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

發布時間: 2020-11-21 00:16:08

① 1929,1930,1931,1932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誰

192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阿瑟·哈登(Arthur Harden)英國人(1865–1940)、漢斯·馮·奧伊勒一歇爾平(Hans von Euler-Chelpim)德國人(1873–1964)。

哈登在發酵機理的研究上做出了重大貢獻。正是由於在酶化學上的傑出貢獻,奧伊勒一歇爾乎與阿瑟」哈 登一道獲得了一九二九年度諾貝爾化學獎金。

1930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漢斯·菲舍爾(Hans Fischer)德國人(1881–1945)。

他完成了對人造血紅素品的研製.他在一九三O年到一九三二年期間,經過反復試驗,確定了全部葉綠素的結構,並且證實了葉綠素和血紅素之間在化學結構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葉綠素和血紅素的活性核心部是由卟啉構成的。

1931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卡爾·波斯(Carl Bosch)德國人(1874-1940)、弗里鎔里希·貝吉烏斯 (Friedrich Bergius) 德國人 (1884–1949)。

對改革合成氨工業體系做出重大貢獻而獲得一九三一年諾貝爾化學。著名高壓力化學的開創者為現代化學工業特別是高壓力化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 獻。

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歐文·蘭茂爾(Irving Langmuir) 美國人 (1881–1957)。

歐文.蘭茂爾是世界上首先發現氫吸收大 量熱而離解為原子的現象並創造了原子氫焊接法的物理化學家。 蘭茂爾一生潛心科學研究,有過許多重大的發明創造。由於對表面化學的探究和發現以及在原子結構和理論方面的建樹,於1932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金。

② 簡述近三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及主要成就

近三年諾貝爾化學獎的得主及主要成就如下:

1.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了瑞士科學家雅克·回杜博歇、美答國科學家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科學家理查德·亨德森,以表彰他們在冷凍顯微術領域的貢獻

2.2018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弗朗西絲·阿諾德和喬治·史密斯以及英國科學家格雷戈里·溫特,以表彰他們在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方面取得的成果。

3.2019年:瑞典皇家科學院在斯德哥爾摩宣布,將2019年度諾貝爾化學獎授予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JohnB Goodenough教授、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M.stanleyWhittlingham教授和日本化學家AkiraYoshino,以表彰其在鋰離子電池的發展方面作出的貢獻。

③ 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的簡介及成就

200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萬卡特拉曼-萊馬克里斯南、托馬斯-施泰茨和阿達-尤納斯。

約納特 70歲,出生於耶路撒冷,持以色列國籍,1968年獲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X射線結晶學博士學位,目前在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工作。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出生於耶路撒冷的約納特,是首名獲諾貝爾獎的以色列女性,也是包括居里夫人在內,歷來第4位獲得化學獎的女性,但原來她童年時很貧窮,連買書的錢都沒有,受到居里夫人事跡的啟發,醉心科學研究,終於獲得諾貝爾獎。

約納特接受以色列電台訪問時喜極而泣說:「我童年時想也未想過會有今天的成就,即使我的父母和家人經常相信我的工作終有機會被肯定。」

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以色列總統佩雷斯也親自致電祝賀她。她去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接受訪問時表示:「我一生都是實驗,完全來自好奇心,有次我因量度家中露台的高度,失足跌落後花園,弄斷手臂。」

印度出生美籍得主歸功團隊:

印度出生的拉馬克里希南獲悉得獎消息後如常回到英國劍橋大學MRC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工作,實驗室內一片歡騰。他表示獲獎是很多研究員的功勞,「我只是團隊中的隊長。」

他又說得獎研究的很多意念和工作,都歸功於其實驗室員工和其它「真正出色的學生和博士後研究生們」。

另一名得獎者施泰茨在前往健身室途中獲知得獎消息,瑞典皇家科學院通知他時,叫他不應去健身室,因為他將會接聽很多電話。他解釋對核糖體結構和功能的研究,有助研製針對細菌的新型抗生素。

④ 諾貝爾化學獎的歷屆獲獎者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2002年,美國約翰·貝內特·芬恩,日本田中耕一,瑞士庫爾特·維特里希。

