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變遷

歷史變遷

發布時間: 2020-11-21 00:47:29

⑴ 北京歷史的變遷

建於1420年的天壇是北京最為著名的古跡之一北京有著3000餘年的建城史和850餘年的建都史。自秦漢以來,北京地區一直是中國北方的軍事和商業重鎮,名稱先後稱為薊城、燕都、燕京、南京、中都、大都、京師、順天府、北平、北京等等。

古代

早在西周初年,周武王即封召公於北京及附近地區,稱燕,都城在今北京房山區的琉璃河鎮,遺址尚存。又封堯之後人(一說黃帝後人)於薊,在今北京西南。後燕國滅薊國,遷都於薊,統稱為燕都或燕京。
秦代設北京為薊縣,為廣陽郡郡治。
漢高祖五年,本市被劃入燕國轄地。元鳳元年復為廣陽郡薊縣,屬幽州。本始元年因有帝親分封於此,故更為廣陽國首府。
東漢光武改制時,置幽州刺史部於薊縣。永元八年復為廣陽郡駐所。
西晉時,朝廷改廣陽郡為燕國,而幽州遷至范陽。十六國後趙時,幽州駐所遷回薊縣,燕國改設為燕郡,歷經前燕、前秦、前燕、後燕和北魏的統治而不變。
隋開皇三年廢除燕郡。但很快在大業三年,隋朝改幽州為涿郡。
五代初期,軍閥劉仁恭在這里建立地方政權,稱燕王,後被後唐消滅。北宋初年宋太宗在高梁河(今北京市海淀區)與遼戰斗,北宋大敗,對燕雲十六州從此望眼欲穿;遼於會同元年(938年)起在北京地區建立了陪都(以此為起點計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則為1071年),號南京幽都府,開泰元年改號析津府。
貞元元年(1153年),金朝皇帝海陵王完顏亮正式建都於北京(以此為起點計算北京建都史,至2009年,則為856年),稱為中都,在今北京市西南。此後元朝和清朝的都城均建立於此,明朝在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為了便於防守蒙古軍,將都城遷至北京。從那之後,北京成為了明朝的新都城。
成吉思汗麾下大將木華黎於1215年攻下北京,遂設置燕京路大興府。元世祖至元元年改稱中都路大興府。至元九年,中都大興府正式改名為大都路(突厥語:Khanbalik,意為「汗城」,音譯為汗八里、甘巴力克)。據馬可波羅游記敘述:元人篤信佛,象為佛教祥獸,當時大都常有象只漫步。
明朝初年,以應天府(今南京)為京師,大都路於洪武元年八月改稱為北平府,同年十月應軍事需要劃歸山東行省。洪武二年三月,改為北平承宣布政使司駐地。燕王朱棣經靖難之變後奪得皇位後,於永樂元年改北平為北京,是為「行在」(天子行鑾駐蹕的所在,就稱「行在」)且常駐於此,現在的北京也從此得名。朱棣定都北京後,禁止象只再行走於北京。北京城秩序井然,繁榮安樂。永樂十九年正月,明朝中央政府正式遷都北京,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明仁宗、英宗的部分時期,北京還曾一度降為行在,京師復為南京應天府。
清兵入關後即進駐北京,亦稱北京為京師順天府,屬直隸省。清政府在北京實行旗民分居政策,即八旗居住內城,漢人和回民居住外城。清代的北京衛生問題奇差,皇宮里,太監如蟻陣。李家瑞《北平風俗類征》說:「街衢凸凹,塵風泥雨,牛溲馬勃,囂濁蒸郁,穢區也。」

