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詞的歷史

詞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0-11-21 01:30:56

Ⅰ 「歷史」一詞是怎麼來的

「歷史」一詞是怎麼來的?
在古代,歷史只稱「史」,但「史」的范圍比現在廣泛多了,除了史本身的范疇之外,還有天文、地理、人事、災禍等。古代記載史的人稱史官,他們就是負責記載如前所述內容的。古往今來,對歷史一詞,說法很多。現代漢語中的「歷史」一詞,學術界很多人認為,是清朝末年從日語中引進的,並不是出自中國古籍。其原因是古文簡煉,一般都用單字表述,很少用雙字的,因此中文古籍中名詞以單字為多,古代漢語中很難見到「歷史」一詞。《辭源》是古今漢語大型權威工具書,但裡面也沒有「歷史」這個辭條,其「引進」的身份應該不會有假。但是且慢,就編者所知,「歷史」一詞在中國古籍中有多處出現,並且含義與現在這個詞彙幾乎等同。
在先秦時期,一般情況下,史書之名都不是用「史」字的。在先夏時期中國就有四部非常著名的史籍,名《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左傳·昭公十二年》記有楚靈王稱贊左史倚相之語:「是良史也,子善視之,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這么說來,早在2500多年前,楚國左史倚相即已能通上古名著而聞名於朝野,遺憾的是《左傳》上對這四部上古名著的內容與形式都沒有具體說明。傳說是由孔子所撰《尚書序》中說的:「伏犧(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嚳)、唐(堯)、虞(舜)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於夏、商、周之書,雖設教不倫,雅誥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氣所宜,皆聚此書也。」由古代記載而論,廣義的「史」其實就是人類一切活動的記錄,我們可以由此推斷,「墳」、「典」、「索」、「丘」可也被看作中國最早史書之名稱。隨後,記事的「史」一般被稱之為「志」,如《夏志》、《商志》、《周志》等等,就是中國上古三代的歷史;孔子所作《春秋》,就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影響深遠,隨後才有《呂氏春秋》、《晏子春秋》、《吳越春秋》等「摸仿」之作,「春秋」就成為史書之名;至漢代時,司馬遷撰《史記》,班固撰《漢書》,這兩部書都可以用史書冠名;後又有稱史書為歷者,如《吳歷》、《晉歷》等。在一段時間內,記、書、志等幾個名字都曾並用過,如前四史就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而正史中除《史記》外,以「史」為名的,則是唐代初年寫成的《南史》、《北史》。將歷和史合為一詞而曰「歷史」,最初是韋昭撰寫的《吳書》,書中有「(趙)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雖有餘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之句;《南齊書》之《武十七王傳·子響傳》中,亦有「二主議加於盛世,積代用之為美,歷史不以雲非」之語。然較之於「史」字之現身頻頻,「歷史」一詞就少之又少,很難風其蹤跡於典籍之中。到明代萬曆年間,袁了凡作《歷史綱鑒補》,將「歷史」一詞作書名,產生很大影響。大約在明朝末年,日本人得到此書,如獲至寶,帶回東瀛,翻刻該書,廣為流傳。到日本更新學制,教育機構選用「歷史」一詞作為科目名稱,其名始大盛。清末民初,我國學界先驅於學術名類方面多受日人影響,如皮錫瑞、章炳麟、夏曾佑諸史學前輩著書立論、傳布新知,凡涉及史學時,都喜歡用「歷史」這一詞,國人受其影響,「歷史」一詞才為大家所熟悉。其實「歷史」就是「歷代之史」,與「史」字之泛指於含義上完全可以等同並用;綜上所述,「史學」與「歷史學」比較,實際上是一回事。此詞產生,可比日本早了幾千年。中國古籍汗牛充棟,不可勝數,且種類繁多,名目豐富。中國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縱橫九萬里,「歷史」一詞不可能是「引進」於倭冠外邦而來的。

Ⅱ 歷史這個詞的由來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

「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

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便以歷史二字附會之,使其成為對應詞。

(2)詞的歷史擴展閱讀

歷史應具有以下特點:

1、有一定的史籍史料為依據。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2、有古物或遺址可以做比較。從古墓中發掘的古物同樣具有參考價值,可以使人們了解古物所屬年代的風土人情。而對於遺址(如三星堆遺址)而言,科學家通過化學元素分析法(如C14檢測法),或對地質層進行研究,就可以對歷史有一段明晰的了解。

3、符合人們的普遍意願。即使是神話傳說,也絕不是胡編亂造,而是經過長期的生產過程中,被廣大勞動人們一直接受的故事。而對於童話而言,是人全憑自己的思想編造的故事,並非歷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歷史

