盧,經多瑙河而至德國境內的羅馬各省。

終於在公元313年, 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頒布《米蘭赦令》,規定在羅馬帝國內信仰可以自由,這個文件還規定立即無償歸還被沒收的教會建築和土地。雖然法令出台了,但對基督徒的迫害沒有停止,公元320年,有四十個羅馬士兵因拒絕放棄基督信仰而殉道。直到325年,對基督徒的迫害才真正停止,基督徒才從地下走出地面。

君士坦丁能頒布《米蘭赦令》,一個原因是他的母親海倫娜在主的蒙召下也成了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母親的示範力量使君士坦丁在312年同篡位的大臣馬克森迪開戰前,向上帝而不是向羅馬神禱告,並使他大勝對手。

公元361年上台的朱利安,他原本對基督教沒有什麼好感,曾一度想禁止基督教,但是沒有成功,在他臨死前,無可奈何地對身旁已經皈依基督教的衛兵說「你們這些加利利人終於贏了」的時候,表明了他承認了福音對無數人的轉變以及對羅馬帝國的改變。

總結教會歷史,我們可以看見,基督徒們在三個世紀的殘酷迫害中,並沒有拿起刀劍去保衛自己,卻始終保持著政治上的被動,單單以苦難廝守真理、保持信仰,和以殉道來傳播基督的愛和饒恕。他們這樣做在很多人眼裡實在是很愚蠢,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正是這種愚蠢的行為使後來的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行為有力地驗證了:「因為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歌林多前書1:25)

因著對耶穌基督的信仰受逼迫的歷史的背後,有著很大的屬靈啟示在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在三百多年之久的漫長的逼迫中,初期教會聖徒們沒有放棄或模糊對上帝的信仰,相反,他們卻一直將救濟蒼生,播布光明,拯救罪惡的信仰氣節堅持到底,並持守信仰的生命力和純潔力,不畏血泊,堅持不懈地在苦難中宣揚福音。

迫害使信仰更堅韌,試煉使痛苦得以舒緩。早期的基督徒正是人在逼迫、試煉和痛苦中播灑著耶穌的種子。而這種子是文明種子,是社會的光和鹽。這一切正是上帝所喜悅的。

二、教會的墮落:中世紀黑暗史

392年羅馬宣布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後。在世俗政權的支持下,基督教的傳教事業逐漸在歐洲大陸傳播開來然而,這一勝利卻導致了教會與世俗融合,信仰的力量被遺棄,教廷開始僭越上帝,即迎來了眾所周知的中世紀黑暗時期。表面看是幫了上帝的忙,但上帝並不喜悅,所以後來興起了宗教歸正運動。

313年前,羅馬人是對基督信仰者施以無情迫害;但當羅馬人把對基督的信仰變為國教後,對沒有信仰基督的歐洲人採取了同樣態度。公元476年起羅馬人在歐洲每征服一地,總是首先迫使被征服者改信基督教。基督教在歐洲紮下根,除了靠基督教徒的忍耐力量和所付出的鮮血的代價以外,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用刀和劍迫使當地人皈依基督。

教會的墮落是逐步開始的,在326年至460年間,歐洲一些教會還是充滿了屬靈的光景的。《英網路全書教會史》中描繪了那時的景象:「各基督徒社團之間的互相往來是很活躍的。旅行的基督徒一定會收受到他們同教信徒的熱情歡迎和款待。各教會之間使者和書函自由往來。傳教士和佈道士來往各地絡繹不絕。各種各樣的文獻,包括福音書和使徒書信在內,流傳很廣。因此,統一的感覺在各方面得到了表現,基督教世界廣泛分隔的各部分的發展,多少接近於一個共同的形式。」

公元538年,受奧古斯丁主張的「以一人為元首的大公教會是惟一的教會」(奧古斯丁(公元354-430)是新約時代以來最偉大的基督教教師。對於基督教思想,他無疑具有出眾的屬靈身量和知識的能力,貢獻相當大。然而,因著他的盛名,也促使他的一些錯誤也大為廣傳,他的教會觀後來就完全發揚在天主教系統之中。任何人如何不對「唯一的教會」效忠,就是異端。奧古斯丁對這種思想的推動是不容置疑的。) 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任命羅馬教會的領袖為世界所有教會的首領,並賜給他審判異端的權柄,從此開始了他的勢力肆虐1260年的漫長歲月。他獲得了支配宗教與國家的驚人的獨裁權勢。

