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分子生物學論文

分子生物學論文

發布時間: 2020-11-20 23:06:36

『壹』 在哪裡能下載到英文版的分子生物學論文

植物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植物, 生物化學, 分子生版物學生物化學, 分子生物學, 植物
PDF版本權 173M 壓縮成155M 解壓共1118頁
已上傳在論壇FTP資源區/待審核資料/sz22033文件夾中

作者: 布坎南
ISBN: 9787030120137 〔十位: 7030120132〕
定價: 260.0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裝幀: 簡裝本
出版年: 2004-02-01
本書英文版由國際傑出植物生物學家編寫,美國植物生物學家學會出版,是植物生物學領域的重要著作。在整合前沿知識的基礎上,本書圍繞細胞區室結構、細胞的繁衍、能量流、代謝與發育的整合、植物的環境與農業5個主題精心組織內容,反映了各個領域的研究歷史和最新進展。本書編排有序,圖文並茂,適用於植物生物學以及分子生物學、生物技術、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生理學、生態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參考。制葯學、農業

『貳』 如何製作分子生物學論文的圖版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國內防制蟲媒傳染病領域的應用
【摘要】本文綜述了國內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蟲媒病中蚊媒傳染病防制的應用情況,以期為蚊媒傳
染病的防制、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蚊媒傳染病的發生提供參考.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技術;蟲媒;傳染病
蟲媒病是由節肢動物攜帶病原體傳播的一組疾病.
1992年在國際蟲媒病毒中心登記的已達535種,其中128
種對人有致病性[1].我國法定報告的傳染病中,蟲媒病占
13種,蚊蟲作為媒介,除了傳播病毒性疾病外,還可傳播
寄生蟲病.這類疾病大都屬於自然疫源性疾病,有一定的
地域性和時間性,發病率低、死亡率高,主要通過媒介的
控制進行防制[2].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研究和
發展,在醫學領域的應用日趨廣泛,並取得了重大進展,
作者就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蚊媒傳染病的診斷和防制
等方面的應用綜述如下.
1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3]
1·1核酸分子雜交技術
核酸的分子雜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它是利用核
酸分子的鹼基互補原則,在特定的條件下,雙鏈解開成兩
條單鏈,與異源的DNA或RNA (單鏈)復性,若異源
DNA或RNA之間的某些區域有互補的鹼基序列,則在復
性時可形成雜交的核酸分子.雜交的雙方是待測核酸序列
及探針.核酸探針可用放射性核素、生物素或其它活性物
質標記.根據其來源和性質可分為cDNA探針、基因組探
針、寡核苷酸探針、RNA探針等.
分類:根據被測定的對象,分為Southern雜交和
Northern雜交;根據所用的方法,分為斑點(dot)雜交、
狹槽(slot)雜交和菌落原位雜交;根據環境條件:分為液
相雜交和固相雜交.
1·2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是以擬擴增的DNA分子為模板,以一對分別與模板互
補的寡核苷酸片段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
半保留復制的機理沿著模板鏈延伸直至完成新的DNA合
成.通過不斷重復這一過程,可以使目的DNA片段得到擴
增,同時新合成的DNA片段也可以作為模板,使DNA的
合成量呈指數型增長.
PCR各種應用模式:兼並引物( degenerate primer)
pcr、套式引物(nested primer) pcr、復合pcr (multiplex
pcr)、反向pcr ( inverse pcr或reverse pcr)、不對稱pcr
(asymmetric pcr)、標記pcr ( lp-pcr)和彩色pcr、加端
pcr、錨定pcr或固定pcr、玻片pcr、反轉錄pcr方法檢測
rna、定量pcr.
1·3DNA晶元
基因晶元又稱DNA晶元(DNA chip)或DNA微陣列
(DNA microarray).是採用光導原位合成或顯微印刷等方
法將大量特定序列的探針分子密集、有序地固定於經過相
應處理的載體上,然後加入標記的待測樣品,進行多元雜
交,通過雜交信號的強弱及分布,來分析目的分子的有無、
數量及序列,從而獲得受檢樣品的遺傳信.特點:具有通
量大,並行性、微量化與自動化等優點,但在實踐中其研
究成本較高;方法標准化不足;配套軟體不夠完善.
2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蟲媒病診斷的應用
2·1瘧疾
黃炳成等[4]用pBF2 DNA片斷,經標記後作探針,從
多種瘧原蟲DNA樣本中檢出惡性瘧原蟲.基因晶元在瘧原
蟲的研究內容還有瘧原蟲新基因發現[5]、轉錄因子調控網
絡[6]、瘧原蟲適應人體宿主機制[7]、瘧原蟲比較基因組雜
交分析[8]、惡性瘧原蟲抗原變異分子機制[9]以及瘧原蟲攻
擊紅細胞機制[10]等.
2·2絲蟲病
黃志彪等[11]運用PCR技術檢測血液中的班氏絲蟲微
絲蚴,可檢出lOOul陽性血樣中的l條班氏絲蟲微絲蚴;用
於檢測班氏絲蟲監測點540份血液樣本結果均為陰性,鏡
檢血片結果亦為陰性.常規絲蟲檢測是在夜間采血,有資
料顯示[12], SsP/PCR擴增系統可用於檢測班氏絲蟲病患
者血樣中的循環DNA,能用於周期性或夜間周期性絲蟲病
的日間血檢工作,從根本上改變了絲蟲病的診斷、監測和
工作方式.
2·3登革熱病
鄭夔等[13]應用多重PCR技術快速鑒定4種血清型登
革病毒,並在同一反應管中進行多重PCR對登革病毒進行
分型鑒定,證實了2004年在廣東發生的登革熱疫情為I型
登革病毒;也有報道應用寡核苷酸晶元技術能同時確認流
感和登革熱病毒[14].長期受這種疾病困擾的地區將有望通
過這種技術的完善,獲得有效的治療和保護.