Ⅲ 詞的發展歷史有哪些

詞是一種押韻的可以配樂歌唱的文體。
語言學里,詞是能夠自由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
作為詩歌的一種,詞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於韻文的范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
詞是詩的別體,它最初是配音樂唱的。詞的特點在於它是長短句,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詞的形式有以下特點: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一般說,詞調並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釋義】
①語言中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典|名詞|用詞不當。②語句;話語:台詞|歌詞|詞不達意。③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句子長短不一:詞曲|宋詞。
【詞】起於五代與唐,流行於宋的一種文體。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有的詞限定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壓韻。明人顧從敬刻《類編草堂詩余》,將分類編排的舊本改為按調編排的新本,將詞重新分為長調、中調、小令三類:58字以內為小令,59字至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 [編輯本段]詞的起源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由於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裡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
唐代,民間的詞大都是反映愛情相思之類的題材,所以它在文人眼裡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視為詩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藝術長處的人,如白居易、劉禹錫等人才寫一些詞,具有樸素自然的風格,洋溢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以脂粉氣濃烈的祟尚濃辭艷句而馳名的溫庭筠和五代「花間派」,在詞發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後主被俘虜之後的詞作則開拓一個新的深沉的藝術境界,給後世詞客以強烈的感染。
詞起源於民間,但在1900年敦煌石室打開之前,研究中很難見到民間作品。直到敦煌卷子中的詞曲面世,才補救了這方面的缺陷。敦煌詞曲數量很大。其中有溫庭筠、李野(唐昭宗)、歐陽炯詞共五首,其餘為無名氏之作。作者范圍廣泛,多屬下層,寫作時間大抵起自武則天末年,迄於五代。其中最重要的抄卷是《雲謠集雜曲子》,收詞30首,抄寫時間不遲於後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間集》的編定(後蜀廣政三年,940),早出近三十年。所用詞調,除《內家嬌》外,其餘12調,《教坊記·曲名表》均有著錄。其中有慢詞,亦有聯章體。
敦煌詞創作的早期與作者成分來源的民間性,使作品從內容、體制到語言風格,都表現出這些初起的詞,初步脫離一般詩歌的大文化系統,開始獨立成體的過渡性特徵。朱祖謀跋《雲謠集雜曲子》雲:「其為詞拙樸可喜,洵倚聲椎輪大輅。」可以用於對整個敦煌詞的評價。 [編輯本段]詞的種類</B>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別稱有長短句,曲子,曲詞,樂府,樂章,琴趣,詩余,是配音樂的。從配音樂這一點上說,它和樂府是同一類的文學體裁,也同樣是來自民間文學。後來詞也跟樂府一樣,逐漸跟音樂分離了,成為詩的別體,所以有人把詞稱為「詩余」。文人的詞深受律詩的影響,所以詞中的律句特別多。
詞是長短句,但是全篇的字數是有一定的。每句的平仄也是有一定的。
詞大致可分為三類:⑴小令;⑵中調;⑶長調。有人認為: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這種分法雖然未免太絕對了,但是,大概的情況還是這樣的。
敦煌曲子詞中,已經有一些中調和長調。宋初柳永寫了一些長調。蘇軾、秦觀、黃庭堅等人繼起,長調就盛行起來了。長調的特點,除了字數較多以外,就是一般運用韻較疏。
長一點的詞還可以有:雙調,三疊,四疊之分。
詞題
前人作詞時加於詞前的題目。詞這種文學體裁初出現時,詞調與詞題基本上是合一的。後來,詞的內容逐漸與詞調脫離,光有詞調不足以表明該詞的內容,這才另加詞題,這大約從宋代開始。如蘇東坡的《更漏子》(詞調名),外加《送孫巨源》,說明該詞為何而作,這後者就是詞題。 [編輯本段]詞 牌</B>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詞的格式和律詩的格式不同:律詩只有四種格式,而詞則總共有一千多個格式(這些格式稱為詞譜)。人們不好把它們稱為第一式、第二式等等,所以給它們起了一些名字。這些名字就是詞牌。有時候,幾個格式合用一個詞牌,因為它們是同一個格式的若干變體;有時候,同一個格式而有幾個名稱,那隻因為各家叫名不同罷了。
關於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
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據說是由於唐代大中初年,女蠻國進貢,她們梳著高髻,戴著金冠,滿身瓔珞(瓔珞是身上佩掛的珠寶),象菩薩。當時教坊因此譜成《菩薩蠻曲》。據說唐宜宗愛唱《菩薩蠻》詞,可見是當時風行一時的曲子。《西江月》、《風入松》、《蝶戀花》等,都是屬於這一類的。這些都是來自民間的曲調。
