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歷史
① 長沙城的歷史
長沙府是明朝和清朝時期在湖南的行政區劃,主體以今長沙市轄域為中心,包括周邊鄰近地區(如今益陽市、湘潭市、株洲市等)。府治長沙城,長沙縣、善化縣同治。
② 湖南省長沙市有什麼歷史遺跡
有嶽麓書院、天心閣、賈誼故居、開福寺、麓山寺等。
1、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
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嶽麓書院歷經千年而弦歌不絕,學脈延綿。北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辦學的基礎上,由官府捐資興建,正式創立嶽麓書院。
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見嶽麓山長周式,御筆賜書「嶽麓書院」四字門額。嗣後,歷經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緒廿九年(公元1903年),嶽麓書院與湖南省城大學堂合並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沿用書院舊址。
中華民國15年(公元1926年),湖南高等學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學,仍就書院基址擴建至今。
2、天心閣
天心閣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中心地區東南角上,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之處的古城牆上,是長沙古城的一座城樓。
天心閣有樓閣三層,建築面積846平方米,碧瓦飛檐,朱梁畫棟。
天心閣始建於明末,清乾隆年間重修天心閣。抗戰期間因文夕大火燒毀,1983年重建天心閣。
3、賈誼故居
賈誼故居現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太平街(解放西路與太平街口交匯處)。
賈誼故居始建於西漢文帝年間,為長沙王太傅賈誼的府邸。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4年,西漢著名政論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賈誼住在這里,時任長沙王太傅。
4、開福寺
開福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之城北新河,臨湘江,主體建築南北朝向,為佛教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寺院。
開福寺始建於五代時期,後歷經宋、元、明、清各朝。佔地面積4.8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6萬平方米,有佛殿三進,即三聖殿(彌勒殿)、大佛殿(大雄寶殿)和毗盧殿。東廂有客堂、齋堂、庫房、方丈居室,西廂為說法堂、禪堂等。寺內有清康熙、光緒年間石碑各一道。
開福寺是中國佛教重點開放寺院之一,被列為湖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湖南省佛教協會和長沙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
5、麓山寺
麓山寺又名慧光寺、萬壽禪寺,位於湖南省長沙市湘江西岸嶽麓山山腰,由敦煌菩薩笠法護的弟子笠法崇創建於西晉武帝泰始四年(公元268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入湘最早的遺跡,現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湖南省佛教協會駐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嶽麓書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心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賈誼故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開福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麓山寺
③ 長沙在歷史上,曾屬於哪些王朝和國家
長沙歷史發展,可追溯到遠古時代。據考古判斷,在距今15-2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長沙地區即有原始人類活動。新石器時代,已形成氏族及部落。
殷商之世,長沙屬揚越之地,是百越部落的分支。
春秋戰國時期,長沙屬楚國黔中郡。[23]
秦設長沙郡,為秦初全國三十六郡之一,長沙自此列入中原政權的行政區劃,郡治湘縣。[24]
西漢置長沙國,治臨湘縣,轄臨湘、羅、連道、益陽、下雋、攸、酃、承陽、湘南、昭陵、茶陵、容陵、安成13縣。王莽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改長沙國為填蠻郡,改臨湘縣為撫睦縣。