近代

晚清時期(1860年-1912年)
1860年北京條約簽訂以後,外國使節和傳教士得到特許進北京,在城內各處興建教堂,使館則集中在東交民巷。
中華民國初年(1912年-1928年)
1911年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南京,同年3月遷都北京,直至民國十七年中國國民黨北伐軍攻佔北京,張作霖敗回東北,北洋政府垮台。
民國伊始,北京的地方體制仍依清制,稱順天府。直至民國三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北洋政府。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有軌電車系統,和一批現代的文化教育機構,如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輔仁大學、協和醫學院等。
國軍北伐至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1928年-1949年)
1928年北伐戰爭後,中國的首都遷到南京,撤銷原京兆地方,北京改名為北平特別市。1930年6月,北平降格為河北省省轄市,同年12月復升為院轄市。這一時期,北京盡管不具首都的地位,但在教育方面仍有關鍵的優勢,被國際人士稱為「中國的波士頓」。 1937年七·七事變後,北平被日本佔領。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此成立,且將北平改名為北京。1945年8月21日,日本宣布投降,第十一戰區孫連仲部接收北京,並重新更名為北平。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1949年—)
1949年1月31日,傅作義將軍與中國共產黨達成和平協議,率領25萬國民黨軍隊反正,中國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市,實現對北京的解放。同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北平更名為北京。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

⑵ 關於歷史變遷的成語

時過境遷?
滄海桑田?
日新月異?
今非昔比?
想要哪方面得呀?用在什麼情況下?

⑶ 寫歷史變遷的詩

1、唐·崔顥《登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2、唐·孟浩然《登鹿門山懷古》

清曉因興來,乘流越江峴。沙禽近方識,浦樹遙莫辨。 漸至鹿門山,山明翠微淺。岩潭多屈曲,舟楫屢回轉。 昔聞龐德公,采葯遂不返。金澗餌芝術,石床卧苔蘚。 紛吾感耆舊,結攬事攀踐。隱跡今尚存,高風邈已遠。 白雲何時去,丹桂空偃蹇。探討意未窮,回艇夕陽晚。

3、唐·崔塗《過洛陽故城》

三十世皇都,蕭條是霸圖。片牆看破盡,遺跡漸應無。野徑通荒苑,高槐映遠衢。獨吟人不問,清冷自嗚嗚。

4、北宋·司馬光《過洛陽故城》

四合連山繚繞青,三川滉漾素波明。春風不識興亡意,草色年年滿故城。煙愁雨嘯奈華生,宮闕簪椐舊帝城。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5、宋·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⑷ 歷史朝代變遷

經歷了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楚、西漢、新莽、玄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隋朝、唐、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

一、朝代列表

1、

4、隋朝

隋朝(581年—618年或61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朝代。

公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於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今陝西西安)。公元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

公元605年,隋煬帝即位後,令宇文愷營建東京,同年下詔遷都洛陽(今河南洛陽)。隋文帝在位年間社會民生富庶、人民安居樂業、政治清明,開創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

隋煬帝在位時期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但因過度消耗國力,引發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公元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殺死隋煬帝。

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建立唐朝。公元619年,王世充擁立的皇泰主楊侗也被廢,隋朝覆滅,國祚38年。

隋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外交等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治初創三省六部制,完善於唐朝,鞏固中央集權,正式推行科舉制,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現象、

另外建立政事堂議事制、監察制、考績制,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根據南北朝的經驗而改革政治,興建了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改善水陸交通線。

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完善府兵制,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並改定賦役,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查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

外交方面,隋朝盛世也使得當時周邊國家和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臣服的東突厥等國皆深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的影響,外交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5、唐朝

唐朝(618年—907年),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

隋末天下群雄並起,617年,唐國公李淵於晉陽起兵,次年於長安稱帝建立唐朝。唐太宗繼位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承貞觀遺風開創永徽之治。

690年,武則天以周代唐,定都洛陽,史稱武周,開創了「上承貞觀,下啟開元」的治世局面,為盛唐的出現奠定了基礎。705年,神龍革命之後,唐中宗恢復唐朝國號。

唐玄宗即位後開創了萬邦來朝的開元盛世。天寶末全國人口達八千萬左右。安史之亂後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導致國力漸衰;