⑵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因為依照這個格式寫出的最初一首詞開頭兩句是「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所以詞牌就叫《憶秦娥》,又叫《秦樓月》。《憶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謝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詠「江南好」的詞,最後一句是「能不憶江南」,所以詞牌又叫《憶江南》。《如夢令》原名《憶仙姿》,改名《如夢令》,這是因為後唐庄宗所寫的《憶仙姿》中有「如夢,如夢,殘月落花煙重」等句。《念奴嬌》又叫《大江東去》,這是由於蘇軾有一首《念奴嬌》,第一句是「大江東去」。又叫《酹江月》,因為蘇軾這首詞最後三個字是「酹江月」。
⑶本來就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舞馬詞》詠的是舞馬,《欸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浪淘沙》詠的是浪淘沙,《拋球樂》詠的是拋綉球,《更漏子》詠的是夜。這種情況是最普遍的。凡是詞牌下面註明「本意」的,就是說,詞牌同時也是詞題,不另有題目了。
但是,絕大多數的詞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詞牌之外還有詞題。一般是在詞牌下面用較小的字注出詞題。在這種情況下,詞題和詞牌不發生任何關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講到浪,也不講到沙;一首《憶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講到江南。這樣,詞牌只不過是詞譜的何罷了。 [編輯本段][例]二單調、雙調、三疊、四疊詞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分別。
單調的詞往往就是一首小令。它很象一首詩,只不過是長短句罷了。例如:
詞的風格
一般有兩派:豪放派和婉約派。
念奴嬌 赤壁懷古
(宋)蘇軾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漁歌子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如夢令
[宋]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雙調的詞有的是小令,有的是中調或長調。雙調就是把一首詞分為前後兩闋。兩闋的字數相等或基本上相等,平仄也同。這樣,字數相等的就象一首曲譜配著兩首歌詞。不相等的,一般是開頭的兩三句字數不同或平仄不同,叫做「換頭」。雙調詞中最常見的形式。例如:
踏莎行 郴州旅舍
[宋]秦觀
霧失樓台,
月迷津渡,
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
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
魚傳尺素,
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
為誰流下瀟湘去?
鷓鴣天 元溪不見梅
[宋]辛棄疾
千丈冰溪百步雷。
柴門都向水邊開。
亂雲剩帶炊煙去,
野水閑將日影來。
穿窈窕,
過崔嵬,
東林試問幾時栽?
動搖意態雖多竹,
點綴風流卻欠梅。
賀新郎 送胡邦衡待赴新州
[宋]張元干
夢繞神州路。
悵秋風連營畫角,
故宮離黍。
底事昆侖傾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聚萬落千村狐兔。
天意從來高難問,
況人情易老悲難訴。
更南浦,
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
斷雲微度。
萬里江山知何處?
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
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
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舉大白,
聽金縷。
(「雁不到書成誰與?」依詞律應作一句讀。)
象《踏莎行》、《漁家傲》,前後兩闋字數完全相等。其他各詞,前後各詞,前後闋字數基本上相同。
三疊就是三闋,四疊就是四疊。三疊、四疊的詞很少見,這里就不舉例了。 [編輯本段]詞學名詞解釋【詞】:起於五代與唐,流行於宋的一種文學體裁。
【曲子詞】:唐與五代時詞被稱為曲子詞。
【雅詞】:宋以後詞調由俚俗轉為要求雅正,稱為雅詞。
【艷詞】:相對於雅詞而言。
【側艷詞】:即艷詞。
【近體樂府】:「近體樂府」是北宋人給詞的定名,
【寓聲樂府】:自創新曲,而寓其聲於舊調。
【大詞】:宋人以慢曲為大詞。
【小詞】:宋人以令、引、近為小詞。
【南詞】:北方人稱詞為南詞,以區別於北詞(曲)。
【南樂】:元人也稱詞為南樂。
【長短句】: 在宋代以後,可以說長短句是詞的別名,但是在北宋時期,長短句卻是詞的本名;在唐代,長短句還是一個詩體名詞。
【詩余】: 南宋初,有人編詩集,把詞作附在後面,加上一個類目,就稱為「詩余」
【琴趣】:後人以「琴趣」為詞的別名
【葉】:凡詞譜中注有葉字者,即與上句所押之韻,同屬一部,而不變換他韻(關於是否一部,請檢用詞韻)。
【韻】:凡詞譜中注有韻字者,即每闋詞中,起首押韻之處。
【句】:凡詞譜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韻之句。
【豆】:凡詞譜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個字為句的頓逗處,通常又叫一字豆。又稱「讀」(仍讀作「豆」)。
【換】:凡詞譜中注有換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韻,至此則換平韻。或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另換一平韻,亦稱換平。凡詞譜中注有換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則換仄韻。或上句皆押平韻,至此另換一平韻,亦稱換仄,既換平韻之後之後,又換仄韻。與上文之仄韻不同一部者,謂之「三換仄」。同屬一部者,稱為「葉仄」。既換仄韻之後之後,又換平韻者,亦同此例。
【疊】: 疊字的意義是重復。故詞家一般都以一首詞的下片為疊。
凡詞譜中注有疊字者,有四處區別:一,疊句,如如夢令,如夢如夢。二,疊字,如憶秦娥後前後第三句起三字皆疊用第二句之尾三字。三,倒疊字,如調笑令,下片起首例疊上片最末二字,且二字倒轉。四,疊韻,如長相思,起二句,君淚盈,妾淚盈,二句韻同。
【闋】:一首詞稱為一闋,這是詞所特有的單位名詞。
【變】:每一支歌曲,從頭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這叫做一變。
