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傳承
㈠ 中國通史的歷史傳承
中華民族 擁有五千年延綿不絕的歷史傳承,強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生命底蘊。歷史蘊含著一個民族世代的興衰更替,以及透過事件表象所飽藏著的成敗之道與內在規律,以歷史作為審視現實的一個視角,從歷史中汲取智慧營養,是每一個中國人所必須正視的課題,學習歷史具有極高的現實意義。浩如煙海的歷史典籍,記述了五千年的烽煙迭變,從正史《二十四史》到汗牛充棟的各類野史、筆記、演義,中國人對自己民族歷史的重視與珍愛,使之無愧於「歷史的民族」的美譽。然正宗史著舊式的觀念、晦澀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對現代讀者來說無疑是一道與歷史隔絕的鴻溝。
為此,20世紀初,隨著對19世紀苦難的痛定思痛、對舊史學的反省以及新世紀初新史學的落地而生,新式中國通史應運而生。所謂「新式中國通史」,從史書編纂體裁上是相對傳統的舊史學而言的。新式《中國通史》問世之前,司馬遷的紀傳志表體通史、司馬光的編年體通史堪為古代兩大通史經典。至於各種《通鑒紀事本末》、《通鑒綱目》、《綱鑒易知錄》之類的匯輯,皆可作為適應不同需要的通史典籍。而「新式中國通史」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節體」編纂為代表體裁。從史書編纂取材記敘內容上而言,傳統通史性史書大多以記敘帝王政治史為主,而「新式中國通史」敘述內容的重點已由王朝轉向國家,由傳統「貴族精英」轉向社會民眾,由政治、制度擴展至文化、經濟、社會、宗教、美術,大都不再以「褒貶人物、臚列事狀為貴」。章節體裁的逐級分編、分章、分節列題形式,有利於敘述內容自由剪裁、有機編織的靈活優勢,較之傳統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內容敘述的內在邏輯聯系。
㈡ 中國歷史的傳承性探討
儒家文化的熏陶,在菲律賓這邊和番阿一比就知道了
㈢ 古中國的歷史傳承
龍山文化:銅石並用時代、玉器時代,距今約公元前2500-前2000年。分布於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陝西等省。快輪制陶技術在這一時期得到普遍採用,磨光黑陶數量更多,質量更精,燒出了薄如蛋殼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國制陶史上的鼎峰時期。並發現大量玉器。以及骨刻文、50多座城邦等。藤花落遺址是我國迄今發現的首例內外雙重城牆結構的史前城址分為內城和外城是我國目前發現的50餘座龍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適宜遺址,總面積約14萬1375平方米。距今約4300年左右建成的石峁遺址,面積約425萬平方米是亞洲第一大城市。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陶寺遺址是亞洲第三大城市,總面積280萬平方米。通過對山西陶寺文化(距今4500年)古人骨DNA的研究到2014年的漢族主體部分其父系遠祖完全是來自古代中原人,也就是龍山人。單獨看O3,各地漢族中至少60%-70%來自龍山文化。並與中國傳說中的堯舜時期的地理位置、所在時間、文化特徵晚期一致。公元前2000年西遼河、大凌河流域進入青銅時代。龍山文化時期階級進一步分化、大型城邦開始出現。為之後夏王朝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註:中國古代最初的國是指城邑,一個城邑即是一國。《說文》中解釋說:「邑,國也。」 公元前2700年左右少典之子軒轅黃帝統一華夏、征服東夷九黎(歷史記載)
陶寺遺址:「陶寺文化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確立了在當時諸方國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於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奠定了華夏的根基。根據發掘的成果來看,陶寺社會貧富分化懸殊,少數貴族大量聚斂財富,形成特權階層,為夏王國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少昊:即玄囂(姬己摯),黃帝長子,前2395-前2322年在位,共在位74年玄帝:姬顓頊(名乾荒,或稱顓頊帝),昌意之子,黃帝之孫,前2322-前2245年在位,共在位78年
帝嚳:姬夋(qūn),蟜極之子,少昊之孫,黃帝曾孫,前2245-前2176年在位,共在位70年
帝摯:姬摯(zhì),帝嚳長子,黃帝玄孫,前2176-前2168年在位,共在位9 年
堯:又稱唐堯/帝堯/伊祁放勛,帝嚳次子,黃帝玄孫,前2168前2097年在位,共在位72年