2003年,美國彼得·阿格雷,美國羅德里克·麥金農,美國羅德里克·麥金農。

2004年,以色列阿龍·切哈諾沃,以色列阿夫拉姆·赫什科,美國歐文·羅斯。

2005年,法國伊夫·肖萬,美國羅伯特·格拉布,美國理查德·施羅克

2006年,美國羅傑·科恩伯格。

2007年,德國格哈德·埃特爾。

2008年,日本下村脩,美國馬丁·查爾菲,美國,錢永健。

2009年,英國,文卡特拉曼·拉馬克里希南,美國托馬斯·施泰茨,以色列阿達·約納特。

2010年,美國理查德·赫克,日本根岸英一,日本鈴木章。

2011年,達尼埃爾·謝赫特曼以色列。

2012年,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布萊恩·克比爾卡美國。

2013年,馬丁·卡普拉斯美國,邁克爾·萊維特(英國),亞利耶·瓦謝爾。

2014年,埃里克·白茲格美國,斯特凡·W·赫爾德國,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美國。

2015年,托馬斯·林達瑞典,保羅·莫德里奇美國,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

2016年,讓-彼埃爾·索瓦法國。

2017年,雅克·杜波切特瑞士,阿希姆·弗蘭克德國,理查德·亨德森英國。

2018年,Frances H. Arnold美國,George P. Smith美國,Gregory P. Winter英國。

2019年,John B.Goodenough ,M. Stanley Whittingham。

⑤ 求01年到07年諾貝爾化學獎歷屆得主名單和年齡

1、2001年有:美國的威廉·諾爾斯,90歲;巴里·夏普萊斯,66歲;日本野依良治,69歲。

2、2002年有:美國教授約翰·芬恩,90歲;日本化學工程師田中耕一 ,48歲;瑞士教授庫爾特·維特里希,72歲。

3、2003年有:美國彼得·阿格雷,58歲;羅德里克·麥金農,47歲。

4、2004年有:以色列亞倫·切哈諾沃,60歲;阿夫拉姆·赫什科,67歲;美國歐文·羅斯,78歲。

5、2005年有:法國伊夫·肖萬,74歲;美國羅伯特·格拉布,63歲;理查德·施羅克,70歲。

6、2006年有:美國科學家羅傑·科恩伯格,59歲。

7、2007年有:德國格哈德·埃特爾,71歲。

8、以上信息來源網址是:https://ke..com/item/

⑥ 介紹諾貝爾化學獎的獲得者的生平事跡和他們的主要貢獻

2019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是,美國科學家約翰·古迪納夫、英裔美國科學家斯坦利·惠廷厄姆與日本科學家吉野彰共同獲得此獎,以表彰他們在鋰離子電池領域作出的突出貢獻,3人將均分900萬克朗(約合人民幣650萬元)的獎金。

3位科學家研發的鋰電池,開啟了電子設備便攜化進程。自從1991年首次進入市場以來,鋰電池就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它可以儲存大量太陽能和風能等清潔能源,使無化石燃料社會成為可能。

約翰·古迪納夫是美國固體物理學家,是二次電池產業的重要學者。他目前是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機械工程和材料科學教授;

斯坦利·惠廷厄姆現任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化學教授;

吉野彰是日本化學家,現任旭化成公司研究員、名城大學教授。今年97歲的古迪納夫成為有史以來年齡最大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打破了2018年以96歲高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阿瑟·阿什金的年齡紀錄。他最早在美國耶魯大學就讀的專業是文學和數學,而化學只是大一時的選修課,但古迪納夫後來卻在鋰電池領域獲得輝煌成績,被形容為「為鋰電池而生」的科學家。多年來,他幾乎每天都前往實驗室,研究與鋰電池相關的課題,至今仍未退休。

追溯起來,上世紀70年代,世界石油危機成為學術界關切的問題。今年的獲獎者之一惠廷厄姆,正是從那時起致力於開發無化石燃料的能源技術方法。他與古迪納夫因在鋰電池領域取得的開拓性研究成果,在2015年被湯森路透預測為諾貝爾化學獎的候選人。

而從1981年開始研究鋰電池的吉野彰,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我做研究的原始動力是我的好奇心,它驅使著我前進。」