【遍】: 「變」字用到唐代,簡化了一下,借用「徧」字,或作「遍」字。詞的上下可稱為上下遍,或上下片,或上下段。
【徧】:即遍。
【片】:在南宋,遍字又省作「片」字。詞一般分上下兩闋,上闋叫上片,下闋叫下片。
【段】:與片、遍同義。
【拍】:韓愈給拍板下定義,稱之為樂句。
【么】:一首詞的下遍。
【結拍】:詞的結尾處,謂之結拍。但結拍井非結句。
【歇拍】:即結拍
【換頭】:詞從單遍發展為兩遍,凡是下遍開始處的句式與上遍開始處不同的,這叫做換頭。
【過腔】:即換頭。
【過】:即換頭。
【過片】:即換頭。
【過變】:即換頭。
【過處】:即換頭。
【過拍】:即換頭。
【重頭】:一首令詞,上下疊句法完全相同的,稱為「重頭」,「重頭」只有小令才有。
【雙曳頭】:三疊以上的詞,第二疊與第一疊句式、平厭完全相同,形式上好似第三疊的雙頭,故名之曰雙曳頭。
【轉調】:一個曲子,原來屬於某一宮調,音樂家把它翻入另一個宮調,節奏既變,歌詞亦變,便出現帶「轉調」二字的詞調名。
【雙調】:元明以來,一般人常把兩疊的詞稱為「雙調」。
【促拍】:所謂「促拍」,就是樂曲節奏的改變,不過從歌詞的字句之間是看不出來的。
【偷聲】:一首詞的曲調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韻度,略有增減,減叫做偷聲,與移宮轉調有關。
【減字】:即偷聲。
【添字】:一首詞的曲調雖有定格,但在歌唱之時,還可以對音節韻度,略有增減,增叫做添字,與移宮轉調有關。
【攤破】:即添字。
【大拍】:宋人以音繁詞多的曲調為大拍。
【近拍】:以舊曲翻成新調,亦可以稱為近拍。
【近】:即近拍。
【令】:唐代人稱小曲為小令。
【慢】:歌聲延長,唱得遲緩。
【引】: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聲,別成新腔,名之曰引。
【犯】:犯調的本義是宮調相犯。
【大麴】:大麴以許多曲子連續歌奏,少的也有十多遍,多的可以有幾十遍。
【摘遍】:從大麴中摘取其一遍來譜詞演唱,稱為摘遍。
【遍】:即摘遍。
【序】:大麴的第一部分是序曲。序曲有散序、中序,中序又稱為拍序。
【歌頭】:大麴歌遍之第一遍,謂之歌頭。
【曲破】:大麴中序(即排遍)之後為入破。
【中腔】:所謂「中腔」,可能也就是中序的一遍。
【填詞】:先有樂曲,然後依這個樂曲的聲調,配上歌詞。宋元以來一般人則通稱「填詞」。
【倚歌】:即填詞。
【倚聲】:即填詞。
【填腔】:宋人為歌詞作曲,稱為「填腔」。
【自度曲】:通曉音律的詞人,自寫歌詞,又能自己譜寫新的曲調,這叫做自度曲。
【自製曲】:即自度曲。
【自度腔】:即自度曲。
【自過腔】: 所謂「過腔」者,是從此一腔調過入另一腔調,所謂「過腔」,僅是音律上的改變, 並不影響到歌詞句格。
【領字】:於詞意轉折處,使上下句悟結合,起過度或聯系作用的字。
【詞題】:宋以後,詞的內容、意境和題材都繁復了。有時光看詞 的文句,還不知道為何而作。於是作者有必要給加一個題目。
【詞序】: 「詞序」其實就是詞題。如果用一段比較長的文字來說明作詞緣起,並略為說明詞意,這就稱為詞序。
【小令】:明人以58字以內為小令。
【中調】:明人以59字至90字為中調。
【長調】:明人以90字以上為長調。 [編輯本段]風格及代表人物宋詞是繼唐詩之後的又一種文學體裁,基本分為:婉約派、豪放派兩大類。
婉約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後主李煜.宋代詞人:李清照、李重光後身:納蘭性德、柳永、秦觀、周邦彥、晏殊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棄疾、蘇軾、岳飛、陳亮、陸游等。
明代徐師把詞的形式概括為:「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 。 」
婉約派的風格特點:婉約,婉轉含蓄之意。婉約詞派的特點,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情長。結構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內容比較狹窄。
豪放派的風格特點:氣魄大而無所拘束之意。豪放派的特點是題材廣闊。它不僅描寫花間月下,男歡女愛,而且更喜攝取軍情國事那樣的重大題材入詞,使詞能想詩文一樣地反映生活。它境界宏大、氣勢恢弘、不拘格律、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為能事。
詩詞賞析
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意境是作品達到的藝術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的和諧統一。領悟古詩詞的意境是鑒賞的最高層級,可使鑒賞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靈的凈化,從而主動自覺地去創造、拓寬古詩詞的藝術境界。領悟意境要注重比較、挖掘求新、聯想創新。如:陸游《卜運算元·詠梅》與范成大《霜天曉角·梅》兩首詠梅都偏重於虛寫,以梅喻人,借梅抒懷,但意境不同。從環境看,陸詞選了一個風雨黃昏,突出環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詞為筆下的梅花選擇了一個雪後月夜的環境,烘託了梅花的幽獨形象。從作者的感情寄託來看,陸詞寫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後,以「獨自」、「如故」兩層含義深化梅花不邀寵、不取媚、獨自承受風雨打擊,獨自承受狐獨凄苦的主觀精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據梅花開於百花之先的特點,生發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並不追求在春天開放,為的是不與百花爭寵斗艷,任隨百花妒忌,甘願獨受凄寒,賦予梅花不求榮華的高尚情操。「如故」進一步贊美了梅花高潔剛強、永葆節操的可貴的品格。「零落」、「成泥」、「碾作塵」逐層強化地假設出梅花的慘烈命運,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貴。作者以詠梅言志,花品人格融匯一體。范詞中的梅花沒有陸詞梅花的多層次品格,詩人用「勝絕」,愁亦絕」來表現梅花的神韻:美到極點,而憂愁也到極點,並以獨倚畫樓之人的形象來與梅花互相映襯,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動人的。一經比較,兩詞意境深淺盡出。