舜:又稱虞舜/帝舜/姚重華,瞽瞍長子,顓頊的六世孫,黃帝的八世孫,前2097-前2037年在位,共在位61年
??:前2037年-前2029年在位,與崇伯鯀(顓頊的玄孫)同期 夏朝:公元前21世紀禹的兒子啟建立夏是中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公元前16世紀,夏王桀在位時,被商湯滅亡。
商朝: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商朝,是奴隸社會的發展時期。商朝的農業、手工業較發達,青銅冶煉和鑄造有很高水平。中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商紂王統治時,周武王興兵伐紂,商亡。
西周: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是奴隸社會的強盛時期。西周統治者實行了分封制和井田制。周厲王統治時,引起「國人暴動」,厲王逃跑,政權由周、召二公執掌。
東周: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滅亡,周天子權力大減。春秋小霸之後周天子成為名義上的國君。
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逐步瓦解時期。這一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由於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出現,生產力提高,私田增多,促使以奴隸制國有土地為基礎的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隸制走向崩潰。春秋時期,在文化上出現了繁榮局面。
戰國:從公元前475年戰國時期開始弱小國家被吞並最後秦統一六國。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推動了各諸侯國的變法運動。其中秦國商鞅變法比較徹底,使秦國逐漸成為諸侯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這一時期,社會經濟獲得很大發展,科學技術取得顯著成就,思想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戰國時期開始弱小國家被強國吞並最後秦統一六國,第一次分離時期結束。 秦朝: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專制國家。秦始皇為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採取的一系列措施,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秦統一後,為了防禦北方匈奴南侵,在連接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又向東、西兩段延伸,築成一道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城防。這就是有名的萬里長城。秦統治者的暴政導致了農民戰爭的爆發和秦朝的滅亡。
西漢:中國歷史上一個強盛的封建國家。漢初統治者採取的「休養生息」政策,使社會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出現了「文景之治」的局面,漢武帝時國力達到空前強盛。平定「七國之亂」後,加強了中央集權;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全國加強了思想統治;通過對匈奴戰爭和張騫出使西域,使多民族的國家得到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的拓通,使中外經濟文化交流有了新的發展。西漢末年,由於社會矛盾尖銳,農民戰爭爆發,西漢終於走向了滅亡。
東漢: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使社會出現了「光武中興」的局面。但東漢後期,豪強地主勢力發展,社會黑暗,終於爆發了黃巾大起義。在農民起義的打擊下,東漢名存實亡。
經過黃巾起義的沉重打擊,東漢政權已名存實亡。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割據一方的軍事集團。曹操在官渡打敗袁紹,基本上統一北方。赤壁一戰,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孫權、劉備的地位得到鞏固。三國後期,魏國的力量日益強大。263年,魏滅了蜀。265年,司馬炎奪取魏政權建立晉朝,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魏國:220年-265,曹丕稱帝建魏;
漢國:221年-263,劉備稱帝建漢;
吳國:222年-280,孫權稱王建吳