中後期經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之治國勢漸振。878年,黃巢起義破壞了唐朝統治根基。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中國進入五代十國時期。

唐朝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期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建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唐朝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後,天子被四夷各族尊為天可汗又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並讓日本、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自身的文化與制度。

唐朝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在詩、書、畫、樂等方面涌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形成開放多元的文化。

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華人多自稱為唐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國歷史朝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夏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秦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西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隋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唐朝

⑸ 古雪岩的歷史變遷

它由天然洞穴和人工建築構成,怪石嶙峋,洞府天成,綠樹成蔭,曲徑通幽。置身岩洞府內,山風習習,似古雪岩(4張)雪冷然,故世稱「古雪岩」。另有一說,是大雄寶殿洞東北側之洞穴石牆上,盡是似雪表層而故名。據波美鄉《增修黃氏宗譜》列傳的記載,早在元至正間(1341-1368)黃氏六傳裔孫、官任廣西提點黃晦翁,曾避亂古雪岩並逝於斯,遂可遙知元代之前該岩已存在。再據光緒甲申《潮陽縣志》山川的記載,明代進士、官拜浙江提學之潮陽人林大春(別號井丹)少年時期,也曾至岩遊玩。明代鄉賢、出任長汀縣令黃用直作《古雪岩記》。
該岩倚山俯視石,天造地設。坐西南向東北,建築面積約1500平方米,是一座三進三天井,兩側廂房有四周通廊的古式梵宇。
古時岩中鍾鼓相聞,梵唄悠揚,香火甚旺。但在歷史長河中,幾經滄桑,遭火燒兵燹之禍。明弘治戊午(1498)科舉人黃用直主持重修。清末圍殲山賊,抗日時期圍殲日寇,解放後的土改事件都使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迨至「文革」時期,在極左思潮沖擊下,宅更為遭殃,被夷為平地,文物損失慘重。
經過多年來的修建,如今殿宇輝煌,亭閣挺秀,蒔花遍地,寺道廣闊,佛像庄嚴,五百羅漢(各高30餘公分,泥塑)形態各異,風格奇特。還將著手籌建玉佛殿、佛教藝術館。相信古雪岩未來會更美好,法炬長明,智燈相續。
【見證歷史變遷】
古雪岩上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元朝異族軍隊入侵時,波美鄉人避難在岩洞里,不少人活活餓死,留下民族苦難的血淚。而在抗日戰爭時期,這里的人民圍攻盤踞虎山哨所日寇,留下一曲抵抗外侮的英雄凱歌,因而登斯岩,勝似上一堂愛國主義的教育課。
改革開放以來,由波美鄉鄉民倡議,聘請釋光旭大師住持岩寺,重葺梵宇,塑諸佛羅漢金身,配套建僧舍齋堂,擴建藏經樓。又將陳大羽教授題鐫的「超凡入聖,古岩飛雪」、清代舉人黃蓮峰題鐫的「念佛」、書畫家王蘭若篆書的「別有洞天」、名僧釋茗山的「古岩飛雪」等等摩崖石刻朱丹一新。
如今,寺院佔地約1.4萬平方米,寺後青嶂疊翠、怪石嶙峋,堪稱天然奇石公園。每逢節假日,汕頭市區以及周邊的遊客禮佛旅遊者眾。倘逢僧人做功課,但聞鍾鼓梵音,回盪幽谷,頓覺心怡神爽,樂而忘歸。

