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南北朝鮮歷史

南北朝鮮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0 21:46:06

A. 北朝鮮歷史

朝鮮半島啊,本來只有一個國家。就是朝鮮。
朝鮮自明朝以來都是中國的藩屬國。1894-1895年,清朝和日本為了爭奪朝鮮的控制權,爆發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朝鮮獨立,不再是中國的藩屬國。
1897年,當時的朝鮮國王在日本的支持下,稱「帝」。建立「大韓帝國」。
1910年,「大韓帝國」被日本兼並,淪為日本殖民地。
此後,一批不滿日本統治的朝鮮人(也可以稱韓國人)逃往國外。
一批逃往中國東北和蘇聯,代表人物:金日成。
一批逃往中國上海和歐美,代表人物:李承晚。
二戰結束後,日本戰敗,朝鮮半島南北地區分別被蘇聯和美國佔領。
1948年,朝鮮北部的金日成在蘇聯支持下,建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同樣是1948年,朝鮮南部的李承晚在美國支持下,建立了大韓民國。
(也就是說,1948年,南北朝鮮正式破裂,分成了兩個國家)
北朝鮮現在是「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經濟上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
指導思想是「主體思想」,有高度的個人崇拜。對外基本不開放,對美國和日本極端敵視。(一句話,和我國改革開放前差不多。類似文革時期)
朝鮮和蘇聯的關系么,(一句話,很密切)
一呢,朝鮮是蘇聯扶植起來的,沒有蘇聯就沒有朝鮮。二呢,上世紀50年代的朝鮮戰爭,蘇聯提供了資金,軍事裝備等援助。三呢,朝鮮建國幾十年,蘇聯一直在向朝鮮提供經濟,軍事,科技等長期的多方位的援助。
所以蘇聯解體後,現在的俄羅斯和朝鮮關系也不錯。
你看看現在的報道就知道,朝鮮核試驗後,美國韓國日本等對朝鮮態度很強硬,中國和俄羅斯的態度就好一些。

B. 朝鮮歷史背景。

這是簡略版本的歷史:

根據中國西漢史書記載,前三國時期,朝鮮半島北部及中國東北分布著夫余、沃沮、濊貊、東濊,朝鮮半島南部為三韓部落。進入4世紀以後,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統一北部的各部落國家及漢四郡。在西南部,百濟消滅了馬韓54國。東南部的辰韓也由12國合並為新羅。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三國時代」。公元7世紀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史稱「統一新羅時代」。大同江以北的高句麗故地被唐朝渤海國等繼承。904年,新羅僧人金弓裔建立「後高句麗」。918年,後高句麗大將王建建立高麗政權,亦稱「王氏高麗」。並深受中國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的影響。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建立政權,定國號為朝鮮,史稱「李氏朝鮮」。1896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日馬關條約中協定了清朝承認朝鮮自主,當時日本控制下的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日本扶持建立了臨時性、過渡性的大韓帝國傀儡政權。1910年「日韓合並」。

1945年2月,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英中4國共同託管。此後朝鮮半島因蘇美勢力范圍被劃分為南北兩塊並分別建政,北方蘇聯勢力范圍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南方處於美國勢力范圍內的「大韓民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因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的缺席,導致當時美國等主導的聯合國通過決議發動了聯合國軍支援南韓。在1953年7月27日,聯合國軍支援的南韓同蘇聯和中國支援的朝鮮最終於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朝鮮半島沿三八線非軍事區劃分為兩個國家,亦標志著歷時3年的朝鮮戰爭形式上的結束。

C. 南北朝鮮是哪一年分開的三八線又是哪一年劃定的

1948年8月15日和9月9日分別成立「大韓民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使「三八線」成了實際上的「國界」。雙方的「三八線整備隊」也分別成為「韓國國軍」和「朝鮮人民軍」。從此,既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朝鮮三八線開始聞名於世。從此,南北被人為分裂。

19458月10日,美國為確保其在太平洋和遠東的利益,於當天深夜召開五角大樓緊急會議,討論在朝鮮半島解決日軍受降問題。會議上兩名上校提出的以「三八線」為界的方案得到了美、蘇、英三國的認可。