『叄』 醫學分子生物學論文

呃 ,你去cnki唄。搜索一下 關鍵詞就輸入醫學 分子生物學 然後就參考唄
比如 往下看

『肆』 求助分子生物學論文摘要的英文翻譯

Abstract Objective : Workers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of p53 and DNA damage and repair gene mRNA expression levels of benzene exposure and the environment, explore specificity, sensitivity, stability, easy to collect specimens of the advantages of detecting indicators used benzene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 groups. Methods : SYBR GreenI chimeric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eal-time fluorescence RT-PCR analysis, testing workers exposed to 72 (under different posts divided into Group A, Group B) and 29 staff were 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and related gene p53 mRNA expression level.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analysis software REST 2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operating multiple groups to express differences; While peripheral blood leukocytes, hemoglobin and platelet count; Sampling of raw materials toluene, benzene spraying agent content; Workplace air toluene concentration monitoring. Results : Group A and Group B p53, p21, wild, Ape1 and Mdm2 expression level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roup A sword, Bcl-2, Bax, and Xpc Xpa expression level downward, Group B expression edged dow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A group of white blood cell, hemoglobin and platelet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Group B platelet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s are significant. Conclusion : benzene-exposed workers part of the blood cells with DNA damage and repair gene mRNA expression levels of benzene and non-exposed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s. SYBR GreenI chimeric fluorescent real-time RT-PCR and REST 2005 statistical software for detection and analysis of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 level, applies to occupational population of molecula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and health care.

『伍』 急需一篇關於分子生物學的論文,不要所有百度,新浪 ,soso問上的現成的論文,懸賞 100分!!!

給樓主論文:

分子細胞基因組的研究

隨著結構分析技術的發展,現在已有幾千個蛋白質的化學結構和幾百個蛋白質的立體結構得到了闡明。70年代末以來,採用測定互補DNA順序反推蛋白質化學結構的方法,不僅提高了分析效率,而且使一些氨基酸序列分析條件不易得到滿足的蛋白質化學結構分析得以實現。
發現和鑒定具有新功能的蛋白質,仍是蛋白質研究的內容。例如與基因調控和高級神經活動有關的蛋白質的研究現在很受重視。
蛋白質-核酸體系 生物體的遺傳特徵主要由核酸決定。絕大多數生物的基因都由 DNA構成。簡單的病毒,如λ噬菌體的基因組是由 46000個核苷酸按一定順序組成的一條雙股DNA(由於是雙股DNA,通常以鹼基對計算其長度)。細菌,如大腸桿菌的基因組,含4×106鹼基對。人體細胞染色體上所含DNA為3×109鹼基對。
遺傳信息要在子代的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需要通過復制、轉錄和轉譯。復制是以親代 DNA為模板合成子代 DNA分子。轉錄是根據DNA的核苷酸序列決定一類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後者又進一步決定蛋白質分子中氨基酸的序列,就是轉譯。因為這一類RNA起著信息傳遞作用,故稱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於構成RNA的核苷酸是4種,而蛋白質中卻有20種氨基酸,它們的對應關系是由mRNA分子中以一定順序相連的 3個核苷酸來決定一種氨基酸,這就是三聯體遺傳密碼。
基因在表達其性狀的過程中貫串著核酸與核酸、核酸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DNA復制時,雙股螺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被拆開,然後DNA聚合酶以親代DNA鏈為模板,復制出子代 DNA鏈。轉錄是在 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完成的。轉譯的場所核糖核蛋白體是核酸和蛋白質的復合體,根據mRNA的編碼,在酶的催化下,把氨基酸連接成完整的肽鏈。基因表達的調節控制也是通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如大腸桿菌乳糖操縱子上的操縱基因通過與阻遏蛋白的相互作用控制基因的開關。真核細胞染色質所含的非組蛋白在轉錄的調控中具有特殊作用。正常情況下,真核細胞中僅2~15%基因被表達。這種選擇性的轉錄與轉譯是細胞分化的基礎。
蛋白質-脂質體系 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膜結構,統稱為生物膜。它包括細胞外周膜和細胞內具有各種特定功能的細胞器膜。從化學組成看,生物膜是由脂質和蛋白質通過非共價鍵構成的體系。很多膜還含少量糖類,以糖蛋白或糖脂形式存在。
高等植物的性狀主要由核基因控制,其遺傳遵循孟德爾規律。1900年Coorence和Baut等人就已發現影響質體表型的一些突變不符合孟德爾遺傳規律;1962年裡斯(Ris)和Plont證明植物葉綠體中存在遺傳物質DNA。現已證明,植物細胞質中的葉綠體和線粒體都含有自己的DNA及整套的轉錄和翻譯系統,能夠合成蛋白質。高等植物的葉綠體和線粒體基因組,多數在有性雜交過程中表現為母性遺傳。其機制有兩種解釋:一是認為雄配子不含有細胞質,因而沒有胞質基因;另一種觀點是雄配子含有少量的細胞質,其細胞器在受精前即已解體,失去功能。胞質基因組的母性遺傳,大大限制了胞質基因的遺傳研究,利用有性雜交方法難以知曉當胞質基因處於雜合狀態時的遺傳和生理效應及其對表型的影響。近年來發展起來的體細胞雜交技術為胞質基因的研究開辟了一條新途徑。本文擬對植物體細胞雜交後代胞質基因重組的多樣性,創制胞質雜種的可能途徑及胞質基因組的傳遞等問題加以說明。
1 植物體細胞雜交後代胞質基因組重組的多樣性
體細胞雜交時,核基因組、線粒體基因組和葉綠體基因組三者均既可以單親傳遞又可以雙親傳遞,因而可以產生許多有性雜交難以產生的核-質基因組的新組合類型。Kumar等人根據已有的實驗結果結合理論推導提出,植物體細胞雜交一代理論上可以產生48種類型,而相應的有性雜交一代只能產生兩種類型。48種類型可分為親型、核雜種和胞質雜種3類。胞質雜種即是具有一個親本的細胞核和雙親細胞質的植株或愈傷組織,它是研究胞質基因組的好材料。
2 創制胞質雜種的方法
2.1 「供體-受體」原生質體融合技術 這是目前最為可行的方法,由Zelcer等(1987)提出。其原理基於生理代謝互補,利用高於致死劑量的電離輻射處理供體原生質體使其核解或完全失活,細胞質完整無損;再用碘乙酸或碘乙酚胺處理受體原生質體以使其受到暫時抑制而不分裂,這樣雙親原生質體融合後,只有融合體能夠實現代謝上的補償,進行持續分裂,形成愈傷組織或再生植株,這些融合體就是各種各樣的胞質雜種。此技術的優點是雙親不需任何選擇標記,適用范圍廣,可行性強,缺點是適宜的輻射劑量難以掌握。
2.2 「胞質體-原生質體」融合法 所謂胞質體是指去核後的原生質體。該法由Maliga提出。優點是避免了電離輻射可能產生的不利影響,缺點是制備胞質體尚存在一些技術性的困難。最近Lesney等人提出了一種能夠從懸浮系原生質體制備大量胞質體的方法。
2.3 其它的可能途徑
(1)根據雙親原生質體形態上的差異或通過熒光染料標記來機械分離融合體,然後進行微培養。(2)利用分別由核基因組和質基因組編碼的抗葯性狀,通過雙重抗性選擇獲得胞質雜種。(3)原生質體直接攝取外緣細胞器。(4)通過顯微注射或電激法實現細胞器轉移。
3 胞質雜種中雙親胞質基因的傳遞遺傳學
3.1 葉綠體基因組 胞質雜種中,葉綠體基因組的傳遞分為單親傳遞和雙親傳遞兩種。單親傳遞是指胞質雜種愈傷組織及由之再生的植株只含有親本之一的葉綠體基因組。這種分離機制目前尚不清楚。關於葉綠體基因組的分離是否隨機的問題,由於研究者們採用的試驗材料不同得出兩種結論:一種是葉綠體基因組的隨機分離,這在品種間、種間及屬間原生質體融合中都被觀察到;另一種是葉綠體基因組的非隨機分離(即親本之一的葉綠體基因組優先保留),如弗利克(Flick)和埃文(Evens,1982)在煙草的研究中表明,所有的N.nesophila和N.tabacum體細胞雜種都只具有N.nesophila葉綠體基因組,類似的例子很多。雙親傳遞是指胞質雜種中,同時含有雙親的葉綠體基因組,其在體細胞雜種以後的有性繁殖過程中能夠保持穩定,既然雙親葉綠體能夠共存,理論上二者就有可能發生重組。事實上,葉綠體基因組重組現象已被觀察到,但頻率很低。
3.2 線粒體基因組 胞質雜種中,線粒體基因組的傳遞方式是雙親傳遞,且發生活躍的重組,產生豐富的新類型。然而在分析線粒體基因組重組類型時不可忽視由於離體培養而誘發的線粒體基因組分子內重組(突變)的可能性,因為離體培養過程中不僅使核基因組產生大量變異,而且對於某些植物,也可誘發線粒體基因組發生變異。
4 植物胞質基因組控制的重要性狀
目前已基本闡明的由葉綠體基因組編碼的性狀主要是一些抗葯性狀。如:鏈黴素抗性、林肯黴素抗性等。在與線粒體基因組有關的性狀中,研究最多的是胞質型雄性不育性狀。許多學者在不同植物上研究發現,雄性不育系與其同型保持系之間在線粒體DNA內切圖譜或其編碼的蛋白上存在明顯差異。如在玉米上已發現T型雄性不育植株的線粒體基因組發生了多至7次重組,且主要發生於26s rRAN基因附近,產生一個嵌合基因,因此導致轉錄時閱讀框架發生了改變,如果這個嵌合基因發生了缺失或小段插入,則閱讀框架恢復正常,育性也隨之恢復。
總之,植物體細胞雜交是胞質基因組及其所控制性狀研究的有效途徑,關於胞質性狀的研究對於某些植物已從分子水平上深入到了與雄性不育相關的特異線粒體DNA片段及相應的特殊蛋白,但仍有許多問題有待深入研究。這些問題的闡明將會使得從分子水平上改良雄性不育性狀成為可能。

