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史實
1. 智取華山的歷史史實
內容介紹:
1949年5月中旬,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陝中戰役」的展開,已遭到我陝甘寧邊區大荔軍分區路東總隊(以下簡稱總隊)重創的國民黨保安第六旅旅長兼第八區專員韓子佩率殘部400餘人逃上華山,企圖憑借「自古華山一條道」的天險負隅頑抗。
韓子佩部逃上華山後,路東總隊奉命回師華陰,任務是休整、剿匪、圍困華山。為防止敵人逃跑,解放軍增派一個連佔領了華山東面通往陝南的皇甫峪口。原來一直在圍困華山的一營部隊仍然駐扎在華山腳下的玉泉院,擔任上山道路的警戒任務,同時就地整訓,並尋機殲滅山上之敵。
總隊其餘部隊駐扎在華陰縣城內整訓,同時派少量部隊執行剿匪任務。圍困華山的部隊安置好後,在加強整訓、以防不測的同時開展調查研究,了解敵情。
當時敵人為了節省糧食,延長他們的抵抗時間,把山上的年輕道士驅逐下山,這正好為我軍了解敵情創造了有利條件。
凡是從山上下來的人,總隊首長都要找他們談話,了解山上的情況。經過調查得知,韓子佩住在西峰,保六旅旅部和大荔專署職員駐扎在東峰、南峰,敵營長帶一個排約30人駐扎在北峰,副營長指揮兩個連沿北峰以下道路設防,直至山上的路口。
敵人認為華山只有一條路,只要他們守住這個天險,解放軍是上不來的,因此他們飽食終日,抽煙打牌,思想麻痹。總隊首長還了解到山上的存糧大概夠敵人吃一年零四個月。敵情基本搞清楚後,總隊黨委專門進行了研究。認為強攻不利,長期圍困也有困難,敵人糧食夠吃一年多,不能等待。
路東總隊決定派參謀劉吉堯帶偵察小分隊進行秘密偵察。經過秘密查訪,劉吉堯一行7人在華山東猩猩溝兩岔口找到了一位名叫王銀生的獵戶,通過宣傳動員,王銀生向他們介紹了可從華山東峰石岩上爬到山頂的情況,並表示願意為小分隊帶路。6月13日黎明,劉吉堯、王銀生一行來到了東峰「天井」,這里地勢險要,四周均為陡峭的山壁,
王銀生通過用竹竿挑將繩子拴在「井口」伸出的一根樹幹上形成了一道「天梯」,接著,戰士們一個個小心翼翼地攀上了「天井」。天黑時,他們越過「青龍背」,從連接東峰的石崖上隱蔽機動到蒼龍嶺的老虎口附近。
此時,劉吉堯發現北峰是華山下接老君犁溝、千尺幢,上通西峰、中峰的咽喉,如果奪取了北峰就等於切斷了敵人的上下通道,上面的敵人也就成了瓮中之鱉。根據這一情況,劉吉堯果斷決定在晚上乘敵人入睡時打個措手不及,以奪取北峰。
他把八個人編成四個戰斗小組,分別明確了戰斗任務。午夜一時左右,劉吉堯帶領一、二、三組共六人向北峰廟摸去,借敵哨兵換哨之機,尾隨其後悄然進入廟內,乘敵不備一齊開火。被槍聲和喊殺聲從睡夢中驚醒的敵人亂成一團,還沒來得及穿上衣服就做了俘虜,偵察小分隊僅用30分鍾就結束了奪取北峰的戰斗。
在山上道士的幫助下,他們又解決了瘟神洞、千尺幢各一個排的守敵,接著又向蒼龍嶺之敵進攻。至14日中午,劉吉堯率領小分隊奪取了華山北峰、蒼龍嶺、千尺幢四個據點,俘敵110名,繳獲了大量的槍支彈葯和各類裝備物資。
隨後,劉吉堯安排山上的道士化裝下山,向分區首長報告情況。15日下午至16日清晨,增援部隊陸續到達北峰,並做好攻擊西峰的准備。17日天亮時,在炮火的打擊、掩護下,我軍很快攻上五雲峰和金鎖關,包圍了敵旅部,活捉敵旅長韓子佩。「智取華山」一役是我軍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韓子佩企圖固守華山,以拖待變的夢想至此破滅。
戰後,劉吉堯光榮出席了全國英模代表大會,並被授予「全國特等戰斗英雄」榮譽稱號,智取華山也被拍成電影,廣為傳頌。
(1)歷史史實擴展閱讀