從此,基督教首先作為一個信仰逐漸淪落為了信仰根基匱乏、以膜拜形式為核心的宗教,既羅馬大公,又稱為羅馬教,即後來的天主教(又稱舊基督教以與新教區別)。純粹宗教的構成應該是由教主、教規、教徒主成。羅馬天主教完全具備這些特質。羅馬教皇是教主,羅馬教皇頒布的各種法令是教規,信徒則成了教徒。

這個時期是基督教的真理與異教的教理大混合的妥協時期。正如聖經舊約中提到的巴力神和以色列的宗教相混合一樣,這個時期也是謬道披上基督教的外衣滲透到教會的大背道時期。例如靈魂不滅說、地獄火刑說、煉獄說、向神父告解、聖事制度、安息日的變更、憑行為和功勞得救的錯謬福音等,眾多謬道涌進了教會。

基督教反對拜上帝之外的一切偶像,但在羅馬時期,各種其它形式的崇拜,如馬利亞崇拜、聖使徒彼得、保羅等崇拜逐漸興盛起來。本來聖經是信徒行事為人的最高准則,但按羅馬教會的規章除去在教會中任職的領袖以外,普通的信徒是不準讀聖經的。借口是防止一般信徒誤解、濫用聖經,最後竟把聖經封鎖了起來。這樣,神職人員任意曲解聖經,以人意取代神旨,「教皇無誤論」,教皇的斷案就是神的斷案。

當11世紀由教皇格里高利七世所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完成了政教分離之後,占據正統地位羅馬教廷達到了權力頂峰,它不僅壟斷了管理屬靈事務的權力,也經常甘於世俗事務的管理。這個時期,教會逐漸從神的領地,脫胎換骨搬邁向了屬世的領地;教會的世俗化,使得教會只關心世界上的事情,而忽略了人得救之事,世俗化代替了永世的追慕。教皇有鑒於神國至高的特質,以及神國包羅萬象的護理,幾乎自詡為上帝了。

《天主教網路辭典》對「教皇」作了如下的解釋和定義:

「因教皇實在至尊、至高,所以他不能說是人,而是像上帝一樣的存在,是上帝的代理者。」
「教皇在這個地球上是代替全能上帝的地位。」
「教皇以天之王,地之王,煉獄之王的身份,頭戴三層冠冕。」
「教皇不單是耶穌基督的代理人,他也是隱藏在肉體當中的耶穌基督本身。」
「饒恕並不是直接從上帝那裡臨到的,所以必須要常常到神父那裡去告白罪。」
「上帝行事也以神父們對罪的赦免與否的判斷為根據,上帝根據神父們的判斷進行表態。」

——這是多麼驚人的話語,是多麼褻瀆的話語。聖經有如下的宣布:「因為只有一位上帝,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乃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提前2:5),僭妄的「教皇」自命替代了耶穌,成了又一個長著肉身的上帝。

「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上帝的殿里自稱是上帝。」(帖後2:4)馬丁路德曾說過:這節經文正是適用在教皇權身上的預言。所以我們看到聖經對教皇權的預言是多麼確實啊。

教皇取代了上帝,使教會陷入一片黑暗:神職人員大膽篡改聖經中神的話語,使得神在教會中失去了該有的權威;神職人員也不再信守貧窮,而是搜刮民脂民膏,借機斂財,兜售贖罪券便是其常用的手段之一,大體上,整個教會不再屬靈,而是充滿了屬世的黑暗。教職人員逐漸背離了聖經,對於清心愛主的忠良,設立「異端裁判所」來加以迫害。教會至此已墮落到極點。

這個教訓告訴人們,當人們在信仰上出現問題時,那麼屬靈的光景註定死亡,道德就會出現問題,就會犯罪。

教皇違背基督信仰,演變為精神的壓迫者,於是,各種異端思想紛紛出現,在中世紀,最令教廷恐懼的反對力量,不是來自其他異教,而是來自基督教內部的「異端」。在中世紀羅馬教專橫統治的1260年中,有許多熱愛真理、對耶穌基督持守純真信仰基督徒,不肯服從羅馬教會的亂命,不肯接受羅馬教會傳講虛偽的道理來抵消聖經的見證,然而,他們的命運不是上絞架,就是投火籠。在中世紀當中,羅馬教會藉助政治權力逼迫並殺害了數萬純真基督徒。