『陸』 一個分子生物學碩士畢業論文的創新點怎麼描述

一個分子生物學碩士畢業論文的創新點怎麼描述
現在計算機操作系統及各種軟體的運行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的,而人體的各種新陳代謝也是按照既定的各種程序進行的。而且,就現在來說,人類體內的調控系統,即人類自身具有的在億萬年進化中逐漸接近完美的程序,比起現在的計算機內的程序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它具有更大的可調控性等優勢。人類以後計算機的研製要借鑒生物自身具有的各種調控程序,而這種方面的研究也已經開始,如生物計算機,及對人體大腦的解密而正在研製的智能計算機。 相比之下,人類生物學的研究也離不開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例如現在生物學的發展已經進入分子生物學時代,而由於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很多生物科學研究方面的軟體也應運而生,它極大地減少了科學家及生物公司技術工人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收益。例如在基因工程中就會常用到很多生物軟體,現簡介一種: Omiga 2.0:主要功能:編輯、瀏覽、蛋白質或核酸序列,分析序列組成。用Clustal. W進行同源序列比較,發現同源區。實現了核酸序列與其互補鏈之間的轉化,序列的拷貝、刪 找核酸限制性酶切位點、基元(Motif)及開放閱讀框(ORF),設計並評估PCR、測序引物。查找蛋白質解蛋白位點(Proteolytic Sites)、基元、二級結構等。查尋結果可以以圖譜及表格的顯示,表格設有多種分類顯示形式。利用Mange快捷鍵,用戶可以向限制性內切酶、蛋白質或核酸基元、開放閱讀框及蛋白位點等資料庫中添加或移去某些信息。每一資料庫中都設有多種查尋參數,可供選擇使用。用戶也可以添加、編輯或自定義某些查尋參數。可從MacVectorTM、Wisconsin PackageTM等資料庫中輸入或輸出序列。另外,該軟體還提供了一個很有特色的類似於核酸限制酶分析的蛋白分析,對蛋白進行有關的多肽酶處理後產生多肽片段。 實際上,大部分對核酸蛋白的序列分析功能,在Omiga 2.0中都能找到;而且界面非常友好。Omiga作為強大的蛋白質、核酸分析軟體,它還兼有引物設計的功能。 當然,Omiga還有很多同類軟體。如日立軟體公司(Hitachi Sofeware Engineering Co.,Ltd.)97年推出的DNASIS 2.5,加拿大的Premier公司開發的Primer Premier 5.0等。 發展前景 : 生物軟體具有很有的兼容性,可以支持現在的操作系統。 生物軟體、晶元具有專利性,是典型的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具有專利性的物品,出賣的是智力,是現在具有知識武裝的大學生創業的重要方面。 我們來看一組關於生物軟體產品的售價: 基因晶元綜合分析軟體ArrayVision 7.0 :售價6900美元 供應BI-2000醫學圖像分析系統 48000元(人民幣)/套 顯微鏡自動平台系統 5800元(人民幣)/套 Paup 一種功能強大的商業版系統進化分析軟體,價值數千美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生物軟體是一個相當大的產業,新的產業造就新的財富,新的財富將由新人來獲得,而具有生物與電子計算機技術的新一代大學生,無疑將充當這群去創造新財富的新人。 意義及作用 :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不僅是軍事實力的競爭,更是綜合國力的競爭。而科學技術的競爭在當今日益知識化信息化的世界顯得尤為重要,因而也就成為綜合國力競爭中極其重要的方面。生物科學作為現今最熱門及將來最有前途的科學,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再有,現代社會中,電子計算機已經逐漸占據了主流地位。所以,生物與計算機的融合是時代的必然。而生物軟體就是這兩者最直接的結合。所以,生物軟體的發展程度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體現,誰如果在這方面領先於世界,那必將引領時代的潮流。反之,誰如果在這方面掉以輕心,將來必受制於人。 在當今世界日益重視身體健康的情景下,生物與計算機的結合必將造福人類。 由此觀之,生物軟體的發展是時代的趨勢,而我們這一代,將是這趨勢的創造者。我們大有前途。

