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東征歷史
① 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徵到底發生了多少次幾次東征的目的分別是什麼
歷史上的十字東征是真的沒有什麼次數的意義,因為十字東征的范圍真的很廣,而且也沒有具體的史料證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如果是從歐洲戰爭開始的話,那麼就是7次,如果還要往前追溯的話,那就就是9次。
而且而有稱第九次十字軍東征的,是准備趕往參加第八次十字軍,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來的太遲了,而路易九世早已病死,王子決定不再支援突尼西亞的殘軍。於是去往耶路撒冷當時的首都阿卡城去對抗圍攻的黎波里的拜巴爾。
② 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意義
讓教廷和封建主卻取得了大量的財富。另一方面,十字軍東征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加速了西歐手工業、商業的發展
③ 十字軍東征的詳細歷史資料
十字軍東征(1096年~1291年)共九次,主要是歐洲的基督教國家與地中海沿岸地區阿拉伯人,就是伊斯蘭教之間的戰爭。
第一次十字軍遠征(1096—1099年):參加者約10萬人。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1097年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佔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於1099年7月15日佔領耶路撒冷,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耶路撒冷並建立了十字軍國耶路撒冷王國和三個附屬小國:伊德薩伯國、的黎波里伯國、安條克公國。十字軍橫征暴斂,促使人民不斷起義,政權動盪不定。
第二次十字軍遠征(1147—1149年):
起因:塞爾柱突厥人於1144年佔領愛德沙。
十字軍方領導人: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潰。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
第三次十字軍遠征(1189—1192年):
起因:1187年,埃及蘇丹薩拉丁攻佔耶路撒冷,俘虜了耶路撒冷國王。
十字軍方領導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獅心王查理)。
過程:腓特烈率其部隊,沿上次遠征的陸路穿越拜占庭。法國人和英國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了西西里島。由於十字軍內部矛盾重重,此次遠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一路上傷亡慘重,沖過了整個小亞細亞,但紅鬍子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死,其軍隊也就隨之瓦解。腓力佔領了阿克拉(阿克)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了塞普勒斯王國,以後,於1192年與埃及蘇丹撒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從提爾(今蘇爾)到雅法的沿海狹長地帶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1202年-1204年):
發動者:教皇英諾森三世。
目的:攻佔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
過程: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義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埃西亞的扎達爾)。並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城三天。
結果:威尼斯佔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第五次十字軍東征(1217年—1221年):
目標:埃及。
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要求信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歐洲的君主們支持。於是,教皇要求教士進行佈道宣傳,將信徒、社會地位較低的貴族和破落的騎士加入十字軍。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蘭大堂主持召開了宗教會議,宣布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為目標的十字軍,通過戰勝埃及的穆斯林王朝進而重新奪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軍先到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城市阿克開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年邁的皇帝約翰、塞普勒斯的於格一世和安條克公國的王儲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間,十字軍按慣例沿途擄掠。在1218年6月,開始包圍達米埃塔。但在幾個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擾著十字軍。適逢此時,穆斯林蘇丹阿迪爾死了。1219年11月,達米埃塔失守。十字軍終打開了勝利之門。1221年,十字軍企圖進攻開羅。戰役中,穆斯林軍隊借尼羅河水截斷十字軍的路,並包圍十字軍。9月,穆斯林收復達米埃塔。第五次十字軍戰爭終告失敗。
兒童十字軍:
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下,三萬名兒童組成了一支十字軍(Children'sCrusade,也稱童子軍),歷史稱之為兒童十字軍。兒童十字軍在法國馬賽啟程渡海,准備完成大人們未竟的事業。最終,這些孩子不是在風暴中葬身大海,就是被船主給販賣到埃及。在德國,兒童也是受騙參軍。大部份兒童因飢餓和疾病死在途中,其他則流浪乞討。最不幸的幾千個兒童被拐賣。
第六次十字軍遠征(1228—1229年):