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著名堅守真理的波蘭瓦典西人。瓦典西人宣稱他們的信仰是可以追溯回到使徒時代,他們的特點篤信聖經的絕對權威性,對聖經有著一份特別的尊重。他們日常生活以及教會生活都是以聖經為根據,他們反對羅馬教皇禁止印刷聖經,壟斷閱讀及解釋聖經的權利,他們閱讀用通俗語文譯成的聖經,教導青年將整卷福音書與保羅書信背熟,扮成各種商人出外傳道,將手抄的經文分發各地,勸人悔改信真理。他們因此遭到了羅馬教的瘋狂迫害。

在波蘭的西南部和義大利的西北部有皮德蒙山谷,在那裡可以看到以前瓦典西人居住的地方。凡是聽到他們的故事的人,無不感到心酸。真正忠誠正直的人,為了按照聖經的教導而生活,逃到了那高山幽谷之中,他們常是在大的岩石洞里聚會禮拜。有一次,在他們聚會的時候,來了一群士兵,他們在洞口放火。當被濃煙熏嗆而難以忍耐的瓦典西人一個個從岩石洞中爬出來的時候,站在洞口前的士兵就掄起粗大的木棒,狠狠地向出來的人頭部砸去,他們的鮮血染紅了高山的白雪……

還有無數忠心的聖徒為了持守或傳揚聖經中的純正真道而殉道。羅馬的一個教會的一些信徒因為敬拜耶穌而不敬拜教皇,而受到了羅馬軍兵的逼迫,他們逃到山中做禮拜。這個時候羅馬士兵找到了他們。有三十個基督徒不幸被捕。那是寒冷的冬天,那些士兵們砸破冰面,將他們投入冰冷的水中,讓他們在那裡慢慢地活活凍死。然而這三十人肩並肩,開始在冰冷的水中轉圈,並且口中高唱著贊美詩,來面對寒冷和死亡。他們口中唱著說:「我們是忠誠於上帝的四十名精兵,我們是忠誠於上帝的三十名精兵……」此情此景感動了岸上的羅馬軍士百夫長,他回想起自己小時候曾有過的基督教信仰,便緩緩走近那三十個人。這時那三十人中有一位因不堪忍受折磨而從水中上來,表示願意妥協,放棄自己的信仰。水中的人繼續在高唱:「我們是忠誠於上帝的二十九名精兵……」這時候,那位深受感動的百夫長一邊喊「讓我來代替你的位置」,一邊跳進冰冷的河中,與那剩下的二十九人一同轉圈。於是他們又一起唱著:「我們是忠誠於上帝的三十名精兵,我們是忠誠於上帝的四十名精兵……」,直到最後一口氣。

……

具有諷刺的是,公元313年前,基督徒是受不信基督的羅馬人所迫害,而300年後,基督徒卻是受基督的羅馬教會所迫害。二者有聯系而又有不同。所謂聯系,就是迫害一方都與羅馬等世俗政權有關,但僅此而已。

不同是,早期的基督教會因著對上帝的忠誠,而對羅馬人的神靈和統治者缺乏敬虔而遭受的逼迫,而後來卻是由基督教墮落成的天主教會因著對聖經真理的背謬而去迫害。在這個謬道壓迫真理的時期,教會背離了聖經原始教義,把愛的救恩幾乎變成了恨的咒詛。由此,殉道先知的行跡和著名教父的教誨不再具有主宰作用,教皇制定的法則成了人們必須遵守的道德准則;教權與皇權的結合共同擔負著對內處置異端,對外發動戰爭的任務,所以才有中世紀的大規模異端迫害。

基督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約翰福音18:36)。又說:「誰立我作你們斷事的官,給你們分家業呢?」(路加福音12:14)「教會的權柄自有領域,就是傳福音,施行聖禮。不得強行干預政治的權柄;不得移授國柄,不得廢除官府的法令;不得避免對官府應有的服從;不得妨礙民政上任何關於法令與契約的判斷;也不得為官府訂立關於團體的法律。」(馬丁路德《基督教的自由秩序》)