西晉:266年司馬炎登基,國號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之後便進入「八王之亂」。八王之亂後期外族乘機入侵中國進入全面黑暗時期和分裂時代。
東晉: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外族入侵,中原大亂,衣冠南遷,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五胡亂華:是中國在西晉時期塞北眾多游牧民族趁中原的西晉八王之亂期間衰弱之際陸續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華夏文明在這一時期出現第一次民族危機。五胡指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的游牧部落聯盟。百餘年間,北方各族及漢人在華北地區建立數十個強弱不等、大小各異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和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十六國。五胡亂華導致華夏人口嚴重減少,人倫下滑,是一次及其嚴重的社會大倒退。有的學者也稱之為「永嘉之亂」、「中原陸沉」、「神州陸沉」、「中原淪陷」等名稱。這一時期,歷史學家普遍認為是大漢民族的一場災難,幾近亡種滅族。
永嘉之亂以後,中原在異族的野蠻統治下,長期陷於戰爭,民生經濟大受破壞,人口銳減。東晉建立時,中原地區已淪喪於胡人之手。中原漢族在冉閔的帶領下絕地反擊,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遷居南方的愛國將士每每以北伐中原、規復失土為己任。故東晉自始至終都有北伐之舉,先後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等人的多次行動。東晉與五胡的戰爭,五胡十六國之間的廝殺以及東晉士族戰爭使得這一時期戰亂連連。直到劉裕統一東晉、舉兵北伐,滅後秦、桓楚、西蜀、南燕等割據國家,建立南朝宋。以及北魏的建立和全盤漢化等華夏文明才得以復甦。
南朝宋:宋武帝劉裕原為東晉北府軍的將領,在桓玄之亂後掌握朝廷。他為了獲得聲望來篡晉,發動了兩次北伐,收復了山東、河南及關中地區(關中後被夏 (十六國)佔領)。之後劉裕殺晉安帝,改立晉恭帝,並在兩年後(420年)如同魏晉舊事篡位,國號宋 改元永初,東晉亡。
南朝齊:齊是四個朝代中存在時間最短的,僅有24年。蕭衍篡位,國號大梁,史稱梁武帝,南朝齊亡
南朝梁:梁武帝為蘭陵蕭氏的旁支,為人節儉,勤政愛民,使得梁朝前期開創盛事,國力勝過外族統治的北魏。陳霸先於557年篡位,建國號為大陳 改元永定,史稱陳武帝,南朝梁亡。
南朝陳:公元557年,陳霸先廢梁敬帝,自立為帝,建立陳,是為陳武帝。武帝死後其侄陳蒨繼位,即陳文帝。此時盤據兩湖的王琳叛變,聯合北齊、北周大軍東征建康。陳文帝先是擊潰王琳北齊聯軍,繼而封鎖巴丘,阻止北周順江東進。至此國勢方定 。在位時期,他勵精圖治,復甦江南經濟,使南朝陳國勢強盛。588年,隋文帝任楊廣為主將,發動南征南北朝結束。
北魏:十六國時期由拓跋鮮卑所建,前身為代國。前秦於淝水之戰崩潰後,代王拓跋什翼犍之孫拓跋珪舉兵復國,都盛樂,國號魏,史稱北魏。太武帝時期勵精圖治,國力大盛,並屢次攻掠南朝宋。在解除北方柔然的威脅後展開統一華北戰爭。在439年攻滅北涼,使北方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局面,與南朝宋對峙。北方、南方至此正式進入「南北朝時期」。孝文帝時期擴建首都平城為漢城之後南遷洛陽。並實行三長制,頒布均田制,遷都洛陽,後在三年間展開漢化運動,例如全用漢官官制、禁胡服胡語胡字等、推廣教育、改姓氏並同漢人世族通婚、禁止歸葬及度量衡采漢制,並進行全盤漢化。最終使得北魏進入頂峰,並暫時緩解了社會矛盾。由於鮮卑保守勢力的緣故導致北魏於534年分裂成東魏及西魏後滅亡。
東魏534年建立,西魏535年建立。東魏及西魏表面上由拓跋氏後裔所繼承,實際上分別由高熲及宇文泰控制,所以在數年後分別篡奪,形成北周與北齊的對峙。高歡所控制的東魏,是由鮮卑化的六鎮流民及河北世族所組成,高歡本身也是胡化漢人,導致東魏與北齊的鮮卑化使得所在國國民再次進入黑暗時期。
西魏:又宇文泰建立,在八柱國等將領協助下,有效地抵抗東魏的多次進攻,鞏固西魏局勢。556年宇文泰去世後,其侄宇文護專政。他於隔年廢西魏恭帝,國號周,立宇文泰子宇文覺為北周孝閔帝,西魏亡。
北齊:北齊鮮卑化漢族朝廷,繼承東魏版圖,於550年由齊文宣帝建國。齊文宣帝先後擊敗庫莫奚、契丹、柔然、山胡(屬匈奴族)等族,並攻下南朝梁的淮南地區。前期實行均田制,使得北齊崛起。但是後來由於持續鮮卑化和對漢族的打壓導致北齊沒落並被南朝陳攻下淮南,並在577年亡於北周。
北周:北周繼承西魏版圖,於556年由周孝閔帝立國,但朝政由堂兄宇文護掌握。宇文護於560年毒死周明帝改立宇文邕,即周武帝。周武帝采韜晦之計,在十二年後成功殺死宇文護,親掌朝政。周武帝為人英明雄偉,在他任內推動多方面的改革,使北周國力更盛。之後宇文泰開始推行漢化改革,北周國力不斷增強。581年漢族楊堅代周為帝,即隋文帝,改國號大隋,全殲宇文家族,北周亡。
