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驗
一、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 的社會主義改造都採取了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逐步過渡的形式。對農業 的社會主義改造,是通過合作化實現的。合作化分為三個步驟:互助組、初 級合作社和高級合作社。互助組是勞動協作組織;初級合作社是半社會主 義性質的組織;高級合作社基本上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組織。手工業的社會 主義改造也分為三個步驟:手工業生產小組、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和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參加高級社的農戶占總農戶的87.8%,入社手工業者占從業人數的91.7%。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採取 了委託加工、計劃訂貨、統購包銷、委託經銷代銷、單個企業公私合營、全 行業公私合營等一系列從初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最後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曾設想過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
二、把制度的改造 同人的改造相結合。在涉及到幾億人口的社會主義改造中,中國共產黨十分注意對所有制的改造同對人的改造相結合。通過大量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個體農民和手工業者自願擺脫小私有制,成為社會主義集體勞動者;把民族資產階級作為人民內部問題對待,保持和發展同民族資產階級的統一戰線關系,使他們認清社會發展的方向,接受工人階級的領導和社會主 義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並把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和管理經驗為 社會主義服務。
三、實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同時並舉的方 針。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內容是「一化三改造」。這是一條建設與改造同時並舉的路線,它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有機地結合起來,以改造推動建設,以建設保證改造,使中國在整個過渡時期不僅沒有因激烈的社會經濟關系變動而影響經濟建設,而且工農業生產都有大幅度增長,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中國社會主義改造也存在一些缺點和偏差。主要是犯了急於求成,急於求純的錯誤。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於簡單,以致在長時期遺留了一些問題。
⑵ 中國的歷史經驗
人類社會總體是向上的,只不過是螺旋狀上升。至於社會到底會旋轉到什麼地方,沒有人會預見。這個世界沒有先知或預言家,最多隻會有理論家,對於未來社會進行構想,然後大家向那裡進行努力。
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像《貨幣戰爭》中的國際銀行家、核問題、環境污染、克隆問題、星際太空問題、穿梭時空如果實現、人類倫理道德喪失……
短期內,社會必然前進;長遠的,人類也許有一天會滅亡。
一切都沒有定論!
⑶ 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是什麼
(一)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在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中,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了列寧的合作化理論,通過互助合作的途徑,逐步把個體農民的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社會主義的集體所有制。主要經驗有:
1.採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以及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的原則,引導農民自願聯合起來。
2.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創造了經過社會主義萌芽性質的互助組,再到半社會主義性質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再到社會主義性質的高級農業合作社,由低級到高級逐步過渡的形式,引導農民逐步擺脫私有制。
3.貫徹了依靠貧下中農、團結中農、對富農採取從限制到逐步消滅的階級路線,把對經濟制度的改造和對人的改造結合起來,把消滅剝削階級和改造剝削階級份子結合起來,從而團結了廣大的農民,共同走上合作化的道路。
(二)對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根據馬克思和列寧關於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設想,結合中國的具體情況,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主要經驗有:
1.在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是採取和平改造的方針。
2.從中國的具體國情出發,創造了在工業中實行委託加工、計劃定貨、統購包銷,在商業中實行經銷代銷等低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再逐步發展到公私合營、全行業公私合營等高級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在利潤分配方面採取贖買的辦法,從實行「四馬分肥」發展到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後的定息辦法。
