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地理地貌

地理地貌

發布時間: 2020-11-21 01:22:40

❶  地形地貌

一、地貌基本特徵

三江平原北界為黑龍江,西、南、東三面被小興安嶺、那丹哈達嶺及完達山所環抱。本區地勢低平,沼澤濕地發育,地形標高,西南部佳木斯一帶海拔80m,平原中部海拔50~60m,東北端的撫遠縣黑瞎子島(撫遠三角洲)最低處海拔34m,地面坡度在1/1萬左右。平原中有零星殘山、殘丘矗立其中。

總觀三江平原一般可見3級階梯狀地面,Ⅰ、Ⅱ級階地組成低平原,海拔50~60m,台地海拔100m左右。黑龍江、烏蘇里江切過平原北部與東部,松花江斜穿平原中部,均形成河谷平原。此外,見有多處殘丘、殘山突立於平原之中,打破了單調的平原地貌景觀。

二、地貌形成因素

三江平原地貌格局主要受大地構造控制,尤其是晚侏羅世以來的地質演化,是形成三江平原地貌的主要因素。外營力在塑造各級成因和各級形態單元起了主導作用。內外營力是地質作用相互矛盾的兩個方面,但在不同的地質歷史時期,不同地質條件下,地貌成因的主導作用也是互相轉化的。

(一)內動力地質作用

1.大地構造

本區由兩個傳統的大地構造單元,即吉黑褶皺系的佳木斯隆起帶和那丹哈達嶺優地槽褶皺帶組成。在晚侏羅世以前,它們的時空規律是各不相同的。距今大約1.9×108a,太平洋板塊生成,並逐漸向西北遷移,到晚侏羅世其作用明顯加強,並成為亞洲大陸東緣地質地貌發展的主宰。晚白堊世以後大陸裂谷逐漸形成,並發展成東北大陸裂谷系,它是以松遼-結雅地塹為主體,包括伊通-依蘭裂谷、敦化-密山裂谷、三江-阿穆爾地塹及其附近的斷陷盆地共同組成了山地和平原相間、隆起與凹陷相對應的復雜地質構造格局,由此奠定了本區地貌基本輪廓。

2.新構造運動

如果說東北大陸裂谷系的形成,完成了該區地貌基本輪廓,則新的構造運動與外動力因素的聯合作用,塑造了現今的地貌景觀。很顯然,新構造運動對本區地貌發育和地貌基本結構的形成具有顯著作用。其特點如下。

(1)形成多級階梯狀地形

山區多級階梯狀地形與河谷階地,平原內多級階梯狀地面及不同韻律的沉積物,是新構造運動與外動力聯合作用的直接產物。

山區相當於興安期夷平面,塑成於古近紀,新近紀開始分解。相當於布西期地麵塑成於古近-新近紀末至第四紀早更新世,距今約在(300~120)×104a前,早更新世末期分解。

平原內階梯狀地面一般可分為3級,台地形成於距今(40~20)×104a,Ⅱ級階地形成於距今(20~7)×104a,Ⅰ級階地形成於距今(7~1.1)×104a。

(2)繼承老構造帶而強烈活動

區內山體抬升,平原下沉,大體上沿裂谷系構造邊界而發生。平原周邊及內部的山體沿斷裂帶而隆起,平原則以周邊斷裂帶為界間歇性下沉。

(3)使地貌形態具有明顯差異

由於裂谷作用強度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不同,致使地貌形態具有明顯差異性。

本區山體隆升,多為拱狀抬升,中部山脊線抬升幅度最大,兩側幅度較小。

三江平原的沉降幅度與沉積厚度各地差異較大,台地標高100m,Ⅱ級階地60~80m,Ⅰ級階地40~80m。最低處34m,第四系沉積厚度100~300m。

(二)外營力對地貌形成的控製作用

形成本區地貌的外營力主要為流水作用和湖成作用。

1.流水作用

本區水系較為發育,大小河流共100餘條,這些河流的發育對本區地貌形成具有普遍意義。

低山丘陵區由於晚新生代以來,一直處在差異性抬升時期,故流水主要表現為侵蝕作用。廣大平原區第四紀以來,為間歇性沉積時期,因此流水主要表現為堆積作用,形成了河谷平原、扇形平原和低平原。