Ⅳ "歷史"一詞的由來

「歷史」的含義在中文中最早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與「事」相似,指事件。許慎《說文解字》說:「史,記事者也;從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記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則代表被史官被紀錄的事,換句話說,即所有被文字紀錄的過去事情。「歷史」一詞出現較晚,《三國志·吳書·吳主傳》注引《吳書》,吳主孫權「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史」前加「歷」字是指經歷、歷法,也就是人類經歷的一段時間。在事件中加入時間的概念,「歷史」一詞就具有了當今的含義。也有人認為「歷」乃近代日本學者為翻譯英文「history」而附加之輔助義,其意味著人類所經歷過的事情,在意義上其概括范圍遠較「史」字為之大。 在西方,多數語言的「歷史」一詞源出自希臘語「historia」,原義為「調查、探究」,出自「歷史之父」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歷史》(Historia)一書。

Ⅳ 請說一下詞的發展歷史

詞,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於南梁代,形成於唐代,五代十國後開始興盛,至宋代達到頂峰,故俗稱宋詞。詞在形式上的特點是「調有定格,句有闋。」據《舊唐書》上記載;「自開元(唐玄宗年號)以來,歌者雜用胡夷里巷之曲。」由於音樂的廣泛流傳;當時的都市裡有很多以演唱為生的優伶樂師,根據唱詞和音樂拍節配合的需要,創作或改編出一些長短句參差的曲詞,這便是最早的詞了。從敦煌曲子詞中也能夠看出,民間產生的詞比出自文人之筆的詞要早幾十年。詞的流派有兩種,一:婉約派;二:豪放派。
唐宋詞和前代的樂府詩有著歷史的繼承關系,但在內容、形式,風格以及表現手法等方面又有著顯著的差別。它不是直接從前代的樂府詩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它完全是當時一種新興的歌詩,在各方面保有自己的特點,並從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獨立的傳統。它在音樂上是和前代的樂府詩屬於不同的系統。
隋唐時代的音樂有著三個系統。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五:「自唐天寶十三載(公元754年),始詔法曲與胡部合奏,自此樂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樂為雅樂,前世新聲為清樂,合胡部者為宴樂。"雅樂是漢魏以前的古樂;清樂是清商曲的簡稱,大部分是漢魏六朝以來的「街陌謠謳」;宴樂(或作譙樂,燕樂,是當時宴會時演奏的音樂)主要成分是西域音樂,是中國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樂,以及中亞細亞和印度的音樂。
遠在北魏、北周時期,西域音樂已陸續地由印度,中亞細亞經新疆、甘肅傳入中原一帶。到了隋唐時代,由於國際交通貿易的暢通發達,文化交流的廣泛頻繁和商業都市的繁榮興盛,這種胡樂更大量傳人並普遍流行起來。燕樂就是以這種大量傳人的胡樂為主體的新樂,其中自然也包含著一部分民間音樂的成分。它是中外音樂交融結合而成的一種新音樂。燕樂的傳入和興盛在中國音樂史上是一個巨大的進步,它劃出了一個新的音樂時代。
詞是「胡夷、里巷之曲」(《舊唐書·音樂志》),它所配合的音樂主要就是燕樂。燕樂的主要樂器是琵琶。(唐燕樂主要伴奏為琵琶,宋燕樂主要伴奏為篳篥。宋張炎《詞源》卷下《音譜》條說:「惟慢、曲、引、近則不同,名曰小唱,須得聲字清圓,以啞篳篥合之,其音甚正,簫則弗及也。」)琵琶是一種弦樂器,共有二十八調,繁復多變化,在音律上有很大發展,可以用它來創制出無數動人美聽的新鮮樂曲。唐代許多詩人如白居易。元稹等都有描寫琵琶音樂的詩篇,驚嘆它的藝術魅力。燕樂在社會上風行一時,對文人詩歌和民間樂曲發生了很大的影響。詞的產生和創作,其大部分就是為了配合這種流行的新樂的曲調。
詞的產生最早是起於隋代。宋王灼《碧雞漫志》卷一說:「蓋隋以來,今之所謂曲子者漸興。」宋張炎《詞源》卷上也說:「粵自隋唐以來,聲詩間為長短句。」宋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於《近代曲辭》部分首列隋煬帝和王胄作的《紀遼東》,它的句式、字聲和韻位跟後來的詞都沒有什麼不同。《隋書·音樂志》說煬帝命樂正白明達造新聲,創《鬥百草》、《泛龍舟》等曲。《泛龍舟》的曲辭今見於《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和敦煌曲子詞中所載的作品在詞律上很為相近。
