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研究
生物本專業的我簡單講解一下兩者的區別
大家對生物肯定是不陌生,對生物專業也是耳熟能詳,但是大家對生物科學和生物學有一種莫名的誤解。
就畢業後就業方向來說。學習生物科學的畢業生,在畢業後對口的專業是各生物公司技術研發,而生物學的學生很多都是去了某某生物研究保護中心。
很多專業命名雖然只差一個字,但是方向和著重點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在我們選擇考慮的同時,一定要想清楚,搞明白再進行下一步。
或許我的講解,你們還是不甚清楚,但還是希望對大家有一點幫助。謝謝
B. 生物學是研究什麼的 生物學是研究__和__的科學.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各個層次的種類、結構、發育和起源進化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的學科.人是生物的一種,也是生物學研究的對象.
C. 怎麼研究生物學
生物學的一些基本研究方法——觀察描述的方法、比較的方法和實驗的方法等是在生物學發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在生物學的發展史上,這些方法依次興起,成為一定時期的主要研究手段。現在,這些方法綜合而成現代生物學研究方法體系。
觀察描述的方法
在17世紀,近代自然科學發展的早期,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同物理學研究方法大不相同。物理學研究的是物體可測量的性質,即時間、運動和質量。物理學把數學應用於研究物理現象,發現這些量之間存在著相互關系,並用演繹法推算出這些關系的後果。生物學的研究則是考察那些將不同生物區別開來的、往往是不可測量的性質。生物學用描述的方法來記錄這些性質,再用歸納法,將這些不同性質的生物歸並成不同的類群。18世紀,由於新大陸的開拓和許多探險家的活動,生物學記錄的物種幾倍、幾十倍地增長,於是生物分類學首先發展起來。生物分類學者搜集物種進行鑒別、整理,描述的方法獲得巨大發展。要明確地鑒別不同物種就必須用統一的、規范的術語為物種命名,這又需要對各種各樣形態的器官作細致的分類,並制定規范的術語為器官命名。這一繁重的術語制定工作,主要是C.von林奈完成的。人們使用這些比較精確的描述方法收集了大量動、植物分類學材料及形態學和解剖學的材料。
比較的方法
18世紀下半葉,生物學不僅積累了大量分類學材料,而且積累了許多形態學、解剖學、生理學的材料。在這種情況下,僅僅作分類研究已經不夠了,需要全面地考察物種的各種性狀,分析不同物種之間的差異點和共同點,將它們歸並成自然的類群。比較的方法便被應用於生物學。
運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生物,是力求從物種之間的類似性找到生物的結構模式、原型甚至某種共同的結構單元。G.居維葉在動物學方面,J.W.von歌德在植物學方面,是用比較方法研究生物學問題的著名學者。用比較的方法研究生物,愈來愈深刻地揭示動物和植物結構上的統一性,勢必觸及各個不同類型生物的起源問題。19世紀中葉,達爾文的進化論戰勝了特創論和物種不變論。進化論的勝利又給比較的方法以巨大的影響。早期的比較,還僅僅是靜態的共時的比較,在進化論確立後,比較就成為動態的歷史的比較了。現存的任何一個物種以及生物的任何一種形態,都是長期進化的產物,因而用比較的方法,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去考察,是十分必要的。