上述3人都被譽為「鋰電池之父」。多年來,鋰電池一直被各種諾獎預測「看好」,今日眾望終有所歸。

⑦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有哪些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歐文·蘭米爾,哈羅德·克萊頓·尤里,詹姆斯·B·薩姆納,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威廉·吉奧克,埃德溫·麥克米倫,格倫·西奧多·西博格,萊納斯·鮑林,文森特·迪維尼奧,威拉得·利比,梅爾文·卡爾文,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羅伯特·馬利肯,拉斯·昂薩格,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斯坦福·摩爾,威廉·霍華德·斯坦,保羅·弗洛里,威廉·利普斯科姆,赫伯特·布朗,保羅·伯格,沃特·吉爾伯特,羅德·霍夫曼,亨利·陶布,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赫伯特·豪普特曼,傑爾姆·卡爾,達德利·赫施巴赫,李遠哲,唐納德·克拉姆,查爾斯·佩德森,托馬斯·切赫,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魯道夫·馬庫斯,凱利·穆利斯,

喬治·安德魯·歐拉,馬里奧·莫利納,弗蘭克·舍伍德·羅蘭,羅伯特·柯爾,理查德·斯莫利,保羅·博耶,沃爾特·科恩,艾倫·黑格,麥克德爾米德,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巴里·夏普萊斯,約翰·貝內特·芬恩,彼得·阿格雷,羅德里克·麥金農,歐文·羅斯,羅伯特·格拉布,理查德·施羅克,羅傑·科恩伯格,馬丁·查爾菲,錢永健,

托馬斯·施泰茨,理查德·赫克,羅伯特·萊夫科維茨,布萊恩·克比爾卡,馬丁·卡普拉斯,亞利耶·瓦謝爾,埃里克·白茲格,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保羅·莫德里奇,弗朗西斯·阿諾德,喬治·史密斯,約翰·古迪納夫

⑧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

1914年 西奧多·威廉·理查茲 美國 「精確測定了大量化學元素的原子量」

1932年 歐文·蘭米爾 美國 「對表面化學的研究與發現」

1934年 哈羅德·克萊頓·尤里 美國 「發現了重氫」

1946年 詹姆斯·B·薩姆納 美國 「發現了酶可以結晶」

1946年 約翰·霍華德·諾思羅普 美國 「制備了高純度的酶和病毒蛋白質」

1946年 溫德爾·梅雷迪思·斯坦利 美國

1949年 威廉·吉奧克 美國 「在化學熱力學領域的貢獻,特別是對超低溫狀態下的物質的研究」

1951年 埃德溫·麥克米倫 美國 「發現了超鈾元素」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美國

1954年 萊納斯·鮑林 美國 「對化學鍵的性質的研究以及在對復雜物質的結構的闡述上的應用」

1955年 文森特·迪維尼奧 美國 「對具有生物化學重要性的含硫化合物的研究,特別是首次合成了多肽激素」

1960年 威拉得·利比 美國 「發展了使用碳14同位素進行年代測定的方法,被廣泛使用於考古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以及其他學科

1961年 梅爾文·卡爾文 美國 「對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研究」

1965年 羅伯特·伯恩斯·伍德沃德 美國 「在有機合成方面的傑出成就」

1966年 羅伯特·馬利肯 美國 「利用分子軌道法對化學鍵以及分子的電子結構所進行的基礎研究」

1968年 拉斯·昂薩格 美國 「發現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易關系,為不可逆過程的熱力學奠定了基礎」