「智取華山路」 是除了「自古華山一條路」之外最有名的登山道路。歷史上,「智取華山路」的黃甫峪、猩猩溝等路段,開發早於「自古華山一條路」的華山峪。如今這條路已於上世紀80年代開鑿台階、加固鐵鏈,成為供遊人攀爬的一條便道。
1949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由山民王銀生引路,於黃甫峪攀上華山北峰,進而解放了華山,創造了「神兵飛越天險、英雄智取華山」的奇跡。
「自古華山一條路」就是當地人所說的「華山峪」登山道,包括了自古以來華山唯一登山道上的沿途各景點,連起來就是通常所說的「自古華山一條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從古至今都大名鼎鼎的登華山唯一「一條路」。直到上世紀90年代黃甫峪的「智取華山路」鑿通之後,華山才有了第二條登山道。
在解放戰爭時期的1949年,當時國民黨殘部想借華山北峰之險負隅頑抗,解放軍八勇士在當地老鄉指點下,用竹桿和繩子從絕境處登上北峰,殲滅華山守敵。這個神奇故事後來拍成電影《智取華山》。
現在在懸崖峭壁上修鑿出的「智取華山路」,基本以當年解放華山偵察分隊勇士們經過的原路為路線,全長2公里左右,約4000級台階。遊人可以從黃甫峪的索道站開始由此路登山,直通華山北峰。
智取華山路的建成結束了「自古華山一條路」的歷史,也成為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和紅色旅遊的重要景點。今真武殿前百米處建有六角攢頂飛檐斗拱華山花崗岩圓雕石亭一座,亭中立有解放華山紀念碑一通。
2. 歷史和史實的區別
歷史是勝者寫下來的事情
史實是實際發生的事情
史實更靠近真相
3. 什麼是歷史事實
歷史的定義及詞源
定義
歷史:
廣義歷史:客觀世界運動發展的過程,可分為自然史和人類社會史兩方面。
狹義歷史:人類社會發生、發展的過程。
歷史學:研究歷史的學問,簡稱史學。與歷史的概念相對應,歷史學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廣義歷史學:世界上一切科學都可以稱為歷史學。
(「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歷史科學。」——馬克思、恩格斯)
狹義歷史學:研究人類社會以往運動發展過程的學問。
歷史科學:
通常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學稱之為歷史科學,因為這是在唯物史觀科學理論指導下的歷史學,而以往的史學從根本上來說,很多都沒有超出歷史 唯心論的范疇。
歷史與歷史學的關系:
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事實,真相只有一個。然而記載歷史、研究歷史的學問卻往往隨著人類的主觀意識而變化、發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正因為如此,當年胡適才說:「歷史就像一個小姑娘,你愛怎麼打扮就怎麼打扮。」這里的「歷史」一詞,嚴格說來,應該是狹義歷史學的含義。也因此,我國古代優秀的史學家們特別重視「史德」——「善惡必書」、「析理居正」,通俗地說,就是實事求是地記錄、公正客觀地分析論斷。
詞源
「史」字在中國古代指史官。篆文中寫為「 」(見圖),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
「歷史」一詞則出現於清末。
歷史這個詞在英語中為History,在法語中為Histoire,二者同出於希臘語的Histria,其本意為「征問」、「問而知之」。
4. 史實史論史識的區別