三八線」是指北緯38度線,是一條穿越朝鮮半島中部的緯線,在朝鮮半島境內。它原本是一條自然和地理的劃線,大致把朝鮮半島一分為二。「三八線」本來沒有什麼特殊意義,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於蘇、美兩國對日作戰,使這段緯線才有了特殊的政治、軍事、歷史意義。

實際上,現在南北之間的臨時軍事分界線並不是「三八線」,而是朝鮮戰爭停戰時的實際軍事控制線,走向與原來的「三八線」不同,東部向北偏移,西部向南偏移。

D. 朝鮮1945到1949年歷史

1945年:日本投降,蘇聯美國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佔領朝鮮,蘇聯在北部先扶植曹晚植後扶植金日成。美國在南朝鮮扶植李承晚政權。
1946年:中國內戰爆發,朝鮮支持中國共產黨,支援軍用物資,並通過朝鮮把東北工廠生產的物資轉運至山東等解放區。南北朝鮮開始組建軍隊
1947年:南朝鮮民眾反美遊行示威愈演愈烈,美國管理南朝鮮越發吃力,將朝鮮問題被提交聯合國,聯合國提出建立聯合國朝鮮管理委員會,但被蘇聯反對作罷。
1948年:韓國發生濟州島4·3事件,約三萬民眾被韓軍殺害,同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成立,金日成任北朝鮮首相,李承晚任南韓總統。
1949年:蘇聯和美國軍隊撤出朝鮮半島,朝鮮和韓國對立加劇,邊境沖突不斷,朝鮮人民軍開始擴軍備戰,同年五萬解放軍朝鮮租官兵加入朝鮮人民軍。

E. 朝鮮歷史

石器時代1973年,據朝鮮考古研究發現,平安南道德川郡勝利山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遺址,「德川人遺址」(10萬~4萬年前)和「勝利山人遺址」(4萬~3萬年前)。 1977年在平壤市力浦區大賢洞發現了「力浦人遺址」,1980年在平壤又發現了後石器時代的人類化石,「龍穀人」和種種石器。 同年又在平壤萬達里發現了「萬達人」化石。
檀君朝鮮檀君朝鮮(前2333—前238)是朝鮮歷史的一個神話時代,記載於13世紀的野史《三國遺事》中。朝鮮在13世紀創造的《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的後代檀君王儉在現在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檀君朝鮮,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此神話傳說記載於野史《三國遺事》、《帝王韻記》之中。
箕子朝鮮箕子朝鮮(約前1122 ~前194 ) 。在中國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的名著《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叔父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率五千商朝遺民東遷至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建立「箕氏侯國」,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同時被周武王封為該地國君,史稱「箕子朝鮮」。

據朝鮮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形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辰國時代辰國是一個從公元前4世紀到公元前2世紀存在於朝鮮半島中南部地域的初期國家。辰國被韓國一些歷史學者認為是三韓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漢江之南。辰國被認為是像三韓一樣的部落聯盟式的國家。
衛滿朝鮮漢初,燕王盧綰叛漢後逃至匈奴,其部將燕國將軍衛滿率千餘人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衛氏政權建立後,控制了朝鮮半島的北部地區,與西漢燕地相鄰。此時正值西漢惠帝時期,天下初定,遼東太守經漢廷批准,主動與朝鮮國王衛滿相約:衛滿為漢朝藩屬外臣。漢武帝把衛滿朝鮮的國土分為四郡,分別為: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合稱為「漢四郡」。
三國時期公元前37年(西漢元帝建昭二年),朱蒙在西漢玄菟郡管轄范圍內建立政權,史書記載為高句麗國。高句麗強
朝鮮三國形勢
盛時期,其勢力范圍包括了中國吉林省的東部、遼寧省東北部和朝鮮半島的北部。高句麗主要活動在中國歷史上的中原王朝管轄范圍內,並與歷代王朝保持著隸屬關系,是受中原王朝制約和管轄的地方政權。不論在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受到中原王朝的強烈影響。

公元4世紀,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的「朝鮮三國時期」。高句麗是這一時期半島的霸主,據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記載,高句麗好太王迫使百濟和新羅臣服於高句麗,並且擊退了入侵新羅的日本軍隊。此後,中國隋唐年間,高句麗不斷與中國交戰,開始不斷陷落。公元668年,高句麗被唐朝與朝鮮半島的新羅聯軍所滅,在歷史上持續了705年之久。

