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歷史
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
2. 安慶的歷史沿革
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縣梅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
南宋慶元元年(1195年)「以南宋寧宗皇帝潛邸,升舒州為舊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舒州古名「盛唐郡」,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之歌」。今新安慶城之駐地叫宜城渡。其地的登雲坡原來的名字叫盛唐山,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風水家郭璞曾經登盛唐山觀望長江,有「此地宜城」語,故安慶城別名「宜城」。
安慶城始建於南宋時期。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人破光山(今河南潢川縣之地),而沿邊多警。知府黃干在舒州舊址(今潛山縣梅城)「建城安慶以備戰守」;後因戰亂,安慶府於南宋端平二年(1235)移治羅剎洲、楊槎洲;及至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沿江置制大使馬光祖為了阻止蒙古大軍從水路進攻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市)廢舒州府「利用原舒州府城牆磚石改築於宜城(盛唐灣宜城渡之陰)為新安慶府」(治址在今安慶市),並遷懷寧縣治附郭。此地瀕臨長江,易守難攻。從此以後,安慶府治穩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地名,並與行政區名稱(府、道、專區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慶建城以後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治和懷寧縣治,民國時期為專署駐地。由於安慶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並且安慶同時又是控制金陵的「西大門」。故明末以來的巡撫亦持節鎮守於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安慶同時又是安徽省布政使司和安徽省會(皖省省治)所在之地。
1949年4月,安慶解放。並與同年設立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屬皖南行署區,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駐晉熙鎮)、岳西(駐衙前鎮)、潛山(駐梅城鎮)、桐城、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1951年桐廬縣改名為湖東縣,1955年7月1日湖東縣改名樅陽縣
1949年設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1951年安慶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轄。1952年安慶市由省直轄。1960年安慶市委託安慶專署領導。1961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
1949年設安慶專區,屬皖北行署區。安慶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懷寧(原駐石牌鎮 現駐高河鎮)、望江、宿松、太湖(駐晉熙鎮)、岳西(駐衙前鎮)、潛山(駐梅城鎮)、桐城、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
1952年安慶專區屬安徽省領導。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原池州專區所屬銅陵、貴池(駐池州鎮)、青陽(駐蓉城鎮)、至德(駐秋浦)、東流等5縣劃入安慶專區。轄13縣。
1955年7月1日,湖東縣改名為樅陽縣,駐樅陽鎮。
1958年撤銷銅陵縣,並入銅官山市。原由省直轄的銅官山市改名為銅陵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轄1市、12縣。
1959年東流、至德2縣合並為東至縣(駐堯度鎮)。轄1市、11縣。
1961年安慶、銅陵2市改由省直轄。
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將銅陵、貴池、青陽、東至4縣劃歸池州專區。轄1市、8縣。
1970年安慶專區改稱安慶地區,地區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桐城、樅陽、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潛山(駐梅城鎮)等8縣。
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安慶地區轄8縣。