但中世紀的教廷僭越上帝,欲建立人間天國(與後來興起的共產主義運動一樣),卻是腥風血雨,墮入了黑暗。因為肉體的軟弱和邪情私慾,這個悲劇,更准確說,是「人的悲劇」。

三、聖經的啟示

對羅馬帝國和之後教皇權的預言很大一部分在聖經的《啟示錄》里。《啟示錄》由使徒約翰於公元90—96年間寫成,所預示的都是約翰身後幾十年至未來的事情。這卷書是耶穌基督的啟示,不是約翰造給後人的啟示,約翰只不過是將耶穌賜下來的啟示記錄下來而已。其中給亞細亞七個教會的書信揭示了未來教會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走向。這里只列出前面的四個教會的預表。

1、以弗所教會(啟2:1-7):預言公元34-100年間的教會。以弗所教會象徵初代教會,象徵耶穌復活升天之後產生的使徒教會。這個教會曾經是純潔而火熱的。

2、士每拿教會(啟2:8-11):預言公元100-313年間的教會。這個教會象徵使徒教會之後受到逼迫的教會,這期間充滿了逼迫和殉道,直到 羅馬 君士坦丁皇帝將基督教定為國教為止。本文舉的為主殉道的波利卡普既就是示每拿教會的主教。

3、別迦摩教會(啟2:12-17):,預言公元313-538年的教會,就是君士坦丁上台後,停止逼迫時期。迦摩時期的教會是將異教的哲學和教導帶進來,從而開始妥協的教會,是逐漸離開真理而背道的教會。

4.推雅推喇教會(啟2:18-29):預表天主教時期。推雅推喇教會象徵公元538年—16世紀初的教會,是指持續了上千年的中世紀黑暗時期的教會。在這一時期,聖經的真理被妥協,各樣的異教理論席捲教會。這一時期也是教皇權的勢力紮根的時期。漫長的上千年的黑暗時期,直到宗教改革的興起,這一黑暗時期就是推雅推喇教會時期。

對於羅馬天主教的興起,啟示錄中還有進一步的表述。「又賜給它說誇大褻瀆話的口,又有權柄賜給它,可以任意而行四十二個月。獸就開口向上帝說褻瀆的話,褻瀆上帝的名並他的帳幕,以及那些住在天上的。又任憑它與聖徒爭戰,並且得勝。也把權柄賜給它,制服各族、各民、各方、各國。(啟13:1-10)」

它又「誇大褻瀆話的口」,這是什麼意思呢?在聖經裡面「褻瀆」就是說僭妄的話,將自己當作上帝。」「可以任意而行四十二個月」。在聖經里的預言中,一日頂一年,四十二個月,就是3年半,也就是1260天。在聖經裡面有七次提到這1260年的預言。這句話表明羅馬天主教的興起與謬道要持續1260年。這是多麼驚人的吻合!

而對羅馬天主教的興起與謬道,在聖經《但以理書》中也有預言。「我正觀看這些角,見其中又長起一個小角,先前的角中有三角在這角前,連根被它拔出來。這角有眼,像人的眼,有口說誇大的話。(但7:8-24)

「其中又長起一個小角」。這小角「形狀強橫,過於它的同類」,「與先前的不同」,這個小角看上去不同於其它的角,比其它的角更加強悍,象徵了它是一種帶著宗教和國家的特徵的勢力,這正是在預言教皇權的勢力。

使徒保羅也曾預見在「主降臨之前必有不法者顯露」。他說,在基督復臨之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上帝的殿里,自稱是上帝。」(帖後2:3、4)。對應後來羅馬教皇勢力的建立,保羅的先見是多麼貼切。

自從一些思想家認識到信仰需要恢復以後,他們便重新開始研究聖經,形成了很大的亮光,他們開始理解了因信稱義的道理,同時他們開始理解了上帝的預言。研究這些預言以後,他們看到這個敵基督是誰呢?正是人們敬拜的教皇。所以16世紀宗教「改革『家們興起了信仰恢復運動,也因為他們在研究但以理書的時候,也理解了上帝給人們的預言警示。