1、定義上的區別:史論,原指作史者在「本紀」「列傳」之後評述所記史事和人物的文字。後來凡是關於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論文,也都稱為「史論」;「史識」,它是指在史觀指導下對歷史資料的理解,對歷史現象的辨識、對歷史規律的感悟和對歷史與現實聯系的認識;史實意為歷史事實。
2、側重點的區別:史識偏重於影響(聯系現實或後世的);史論著重強調作用(對當時的),史實側重於強調事實。
3、立足點的區別:史實即歷史事實,史論即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史識即是以科學的史觀作為指導,來分析大量可靠的史實,然後得出的科學結論。
(4)歷史史實擴展閱讀
「史實」「史論」「史識」是構成史學的三大要素。史實即歷史事實:史論即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史識即是以科學的史觀作指導,分析大量的史實,然後得出科學的結論。
舉例應用
史識
魯迅 《集外集·編校後記四》:「以為中世紀在文化上,不能算黑暗和停滯,以為羅丹的出現,是再興戈諦克的精神:都可以見作者的史識。」
白話:個人認為在中世紀的文化,不能算是黑暗也不能算是停滯不前的,羅丹的出現,是再次星期戈諦克的精神,這都是可以看得出作者的歷史見識,
史論
在南朝,梁人蕭統編纂《文選》一書,於卷49、卷50設立「史論」上下兩卷。
史實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從「別字」說開去》:「史實在不斷的證明著它只是一種『並無其事。」
白話:史實在不斷的證明著史實是有沒有這一回事的產生。
5. 哪些歷史事實能證明堅守
一個人只有堅守才能夠成就七理想成就。海瑞就一直堅守著清正為民的這一個原則,所以他才成為歷史上的清官。
6. 歷史史實與歷史事件的關系
歷史史實是記錄歷史發生的,還有延續性不中斷。 歷史事件特指歷史的某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例如:盧溝橋事變、九一八事變、武昌起義等等。 歷史史實包含歷史事件,歷史事件是歷史史實的一部分。
7. 歷史史實
清高宗乾隆
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日子時生於雍和宮邸。是雍正帝的第四子。
和珅(1750-1799),字致齋,原名善保,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人。他生於乾隆十五年,父親名常保,曾任福建副都統。他祖上是今遼寧清原縣人,清初隨清帝入關,住在北京西直門內驢肉胡同。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同山東諸城人。紀曉嵐鄉試座師劉統勛之子。乾隆十六年進士,由編修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卒謚文清。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六月十五日,紀曉嵐出生於河間府獻縣崔爾庄。
乾隆、劉墉、和珅、紀曉嵐(紀昀) 是這些年來電視熒屏上經常出現的「歡喜冤家」,或是乾隆、劉墉、和珅一組,或是乾隆、紀曉嵐、和珅一組。
歷史上,他們之間的關系究竟是怎樣的?
劉墉與乾隆
關於劉墉與乾隆的關系,民間有很多傳說,比如說劉墉是皇太後的干兒子,那麼就是乾隆的干兄弟了。還有「和珅使壞,劉墉參萬歲」的傳說,這個傳說還被編入了傳統相聲《官場斗》。總之,把劉墉說成是連皇帝都不怕,連皇帝都敢捉弄的角色。當然,這些事沒有什麼根據,也不可能發生,只是反映了老百姓的一種良好願望。那麼,歷史上的劉墉與乾隆的關系究竟怎樣?