3.保持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聯盟,不剝奪其政治權利。在改造資本主義的同時,給資本家出路,發揮他們的一技之長,使其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並逐步把資本家中的絕大多數人改造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4.完成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是我國社會主義革命的一個歷史性勝利。
三、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
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最深刻的社會變革,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
⑷ 人類社會歷史經驗的總結和概括是什麼
很簡單.那就是「知識 "
⑸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是什麼
新民主主義理論科學地回答了中國革命的性質問題,以獨創性的內容和鮮明的中國特色,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突破了世界近代史上的革命要麼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要麼是社會主義革命兩種模式,創造了第三種革命類型,解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後國家,無產階級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新課題;新民主主義社會理論關於中國革命分兩步走,以新民主主義社會和國家為中間站實現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構想,解決了經濟落後國家在奪取政權後,如何建設新國家,創造條件,以最小的代價和平地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難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不斷革命論和革命轉變論。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里如何進行共產主義運動,如何在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的道路問題,為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架起一座橋梁,打開一個通道。
⑹ 中國歷史經驗教訓
政治腐敗,國力虛弱,社會混亂。
這是大部分朝代的原因
⑺ 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經驗
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進程中,中國共產黨積累了豐富的歷史經驗:
第一,堅持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同時並舉;
第二,採取積極引導、逐步過渡的方式;第三,用和平方法進行改造。
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歷史上,有兩個事實是世界歷史上各種革命大變動中罕見的:
一是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僅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二是這樣的變革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反而極大地加強了人民的團結,並且是在人民普遍擁護的情況下完成的。這些情況說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的確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是中國共產黨緊緊依靠人民所做出的偉大創造。
(7)歷史經驗擴展閱讀
(1)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能夠比較順利地實現消滅私有制這樣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不但沒有造成生產力的破壞,反而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並且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擁護而沒有引起巨大的社會動盪,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勝利。
(2)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國社會的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幾千年來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階級剝削制度基本上被消滅,社會主義經濟成了國民經濟中的主導成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中國基本確立。
它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社會主義政治體制一起,完成了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中國共產黨在實踐中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以新的經驗和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4)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大大解放了我國的社會生產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辟了廣闊的前景。
⑻ 中國古代設計的歷史經驗是什麼
中國古建築從總體上說是以木結構為主,以磚,瓦,石為輔發展起來的。從建築外觀上看,每個建築都有上,中,下三部分組成。上為屋頂,下為基座,中間為柱子、門窗和牆面。在柱子之上屋檐之下還有一種由木快縱橫穿插,層層疊疊組合成的構件叫做斗拱,這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建築所特有的構件。它既可承托屋檐和屋內的梁與天花板,又儼然具有較強的裝飾效果。園林建築與其他建築不同,布局自由靈活,變幻無窮,極力追求自然情調,當然也更多地帶有道家思想的痕跡。
