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的評價
1. 對蔣介石的歷史評價
在台灣,對他的評價經歷了從「神化」到「醜化」的過程,甚至掀起過一些政潮;在大陸,對他的評價則經歷著從「漫畫」到「寫實」的過程。現實政治的演變與檔案材料(尤其是「蔣中正總統檔案」與「蔣介石日記」)的不斷開放,使得有關蔣介石的研究成為持續的「熱點」。
蔣介石不是大獨裁者,他缺乏作獨裁者的工具。他也不可能成為民主鬥士,他縱有此宏願,也無此機會。(著名的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從大歷史的角度讀蔣介石》評價)
(1)對歷史的評價擴展閱讀:
蔣介石介紹:
浙江奉化人,是近代中國著名政治人物及軍事家,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華民國特級上將、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
蔣中正受孫中山賞識而崛起於民國政壇,在孫去世後長期領導中國國民黨達半世紀;其於國民政府時代一直居於軍政核心,領導中國渡過對日抗戰與二次大戰,但其政治手腕與獨裁統治亦遭受批評。
其從政生涯橫跨北伐、訓政、國共內戰、對日抗戰、行憲、民國政府退守台灣及東西方冷戰,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重要地位。1975年4月5日,在台北士林官邸逝世。
2. 歷史上對赤壁之戰的評價
1.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曹操的剛愎自用、戰略戰術的失當,孫吳的團結對對手的客觀分析促成了這次戰爭的勝利。
2.赤壁之戰使孫劉在江南穩定下來,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阻礙了中國的統一。
3. 歷史中的評價和影響的區別
1、影響指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評價指歷史事件的性質、作用、地位等。
2、影響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影響包括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評價屬於意義的范疇。
3、評價是對個人所做的事的總結,影響是對後世發展軌跡的引導。
(3)對歷史的評價擴展閱讀:
歷史並不是歸類於人文科學或社會科學中,而是其間的橋梁。合並了兩大領域的研究方法。一般來說,史學家通過研究各種書面文字但並不局限與此,努力並嘗試解答和歷史有關的問題。
歷史知識的原始資料分為三種:文字記載的、口頭流傳的、保留下來的歷史遺跡,通常歷史學家會綜合三種方法進行理解研究,而文字記載經常被作為強調的重點,因為它普遍紀錄了發展的時間。這種強調引申出了一個新領域,史前史,也可稱為史前學,研究的是沒有書面紀錄的那一個時期。
由於世界各地文字出現的時間各不相同,所以史前史和歷史的主要區別是根據具體的論題而決定。學者們為了易於研究,根據過去人類的范圍將其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劃分過去的方法繁多,包括按年代分類,按文化習俗分類,按不同主題分類。
4. 對蘇軾的歷史評價
蘇軾歷史評價:
蘇軾在文、詩、詞三方面都達到了極高的造詣,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蘇軾的創造性活動不局限於文學,他在書法、繪畫等領域內的成就都很突出,對醫葯、烹飪、水利等技藝也有所貢獻。蘇軾典型地體現著宋代的文化精神。
從文學史的范圍來說,蘇軾的意義主要有兩點:首先,蘇軾的人生態度成為後代文人景仰的範式:進退自如,寵辱不驚。由於蘇軾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處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
其次,蘇軾的審美態度為後人提供了富有啟迪意義的審美範式,他以寬廣的審美眼光去擁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觀,到處都能發現美的的存在。這種範式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兩方面為後人開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蘇軾受到後代文人的普遍熱愛,實為歷史的必然。
蘇軾的作品在當時就馳名遐邇,在遼國、高麗等地都廣受歡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蘇軾作品的流傳,但是禁愈嚴而傳愈廣。到了南宋黨禁解弛,蘇軾的集子又以多種版本廣為流傳,以後歷代翻刻不絕。
(4)對歷史的評價擴展閱讀:
主要成就:
書法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他曾自稱:「我書造意本無法」、「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稱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這說明蘇軾一生屢經坎坷,致使他的書法風格跌宕。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繪畫
蘇軾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序的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且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其作品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等。
5. 對程克繩歷史評價
對於乘客城的歷史,全家完帳篷叫他在一定時期的,那可以說促進了中國文學的發展,促進了中國建築業的話,它是中國的一帶建築業大師。
6. 歷史上對胡適的評價
胡適撰文反對封建主義,宣傳個性自由、民主和科學,積極提倡「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成為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五四」時期,與李大釗等展開「問題與主義」辯難;胡適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是居功至偉!是魯迅他們所不能比的,他的天賦不光是文字,還涉及到其他方面。蔣界石多次向他求教!