『柒』 分子生物學論文

字數可能有點超,你自己截取吧~~

分子生物學(molecular biology)
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現象的科學。研究生物大分子(核酸、蛋白質)的結 構、功能和生物合成等方面來闡明各種生命現象的本質。研究內容包括各種生命過程如光合作用、發育的分子機制、神經活動的機理、癌的發生等。
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是生物學的前沿與生長點,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蛋白質體系、蛋白質-核酸體系 (中心是分子遺傳學)和蛋白質-脂質體系(即生物膜)。
生物大分子,特別是蛋白質和核酸結構功能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現代化學和物理學理論、技術和方法的應用推動了生物大分子結構功能的研究,從而出現了近30年來分子生物學的蓬勃發展。分子生物學和生物化學及生物物理學關系十分密切,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在於:①生物化學和生物物理學是用化學的和物理學的方法研究在分子水平,細胞水平,整體水平乃至群體水平等不同層次上的生物學問題。而分子生物學則著重在分子(包括多分子體系)水平上研究生命活動的普遍規律;②在分子水平上,分子生物學著重研究的是大分子,主要是蛋白質,核酸,脂質體系以及部分多糖及其復合體系。而一些小分子物質在生物體內的轉化則屬生物化學的范圍;③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分子水平上闡明整個生物界所共同具有的基本特徵,即生命現象的本質;而研究某一特定生物體或某一種生物體內的某一特定器官的物理、化學現象或變化,則屬於生物物理學或生物化學的范疇。
發展簡史 結構分析和遺傳物質的研究在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結構分析的中心內容是通過闡明生物分子的三維結構來解釋細胞的生理功能。1912年英國 W.H.布喇格和W.L.布喇格建立了X射線晶體學,成功地測定了一些相當復雜的分子以及蛋白質的結構。以後布喇格的學生W.T.阿斯特伯里和J.D.貝爾納又分別對毛發、肌肉等纖維蛋白以及胃蛋白酶、煙草花葉病毒等進行了初步的結構分析。他們的工作為後來生物大分子結晶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50年代是分子生物學作為一門獨立的分支學科脫穎而出並迅速發展的年代。首先是在蛋白質結構分析方面,1951年L.C.波林等提出了 α-螺旋結構,描述了蛋白質分子中肽鏈的一種構象。1955年F.桑格完成了胰島素的氨基酸序列的測定。接著 J.C.肯德魯和M.F.佩魯茨在X射線分析中應用重原子同晶置換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分別於1957和1959年闡明了鯨肌紅蛋白和馬血紅蛋白的立體結構。1965年中國科學家合成了有生物活性的胰島素,首先實現了蛋白質的人工合成。
另一方面,M.德爾布呂克小組從1938年起選擇噬菌體為對象開始探索基因之謎。噬菌體感染寄主後半小時內就復制出幾百個同樣的子代噬菌體顆粒,因此是研究生物體自我復制的理想材料。1940年G.W.比德爾和E.L.塔特姆提出了「一個基因,一個酶」的假設,即基因的功能在於決定酶的結構,且一個基因僅決定一個酶的結構。但在當時基因的本質並不清楚。1944年O.T.埃弗里等研究細菌中的轉化現象,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1953年J.D.沃森和F.H.C.克里克提出了DNA的雙螺旋結構,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的新紀元。在此基礎上提出的中心法則,描述了遺傳信息從基因到蛋白質結構的流動。遺傳密碼的闡明則揭示了生物體內遺傳信息的貯存方式。1961年F.雅各布和J.莫諾提出了操縱子的概念,解釋了原核基因表達的調控。到20世紀60年代中期,關於DNA自我復制和轉錄生成RNA的一般性質已基本清楚,基因的奧秘也隨之而開始解開了。
僅僅30年左右的時間,分子生物學經歷了從大膽的科學假說,到經過大量的實驗研究,從而建立了本學科的理論基礎。進入70年代,由於重組DNA研究的突破,基因工程已經在實際應用中開花結果,根據人的意願改造蛋白質結構的蛋白質工程也已經成為現實。
基本內容 蛋白質體系 蛋白質的結構單位是α-氨基酸。常見的氨基酸共20種。它們以不同的順序排列可以為生命世界提供天文數字的各種各樣的蛋白質。