早期的生物學僅僅是對生物的形態和結構作宏觀的描述。1665年英國R.胡克用他自製的復式顯微鏡,觀察軟木片,看到軟木是由他稱為細胞的盒狀小室組成的。從此,生物學的觀察和描述進入了顯微領域。但是在17世紀,人們還不能理解細胞這樣的顯微結構有何等重要意義。那時的顯微鏡未能消除使影像失真的色環,因而還不能清楚地辨認細胞結構。19世紀30年代,消色差顯微鏡問世,使人們得以觀察到細胞的內部情況。1838~1839年施萊登和施萬的細胞學說提出:細胞是一切動植物結構的基本單位。比較形態學者和比較解剖學者多年來苦心探求生物的基本結構單元,終於有了結果。細胞的發現和細胞學說的建立是觀察和描述深入到顯微領域所獲得的成果,也是比較方法研究的一個重要成果。
實驗的方法
前面提到的觀察和描述的方法有時也要對研究對象作某些處理,但這只是為了更好地觀察自然發生的現象,而不是要考察這種處理所引起的效應。實驗方法則是人為地干預、控制所研究的對象,並通過這種干預和控制所造成的效應來研究對象的某種屬性。實驗的方法是自然科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17世紀前後生物學中出現了最早的一批生物學實驗,如英國生理學家W.哈維關於血液循環的實驗,J.B.van黑爾蒙特關於柳樹生長的實驗等。然而在那時,生物學的實驗並沒有發展起來,這是因為物理學、化學還沒有為生物學實驗准備好條件,活力論還占統治地位。很多人甚至認為,用實驗的方法研究生物學只能起很小的作用。
到了19世紀,物理學、化學比較成熟了,生物學實驗就有了堅實的基礎,因而首先是生理學,然後是細菌學和生物化學相繼成為明確的實驗性的學科。19世紀80年代,實驗方法進一步被應用到了胚胎學,細胞學和遺傳學等學科。到了20世紀30年代,除了古生物學等少數學科,大多數的生物學領域都因為應用了實驗方法而取得新進展。
系統的方法
系統科學源自對還原論、機械論反省提出的有機體、綜合哲學,從C.貝爾納與W.B.坎農揭示生物的穩態現象、維納與艾什比的控制論到貝塔郎菲的一般系統論,系統生態學、系統生理學等先後建立與發展,20世紀70-80年代系統論與生物學、系統生物學等概念發表。從香農資訊理論到I.普里戈津的耗散結構理論,將生命看作自組織化系統。細胞生物學、生化與分子生物學發展,艾根提出細胞、分子水平探討的超循環理論,20世紀90年代曾邦哲的系統遺傳學及系統醫葯學、系統生物工程概念發表。隨著基因組計劃、生物信息學發展,高通量生物技術、生物計算軟體設計的應用,帶來系統生物學新的時期,形成系統生物學「omics」組學與計算系統生物學 - 系統生物技術的發展,國際國內系統生物學研究機構建立而進入系統生物學時代。
D. 生物研究生將來的就業方向是什麼
各位同行大家好!我也是學生物技術的本科畢業生,今年是第二個工作年頭,曾經我也為就業的事急出了不少煩惱絲,但是在不懈努力下畢業之前我就已經找到工作了(在一所職業技術學院當教師) 所以我想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事在人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1、生物技術是個有前途的專業,我想大家首先要有這個共識和信心,這也是公眾對這個專業的評價。21世紀是生物世紀,也許大家會說這個時間還得等待20年,是的,但我想說有希望才有出路啊,機會面前人人平等,就看你能不能自己創造和抓住機會了,他只屬於那些勤奮的人。 