教會從興起、興旺到墮落,到不冷不熱,聖經里是有很大的啟示,曾經給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很多無神論者以很大的震撼。這不能不說是上帝的神奇和奧妙在裡面。

四、信仰恢復:「宗教改革」運動

在這節里,我將不以「宗教改革」來做探討軌跡,我認為「宗教改革」表達非常不確切。中國的學術界在轉述西方宗教信仰史時,包括一些嚴肅的中國學者同官方的教科書一樣,都做了這樣的誤導。為什麼要用「改革」這個字眼?「改革」傳遞的信息與真相恰恰相反。基督教本來不用「改革」,聖經是上帝的默示,聖經沒有改變,是羅馬天主教偏離了基督信仰,人們只不過要回到純粹的基督信仰裡面去,把基督教會恢復到對神虔敬使徒時代。「宗教改革」運動在歐洲學者中一般與信仰歸正相連;信仰歸正實質就是信仰的恢復運動。(但為照顧到習慣,本文有些地方還不得不用「改革」二字。)

我們看到,在聖經里,舊約的以色列百姓的歷史是教會歷史的一個縮影;在教會的歷史中,我們看到了很多的黑暗,我們也看到了在那黑暗中,上帝興起的一次又一次的復興。但是很可惜的是,很多神的兒女人竟也認為,復興是上帝永遠的旨意,而隨意見證。但舊約的歷史告訴我們,復興完了,還要墮落;其實,上帝真正要做的是信仰的恢復工作。

信仰的恢復工作從馬丁•路德開始。馬丁•路德讓人知道是因信稱義,靠神的恩典才能回到神的裡面去,而不是靠人們的工作如何。

馬丁•路德生於公元1483年的德國鄉村愛斯勒奔。成年後,路德沒有按著他父親的意願成為律師,而是進入在以弗特的奧古斯丁修道院。在那裡路德藉著執著開始閱讀聖經,當馬丁路德閱讀保羅寫的羅馬書的時候,他明白了因信而稱義的屬靈道理。

長久以來羅馬天主教藉著聖禮和居間的神職制度,在人和神之間建立起了一條鴻溝,攔阻了信徒之間的交流,攔阻了人神之間的交通。當時的基督徒,他們認為的所謂的得救,是靠著教皇、教父、或這些教會裡面的神父們,告解里給他們的赦免,他們的罪才得到赦免。或者他們要買贖罪劵,罪才得到赦免。

F. 左小青簡介

其實你可以直接在知道搜索左小青,第一個就是她的簡介,別人也一樣。
左小青現實中比在電視劇中 性感 漂亮。他有個博客 你找找就找得到。(我貼過來 先 那些漂亮的圖片我弄不來 我菜得很)
左小青
[編輯本段]個人檔案
姓名:左小青 Zuo Xiaoqing
生日:1977年6月25日
身高:167cm
體重:50kg
籍貫:中國湖南
血型:AB型
學歷: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95屆(本科)
最喜愛的水果:西瓜
最喜愛的甜品:巧克力蛋糕
最喜愛的動物:袖珍狗
最喜愛的植物:百合
最喜愛的顏色:白色、天藍色
最喜愛的電影:《廊橋遺夢》