上文已經說過,劉墉是大學士劉統勛的兒子,他前期在官場中的榮辱進退很大程度上與其父的遭際有關。而劉統勛是乾隆皇帝頗為信任的股肱之臣,所以,總的看,這個時期乾隆對劉墉還是比較關照的。劉墉被外放做安徽和江蘇學政,乾隆都有詩相贈,可見關注與期許。後來,劉墉因陽曲知縣段成功虧空案被判斬決,乾隆也是看在劉統勛的面子上從輕發落並重新起用。
當然,劉墉作為官場中人,自己也很注意搞好和乾隆的關系。乾隆四十二年秋天,當時任江蘇學政的劉墉向乾隆皇帝奏請自行刊刻乾隆的《御制新樂府》、《全韻詩》,使之在江蘇全省流布,並建議敕發各直省刊刻。這一建議自然讓乾隆皇帝覺得很舒服,此後一段時間里,劉墉的官職也升遷很快。
劉墉入朝為官後,雖然多次因懶於任事、行事模稜受到乾隆皇帝申飭,但官位還算平穩。據說,乾隆六十年禪位於嘉慶時發生過一件「爭大寶」之事。據當時一位參加過禪位大典的朝鮮官員給其國君的報告說,臨當受賀時,乾隆皇帝不肯交出印璽,劉墉於是制止群臣向新皇帝道賀,自己入內向太上皇乾隆追索大寶。「半日力爭,卒得大寶而出,始行賀禮」。如果此記載屬實,則證明劉墉在大事上依舊保持著「勁直」之風,並非一味模稜。同時也隱約看出,做了很長時間上書房總師傅的劉墉,與新君嘉慶的關系似乎更密切些。
劉墉與和珅
劉墉與和珅的關系,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習慣於把二人的關系描述為忠奸對立、水火難容。的確,劉墉並不阿附和珅,而基本採取的是獨善其身的做法。朝鮮書狀官徐有聞說,「和珅專權數十年,內外諸臣,無不趨走,惟王傑、劉墉、董誥、朱珪、紀昀、鐵保、玉保等諸人,終不依附。」但通過前文的分析已經可以知道,當劉墉入京任職之後,他首先是調整了自己的為官處事策略,變剛直方正為滑稽模稜,所以不可能和權勢遮天的和珅做針鋒相對的對抗。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當乾隆帝「龍馭上賓」之後,已是體仁閣大學士的劉墉卻積極參加了對和珅的處理,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乾隆帝死後的次日,嘉慶帝即奪和珅軍機大臣、九門提督等職務,並復劉墉上書房總師傅一職,入內當值,以供隨時咨詢。隨後,各省督撫及給事中,紛紛上章彈劾和珅,要求將和珅處以凌遲。不過,劉墉等人建議,和珅雖然罪大惡極,但是畢竟擔任過先朝的大臣,不得不為先帝留下面子,請從次律,即賜令自盡,保其全屍。
為防止有人借和珅案打擊報復,避免案件擴大化,劉墉等人又及時向嘉慶帝建言,妥善做好善後事宜。結果,在處死和珅的第二天,嘉慶帝發布上諭,申明和珅一案已經辦結,藉以安撫人心。
和珅之案結束後,劉墉受贈太子太保,可見嘉慶帝對他的肯定。和珅之案的處理,頗得時人的稱贊。由此也可見,劉墉並未因公務而泄私憤,而是充分體現了一位群臣領袖應有的風范。
劉墉和紀昀
如果說劉墉與和珅處於對立面的話,那麼,他與紀昀的關系則相當融洽。紀昀出自劉墉之父劉統勛的門下,兩人有師兄、師弟之誼。大學士英和在其《恩福堂筆記》中記載,紀昀與劉墉關系極好,紀昀才思敏捷,劉墉字寫得很好,故紀昀常請劉墉為自己寫對聯。比如「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是紀昀非常喜歡的詩句,生前他曾將此詩作為自輓聯。紀昀去世後,劉墉即將其寫下來,作為輓聯相贈。
劉墉與紀昀都好收藏硯台,兩人也時相贈送唱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劉墉贈給正任都御史的紀昀一方硯台,還特意在上面題識:紀昀喜歡我的黻(fú)文硯,因而我把它送給他,而書之以銘文,「石理縝密石骨剛,贈都御史寫奏章,此翁此硯真相當」。這在當時被傳為佳話。蔣師瀹(yuè)也題此硯說:
城南多少貴人居,歌舞繁華錦不如。
誰見空齋評硯史,白頭相對兩尚書。