2、對專業確立了信心,那麼我們就要付諸行動了,我們不僅要對專業了解,要把專業基礎打扎實,而且要了解專業領域的現狀和發展方向,這就需要你通過各種渠道掌握有用的信息,並且要從一進校就樹立就業意識,許多學校都有就業指導課,但可能並不是在大一新生中開設,所以大家要先覺先知,我們大家都清楚:十年寒窗目的就是為了能找一份好工作才能更好更有資本為社會多作貢獻,所以簡單的說:學習最終是以就業為中心的! 3、以就業為中心,那麼這里要探討的就是先讀研還是先就業了!大家都聽說過新東方的徐小平老師吧,他是搞出國咨詢的,我們把他叫做職業指導師或咨詢師,在國外很流行,而在中國大眾心中還缺乏這個意識!我提到他想說的是:徐老師並不是對到他那去咨詢的人都建議他們出國,他要問清楚WHY?有的人就不適合出國,同樣,對於考研也是如此,當你有一份好的工作或者有一個你夢想你喜愛的崗位擺在你面前時,你應該義無返顧的選擇先就業,我們不是說了嗎:以就業為中心,讀研也是為了工作啊。活到老學到老,你工作的時候你也是在學習,當你工作需要,需要深造的時候,同樣在職和脫產研究生的大門為你打開著,只要你有恆心。 4、我上面說的是當你有一份好工作或是你夢想你喜愛的崗位時你應義無返顧的選擇先就業,當沒有這個前提時,你為了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而繼續深造,但你要明確自己的目的,了解專業領域最新動態發展,選擇一個好的專業和研究方向,才能把握將來的就業機遇,因為畢竟研究生3年畢業後的形勢有時是無法預見的,它不以你的意志的為轉移,你首先要有心理准備和承受能力! 5、在這里我要提醒一下那些夢想搞科研的同行們:你一定要義無返顧的繼續深造,讀研考博,既然搞研究那麼當然知識越深越好,但是你的研究領域要選好,要有潛力可挖掘,比如說現在研究「分子遺傳學」的出國似乎很容易,但是你一定要記得回國效力,我想我們這點愛國心還是有的,我相信大家! 6、主要針對本科生就業給點建議供大家探討,因為大家知道我們這個專業雖然考研考博是個趨勢,但是這個比例超過50%嗎?畢竟大多數還是本科畢業就面臨就業: ⑴、大家可以向一些地方的初中和高中看齊,因為都開設生物課,尤其是高中,隨著3+X的發展,生物也作為一門主課了,需求量還是比較大的,而且目前本科生也能滿足其要求了,當然研究生更好些;或者申請留在學院里,選擇方向也多,一般學院每年都會留一個,雖然名額有限,但還是可以嘗試一下的。 ⑵、對於學微生物方向的,你可以瞄準一些生物制葯廠和做疫苗的公司,現在社會上外資和醫院附屬的制葯廠比較多,做疫苗的公司也不少,不防一試,雖說不是專門學生物制葯的,但是基礎知識你都有,不足的可以在崗位上學,要注意的是你面試時對這個公司的背景、產品和專業知識等要有充足的准備,還要有個思想准備:你會受到生物制葯專業畢業生的挑戰。 ⑶、對於學動物方向的,你可以瞄準一些畜牧獸醫站、養殖場和相關單位等等,當然同樣要受到畜牧獸醫專業畢業生的挑戰。 ⑷、對於學植物方向的,你可以瞄準一些植物所、公園、苗木園、園藝場、種苗公司等,當然也會受到園藝園林、植保等專業的沖擊。 ⑸、自主創業:有毅力的和實力的可以自主創業,比如做疫苗,搞經濟動物養殖,搞苗木等。 本文是針對堅持生物技術專業的同行們,對於改行的同志就沒多少幫助,雖然改行也是一條出路,但是我們畢竟為之付出了4年,多少有些可惜,在這里我們不作探討! 說的不對的地方這大家指出,請多指教! 最後祝大家好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否曲折就看大家了!!!