⑹ 關於歷史朝代的變遷

嗯,通俗一點的說法阿
最早的朝代是夏朝,因為最後一位君王桀殘暴,導致商湯起兵推翻了他的政權,也就是夏朝,而商湯就是第二個朝代,商朝的開國君王,當時他身邊最著名的人物是伊尹。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是紂,紂王殘暴,導致民怨沸騰,西歧崛起,起兵伐紂,(其實這段看過封神榜的都清楚),西歧地領導者就是著名的文王姬昌,和後來的武王姬發,也就是後來周朝的周文王和周武王,他們建立了周朝,當時的功臣首當其沖的就是姜太公姜子牙。周朝後期就是春秋戰國,大小國並存,一個個說太麻煩了,請恕我跳到秦朝,話說秦朝出了個贏政並吞六國,當時人才備出,當時期秦有白起,李斯,蒙鶩,呂不韋,張儀等等等等人才全在,用連縱之計(合縱連橫)等等(三十六計)及強大的武力,吞並了六國,統一了中國。不過由於秦始皇命萬人修長城,挖渠道,總之勞民傷財,民怨沸騰,加上秦朝後期,秦二世胡亥,聽信趙高讒言,指鹿為馬,更是無道,於是有陳勝吳廣起義,我國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不過沒成功,後有楚霸王項羽,劉邦,劉邦文有蕭何,武有韓信,推翻秦朝打敗項羽,建立了漢王朝。漢朝後期是個亂世,就是著民的三國了,曹操,孫權,劉備,諸葛亮周瑜都在這時,太亂所以也不說了,見諒下,寫這么多我也受不了,我不介意你到時找我細說,這邊我就只說大的朝代了。然後進入南北朝時期,後進入隋朝,隋朝地第二個皇帝,隋文帝楊廣荒淫無道,有李淵攜子李世民,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說道唐朝是歷史上最繁盛的朝代之一了,人才無數,當時的唐太宗李世民,推翻隋朝時有武有程咬金,秦瓊,羅城等等,文有房玄齡,長孫無忌等等,貞觀之治時除了這些人外,還有魏徵,尉遲敬德等等,多少人才啊!!
唐朝後期,由於安史之亂,衰敗已經無法挽回,導致滅亡,分成了五個小國,然後五個小國中有個後周,後周里有個將軍,叫趙匡胤,被黃袍加身當上了皇帝,建立了宋朝,功臣有趙普等,,宋朝時常受到外族的騷擾,契丹阿,匈奴阿,到宋朝後期時,無法和日漸強大的匈奴對抗,拜於匈奴首領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入關(就是進入中原)由其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元朝後期,被推翻並不僅僅是衰敗的原因,還有當時的漢人不滿於被番人統治,及地位低下而起兵反抗這個原因,當時起義軍非常之多,有徐福,陳友諒,張士誠等等,最後成功的只有朱元璋。朱元璋文有劉基,武有徐達,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明朝後期,朝廷腐敗,被關外番人打敗建立了清朝,明朝後期腐敗時,起義軍有李自成,太平天國,清軍,領頭的是努爾哈赤,也就是後來的清太祖
清朝後期,慈禧時期,腐敗的不行,被國外覬覦中國的寶貴財產與領土,發動侵略,燒殺搶掠,無惡不為,所以中國喪權辱國
不說了,我頭都昏了,以上

⑺ 廣州城址歷史變遷

公元前214年,秦朝分軍五路統一嶺南後,在嶺南地區設置了南海、象、桂林3郡,原秦軍統帥大將任囂就任南海尉,他在南海郡治番禺(非現今番禺區)築城,世稱任囂城,這便是廣州建城之始了。其時,任囂城規模很小,其位置在今中山四路北面舊倉巷以西一帶的高地,約是今文德路、北京路向北延伸線、省財廳一帶。當時珠江江岸在今西湖路一帶,任囂依山傍水築城,亦有防禦外敵作用。

公元前208年任囂過世,隨其出征的秦將趙佗繼任其位。秦朝滅亡後,公元前204年,趙佗兼並桂林郡和象郡,建南越國。執政後,趙佗將任囂城擴大為周長十里的大城,俗稱「趙佗城」。今北京路基本處於「趙佗城」中心軸線位置,位於北京路北段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就是依「趙佗城」的遺址為基礎而建成的。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滅南越國,在南越國原有屬地上設置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自此,嶺南地區正式納入漢朝郡縣版圖。

