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發展歷史
㈠ 中共黨史的發展歷程
中國共產黨1921年建立,然後國共合作,舉行北伐,1927年大革命失敗,開始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中主要領導了南昌起義、井岡山斗爭、建立蘇維埃政府。1935年長征,到達陝甘寧邊區後進行抗日。1945年進行內戰,打敗蔣介石。召開七屆二中全會。1949年建國,1956年八大。1966年,文化大革命,1978年改革開放,然後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等等。
㈡ 簡單回顧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
(1919—1927)
中國共產黨創建於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共產黨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採取資產階級民主派沒有採取的依靠廣大群眾的革命方法,推動中國工人運動出現了第一個高潮,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影響和推動下,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中國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1925年的五卅運動標志著全國范圍的革命高潮的到來,為舉行討伐北洋軍閥的革命戰爭奠定了群眾基礎。北伐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號下進行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同國民黨中的先進人士一起,在北伐軍中發揮了骨幹作用。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黨領導的工農運動迅猛發展,動搖了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在中國的統治基礎。在斗爭的關鍵時刻,由於大資產階級的叛變和共產黨內發生陳獨秀投降主義的錯誤,這次革命遭到了失敗。
(1927—1937)
1927年革命失敗後,面對國民黨新軍閥的殘暴統治,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把黨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轉到農村,建立根據地,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黨領導根據地人民建立革命武裝和工農政權,連續多次擊敗國民黨的軍事「圍剿」.
在革命走向復興的時刻,黨內王明「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使黨再次受到嚴重損失。由於第五次反「圍剿」斗爭的失敗,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長征。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糾正了黨內的「左」傾錯誤,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路線的領導地位,成為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標志著黨從幼年走向成熟。隨後,黨領導紅軍以異乎尋常的堅強毅力,戰勝敵人的圍追堵截和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長征的偉大勝利。
抗日戰爭(1937-1945)
1937年7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中國共產黨制定抗日救國的綱領,提出全面抗戰的路線和持久戰的戰略方針,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指明了道路。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及其他抗日人民武裝深入敵人後方,發動人民群眾,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建設抗日民主政權。根據地軍民逐步成為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在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黨領導敵後軍民堅決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並同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妥協逆流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中國人民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斗,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並為國際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解放戰爭(1945-1949)
1946年6月底,國民黨統治集團,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挫敗國民黨的軍事進攻,並轉入戰略進攻。解放區開展土地改革運動,廣大農民踴躍支援前線。國民黨統治區掀起的以學生運動為先導的人民運動,成為配合人民解放戰爭的第二條路線。「中間路線」遭到破產,人民民主統一陣線更加鞏固和擴大。國民黨政府陷入了全民的包圍中。黨領導人民解放軍進行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消滅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為奪取全國勝利和建立新中國作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備。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偉大的勝利。
全面建設(1949-1956)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人民站立起來了,中國歷史從此開始了新的紀元。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治癒戰爭創傷,調整舊中國的經濟結構,使整個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迅速發展。在黨的總路線指引下,我國大規模地開展了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在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社會主義改造在中國消滅了剝削階級,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性勝利。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為我國爾後的一切進步和發展奠定了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各方面建設事業的蓬勃發展。
㈢ 簡述黨的發展歷史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
1920年8月,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正式成立,參加者有陳獨秀、李達等,陳獨秀任書記。
1920年10月,李大釗等成立北京共產黨早期組織;之後各地黨組織如星星之火,發展起來。
1920年秋冬之際,毛澤東、何叔衡等在長沙,組建共產黨早期組織。
1921年7月23日至31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推舉的代表共12人,他們代表全國50多名黨員。在最後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
大會討論了政治形勢、黨的基本任務、黨的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等問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1925年四大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但對於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後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34年,中央紅軍進行長征是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
1935年長征過程中,遵義會議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
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毛澤東同志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黨的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1938年的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確立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也第一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1942 年延安整風運動的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1949年,10月1日,人民領袖毛澤東庄嚴宣布:「同胞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自此,中國共產黨與他們同全國人民建立起來的新中國開始了新的篇章。