2.湖成作用

第四紀以來三江平原有過幾次湖泊興衰時期。早更新世晚期,三江平原有較大湖泊出現;中更新世湖泊發育極盛時期,三江平原南部及西部形成較大湖泊,大約距今(40~20)×104a前湖泊達到極盛時期,山麓邊緣被湖水淹沒,加積了湖相粘土層;晚更新世為湖泊消亡時期,距今(20~15)×104a左右,由於古氣候惡化,三江平原湖泊趨於消亡。距今(15~7)×104a前後,古氣候轉暖,湖泊復又擴大,同江—集賢—富錦以東的廣大低平原,經常被河水覆沒,形成了廣闊的河漫湖,沉積了厚3~17m粉質粘土層。距今(7~1.1)×104a前,古氣候再度惡化,三江平原湖泊消亡。因此,三江平原部分地區形成了湖積低平原。

三、地貌分類及形態描述

(一)地貌分類

根據《中國地貌制圖規范》的地貌類型分類原則,結合本區特點,劃分為3大成因類型、6個形態亞類和7個岩性-形態單元(表2-1,圖2-1)。

表2-1 地貌分類表

(二)形態描述

Ⅰ構造-流水地貌

1花崗岩變質岩崗阜狀丘陵

零星分布在三江平原之中,地形標高200~400m,比高60~100m,主要由花崗岩變質岩組成。地形呈崗阜狀起伏,坡面長而緩,一般在10°~15°,上覆殘坡積層與黑土層,丘頂300~350m高度處殘留布西期夷平面。

圖2-1 三江平原地貌圖

其地貌形成時代N—Qh。

2砂礫石扇形平原

位於小興安嶺東坡山前地帶,東臨松花江及黑龍江故道。由鴨蛋河、嘟嚕河、梧桐河、沖-洪積扇組成。自晚更新世以來堆積了冰水扇和沖洪積扇直至全新世繼續加積沖洪積物。顯然這個扇形平原是一個多層疊扇。由含泥質礫石層組成,在扇前緣顆粒變細,扇頂一般覆蓋1~3m厚粉質砂土夾碎石層,沉積厚度15~25m,標高50~70m,比高小於5m,扇頂面微傾向下游。

其地貌形成時代Qp3—Qh。

3-1砂礫石河谷平原

分布在松花江、黑龍江、烏蘇里江及其主要支谷中,包括Ⅰ級階地,高低漫灘。地形標高40~80m,比高5~10m。河谷平原寬度視河流大小而異,一般大河谷寬5~15km,較小河谷2~5km,由粉質粘土、砂礫石、礫卵石層構成。較大河流中下游見有邊灘、心灘、叉流、河曲、天然堤、牛軛湖、岸後沼澤、大小湖泊十分普遍。

其地貌形成時代Qp3—Qh。

3-2泥砂礫質低平原

分布在松花江河谷平原中,地形標高60~80m。由黃土狀粉質砂土、粉質黏土細砂、砂礫石構成。地形極平坦,地面坡降一般小於1‰,可見沼澤濕地,地貌形成時代距今(7~1)×104a。

Ⅱ火山-流水地貌

玄武岩丘陵:位於八五三農場一帶,分布面積不大,地形標高300~400m,比高50~100m,由新近紀玄武岩構成,丘陵頂面平坦。由於後期流水作用,多形成陡壁、深谷。

其地貌形成時代為N—Q。

Ⅲ湖成地貌

1砂粘土質台地

分布在平原周邊山麓前緣的台地中,地形標高80~100m,比高10~20m,一般高出當地基面20m左右,以明顯的陡坎與低平原或扇形平原相接。表層岩性為濃江組粉質粘土層,其下為砂礫石層。由於後期的侵蝕、剝蝕作用,地形略有起伏。

其地貌形成時代為Qp2

2粘土質低平原

位於同江、富錦、集賢連線以東廣大低平原地區。地勢低平,地形標高50~60m。由黃土狀粉質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構成。其上古河道、沼澤濕地、湖泡廣布,河網較密,水生植物繁茂。但由於近幾十年的大規模拓荒,許多地區被墾為農田,原生態系統受到破壞。

地貌形成時代距今(20~7)×104a。

四、微地貌

區內微地貌見有殘丘、沼澤濕地、冰丘湖、古河道、自然堤等。

(一)殘丘

在富錦、勤得利、蘿北、寶清、饒河部分地區均有分布,高出平原地面80~200m,單個殘丘面積在1~3km2,丘頂略平,斜坡急陡,與平原地面多以陡坎相接。殘丘多由花崗岩和火山岩構成。區內殘丘最大個體屬富錦的烏爾虎力山,在泥砂質低平原中崛然拔起,相對高度超400m,由花崗岩組成。據資料,花馬山延伸到平原地面之下,仍低陡,西坡為斷崖,第四系厚超200m,東坡稍緩,但第四系也超100m。地表殘丘形成與地質構造密切相關。