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慶地區,所屬的桐城縣、懷寧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劃歸安慶市。
1996年8月20日,撤銷桐城縣,設立桐城市。屬安慶市代管。
2005年5月13日,安慶市郊區更名為安慶市宜秀區。
2011年,宿松縣被確立為安徽省直接管理縣體制試點縣。
2015年10月1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將樅陽縣劃歸銅陵市管轄。(國函 [2015] 181號)
2016年1月4日,安徽省正式宣布樅陽縣劃歸銅陵市管轄。安慶市現管轄3市轄區、6縣、代管1縣級市。
3. 安慶歷史上哪年發生過大地震
據張春芝總工程師介紹,安慶位於山東郯城—安徽廬江和江蘇揚州—安徽銅陵兩大斷裂帶的末端,歷史上是少震、弱震區。我市歷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為5.25 級,於1654年發生在樅陽—廬江之間,最近的是1963年3月份在原懷寧縣山口鄉(今大觀區)發生的一次4.5級地震。另外,2005年11月底江西九江發生5.7級地震後,安慶也有震感。
本人就是安慶人,九江地震我也感受到了
4. 安慶的歷史文化
安慶歷史請參照:http://bbs.hefei.cc/viewthread.php?tid=837336
桐城派資料:
桐城派,又稱桐城文派、桐城古文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劉大魁、姚鼐均系桐城人,故名。桐城派是清代文壇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其參與作家之眾、播布地域之廣、綿延時間之久,皆為中國文學史上所罕見。
桐城文派源遠流長,可以上溯到明末清初。桐城人方以智、錢澄之、戴名世,在古文理論和創作實踐上,初步體現桐城文派的某些特徵,可以認作桐城文派的前驅。
桐城派文論體系和古文運動的形成,始於方苞,經劉大魁、姚鼐而發展成為一個聲勢顯赫的文學流派。方、劉、姚被尊為「桐城派三祖」。
方苞,字靈皋,號望溪,出生於桐城一士大夫家庭。早在青年時代,方苞就有「以八家之文,載程、朱之道「的志向。32歲舉江南鄉試第一,39歲中進士,適逢母病未能參加殿試。44歲因受鄉先輩戴名世《南山集》文字獄案牽連而入獄,經大學士李光地等人營救,得以赦免出獄。方苞繼承明代散文家歸有光的「唐宋派」古文傳統,提出「義法」主張。「義」是指文章中心思想即封建正統的基本觀點;「法」是指表達中心思想或基本觀點的形式技巧,包括結構、條理、修辭等。他認為「義」與「法」之間為一經一緯,相輔相成,即內容與形式必須統一。方苞還提倡文章語言必須「雅潔「,淘汰雜質,創造清真雅正、謹嚴朴質的文體。他認為學習古文應以《左傳》、《史記》為範本,而要學到《左傳》、《史記》的精髓,又必須從唐宋散文八大家入手。方苞雖推崇古文,但也反對一味「求古求職典」,反對形式上擬古的古文傾向。這些主張均比較切實,便於人們掌握古文的正確寫作方法,是對唐宋以來古文運動創作經驗的總結,在文學批評史上具有積極意義。
方苞「義法」論的創立,為桐城文派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的門下有劉大魁、沈彤、沈庭芳等一大批弟子,其中尤以劉大魁、最有建樹,為桐城文派承前啟後的中堅人物。
劉大 木魁、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他讀書勤奮,擅長文辭。青年時代游學京城,拜在方苞門下。方苞讀其文章,贊嘆不已,認為自己不如他:「如苞何足算也!邑子劉生,乃國士耳。「可見方苞對劉大魁是何等到看重。劉大魁晚年致力於教學,曾任皖南黟縣教諭,後又主持歙縣問政學院,歸老於樅陽故里,一生著作頗豐。劉大魁補充發展了方苞的「義法」論,偏重於古文的藝術探討。他在肯定文章思想居於首要地位的同時,認為文章的藝術性有相對的獨立意義,指出文字「無一定之律,而有一定之妙」,因此必須重視藝術的體現。劉大魁提出了「神氣」、「音節」、「字句」為文章要素的理論。「氣」是指語言的氣勢,而「神」則是「氣之精處」,是一種最本質的獨特的風格,是作者性格特徵在藝術上的體現。他認為文章的「神氣」雖然難以看見,但能「於音節見之」,而「音節無可准,以字句准之」。從文章的字句、章節入手,就可以體察文章的神氣,看出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頓挫,這無疑是總結我國詩歌韻律學說中的理論,並運用到散文領域。劉大魁認為,進窺古文「義法」的奧妙應當從熟讀古文入門:「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合而讀之,音節見矣;歌而詠之,神氣出矣。」這就是後來桐城古文家學文與作文的秘訣,後代傳桐城文法者無不以此為不二法門。
劉大魁門下弟子眾多,以姚鼐最為傑出。姚鼐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弟子稱他為惜抱先生。姚鼐幼時十分好學,拜劉大魁為師學習古文。乾隆二十八年中進士,官至刑部郎中。歷任山東、湖南鄉試副考官,乾隆三十八年入四庫全書館任任篆修官。《四庫全書》修成後,他辭官回鄉,致力於教育和精研學問,先後主講於揚州、安慶、歙縣、南京等地書院,其弟子遍及南方各省,名揚天下。作為桐城派的第三代祖師,姚鼐發展了方苞的「義法」論,提出了義理、孝據、詞章三者合一的主張,使桐城派文論具有更完整的體系和周密的理論性。他的另一個重大貢獻就是提出了富有創見性的陰陽剛柔說,這是我國古代散文審美理論和風格特徵的重大命題。姚鼐認為文章的陰陽剛柔變化,是作者性格、氣質、品德的表現。用陰陽剛柔這個哲學概念解釋文章風格的來源和散文的風格特點,無疑是一個創舉。姚鼐在教學之餘,還選輯了《古文辭類篆》一書,作為弟子學習古文範本。