(3)黨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
一、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做了榜樣,隨後馬克思主義為李大釗,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所接受並傳播,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了很好的人民基礎,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 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性質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三、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於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最終勝利。
四、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五、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准備。
㈣ 黨的發展歷程
中國共產黨走過了整整九十年光輝的歷程。九十年來,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奮斗,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的成就。
根據《中國共產黨簡史》2001年版本資料簡介,中共建黨90多年來共經歷了如下十個主要階段:
1、大革命階段
2、土地革命階段
3、抗戰階段
4、民主革命階段
5、新民主主義階段
6、社會主義建設階段
7、文化大革命階段
8、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
9、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
10、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4)黨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共黨史是政黨史,是專史,它研究建國後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的歷史。其主要內容,一是怎樣執政,即怎樣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徵相結合,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開放的理論、路線、方針和政策,一方面通過憲法和法律把它們變成國家的意志,貫徹到國家生活的各個領域。
一方面通過其各級組織、各級幹部,團結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運用廣泛的統一戰線,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實現宏偉的社會主義建設目標。二是執政黨自身的建設,包括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黨的隊伍的發展、壯大,黨的幹部的培養教育,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繼承、發展,黨紀黨規的確立和監督、檢查,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的關系,等等。
㈤ 黨的發展歷史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勝利充分說明:
中國共產黨是無產階級的先鋒隊,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不謀任何私利的政黨雖敢於並善於領導人民百折不撓地向敵人作斗爭的政黨。中國各族人民從親身經歷中看到了這個事實,人而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實現了我國歷史上空前的民族統一和團結。
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取得的。我們黨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把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形成了偉大的毛澤東思想,找到了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正確道路。這對於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上一個重大的貢獻。
中國革命的勝利,在我國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結束了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奴役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勞動人民成了新國家新社會的主人。人民革命在一個人口占人人類近四分之一的大國的勝利,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也激勵了許多類似中國這樣受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壓迫剝削的國家的人民,增強了他們前進的信心。中國革命勝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以對國際局勢和世界人民斗爭的發展具有深刻的久遠的影響。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無數先烈和全黨同志、全國各族人民長期艱苦奮斗結果。對此,中華民族的每一代兒女都應加倍珍視它、愛護它,必要時甚至用生命來捍衛它。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我黨領導全國人民醫治戰爭的創傷,恢復和發展經濟,使年輕的共和國粉碎了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對中國的封鎖和顛覆活動。在國內領導全國人民,迅速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奠定了社會主義的政治、經濟基礎。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中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復雜、困難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這的確是偉大的歷史性變化。在1956年9月淫的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我黨宣布: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成,國內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而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由於生產落後而不能滿足這種需要之間的矛盾。此後,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開始轉入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的十年中,我們雖然遭受過嚴重的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十年中,全國工業固定資產增長了3倍,農業的基本建設和技術改造開始大規模展開,並逐漸收到成效。高等學校的畢業生為前七年的4.9倍。科學技術工作也有比較突出的成果。
1957年,毛澤東同志也曾提出了必須正確區分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的問題。但是,毛澤東現場在此之後的一個時期內,逐步誇大了確實存在的階級斗爭的嚴重程度,提出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隨後發展為「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致使在不少場合混淆了敵我,造成了階級斗爭擴大化,終於釀成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長時間的嚴重錯誤。
1976年10月,黨中央政治局代表人民的意志,粉碎了「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這場災難。
1978年12月,黨中央召開了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其中包括果斷地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不適用於社會主義社會的口號,作出了把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和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重大意義,就在於它真正開始了全面的、堅決的、依靠群眾和深思熟慮的撥亂反正,開始了認真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以前的「左」傾錯誤,使用權黨重新加到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的軌道上來。