中國古代園林有著漫長的歷史,是一個園林發生得最早,又最完善,又連綿不斷地發展的國家,從先秦至明清,數千年來,歷朝歷代,均有成就。最早的是周文王造靈台,接著是從三國至南朝的齊梁(公元220年-公元479年)、從齊梁至晚唐(公元479年-公元836年)、晚唐至北宋(公元836年-公元1127年)、從南宋至元代(1127年-1368年),最後為明清時期(公元1368年-19世紀),此時的明清中國園林,發展到了頂點,更講究意趣。「趣」為情趣,求神韻;「意」為意境,有更深的哲理內涵。這時的園林,山水林木,其實己經化作人的自我價值,或者說以此與人交流,達到更深的哲理性。縱觀中國園林歷史,明清園林的造詣境界,是東方古代園林之最完美者,至此以後不可能再有其他園林相企及了
中國傳統造園藝術的最高境界是「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實際上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園林中的體現。「天」是一個歷史范疇,起源於遠古人類對無法預測的茫茫太空的畏懼。夏商以後被認為是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春秋之後,對這種主宰的崇拜構架起以天人關系為基礎的宇宙觀,並形成「天命」、「天意」、「天道」等一系列概念;「天人合一」是西周以後,人們強調天與人的關系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的一種觀點,這種思想促使人們熱愛自然、親近自然、開發自然。在以後的園林建設中更是遵從這一思想理念。
明清是我國園林建築藝術的集大成時期,此時期規模宏大的皇家園林多與離宮相結合,建於郊外,少數設在城內的規模也都很宏大。其總體布局有的是在自然山水的基礎上加工改造,有的則是靠人工開鑿興建,其建築宏偉渾厚、色彩豐富、豪華富麗。並且其園林藝術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文學藝術成了園林藝術的組成部分,所建之園處處有畫景,處處有畫意。這一時期宮苑園林的代表作是西苑和太液池。
明清時期園林的另一個特點是建造的數量大,特別是清朝。園林藝術裝飾豪華、建築尺度大、庄嚴,園林的布局多為園中有園。在有山有水的園林總體布局中,非常注重園林建築起控制和主體作用,也注重景點的題名,形成清代山水園林與建築宮苑的明顯特點。這種園林藝術的代表作,如北京西郊的圓明園,利用西山泉水製造水景;頤和園以萬壽山和昆明湖相映形成主景;、承德的避暑山莊以山林景色見長以及故宮中的乾隆御花園,還有眾多的私家園林,如有著悠久人文傳統的江南的拙政園(建園明正德年間),中部總體以開放的水景為主,建築景觀為輔;網師園(最早建於南宋紹興年間),園內建築稀少,但主次分明、富於變化、園內有園、景內有景;無錫寄暢園(建於明正德年間),西靠惠山,東南有錫山,泉水充沛,自然環境優美;江蘇的蘇州園林,以中國山水花鳥的情趣,寓唐詩宋詞的意境,在有限的空間內點綴假山、樹木,安排亭台樓閣、池塘小橋,使蘇州園林以景取勝,景因園異,給人以小中見大的藝術效果;……
⑼ 抗戰時期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
摘要:抗日戰爭時期,黨從實際出發,深刻分析新特點、新情況,找准黨的歷史方位,從而正確地確定了政治任務,制定了黨的建設目標,找到了在民族解放戰爭條件下,如何建設一個強大的無產階級政黨,以完成奪取抗日戰爭勝利歷史使命的道路。抗日戰爭時期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對於在新形勢下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抗日戰爭;黨的建設;歷史經驗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自身建設,充分發揮了無產階級先鋒隊和中華民族先鋒隊的作用,不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堅持抗戰,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而且把自己建設成為一個思想上、政治上完全成熟,組織上鞏固的全國性大黨,為奪取全國革命勝利奠定了組織基礎。抗戰時期黨的建設有許多成功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本文在以下幾個方面對此進行論述。
一、找准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方位,圍繞黨的政治任務確定黨的建設目標,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盧溝橋事變,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面對新形勢,如何找准自己的歷史方位,確定自己的政治任務;如何建設黨本身,為完成政治任務提供組織上的堅強保障,這是中國共產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任務及各項政策。會議分析了盧溝橋事變後的中國政治形勢,認為以盧溝橋事變為全國性抗戰的起點,中國從此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提出:「在這一新階段內的最中心的任務,是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的最後勝利。」[1]並號召「為獨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國而斗爭」[2]。會議針對國民黨在盧溝橋事變後實行片面的抗戰路線,提出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為了實現十大綱領,會議提出:「共產黨員及其所領導的民眾與武裝力量,應該最積極的站在斗爭的最前線,應該把自己成為全國抗戰的核心,應該用極大力量發展抗日的群眾運動。不放鬆一刻功夫一個機會去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只要真能組織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日戰爭的勝利是無疑義的。」[3]
洛川會議對盧溝橋事變後中國政治形勢的分析是正確的,黨初步找准了自己在抗日戰爭中的歷史方位,確定了在抗日戰爭中的任務。當然,這次會議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以保證完成黨的政治任務,還沒有展開討論。但是,會議決議提出黨應成為全國抗戰的核心,把大力發展抗日的群眾運動,組織千百萬群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作為爭取抗日戰爭勝利的途徑,為此後確定黨的建設目標,探索在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條件下黨的建設道路,提供了正確的思路。