詞的產生最早還起於民間。《河傳》和《楊柳枝》兩調很可能就是隋代的民歌。敦煌曲子詞的發現給詞史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它以充分,堅實的證據證明民間創作是詞的最早來源。現經匯輯起來的敦煌曲子詞共有一百六十多首(近人王重民輯有《敦煌曲子詞集》),有令詞、中調和慢詞。它們大都作自唐玄宗時代直至唐末五代,可能還有玄宗以前的作品。其中除了五篇已經考知為溫庭筠、歐陽炯、李傑等人所作,絕大多數的作者是無名氏。這些民間作品有的雖經文人的修改潤飾(如《雲謠集雜曲子》),但大部分仍保留著樸素、真率的民間風格。敦煌曲子詞使我們看到了早在文人詞興起以前詞在民間的盛行情況,看到了初期詞在民間的發展和當時詞體本身的成熟程度。中唐以後的文人詞就是在民間詞的基礎上,吸取和運用了它們的成就而逐漸發展起來的。
敦煌曲子詞之外,唐崔令欽《教坊記》中的《曲名表》也是研究盛唐樂曲的一項重要資料。《曲名表》所載二百七十八曲 (連大麴名共三百二十四曲),都是開元、天寶時代教坊樂妓習唱的調子。雖然教坊曲的來源較復雜,但我們依據曲名,可以看出很多曲調是來自民間的,例如《麥秀兩歧》、《判碓子>、《拾麥子》等當來自農村;《漁父引》、《摸魚子》、《撥棹子》等當來自水鄉;《卧沙堆》、《怨黃沙》、《怨胡天》等當來自邊塞軍中。這樣的民間歌曲在全部教坊曲中佔有著很大的比重。這個事實一面表明了民間歌曲具有豐富的現實內容和深廣的社會基礎,一面也表明了它們在當時已經受到統治階級的熱烈愛好和廣泛採用,把它們大量引進了為宮廷演奏的教坊。它們在社會各階層的流傳影響和吸引了文人們來參加曲調,曲辭的創作,推動了文人詞的發展。
文人詞在初、盛唐時已偶有所作,如沈佳期作《回波樂》,唐玄宗作《好時光》,張志和作《漁歌》,戴叔倫作《轉應曲》,韋應物作《調笑》等。但那時詞體還初由民間轉到文人手中,所以創作極少。到了中唐,白居易,劉禹錫「依曲拍為句」,作了 《憶江南》等調,不少詩人亦間或作詞,詞始在文學創作中佔了一席地位,並且有了一些較為優秀的作品。晚唐五代,文人詞進一步確立,出現了詞的專家與專集。如溫庭筠是第一個大力填詞的詞人,《花間集》收有他的詞六十六首。《花間集》是最早的一部詞選集,共收集了由十八個詞人寫的五百首詞。從此在中國文學史上詞獨立成為一體,與詩並行發展。進入宋代以後,名家輩出,經歷了詞的繁榮時期,詞的創作在蘇軾、辛棄疾等大詞人手中得到了最大的提高與發展。宋詞得與唐詩並稱,被後人尊為一代文學之勝。不過在這同時,民間詞也隨著被忽略甚至被埋沒了。
詞於宋代達到頂峰後,在元明時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後,在清代重新進入發展狀態。在文學史上,詞以其特有的抑揚頓挫的音樂美、錯綜變化的韻律、長短參差的句法以及所抒發的濃烈深摯的感情,成為一種深受人們喜愛的文學體裁。詞是晚唐民間新興的一種歌詩,即唱辭。在晚唐,西域的胡樂,特別是龜茲樂,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原,與漢族原有的以清商樂為主的各種音樂家相融合,產生了一種新的音樂——燕樂。燕樂曲調繁多,有舞曲,也有歌曲。歌曲的歌辭,就是後來詞的鼻祖,當時叫做「曲子詞」。唐代的燕樂歌辭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嚴格按照樂曲的要求來創作歌辭,包括依樂章結構分片,依曲拍為句,依樂聲高下用字,其文字形成了一種句子長短不齊而有定格的形式。到了中唐以後,眾多文人用這種制辭方式進行創作,這種新體歌辭,就是後來通常所稱的「詞」。
燕樂中有很多曲調是民間歌謠的曲調,其有曲有辭,歌辭有著長短不一或用襯字的形式。近代在敦煌發現的鈔本曲子詞,有很多是因樂作辭的。這些歌辭在結構上有篇幅也是或長或短。可見,這些歌辭都是配合或依照音樂演唱要求而變化其形式的,這說明因樂寫詞的燕樂歌辭是詞的一個源頭。詞的另一個來源是文人的詩歌。唐代某些樂曲的曲拍聲調與詩尤其是《楊柳枝》等曲調的歌辭,與格律詩並無多少的區別。不過,以詩入曲也有不相合的。為了適應曲調格式、需要做一定的變動處理,如破句、重疊等。據宋人沈括、朱熹等的解釋,在唱這些齊言的歌辭時,還需要加「和聲」、「泛聲」,才能和長短不齊的曲拍相合。這最終導致文人直接按曲拍作詞。詩入曲,促成了曲子詞的抒情趨向。從曾入樂的詩歌來看,以五言、七言絕句為多,內容大多是吟詠山水、抒情發志,或反映朋友情誼、離愁別緒的,這使詞逐漸形成了顯著的藝術特點:內容以抒寫日常生活的情感為主,意境比較細巧,表現手法比較委婉,語言比較凝煉精緻。
流行於初盛唐期間的民間詞,是詞的萌芽階段。盛唐文人所寫的曲子詞基本上都是整齊的五言、七言形式,個別為長短句。到中唐,文人開始認真地倚聲填詞。元和年間後,文人填詞逐漸增多,詞正式成為一體。但是,此時文人運用曲調的范圍還比較狹窄,就現存資料看他們常用的是有限的十幾個曲調,如《一七令》、《憶長安》、《調笑》、《三台》等,不過在語言上,他們開始引入近體詩的語言,寫來精緻凝煉、細膩華美。這樣,文人詩的語言及思想感情便開始滲入詞中,使詞逐漸脫離原來的淳樸真摯、樸素生動但又粗糙簡陋的原始狀態,形成一種正式的文人文學體裁。到晚唐,溫庭筠的詞以濃艷的色彩、華麗的詞藻、細膩的手法來描繪形象和刻畫心理,形成了一種香而軟、密而隱的藝術風格。這是文人詞趨於成熟形態的一個標志。 詞溫庭筠之後,寫詞的文人越來越多。到五代十國時期,倚聲填詞更尉為成風。西蜀與南唐二地,經濟文化最為發達,成為詞人匯集的兩大基地。西蜀詞人的詞大多收集在《花間集》里。西蜀花間詞人中,以韋庄的成就最高;而南唐詞人中則以李璟、李煜、馮延巳最為出色。