胡適為人寬和,文筆也最為順暢!是繼梁啟超之後中國又一位思想啟蒙者,他領導了中國的文藝復興,由於共黨的關系,不容異己,對思想家 不尊重,所以他去了台灣!
胡適一生都在反對獨裁專制!
7. 怎麼對一個歷史事件進行評價
第一,要確定歷史人物的時代背景
(要考慮的主要因素有:歷史人物生活的時間、國家、時代特點以及他的活動所處的歷史環境等。)
第二,要確定歷史人物的階級屬性
(要求是不應停留在個人動機上面,而是要深入揭示其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特定的民族關系的環境。這實質是尋找個人活動與本階級的關系。)
第三,要確定歷史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
(主要看他是否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是否推動或阻礙了生產力發展及人類社會進步。)
1、中國古代政治人物。主要圍繞他的政治主張和措施進行分析,看他對當時社會各方面產生了什麼影響。
一般可從四個方面來把握:對社會生產和科學文化發展的影響;對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的影響;對國家統一鞏固和發展的影響;對加強中外關系和國際交往的影響等。
2、中國古代農民起義領袖。主要看他所領導的起義:在打擊封建地主階級統治方面有何直接作用(推翻或瓦解其統治);有何間接作用(即在多大程度上迫使後來的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從而改善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促使生產力的發展);在斗爭中提出的口號或綱領對提高農民革命斗爭水平有何作用。
3、中國古代少數民族領袖。主要看他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和行動:對本地區、本民族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民族團結和融合進步有何作用;對國家的統一鞏固有何作用。
4、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措施或行動:對反對封建勢力,動搖其統治基礎有何作用;對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維護國家主權獨立有何作用;對西學的傳播發展有何作用;對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展有何作用;對挽救民族危亡,探索強國富國之路有何作用。特別要注意他在上述幾個方面比他的前人有何進步,此點是確定近現代政治人物時應把握的總原則。
5、世界史中的政治人物。主要看他的政治主張、對外政策和行動:對本國家、本民族歷史發展進步有何作用;對本國人民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人民交往有何作用;對人類社會和世界歷史的發展進步有何作用。
第四,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依據歷史人物的主要事跡或活動對其做出應有的評價。在總結歸納歷史人物的活動時,可採用兩種方法:
1、「階段論」的方法,該法以時間順序為綱,結合歷史人物所處的歷史時代,把歷史人物的活動分成不同階段,逐段評價其功過是非。(如評價左宗棠、汪精衛等人)
2、「方面論」的方法。該法以人物活動的內在邏輯關系為順序,把它分解成幾個不同的方面來評價。(如對漢武帝就可把他的活動分成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等六個不同方面進行評價。 )
第五,要確定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性結論。對歷史人物,不僅要一分為二,還要有一個總結論,亦即對歷史人物做出定性判斷。
在具體評定時要注意兩點:
一是要從決定歷史人物歷史地位的最主要方面定性。(如南陽太守杜詩他的主要貢獻是水排的發明,因此,把他不能定性為地主階級政治家,而應確定為中國古代傑出的發明家。)
二是在對政治性人物定性時,一定要指明他的階級屬性。如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
8. 歷史對商鞅的評價
一、司馬遷
「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跡其欲干孝公以帝王術,挾持浮說,非其質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將昂,不師趙良之言,亦足發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書,與其人行事相類。」
翻譯:商君,他的天資刻薄人啊。從其想干孝公以帝王之道,持浮說,不是它的本質了。再說憑靠寵臣,以及可以使用,刑罰公子虔,欺騙魏國將領高昂,不兵趙良的話,也足以證明商君的小恩惠了。我曾經讀過商君開塞耕戰書,與他的個人行為相類似。
二、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翻譯:從古代百姓趕在誠信,一言為重百金輕。今天的人不可以不商鞅,商鞅能讓政治一定行。
三、毛澤東
商鞅首屈一指的利國富民偉大的政治家,是一個具有宗教徒般篤誠和熱情的理想主義者。商鞅之法懲奸究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福力,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8)對歷史的評價擴展閱讀: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
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商鞅的思想在商鞅死後經過發展逐漸形成一門學派,名為商學派。商學派經過建立、開拓、發展、定型和後勁五個階段,配合秦的歷史,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