蛋白質分子結構的組織形式可分為 4個主要的層次。一級結構,也叫化學結構,是分子中氨基酸的排列順序。首尾相連的氨基酸通過氨基與羧基的縮合形成鏈狀結構,稱為肽鏈。肽鏈主鏈原子的局部空間排列為二級結構。二級結構在空間的各種盤繞和捲曲為三級結構。有些蛋白質分子是由相同的或不同的亞單位組裝成的,亞單位間的相互關系叫四級結構。
蛋白質的特殊性質和生理功能與其分子的特定結構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是形形色色的蛋白質所以能表現出豐富多彩的生命活動的分子基礎。研究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是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隨著結構分析技術的發展,現在已有幾千個蛋白質的化學結構和幾百個蛋白質的立體結構得到了闡明。70年代末以來,採用測定互補DNA順序反推蛋白質化學結構的方法,不僅提高了分析效率,而且使一些氨基酸序列分析條件不易得到滿足的蛋白質化學結構分析得以實現。
發現和鑒定具有新功能的蛋白質,仍是蛋白質研究的內容。例如與基因調控和高級神經活動有關的蛋白質的研究現在很受重視。
蛋白質-核酸體系 生物體的遺傳特徵主要由核酸決定。絕大多數生物的基因都由 DNA構成。簡單的病毒,如λ噬菌體的基因組是由 46000個核苷酸按一定順序組成的一條雙股DNA(由於是雙股DNA,通常以鹼基對計算其長度)。細菌,如大腸桿菌的基因組,含4×106鹼基對。人體細胞染色體上所含DNA為3×109鹼基對。
遺傳信息要在子代的生命活動中表現出來,需要通過復制、轉錄和轉譯。復制是以親代 DNA為模板合成子代 DNA分子。轉錄是根據DNA的核苷酸序列決定一類RNA分子中的核苷酸序列;後者又進一步決定蛋白質分子中氨基酸的序列,就是轉譯。因為這一類RNA起著信息傳遞作用,故稱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於構成RNA的核苷酸是4種,而蛋白質中卻有20種氨基酸,它們的對應關系是由mRNA分子中以一定順序相連的 3個核苷酸來決定一種氨基酸,這就是三聯體遺傳密碼。
基因在表達其性狀的過程中貫串著核酸與核酸、核酸與蛋白質的相互作用。DNA復制時,雙股螺旋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被拆開,然後DNA聚合酶以親代DNA鏈為模板,復制出子代 DNA鏈。轉錄是在 RNA聚合酶的催化下完成的。轉譯的場所核糖核蛋白體是核酸和蛋白質的復合體,根據mRNA的編碼,在酶的催化下,把氨基酸連接成完整的肽鏈。基因表達的調節控制也是通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而實現的。如大腸桿菌乳糖操縱子上的操縱基因通過與阻遏蛋白的相互作用控制基因的開關。真核細胞染色質所含的非組蛋白在轉錄的調控中具有特殊作用。正常情況下,真核細胞中僅2~15%基因被表達。這種選擇性的轉錄與轉譯是細胞分化的基礎。
蛋白質-脂質體系 生物體內普遍存在的膜結構,統稱為生物膜。它包括細胞外周膜和細胞內具有各種特定功能的細胞器膜。從化學組成看,生物膜是由脂質和蛋白質通過非共價鍵構成的體系。很多膜還含少量糖類,以糖蛋白或糖脂形式存在。
1972年提出的流動鑲嵌模型概括了生物膜的基本特徵:其基本骨架是脂雙層結構。膜蛋白分為表在蛋白質和嵌入蛋白質。膜脂和膜蛋白均處於不停的運動狀態。
生物膜在結構與功能上都具有兩側不對稱性。以物質傳送為例,某些物質能以很高速度通過膜,另一些則不能。象海帶能從海水中把碘濃縮 3萬倍。生物膜的選擇性通透使細胞內pH和離子組成相對穩定,保持了產生神經、肌肉興奮所必需的離子梯度,保證了細胞濃縮營養物和排除廢物的功能。
生物體的能量轉換主要在膜上進行。生物體取得能量的方式,或是像植物那樣利用太陽能在葉綠體膜上進行光合磷酸化反應;或是像動物那樣利用食物在線粒體膜上進行氧化磷酸化反應。這二者能量來源雖不同,但基本過程非常相似,最後都合成腺苷三磷酸。對於這兩種能量轉換的機制,P.米切爾提出的化學滲透學說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證據。生物體利用食物氧化所釋放能量的效率可達70%左右,而從煤或石油的燃燒獲取能量的效率通常為20~40%,所以生物力能學的研究很受重視。對生物膜能量轉換的深入了解和模擬將會對人類更有效地利用能量作出貢獻。
生物膜的另一重要功能是細胞間或細胞膜內外的信息傳遞。在細胞表面,廣泛地存在著一類稱為受體的蛋白質。激素和葯物的作用都需通過與受體分子的特異性結合而實現。癌變細胞表面受體物質的分布有明顯變化。細胞膜的表面性質還對細胞分裂繁殖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對細胞表面性質的研究帶動了糖類的研究。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生物大分子結構與功能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從發展趨勢看,寡糖與蛋白質或脂質形成的體系將成為分子生物學研究的一個新的重要的領域。