詞入宋,發展到鼎盛狀態,成為一種完全獨立並與詩體相抗衡的文學形式。文學史上,詞以宋稱,體現了宋詞作為一代文學的重要地位。北宋詞的主流依然是沿襲晚唐五代,吟風弄月,注重詞的抒情性與音樂性,如二晏、張先等。他們刻意求精,使詞的形制更加豐富,詞的語言更加精煉,詞的意境更加深婉,詞的風格更加細膩,特別是使詞的音律更加精美合樂。但北宋還有另一些詞人,如蘇軾、柳永等,從詞風詞境入手,著意詞體的變革。北宋初年,范仲淹的《漁家傲》和王安石的《桂枝香》,大筆淋漓,墨濃意酣,詞調慷慨蒼涼,境界開闊悲壯,感情抑鬱深沉,揭開了以蘇軾、辛棄疾為代表的豪放派詞作的序幕。之後,蘇軾有意利用詞在語言形式上的某些特點而自由暢達地表現人生中各種各樣的生活情趣、生活感慨,不僅把本來屬於詩歌的「言志」內容寫到詞中,而且把詩里已經出現的散文句式、語詞也用在詞里,使詞的內容更加豐富,也使詞的形式技巧發生了變化。另外,在蘇軾之前,音樂是詞的生命,音樂的特性重於文學的特性,因此協律合樂是填詞的首要條件。蘇軾第一次使詞從重樂的框框中擺脫出來,使詞與音樂初步分離,使詞首先成為一種文學體裁,而不僅僅是音樂的附庸,從而使詞在文學史上有了獨立存在的地位。 詞南渡後的詞作者,在各自不同的創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的態度與方法進行創作,為宋詞的繼續發展發揮了各自不同的作用。李清照的詞是由北宋向南宋發展的過渡。李清照親身經歷了由北而南的社會變革,生活際遇、思想感情發生了巨變,相應地詞的內容、情調乃至色彩、音響,也發生了變化,由明麗清新變為低徊惆悵、深哀入骨,但詞的本色未變。她的創作為南宋詞人如何以舊形式表現新內容樹立了榜樣。中期之後,一代之雄辛棄疾和姜夔等人,形成了宋代詞的又一個繁榮時期。尤其是辛棄疾,不僅代表了南宋詞的最高成就,而且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開禧北伐的失敗,是南宋詞的一個轉折點。這時詞的創作題材以吟詠日常生活的情懷、流連自然風光為多,情調轉向帶有傷感的恬淡。但這並不是簡單地對傳統的歸復。詞經過長期的發展和許多詞人在眾多方向上的探索,在吸收了詩歌及散文的表現手法後,這時又面臨著一次總結的時機。南宋後期的詞人在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他們雖然比較注意傳統,但同時也對過去各種詞人的各種手法進行了篩選整理,在詞的形式、語言技巧方面作出了新的總結。他們的作品雖然氣勢不夠雄大,境界不夠開闊,但對於詞的發展,卻作出了重要貢獻。
元詞上承兩宋的余緒,雖成就難以繼盛,但出現了許多詞人,其中也不乏名篇佳作。元詞的創作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包括出生於元一統前蒙古時期詞人的創作。此階段的詞人有元好問、陸文圭、張之翰、劉敏中等,由於他們大多有著亡國和戰亂的經歷,所以他們的詞中最有價值的部分是抒寫懷念故國的黍離之悲,表現由人世變遷引起的荊棘銅駝之感的詞作。第二階段包括出生於元一統之後到元亡之前詞人的詞作。此階段的詞人有虞集、王旭、張雨、薩都剌、張翥等,他們大抵出生於忽必烈改元之後,沒有經歷過大的戰亂,議論行藏出處和企慕半隱半俗的生活,是他們詞作的主要內容。此外,元詞中還有相當數量的道士詞,約占總數的七分之一。這與金元時期新道教的隱修會性質及道士大多與知識分子聯系密切相關。這些詞的成就也不高。總的看,元詞思想藝術俱臻上乘的數量很少,整個創作局面呈露衰微之狀。
明代詞依然處於衰微之中。不過,詞壇上也出現了有一定影響的詞人,留下了一些較好的作品。明初之時,劉基、楊基、高啟等人在政治上遭受挫折,所作的詞自成家數,各具特色,尚存宋元遺風。明中葉後,詞風日下。楊慎、王世貞、湯顯祖等人多創作,卻都不是當行詞家。楊慎等到人的創作,與樂章多有不諧,實際上已將明詞引上了歧途。此時,詞的創作已漸凋敝。到了明末,由於社會發生變革,才給詞的創作帶來一線生機。陳子龍、夏完淳在抗清中以身殉國。陳子龍的詞托體騷、寓意甚深,早期所作風流絢麗,婀娜韶秀出於剛健之中,後期所作綿邈凄惻,神韻天然而又有不盡風味。他扭轉了元明時代已近凋亡的詞,可算是明詞的大家。
詞經歷元、明的衰落,到清代重又繁榮,這種變化與時代風氣的變化密切相關。在傳統習慣上,詞和散曲相比於詩而言都較為輕松,貼近日常生活和鮮活的情感。而詞與散曲相比,又顯得雅一些,散曲的語言以尖新、淺俗、活潑為勝,接近口語。元、明詞衰,實際是散曲取代了詞的結果。對於性情收斂、愛好雅緻趣味的清代文人來說,散曲的語言風格又顯得不合適了。另一方面,清詩雖然多種風格並存,但從清初開始,重學問和理智化的趨勢就很明顯。這也造成了詩在抒情功能上的缺陷,而需要從其他文體中得到彌補。而詞的興盛,正是對詩的彌補。清初主要的詞人中,漢族的有陳維崧、朱彝尊等,而滿族詞人中,以納蘭性德最為有名。