姚鼐之後,直至本世紀初,先後有「姚門四傑」梅曾亮、管同、方東樹、姚瑩,曾國藩及「曾門四弟子」張裕釗、吳汝綸、薛福成、黎庶昌以及林紓、姚永朴、姚永概等卓立文壇。桐城派文章大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藝術魅力,成為一代文學正宗。具體的說,論文觀點鮮明,邏輯性強,辭句精練,間有卓識;游文章寫景狀多有傳神之筆,能抓住特徵加以渲染,使一山一水一木一石生機盎然,俱能寄寓對世情的感嘆;傳狀之文,刻畫生動,情見於辭;紀事之文,敘述扼要,流暢時晰。平易近人,清新可讀,是其整體的流派特點。其中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有方苞的《獄中雜記》、《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記》等。
「五四」新文化運動興起,白話文學隨之而生,給了桐城派致命的打擊。而林紓仍在鼓吹「尊孔讀經」,逆時代潮流而動,反對新道德,反對新文學,被斥為「桐城謬種」,理所當然的成了新文化運動的批判對象,桐城派古文運動自此終結,然而,不能據此把崛起於200餘年前的桐城文派定為反動流派,一概否定,正如梁啟超在《清代學術概論》中所說,「不能以其末流之墮落,歸咎於作始」。對於這個在中國文學史上發後過較大影響的散文流派,應該全面、客觀、公正地予以評價。
5. 安慶歷史有多長時間
二千多年。
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東周時期,安慶地區的潛山縣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年)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治所位於今天的安徽潛山縣),「安慶」自此得名。公元1217年將安慶城移到今天的宜城渡,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年),安慶一直是安徽省布政使所在之地和全省政治、文化中心,與徽州並稱為安徽省兩大代表城市。
6. 誰是安慶的十大歷史名人
1、陳獨秀
中國近現代史上偉大的愛國者、是世紀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倡導者;是五四運動的總司令,是五四運動的思想指導者;是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
2、李公麟
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廬江郡舒城縣(今舒城)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李龍眠即李公麟,字伯時,祖籍安徽舒城。
因安慶桐城城北有一龍眠山,李公麟曾長居於山下,所以又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
3、鄧稼先
核物理學家,中國-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中國研製和發展-的技術組織領導者之一,中國原子彈理論設計總負責人。
4、姚瑩
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因以十幸名齋,又自號幸翁,安徽桐城人。晚清史學家、文學家。從祖姚鼐,是桐城派古文主要創始人。
姚瑩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中舉,次年為進士。此後曾游幕廣東,在福建、江蘇任過地方官。道光十六年,權兩淮鹽運使。
5、楊石先
中國現代化學家、教育家。民國18 年得校方資助,赴美深造,在耶魯大學任研究員。兩年後,獲有機化學博士學位回國,繼續執教南開大學。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楊石先
網路-姚瑩
網路-李公麟
網路-陳獨秀
7. 安徽省安慶市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安慶(Anqing,Anking),又稱宜城,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安慶是安徽省省轄市、安徽省新興工業城市,總人口約604萬,其中市區約73萬人,面積1.54萬平方千米,轄迎江區、大觀區、宜秀區三區,桐城市一縣級市,宿松、樅陽、太湖、懷寧、岳西、望江、潛山七縣,共三區一市七縣。人口主要為漢族。南宋置安慶府。元改為路。明初改寧江府,後又復改安慶府。清及民國為安徽省治所,1912年置懷寧縣。1949年析懷寧縣城區及近郊設安慶市。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盛產水稻、棉花、油料、麻類、茶葉、柑橘、蠶桑等農作物以及家禽、家畜和水產品。礦產有大理石、石灰石、銅、磷礦石等。水能資源豐富。安慶是桐城派文學與黃梅戲的發祥地,是以石油、化工、輕紡、食品為主體經濟的中等工業城市。市花為月季,市樹為香樟。旅遊點以「五山二湖」(潛山天柱山,樅陽浮山、宿松小孤山、岳西司空山、市郊大龍山、花亭湖、石塘湖)為主。太平天國後期著名的安慶保衛戰、1907年徐錫麟刺殺清安徽巡撫恩銘、1908年11月馬炮營起義、1912年孫中山主持焚毀英商偷運的鴉片等,均發生在這里。