目標:埃及。
十字軍方領導者:「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
結果:這次遠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暫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奪回。第七次十字軍遠征(1248—1254年)和第八次十字軍遠征(1270年),是法國國王「聖者」路易九世先後對埃及和突尼西亞進行的兩次遠征,但兩次遠征均遭失敗。
第七次十字軍東征(1248年—1254年):
發動者:法國國王路易九世。
過程: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後,十字軍進攻開羅。十字軍被由將領拜巴爾率領的奴隸騎兵(馬穆路克)打敗。
結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穆路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迴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與他的士兵才能被釋放回國。
第八次十字軍東征(1270年):
領導者:法國國王路易九世。
過程及結果:十字軍在突尼西亞登陸不久,路上發生傳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軍東征以撤退收埸。
第九次十字軍東征(1271年—1272年):
領導者:英格蘭愛德華王子。
目的:趕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
結果:沒救成,他在阿卡簽定了停戰協議,於1272年返回英格蘭繼承王位。
此後,教皇或國王都號召不起東征,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土逐漸落入穆斯林手中。1291年,最後一個據點阿卡(今以色列北部城市)被埃及馬木留克軍隊攻陷,耶路撒冷王國滅亡,十字軍東征以失敗告終。
④ 有什麼關於十字軍東征歷史的書。
波蘭現實主義作家
顯克微支的《十字軍騎士》,歐洲歷史小說之父司各特的《艾凡赫》也有點關系
⑤ 簡述西方歷史上的十字軍東征
1095-1270年,在羅馬教廷的主持下,西歐的大封建主、騎士、城市商人,在宗教外衣的掩護下,在近東地區(地中海沿岸)進行了八次侵略戰爭,因其標志是十字架,故稱「十字軍東征」。
中世紀的歐洲尚處於宗教統治的蒙昧狀態,特別是在公元1089-1095年,西歐連續七年旱災,哀鴻遍野。窮困潦倒的騎士盼望著能有一場掠奪性的戰爭,以便發家致富。
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兩大教派:西面是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天主教,東面是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歷任羅馬教皇都計劃著有朝一日能夠實現以羅馬教皇為首領,重新統一兩派。
1071年,信仰伊斯蘭教的塞爾柱突厥人攻佔拜占庭帝國的心臟——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皇帝亞歷克塞一世向信奉同一宗教的羅馬教皇及西歐各國求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乘機大肆利用西歐社會上的各種不安定因素,企圖擊敗東正教,奪取東方財富,以鞏固和確立羅馬教廷的無上權威。
1095年11月27日,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芒召開聲勢浩大的全歐動員大會。人們浩浩盪盪地向東方進發, 「討伐異教徒,解放聖城耶路撒冷」,實現自己的淘金夢。
第一次東征的隊伍幾乎沒有任何補給,全是由農奴和貧農組成,他們衣衫襤褸,上面綴著一個十字。他們認為,參加十字軍,就可以安居樂業,就能夠逃避債務,不管是殺人或被殺,靈魂都將直升天堂。這支「上帝的隊伍」沿途燒殺搶掠,最終絕大多數人戰死,余部返回歐洲。
1097年春,以法國貴族為主的騎士十字軍分兵四路東侵。1099年7月15日攻佔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瘋狂的十字軍士兵進行了大規模的搶劫和屠殺。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軍將士一夜之間變成了富翁。
西歐人只看到少數人獲得的無數財富,卻對大多數人付出的血腥代價視而不見,於是更多的人踏上東征之路,開始了第二、第三……第八次東征。
第五、六、七次東征,進攻目標皆為埃及,第八次東征進攻北非突尼西亞,均告失敗。1291年,十字軍喪失最後一個據點阿卡,歷時近兩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征宣告結束。
東征給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教徒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東正教始終沒有屈服,教會的「分裂」依然如故。十字軍後期,羅馬教廷聲望與威力迅即落入低谷。
十字軍東征後,拜占廷帝國一撅不振,歐洲的文化中心從拜占廷轉移到西歐,大批作家、科學家移居西歐,成為文藝復興的一個條件。
八次十字軍東侵擴大了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和文化交流。熱那亞、威尼斯等航海城市逐漸樹立了在地中海地區的商業優勢。東方先進的技術傳到歐洲,改變了歐洲人的生活方式。
然而近200年的十字軍東征給東方世界帶來的卻是災難,包括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等大城市在內的許多城鎮均遭毀滅性的搶劫,無數生靈塗炭,東方不計其數的奇珍異寶被盜,被佔領地的殖民地遭到蹂躪,嚴重阻礙了其社會的發展。
⑥ 歷史上共進行了多少次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前後共計有八次。
十字軍東征(拉丁文:Cruciata,1096年-1291年)是一系列在羅馬天主教教皇的准許下進行的、持續近200年的、有名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西歐的封建領主和騎士,對地中海東岸的國家,以收復阿拉伯入侵佔領的土地名義發動的戰爭。前後共計有八次。
當時原屬於羅馬天主教聖地的耶路撒冷落入伊斯蘭教手中,羅馬天主教為了收復失地,便進行多次東征行動。但實際上東征不僅僅限於針對伊斯蘭,如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就是針對信奉東正教的拜占庭帝國。十字軍在他們佔領的地區建立起了幾十個十字軍國家,最大的是耶路撒冷王國,此外還有安條克公國,的黎波里國等。