從十一屆三中會全召開,經過十二大,至今為止的21年的時間里,我黨領導全國人民,在建國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基礎上,堅持改革開放,並緊緊把握信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使國家的面貌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在經濟建設、科學發展等不少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今天,共產黨已發展成為有4800萬黨員,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大黨。象戰爭年代一樣,在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共產黨不愧為我們事業的中流砥柱。誠然,在改革中不少艱難險阻,也不可能沒有失誤,在我們黨內的一部分人身上也還存在著風氣不正的問題和腐敗現象,但是我們黨能面對現實,認真糾正自身的缺點和錯誤。這正是我們黨立於不敗之地的偉大之處。我們黨定能在加強自身建設的同時,領導全國人民實現祖國富強的大業。
㈥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
大事簡記
1921 7.23-8月初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8月 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在上海成立。
11月 中國共產黨中央局發出通告,對黨的組織.宣傳工作作出部署。
1922 1.12 香港海員大罷工
1.21-2.2 共產國際在莫斯科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
5.1-5.6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舉行。
5.5-5.10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6.15 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對於時局的主張》。
7.16-7.23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舉行。
8.29-8.30 中國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杭州西湖舉行全體會議
10月 中共中央從上海遷到北京
10.16-10.26 開灤煤礦工人大罷工。
1923 2.4-2.9 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二。七」慘案發生。
2.27 中共中央發表《為吳佩孚慘殺京漢路工告工人階級與國民》。
3.3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發表《就京漢鐵路罷工工人流血件告中國鐵路工人書》。
4月 中共中央由北京遷回上海。
6.12-6.20 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舉行。
6.15 中國共產黨理論刊物《新青年》季刊在廣州創刊
7.1 中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前鋒》月刊在廣州出版。
7月 中共中央發表《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對於時局之主張》。
8.20-8.25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
10.20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周刊在上海創刊。
11.1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創辦「上海書店」。出版發行《向導》.《新青年》.《前鋒》 等雜志。
11.24-11.25 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三屆一中全會。
11.28 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主席團通過《關於中國民族解放運動和國民黨問題的決議》。
12.25 中共中央發出《第十三號通告》。
1924 1月初 中共中央和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在上海舉行聯席會議。
2.7 全國鐵路總工會成立。
2月 中國共產黨召開三屆二次執行委員會會議。
5.10-5.15 中共中央執行委員會擴大會議在上海召開。
6.17-7.8 共產國際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
7.3 農民運動講習所在廣州開學。
7.15 廣州沙面工人大罷工。
9.10 中國共產黨發表第三次對時局的主張。
11.19 中國共產黨發表第四次對時局的主張。
㈦ 我國黨的歷史簡介
中國共產黨創建於1921年,中國共產黨破天荒第一次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
1924年,在國共合作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掀起第一次國民革命高潮,但由於大資產階級的叛變和黨內發生投降主義的錯誤,這次革命遭到失敗。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中國共產黨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總方針。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掀起了第一次土地革命,最後以長征結束告終。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的侵華戰爭,國共第二次合作,黨領導敵後軍民堅決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斗,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1946年6月底,國民黨悍然發動全面內戰,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經過三年解放戰爭,取得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
建國後,黨領導各族人民治癒戰爭創傷,使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在黨的總路線指引下,我國大規模地開展了社會主義改造,建立了嶄新的社會主義制度,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1956年後,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經歷了許多曲折和失誤,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7)黨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實現這個偉大夢想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肩負的歷史使命。
新時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凝聚起億萬人民同心共築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堅持初心發展,銘記歷史責任,肩負時代擔當、永葆革命生機。
始終以初心和使命來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堅持內生動力,砥礪前行、不斷進步,爭做時代的「弄潮兒」,爭做時代的行動者,譜寫出一副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偉大歷史進程的華麗篇章。
㈧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
從五四運動到「南湖會議」(黨的創立時期 1919.5.——1921.7.)
近代中國社會的演變和「救亡圖存」斗爭的屢遭失敗,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社會基礎;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和政治上的覺醒,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階級基礎;十月革命的勝利和馬克思主義的傳人,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思想基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生奠定了中國共產黨產生的幹部基礎。在各種條件具備後,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就成為了歷史的必然。
2、從第一次國共合作到「七.一五分共」(國民革命時期 1921.7.——1927.7)
1924年的第一次國共合作鞏固了廣東革命根據地,推動了北伐戰爭的順利進軍,但由於幼年的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右派的妥協退讓,放棄了對同一戰線和武裝斗爭的領導權,致使國民黨右派勢力得逞,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國民革命失敗。
3、從挺進井岡山到「七七事變」(土地革命時期 1927.7.——1937.7.)