(二)沼澤濕地

三江平原是我國最大的沼澤植被分布區,廣泛分布在各類低窪地和低河漫灘上。但因近年來氣候逐年乾旱和隨著三江平原的全面開發,沼澤濕地面積日趨縮小,已有相當大的部分已墾為農田。根據2000年解譯成果及野外對遙感解譯成果驗證,目前沼澤濕地面積為4 489km2,主要分布在洪河、三江、七星河等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及各個省縣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內。

(三)冰丘湖

主要分布在測區東北部及黑龍江古河道中,常成對稱出現,當地稱「對湖」。最大者稱水城子冰丘湖,面積達2.5km2,測區東北部同江-撫遠一帶古河道中大小不等的冰丘湖有300多個,小的也有1 000m2。在撓力河一帶的沼澤地中亦有冰丘湖分布,不過面積不大,湖水較深,接近地下水補給。

這些冰丘,大都形成於末次冰期的盛冰期,約距今(2.2~1.5)×104a前。至全新世隨著氣候轉暖冰丘消融成湖,由於冰丘大都呈圓狀,故冰丘湖也呈圓形或魚眼狀。

(四)古河道

這里所說的古河道,系指那些負地形明顯,而又具有典型古水文網特徵的遺棄河道。區內較大古河道見黑龍江蘿北古河道,松花江富錦以北古河道以及測區東北部、鴨綠河、濃江一帶也都有古河道分布。

蘿北古河道沿名山、蘿北、團結、蓮花呈北西南東向,在普陽農場以西入松花江,全長50km,寬6~12km。古河道低於兩岸Ⅰ級階地約3~5m,均有明顯陡坎,河道中布滿沼澤,並發育冰丘湖,在草炭、泥炭層之下發育多年凍土層。

松花江古河道,位於富錦以北,同江以東的蓮花河和青龍河一帶,寬5~15km,長約65km。古河道呈負地形,布滿沼澤濕地,低於兩側Ⅰ級階地約2~3m。

上述古河道的遺棄時間大體都在末次冰期盛冰期開始時,距今約2.2×104a前。

(五)自然堤

區內黑龍江、松花江及其主要支流的Ⅰ級階地中,大都有自然堤分布。松花江的同江-富錦江段東側,沿江環列數道自然堤。大榆樹砂崗自然堤長達10km以上。同-富公路築於其上。黑龍江古自然堤沿蘿北古河道兩側分布,長數十千米。此外沿嘟嚕河古河道另見5條自然堤。

古自然堤高出周圍地面5~10m不等,坐落在Ⅰ級階地砂礫石層之上。頂平,橫截面呈梯形,寬約100~300m。由中粗砂、粉細砂組成,表層在土壤層之下有0.5m左右的黃土狀粉質砂土。

地理與地貌

4.1.1.1 地理位置

廣西西江流域大約位於東經106°42'~112°30',北緯22°15'~26°30'之間,地處低緯地區,北回歸線橫貫中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域。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夏季高溫濕熱,暴雨頻繁;夏、秋季常受熱帶氣旋影響,台風入侵,冬、春季少雨,極少嚴寒。廣西西江流域地理位置如圖4.1所示。

圖4.1 廣西西江流域地理位置示意圖

廣西扣除興安、資源、灌陽、全州縣等桂北湘江、資水流域所屬面積,及桂南沿海獨流入海的諸小河流域外,餘20.24萬km2均屬西江流域。

4.1.1.2 地形地貌

廣西西江流域總體地勢為西北高,東南低。流域內部多為丘陵和山地,平原面積小而分散,其中,山地、丘陵面積占廣西總面積的75.6%,平原只佔16.4%。西北部屬於雲貴高原延伸,在雲貴高原以東,是一片海拔在500m左右的低山丘陵,稱兩廣丘陵。在低山丘陵之間也有不少海拔達到或超過千米的山嶺,同時分布有許多盆地和谷地。廣西區內岩溶地貌分布廣泛,發育典型,風光奇特。廣西全區石灰岩分布約占總面積的51.5%。聞名世界的桂林山水以及南寧的伊嶺岩都是廣西岩溶地貌中的美麗自然景觀。西江下游的沖積平原是著名的珠江三角洲,河海交匯,河網交錯,平疇綠野,美麗富饒,具有南國水鄉的獨特風貌。西江在石龍以上為上游,流經石灰岩地區,河床深切,灘多水急,落差大,多伏流。石龍至梧州為中游,多峽谷和淺灘。梧州以下為下游,河道寬闊。