百濟由高句麗建立者朱蒙的兩個兒子在今首爾的位置建立。百濟吞並了馬韓部落,並在4世紀時達到鼎盛時期,統治了朝鮮半島西部的大部分地區。後受到高句麗擴張的進攻,都城被迫遷往熊津(今公州),後又再次遷往泗沘(今扶余郡)。前57年,新羅統一了朝鮮半島東南部地區且吞並了辰韓部族立國。6世紀中葉前,新羅吞並了伽倻。668年,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征服了百濟後,滅高句麗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分地區。高句麗滅亡後,其後裔大部分被遷入中原,逐步與中原民族融合,小部分融入周圍各族之中,王族絕嗣,其所轄疆域開始完全由唐王朝管轄,後來一部分劃歸東北另一個地方政權渤海國,一部分歸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
統一新羅時期新羅從百濟奪取到被高句麗霸佔的漢江流域後,疆域抵達黃海。新羅開始與唐朝結盟共同對付百濟和高句麗。公元660年唐朝聯合新羅滅百濟,次年進攻高句麗,久圍平壤不下而返。668年,唐高宗再次出兵,最終於當年9月攻克平壤,並由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在朝鮮半島西南部設置熊津都護府(今公州),至此之後高句麗政權就退出了歷史舞台,朝鮮半島僅剩下新羅和唐朝勢力。
朝鮮人民大學習堂
670—676年新羅與唐朝的戰爭後,新羅佔領百濟故地和原高句麗小部分領土,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地區,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新羅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立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18年,王建建立政權,定國號「高麗」,史稱「王氏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於935年被王氏高麗所滅,新羅時代結束。
後三國時期後三國是後百濟、後高句麗、新羅的統稱。持續了50多年,至936年高麗國的建立。新羅末期,貴族的王位爭奪之勢日益嚴重,中央集權逐漸弱化,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其中,胡族勢力日益增強。889年,新羅王督促地方征稅,遭到農民們的強烈反對,進入了全面的內亂時期。各地出現了許多反新羅勢力,代表性的有沙伐州的元宗和哀奴、北原的梁吉、完山州的甄萱、鐵原的弓裔、竹州的箕萱等。新羅名存實亡,割據者無數的地方勢力。甄萱於892年在武珍州(現光州)稱後百濟王,對外派遣使臣至吳越國。898年弓裔在松岳(現開成)定都,稱後高句麗王,910年移都至鐵原。
高麗王朝

F. 中國古代的南北朝是現在的南北朝鮮嗎

南北朝(中國歷史時期)
南北朝時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1]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為止。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劉宋、南齊、南梁、南陳四朝;北朝(公元386年—公元581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南北兩勢雖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形式,故稱為南北朝。
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戶及奴婢,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南到東南亞與南亞。
此時也出現民族大融合的趨勢,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也進一步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的步伐。

......

詳見網路:http://ke..com/link?url=FQ_DEfRhYDFesM6Dd_KxJZ-qORJ0SqD1GSjLEaCzl0e_5tzmB-Df2NNUvuDbqiP9vZH5rKx9_