嘉慶八年(1803),劉墉又曾送給紀昀硯一方,稱:「送上古硯一方,領取韓稿一部。硯
乃朴茂沉鬱之格,譬之文格,為如此也。」紀昀也記載到:劉墉送我硯一方,左側有「鶴山」字,認為是宋代的東西,但我並不以為然。但劉墉又說,「專諸巷所依託,不過蘇黃米蔡數家耳。彼烏知宋有魏了翁哉?」大意是說,仿照宋代的古董,一般都宣稱是蘇東坡、米芾等人的東西,怎麼會假冒魏了翁的名號呢?紀昀承認,劉墉所言,「是或一說矣」。
嘉慶九年,劉墉去世之前,還給紀昀送過硯,紀昀在硯上題詞說,「余與石庵(劉墉)皆好蓄硯,每互相贈送。亦互相攘奪,雖至愛不能割,然彼此均恬不為意也。太平卿相,不以聲色貨利相矜,而惟以此事為笑樂,殆亦後來之佳話歟?」
除了寫詩贈硯,兩人還經常在一起暢談佛法。可見兩人感情之深,私交之好
8. 傳說與史實有什麼區別
區別:
同:共同構成了中華民族的重要精神支柱。
異:傳說不一定真實。但是它有真實的影子存在,口述無書籍流傳;史實是歷史事實,客氣存在,有文學書籍流傳下來。
傳說[chuán shuō]
1.傳說是神話演變而來具有一定歷史性的故事的名稱
2.有關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傳聞。
3.純地方性傳說中的人類及歷史價值。
4.在文字尚未發明的時代,人們要對歷史做紀錄只能利用口耳相傳的方式,此即為傳說的由來。
因此傳說通常不可靠,所描述的事件發生年代遠在文字發明前的遙遠過去。
中國的神話傳說是最悠久的了。
5.目前未解無法解釋之謎只能靠時間有待考證。
史實【shǐ shí】
歷史事實,不一定真實;歷史又分正史和野史之分。
9. 什麼是歷史事實
什麼是歷史事實?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問,編寫歷史也是一種悠久的藝術。誰都知道歷史是什麼,也就是說,人人都熟悉歷史這個詞,對它的含義都有明確的概念。一般說來,歷史必須與生活在過去的人們的思想、行為打交道。人人也都懂得過去是什麼。它就象我們越過的一片不平坦的原野,我們由於把它拋在身後,而產生一種舒適的感覺。人們往往難免有那種想法,即只消一轉身就能回到已經走過的原野上。總之,我們通常認為歷史學家所做的工作就是為了發現人們在過去所做的和所想的,所以他深入過去,探索過去,他的職責就是發現和陳述歷史「事實」。
只要有人講到「事實」,我們就感到頭腦清楚了,這個詞給人一種穩定的感覺。當我們說我們「認真考慮事實」的時候,我們就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例如:當我們認真考慮關於原子結構的事實,或者電子從一個軌道躍進到另一個軌道的令人驚異的運動時,我們知道自己在什麼地方。歷史也是這樣。當歷史學家與事實打交道時,感到很有把握。我們常常談到「硬邦邦的事實」、「冷冰冰的事實」,談到「無法查明事實」,並談到把我們的敘述建立在「牢固的事實基礎」上的必要性。通過這樣談論,歷史事實似乎終於會成為某種象物質那樣堅固的有實體的東西(我是指常識所說的物質,而不是指定義為「太空中一系列事件」的物質),象磚頭和木塊那樣具有一定形狀和明顯固定輪廓的東西;因此我們就不難想像,當歷史學家在往事中蹣跚而行時,他如果不特別小心的話,就會在硬邦邦的事實面前碰痛他的腳。當然這是他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說,他承擔著某種風險,因為他的職責就是要發掘事實,並把它們積累起來供人們使用。也許他自己會加以使用,但總而言之他必須把這些材料整理妥當,以便人們(也許是社會學家或經濟學家)在某些事業中加以利用。
這些就是歷史學家和其他人所使用的歷史事實一詞的一般含義(為了強調這一點,無疑有一點誇張擴但並不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