自然,它受到了整個天主教世界累世的傳誦,眾多隨軍教士及後世的教會編年史家都在竭力記述此役,贊美基督大能,如神跡般傳誦。同時,這場戰爭及其後拉丁東方的建立,更是影響了整個東地中海格局,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受到各方的強烈關切。拜占庭、亞美尼亞、突厥人、阿拉伯人,各種宗教背景、不同地位出身的史家都在著述陳辭,詳述此事,以資借鑒反思。
⑦ 十字軍東征的歷史是
建議你看一下這個 網路。。網頁鏈接
⑧ 十字軍東征的歷史影響
十字軍遠征總體上說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參加者的社會成分繁雜不一,武器裝備上極不統一。身裹甲胄的騎士裝備的是中等長度的劍和用於刺殺的重標槍。一些騎馬或徒步的騎士除劍外,還裝備有錘矛或斧子。大部分農民和市民裝備的是刀、斧和長矛。十字軍採用的是騎士軍戰術,戰斗由騎士騎兵發起,一接戰即單個對單個的決斗,協同動作有限。
與十字軍作戰的土耳其人和阿拉伯人的主要兵種是輕騎兵。交戰時,他們先用箭擊潰十字軍的部隊,然後將其包圍,實施恐怖陰險的攻擊,把它們分隔成數個孤立的部分加以殲滅。
恩格斯寫道:「……在十字軍遠征期間,當西方的『重裝』騎士將戰場移到東方敵人的國土上時,便開始打敗仗,在大多數場合都遭到覆滅。」
十字軍遠征持續了將近200年,羅馬教廷建立世界教會的企圖不僅完全落空,由於本著收復被阿拉伯邪惡入侵的土地結果各種原因造成了失敗,使教會的威信大為下降,後世史家評論說:「在某種意義上說,比失敗還更壞些。」十字軍在搶奪了聖地耶路撒冷後,進行了空前的血洗。單在一所寺院里,就有約1萬名避難者慘遭屠戮。十字軍一個指揮官寫給教皇的信里說,他騎馬走過屍體狼藉的地方,血染馬腿到膝。寺院、宮殿和民間的金銀財物被搶劫一空,許許多多的古代藝術珍品被毀。這場屠殺以後,十字軍到所謂的寺院前去舉行宗教儀式,隨後又投入了新的燒殺擄掠。《耶路撒冷史》記載說,十字軍佔領該城後,不分男女老幼實行了慘絕人寰的30天大屠殺。「勇士們」為了掠取黃金,剖開死人的肚皮到腸胃裡去找。後來,因死人太多,乾脆把死人堆架起來燒成灰燼,再在屍灰里扒尋黃金。十字軍攻佔君士坦丁堡時,對該城燒殺搶掠一星期,將金銀財寶、絲綢衣物和藝術珍品搶劫一空,使這座繁榮富庶的文明古城變成了屍山火海的廢墟。為了分贓方便,就把金屬雕塑熔鑄成塊件。法國編年史家維拉杜安寫道:「自世界創始以來,攻陷城市所獲的戰利品從未有如此之多。」十字軍這種強盜行徑,充分暴露了其宗教的欺騙性和虛假性。
十字軍東征實際上打開了對東方貿易的大門,使歐洲的商業、銀行和貨幣經濟發生了革命,並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造成了有利於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東征還使東西方文化與交流增多,刺激了西方的文藝復興,阿拉伯數字、代數、航海羅盤、火葯和棉紙,都是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內傳到西歐的。
十字軍東征,促進了西方軍事學術和軍事技術的發展。如西方人開始學會製造燃燒劑、火葯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針;海軍也有新的發展,搖槳戰船開始為帆船所取代;輕騎兵的地位與作用得到重視等。
盡管十字軍東征給東方和西歐各國生靈塗炭,造成了巨大的物質損失,但它們對歐洲文明卻有著長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僅限於它為歐洲基督教各王國的內戰找到了一個出口。十字軍東征使得歐洲大陸走上了一條世界主義的道路,使歐洲人認識到更為廣闊的外部世界。老兵們看到了他們的鄉村裡永遠也看不到的東西,他們帶回來的故事點燃了歐洲創造的火花。
從12世紀開始,即大約在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之後,回憶錄和歌曲形式的文學詩歌興盛起來。在中世紀黑暗年代的沉寂之後,十字軍史詩的發展和擴散被一些學者稱為「12世紀的復興」。
很多人乾脆就沒有回歐洲,尤其是那些在歐洲沒有繼承土地機會的不是長子的人。留下來的人在聖地建立了軍事、文化和商業前哨。他們在第一次東征後建立起來的要塞,常常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移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與阿拉伯世界眾多圖書館的接觸為歐洲封閉的學者們開辟了全新的世界,他們逐漸看到那些用阿拉伯語保存了若干個世紀的豐厚的古希臘典籍。經濟和文化的交流伴隨著暴力的互動。從某種方面來說,十字軍東征在傳播知識層面的積極作用超過了它的負面影響。
十字軍東征還將歐洲的旅行者和商人同一個發展中的世界融合了起來。對中東奢侈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意味著歐洲必須拿出自己的物品來交換,由此促進了歐洲羊毛和紡織業的發展。十字軍東征和中東拉丁王國的結束意味著獲得亞洲貿易品的難度增加,但需求卻並未因此而減少。一些歷史學家推測,15世紀中東對歐洲商人的關閉加快了航海探險的步伐,並最終導致新大陸的發現。
華盛頓美國大學伊斯蘭研究中心主任阿克巴·阿赫邁德說:「十字軍東征給我們創造了一個至今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一個歐洲長期進攻的記憶。」它的影響深刻:對當時可能是全球最強大、最具破壞力的穆斯林文明來說,東征及其造成的破壞打擊了伊斯蘭世界,動搖了穆斯林的信心;而對歐洲來說,十字軍東征則是一個起點,它推動著歐洲從一個黑暗的孤立時代走向開放的現代世界。
數個世紀以來,對於歐洲的基督徒來說前往聖地朝拜是一項最為普遍的活動。雖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歐洲,但許多重要聖地卻在巴勒斯坦。塞爾柱土耳其人的興起,讓前往耶路撒冷和其它中東地區的旅行危險性驟增。土耳其人對非穆斯林沒什麼好處,並且結束了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尚稱和平的關系。同時,土耳其人在小亞細亞佔領有價值的土地,給予拜占庭極大的壓力。1095年,為了響應來自拜占庭皇帝請求協助的要求,教皇烏朋號召了由基督教戰士所組成的十字軍,企圖從回教徒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
徵募十字軍一事激起歐洲騎士的熱烈響應,一方面是出於本身激烈的信仰,一方面教皇也保證只要為聖戰而死均可得到上天國的回報。此外另一個誘因,是收復被阿拉伯入侵所奪取的土地與財富.