❸ 地形地貌分類

地貌類型

區內的地貌類型可劃分為殘丘、台地、平原3種類型,以三角洲平原為主。此外還有海蝕遺跡及天然鱗石等微地貌形態。
地貌與地形的差異

不同地貌有著不同的成因,如大陸和海洋,它們與整個地球內部物質構成和運動有關,確切的講,與地殼組成和岩石圈運動相關聯;而沖溝和河谷的形成和發展又與氣候控制的流水相聯系。因此要研究地貌的成因,演化與分布,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夠的,還應注意固體地球較深部位的構成和運動規律,固體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氣圈的運動和氣候帶展布規律。所以說,地貌不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態,而且還包括構成這些起伏的地殼和岩石圈物質以及作用於其上的大氣和生物過程。僅研究地球表面起伏的是地形學,這就是地貌與地形的差異所在。較科學地說,地貌學是研究地貌及其成因,發展和結構的科學。

http://course.lzu.e.cn/upload/dmx04/ja.htm

❹ 中國地理的地貌特徵

中國的地貌特徵: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下降,大致成三級階梯;我國地形多樣,五種地形類型都有分布。

1、地勢特徵

西高東低,成三級階梯。

第一級階梯:我國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號稱「世界屋脊」。

第二級階梯:在青藏高原邊緣的以東和以北,是一系列寬廣的高原和巨大的盆地,海拔下降到1000~2000米。
第三級階梯:在我國東部,主要是丘陵和平原分布區,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下。
分界線是:
2、地形特徵

五大基本地貌類型在我國都有大面積分布:

①山地33%:主要分布在我國的中西部地區,青藏高原分布密集。

②高原26%:主要有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雲貴高原。

③盆地19%:主要有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④平原12%:主要有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盆地。

⑤丘陵10%:北方主要是分布在遼東半島遼東丘陵,山東半島的山東丘陵,在南方地區分布較集中,統稱東南丘陵。

❺ 請問主要的自然地理地貌有哪些

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能稱為地形。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因也不盡相同,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的結果。

❻ 獨特地理地貌有哪些

坡地重力地貌:岩體或土體主要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態。這種位移的特點是整體向下運動,統稱為塊體運動,包括崩塌、滑動、蠕動、泥石流等。常見的重力地貌有崩塌面、崩塌倒石錐、滑動面、泥石流體、蠕動土屑等。大多數重力地貌的形成和發展,有賴於流水的誘發。由於流水的介入,坡面的磨擦阻力減小,使岩體或土體整體地向下運動,這與流水的面狀侵蝕和溝狀侵蝕(見河流作用)有顯著的不同。促使重力地貌發生的流水,並不成為搬運這種物質的介質,它只起給這種物質充水和潤滑的作用。重力地貌都發生在坡度較大的地區,多為山區的災害性地貌。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陸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動力。它在流動過程中,不僅能侵蝕地面,形成各種侵蝕地貌(如沖溝和河谷),而且把侵蝕的物質,經搬運後堆積起來,形成各種堆積地貌(如沖積平原),這些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
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風成地貌和黃土地貌
冰川與冰緣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和由寒凍風化和凍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分別稱為冰川地貌與冰緣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在構造運動
、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

❼ 地理的地貌有那幾種

坡地重力地貌:岩體或土體主要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態。這種位移的特點是整體向下運動,統稱為塊體運動,包括崩塌、滑動、蠕動、泥石流等。常見的重力地貌有崩塌面、崩塌倒石錐、滑動面、泥石流體、蠕動土屑等。大多數重力地貌的形成和發展,有賴於流水的誘發。由於流水的介入,坡面的磨擦阻力減小,使岩體或土體整體地向下運動,這與流水的面狀侵蝕和溝狀侵蝕(見河流作用)有顯著的不同。促使重力地貌發生的流水,並不成為搬運這種物質的介質,它只起給這種物質充水和潤滑的作用。重力地貌都發生在坡度較大的地區,多為山區的災害性地貌。
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陸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動力。它在流動過程中,不僅能侵蝕地面,形成各種侵蝕地貌(如沖溝和河谷),而且把侵蝕的物質,經搬運後堆積起來,形成各種堆積地貌(如沖積平原),這些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
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
風成地貌和黃土地貌
冰川與冰緣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和由寒凍風化和凍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分別稱為冰川地貌與冰緣地貌。
海岸地貌:海岸在構造運動 、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