[編輯本段]主要經歷
1990年--1993年:曾多次榮獲全國藝術體操錦標賽冠軍
1995年--1999年:就讀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
1999年--2000年:在湖南電視台擔任娛樂節目《娛樂急先鋒》主播
進入影視圈純屬偶然
影視圈好多明星都是從體育界「轉行」過來的,左小青就是這么一位。體形優美,笑容燦爛的左小青是個湘妹子,而她踏入影視圈純屬偶然。出生在湖南長沙的左小青,早在上小學5年級的時候就被老師一眼選中,進了業余體操隊。漸漸地,左小青和她的隊友們參加了市裡省里的比賽,拿了不少的冠軍獎杯,後來,國家體操隊招人,左小青順利地進了國字型大小的大門。在八年的體操生涯中她有五次站到冠軍領獎台上。1993年,在全國體操錦標賽上,左小青獲得了冠軍,那一次姜文碰巧就在比賽現場,於是邀請她在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中客串角色。從此,大家就記住了這個眼睛明亮,笑面如花的美麗少女。
雖然她從小角色入手,但弄出的動靜卻越來越大。尤其在《中國式離婚》里扮演的娟子,毫不遜色於陳道明、蔣雯麗扮演的主要人物。在中國電視風雲盛典上,左小青榮獲了「最具潛質女演員」獎。後來她還參加了一些電視廣告的拍攝,比如熒屏上經常出現的「中國電信形象代言人」「農夫果園番茄汁」之類,都能看到左小青的笑容。不過,左小青真正開始在影視圈嶄露頭角還是考入北京電影學院之後,可以說好戲不斷,像電視劇《紅岩》《乾隆王朝》《名捕震關東》《康定情歌》等都能見到她的身影。可以肯定的是,左小青正在成為中國影視圈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小青是個來自長沙的姑娘,爸爸總親切地用長沙話的叫她青陀。青陀小時候生活在藝術體操隊,枯燥、艱苦,樂趣很少。但也讓小青磨礪得更加堅強。豆蔻年華歲的時候,全國冠軍左小青退役了。因為奧運會沒有藝術體操。
爸爸認識一個影視圈的朋友,介紹小青去演張曉梅。陽光燦爛的日子裡的張曉梅。那一年,青陀十幾歲,走路八字腳。
後來,小青考上了電影學院。同一年,還有一個男孩子,叫夏雨。那時候,小青有些土氣,肉肉的,清純。
再後來啊,就畢業了。小青回家主持了一檔娛樂節目,據說很受歡迎。都說女大十八變,長開了的小青此時早已楚楚動人。天生麗質難自棄,性情安定的小青又回到了北京。
北漂的生活是很艱苦的,可是她仍然腳踏實地。機會總是等待有準備的人。一部中國式離婚讓我們看到了青陀的努力。那雨夜的嘶喊是三天三夜的心血。此後,小青一部戲一部戲的成長,好運一個接一個而來。直到王京花從華誼兄弟跳槽。這件事是小青演藝生涯的重要轉折。運氣走了。廣告也走了。如果當初一切都沒變,唉。青春讓人心疼的浪費。
老歌詞唱到,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熬過風風雨雨的青陀,迎來了事業的豐收期。一言為定、一針見血、康定情歌、辛追傳奇、卧薪嘗膽、非常女警、天道等等一系列熱播劇奠定了左小青新生代演員絕對女一號的主流地位,更成為包括作者在內的廣大男士終生渴望的觸不到的戀人。
現在的小青啊,真是越來越有味道了,時間的洗禮,沒有洗去青陀的真純、清澈,反而更增添了平和與嫵媚。當她的笑容綻放,那就是春天最美的瞬間。
[編輯本段]電影作品
1993年《陽光燦爛的日子》 飾演:張曉梅 導演:姜文 (合作演員:夏雨 陶虹 耿樂)
1996年《紅月亮》 飾演:倪豆豆 導演:孫沙 (合作演員:謝園)
2000年《因為有愛》 飾演:黃小玉 導演:何群 (合作演員:伍宇娟)
2001年《棒球少年》 飾演:米若文 導演:戚建
2002年《天脈傳奇》 飾演:青年嫣飛 導演:鮑德熹 (合作演員:楊紫瓊、趙文瑄)
2009年《車票》飾演:曾雨桐 導演:張之亮 (合作演員:吳奇隆、葉童,午馬、范偉)
[編輯本段]電視作品
1996年《黑臉》 飾演:岱萍 導演:吳天明
1998年《紅岩》 飾演:孫明霞 導演:何群 (合作演員:宋春麗、陳寶國)
1999年《財神到》 飾演:關小珊 導演:張國立 (合作演員:張國立、陳志朋)
2000年《非常警示》 飾演:杜欣然 導演:吳子牛
2001年《永不回頭》 飾演:楊彤 導演:何可可
2002年《乾隆王朝》 飾演:十格格 導演:葉大鷹 (合作演員:焦晃、盧燕、陳銳)
2002年《鐵面無私》 飾演:武男男 (合作演員:陳寶國)
2002年《名捕震關東》 飾演:雅風 導演:李翰濤 (合作演員:吳奇隆、范冰冰、任泉)
2003年《宮廷畫師郎世寧》導演:張子恩(合作演員:大山 黃奕)
2003年《康定情歌》
2004年《中國式離婚》飾演:娟子 導演:沈嚴 (合作演員:陳道明 蔣雯麗 賈一平)
2004年《非常接軌》
2005年《一針見血》
2005年《一言為定》
2006年《天道》飾演:芮小丹 (合作演員:王志文)
2007年《非常女警》
2007年《大約在冬季》 飾演:艾雪 (合作演員:吳奇隆)
2007年《大漢悲歌/辛追傳奇》飾演:辛追 導演:李偉(合作演員:牛飄 張秋歌)
2007年《卧薪嘗膽》飾演:雅魚 導演:候詠(合作演員:陳道明 賈一平 胡軍 安以軒 趙子惠)
2007年《所謂婚姻》飾演:楊菁 導演 楊新宇(合作演員:佟大為、王艷、董璇、馮鵬)
2007年《歷史的背後》飾演:李玉琴
2008年《我們的八十年代》飾演:滿曉星 (合作演員:夏雨)
2008年《紅莓花開》
2009年《金鳳花開》 飾演:李金鳳 (合作演員:王學兵、劉威)
2009年《上海 上海》飾演:韓如冰 (合作演員:段奕宏、杜志國、吳秀波)
[編輯本段]廣告代言
2004年 中國電信代言人之一
2004年 農夫果園番茄汁
2005年 代言歐萊雅
2005年 夏新手機七彩鈴聲
2008年