東漢復置長沙郡,改撫睦縣為臨湘縣,仍為郡治,上隸荊州。轄臨湘、攸、茶陵、安成、酃、湘南(侯國)、連道、昭陵、益陽、下雋、羅、容陵、醴陵13縣。[25]
三國時期屬東吳。
吳晉南朝,臨湘縣析出湘西縣,臨湘縣為長沙郡首邑,南朝宋開始,湘西縣為衡陽郡(長沙郡析出)首邑,上隸荊州或湘州(西晉懷帝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分荊、江二州置)。
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國,廢州郡,行州縣二級制,長沙郡改潭州,轄長沙、衡山、益陽、邵陽4縣。臨湘縣(省湘西縣)改稱長沙縣,為潭州州治(大業三年隋一度改潭州為長沙郡)。
唐武德三年入唐版圖;貞觀元年設十道,潭州(天寶元年即742年,潭州改為長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復改為潭州)屬江南道,轄長沙、衡山、醴陵(武德四年分長沙縣立)、湘鄉(武德四年析衡山縣置)、益陽、新康(武德四年析益陽設,七年又並入益陽)等6縣。開元二十一年分十五道,潭州屬江南西道。
後唐天成二年六月十七日(927年7月18日)馬殷「以潭州為長沙府」,長沙為楚國都城,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南唐邊鎬陷長沙,湖南政治中心移至朗州(常德)。
嶽麓書院(2張)
④ 湖南長沙抗日歷史
1938年10月武漢、廣州淪陷之後,中國的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位於武漢與廣州之間的長沙,成為這一時期中國阻止日本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最前沿堡壘。為攻取長沙這一戰略要點,日本侵略軍以第十一軍為主體,從1939年9月至1944年6月先後4次進犯長沙,以第九戰區為主體的中國軍隊採取「後退決戰」的戰略與日軍先後展開了4次大規模的作戰。
1939年9月初,歐戰爆發後,日軍為配合德、意法西斯,加強了在中國戰場的攻勢。9月中旬,日本第十一軍司令官岡村寧茨指揮10萬兵力,採用「分進合擊」、「長驅直入」的戰術,從贛北、鄂南、湘北進犯長沙,企圖消滅中國第九戰區的主力,挫敗中國政府的抗戰意志。國民黨第九戰區代理司令長官薛岳動員戰區所屬部隊30餘萬兵力迎戰,並以一部兵力於贛北阻擊日軍,將主力放在湘北,「逐步抵抗,誘敵深入」,將決戰地點選擇在長沙附近。9月14日,第一次長沙會戰首先在贛北揭開序幕,18日開始,日軍主力由湘北正面向我守軍陣地發起猛烈進攻,22日攻破新牆河防線,26日佔領淚羅江防線,然後繼續南侵,一部進至離長沙城約30公里的撈刀河,大部進入伏擊國內。中國軍隊突然發起反攻,在福臨鋪、三姐橋、青山市伏擊或阻擊敵軍,予敵大量殺傷。
此時孤軍深入長沙的敵軍既沒有捕殺我軍主力,又缺乏後續部隊的增援,形勢十分不利,從29日起被迫撤退。薛岳立即嚴令各部全力追擊,中國空軍也從成都機場起飛轟炸武漢日軍機場。10月7日,日軍退過新牆河,憑險據守。至此,第一次長沙會戰結束。是役中國軍隊傷亡4萬餘人,殲敵萬餘人,時稱「第一次湘北大捷」。此次會戰是歐戰爆發後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的第一次攻勢,也是抗戰開始以來中國守軍首次用武力迫使日軍回復到戰前原態勢的一次戰役。粉碎了日軍「以戰迫降」的狂妄企圖,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的信心。
1941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日本為與英美爭霸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經日本大本營批准,侵華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阿南惟畿調集10餘萬大軍,配備強大的火力和大量的騎兵,改用「中間突破」、「兩翼迂迴」的「雷擊戰」戰術,於9月上旬發動了對長沙的第二次大規模進攻。薛岳仍然採用「誘敵深入」的戰術,在長沙及周圍地區部署了約30萬人的兵力,計劃「誘之於汩羅江以南、撈刀河兩岸反擊而殲滅之」。9月7日,日軍一部包圍大雲山中國守軍,揭開了第二次會戰的序幕。17日晚,日軍主力向湘北全線展開猛攻。由於對日軍此次進攻的規模估計不足,選擇決戰地區不當,加之日軍又破譯我方幾次重要的無線電指揮電訊,因而在會戰前期,我方處處被動,節節失利,新牆河、汩羅江、撈刀河各防線被迅速突破,我防守及各增援部隊先後敗退,日軍迅速地挺進到了長沙外圍及其以南的株洲,27日晚攻入長沙城。日軍佔領長沙後,敵我形勢卻迅速發生變化。日軍後方遭到我第六戰區主力的攻擊;我軍各部重振旗鼓後也由各個方面向長沙周圍迅速集結。在此形勢下,攻入長沙僅3天的日軍被迫於10月1日開始撤退。薛岳命令備部乘勢追擊,分別採取埋伏、截擊戰打擊日軍,在汩羅江、瀏陽河予敵大量殺傷。10月8日敵我雙方回復到戰前狀態。是役敵軍死傷約7000人,我軍損失近7萬人。但日軍迫使我方屈服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給我方心理上和宣傳上的好處。近衛內閣也因此而被下台。時稱「第二次湘北大捷」。