1938年春,隨著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開展斗爭,各抗日根據地的相繼開辟,黨很快認識到黨員數量的狀況與斗爭的需要是很不適應的,開始把加強黨的建設提上重要議事日程。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指出:「為了擔負起擴大與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徹底戰勝日本帝國主義的神聖的任務,強大的黨的組織是必要的。」要求「大量的十百倍的發展黨員」[4]。這個決議說明,通過抗戰初期的斗爭實踐,黨初步認識到加強黨的建設與完成奪取抗日戰爭勝利的任務之間的關系,從而把黨的建設提到一個重要的位置上,要求各地黨組織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了六屆六中全會。這次會議不但正確地分析了抗戰的形勢,規定了黨在抗戰新階段的任務,而且對黨的建設問題的探索也有新的發展。張聞天代表中央於10月15日作了《關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與黨的組織問題》的報告。他在報告中更明確地論述了政治任務與組織工作的關系,指出:「組織任務,服從於政治任務。政治任務靠組織任務來完成。」「政治任務決定之後,組織工作有決定的作用。」由此,張聞天提出:「我黨今天組織工作上的總路線是:組織最廣大的人民到抗戰中來,同國民黨親密的合作,堅持與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鞏固與擴大黨,使之成為全國人民的、群眾的、布爾什維克的,在抗戰中能夠起重大的以至決定作用的黨,保障在持久戰中戰勝日寇,爭取中國民主共和國的徹底勝利。」[5]可以看出,張聞天提出的組織工作總路線主要由三個方面組成:鞏固與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目標;黨的政治任務。三者的相互關系是:政治任務是奮斗目標和方向;黨的建設服從政治任務,從組織上保證政治任務的完成;鞏固和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則是實現政治任務的途徑。在三者之中,黨的建設是起核心的、決定的作用。毫無疑問,張聞天提出的組織工作總路線正確解決了政治任務與黨的建設之間的相互關系,說明黨在抗日斗爭的環境條件下,對自身建設的重要性認識更加深刻了。但是,張聞天的報告中對黨的建設目標和政治任務的闡述還不夠科學、全面,還需要繼續進行探索。
1939年10月,毛澤東在《<共產黨人>發刊詞》中提出了「建設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這樣一個目標,並把此作為一項「偉大的工程」[6]。毛澤東這里提出的黨的建設目標,比起張聞天在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目標,更加突出了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建設的任務,更加突出了黨的建設的重要地位,因而是一個內涵更加豐富、科學、全面的黨在抗戰時期的建設目標。由此,毛澤東正確解決了在民族解放戰爭條件下建設一個什麼樣黨的問題。可以說,這是黨經過兩年多的抗日斗爭實踐,在黨的建設方面的重大突破。此後,黨的建設就是按照這個目標前進的,而且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1939年12月和1940年1月,毛澤東先後發表了《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論》,科學分析了中國社會歷史文化特點,論證了中國革命與世界革命的關系,提出「整個中國革命是包含著兩重任務的」,即「中國革命是包括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性質的革命(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性質的革命」。而且這兩重任務都歷史地擔負在中國共產黨的肩上。在現階段,需要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的任務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建立「新民主主義共和國」[7]。毛澤東同時明確地指出:「中國今天的民族革命任務,主要地是反對侵入國土的日本帝國主義,而民主革命任務,又是為了爭取抗戰勝利所必須完成的任務,兩個革命任務已經聯系在一起了。」[8]很明顯,毛澤東這里所闡述的政治任務,是爭取把抗日戰爭引向人民的勝利。毛澤東還強調指出:「這樣的任務是非常光榮,但同時也是非常艱巨的。沒有一個全國范圍的、廣大群眾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完全鞏固的、布爾什維克化的中國共產黨,這樣的任務是不能完成的。因此,積極地建設這樣一個共產黨,乃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責任。」[9]可以說,毛澤東不但對黨在抗日戰爭中的政治任務的內涵進行了一個完全科學的闡述,而且對完成這個任務的艱巨性和把黨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黨的必要性及對每個共產黨員在這方面的責任都進行了正確的闡述。至此,中國共產黨對黨在抗日戰爭時期的政治任務和黨的建設目標及其兩者的相互關系,都給予了科學的全面的闡述。正是基於這些正確的認識,黨在抗日斗爭的實際工作中堅持緊密圍繞黨的政治任務進行黨的建設,從而使黨的建設沿著正確的道路發展,為完成黨的政治任務提供了可靠的組織保證。
在抗日戰爭時期,黨一方面堅持抗戰,發展人民抗日力量,一方面抓緊黨的建設,到抗日戰爭結束時,抗日根據地面積達100萬平方公里、人口近1億,人民軍隊發展到120餘萬,民兵發展到260萬,黨本身也發展到擁有120多萬黨員。這些數字充分說明,黨熟練掌握了圍繞政治任務加強黨的建設,黨的偉大事業與黨的建設偉大工程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規律。這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取得的一個重要歷史經驗。
二、根據抗戰形勢的發展,正確採取發展與鞏固的措施,使黨的隊伍
既得到大力發展,又得到鞏固筆者認為,抗日戰爭時期黨的隊伍發展大體經歷了大力發展——鞏固——穩步發展三個階段。黨員人數由1937年抗戰前的4萬,到1940年達到80萬,到抗戰結束時達120多萬。
關於黨的隊伍大力發展階段。這一階段從1937年7月全國抗戰爆發起到1939年8月止。