到了1097年,一支含及朝聖者和教派信徒的三萬大軍由君士坦丁堡橫越到小亞細亞。盡管領袖之間一直爭斗不休,而十字軍與拜占庭支持者間的承諾也告破裂,這支東征的隊伍依舊踉蹌前進。在此過程中,土耳其人只受到程度不高的侵亂。法蘭克的重騎士和步兵並沒有跟阿拉伯的輕騎兵和弓兵作戰的經驗,但騎士的耐力和體能讓他們贏得一連串徹底勝利的戰役。安提阿於1098年因內部變節被佔領,耶路撒冷則在1099年因駐軍虛弱不足以抵擋攻擊而淪陷。基督教徒經常在勝利後不分年齡、信仰或性別對居民進行屠殺,名聲因而大壞。雖然許多十字軍在戰後返回家園,但也有若干強悍的戰團留下來建立與歐洲相仿的封建王國。
在巴勒斯坦的十字軍統治者,在人數上遠遠落後於他們試圖要控制的惡教徒人口,因而採取興建城堡與雇請傭兵的方式掌控穆斯林,不過,法蘭克的文化和宗教卻博得了該地區居民的好感。十字軍從他們安全的城堡基地出發,向抵抗的阿拉伯人作出攻擊和攔截。百多年來敵我雙方都是以典型的游擊戰作對抗。法蘭克的騎士雖然強大但移動速度慢,而阿拉伯人盡管無法抵擋這些重騎兵的沖擊,卻能以輕騎加以包圍,使其部隊失去作戰能力,好在沙漠里設伏來捕捉他們。雖然十字軍建立的王國控制了沿岸地區,在補給和增援上不虞匱乏,但是定期的入侵和百姓的不滿情緒,皆表明了他們在經濟上的失敗。
由具備作戰能力的基督教僧侶所組成的戰斗團旨在為聖地而戰。聖殿騎士團和救傷團的騎士成員主要是法蘭克人,條頓騎士團的成員是日耳曼人。雖然這些十字軍兇猛而果決,但人數上卻永遠不足以維持地區的安穩。
部分的十字軍王國曾經存在一段時間,因為他們學會談判、妥協,並且利用不同的阿拉伯族群之間的貪婪讓其自相殘殺。然而一個邪惡的阿拉伯頭目的出現,統一了各個穆斯林的族群,這位頭目就是在1174年成為埃及和敘利亞蘇丹的沙拉丁。1187年,他在沙漠中打敗十字軍並再次奪取耶路撒冷。
在另一個世紀里,由於僅僅取得一次罕有的短暫成功,歐洲人數度誓言重新控制聖地和耶路撒冷。多達八次以上的十字軍東征,在遭到反擊敗陣之前,大多僅能取得沿岸地區以及內陸上的些許進展。第四次的十字軍東征甚至沒能抵達巴勒斯坦,反而在維尼斯總督的領導下洗掠君士坦丁堡,為拜占庭帶來一次難以復元的無情打擊。最惡劣的一次十字軍東征就是發動於1212年的兒童十字軍,幾千名歐洲兒童遠渡至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卻在那裡被出賣作奴役。
十字軍所遺留下來的,除了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新的敵意與封建體系的惡化,同時也暴露出新的文化。此外,由於很多領主陸續破產並在死後遺留土地給國王,造成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不少農奴成為十字軍後不再回來。新的詞彙隨著東征後加入到歐洲的語言裡面,例如cotton(綿)、muslin(平紋細布)、divan(沙發床)和bazaar(市場)。歐洲人還帶回許多新奇的紡織品、食物和香料。這些新鮮貨品的需求,加速了貿易活動,義大利的商業城邦國家(尤其是熱那亞和威尼斯)亦因此得到發展。這種需求尚促進了自十四世紀開始的大發現時代。十字軍所帶回來的金銀財寶並增加了地方上的貨幣供應,大力提升經濟的成長。
十字軍東征,間接的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歐洲人東征東方後,發現了在歐洲已經消失了卻仍在當地存在的古希臘文化的殘存,歐洲人將他們帶回後,最終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出現。
⑨ 關於十字軍東征的歷史
歷史上的十字軍東侵
從1096年開始,共進行了8次,歷時近200年
東侵的緣起
公元1089—1095年,西歐連續七年旱災,哀鴻遍野。當時該地區廣泛實行長子世襲制,這使得人數眾多的非長子的貴族不能繼承父輩的遺產,只能成為騎士。他們有的憑軍功能夠掙得一點狹小的領地,有的則一無所有,成為「光蛋騎士」,窮困潦倒,部分人甚至幹上打家劫舍的勾當。他們熱切盼望著能有一場掠奪性的戰爭,以便發家致富。
日漸淪為農奴的農民也不甘心受封建主和教會的壓迫和奴役,他們中的許多人走上了打劫封建領主和教會的道路,更多人則幻想著去外面的世界尋找土地與自由。
恰在此時,由東方而來的塞爾柱突厥人於1071年攻佔拜占庭帝國的心臟——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爾),拜占庭帝國位於亞洲的半壁江山幾乎全部落入這群信仰伊斯蘭教的「異教徒」手中。拜占庭帝國無力抵抗突厥人,皇帝亞歷克塞一世只好向信奉同一宗教的羅馬教皇及西歐各國求援,這正好為野心勃勃的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所利用。
1054年,基督教分裂成兩大教派:西面是以羅馬教廷為中心的天主教,東面是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歷任羅馬教皇都計劃著有朝一日能夠實現以羅馬教皇為首領,重新統一兩派。1073年,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曾給拜占庭帝國皇帝米歇爾七世寫信,要求恢復羅馬教會與君士坦丁堡教會的聯合,並以羅馬教會為基督教的首領。格列高利七世的這一要求被拜占庭帝國及東正教教會斷然拒絕。格列高利七世對此耿耿於懷,於是積極籌劃讓西歐國家的所有「聖彼得信徒」參加對東方的「聖戰」。