E. 生物科學的研究意義
生物與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生物科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傳統上一直是農學和醫學的基礎,涉及種植業、畜牧業、漁業、醫療、制葯、衛生等等方面。隨著生物科學理論與方法的不斷發展,它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現在,生物科學的影響已突破上述傳統的領域,而擴展到食品、化工、環境保護、能源和冶金工業等等方面。如果考慮到仿生學,它還影響到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
人口、食物、環境、能源問題是當前舉世矚目的全球性問題。目前,世界人口每年的增長率約20%,大約每過35年,人口就會增加一倍。地球上的人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著。人口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生態學問題。人們必須對人類及環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周密的定量的研究,才能對地球、對人類的命運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學會自己控制自己,使人口數量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數字上。在這方面生物科學應該而且可能做出自己的貢獻。內分泌學和生殖生物科學的成就導致口服避孕葯的發明,已促進了計劃生育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在人口問題中,除了數量激增以外,遺傳病也嚴重威脅人口質量。一些資料表明,新生兒中各種遺傳病患者所佔的比例在3%~10.5%之間。在中國的部分山區,智力不全者佔2%~3%,個別地區達10%以上。揭示產生遺傳病的原因,找到控制和征服遺傳病的途徑無疑是生物科學又一重要任務。目前,進行家系分析以確定患者是否患有遺傳病,對患者提出有益的遺傳指導和勸告;通過對胎兒的脫屑細胞進行染色體分析和各種酶的生化分析,以診斷未來的嬰兒是否有先天性遺傳性疾病。這些方法都能避免或減少患有遺傳病嬰兒的出生,以減輕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將基因工程應用於遺傳病的治療稱為基因治療,在實驗動物上對幾種遺傳病的基因治療已取得一些進展。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基因治療將為控制和治療人類遺傳病開辟廣闊的前景。
食物匱乏是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未能解決的嚴重問題,當前世界上有幾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狀態。從目前到21世紀初,糧食生產至少每年要增長3%~8%才能使食物短缺狀況有所改善。人類食物的最終來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在陸地上擴大農業生產的土地面積是有限的,增加食物產量的主要道路是改進植物本身。過去,在發展科學的農業和「綠色革命」方面,生物科學已做出巨大的貢獻。今天,人類在一定限度內定向改造植物,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培育優質、高產、抗旱、抗寒、抗澇、抗鹽鹼、抗病蟲害的優良品種已經不是不切實際的遐想。近年來,植物基因工程的一些關鍵技術已經有所突破,得到了一些轉基因植物。此外,利用富含蛋白質的藻類、細菌或真菌,進行大規模培養,並從中獲得單細胞蛋白質。由於成功地利用了基因工程並取得了大規模連續發酵工程的技術經驗,單細胞蛋白技術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單體,植物蛋白往往缺少某幾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如果在食品中添加某種氨基酸,將會大大提高植物蛋白的生物科學價值。目前,用微生物發酵、固定化細胞或固定化酶技術生產氨基酸,已經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可以預料,氨基酸生產將在營養不良問題上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現代生物科學成就和食品工業相結合,已使食品工業成為新興的產業而蓬勃地發展起來。
20世紀生態學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研究,喚醒人類重視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工業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的大量排放,農用殺蟲劑、除莠劑的廣泛使用,使大面積的土地和水域受到污染,威脅著人類生產和生活。這就要求人們更深入地研究生物圈中物質和能的循環的生態學規律,並在人類的經濟生活以及其他社會生活中,正確的運用這些規律,使生物能夠更好地為人類服務。現代生物科學證明,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催化活性是極為廣泛的,利用富集培養法幾乎可以找到降解任何一種含毒有機化合物的微生物,利用基因工程等技術還可以不斷提高它們的降解作用。因此,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及其酶制劑就成為消除污染的有力手段。利用微生物防治害蟲,以部分代替嚴重污染的有機殺蟲劑也是大有前途的。在農業中盡快使用生物防治、生物固氮等新技術,改變農業過分依賴石油化工的局面,這是關繫到恢復自然生態平衡的大事,也是農業發展的大勢所趨。大量消耗資源的傳統農業必將向以生物科學和技術為基礎的生態農業轉變