G. 朝鮮歷史

朝鮮民族的主源,或者說朝鮮半島最早的居民是韓和穢。他們的先人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居住在朝鮮半島。韓種族屬於南方蒙古人種,居住朝鮮半島的南部。穢種族屬於北方蒙古人種,居住在朝鮮半島的北部。韓、穢兩種族早就人口眾多,並創造了燦爛文化。
七十萬年前: 朝鮮半島開始有人類定居。根據傳說前2333年,天神桓雄和「熊女」(本意是熊變成的女子,可能是以熊為圖騰的部落女子)所生後代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檀君統治朝鮮1500年之後退位成為山神。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在史籍上第一次出現。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而成為諸侯。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燕人衛滿取代。其後代箕准逃至南方,與三韓合流。據說三韓中的「辰韓」便是箕子後代。
高麗,朝鮮時期,由於儒學興盛的關系,箕子朝鮮是受到極大的推崇與贊賞。朝鮮人時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而稱自己的國家叫「箕聖國」。
目前沒能夠考古學的考證,在朝鮮、韓國歷史學界上不承認箕子王朝的存在
根據史記,燕國的將軍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並成為箕子朝鮮的宮相。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功滅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公元前82年,因為古朝鮮人和當地部族的抵抗,廢止臨屯和真番的兩郡。公元前75年玄菟郡遷移到遼東。樂浪郡,在朝鮮半島北部遷移很多次,王莽政權的新朝時樂浪獨立,在公元30年東漢(後漢)朝廷收復樂浪郡。 在東漢末年,遼東的公孫氏(《三國演義》中有公孫淵)分樂浪郡南部設帶方郡, 在朝鮮半島南部的土著的韓人建立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並且接受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的加入。
由於漢朝解體,進入三國及後來的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的大戰亂,雖然西晉,十六國時期的鮮卑慕容氏的前燕都曾控制過原來漢朝在朝鮮北部的領地,但最終還是因為集中注意力在中原的爭奪而逐漸喪失了對該地區的控制力,於是,在中國東北南部形成了高句麗王國,並逐漸強大,最強盛時曾控制中國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原」漢四郡「地區;與此同時前1世紀中葉,辰國也開始解體。其舊領內出現的新羅、百濟開始日漸強盛,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 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朝鮮前三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半島歷史上的一個比較繁榮的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向中國南朝各代朝廷遣使朝貢的方式,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在日本方面,有一部分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在日本,根據「高天原神話」(記紀神話),有過倭國統治任那的見解。從1960年代開始,在韓國朝鮮再驗證記紀神話上的有關任那日本府的記述,結果否認記紀神話的可靠性,從1970年代開始日本歷史學界也得到大概同樣的結論。某一年的微軟網路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抗議。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曾遭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篡改。
新羅則以向唐朝稱臣的條件與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唐朝大軍於公元660年聯合新羅功滅百濟,又於668年借道新羅和百濟故地.在和新羅南北夾擊並下消滅高句麗,並由大將薛仁貴在高句麗與百濟舊地建立安東都護府。由於出現反抗以及當時唐朝還要防禦突厥的威脅,676年唐軍從百濟故地撤退並將該地轉交新羅,新羅最終得以統一朝鮮半島大部,定都慶州,效仿唐朝的國家制度進行統治。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朝鮮後三國時期」。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在韓國、朝鮮和日本的歷史學家把渤海國歷史也納入朝鮮史范疇,故他們也將此時代稱為南北國時代。但中國大陸很多歷史學家都反對,因為他們認為渤海國只是(今日)中國境內的一個少數民族政權。
918年,後高句麗的弓裔王的部將王建被部將擁立為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
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不服投降蒙古的三別沙發動抗蒙古戰爭,1273年蒙古佔領濟州島,結束抗蒙古戰爭。
1280年元朝為了進攻日本在朝鮮半島設置征東行省,在高麗首都派遣「達魯花赤」控制高麗國政,高麗國王只能住在江華島上。1281年隨著進攻日本失敗曾一度解散征東行省,1287年復設征東行省,並以高麗王兼任征東行省達魯花赤,成為元朝的藩屬國,直到1356年恭愍王回復時高麗朝廷才重新掌握統治權。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70年高麗朝貢明朝,1387年朱元璋要進攻原東北元朝屬地,但是高麗國內仍然支持蒙古殘余勢力,但朝內一直都有爭論是否應該歸順明朝。

朝鮮太祖像1388年高麗國王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則早已決心歸附明朝,於是他從鴨綠江邊回兵佔領首都開城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向明朝遣使稱臣,遵照眀太祖朱元璋的旨意,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陽。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01年,從太宗開始明朝正式冊封「朝鮮國王」。

H. 南北朝鮮在歷史上分裂過幾次

1948年8月15日大韓民國成立,同年9月9日北韓成立。
歷史上有過三國時代,但是南北韓的分裂只有一次。

I. 朝鮮歷史

請參考:http://..com/question/27454.html

[編輯]古朝鮮
朝鮮半島具有五千年歷史,最遠可以追遡至檀君建國。但其實早在數十萬年前,朝鮮半島之上已有人居住。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70萬年,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朝鮮人原來是生活在亞洲北面大陸的阿爾泰語系各民族,逐漸遷移到朝鮮半島,從公元前4世紀,在中國遼寧省至半島南部形成幾個部落聯盟,有高句麗、沃沮、濊、馬韓、辰韓、弁韓。