理論意義和應用 分子生物學的成就說明:生命活動的根本規律在形形色色的生物體中都是統一的。例如,不論在何種生物體中,都由同樣的氨基酸和核苷酸分別組成其蛋白質和核酸。遺傳物質,除某些病毒外,都是DNA,並且在所有的細胞中都以同樣的生化機制進行復制。分子遺傳學的中心法則和遺傳密碼,除個別例外,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也都是通用的。
物理學的成就證明,一切物質的原子都由為數不多的基本粒子根據相同的規律所組成,說明了物質世界結構上的高度一致,揭示了物質世界的本質,從而帶動了整個物理學科的發展。分子生物學則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生命世界的基本結構和生命活動的根本規律的高度一致,揭示了生命現象的本質。和過去基本粒子的研究帶動物理學的發展一樣,分子生物學的概念和觀點也已經滲入到基礎和應用生物學的每一個分支領域,帶動了整個生物學的發展,使之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過去生物進化的研究,主要依靠對不同種屬間形態和解剖方面的比較來決定親緣關系。隨著蛋白質和核酸結構測定方法的進展,比較不同種屬的蛋白質或核酸的化學結構,即可根據差異的程度,來斷定它們的親緣關系。由此得出的系統進化樹,與用經典方法得到的是基本符合的。採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研究分類與進化有特別的優越性。首先,構成生物體的基本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反映了生命活動中更為本質的方面。其次,根據結構上的差異程度可以對親緣關系給出一個定量的,因而也是更准確的概念。第三,對於形態結構非常簡單的微生物的進化,則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得到可靠結果。
高等動物的高級神經活動是極其復雜的生命現象,過去多是在細胞乃至整體水平上研究,近年來深入到分子水平研究的結果充分說明高級神經活動也同樣是以生物大分子的活動為基礎的。例如,在高等動物學習與記憶的過程中,大腦中RNA和蛋白質的組成發生明顯的變化,並且一些影響生物體合成蛋白質的葯物也顯著地影響學習與記憶的能力。又如,「生物鍾」是一種熟知的生物現象。用雞進行的實驗發現,有一種重要的神經傳遞介質(5-羥色胺)和一種激素(褪黑激素)以及控制它們變化的一種酶,在雞腦中的含量呈24小時的周期性變化。正是這種變化構成了雞的「生物鍾」的物質基礎。
在應用方面,生物膜能量轉換原理的闡明,將有助於解決全球性的能源問題。了解酶的催化原理就能更有針對性地進行酶的人工模擬,設計出化學工業上廣泛使用的新催化劑,從而給化學工業帶來一場革命。
分子生物學在生物工程技術中也起了巨大的作用,1973年重組DNA技術的成功,為基因工程的發展鋪平了道路。80年代以來,已經採用基因工程技術,把高等動物的一些基因引入單細胞生物,用發酵方法生產干擾素、多種多肽激素和疫苗等。基因工程的進一步發展將為定向培育動、植物和微生物良種以及有效地控制和治療一些人類遺傳性疾病提供根本性的解決途徑。
從基因調控的角度研究細胞癌變也已經取得不少進展。分子生物學將為人類最終征服癌症做出重要的貢獻。
[編輯本段]分子生物學的應用
1,親子鑒定
近幾年來,人類基因組研究的進展日新月異,而分子生物學技術也不斷完善,隨著基因組研究向各學科的不斷滲透,這些學科的進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法醫學上,STR位點和單核苷酸(SNP)位點檢測分別是第二代、第三代DNA分析技術的核心,是繼RFLPs(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VNTRs(可變數量串聯重復序列多態性)研究而發展起來的檢測技術。作為最前沿的刑事生物技術,DNA分析為法醫物證檢驗提供了科學、可靠和快捷的手段,使物證鑒定從個體排除過渡到了可以作同一認定的水平,DNA檢驗能直接認定犯罪、為兇殺案、強奸殺人案、碎屍案、強奸致孕案等重大疑難案件的偵破提供准確可靠的依據。隨著DNA技術的發展和應用,DNA標志系統的檢測將成為破案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此方法作為親子鑒定已經是非常成熟的,也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好的一種方法。