地理位置、人口區劃
安慶市位於長江下游北岸, 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長江下游的第一個城市,也是萬里長江安徽段的第一個城市,東與安徽省池州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南以長江與江西省九江市相連,西界湖北省黃梅、蘄春、英山三縣,北接安徽省六安市、巢湖市。
安慶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薛家崗和張四墩等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見證了安慶的祖先自古就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東周時期安慶是古皖國所在地,安徽省簡稱「皖」即由此而來。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舒州德慶軍為舒州安慶軍,「安慶」自此得名。安慶城始建於公元1217年,至今已有近800年的歷史。東晉詩人郭璞曾稱「此地宜城」,故安慶又別名「宜城」。
從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到民國二十六年(1938),安慶一直是安徽省省會和全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較早接受近代文明的城市之一。清咸豐十一(1861)年曾國藩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製造了中國第一台蒸汽機和第一艘機動船;清光緒年間陳獨秀在安慶舉辦藏書樓演說、創辦《安徽俗話報》,第一次試舉起「新文化」的旗幟;光緒三十三年(1907)、三十四年(1908)先後發生在安慶的徐錫麟巡警學堂起義和熊成基炮馬營起義,接連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和新軍起義的第一槍;安徽省的第一座發電廠、第一座自來水廠、第一家電報局、第一部電話、第一條官辦公路、第一個飛機場、第一個現代圖書館、第一所大學、第一張報紙……都誕生在這里。安慶素有「文化之邦」、「戲劇之鄉」、「禪宗聖地」的美譽。是《孔雀東南飛》、「大喬小喬」、「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發生地,是統治中國文壇近三百年的「桐城派」的故里,是京劇鼻祖程長庚為代表的徽班成長的搖籃,是黃梅戲形成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中國新文化運動先驅陳獨秀、佛教領袖趙朴初、道教領袖陳攖寧、「兩彈元勛」鄧稼先、中國「計算機之父」慈雲桂、「將軍外交家」黃鎮、「雜技皇後」夏菊花、通俗小說大師張恨水等影響中國、聞名世界的傑出人物的故鄉。古皖文化、禪宗文化、戲劇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這里交相輝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安慶生態優良,環境優美,是國家園林城市。安慶城北枕龍山,南臨長江,西依皖河,東接石塘、破罡諸湖,獅子山、鳳凰山、菱湖、秦潭湖等鑲嵌其間,整個就像是一座大園林。城北的大龍山—石塘湖風景區,山景、水景、石景、樹景、洞景融為一體,別具特色;城西的陳獨秀陵園,林郁山靜,幽雅肅穆,令人嘆止;城南沿江岸建設的外灘公園、橋頭公園綿延近十公里,形成一條靚麗的風景線;城內的「世太史第」、「探花第」、「太平天國英王府」等古建築,保持了典型的明清建築風貌;特別是歷史悠久的菱湖公園與近年建設的蓮湖公園、市民公園、大湖風景區已連成一片,總面積近五平方公里,堪與杭州西湖媲美;建設在景區內的文化廣場、黃梅戲藝術中心、鄧石如碑館、黃梅閣、血衣亭、日本櫻花園、徽派盆景園、黃鎮紀念館和科技館、體育館、圖書館等建築物,以及程長庚、鄧石如、嚴鳳英、鄧稼先、陳延年等塑像,更是增添了一層文化的氛圍。城區綠化覆蓋率已達3 8.2 6%,綠地率達3 5.6 6%,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為8.O3平方米。
安慶山川秀美,物產豐饒,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不僅有天柱山、花亭湖等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有大龍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鷂落坪、妙道山、薛家崗等數十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或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而且是黃山、九華山、廬山等世界著名風景區之間的交通樞紐。潛山縣境的古南嶽天柱山,一柱擎天,萬岳歸宗,以雄奇靈秀著稱;岳西縣境的司空山,為佛教禪宗二祖慧可「遁跡修禪」之處,是著名的佛教聖地;宿松縣境的小孤山,聳立大江之中,世稱「海門天柱」;「白崖寨」則有「南國小長城」之名;樅陽縣境的浮山,幻若水上蓬萊,是典型的火山地質公園;市區的迎江寺振風塔,塔影橫江,有「過了安慶不說塔」之譽。