[編輯]檀君朝鮮
相傳前2333年,檀君王儉於今日的平壤建立王儉城,創立古「朝鮮國」,意思就是「寧靜晨曦之國」。此傳說記載於《三國遺事》之內。

[編輯]箕子朝鮮
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朝鮮最早是西周滅商之後,商朝遺臣箕子到朝鮮半島與當地土著建立了「箕氏侯國」。公元前3世紀末,朝鮮歷史上第一次有所記載。在中國漢代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記載,商代最後一個國王紂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紂後,帶著商代的禮儀和制度到了朝鮮半島北部,被那裡的人民推舉為國君,並得到周朝的承認。史稱「箕子朝鮮」。

根據韓國人的歷史書《三國遺事》所載,檀君的後人在箕子來到朝鮮之後,帶著人民南遷,以免和箕子帶來的人做成沖突。這些人後來成為了三韓的始祖。

箕子朝鮮在朝鮮半島統治了近一千年。根據《太原鮮於氏世譜》,朝鮮的鮮於氏源自箕子朝鮮的後人。而他們從箕子開始,一共經歷了41代君主,直到公元前1世紀才被滅。

出於某些原因,目前有部分朝鮮韓國學者對此段歷史的存在有一定爭議,不承認箕子朝鮮的存在。

[編輯]衛氏朝鮮
燕國人衛滿率移民進入朝鮮,於公元前194年在平壤一帶建立衛氏政權,推翻了箕子朝鮮的政權。這是朝鮮歷史上第二個王朝,稱「衛氏朝鮮」。

[編輯]漢四郡與三韓時代
公元前108年漢武帝吞並衛氏朝鮮,在朝鮮半島中北部設立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史稱「漢四郡」。

南遷的古朝鮮人,包括了衛氏朝鮮的遺民及其他部族在朝鮮半島南部建立了以辰韓、馬韓和弁韓為中心的辰國,同時存在伽倻等小國。

[編輯]三國時代
請參見:三國時代

由於漢朝解體,無力北顧,公元4世紀,朝鮮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

在公元前後(《三國史記》記載在公元前一世紀中),朝鮮半島上出現了三大政權:新羅(前57年-935年)、高句麗(前37年-668年)、百濟(前18年-660年)。在半島南端還有伽倻等政權。各國互相攻伐,同時也出現了朝鮮歷史上的一個鼎盛時期。

百濟是由馬韓部落發展起來的,新羅是辰韓中一個小部落形成的。百濟依靠中國南朝各代,從中國吸收文化並向日本傳播。

[編輯]關於伽倻/任那日本府
在日本方面,有學者認為位於朝鮮半島南端弁韓(今慶尚南道)地區的伽倻等政權是當時日本大和朝廷在朝鮮半島的殖民地「任那日本府」。半島三國中的百濟為抵禦高句麗和新羅的侵攻而接近日本,想藉由日本牽制兩國。日本則企圖利用此一形勢在朝鮮半島建立自己的勢力。由此導致了四世紀時大和朝廷出兵新羅,佔領弁韓,設置日本府進行統治。

512年,百濟遣使要求大和朝廷割讓任那四縣以補償被高句麗佔領的北部領土。當時的大和朝廷因無力繼續統治朝鮮南部地區,不得不答應百濟的要求。562年,任那日本府被新羅所滅。

而在朝鮮和韓國方面,很多學者否認當時在朝鮮半島存在日本殖民地任那。相反的,他們認為在日本列島上存在著許多被百濟,伽倻和新羅統治的小國,在半島各國相互爭雄之時也曾競相利用其在日本列島各屬國的力量。

日朝韓三國學者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還沒有一個可以為各方接受的結論,某一年的微軟網路全書即因為此一問題而招致部分韓國學者的抗議。同樣的三國關於高句麗「好太王碑」碑文的解讀也存在很多爭論,甚至有朝鮮學者指好太王碑碑文是舊日本陸軍參謀本部偽造的。