現在,拜占庭帝國的求援信來了,對烏爾班二世來說,真是天賜良機。他可以乘機把西歐社會上的各種不安定因素轉化成為擊敗東正教,奪取東方財富的有生力量,並利用這個力量壓制世俗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勢力,鞏固和確立羅馬教廷的無上權威,乃至建立起「世界教會」。
1095年11月27日,烏爾班二世在法國的克勒芒召開聲勢浩大的全歐范圍內的動員大會。他聲嘶力竭地鼓動說:「市民們!突厥人侵佔了我們的聖地———耶路撒冷,他們在大肆蹂躪上帝的國度,毀壞基督教堂,擄殺虔誠的上帝子民,污辱貞潔的婦女,貪婪地飲著受洗兒童的鮮血。主親自勉勵你們,一切有封爵等級之人都必須迅速給東方基督教徒以援助,把凶惡的民族趕出我們的領土。」「讓我們投入一場神聖的戰爭———一場為主而重獲聖地的偉大的十字軍遠征吧!」「耶路撒冷,如同《聖經》所言,是上帝賜與以色列後代的,遍地流著奶和蜜。耶路撒冷是大地的中心,其肥沃和豐富超過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個充滿歡樂的天堂。我們這里到處都是貧困、飢餓和憂愁,老人幾乎死光了,木匠們不停地釘著棺材,母親們抱著孩子的屍體,悲痛欲絕。東方是那麼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拾皆是,我們為什麼還要在這里坐以待斃呢?」烏爾班二世還承諾,參加遠征者如死在途中或戰場上,其生前罪愆可獲赦免。
克勒芒演講成為東侵的號角,西歐每個角落的人都組織起來,浩浩盪盪地向東方進發,去「討伐異教徒,解放聖城耶路撒冷」,實現自己的淘金夢。
充滿血腥的第一次東侵
原本規定東侵出發的時間是聖母升天日,也就是1096年8月15日,但是在這一年的2月份,就已經有一支隊伍急不可待地踏上了征程,他們的領袖是法國亞眠修道院的隱士彼得。
彼得很有宣傳鼓動的才能,他在法國召集了一支約兩萬人的隊伍向萊茵河地區進發。這支隊伍幾乎全是由農奴和貧農組成,歐洲各地的農民也紛紛涌來追隨彼得。他們衣衫襤褸,上面綴著一個十字。他們認為,參加十字軍,就可以安居樂業,就能夠逃避債務,不管是殺人或被殺,靈魂都將直升天堂,這樣的好事還能上哪兒去找呢?
就這樣,大約有8萬人雲集在萊茵河畔。盡管搞不清楚通往聖地的路在何方,但他們還是懷著一腔對信仰的熱忱和對財富的追求,分五批出發了!
渡過萊茵河之後,窮人十字軍們才發現他們面臨著一個大難題:隊伍沒有任何補給!於是,這支「上帝的隊伍」就像強盜一樣開始沿途燒殺搶掠,自多瑙河向東的路上便充滿了血腥味———在匈牙利,十字軍攻佔了塞姆蘭,奪走了錢財和4000多匈牙利人的生命;在拜占庭的國土上,十字軍洗劫了貝爾格萊德和尼什郊區。然而,當地人民頑強的抵抗也使他們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塞爾維亞總督用武力教訓了這群不速之客,十字軍在戰斗中損失近半。
1096年秋天,十字軍終於抵達拜占庭的帝都君士坦丁堡,此時只剩下3萬人左右。拜占庭皇帝亞歷克塞一世早就對這支隊伍充滿了厭惡,他拒絕讓他們進城,並且很快就送他們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讓他們到小亞細亞去打塞爾柱突厥人。
長途跋涉之後十字軍已疲憊不堪,他們沒有統一的指揮,沒有具體的作戰計劃,只是懷著對「異教徒」的仇恨,就向塞爾柱突厥人的重鎮尼西亞(今伊茲尼克)撲去。經過兩場如同屠殺游戲的「戰斗」,十字軍被突厥人的劍矢擊潰;僥幸保住性命的,在彼得的帶領下,由亞歷克塞一世安排返回歐洲。
在這次窮人十字軍行動中,絕大多數人戰死,還有一部分是病死或被俘當了奴隸,殘存者不足3000人。
就在窮人十字軍潰敗的同時,由西歐封建貴族統領的隊伍也出發遠征。
1097年春,以法國貴族為主的騎士十字軍分兵四路東侵。約3萬人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佔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西亞,翌年攻佔埃德薩(今烏爾法)、安條克(今安塔基亞),分別建立埃德薩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099年7月15日攻佔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瘋狂的十字軍士兵,開始了大規模的搶劫和屠殺。在著名的阿克薩清真寺,1萬多名無辜的男女老幼被殺,鮮血流成了小河。十字軍在宮殿、寺院和民居搜掠金銀財寶。他們居然定下這樣一條規矩:誰先闖進某家宅院,誰就是這座宅院的主人。整座城市被洗劫一空,十字軍將士人人都發了大財,一夜之間變成了富翁。
變味的十字架
第一次十字軍東侵使成千上萬的農民慘死他鄉。但是,封建貴族卻戰果輝煌。一些參加「聖戰」的騎士回到家鄉,受到英雄凱旋般的歡迎,並帶回大量搶掠來的財富;而更多的參加了「聖戰」的騎士則留在了當地,得到了分封的土地。
被金錢刺激得發昏的西歐人,沒有看到大多數人付出的血腥代價,只看到少數人獲得的無數財富。一批又一批的人,義無反顧、前仆後繼地踏上東侵之路,於是便有了第二、第三……第八次東侵。