全世界的化工能源(石油、煤等)貯備總是有限的,總有一天會枯竭。因此,自然界中可再生的生物資源(生物量)又重新被人所重視。自然界中的生物量大多是纖維素、半纖維素、木質素。將化學的、物理的和生物科學的方法結合起來加工,就可以把纖維素轉化為酒精,用作能源。有人估計,到20世紀末全世界的汽車約有35%將使用生物量(酒精)。沼氣是利用生物量開發能源的另一產品。中國和印度利用農村廢料進行厭氧發酵產生沼氣已作出顯著成績。世界上已經出現了利用固相化細胞技術的工業化沼氣厭氧反應器。一些單細胞藻類中含有與原油結構類似的油類,而且可高達總重的70%,這是另一個引人注目的可再生的生物能源。太陽能是人類可以利用的最強大的能源,而生物的光合作用則是將太陽能固定下來的最主要的途徑,可以預測,利用生物科學的理論和方法解決能源問題是大有希望的。
此外,對人口、食物、環境、能源等問題進行綜合研究,開創各種綜合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的農業生態工程的興起,最終將發展新的、大規模的近代化農業。由此可以看到,生物科學的發展和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
F. 中國有哪些生物技術的研究
我國生物技術研究與開發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如已在兩系法雜交稻、抗蟲轉基因棉花和玉米、基因工程葯物和疫苗、人血液代用品、人重大疾病相關基因研究和動物乳腺生物反應器、農作物組織培養和基因轉移、家畜胚胎分隔和試管牛、羊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並具備與世界發達國家整體競爭與抗衡的能力。
但是,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生物技術產品缺乏創新,極易喪失發展後勁。
因此,我國應高度重視產品和技術的創新,必須深刻認識到生命科學的發展和生物技術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
為迎接生命科學世紀的挑戰,更好地參與新世紀激烈的生物技術產業的競爭,必須大力發展關鍵的生物技術,如基因組學技術,生物信息技術,基因克隆、重組、表達技術,動植物體細胞克隆技術,生物晶元技術、微陣列技術(Microarray)和生物感測器的基礎研究,人工組織與器官研製技術,並帶動農業生物技術、醫葯生物技術、環境生物技術、海洋生物技術和工業生物技術的高速發展。
1986年3月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實施的我國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也將生物技術確定為主攻方向之一,選擇了高產、優質、抗逆性的植物新品種選育,新型葯物、疫苗和基因診療,蛋白質工程研究與應用等三項對我國國民經濟發展有重大影響的項目進行跟蹤和創新研究,有力地推動了農業生物技術研究與發展。在基礎理論、實驗技術和實際應用等方面都有了明顯進展,大大縮短了與世界發達國家的差距,在發展中國家處於領先地位。
G. 中科院共有多少生物研究所
截止2019年1月,中科院共有九個生物研究所。包括: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
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49年11月,為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咨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
(7)生物研究擴展閱讀:
中國科學院的組織體系:
據2016年1月中科院官網顯示,中科院設有院機關13個,分院12個,研究單位114個,學校及公共支撐單位7個,其他單位4個,共建單位12個,院直接投資的全資及控股企業22個,四類機構34個,院非法人單元113個,相關組織5個。
中科院分院:中國科學院北京分院、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中國科學院長春分院、中國科學院上海分院、中國科學院南京分院、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科學院
H. 生物學是研究什麼和什麼的科學
生物學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
生物學最早是按類群劃分學科的,如植物學、動物學、微生物學等。由於生物種類的多樣性,也由於人們對生物學的了解越來越多,學科的劃分也就越來越細,一門學科往往要再劃分為若干學科,例如植物學可劃分為藻類學、苔蘚植物學、蕨類植物學等。
動物學劃分為原生動物學、昆蟲學、魚類學、鳥類學等;微生物不是一個自然的生物類群,只是一個人為的劃分,一切微小的生物如細菌以及單細胞真菌、藻類、原生動物都可稱為微生物,不具細胞形態的病毒也可列入微生物之中。因而微生物學進一步分為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等。
(8)生物研究擴展閱讀
生物分類
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界、門、綱、目、科、屬、種 。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生物學
I. 為什麼要研究生物
你是想問生物研究是干什麼的吧?生物研究簡單來說就是了解各種生物的特點,研究的初級是了解動物內部結構,生殖特點,及生物與環境的關聯等方面。深入以後,就是研究到如何培養新物種,以及葯物的開發,環境的保護等等。
J. 生物學研究哪些內容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門類.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據研究對象分為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依研究內容,分為分類學、解剖學、生理學、遺傳學、生態學等;從方法論分為實驗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等體系.是研究生物各個層次的種類、結構、功能、行為、發育和起源進化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