東漢末期,嶺南已屬吳國。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交州刺史步騭把交州郡治遷到番禺,進而控制了嶺南形勢。步騭重修番禺舊城,並擴大趙佗城,後世稱之為步騭城,其南門在番、禺二山之間,中間為南下海邊大道,即今北京路到西湖路段。為了加強對嶺南的行政管理,吳黃武五年(226年),交州分為交州與廣州,廣州之名由此開始,番禺也成了廣州的郡治。

至唐代時,《唐大和上東征傳》記廣州「州城三重」,唐代三城一為以今北京路為中心的主城,另一為甘溪故道(今倉邊路)以東的南越城東部殘壘,第三座城可能是「蕃坊」。蕃坊范圍在今光塔路懷聖寺一帶。這三城均未超出今越秀區范圍,仍以今北京路為中心。

唐代天祐末年(907年),嶺南的最高權力者清海軍節度使劉隱,下令鑿平番山、禺山擴城,拓展了城區商業中心。劉隱逝世後,其弟劉岩在嶺南建立政權,史稱「南漢」,把廣州改名興王府,為南漢國首府,並作了規模空前的都城建設。

當時廣州城分內城與郭城,內城包括宮城與皇城。宮城位於今中山四路以北的「南越國宮署遺址」文物保護區一帶,乃皇族居住區及皇帝處理政事的地方。宮城之南是皇城,大約在今中山路以南、西湖路以北,並以北京路為中軸線,高級官衙即設於此。

皇城以南是郭城,范圍大約是今西湖路以南、文明路至大南路以北的北京路區域,商鋪布列於左右(稱「左街」、「右街」),乃商業繁華區,今大南路一線為當時珠江的河岸。南漢興王府的西城內外有皇家園林及私家園林。東城即趙佗城東部一帶,乃官僚貴族的居住區。

宋朝時期,興王府復名廣州。在廣州的城建史上,宋代是一個輝煌時期,表現在建三城及雁翅城(均在今越秀區范圍內)等。北宋慶歷五年(1045年),朝廷批准廣州修築高級官衙所在地的子城,范圍大約包括今吉祥路至倉邊路(東西向)、中山路至越華路(南北向)一帶,仍以今北京路為中軸線。

熙寧元年(1068年),朝廷撥巨資修廣州東城,東城位置由子城之東至今德政路稍西的范圍。熙寧四年(1071年),又開始興建廣州西城。西城比子城、東城的總和還大,工程進行了十個月,終於落成。范圍約包括今吉祥路以西、東至人民路、北至百靈路、南至大德路一帶。嘉定三年(1210年),又新築東西雁翅城,即從東、西兩城的南城牆向江邊延伸,以保護南臨珠江的新城區。

明代廣州的城垣有了很大變化,這就是三城合一。大約在明洪武十年(1377年)前後,除了拆去中城與東、西城之間的城牆外,還擴大了城區范圍,向北跨到越秀山之上,向東亦有所擴展。到嘉靖四十四至四十五年(1565-1566),又在城南加築外城。

晚明時人稱明初築的為「老城」或「舊城」,嘉靖年間築的為「新城」。老城南界為今大德路、大南路、文明路,新城南界為今一德路、泰康路、萬福路。新、老城的東界為今越秀路,西界為今人民路。明代的城牆至清代仍然未變。但明末珠江北岸已南移數十米,故清初順治年間,官府增修東西兩翼城牆,直至珠江邊。此後廣州城牆只有修繕,未有擴展。