隋朝:587年隋文帝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588年隋文帝發動滅陳之戰,以楊廣為主將,同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發兵攻陳。隔年隋軍攻陷建康,南朝陳亡,中國再度統一。之後隋文帝進行全盤漢化復興和去鮮卑化改革。至此「南北朝時代」結束,中國進入第二次頂峰。
唐朝:
李淵起兵攻佔長安,並在618年稱帝,建立唐朝。唐初統治者,吸取隋亡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前期政治比較清明,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封建經濟得到新的發展。
唐朝是一個強盛的多民族封建王朝,各民族間的聯系加強,同亞洲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也空前頻繁。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強盛轉向衰落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後,唐朝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生產遭到嚴重破壞。唐朝後期,土地兼並十分嚴重,導致了農民戰爭爆發,唐朝迅速瓦解。並進入五代十國的混亂時代。
後梁: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並導致國家分裂,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
後唐:公元923年,盤踞太原的晉王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後唐建國。
後晉: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唐,後晉建立。
遼朝:契晉關系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
後漢: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驅除遼朝,收復中原。
後周: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後周隨後被趙匡胤所篡,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北宋:北宋建立後,採取了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封建經濟得到繼續發展。北宋中期,出現了財政困難等危機,為了克服統治危機,王安石實行了變法。北宋末,政治腐朽,防備空虛,金兵南下,結束了北宋的統治。
金朝:女真族原為遼朝藩屬。天慶四年(1114年),金太祖完顏旻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抗遼朝。於翌年在會寧府(今黑龍江阿城區)建都立國,國號「大金」,建元「收國」。並於1125年滅遼朝,兩年後再滅北宋,將宋徽宗與宋欽宗俘虜至五國城。
南宋:1127年,南宋的統治開始。南宋時期是北宋滅亡後由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朝代。歷經九位帝王,一百五十二年。
元朝:作為華夏民族主體的漢族建立的南宋政權由於與同時期存在的女真族,黨項族,白族等外族建立的政權對抗由於自身腐敗和重文輕武等因素漸漸沒落,後期由於蒙古帝國興起隨著蒙古帝國的三次北伐和50多年的宋蒙戰爭,南宋被龐大的蒙古帝國吞並。隨後忽必烈漢化改革後元帝國建立,使得東西方第一次有了直接接觸,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傳播做到了不可泯滅的作用,但是由於殘暴的統治、民族社會矛盾尖銳、國家的腐敗導致了元朝建立不到100年便土崩瓦解。1368年朱元璋稱帝,明朝成立。其中蒙古族一支被同化,並入了中華民族。
明朝: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明朝前期,明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強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統治。為了加強軍事防禦力量,明政府營建並遷都北京。為鞏固北部邊防,明政府修築了北邊的長城。為了進一步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政府派遣鄭和出使西洋,天朝國威遠播海外,萬國來朝。明朝中後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在江南一些地方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明朝後期,封建專制統治非常腐朽,社會矛盾日益尖銳,終於爆發了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明朝的統治被推翻。