G. 外國歷史的不可思議

希望對你有幫助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終身未婚,素有「童貞女王」之稱,然而,伊麗莎白一世和自己的堂兄弟萊斯特伯爵羅伯特·杜德利其實是一對秘密情人的說法,幾百年來卻一直盛行不衰。更有一種說法認為,杜德利為了掃清迎娶女王為妻的障礙,甚至還謀殺掉了自己的結發妻子艾米、並偽造了艾米是不慎跌下樓梯摔死的假象。 據英國歷史學家克里斯·斯基德摩爾在一本新書中披露,歷史學家在英國國家檔案館中最新發現的歷史證據顯示,杜德利為娶女王謀殺妻子的說法可能是真實的,杜德利的妻子艾米可能真是死在了自己丈夫的手中! 「童貞女王」情夫為娶女王竟謀殺妻子? 1558年11月,亨利八世和安妮·波萊因所生的女兒伊麗莎白公主登基成了英國女王。盡管伊麗莎白一世終生未婚,但她的一生都被謠傳所包圍,謠傳稱女王和自己的堂兄弟——萊斯特伯爵羅伯特·杜德利其實是一對秘密情人。 盡管杜德利娶有一個名叫艾米·羅伯薩特的妻子,但他卻一直和伊麗莎白一世保持著秘密的情人關系,1559年,女王甚至在自己的私人居所中為杜德利安排了一間寢室。 由於謠言盛行,女王小時的家庭女教師凱瑟琳·艾什莉甚至懇求她提供證據,證明自己的貞潔;而伊麗莎白一世最信任的王室顧問威廉·塞西爾也擔心女王將會和杜德利結婚,從而使「王國遭到毀滅」。 然而由於杜德利已是有婦之夫,他的妻子艾米顯然成了他和伊麗莎白一世結合的最大障礙。可是巧合的是,1560年9月8日,杜德利28歲的妻子艾米竟在伯克夏郡庫姆諾宮的家中離奇身亡,僕人們發現她脖子骨折,摔死在了一個石樓梯底下。 盡管當時的驗屍官報告宣稱艾米是不慎失足摔死,她的死亡純屬「意外事故」,但陰謀論者卻認為,艾米顯然是被自己的丈夫杜德利謀殺的,目前是為了掃清他和英國女王結婚的最後障礙!杜德利是否為娶女王而謀殺掉妻子的陰謀論,400多年來一直飽受歷史學家的爭議。 故紙堆中找出女王情夫殺妻「證據」 然而據英國歷史學家克里斯·斯基德摩爾在其新書《死亡和童貞》中披露,歷史學家在英國國家檔案館中最新發現的一些歷史文件顯示,杜德利為娶女王謀殺妻子可能並不僅僅是歷史謠傳,而是一個真實的事件!最新發現的一些歷史證據顯然支持「杜德利謀殺妻子」的陰謀論! 據悉,當杜德利的妻子艾米「不慎摔死」、英國朝野紛紛謠傳艾米其實是遭到丈夫謀殺時,杜德利在給朋友的信中傾訴了他的「困惑和委屈」,並稱這些「惡意的謠言」將徹底毀掉他和英國女王結婚的任何一線希望。 然而,英國牛津大學講師斯蒂文·岡不久前在英國國家檔案館中搜索16世紀英國宮廷的事故檔案時,卻意外找到了一份關於艾米之死的驗屍官報告,驗屍官在這份拉丁文報告中記錄稱,艾米的腦袋上有兩處因撞擊產生的很深的傷口,但這份報告稱艾米身上並沒有任何其他傷勢,這顯然和一個人不慎失足摔下高高的石階梯後應該產生的傷勢並不完全相符。《死亡和童貞》一書作者斯基德摩爾接受采訪時說:「至少這一證據對艾米死於意外事故的理論提出了重磅質疑。」 