1941年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英美軍隊在日軍面前不堪一擊,受到「輝煌戰果」鼓舞的侵華日軍頗想一顯身手。駐華中的日軍第十一軍司令阿南惟畿為牽制中國軍隊增援港九及緬甸,出動12萬兵力,於12月24日強渡新牆河南進,再度進犯長沙,聲稱「要到長沙過新年」。面對日軍的猛烈攻勢,薛岳制訂了「天爐戰」計劃,決定將敵人誘至爐底,即決戰地區定在撈刀河與測陽河之間,予以包圍殲滅。會戰一開始,湖南民眾以「焦土抗戰」、「與日俱亡」的悲壯氣概,一夜之間便使日軍無法在戰區內獲得一粒米一根草,所有大小公路也溝塹縱橫,日軍的坦克、牽引車、野炮、重炮均不能通行。守衛長沙城的第十軍將士抱定與長沙共存亡的決心拚死抵抗,使驕橫不可一世的「皇軍精銳」在長沙城下竟無法越雷池一步。我嶽麓山上的重炮群居高臨下,一顆顆炮彈向日軍傾瀉,每一聲爆炸都引起中國軍隊的陣陣歡呼聲。1942年1月4日拂曉,我軍形成對日軍的三面合圍態勢,彈盡糧絕的日軍狼狽突圍。我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將敵人殺得潰不成軍。殘余日軍最後靠著施放毒氣和空軍的掩護才得以逃回原來的據點。16日,日軍司令部從岳陽撤回武漢,第三次長沙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大獲全勝而告結束。是役日軍死傷5萬餘人,這是太平洋戰爭初期同盟國一連串失敗中首開勝利的記錄,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日本因在長沙慘敗,再次意識到中國實力尚存,不敢遽爾從中國戰場捆出兵力,有力地支援了南洋英美友軍。當時,英國《泰晤士報》發表評論指出:「12月7日以來,同盟軍唯一決定性之勝利系華軍之長沙大捷。」蔣介石也說「此次長沙勝利,實為七七以來最確實而得意之作。」
第四次長沙會戰(1944年5-6月)是長衡會戰的第一階段,而長衡會戰又是日方為援助南洋日軍而進行的,打通大陸交通線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5月戰火燒到湖南。27日,日第十一軍各由橫山勇指揮向湘北方向發起攻勢,其第二線兵團同時南下參加作戰。各路日軍避開我軍的側翼迂迴,分途向長沙外圍發起攻勢,並佔領其外圍據點。6月16日開始向長沙城區和嶽麓山主陣地發起猛攻。守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由於隔江分陣,力不能支,而嶽麓山炮兵陣地的火力又遭到日軍重炮和空軍的壓制而無法充分發揮。至18日,日軍用優勢兵力自背後攻破嶽麓山陣地,城內守軍被迫突圍,長沙淪陷。
4次會戰中,國民黨軍隊中的廣大官兵,發揚了愛國主義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數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給敵以重創。雖然最終未能阻止住敵人的大規模進攻,但有力地配合了全國范圍內正面戰場的作戰,並在戰略上配合和支援了敵後戰場的反掃盪斗爭,為奪取抗戰的最後勝利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⑤ 長沙都有哪些歷史古跡
1、蔡鍔墓
蔡鍔墓是護國軍領袖、中華民國名將蔡鍔墓地。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風景區白鶴泉左後方的山上,蔡鍔於1916年11月8日病逝於日本,1917年4月12日自日本歸葬於此。
蔡鍔墓佔地1974.72平方米,系嶽麓山民國名人墓葬之一。1956年被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列為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嶽麓書院
嶽麓書院是中國歷史上赫赫聞名的四大書院之一,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湖南長沙湘江西岸的嶽麓山腳下,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其古代傳統的書院建築至今被完整保存。
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時光淬煉的人文精神。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准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馬王堆漢墓
馬王堆漢墓是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利蒼及其家屬的墓葬,位於湖南省長沙市。1972-1974年,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3座西漢時期墓葬。墓葬的結構宏偉復雜,槨室構築在墓坑底部,由三槨、三棺及墊木所組成。
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出土絲織品、帛書、帛畫、中草葯等遺物3000餘件。此外,還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屍1具,以及方劑書籍帛書《五十二病方》。
4、天心閣古城牆
天心閣古城牆位於長沙市城南路與天心路交會處西北,是一座體現明代漢族建築風格的古建築。明洪武年間(1368~1398),長沙守御指揮邱廣營建長沙城垣,將元代所築土城牆全部改用石基磚砌。今僅存天心閣古城牆一段,余已拆除。