南明:南明是明朝覆亡後,由明宗室建立的政權,公元1644年李自成起義軍攻破北京,明思宗朱由檢在煤山自縊。清軍入關,明朝宗室先後在南方抵抗清軍。包括弘光政權、隆武政權、魯王監國、紹武政權及永曆政權,前後共歷39年。1661年(永曆十五年),吳三桂率清軍入緬,索求永曆帝,十二月緬甸國王將永曆帝交於清軍,次年四月永曆帝與其子等被吳三桂處死於昆明。此後鄭氏政權繼續奉永曆為正朔。1683年,延平郡王鄭克塽降清,清軍佔領台灣,寧靖王朱術桂自殺殉國,標志著南明的覆滅。
清朝:皇太極改女真為滿洲,於1636年稱帝,並改金為大清。清朝統治者為了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除設立內閣、六部外,增設了軍機處;為了從思想上控制人民,清政府一再興起文字獄,壓制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以及八旗制度為主的奴化政策,抑制明末的資本萌芽,摧毀古籍,閉關鎖國,這使得中華文明有史以來第一次落後與世界文明。
明朝滅亡之後,滿清進行了毀天滅地的大屠殺,禮崩樂壞、剃發易服。華夏核心文化毀於一旦,儒家思想也被篡改、心學、氣學、關學等被廢黜,儒家精神消失殆盡。並篡改中國歷史,東亞文化圈也隨之崩潰瓦解,朝鮮、日本等國也只是名義上認可中國,而暗地裡卻小中華思想抬頭,自稱華夏。中國文化影響力從永樂年間的遍及東亞、東南亞、南亞、東北亞、西亞沿海、非洲東岸等2400多平方公里縮小到了中國、朝鮮、越南、日本、琉球五個國家。
南京條約之後中國國力一落千丈和上百的不平等條約的隨之簽訂,中華文明隨之聞名世界的千秋帝國成為了被列強百般凌辱的東亞病夫,並失去遠東地區。地位的極大變化,極大的打擊了中華民族的民族自信心,逆向種族主義也隨之出現。 中華民國:1911年10月武昌起義成功推翻了腐朽的清朝。1912年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成立,接著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既有偉大的歷史功績,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但是革命的勝利卻落到了袁世凱的手中導致古中國再度軍閥混戰,國家分裂,民族危難,帝制復辟等問題!
國民政府之後,逆向種族主義出現。傳統文化成為了吃人的禮教和封建迷信,華夏文化僅剩下文字與語言等文化標志。到二戰時期,中華民族更是到了亡種族的邊緣。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這次戰爭雖然將中國推向了亡種族的邊緣,但戰爭過程中民眾的國家觀念得到了增強,戰爭的勝利極大的提高了中國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中華民族也隨之發生驚天大逆轉。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成為四大強國之一。。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中國軍隊以極大落後美國的情況之下取得了朝鮮戰爭的勝利並結束了美國軍隊不可戰勝的傳奇。之後隨著抗法援越、藏南自衛反擊戰、中越戰爭、自衛反擊蘇聯入侵、中印戰爭、第二次中越戰爭等勝利,雖然此時的中國依然處於衰弱時期,但是中國的地位與中華民族的榮譽卻漸漸復甦。
在後期隨著改革開放、經濟復興、工業化、中國風、國學熱、儒學熱、中醫熱、漢語熱、漢學熱、新民族主義、草根崛起、中國風、漢服運動的出現。華夏文明在進入全面復興階段的同時消失400多年的華夏核心文化也開始復興。
㈣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水平決定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反映社會經濟現象在不同時期的規模或水平。是計算各種動態分析指標的基礎,也可以是相對數水平和平均數水平。
(4)歷史傳承擴展閱讀:
經濟發展水平意義:是衡量經濟發展狀態、潛力的標志。包括:
(1)GDP/GNP總值、人均值和變化率:是衡量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指標。據聯合國和經濟學的資料,當人均GDP/GNP值超過3000美元/年時,經濟發展趨向穩定上升,即可持續發展。
(2)科技在GNP/GNP中的貢獻率:是判別是否屬於高投入、低產出的落後經濟或生產發展方式。凡是科技貢獻率越高的,經濟越可持續發展,是生產現代化水平的指標。