女王情夫曾向「兇手」支付巨額酬金? 斯基德摩爾同時研究發現,在艾米「橫死」後5周之內,杜德利就向租住在庫姆諾宮中的一名男子安東尼·福斯特悄悄支付了310英鎊(相當於現在的65000英鎊)的現金,這是杜德利可能涉嫌殺妻的另外一個潛在證據。這一證據暗示他可能僱用福斯特謀殺了自己的妻子,這筆錢是他付給福斯特的報酬;當然也可能是福斯特目睹了杜德利殺妻的罪行,這筆錢是杜德利支付給他的「封口費」。 此外還有證據顯示,杜德利在妻子之死的調查中撒了謊,並且驗屍官調查陪審團中有一名叫做約翰·斯蒂文森的成員,以前竟曾經是杜德利的一名手下。該調查陪審團的主席是女王的臣僕羅伯特·史密斯,在艾米死後的許多年中,杜德利都一直堅稱他和史密斯從未有過任何接觸,但斯基德摩爾發現的一份杜德利家庭賬簿卻顯示,杜德利曾向史密斯秘密贈送過幾米長的黑塔夫綢和天鵝絨做衣服。 「童貞女王」忍痛放棄嫁人夢 斯基德摩爾和其他許多歷史學家都相信,杜德利是英國「童貞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唯一曾經想嫁的人,然而當「杜德利為娶女王謀殺妻子」的謠言傳遍英國朝野後,伊麗莎白一世只好忍痛放棄了下嫁情人杜德利的任何一絲打算。斯基德摩爾說:「你可以這樣說,艾米的死使伊麗莎白一世從此真的成了『童貞女王』。」 在艾米死後的數年中,杜德利仍然抱著迎娶女王為妻的奢想,所以他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沒有再婚。當他意識到伊麗莎白一世不可能和自己結婚後,他終於放棄希望,再次結婚並娶了一個名叫萊蒂絲·克諾利斯的女人做妻子。杜德利的再婚行為顯然激怒了伊麗莎白一世,他的新妻子萊蒂絲從此遭到英國王室擯棄,永遠不準踏足女王的宮廷。

H. 從歷史看未來,人類都逃不出哪些規律

歷史的一切規則的元規則:暴力最強者說了算。土匪海盜在掠奪之後的階段是收取保護費,再之後就是建立一定范圍內的統治秩序。一切人類歷史的背後可以總結為暴力集團和生產集團的博弈與互動。

I. 怎麼樣看待歷史

歷史是走過後的足跡,事件發展的原因,是以後的教訓。
是勝利者的榮耀,是失敗者的恥辱。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歷史必須為我所用。

歷史只能由勝利者來寫,由失敗者寫你信嗎?歷史車輪浩浩盪盪勇往直前,失敗者只會被歷史的車輪碾壓的粉碎。

歷史的背後是由國內政治、經濟和軍事加上國際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再加上當事人的思想認識對事物的判斷能力,決定了歷史的走向。

J. 故事的背後,是心酸的歷史下一句應該怎麼說呢

歷史的背後,是血與火的交織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