在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實現了兩次生死攸關的大轉折:第一次是從國民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的興起,中國共產黨在失敗中總結教訓,成功的找到了一條符合中國實際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第二次是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到遵義會議的召開,停止了「左傾」路線在黨內的統治,重新確定了毛澤東同志在黨的領導地位,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挽救了黨。
4、第二次國共合作到抗日勝利(抗日戰爭時期 1937.7.——1945.8.)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蘆溝橋事變」,點燃了全面侵華的戰火。在全國人民抗日熱情地推動和中國共產黨的努力下,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並歷經八年艱苦抗戰,打敗了強大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5、從重慶談判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解放戰爭時期 1945.8.——1949.10.)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及各民主黨派的反對,在美國的支持下發動了全面內戰。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和各民族黨派的支持下,最終打敗了國民黨反動派,建立了新中國,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6、從爭取國民經濟恢復到「三大改造」完成(向社會主義過度時期 1949.10.——1956.12.)
1949年到1952年,面對滿目倡痍、白廢待興、茅盾重重的困難局面,中國共產黨遵循「不要四面出擊」的方針,成功地用三年時間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根本好轉。從1952年開始,又展開並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
7、從「大躍進」到「八字方針」制定(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時期 1957.——1965.)
從1957年開始,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雖然取得了偉大的成就,但在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下,也出現了階級斗爭擴大化和經濟建設中的「左傾錯誤」。
8、從批「海瑞罷官」到粉碎「四人幫」(文化大革命時期 1966.——1976.3)
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路線指導下,加之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破壞,出現了「文化大革命」這樣歷時十年的全局性內亂,使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遭受了嚴重挫折和損失。
9、從「兩年徘徊」到十一屆六中全會(撥亂反正時期 1976.——1981.)
1977年粉碎「四人幫」後,由於黨的主要領導人堅持「兩個凡是」的錯誤思想,使社會主義建設處於徘徊不前的局面,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線,並開始了全面的撥亂反正工作,到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決議》的制定並通過,標志著撥亂反正工作的勝利完成,中國共產黨成功地實現了第三次轉折。
10、從黨的十二大到黨的十六大(改革開放新時期1982.——)
從黨的十二大到十六大,中國共產黨成功實現了兩代領導班子的順利交接,在對毛澤東思想繼承的基礎上,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兩大理論體系,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
1982年9月12大:提出黨在新時期的總任務(四化和高度文明、民主);
1987年10月13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路線;
1992年10月14大:確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1999年15大:明確跨世紀發展的奮斗目標和任務;
2002年11月16大:提出三大任務(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
在十六大的基礎上,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決定》中明確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黨的目標和加強當的執政能力和建設的五大任務之一,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
二、歷史經驗的總結
1、有正確的指導思想路線、方針、政策、戰略戰術等
2、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勇於探索、不斷創新
科學只有植根於適合的土壤中才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3、信仰堅定、目標如一;不怕犧牲、堅忍不拔只有在崎嶇的小路上敢於登攀的人,才能達到其光輝的頂點。
滴水能夠穿石,不光在於其堅持不懈,而還在於其目標始終如一。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㈨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建設歷程
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與建設歷程:
一、黨的一大:中國共產黨誕生
1921年,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二、黨的二大: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2年在上海召開。
1922年,中共二大,正確分析了中國的社會性質,中國革命的性質、對象、動力和前途,指出了中國革命要分兩步走,在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
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現階段的革命綱領即最低綱領是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二大為中國各民族人民的革命斗爭指明了方向,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的深遠的意義。
三、黨的三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
1923年,黨的三大召開,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思想、組織上的獨立性。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確立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形成了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
四、黨的四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5年四大召開,提出了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問題和工農聯盟問題。
四大的缺點和不足是:雖然提出了領導權的問題,但對於如何爭取領導權,缺乏具體明確的方針,只講對群眾運動的領導權,而完全忽視了對政權和武裝力量的領導權。提出了農民是革命同盟軍的問題,但沒有提出土地革命這一解決農民問題的根本思想。
五、黨的五大:大革命洪流中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7年五大召開,大會雖然批判了陳獨秀的右傾錯誤,但對爭奪革命領導權所迫切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如改造武漢國民黨、改造武漢國民政府、組織和擴大黨對革命武裝的領導等問題,均未做出切合實際的回答。
大會對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實質和危害也缺乏深刻的認識。五大實際上並未解決挽救時局的問題。
六、黨的六大:唯一一次在國外召開的黨的代表大會
1928年六大在莫斯科召開,中共六大制定的路線基本是正確的,對後來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但這次會議也存在著缺點,即對中間階級的作用、反動勢力內部的矛盾缺乏正確的估計和政策,特別是對中國革命的長期性和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重要意義認識不足,仍舊把城市工作放在全黨工作的中心,這對中國革命的發展起了消極的影響。