安慶交通便捷,旅遊服務設施齊全。住宿優雅方便,傳統食品和風味小吃自古聞名。鰣魚、鱭刀魚、大閘蟹、墨子酥、油酥餅、桐城豐糕、懷寧貢糕、江毛水餃、雞湯炒米等特色食品讓人回味無窮,望江挑花、潛山舒席、宿松蠟染、岳西翠蘭茶葉等傳統工藝品或土特產品令人愛不釋手。滬蓉、東香、安合、合銅黃等高速公路干線、1 0 5、2 0 6、3 1 8三條國道和合九鐵路在市境交匯,已建成通車的安慶長江公路大橋和建設中的安慶鐵路大橋,跨江與建設中的南京——安慶城際鐵路、沿江高速公路、安慶——景德鎮高速公路連接。安慶天柱山民航機場先期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航線,目前又在擴建之中。安慶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已經形成。
安慶充滿生機,蓄勢待發,是一座潛力巨大、大有希望的城市。安慶區位優勢明顯,地處皖鄂贛三省交界處,是溝通三省並連接上海、武漢兩大經濟區的紐帶,是3000噸級海輪入江的終點港口。建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安慶作為全國重要的糧棉油、水產品和畜禽生產基地,作為安徽省重要的石油化工、汽車零部件製造和紡織加工業基地,又被省列為皖江開發的重點開放城市之一,社會經濟事業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2006年,全市地方生產總值達490億元,財政收入達45億元。農業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水平,工業初步形成了石油化工、輕紡、建材、機械四大支柱產業,涌現了安慶石化、華茂、環新、海螺、全力、鴻潤等一大批國內外知名企業。基礎教育成為品牌,文化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城市供水、供電、供氣、公共交通通訊和商業服務等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安慶已與世界上1OO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出口商品達2 0 O多種。
新的一年,在全面實施「十一五」規劃、建設和諧安慶的征途上,安慶市委市政府決心圍繞建設「千億安慶」、「活力安慶」、「和諧安慶」和文化強市的目標,以追趕跨越、奮力崛起為主題,以改革開放、自主創新為動力,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五大戰略」,強力推進「3231」工程,加快結構調整,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改善人民生活,扎扎實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保持和擴大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進一步加快建設全面小康社會進程。安慶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投身於改革和建設事業。
8. 安慶歷史上的名人有哪些
陳獨秀(1879-1942)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建人之一,「五四運動」總司令。安徽懷寧人,專中共「一大」至屬「五大」均當選為中央委員,歷任中央執行委員長、總書記。
鄧稼先(1924-1986)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安徽懷寧人。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
鄧石如(1739-1805)清代書法家、篆刻家。安徽懷寧人。精四體書,有《完白山人印譜》等行世。
9. 安慶歷史上曾出過哪些名人
1、戴名世(~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號葯身,別號憂庵,晚號栲栳,晚年號稱南山先生。死後,諱其姓名而稱之為「宋潛虛先生」。又稱憂庵先生。江南桐城(今安徽桐城)人。
康熙四十八年(1709)己丑科榜眼。戴名世20歲授徒養親,27歲所作時文為天下傳誦。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應試。
2、李公麟(1049-1106),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廬江郡舒城縣(今舒城)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李龍眠即李公麟,字伯時,祖籍安徽舒城。
因安慶桐城城北有一龍眠山,李公麟曾長居於山下,所以又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
3、鄧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後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游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縣白麟畈(今安慶市宜秀區五橫鄉白麟村)鄧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始人。