[編輯]統一新羅時代
請參見:統一新羅時代

新羅則和新興的唐朝結盟,高宗在位時,於公元660年和唐朝聯合滅百濟,於668年和唐朝聯合滅高句麗,於676年驅逐唐軍最終統一朝鮮,定都慶州,採取唐朝的國家制度。

9世紀,各地農民起義,900年部隊將領甄萱稱王,建後百濟國,定都光州;903年起義僧侶金弓裔稱王,於新羅北及西北建泰封國(先號摩震國),定都鐵原,918年王建建立高麗王朝,此後定國號「高麗」;和原新羅並稱為後三國時期。

新羅935年亡於高麗,新羅時代結束。此時代被某些朝鮮學者稱為南北國時代。

[編輯]高麗王朝
918年弓裔部將王建推翻弓裔,自己稱王,遷都至自己的家鄉開城(松岳),改國號為「高麗」。935年滅新羅,936年滅後百濟,建立高麗王朝。993年被遼國擊敗,被迫斷絕和宋朝關系,向遼國稱臣,1127年被迫臣服金國。在抵禦契丹和女真期間,軍人勢力大增,1170年和1173年,以武將鄭仲夫為首,發生兩次政變,政變軍人廢立國王,大殺貴族文官,最終建立了武將崔忠獻挾持國王的「都房」政權。1231年蒙古軍進攻高麗,1258年崔氏政權跨台,國王投降蒙古。成為元朝屬國,達魯花赤駐開城監督國政。

[編輯]李氏朝鮮
請參見:李氏朝鮮

1368年明朝推翻元朝,1387年朱元璋要收復原東北元朝屬地,高麗國王仍然依附蒙古殘餘勢力,拒絕歸還,派都統使李成桂進攻遼東,李成桂反對出兵,發動政變,1392年廢黜國王自立,改國號為朝鮮,取「朝日鮮明」之意,定都漢城。此時代被日本稱為「李氏朝鮮」,這個名稱在多數的歷史界一直沿用至今。對此朝鮮和韓國的學者認為應該稱朝鮮時代,但此名稱很易混淆,少被人接受。

1443年,世宗大王創立朝鮮語字母「訓民正音」。

朝鮮實行推崇儒學、排斥佛教的政策。

1591年日本幕府將軍豐臣秀吉率兵侵入朝鮮,一度佔領平壤。中國明朝派軍援朝,1598年日軍被中朝聯軍擊潰。此段歷史史稱「壬辰倭亂」。

1618年明朝和清兵作戰,朝鮮出兵援助,1637年清兵佔領朝鮮,國王投降,成為清朝的屬國。

1863年國王哲宗死後無嗣,由王族李昰應之子即位為高宗,李昰應為「大院君」攝政,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抑制地方封建勢力,對外閉關鎖國,放火燒毀進入朝鮮搶劫的美國軍艦,並多次擊退美國軍艦的進攻,擊毀三艘美國軍艦。

1873年 高宗成年親政,大院君停止攝政,閔妃外戚集團掌權,日本軍艦進入漢江口,迫使朝鮮簽定不平等江華條約,1882年由於閔妃外戚剋扣軍餉,因而發生壬午兵變。兵變中起義士兵殺死日本公使館官員,攻入王宮。閔妃化裝宮女逃走,大院君重新掌政。在閔妃請求下,清朝派吳長慶率三千兵入朝鮮鎮壓兵變,囚禁大院君,閔妃外戚集團重新掌權。從此日本和清朝均在朝鮮駐軍。

朝鮮貴族分化成要求改革的「開化派」和以閔妃為首的「守舊派」,1884年12月4日開化派和日本公使一起策劃,依靠日本軍隊發動政變,殺死守舊派官員,宣布和清政府斷絕關系。是為「甲申政變」,袁世凱統率的清軍應守舊派要求,於6日開進王宮,擊敗日軍,殺死開化派首領,部分開化派首領逃往日本,守舊派重新掌權。

1894年朝鮮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6月6日清軍在牙山登陸,日本軍隊立即於7月6日在仁川登陸,並發動壬午事變,佔領漢城,強迫朝鮮簽定不平等的《濟物浦條約》(濟物浦即今天的仁川)。並且組織親日派政府,鎮壓了農民起義。

1894年日本和駐朝鮮的清軍展開甲午戰爭。

1895年4月,清軍失敗,簽定《中日馬關條約》,結束中朝宗藩關系,承認朝鮮獨立。至此,朝鮮成為日本的「保護國」,在日本的統治之下。1895年日本暗殺有反日傾向的閔妃。