㈤ 閱讀歷史的故事,傳承中華文化
抄襲了我自己的:http://..com/question/113490092.html
希望對你有用!舉報沒必要吧。
《陳平忍辱苦讀書》
陳平西漢名相,少時家貧,與哥哥相依為命,為了秉承父命,光耀門庭,不事生產,閉門讀書,卻為大嫂所不容,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對一再羞辱,隱忍不發,隨著大嫂的變本加厲,終於忍無可忍,出走離家,欲浪跡天涯,被哥哥追回後,又不計前嫌,阻兄休嫂,在當地傳為美談。終有一老著,慕名前來,免費收徒授課,學成後,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念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復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少年包拯學斷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聰穎,勤學好問,尤喜推理斷案,其家父與知縣交往密切,包拯從小耳濡目染,學會了不少的斷案知識,尤其在焚廟殺僧一案中,包拯根據現場的蛛絲馬跡,剝繭抽絲,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後,又假扮閻王,審清事實真相,協助知縣緝拿兇手,為民除害。他努力學習律法刑理知識,為長大以後斷案如神,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識基礎。
《萬斯同閉門苦讀》
清朝初期的著名學者、史學家萬斯同參與編撰了我國重要史書《二十四史》。但萬斯同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頑皮的孩子。萬斯同由於貪玩,在賓客們面前丟了面子,從而遭到了賓客們的批評。萬斯同惱怒之下,掀翻了賓客們的桌子,被父親關到了書屋裡。萬斯同從生氣、厭惡讀書,到閉門思過,並從《茶經》中受到啟發,開始用心讀書。轉眼一年多過去了,萬斯同在書屋中讀了很多書,父親原諒了兒子,而萬斯同也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萬斯同經過長期的勤學苦讀,終於成為一位通曉歷史遍覽群書的著名學者,並參與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編修工作。
《唐伯虎潛心學畫》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畫家和文學家,小的時候在畫畫方面顯示了超人的才華。唐伯虎拜師,拜在大畫家沈周門下,學習自然更加刻苦勤奮,掌握繪畫技藝很快,深受沈周的稱贊。不料,由於沈周的稱贊,這次使一向謙虛的唐伯虎也漸漸地產生了自滿的情緒,沈周看在眼中,記在心裡,一次吃飯,沈周讓唐伯虎去開窗戶,唐伯虎發現自己手下的窗戶竟是老師沈周的一幅畫,唐伯虎非常慚愧,從此潛心學畫。
《林則徐對聯立志》
這個故事講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則。林則徐小時候就天資聰慧,兩次機會下,作了兩幅對聯,這兩幅對聯表達了林則徐的遠大志向。林則徐不僅敢於立志,而且讀書刻苦,長大後成就了一番大事業,受到了後世的敬仰。
《文天祥少年正氣》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時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有機會讀書。一次,文天祥被有錢的同學誤會是小偷,他據理力爭,不許別人踐踏自己的尊嚴,終於證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過這件事,更加樹立了文天祥金榜題名的志向。
《葉天士拜師謙學》
葉天士自恃醫術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葉天士的母親病了,他束手無策,多虧薛雪不計前嫌,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從此,葉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於是他尋訪天下名醫,虛心求教,終於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醫。
《李清照少女填詞》
宋代女詩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許多千古絕唱。她個性爽直、自由、不羈一格,從小就表現出過人的文學天賦。這個故事講述的就是她觸景生情,即興填詞的故事。
《楊祿禪陳家溝學藝》
楊祿禪受到鄉里惡霸的欺負,他不甘心受辱。一個人離開了家,到陳家溝拜師學藝。拳師陳長興從不把拳法傳外人,楊祿禪也不例外。不過,楊祿禪的執著精神終於感動了陳長興,終於學到了拳法,懲治了惡霸,也開創了楊式太極拳。