1972年 克里斯蒂安·B·安芬森 美國 「對核糖核酸酶的研究,特別是對其氨基酸序列與生物活性構象之間的聯系的研究」

1972年 斯坦福·摩爾 美國 「對核糖核酸酶分子的活性中心的催化活性與其化學結構之間的關系的研究」

1972年 威廉·霍華德·斯坦 美國

1974年 保羅·弗洛里 美國 「高分子物理化學的理論與實驗兩個方面的基礎研究」

1976年 威廉·利普斯科姆 美國 「對硼烷結構的研究,解釋了化學成鍵問題」

1979年 赫伯特·布朗 美國 「分別將含硼和含磷化合物發展為有機合成中的重要試劑」

1980年 保羅·伯格 美國 「對核酸的生物化學研究,特別是對重組DNA的研究」

1980年 沃特·吉爾伯特 美國 「對核酸中DNA鹼基序列的確定方法」

1980年 羅德·霍夫曼 美國

1983年 亨利·陶布 美國 「對特別是金屬配合物中電子轉移反應機理的研究」

1984年 羅伯特·布魯斯·梅里菲爾德 美國 「開發了固相化學合成法」

1985年 赫伯特·豪普特曼 美國 「在發展測定晶體結構的直接法上的傑出成就」

傑爾姆·卡爾 美國

1986年 達德利·赫施巴赫 美國 「對研究化學基元反應的動力學過程的貢獻」

1986年 李遠哲 美國

1987年 唐納德·克拉姆 美國 「發展和使用了可以進行高選擇性結構特異性相互作用的分子」

1987年 查爾斯·佩德森 美國

1987年托馬斯·切赫 美國

1990年 艾里亞斯·詹姆斯·科里 美國 「發展了有機合成的理論和方法學」

1992年 魯道夫·馬庫斯 美國 「對化學體系中電子轉移反應理論的貢獻」

1993年 凱利·穆利斯 美國 「發展了以DNA為基礎的化學研究方法,開發了聚合酶鏈鎖反應(PCR)」

1994年 喬治·安德魯·歐拉 美國 「對碳正離子化學研究的貢獻」

1994年 馬里奧·莫利納 美國

1994年 弗蘭克·舍伍德·羅蘭 美國

1996年 羅伯特·柯爾 美國 「發現富勒烯」

1996年 理查德·斯莫利 美國

1997年 保羅·博耶 美國 「闡明了三磷酸腺苷(ATP)合成中的酶催化機理」

1998年 沃爾特·科恩 美國 「創立了密度泛函理論」

2000年 艾倫·黑格 美國 「發現和發展了導電聚合物」

2000年 麥克德爾米德 美國

2001年 威廉·斯坦迪什·諾爾斯 美國 「對手性催化氫化反應的研究」

2001年 巴里·夏普萊斯 美國 「對手性催化氧化反應的研究」

2002年 約翰·貝內特·芬恩 美國 「發展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鑒定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軟解析電離法對生物大分子進行質譜分析」

2003年 彼得·阿格雷 美國 「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發現了水通道」

2003年 羅德里克·麥金農 美國 「對細胞膜中的離子通道的研究,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的研究」

2003年 歐文·羅斯 美國

2003年 羅伯特·格拉布 美國

2003年 理查德·施羅克 美國

2006年 羅傑·科恩伯格 美國 「對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的研究」

2006年 馬丁·查爾菲 美國

2006年 錢永健 美國

2006年 托馬斯·施泰茨 美國

2010年 理查德·赫克 美國 「對有機合成中鈀催化偶聯反應的研究」

2012年 羅伯特·萊夫科維茨 美國 「對G蛋白耦聯受體的研究」

2012年 布萊恩·克比爾卡

2013年 馬丁·卡普拉斯 美國 給復雜化學體系設計了多尺度模型

2013年 亞利耶·瓦謝爾 美國

2014年 埃里克·白茲格 美國 超解析度熒光顯微技術領域取得的成就

2014年 威廉姆·艾斯科·莫爾納爾 美國

2014年 保羅·莫德里奇 美國

2018年 弗朗西斯·阿諾德 美國 酶的定向演化以及用於多肽和抗體的噬菌體展示技術

2018年 喬治·史密斯 美國

2019年 約翰·古迪納夫 美國 在鋰離子電池研發領域的貢獻

⑨ 近五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及其主要成就

2015年,托馬斯·林達爾,瑞典、保羅·莫德里奇,美國、阿齊茲·桑賈爾,土耳其

成就:DNA修復的細胞機制研究

2019年 ,約翰·B·古迪納夫,美國 、M·斯坦利·威廷漢,英國、吉野彰,日本
成就:在鋰離子電池領域的貢獻

⑩ 獲得諾貝爾化學獎者其中有多少是女科學家

歷屆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中女科學家有5名,她們分別是:

1、瑪麗·居里(波蘭裔法國籍,1911)

2、伊雷娜·約里奧-居里(法國,1935)

3、多蘿西·克勞福特·霍奇金(英國,1964)

4、阿達·約納特(以色列,2009)

5、弗朗西斯·阿諾德(美國,2018)

諾貝爾化學獎首次頒發於1901年,至2017年共頒發109次,其中1916、1917、1919、1924、1933、1940、1941、1942這8年未頒獎。

獲獎者中有3人獲兩次諾貝爾獎。分別是瑪麗·居里(1903年物理獎;1911年化學獎;首位獲兩次諾獎的獲獎者);萊納斯·鮑林(1954年化學獎;1962年和平獎;唯一一位兩次都是單人獲獎的獲獎者);弗雷德里克·桑格(1958、1980兩次獲化學獎)。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