從歷代廣州古城范圍的變遷,可知兩千多年間廣州城區中心的位置變化不大,均基本在今越秀區范圍之內,一直以來北京路都處於廣州城市的中軸位置。

(7)歷史變遷擴展閱讀

廣州古城內的十座歷史建築

1、鎮海樓

1380年,廣州城擴建,於城北越秀山上修築五層高樓的紅色牆體,因當時珠江河道寬廣似海而得名鎮海樓。近千年來,為廣州城制高點。

2、中山紀念堂

建於1929年,廣州舊中軸線上的八角形宮殿式建築。紀念堂院子的北門有廣州有記載的最古老的木棉樹,樹齡349年。

3、光孝寺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光孝寺最早為南越王趙建德之故宅,三國時期,吳國虞翻後人舍宅為寺。

寺中存留各朝代古跡甚多,有大菩提樹一棵,是中國最早有記載的移植的菩提樹。傳說六祖惠能於此樹下,見僧人辯論:風動耶?幡動耶?以一句「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語驚四座。

4、六榕花塔

梁大同三年,沙門曇裕法師從扶南請得佛陀舍利,於寶庄嚴寺大殿前修建舍利塔。

六榕寺塔高57米,八角九級,裡面十七層,沿梯級登至塔頂,可俯瞰全市景色。塔的外形華麗壯觀,檐角都懸掛吊鍾,整個塔好像是花朵疊成的一根花柱,又名花塔。

5、光孝堂

光孝堂,建於1920年代,廣州最大的基督教堂之一。外觀是中西結合的宗教造型,整個教堂最具特色就是2樓碩大的彩色玻璃窗。上午的陽光直射過來,透射在教堂內部的光線絢麗無比。

6、懷聖光塔

貞觀元年,阿拉伯人遠赴重洋,到達東土大唐,於廣州修築伊斯蘭懷聖寺及邦克塔。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進入中國的第一個港口,珠江邊數十米高的光塔一直都是外國商船的指路明燈。

滄海桑田,如今珠江水岸已南退數里,珠江淺海灣也沖擊出了三角洲,或新或舊的現代建築密密麻麻地拔地而起,獨剩千年光塔遺世獨立於樓群之中。

7、嶺南第一樓

位於惠福西路五仙觀內,是廣州市現存為數不多的保持著木結構形式的較為完整的明代城樓式建築。

嶺南第一樓又叫禁鍾樓,二樓正中懸掛一口明代青銅大鍾,此鍾是作為遇火警非常事故時召救之用,無事禁止撞擊,因名「禁鍾」。

8、聖心石室大教堂

1856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將兩廣總督行署夷為平地。之後歷時二十多年,於這一舊址上修建了這一石結構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在每年的平安夜晚上,教堂迎來每年一度的亮燈,向世人展現這座十九世紀建築的全部光輝。

9、魯迅紀念館

建於1920年代的黃色鍾樓式建築。原來是國立中山大學鍾樓,魯迅任教期間曾居住於此,是中山大學校徽的原型建築。同時也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現今是廣州魯迅紀念館。

10、愛群大廈

1937年落成於沿江西路,高64米,共18層。被當時新聞界譽為「開廣州高層建築之新紀元」,作為「廣州第一高樓」的地位保持了整整30年。是沿江西路作為廣州「外灘」的歷史見證。

⑻ 南京歷史的變遷(短一點)