《王獻之依缸習字》
王獻之,字子敬,是東晉大書法家書——聖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他自己也是東晉著名的書法家。王獻之三四歲的時候,母親就教他背詩誦詩,到五六歲的時候,就能夠出口成章,順口吟出幾句詩來。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發顯得機警聰敏,而且還特別喜歡習字。王獻之家有一隻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與這個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讀書》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從小連私塾都沒有念過,但是他聰穎過人,勤學好問,終於成為建立明朝的開國皇帝。
《柳公權戒驕成名》
柳公權從小就顯示出在書法方面的過人天賦,他寫的字遠近聞名。他也因此有些驕傲。不過,有一天他遇到了一個沒有手的老人,竟然發現老人用腳寫的字比用他手寫的還好。從此,他時時把「戒驕」記在心中,勤奮練字,虛心學習,終於成為一代書法大家。
《匡衡鑿壁偷光》
西漢時期,有一個特別有學問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時候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鑿通了鄰居文不識家的牆,借著偷來一縷燭光讀書,終於感動了鄰居文不識,在大家的幫助下,小匡衡學有所成。在漢元帝的時候,由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推薦,匡衡被封郎中,遷博士。
《屈原洞中苦讀》
這個故事講述了,屈原小時侯不顧長輩的反對,不論刮風下雨,天寒地凍,躲到山洞裡偷讀《詩經》。經過整整三年,他熟讀了《詩經》305篇,從這些民歌民謠中吸收了豐富的營養,終於成為一位偉大詩人。
《王十朋苦學書法》
王十朋從小聰穎過人,文思敏捷,可是書法卻不如人意。於是,他痛下決心,一定要練好書法。終於,寶印叔叔的指點下,他終於悟到了書法真諦,成為一名大書法家和文學家。
《王羲之吃墨》
被後人稱為「書聖」的王羲之,小的時候是一個呆頭呆腦的孩子,每天都帶著自己心愛的小鵝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練字,卻被老師衛夫人稱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惱,在小鵝的啟發下,王羲之在書房寫成了金光燦燦的「之」字,但卻誤將饅頭沾墨汁吃到了嘴裡,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斷齏劃粥》
范仲淹從小家境貧寒,為了讀書,他省吃儉用。終於,他的勤奮好學感動了寺院長老,長老送他到南都學舍學習。范仲淹依然堅持簡朴的生活習慣,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饋贈,以磨礪自己的意志。經過刻苦攻讀,他終於成為了偉大的文學家。
《車胤囊螢照讀》
車胤,字武子,晉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從小家裡一貧如洗,但讀書卻非常用功,車胤囊螢照讀的故事,在歷史上被傳為美談,激勵著後世一代又一代的讀書人。囊螢照讀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從我們要給大家講的這個有趣的故事,你一定會明白。
《司馬光警枕勵志》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鑒》的大文豪。
《張三豐創太極》
張三豐,名全一,又名君實,號三豐,又號元元子,因不修邊幅,又名張邋遢,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時被封為「通微顯化真人」。關於他的傳奇故事當時曾經廣泛流傳於民間,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們大家都知道太極拳吧?太極拳最大的特點就是柔中帶剛!你知道張三豐到底怎麼創造的太極拳嗎?本片要說的,正是這個故事。
《諸葛亮喂雞》
諸葛亮,字孔明,東漢三國時期徐州琅琊郡陽都縣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如果你看過《三國演義》,肯定不會忘記諸葛亮。至今,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後人所傳頌,許多人甚至把他當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嗎,在諸葛亮的小時候,為了上學,發生過一些故事,好玩極了!