七、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1931年,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瑞金召開全國蘇維埃第一次代表大會。
1945年七大在延安召開,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這是七大做出的歷史性貢獻。大會把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概括為三大作風。即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八、黨的八大: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1948年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戰略決戰的第一個戰役。
1951 年西藏和平解放後,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1956年八大召開,大會正確分析了國內外形勢和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指出:由於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經基本解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黨和人民當前的主要任務,就是要集中力量解決這個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八大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九、黨的九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開的全國人大三屆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鄭重地向全國人民提出四個現代化的任務
1969年九大召開,九大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使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論和實踐合法化,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指導方針都是錯誤的。
十、黨的十大:文化大革命中的大會
1973年黨的十大召開,繼續了九大的「左」傾的錯誤。
十一、黨的十一大:文化大革命中後的首次大會
1974 年,中國趕走南越侵略軍,收復西沙群島。
1975 年的全面整頓工作由鄧小平主持進行。
1977年黨的十一大召開,雖然宣告「文化大革命」已經結束,但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的錯誤理論和實踐。直到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才將黨和國家工作的著重點轉移到現代化建設上,從而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十二、黨的十二大: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實會上作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重要講話。
1982年十二大召開,鄧小平在這次大會上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嶄新命題。明確指出:「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十三、黨的十三大:闡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1987年十三大召開,十三大第一次系統地闡明了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明確概括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大會還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經濟發展分三走、實現現代化的發展戰略,並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
1988年9月,鄧小平同志根據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趨勢和現狀,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和現狀告訴我們,科學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向生產力諸要素全面滲透,同它們融合。
十四、黨的十四大: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92年初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為黨的十四大召開作了充分的理論准備,1992年10月十四大召開,這次大會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
一是確立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二是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三是要求全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集中精力把經濟建設搞上去。
十五、黨的十五大: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
1997年黨的十五大召開,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鄧小平理論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起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大會指出,中國共產黨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
十六、黨的十六大:與時俱進的大會
2002年黨的十六大召開,這次大會是我們黨新世紀乘勝前進,規劃制定新世紀中國發展重大戰略的會議,也是與時俱進,為指導思想增添理論新成果的代表大會,在大會通過的黨章中,把「三個代表」確立為全黨的指導思想。並實現了我們黨承前啟後,完成整體性新老交替的任務。
大會的主題是: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為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奮斗。
十七、黨的十七大:科學發展,共建和諧的大會
2007年黨的十七大召開,黨的十七大的主題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爭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
十八、黨的十八大:中共十八大將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認真總結過去5年的工作和黨的十六大以來的實踐,回顧總結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進程和寶貴經驗。
全面審視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新期待,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願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對全面推進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作出戰略部署,進一步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繼續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繼續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
(9)黨的發展歷史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是中國共產黨歷史的簡稱。
中國共產黨發展歷程是中國共產黨從1921年7月1日成立以來整個發展過程的全部歷史。主要包括中國共產黨歷次代表大會的情況、黨章的不斷完善過程、黨在各個不同時期的組織建設和發展狀況、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發展歷程和全部史實的記載。
根據《中國共產黨簡史》2001年版本資料簡介,中共建黨90多年來共經歷了如下十個主要階段:
一、大革命階段 ;
二、土地革命階段 ;
三、抗戰階段 ;
四、民主革命階段;
五、新民主主義階段;
六、社會主義建設階段 ;
七、文化大革命階段;
八、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社會主義發展新時期;
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階段 ;
十、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階段。