❽ 主要的自然地理地貌有哪些

地貌成因類型 指根據地貌成因劃分的地貌類型.由於地貌形成因素的復雜性,目前也沒回有統一的成因分類方案答.
根據外應力,通常劃分為流水地貌、湖成地貌、乾燥地貌、風成地貌、黃土地貌、喀斯特地貌、冰川地貌、冰緣地貌、海岸地貌、風化與坡地重力地貌等.
外力地貌一般又可以劃分為侵蝕的和堆積的兩種類型.根據內營力,通常劃分為大地構造地貌、褶曲構造地貌、斷層構造地貌、火山與熔岩流地貌等.
無論是外營力地貌還是內營力地貌,在動力性質劃分的基礎上,都可以按營力的從屬關系和形態規模的大小,做進一步的劃分.
比較完整的地貌分類系統,常常是既考慮外營力和內營力,又考慮形態及其規模的多級的混合分類系統.
另外,根據實際需要,還可以進行專門的地貌分類,如有喀斯特地貌分類、風沙地貌分類,以及直接為生產服務的應用地貌分類等.

❾ 地理地貌常識

坡地重力地貌:岩體或土體主要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發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態。這種位移的特點是整體向下運動,統稱為塊體運動,包括崩塌、滑動、蠕動、泥石流等。常見的重力地貌有崩塌面、崩塌倒石錐、滑動面、泥石流體、蠕動土屑等。大多數重力地貌的形成和發展,有賴於流水的誘發。由於流水的介入,坡面的磨擦阻力減小,使岩體或土體整體地向下運動,這與流水的面狀侵蝕和溝狀侵蝕(見河流作用)有顯著的不同。促使重力地貌發生的流水,並不成為搬運這種物質的介質,它只起給這種物質充水和潤滑的作用。重力地貌都發生在坡度較大的地區,多為山區的災害性地貌。流水地貌:地表流水在陸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動力。它在流動過程中,不僅能侵蝕地面,形成各種侵蝕地貌(如沖溝和河谷),而且把侵蝕的物質,經搬運後堆積起來,形成各種堆積地貌(如沖積平原),這些侵蝕地貌和堆積地貌。喀斯特地貌: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大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風成地貌和黃土地貌冰川與冰緣地貌: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和由寒凍風化和凍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分別稱為冰川地貌與冰緣地貌。海岸地貌:海岸在構造運動 、海水動力、生物作用和氣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種地貌的總稱。答案補充
喀斯特可劃分許多不同的類型。按出露條件分為:裸奔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岩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答案補充
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磧丘陵等冰川融蝕地貌。冰川侵蝕地貌一般分布於冰川上游,即雪線以上位置,形態類型有角峰、刃脊、冰斗、冰坎、冰川槽谷及羊背石、冰川刻槽等磨蝕地貌。冰川(包括冰水)沉積地貌分布於冰川下游,形態類型包括終磧壠、側磧壠、冰磧丘陵、冰磧台地、底磧丘陵和底磧平原、鼓丘與漂礫扇,以及由冰水沉積物組成的冰礫阜、蛇形丘、冰水階地台地和冰水扇等。答案補充
隨著氣候的地帶性變化,冰緣地貌的類型和分布有相應的變化。按氣候條件劃分,冰緣地貌劃分為海洋性、過渡性和大陸性。冰緣地貌區按地帶性,可劃分為緯度(地帶)冰緣帶和高度(地帶)冰緣帶。答案補充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過程中,構造運動奠定了基礎。在這基礎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氣候因素等塑造出眾多復雜的海岸形態。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躍的動力因素。在不同的氣候帶,溫度、降水、蒸發、風速不同,海岸風化作用的形式和強度各異,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帶性。據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徵,可分為海岸侵蝕地貌和海岸堆積地貌兩大類。

❿ 著名的地形地貌有哪些

在世界上,有很多非常著名的地貌類型。

中國丹霞

為世界上最長的山脈,幾乎是喜瑪拉雅山脈三倍半,屬美洲科迪勒拉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主幹。南美洲西部山脈大多相智利巴塔哥尼亞地區的安第斯山脈互平行,並同海岸走向一致,縱貫南美大陸西部,大體上與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脈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達島,南段伸至火地島。跨委內瑞拉、哥倫比亞、厄瓜多、秘魯 、玻利維亞 、智利 、阿根廷等國 ,全長約8900千米。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