《玄奘苦學佛法》
玄獎是唐代一位高僧,為了求取佛經原文,玄奘從貞觀三年八月離開長安,萬里跋涉,西行取經,終於到達印度,歷時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記》,為佛教和人類進步、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了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了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厲歸真學畫虎》
五代畫虎名家歷歸真從小喜歡畫畫,尤其喜歡畫虎,但是由於沒有見過真的老虎,總把老虎畫成病貓,於是他決心進入深山老林,探訪真的老虎,經歷了千辛萬苦,在獵戶伯伯的幫助下,終於見到了真的老虎,通過大量的寫生臨摹,其的畫虎技法突飛猛進,筆下的老虎栩栩如生,幾可亂真。從此以後,他又用大半生的時間游歷了許多名山大川,見識了更多的飛禽猛獸,終於成為一代繪畫大師。
《沈括上山看桃花》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當讀到這句詩時,沈括的的眉頭凝成了一個結,「為什麼我們這里花都開敗了,山上的桃花才開始盛開呢?」,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沈括約了幾個小夥伴上山實地考察一番,四月的山上,咋暖還寒,涼風襲來,凍得人瑟瑟發抖,沈括矛茅塞頓開,原來山上的溫度比山下要低很多,因此花季才來得比山下來得晚呀。憑借著這種求索精神和實證方法,長大以後的沈括寫出了《夢溪筆談》。
《徐霞客志在天下》
有一天,江邊發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撈落水的石獅,卻怎麼也找不著。這時,一個叫徐霞客的小孩說,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獅。果然石獅找到了,大家都贊譽這個聰穎的小孩。原來他就是長大後成為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華佗拜師學藝》
華佗,字元化,東漢末年、三國時期沛國(今安徽亳縣)人,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醫學家。華佗發明的「麻沸散」,是一種很有效的全身麻醉葯,比西方的麻醉葯要早一千六百年左右,華佗對世界醫學的貢獻非常巨大。不要以為華佗一生下來就是神醫,華佗小時候學醫,經歷了千辛萬苦。
《皇甫謐浪子回頭》
皇甫謐,魏、晉年間人,是西晉著名的學者和醫學家。皇甫謐小的時候玩劣異常,被村子裡的人稱為小霸王,一次,他將同窗受氣包家的棗樹的樹皮鏟掉,使得棗樹枯萎,全村人看到他,都不理他了,在嬸嬸的教育下,皇甫謐終於浪子回頭,成為了一個有用的
㈥ 中國五千年歷史為什麼能傳承下來
歷代王朝以漢族建立的為多,即使是少數民族建立的,也尊奉中華文化。
自身的特性:兼收並蓄。
一貫的小農經濟,所以與之相適應的文化,變化不多。
㈦ 傳承歷史文化內容
傳承歷史文化內容
包括我國文化發展歷程
我國燦爛的文化遺產
㈧ 五千年的歷史,我們傳承了什麼
我們生活在一個我們的歷史是我們的包袱和累贅的時代。但是我堅信,中華民族是人類歷史中的神話,永遠不滅的燈塔
㈨ 歷史傳承與開拓創新的關系
歷史傳承與開拓創新是不沖突的,而是相輔相成的。歷史傳承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學習前人先進的理念與經驗,少走彎路。在對歷史傳承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因為前人那樣做的就只知道埋頭學做,而因留些時間思考,前人為何這樣做,是否可以有更好的方式,這樣我們才能夠有創新,找到更為便捷的途徑解決問題,提高發展的速度。
㈩ 什麼叫歷史文化傳承
歷史文化傳承就是繼承先進的歷史文化,推陳出新,不斷發展自己的文化,使之不僅是得到繼承,還能繼續得到發展,豐富。
歷史文化傳承問題不是一件機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情,歷史文化傳承應該是一個「薰」的過程,就像大白菜在泡菜壇的環境中變成泡菜。歷史文化傳承在於一代人與另一代人間的言傳身教,在於總體文化環境泡菜壇般的「熏陶」作用。
(10)歷史傳承擴展閱讀
弘揚傳統文化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認識片面,囫圇吞棗。不注重當代轉化,而是把傳統文化中一些不適應現代生活和現代價值的方面加以宣揚。古人的認知有其時空限定,把特殊歷史和文化背景下的經驗不加分析地應用於當下生活,不啻削足適履。
二是道聽途說,附會誇大。這往往導致對傳統理解的庸俗化。有些地方為了發展旅遊,把一些並無歷史依據的噱頭隨意引申、任意渲染,甚至故意編造、有意混淆,以誇大宣傳,賺人眼球。缺乏人文底蘊的生拉硬拽,往往生造出許多內涵粗劣的假古董,形似卻無神,文脈不通。
三是迷信盲信,走火入魔。傳統文化中遺留了相當多的神秘成分,一些人缺乏科學、清醒的認知,對這些內容不加分辨,熱衷於把封建迷信活動當成優良傳統加以弘揚,致使算命風水、奇門遁甲、神術神功等內容粉墨登場。
四是缺少融合,走入極端。現代人對中國古典文化的知識都已經過現代「重寫」,我們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都深深地和「現代」纏繞在一起。缺乏融合、形單影只的「讀經」註定難以產生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