1147年,德皇康拉德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再次率德、法十字軍開始第二次東侵。同年10月,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突厥人擊敗。翌年7月,法國十字軍在大馬士革被擊潰。兩國的十字軍潰敗時遭受飢饉和疫病,生還者無幾。
1187年,埃及蘇丹薩拉丁在海廷之戰中大敗十字軍,繼而攻佔耶路撒冷。這使一心想統治基督教世界的教皇烏爾班三世痛心不已,震驚而死。1189年,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與英王理查一世再次率軍東侵。次年6月,德皇渡河時溺水而死,德意志十字軍大部折返。英、法兩國君主進軍中戰略不一,矛盾重重。1191年,法王率軍回國。英軍無力奪取耶路撒冷,遂與薩拉丁議和撤軍,基督徒獲准可前往「聖城」巡禮。
第四次東侵由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於1204年4月13日攻佔君士坦丁堡。十字軍燒殺洗劫數日,3天熊熊大火使君士坦丁堡變成了一座廢墟,不計其數的歷史文物和珍藏的文獻書籍被毀。
以後,隨著東侵規模越來越小,組織更加無序。第五次、第六次、第七次東侵,進攻目標皆為埃及,第八次東侵進攻北非突尼西亞,均告失敗。此後,十字軍在東方的領地先後被埃及攻佔;1291年喪失最後一個據點阿卡,歷時近兩個世紀的十字軍東侵宣告結束。
在東侵過程中,最悲慘的還是「兒童十字軍」。東侵的失敗讓基督徒們懷疑,是否上帝認為他們罪孽太深而無法承擔這神聖的使命。於是,一個12歲的牧童自稱耶穌附身顯靈,號召各國兒童組建十字軍東侵。一些老年修士也從中鼓動,說唯有天真的兒童才有能力收復失地。1212年,在教皇和封建主的哄騙、煽動下,3萬多名兒童參軍。他們大多是農家孩子,年齡不超過12歲,被送上木船渡海「東侵」。結果,有的船遇風暴,沉入大海;有的船到埃及,船上兒童全被船主賣為奴隸。在德國,有兩萬兒童受騙參軍,餓死了一大半,剩下幾千人到了義大利,又被拐賣掉不少。「兒童十字軍」一共坑害了6萬名天真無辜的孩子。
十字軍東侵的影響
十字軍東侵給東方世界帶來的是災難,包括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等大城市在內的許多城鎮被洗劫,遭屠殺的伊斯蘭教徒無數。同時,這場斷斷續續進行的近200年的十字軍東侵,不僅給東地中海地區的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使西歐人民付出了重大代價。
八次十字軍東侵的最大的受益者是威尼斯和熱那亞等航海商業城市,由於拜占庭和阿拉伯世界的實力削弱,威尼斯等城市在東地中海地區的商業優勢從此確立。
十字軍東侵雖然在客觀上促進了歐洲、亞洲和非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產生了某些有利於西歐文化發展的影響,但代價太大,不僅整個基督教世界在歐洲有所縮小,而且給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教徒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環球時報》 (2001年11月09日第八版)
⑩ 十字軍東征在歷史上一共有幾次
第一次
(1096年—1099年),是唯一一次勝利的東征。參加的約有10萬人。騎士十字軍兵分4路,1097年會合於君士坦丁堡,旋即渡海進入小亞細亞,攻城奪地,佔領了塞爾柱突厥人都城尼凱亞等城,大肆擄掠,於1099年7月15日佔領耶路撒冷,進城後使用武力傷害了7000餘人,接著按歐洲國家模式,在地中海沿岸所佔地區建立若干封建國家。因為此次傷害造成了主流右翼歷史觀點將十字軍活動定性為正義的,但對於百年的復雜宗教軍事政治文化運動來講,不應該輕率定性,因為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
1095年 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蒙費朗號召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6年 民兵十字軍東征,在小亞細亞被殲,潰退。
1097年 十字軍與亞歷克西一世沖突,進入小亞細亞。
1098年 法蒂瑪王朝佔領耶路撒冷。十字軍拿下安提阿,博希穆德成為安提阿君主。博杜安成為伊德薩伯爵。的黎波里成為公國,發生阿什克倫戰役。
1099年7月 十字軍佔領耶路撒冷。法蘭克人的王國在耶路撒冷建立。德弗魯瓦當上國王,只接受「聖墓的保護者」的稱號。
1100年 威尼斯和法蘭克人王國締結貿易協定。
1100年—1118年 耶路撒冷國王博杜安一世。
1101年 幾次派遣援軍均告失敗。
1102年 博杜安在拉姆勒獲勝,占塞薩雷。
1103年 十字軍攻佔聖-讓-阿克和比布洛。土耳其人在哈蘭打勝仗。拜占庭人要求回安提阿。
1106年 唐克雷德攻下阿帕梅。基里吉·阿爾斯蘭佔領梅利泰納。
1107年 唐克雷德佔領拉奧迪塞。
1108 博希穆德被俘於亞歷克西一世。
1109 佔領的黎波里和貝魯特。建立的黎波里公國。
1110 博杜安一世佔領西頓。進攻的黎波里。
1112 羅歇繼承唐克雷德為安提阿君主。