明末,張獻忠率部攻入長沙,城牆曾遭破壞,清順治十一年(1654),洪承疇駐節長沙,拆運明藩王府磚石修築城牆,使長沙再度"城池崇屹,甲於他郡"。長沙古城牆的重要組成部分——「月城」,又名瓮城。
顧名思義,因形狀像半個月亮而得名,是古代兵勇囤兵和放置炮台的地方。它一般分上下兩部分,上面放置遠射程大炮,下面放置近射程大炮。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5、曾國藩墓
曾國藩墓位於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坪塘街道桐溪寺後伏龍山上,是清末名臣、湘軍創始人曾國藩的墓地。清同治十一年(1872),曾國藩歸葬於此。墓冢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封堆,上鋪砌花崗石,呈半圓形,底徑5米,殘高2米。
塋地以花崗石牆圍護。墓後立碑三通,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寬2米,刻楷書碑文"皇清太傅大學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歐陽夫人之墓",計22字,附碑均為龍紋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約50平方米,東西各立石闕一個。
⑥ 長沙城 的歷史
不同的歷史時期,長沙曾有「臨湘」、「潭州」古稱;唐宋和明清時期的長沙,其經濟和文化為其歷史上最為繁榮的時期。「長沙」之名有據可查的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關於貢品「長沙鱉」之說,距今3000多年。商周時期的寧鄉縣炭河裡遺址出土的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反映了當時的長沙地區與中原有一定的聯系。長沙約有2400年建城史,在春秋戰國時期始建城,屬楚國。「長沙,楚之粟也。」楚成王時設置黔中郡,長沙為其轄域。秦始皇統一中國,長沙郡為秦36郡之一,這是長沙以中國行政區劃名稱載入史冊的開始。兩漢時期,長沙為長沙國的都城。東漢初期廢「長沙國」改立為「長沙郡」。
三國和西晉時期,長沙為郡治,屬古荊州。西晉後期和南北朝時期,長沙為郡治和湘州制所。
隋前期撤郡,長沙為潭州總管府;後期改州為郡,長沙又為長沙郡郡治。唐朝時設潭州治所,曾屬江南道、江南西道。唐朝五代時期的長沙窯,曾興盛一時,成為釉下彩的發源地。五代十國時期長沙為楚國國都,這也是唯一以長沙為都城建立的國家。
宋時長沙為潭州治所。北宋設嶽麓書院,將長沙的文化和教育推向鼎盛時期。元朝1274年時改為潭州路,湖廣行省治所。1281年仍為潭州路,湖南道宣慰司治所,隸屬湖廣行省;元文宗天歷二年因「天子臨幸」而改名天臨路,元末改潭州府治所。明初改為長沙府治所,隸屬湖廣布政使司。清朝康熙三年建「湖南省」,長沙同為長沙府府治和湖南省治。明清時長沙有四大米市和四大茶市之稱,為中國最重要的米市之一。
清朝末年,曾國藩成為「湖南第一人」,當時的長沙府涌現出中國歷史上重要的人物,如曾國荃、左宗棠、胡林翼等消滅太平天國,發動洋務運動,收復新疆等,對晚清的中國造成深遠的影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長沙成為重要的政治和革命活動地。戊戌變法的陳寶箴、譚嗣同,在長沙興辦時務學堂。之後自立軍起義、華興會、公祭陳天華和姚宏業、瀏萍醴起義、搶米風潮,都是很有影響力的活動。黃興在清朝末年進行了一系列的反清活動,為中華民國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貢獻。
民國二十二年長沙縣、市分治,設長沙市,為湖南省轄市,長沙一直作為湖南省會至今。
⑦ 湖南歷史的由來是什麼
湖南省,省會長沙市,位於我國的中部地區、長江的中游,因大部分區域是在洞庭湖的南邊得名湖南,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而簡稱湘。
湖南省的東邊是江西省,西邊是重慶市和貴州省,南邊是廣東省和廣西省,北邊是湖北省,湖南省的總面積21.18萬平方公里,佔全國國土面積的2.2%,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為6918.38萬人。
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全省13個地級市、1個自治州,共14個地級行政區劃;68個縣(其中7個自治縣)、18個縣級市、36個市轄區、共122個縣級行政區劃。
省會長沙市,其他的地級行政區劃是株洲市、湘潭市、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常德市、張家界市、益陽市、郴州市、永州市、懷化市、婁底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⑧ 長沙市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長沙古名也是長沙,古又名潭州。
公元前221年,以長沙為中心,在北至湖北以南、南逾南嶺、東臨江西西北、西接沅水流域的范圍內建立起了長沙郡。
據記載,長沙地區夏時屬三苗國,後華夏族征服三苗族,長沙地區成為揚越人居住地,名沙,意為湘江兩岸白沙如帶,而加之古越語發語詞或虛敬詞長,得名長沙。