孫中山先生曾經這樣評價過南京:南京為中國古都,在北京之前。其位置乃在一美善之地區。其地有高山,有深水,有平原。此三種天工鍾毓一處,在世界之大都市誠難覓如此佳境也。
歷史上南京既受益又罹禍於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度不凡的風水佳境,過去曾多次遭受兵燹之災,但亦屢屢從瓦礫荒煙中重整繁華。且在中原被異族所佔領,漢民族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通常漢民族都會選擇南京休養生息,立志北伐,恢復華夏。大明、民國二次北伐成功;東晉、蕭梁、劉宋三番北伐功敗垂成。南宋初立,群臣皆議以建康為都以顯匡復中原之圖,惜宋高宗無意北伐而定行在於杭州,但迫於輿論仍定金陵為行都。即使太平天國以南京為都,亦以驅除異族統治為動員基礎和合法性之一。所以南京被視為漢族的復興之地,在中國歷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和價值。故朱偰先生在比較了長安、洛陽、金陵、燕京四大古都後,言「此四都之中,文學之昌盛,人物之俊彥,山川之靈秀,氣象之宏偉,以及與民族患難相共,休戚相關之密切,尤以金陵為最。」
南京一帶在100萬年至120萬年前就有古人類活動 ,35至60多萬年前就有猿人在南京地域生活,湯山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了南京猿人化石,是截至2010年已發現最早的南京的人類生活遺跡。約7000-8000年前,出現了以北陰陽營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原始村落。在市中心的鼓樓崗北陰陽營、江寧區陶吳鄉咎廟等地,發現200多處6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出土大量的陶器和石、骨製成的生活用具。3000年前,相當於中原的商周之際,秦淮河流域出現了密集的原始聚落,被稱為湖熟文化。春秋戰國時,在這些聚落的基礎上形成了南京地區最早的城邑。
3100年前,南京是西周周章的封地。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區已設有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的地方建置,也是南京建城的開始,距今已有2585年。 春秋末年,吳王夫差在今朝天宮一帶築冶城,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業作坊。周元王四年,越國滅吳後,范蠡在今中華門外的長干里築越城。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熊商於石頭城築金陵邑,金陵之名源於此。
公元229年,吳大帝孫權在此建都,改秣陵為建業(282年改建鄴)。此後,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均相繼在此建都,故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稱,今南京圖書館保留有六朝建康城遺址。六朝時期的建康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達百萬,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經濟發達,文化繁盛,在江南保存了華夏文化之正朔。六朝南京城和羅馬城並稱為「世界古典文明兩大中心」,以建康為代表的南朝文化,在人類歷史上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故而南京在「四大古都」中具有鮮明的特色。
隋唐兩代,南京受到北方刻意貶抑,但地理上的優勢使這一地區的經濟、文化不斷發展強大。政區建制在唐代有130年降為潤州屬縣,李白、劉禹錫、杜牧、李商隱等大詩人都在這里生活、游覽過。
唐亡後,南唐定都金陵,並擴建城邑。北方中國戰火不斷,而自楊吳始,70多年境內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秦淮河兩岸集市興隆,商賈雲集。經濟繁榮伴隨著文化的發達,詩詞、書畫都開一代之風。
宋元時期的金陵依然保持南唐的城市規模,作為東南地區的經濟重鎮而聞名。著名的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曾3次以宰相之位擔任江寧知府,並定居、終老在這里。1129年,宋高宗趙構改江寧府為建康府,作為行都,為江南東路首府。紹興八年定建康為留都。南宋名將岳飛曾在南郊的牛首山一帶大敗金兵,並有抗金故壘遺存。
元代時改為集慶路,城內設有東、西織染局,組織絲織品大量生產,專業工匠有6000多戶,南京雲錦也成為元代皇家御用品,逐漸成為江南地區紡織業中心。
1356年,朱元璋攻佔集慶,改為應天府。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以應天為京師,南京成為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迎來歷史上的第二次高峰。明初京師總人口約70萬人,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修造歷時達27年的南京明城牆,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雞籠山麓的國子監學生多達近萬人,還有日本、朝鮮等國的留學生在此學習。
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奪建文帝帝位,19年後遷都北平,將南京改為留都,設南京六部等機構。明代中葉,南京城人口達120萬,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首都。終明一朝,南京一直是南方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1645年滿清入關,攻陷南京後遂即廢除國都地位,改應天府為江寧府,成為江南省省府。南京成為統轄江蘇(含上海)、安徽和江西三省軍民政務的兩江總督駐地。在經濟方面南京具有相當的重要性,清廷在南京設立規模龐大的江寧織造府,生產供應皇家需求的絲織品。
1842年鴉片戰爭戰敗後,清政府於1842年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拉開了中國近代史的帷幕。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建都11年。
1911年12月29日,起義的17省代表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建立。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臨時大總統。1927年3月24日,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克南京。4月18日在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定南京為首都,同年置南京特別市。1930年改為院轄市(直轄市)。1927年至1937年的十年被稱作「黃金十年」,期間南京進行大規模的首都建設,奠定了現代城市發展的良好基礎。到1937年,南京的城市人口增加到100萬以上,為中國六大城市之一。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攻佔南京,為建國初全國13個直轄市之一。1952年9月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並,成立江蘇省;11月15日,南京改為省轄市。1953年1月1日,江蘇省人民政府成立,南京由省轄市改為江蘇省省會。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的行政級別為副省級。[2]
舊稱:冶城、越城、石頭城、白下、江寧、丹陽、金陵、秣陵、建業、揚州、建鄴、建康、秦淮、升州、蔣州、上元、集慶、應天、京師、南京、南都、天京、首都
別稱:龍盤虎踞(龍蟠虎踞)、六朝古都、十朝都會、博愛之都、開明之城、江南佳麗地、鍾山風雨帝王城
建都朝代:東吳、東晉、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五代·楊吳(西都)、五代·南唐、南宋(行都)、明、南明、太平天國、中華民國