1113 土耳其人進軍。博杜安一世在太巴列戰敗。
1115 十字軍與大馬士革的阿塔貝克結盟。發生特勒達尼特戰役。博杜安一世攻佔莫阿布。
1116—1118 博杜安一世進攻埃及。
1117—1118 阿拉伯人重新佔領薩拉戈薩。
1118—1131 耶路撒冷國王博杜安二世。
1119 特拉基布蘭之敗。羅歇遇刺身亡。
1124 十字軍佔領蒂爾。
1125 伊斯蘭教徒佔領阿萊普,後來在阿齊茲為博杜安二世所擊退。
1126 博杜安到達大馬士革。
1128 曾吉控制阿萊普。
1130 曾吉佔領哈馬,進攻安提阿。
1131—1148 耶路撒冷國王富爾克一世。
1135 曾吉進入的黎波里公國。
1136 雷蒙成為安提阿君主。
1137 富爾克在巴蘭(蒙特費朗)投降。
1138 安提阿君主雷蒙承認約翰·康尼努斯為最高主權。
1139 富爾克和大馬士革結盟對付曾吉。
1140 曾吉從大馬士革撤兵。
1142 十字軍在奧龍特河被曾吉打敗。
1143—45 拜占庭人和安提阿人又起糾紛,雷蒙屈服。
1143—51 托羅斯二世把拜占庭人逐出西里西亞。
第二次
(1147—1149年),是在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康拉德三世率領下進行的。塞爾柱突厥人於1144年佔領愛德沙是這次遠征的起因。出動較早的德意志十字軍在小亞細亞被土耳其人擊敗。法國十字軍攻佔大馬士革的企圖也落了空,故這次遠征未達到任何目的。
1144 曾吉佔領伊德薩公國。
1146 努爾丁繼承曾吉王位。聖伯爾納在韋茲來發出號召,由法王路易七世在和日耳曼皇帝康拉德三世率領十字軍展開第二次東征。
1148 包圍大馬士革失敗。康拉德和路易返回歐洲。
1149 努爾丁攻佔阿帕梅,殺死雷蒙。
1153 博杜安三世佔領阿什克倫。
1154 努爾丁佔領大馬士革。
1155—1156 雷諾洗劫塞普勒斯。
1158 博杜安三世重新佔領哈里姆。努爾丁在布塔哈戰敗。
1159 安提阿承認曼努埃爾為君主。法蘭克人與拜占庭人聯合圍攻阿萊普。拜占庭與努爾丁清和。
1160 雷諾被努爾丁俘虜。
1162 博杜安三世的繼承者阿莫利一世。
1164 努爾丁佔領哈里姆。
1167 希爾庫赫在埃及。阿莫利一世攻克開羅。
1168 阿莫利在埃及受挫。
1169 撒拉丁任埃及首相。法蘭克人與拜占庭結盟。包圍達米埃塔。
1170 阿莫利在死海痛擊努爾丁,在加薩攻打撒拉丁。
1171 薩拉丁推翻開羅法蒂瑪王朝的哈里發。
1174 努爾丁和阿莫利一世去世。博杜安四世即位。薩拉丁攻佔阿勒頗,並奪敘利亞政權。
1177 薩拉丁敗於蒙吉薩爾,被博杜安四世擊敗。
1179 薩拉丁入侵蒂爾。
1180 薩拉丁和博杜安四世休戰。
1182 薩拉丁進攻納扎萊特、太巴列、貝魯特。
1183—1184 撒拉丁佔領阿萊普,劫掠薩馬里亞和加利利地區。
1185 博杜安五世,王位不久由德·呂西尼昂繼承。
1187 薩拉丁在哈廷擊敗十字軍,攻克耶路撒冷。
第三次
(1189—1192年),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奧古斯都腓力二世和英國國王理查一世率領下進行的。腓特烈率其部隊,沿上次遠征的陸路穿越拜占庭。法國人和英國人由海路向巴勒斯坦挺進,途中佔領了西西里島。由於十字軍內部矛盾重重,此次遠征也沒有達到目的。德意志十字軍(最初約10萬人)一路上傷亡慘重,沖過了整個小亞細亞,但紅鬍子在橫渡薩列夫河時溺死,其軍隊也就隨之瓦解,只剩下一些殘兵敗將繼續東征。腓力佔領了阿克拉(阿克)港後,於1191年率部分十字軍返回法國,留下了一些士兵.理查在敘利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攻佔了塞普勒斯,並建立了塞普勒斯王國,又賣給了原耶路撒冷國王。以後,於1192年與埃及蘇丹薩拉丁簽訂和約。據此和約,從提爾(今蘇爾)到雅法的沿海狹長地帶歸耶路撒冷王國所有,耶路撒冷仍然留在穆斯林手中。
前三次十字軍東征打亂了拜占庭的統治秩序,使拜占庭處境困難。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的形象被拉丁人醜化,拜占庭皇帝們不得不迎合西方,雖然取得一定的成功,但付出了沉重的代價,12世紀末拜占庭未能也無力迎合西方,這成為西方入侵的借口。前三次十字軍東征導致拜占庭人與拉丁人關系惡化,拜占庭人對西方人的仇恨使得西方更加想要征服拜占庭。[1]
1187 蒂爾大主教號召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獅心王」理查一世率領。
1188 除了的黎波里、蒂爾和安提阿外,薩拉丁佔領法蘭克人的全部領土。
1189 德·呂西尼昂包圍聖-讓-阿克。
1190 腓特烈一世進入小亞細亞,佔領科尼亞,後溺死。
1191 腓力二世和獅心王理查率十字軍東征。理查攻克塞普勒斯,佔領聖約翰達克。薩拉丁在阿爾蘇夫戰敗。
1192 德·呂西尼昂拿下塞普勒斯。出身香檳區的亨利二世成為耶路撒冷國王。蒂爾的領主德·蒙特菲拉特,被阿薩辛派刺殺。理查在雅法打擊薩拉丁,敗於耶路撒冷城前,返回西方。後於奧地利被俘。
1193 薩拉丁去世。
1194 阿莫利繼承德·呂西尼昂的塞普勒斯王位。
1197 亨利二世去世。重新佔領貝魯特。伊貝蘭(Ibelin)的約翰一世成為領主。
第四次
十字軍進入君士坦丁堡