隋文帝開皇九年,以長沙有昭潭,改湘州為潭州,設立潭州總管府,改臨湘縣為長沙縣,此為長沙縣名之始。隋煬帝時廢除潭州而復置長沙郡,以長沙縣為郡治。
(8)長沙歷史擴展閱讀:
長沙商業繁榮興旺。自古以來商賈雲集,交易興旺,清末即成為全國四大米市之一。一批現代化商品設施相繼建成,全市集散物商品量、交易額、商業活動的輻射面在全省乃至全國具有重要地位。餐飲、文化、旅遊、房地產等服務產業獨具特色。
銀行、保險、證券、外匯交易日趨活躍,與國際金融接軌步伐明顯加快。而且教育科技發達。現有普通高等院校37所,在校學生27萬人,科研開發機構97個,各類科技人員27萬多人,特別是在系統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材料工程等方面擁有一批高尖人才。
專利申請量居全國省會城市前列,雜交水稻、銀河巨型計算機、試管嬰兒、遺傳工程、磁懸浮列車等技術均達國際領先水平。
長沙的交通通訊也非常便利已基本形成了水陸空現代化交通體系,長沙黃花機場是國際空港,已開通39條航線,可直飛北京、上海、廣州、香港、曼谷等特大城市和地區。
以長沙為中心的全省高速公路網已經形成,107、319、京珠高速等公路均匯於市區,長沙已列為全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
長沙又是全國鐵路交通樞紐,京廣復線貫穿南北,湘黔、浙贛、石長線連接東西;長沙港口主樞紐霞凝港區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具備千噸級生產能力。長沙綜合通訊能力居全國第3位,可與全國各地和世界180多個國家及地區進行通訊聯系。
⑨ 中國近代史 長沙
長沙近代史:
民國元年4月,並縣歸府,長沙、善化二縣合並為長沙府直轄地。民國二年9月,改定舊長沙府附廓首縣裁府改縣,長沙府直轄地改為長沙縣。民國三年6月2日,湖南劃為四道,長沙縣屬湘江道。1914年廢都甲設鄉鎮,長沙縣轄7鄉11鎮。
民國九年,長沙設市政廳,年底設市政公所。省會警察廳設東、南、西、北、外東、外南、外北、商埠8個警察署。當年廢除道,縣直屬省。民國十九年7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攻入長沙,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
年底長沙城分設東、南、西、北、外東特、商埠6個區,下轄158街團,街團下轄甲、牌、聯,5家為1聯,2聯為1牌,10牌為1甲。民國二十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民國二十二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
8月11日,市縣分治,析長沙縣城區設長沙市,國民政府行政院同意長沙設市,是第14個設為行政區劃的市,也是第7個設市的省會,面積48.5平方公里。11月3日,廢除街團制。民國二十三年4月29日,劃長沙市為4個區。
按東南西北順序命名為一、二、三、四區,每區分4坊,每坊設2至4保,共58保,40到60戶為一甲。民國二十七年,上屬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8月11日,改區坊保甲4級制為鎮保甲三級制,原4區為8鎮,市郊為4鄉。「文夕大火」後縮編為城南、城北兩鎮及兩鄉。
民國二十八年,8鎮4鄉改為4鎮4鄉。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文藝、金盆、嶽麓、會春8區。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有83保1843甲。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轄8區82保1838甲。長沙為湖南省省會。1950年3月30日,設郊區辦事處領導外四區。1953年1月,設水上區。1955年,內四區建306居委會2909居民組。1956年5月,撤銷市郊外四區,轄鄉並為7鄉1鎮。
同年撤水上區。1957年,內四區轄26街道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個鄉、鎮。1958年9月,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郊區建立萬年紅、東風、嶽麓公社。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
12月24日,湖南省調整縣市行政區劃,原屬湘潭專區的長沙、望城二縣劃歸長沙市管轄。1983年2月8日,長沙市增轄瀏陽、寧鄉、湘陰。當年著手改變政社合一建制。2015年4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成為全國第12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面積490平方公里。
2017年11月1日,長沙從全球多個城市中脫穎而出,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球創意城市網路,成為亞洲首個、中國首座獲評世界媒體藝術之都稱號的城市。
(9)長沙歷史擴展閱讀:
2017年,長沙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48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人均工資性收入25241元,增長8.4%;人均經營凈收入6782元,增長5.5%。
人均轉移凈收入8343元,增長11.5%,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34645元,增長8.9%。在城鎮居民消費分類中,食品煙酒人均消費8549元,增長7.7%。
衣著人均消費2173元,增長0.4%;居住人均消費6947元,增長8.9%;生活用品及服務人均消費2810元,增長10.6%。
交通通信人均消費4813元,增長7.0%;教育文化娛樂人均消費6378元,增長11.1%。醫療保健人均消費2266元,增長14.2%。
其他用品和服務人均消費708元,增長22.6%。城鎮居民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家用汽車55.1輛。計算機91.4台,接入互聯網的計算機84.9台。城鎮居民人均自有現住房建築面積45.5平方米。
⑩ 長沙有哪些歷史故事、歷史人物、歷史信息
1、歷史故事:
(1)古長沙的史前文化有許多動人的傳說。炎帝教耕,「崩葬於長沙」。黃帝 「南至於江,登熊湘」,熊、湘兩山即在長沙。舜帝南巡,「葬在沙零陵界中」。禹分九州,長沙在荊州境內。相傳大禹治水,到過長沙,至今嶽麓山還留有禹碑、禹跡蹊等勝景。
(2)夏商時期,長沙屬古三苗國地;春秋戰國時期,為楚國南方經濟、文化、軍事重鎮;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時期,設長沙郡,為全國36郡之一;西漢封長沙國,都城為臨湘;東漢復置長沙郡;三國時屬吳國;兩晉南朝置湘洲,又為湘洲治所;
(3)隋、唐兩代幾度稱潭州;五代十國時,楚踞湖南,以長沙府為國都;宋代屬荊湖南路;明代改為長沙府;清代為湖南省治;公元1922年定為湖南省會;1933 年正式設長沙市;1949年8月5日長沙和平解放。古城長沙歷盡滄桑之變,城區在斷擴大,但城址卻原封未動,這在世界城市發展史中實為罕見。
2、歷史人物
(1)肖勁光 (1903-1989) 湖南長沙嶽麓山朱張渡人。中國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國家和軍隊的優秀領導人,人民海軍的主要創建者,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將。誕生於1903年1月4日,1920年在長沙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和「俄羅斯研究會」。
(2)劉少奇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傑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理論家。1898年11月24日生於湖南省寧鄉縣。少年時期上過私塾(中國舊式初級學校),1919年中學畢業。1920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1年到蘇聯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學習,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3)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si,第四聲)同(1865年3月10日~1898年9月28日),字復生,號壯飛,又號華相眾生、東海褰冥氏、廖天一閣主等。漢族,湖南瀏陽人,清末湖北巡撫譚繼洵之子,出生於北京宣武城南孏眠胡同邸第,母親徐五緣。善文章,好任俠,長於劍術。著名維新派人物。
3、歷史信息
(1)長沙(Changsha),別稱星城,古稱潭州,是湖南省省會,華中地區重要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特大城市之一,湖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傳媒和金融中心,中南地區重要的交通、航運和科教中心,是著名的山水洲城、快樂之都、娛樂之都,全球綠色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兩型社會試驗區,中南地區重要工商業城市,長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長株潭城市群核心城市。
(2)長沙早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生息繁衍,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達3000多年之久。古人觀星授時,分周天星空為28宿,又按星宿分野。南方朱雀七宿中的軫宿"長沙"星所對應的這片地方叫長沙,因而「長沙」又有星沙之雅稱。史書記載長沙之名最早見於《逸周書·王會篇》,書中所載獻周王的貢品有「長沙鱉」之稱。
(3)此外, 還有「萬里沙祠」、「長沙洲」、「沙如米」、 「祭祀女神之地」等諸多說法。長沙西瀕湘江,東瞰臨湘山,代長沙郡治設於湘縣,漢代改為臨湘縣,故長沙又稱「湘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