在抗日戰爭爆發前,黨只有4萬黨員,這對於團結帶領全國人民進行抗戰來說,是很不適應的。自1938年3月15日中共中央作出《關於大量發展黨員的決議》後,黨員數量迅速發展,根據1940年的統計,黨員人數已達到80萬[10]。同全國抗戰爆發前比,黨員人數增長了近20倍。這種發展速度可以說是空前的,是當時特殊情況下的發展。事實證明,黨作出大量發展黨員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從抗戰初期的政治形勢看,對黨的隊伍大力發展是很有利的:其一,全國抗戰初期,國民政府表現出一定的抗戰積極性,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實現,國共關系有所改善,國民黨對群眾的抗日運動有所開放,全國抗日高潮空前高漲;其二,由於國民黨實行片面抗戰路線,大片國土很快淪於敵手。而日軍深入中國內地後,由於兵力不足,在其後方留有廣闊的地區,給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軍隊留下了很大發展空間。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按照一般的情況發展黨員,必然要喪失有利時機,犯右的錯誤。筆者認為,在大力發展黨員階段,黨採取的政策和策略是正確的、合乎實際的,主要表現在:
第一,黨抓住有利時機大力發展黨員,但又不是要求所有地區都要大力發展黨員,而是規定:「發展黨的大小、快慢,應依照各種不同的地區來決定。」具體為:在敵後方,「應大量的發展黨、創立黨。速度要快。量要多。機關應大些。」在我後方「應短小精幹些。發展速度慢些。質要高。機關應緊縮些」[11]。在日寇佔領的中心城市與重要工商業區域及一切黨的活動需要秘密的地方,「則吸收新黨員的數量以不妨礙建立精乾的極端秘密的黨的組織為原則」[12]。
第二,在大量發展黨員時,黨只是對黨員的候補期有所變動,規定「工人雇農不要候補期,貧農,小手工工人一個月,革命學生革命知識分子,小職員,中農,下級軍官三個月」,而在其他方面的要求並沒降低。為防止土地革命時期發生過的「拉夫式」的發展黨員,黨規定:「新黨員的入黨,必須經過支部一定黨員的介紹與一定黨部的審查。」同時,黨還強調要提高新黨員的思想覺悟,要求對他們進行「初步的馬列主義與黨的建設的教育,使他們了解共產主義與其他黨派的理論思想的基本區別」[13]。
第三,黨在大力發展黨員時,並不是不注意鞏固的問題,而是規定了發展的鞏固與鞏固發展的原則,規定:「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需要一時期的清理,整頓與鞏固(消化),然後發展。」[14]各根據地在貫徹大力發展黨員的決策時,也根據實際情況,採取了一些鞏固措施。如在晉察冀邊區,1938年4月邊區黨委就注意到大力發展黨員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以後黨的組織工作中心應該是鞏固與發展」[15],一面對黨的組織進行整頓,一面繼續發展黨員。第四,在土地革命時期,由於「左」傾錯誤的原因,一些黨員受到打擊而被開除黨籍;一些同志因黨的組織受到破壞而與黨失去聯系。抗戰爆發後,這些同志要求恢復黨籍或重新入黨。對這些同志的要求,中共中央書記處於1937年12月15日發出通知,規定:「凡已被恢復黨籍及重新入黨之黨員的黨籍,或正在要求恢復黨籍者,均須經中央黨務委員會依據黨的原則、黨的章程重新審查決定。」[16]中央決定大量發展黨員後,又於1938年5月23日發出第二次通知,規定:「凡已被恢復黨籍及重新入黨之黨員的黨籍或正在要求恢復黨籍者,均由各省委自己審查和決定。在軍隊中由各師黨務委員會審查和決定。並設法報告中央組織部和黨務委員會。」[17]這個措施加快了這些同志恢復黨籍和重新入黨的速度。這些黨員經受過土地革命戰爭的考驗,很快發揮了骨幹作用,帶動了黨組織和抗日斗爭的發展。
在大力發展黨員階段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個別地方出現了「拉夫式」的發展黨員,混入了一些階級異己分子,但從總體上來說是健康發展的,黨的隊伍基本上是好的。這種快速發展,使黨迅速成為全國性的大黨,為把黨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黨奠定了基礎。
⑽ 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取得的偉大成就與歷史經驗
一、歷史經驗:
建國60周年的祖國發展蒸蒸日上,成就輝煌,偉大成就充分表明: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共產黨除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沒有自己的利益;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愛國與愛黨、愛社會主義是一致的。
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是高度統一的。
堅持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的高度統一。就必須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忘曾經的恥辱,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民族,愛中國共產黨,愛社會主義,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與人為善,團結互助,就是愛國。因為中國走的是社會主義,愛崗敬業我們是中國人,為捍衛祖國的尊嚴奉獻自己一切,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奮斗。
1、馬克思主義從本質上闡述了人類社會關系發展中的根本性規律,說明了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經濟、政治、歷史以及社會制度發展的內在規律和本質特徵。它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基礎和總體綱領,它深入地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未來的發展走向,是一個綱領性的指導思想原則,也是關於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徹底解放的學說。
2、馬克思主義本身教給我們的是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可以讓我們憑借這些方法更深入和更全面地了解這個世界。馬克思主義只有在政治活動中,與各國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結合以後,才能發揮出最大的政治影響力。