少好篆刻,客居金陵梅鏐家八年,盡摹所藏秦漢以來金石善本。遂工四體書,尤長於篆書,以秦李斯、唐李陽冰為宗,稍參隸意,稱為神品。性廉介,遍游名山水,以書刻自給。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存世。
4、姚瑩(1785年~1853年1月24日),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因以十幸名齋,又自號幸翁,安徽桐城人。晚清史學家、文學家。從祖姚鼐,是桐城派古文主要創始人。
姚瑩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中舉,次年為進士。此後曾游幕廣東,在福建、江蘇任過地方官。道光十六年,權兩淮鹽運使。
5、方東樹(1772年—1851年),清代中期文學家及著名思想家。男,生於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字植之,別號副墨子。安徽桐城人。他取蘧伯玉五十知非、衛武公耄而好學之意;以「儀衛」名軒,自號「儀衛」老人,故後世學者稱儀衛先生。有《儀衛軒文集》、《昭昧詹言》等。
10. 安慶的古代歷史
安慶之名始於南宋紹興十七年(1147)「改德慶軍為安慶軍"作軍號名稱出現,由「同安郡」(隋代大業三年始置,治所同安,今桐城)和「德慶軍"(北宋政和五年始置,治所懷寧,今潛山古皖城)各取一字而命名,含「平安吉慶"意。 慶元元年(1195)「升舒州為安慶府"(治所今潛山古皖城),又作府名。安慶古名「盛唐」,見於文獻記載最早為漢武帝於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南巡至此,「作盛唐樅陽之歌"。今安慶城區登雲坡即為盛唐山故址所在,山下臨江為盛唐灣古渡口。相傳東晉詩人、堪輿家郭璞登盛唐山有「此地宜城」語,故安慶別名「宜城」。 安慶城始建於南宋。嘉定十年(1217)知府黃干「城安慶以備戰守";後因戰亂,安慶府於端平二年(1235)移治羅剎洲、楊槎洲;及至景定元年(1260),沿江置制大使馬光祖「復築宜城為新安慶府」治(今安慶市),並遷懷寧縣治附郭。從此,府治穩定不移,「安慶"才作城鎮地名,並與行政區名稱(府、道、專區等)相一致,沿用至今。 安慶,由於地處要津,早在建城之前就逐漸成為黎庶聚落、商賈集市、官府驛站和佛事禪場之處。據史料記載,三國(吳)時期(2 14—237)有軍事重鎮皖口城。東晉咸和年間(327—334)童師和尚在萬松山麓建造太平寺(今仍有太平寺街)。南朝梁天監四年(505)寶志和尚在淥水鄉(今北郊)建造石山寺。隋代開皇年間(58 1—600)即有菩提庵後改名三祖寺(今仍有三祖寺街)。北宋的建隆(960)、開寶(974)和崇寧(1 102—1106)年間,先後有伏虎禪師、涵萬和尚等建造三城寺和寶善庵。熙寧八年(1075)在同安橋設置舒州同安監鑄造銅幣。南宋在此建城,這里已有著自漢晉以來逐漸形成較為發達的經濟、文化基礎。 安慶建城以後直至清末,均為安慶府和懷寧縣治,民國時期為專署駐地。明末以來的巡撫亦持節鎮守於此。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同時又是安徽省省會。新中國成立後,安慶單獨建市,是皖西南的中心城市。 1949年設安慶市,由安慶專署領導。1951年安慶市改由皖北行署直轄。1952年安慶市由省直轄。1960年安慶市委託安慶專署領導。1961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 1949年設安慶專區,屬皖北行署區。安慶專署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駐晉熙鎮)、岳西(駐衙前鎮)、潛山(駐梅城鎮)、桐城、桐廬(由桐城縣析置,駐湯家溝)等8縣。 1952年安慶專區屬安徽省領導。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原池州專區所屬銅陵、貴池(駐池州鎮)、青陽(駐蓉城鎮)、至德(駐秋浦)、東流等5縣劃入安慶專區。轄13縣。 1958年撤銷銅陵縣,並入銅官山市。原由省直轄的銅官山市改名為銅陵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轄1市、12縣。 1959年東流、至德2縣合並為東至縣(駐堯度鎮)。轄1市、11縣。 1961年安慶、銅陵2市改由省直轄。 1965年安慶市劃歸安慶專署領導。將銅陵、貴池、青陽、東至4縣劃歸池州專區。轄1市、8縣。 1970年安慶專區改稱安慶地區,地區駐安慶市。轄安慶市及桐城、樅陽、懷寧(駐石牌鎮)、望江、宿松、太湖、岳西、潛山(駐梅城鎮)等8縣。 1979年安慶市改由省直轄。安慶地區轄8縣。 1988年8月1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安慶地區,所屬的桐城縣、懷寧縣、樅陽縣、潛山縣、太湖縣、宿松縣、望江縣、岳西縣劃歸安慶市。 1996年8月20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6]59號)撤銷桐城縣,設立桐城市。屬安慶市代管。 2005年5月13日,安慶市郊區更名為安慶市宜秀區。 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78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