(1202年-1204年)由教宗英諾森三世發動。目的本是要攻佔穆斯林所控制的埃及,作日後行動的基地。十字軍主要由法國和義大利貴族組成,在沒有足夠的金錢付給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況下,十字軍按威尼斯貴族將領的建議轉去攻打扎拉城(現克羅埃西亞的扎達爾)。並利用拜占庭國內的糾紛轉而攻打君士坦丁堡,在搶劫和破壞後血腥屠城三天。大戰過後,威尼斯佔去拜占庭帝國八分之三的領土(包括愛琴海,亞得里亞海沿岸許多港口和克里特島)。而十字軍則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國和兩個附庸於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國的國家,分別是雅典公國和亞該亞公國。
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為東地中海地區的政治力量的重新組合和架構提供了條件,它使看似輝煌的拜占庭帝國瞬間崩塌,為義大利航海共和國的勢力能夠深入和控制該地區提供了便利,也給後來影響西亞和歐洲的奧斯曼土耳其的崛起客觀上提供了條件。[2]
1199—1220 穆罕默德統治時期。富爾克宣布,由蒙特菲拉特的卜尼法斯二世和法蘭德斯的博杜安九世同率十字軍東征。
1204 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建立東方拉丁帝國(1204~1261)。
第五次
(1217年—1221年)。1213年4月19日,教皇英諾森三世要求信徒組建一支新十字軍。不過,此教令得不到歐洲的君主們支持。於是,教皇要求教士進行佈道宣傳,將信徒、社會地位較低的貴族和破落的騎士加入十字軍。1215年11月,教皇在拉特蘭大堂主持召開了宗教會議,宣布組建一支以攻打埃及為目標的十字軍,通過戰勝埃及的穆斯林王朝進而重新奪取耶路撒冷。1217年,十字軍先到地中海東岸的十字軍城市阿克開拔。途中,君士坦丁堡拉丁帝國年邁的皇帝約翰、塞普勒斯的於格一世和安條克公國的王儲博希蒙德四世也加入支持。其間,十字軍按慣例沿途擄掠。在1218年6月,開始包圍達米埃塔。但在幾個月的戰爭中,疾病困擾著十字軍。適逢此時,穆斯林蘇丹阿迪爾死了。1219年11月,達米埃塔失守。十字軍終打開了勝利之門。1221年,十字軍企圖進攻開羅。戰役中,穆斯林軍隊借尼羅河水截斷十字軍的路,並包圍十字軍。9月,穆斯林攻佔達米埃塔。第五次十字軍戰爭終告失敗。
由耶路撒冷國王德·布里埃納,以及匈牙利國王安德烈二世率領。1217敗於塔波爾山。
1218—1219 十字軍佔領達米埃塔。聖·弗朗索瓦在埃及。
1221 十字軍遠征開羅,達米埃塔失守
第六次
(1228—1229年),是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率領下進行的,這次遠征使耶路撒冷在1229年暫回到基督教徒手中,但1244年又被穆斯林奪回。
1229 與埃及蘇丹卡米爾簽訂雅法協定,耶路撒冷重歸腓特烈二世,為期十年。腓特烈二世在耶路撒冷加冕,建立了一個優雅尚智的宮廷。
1232 聖-讓-阿克自治區成立。
1239 十字軍在加薩戰敗。第七次十字軍東征開始。
1244 基督教徒在加薩失敗。伊斯蘭教徒(卡爾茲米安的土耳其人)最後佔領耶路撒冷。
1247 土耳其人佔領太巴列和阿什克倫。
第七次
(1248年—1254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發動。十字軍很快便攻取了達米埃塔,但卻陷入被瘟疫折磨的境況。熬過瘟疫後,十字軍進攻開羅。十字軍被由將領拜巴爾率領的奴隸騎兵(馬穆路克)打敗。結果,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圖瓦伯爵被殺,路易九世被俘。1250年,當時的蘇丹被其馬穆路克軍官推翻,故法國以大筆贖金贖迴路易九世。但直到1254年,路易九世和與他的士兵才能被釋放回國。
1248 法王路易九世(聖路易)在塞普勒斯登陸。
1249 路易九世佔領達米埃塔。
1250 曼蘇拉戰役,路易九世投降,放棄達米埃塔以換取自由。馬穆魯克騎兵篡奪埃及政權。
1250—1254 路易九世重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後離開東方。
1260—1277 馬穆魯克騎兵的蘇丹巴伊巴爾
1265 巴伊巴爾佔領塞薩雷和阿爾蘇夫。
1268 巴伊巴爾佔領雅法和安提阿。
第八次
(1270年)由法國國王路易九世領導,進軍突尼西亞。十字軍在突尼西亞登陸不久,路上發生傳染病,路易九世染病身亡。路易九世的兒子兼繼承人腓力三世馬上下令撤退。此次十字軍東征以撤退收場。
1271年 英格蘭的愛德華王子趕到北非救援路易九世,但已經無力回天。他在阿卡簽定了停戰協議,於1272年返回英格蘭繼承王位。
至此,十字軍東征時代基本完結了。
1270 路易九世死於突尼西亞。
1274—1275 馬穆魯克騎兵劫掠西里西亞。
1277 安茹的查理覬覦耶路撒冷的王位,後奪取聖-讓-阿克。
1282 塞普勒斯的亨利二世成為耶路撒冷國王。
1287 埃及蘇丹卡拉溫佔領的黎波里。
1291 卡拉溫的繼承者卡利爾攻佔聖-讓-阿克。敘利亞的十字軍王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