3、馬克思主義作為開放式的無產階級革命的綱領性指導思想,本身就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體系,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都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4、馬克思主義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歷史地位,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的,它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是完全正確的,它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價值目標同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5、個別國家社會主義事業的暫時受挫並不等於馬克思主義的失敗,有些是人類實踐本身難以避免的曲折,有些則是偏離甚至背叛馬克思主義的惡果。我們堅信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可以預言,顛撲不破的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依然是21世紀人們開辟正義事業的強大思想武器。
6、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當蘇東巨變以後,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開始進入低潮。面對一些人的恐慌和倒退,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鄧小平斬釘截鐵地說:「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他大聲向全世界宣稱:「我堅信,世界上贊成馬克思主義的人會多起來,因為馬克思主義是科學。
二、偉大成就:參考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大事:
·1949年 開國大典在京舉行 新中國成立
·1950年 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抗美援朝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河北省政府公審劉青山、張子善
·1953年 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
·1954年 新中國第一部憲法「54憲法」頒布
·1955年 海陸空三軍大授銜 十大元帥、十大將軍
·1956年 「解放」牌第一批國產汽車試製成功
·1957年 馬寅初在一屆人大四次會議上提出《新人口論》
·1958年 大躍進、全民煉鋼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959年 大慶油田被發現
·1960年 蘇聯單方面召回全部在華專家
·1961年 蔣介石集團和偽滿洲國從善戰犯獲特赦
·1962年 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1963年 毛澤東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
·1964年 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5年 西南三線建設委員會成立
·1966年 文化大革命爆發
·1967年 八個樣板戲風行中國
·1968年 各地開始大規模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1969年 中蘇爆發珍寶島武裝沖突
·1970年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成功發射
·1971年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1972年 尼克松訪華 發表《中美聯合公報》
·1973年 文革「白卷英雄」張鐵生被推到「台前」
·1974年 秦始皇兵馬俑被發現並開始發掘
·1975年 中國農林科學院鑒定並推廣雜交水稻
·1976年 粉碎四人幫 十年文革結束
·1977年 中斷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復
·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1979年 對越自衛反擊戰
·1980年 最高法院公審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
·1981年 鄧小平首次提出「一國兩制」
·1982年 計劃生育定位基本國策
·1983年 中央台首屆春節晚會舉辦
·1984年 新中國代表團參加洛杉磯奧運會
·1985年 鄧小平宣布我國政府裁軍100萬
·1986年 863高科技發展計劃開始實施
·1987年 大興安嶺特大火災
·1988年 價格闖關
·1989年 團中央、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發起希望工程
·1990年 上海證交所成立
·1991年 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
·1992年 鄧小平南巡並發表重要講話
·1993年 「汪辜會談」
·1994年 全國足球甲級(A組)聯賽開始
·1995年 雙休日改變生活
·1996年 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台灣海峽進行陸海空聯合演習
·1997年 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1998年 長江、松花江嫩江全流域大洪水 全國抗洪救災
·1999年 全國高校開始擴大招生
·2000年 成克傑、胡長清、廈門遠華貪腐事件被處理
·2001年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2002年 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萬億元
·2003年 眾志成城 抗擊非典
·2004年 全國人大通過憲法修正案 保護私產入憲
·2005年 神舟六號載人飛行圓滿成功
·2006年 農業稅退出歷史舞台
·2007年 十屆人大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物權法》
·2008年 眾志成城 抗震救災
·2008年 北京成功舉辦奧運會和殘奧會
·2008年 神舟七號載人太空行走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