1897年在俄羅斯的支持下,高宗宣布獨立,成立大韓帝國,自稱皇帝,追封閔妃為明成皇後,從此朝鮮改為韓國。日俄戰爭後,俄國戰敗。日本在朝鮮設立日本派出的「統監」政權,強迫高宗退位由皇太子繼位,日本第一任統監伊藤博文在哈爾濱被朝鮮愛國志士安重根刺死。

[編輯]日本統治時期
[編輯]日韓合並
日本於1910年8月迫使韓國政府同之簽定《日韓合並條約》,正式吞並朝鮮半島,將皇室封為日本貴族,暗殺高宗,強迫朝鮮人改用日語,企圖消滅朝鮮民族文化。

[編輯]3·1獨立活動
1919年3月1日,朝鮮半島因日本禁止在學校內使用朝鮮民族語言,展開大規模反抗活動。柳順寬等青年學子在今日漢城鍾路區的塔洞公園發表「3·1獨立宣言」,但被日本警察暴力鎮壓,柳順寬等學子被殺。史稱「3·1獨立活動」。同年朝鮮獨立運動領導人在上海成立臨時政府,上海淪陷後遷往重慶,成立獨立戰斗隊對日宣戰。

[編輯]現代
[編輯]朝鮮戰爭
1945年日本投降,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由蘇聯和美國軍隊接收。在美蘇支持下於1948年8月成立大韓民國,1948年9月成立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1950年6月25日雙方爆發朝鮮戰爭,中國和美國分別介入,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進行抗美援朝。1953年7月27日以臨時分界線為界,中朝聯軍同聯合國軍簽定停戰協定,並由聯合國指派永久中立國瑞士及瑞典駐軍於共同警備區域,以監察兩國在邊境的軍事行動。1958年10月26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全部撤離朝鮮半島,目前美國仍有部分軍隊駐扎在韓國。

J. 求朝鮮歷史朝代表

根據考古所得,早在遠古時期朝鮮半島之上就已有人類居住[1]。朝鮮半島的舊石器時代始於公元前50萬年[2],公元前5千年進入新石器時代[3],公元前10世紀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4]。到了公元前4世紀進入鐵器時代[5]。 公元前194年燕人衛滿推翻古朝鮮准王,國號仍稱「朝鮮」,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就是衛滿朝鮮。西漢元封二年(前109年)漢武帝東征朝鮮,設立四郡,此後「朝鮮」一詞長期消失在中國典籍中。公元4世紀以後,高句麗在鴨綠江流域興起,兼並北部的各部落國家及漢四郡。在南部,百濟消滅了馬韓54國。辰韓也由12國合並為新羅。朝鮮半島形成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鼎立時期,史稱「三國時代」。公元7世紀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統一朝鮮半島大同江以南,史稱「統一新羅時代」。904年,新羅僧人金弓裔建立「泰封」。918年,後高句麗大將王建建立王氏高麗,此後定國號「高麗」。並深受中國儒家思想以及佛教的影響。1392年,高麗大將李成桂建立政權,請示明朝改國號為「朝鮮」,史稱「李氏朝鮮」。1896年,中日甲午戰爭後,中日馬關條約中協定了清朝承認朝鮮自主,當時日本控制下的朝鮮宣布終止與清朝的冊封關系,日本扶持建立了臨時性、過渡性的大韓帝國傀儡政權。1910年「日韓合並」。不願被日本統治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於1919年4月13日在中國上海成立,並於1940年到達中國重慶,並與國民政府協商同意正式確定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在重慶辦公。
1945年2月,二戰結束後,根據雅爾塔會議的安排,朝鮮半島由美蘇英中4國共同託管。此後朝鮮半島因蘇美勢力范圍被劃分為南北兩塊並分別建政,北部蘇聯勢力范圍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及南部處於美國勢力范圍內的「大韓民國」。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因蘇聯等共產主義國家缺席,導致當時美國主導的聯合國安理會通過聯合國安理會84號決議,成立聯合國軍支援南韓。1953年,聯合國軍支援的南韓同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支持的北朝鮮最終簽署停火協議,從此朝鮮半島沿三八線非軍事區劃分為兩個國家。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