⑼ 中國歷史變遷過程!

所謂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等,都是馬科斯的理論,只適合歐洲西部的少數國家,不適合世界上其他國家。用這個理論來套中國的歷史,無異削足適履。
我國不存在奴隸社會這一階段。
中國歷史變遷過程大致如下:
1,上古:
在蒙昧時期,那時候文明不發達,炎帝衰落,無法控制諸侯,諸侯互相侵伐,歲無寧日。後來,黃帝興起,消滅以蚩尤為首的強暴諸侯,使得天下安寧,開始建設文明。黃帝發明了衣冠、歷法、文字、度量衡等各種制度,所以被後人稱為「文明初祖」。黃帝死後,他的孫子即位,文明得以繼續。後來的堯舜禪讓,改變了父子傳承的制度。
2,三代:大禹傳子,建立夏朝。夏朝、商朝、西周都是鬆散的聯邦體系,統稱三代。在古代,把這種體系稱為「封建」。
3,春秋戰國:封建制度接替,道德讓位於智力。人民生活特別悲慘。但這也是中國思想大爆發的一個時期。(之前也許有,但沒用留下任何記錄)
4,秦。秦是關鍵的一個時期。之前是鬆散,之後是集權。天下任何地方,都是皇帝一個人的,都聽皇帝的安排,而非想以前那樣,天子把某個地方分給大臣,讓大臣世襲管理。秦把人當作機器看待,毫無人性可言。
5,漢-陳。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制度,但仁慈很多。漢朝開始,以孝道治理天下。當時沒有文武官之分,丞相也可以帶兵打仗,大將軍也可以治理國家。
6,隋-宋。特點是文武官分治。唐朝由於武官囂張而滅亡,宋朝由於限制武官而滅亡。
7,元。中國第一次亡國。作為第三等、第四等人,開始出現奴性。
8,明。恢復中華。中國科學技術文化經濟迅速發展,稱為世界的中心。對歐洲的文藝復興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又由於引進了美洲的玉米、紅薯等,即使飢荒,也不會大批餓死人。中國人口在明末達到了史無前例的2億人。
9,清。中國第二次亡國。中華文明的大部分被摧毀。而歐洲則進入工業革命,統治了世界。
10,民國。民國雖然推翻了清國,但並沒用恢復中華。一直到現在,中國還在落在歐洲美洲國家後面。

⑽ 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遷,有哪些

三次重大的歷史遷徙。
第一次是秦始皇遷徙商人、罪犯到吳越
第二次是永嘉難度
第三次是南宋遷移到杭州。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