希望能幫到你!望採納!

Ⅵ 關於詞的歷史的資料

詞是一種押韻的可以配樂歌唱的文體。
語言學里,詞是能夠自由運用的最小的語言單位。
作為詩歌的一種,詞是唐代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了全盛時期。
詞又稱曲子詞、長短句、詩余,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詩和詞都屬於韻文的范圍,但詩只供吟詠,詞則入樂而歌唱。
詞是詩的別體,它最初是配音樂唱的。詞的特點在於它是長短句,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詞的形式有以下特點:
1、每首詞都有一個表示音樂性的詞調(詞牌)。一般說,詞調並不是詞的題目,僅只能把它當作詞譜看待。到了宋代,有些詞人為了表明詞意,常在詞調下面另加題目,或者還寫上一段小序。
2、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不分段或分段較多的是極少數。
3、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
4、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
5、詞中聲韻的規定特別嚴格,用字要分平仄,每個詞調的平仄都有所規定,各不相同。
【釋義】
①語言中最小的可以獨立運用的單位:詞典|名詞|用詞不當。②語句;話語:台詞|歌詞|詞不達意。③古代的一種詩歌形式,句子長短不一:詞曲|宋詞。
【詞】起於五代與唐,流行於宋的一種文體。
文體名,詩歌的一種韻文形式,由五言詩、七言詩或民間歌謠發展而成,
起於唐代,盛於宋代。原是配樂歌唱的一種詩體,句的長短隨歌調而改變,
因此又叫長短句。有小令和慢詞兩種,一般分上下兩闋。有的詞限定也就是在某些字上可以不壓韻。明人顧從敬刻《類編草堂詩余》,將分類編排的舊本改為按調編排的新本,將詞重新分為長調、中調、小令三類:58字以內為小令,59字至90字為中調,91字以上為長調。 [編輯本段]詞的起源詞,是我國古代詩歌的一種。它始於梁代,形成於唐代而極盛於宋代。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