『捌』 有的分子生物學論文中出現的Tn10是什麼意思

轉座子。可以插入序列,用於破壞或是創建基因?說法可能不太正確,如果有deta就是破壞基因,這是我們經常使用的方法。

『玖』 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范圍有哪些要做論文了 題目不要太大的

分子生物學主要包含以下三部分研究內容: 1.核酸的分子生物學 核酸的分子生物學研究核酸的結構及其功能。由於核酸的主要作用是攜帶和傳遞遺傳信息,因此分子遺傳學(moleculargenetics)是其主要組成部分。由於50年代以來的迅速發展,該領域已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研究技術,是目前分子生物學內容最豐富的一個領域。研究內容包括核酸/基因組的結構、遺傳信息的復制、轉錄與翻譯,核酸存儲的信息修復與突變,基因表達調控和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等。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centraldogma)是其理論體系的核心。 2.蛋白質的分子生物學 蛋白質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執行各種生命功能的主要大分子──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盡管人類對蛋白質的研究比對核酸研究的歷史要長得多,但由於其研究難度較大,與核酸分子生物學相比發展較慢。近年來雖然在認識蛋白質的結構及其與功能關系方面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是對其基本規律的認識尚缺乏突破性的進展。 3.細胞信號轉導的分子生物學 細胞信號轉導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細胞內、細胞間信息傳遞的分子基礎。構成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的分裂與分化及其它各種功能的完成均依賴於外界環境所賦予的各種指示信號。在這些外源信號的刺激下,細胞可以將這些信號轉變為一系列的生物化學變化,例如蛋白質構象的轉變、蛋白質分子的磷酸化以及蛋白與蛋白相互作用的變化等,從而使其增殖、分化及分泌狀態等發生改變以適應內外環境的需要。信號轉導研究的目標是闡明這些變化的分子機理,明確每一種信號轉導與傳遞的途徑及參與該途徑的所有分子的作用和調節方式以及認識各種途徑間的網路控制系統。信號轉導機理的研究在理論和技術方面與上述核酸及蛋白質分子有著緊密的聯系,是當前分子生物學發展最迅速的領域之一。

『拾』 分子生物學綜述(論文)懸賞很亮~~~~~~~~~~~~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